《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

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地质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协调人地关系时应掌握的规律:

1.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首先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地之间存在着可观的主从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因势利导,使自然演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3.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越高的规律。

4.人地适应性: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之间良好关系的基本规律。

人地关系的协调采取的手段:一方面要寻找适宜某项人类活动的最佳区位,即资源、生态、文化、技术和经济等各种人地关系的因子良好组合和理想匹配的空间区位;另一方面要进行系统环境组分和结构的调控,改变人地关系因子的特征和趋向,使其尽可能满足人类活动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章土地资源和地质环境

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湿地状况等自然要素,是由上述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

土地的基本特性:1.位臵的固定性(即每一块土地都具有固定的三维空间(长、宽、高)位臵和一定的外表形态);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的面积是有限的。固定的);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的功能不能为其他物质所代替);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随着季节的

交替变化,土地的性质和形态也发生同步变化);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牧业、林业、交通、城乡居民点以及军事活动中)。

土地流失: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在堆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3.流于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4.污染水体

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

沙质荒漠化的原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

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危害: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2.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3.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4.污染环境。

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开展土地资源评价,制定土地利用规划;2.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3.改造中低产田;4.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5.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土地优势。

第四章水资源和地质环境

水资源:狭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是指

人类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以称为水资源。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1.储量的有限性;2.补给的循环性(自然界中各种形态的水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处于不断运动和转换中,水的这种运动和转换构成水文循环);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水的分布决定于气候条件,其中降水最为重要);4.用途的不可替代性;

我国水资源问题:1.淡水资源短缺;2.水体污染;3.河川径流量减少;4.地下水枯竭;5.水文循环发生变化。

水体污染:当浸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危害:1.危害人体健康;2.影响工农业生产;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体污染防治对策:1.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三废”排放量;2.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3.重视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

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上改变,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迁移而发生水体侵入的过程和现象。

海水入侵的危害:1.供水井报废;2.水质恶化,地方病蔓延;

3.影响工农业生产;

4.生态环境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