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心裂缝观察与描述

合集下载

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的岩心观察描述——以文明寨致密砂岩为例

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的岩心观察描述——以文明寨致密砂岩为例

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的岩心观察描述——以文明寨致密砂岩为例罗群【摘要】在说明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岩心观察描述的目的、意义基础上,详细介绍了致密砂岩裂缝型油藏岩心观察描述的思路、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并以东濮坳陷文明寨中生界潜山油藏为例,阐述了其岩心裂缝的发育规律和合油性特征,总结出6种成因类型的裂缝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0(031)003【总页数】3页(P229-231)【关键词】文明寨地区;致密砂岩;裂缝性油藏;裂缝;岩心观察描述【作者】罗群【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研究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3一般情况下,致密砂岩中只有发育裂缝,才能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和储集空间,并形成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

近年来,致密砂岩裂缝型油气藏正逐渐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据统计,目前裂缝型低渗储集层油气产量占整个油气产量的一半以上,占准备投产的油气储量的2/3以上[1,2]。

因此,深入研究致密砂岩油藏裂缝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研究裂缝的方法很多,但岩心的观察、描述和分析仍为研究裂缝特征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式,然而,由于受成本的制约,取心井及取心层段十分有限,如何根据有限的岩心资料研究裂缝发育规律,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致密砂岩岩心裂缝的观察与描述1.1 岩心观察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岩心的归位包括岩心标本的位置、方向及深度的归位,主要依据岩性柱状图、典型测井曲线、录井资料对照岩心标本基本特征(岩性及组合等)、岩心标本之间的拼接吻合情况来进行,只有归位后的岩心观察描述才是有意义的。

(2)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区分地质研究需要观察描述天然裂缝,而在钻井、取心过程中产生的人工裂缝是无意义的,需要识别出来并加以排除,有关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鉴别,前人已作过详细描述[3]。

1.2 岩心裂缝观察描述的思路以天然裂缝为重点,依据所获得的岩心资料,考虑以下几点:①充分利用岩心标本及相关信息;②平面上选井,纵向上选井段(取心井段)要有代表性;③先宏观再微观,即先初步观察裂缝在整个井段纵向上大致发育的层位(段)和所发育岩性,再从下而上仔细观察描述裂缝发育段的裂缝发育特征;④先单个后多个(组合),即针对具体裂缝发育的岩心段(标本),先详细观察描述单条裂缝(或缝洞)的基本特征,再进行多条裂缝(组合)特征的综合观察和描述,如裂缝之间的相互切割关系等;⑤采用照相、文字描述、素描等多种方式;⑥边观察描述,边思考分析,用裂缝(断裂)组合模式、非力学成因(如冷却收缩、成岩作用、沉积作用)裂缝发育的模式来对比,初步确定岩心裂缝形成机制、成因类型及发育期次等;⑦特别注意含油岩心裂缝的观察与描述,确定是裂缝含油还是裂缝-孔隙含油,或者只是孔隙含油,并对含油级别及特征进行详细描述;⑧裂缝级别及不同级别裂缝之间相互关系、裂缝系统的识别和描述。

裂缝的识别[指南]

裂缝的识别[指南]

裂缝的识别裂缝是指岩石的断裂,即岩石中因失去岩石内聚力而发生的各种破裂或断裂面,但岩石通常是那些两个未表现出相对移动的断裂面。

其成因归纳为:(1)形成褶皱和断层的构造作用;(2)通过岩层弱面形成的反差作用;(3)页岩和泥质砂岩由于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4)火成岩在温度变化时的收缩。

从FMI图像上,我们可以总结出裂缝的类型:(1)高角度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0~15度;(2)低角度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70~90度;(3)斜交缝:裂缝面与井轴的夹角为15~70度。

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我们可以从FMI图像上观察出网状缝,弥合缝和一些小断层。

第一节地层真假裂缝的识别方法在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图FMI上,与裂缝相似的地质事件有许多,但它们与裂缝有本质的区别。

一、层界面与裂缝前者常常表现为一组相互平行或接近平行的高电导率异常,且异常宽度窄而均匀;但裂缝由于总是与构造运动和溶蚀相伴生,因而高电导率异常一般既不平行,又不规则。

二、缝合线与裂缝缝合线是压溶作用的结果,因而一般平行于层界面,但两侧有近垂直的细微的高电导率异常,通常它们不具有渗透性。

裂缝主要受构造运动压溶作用的影响,因此与缝合线的形状不一样,并且与裂缝也不相关。

三、断层面与裂缝断层面处总是有地层的错动,使裂缝易于鉴别。

四、泥质条带与裂缝泥质条带的高电导率异常一般平行于层面且较规则,仅当构造运动强烈而发生柔性变形才出现剧烈弯曲,但宽窄变化仍不会很大;而裂缝则不然,其中总常有溶蚀孔洞串在一起,使电导率异常宽窄变化较大。

五、黄铁矿条带与裂缝黄铁矿条带成像测井特征与泥质条带的特征混相似,但其密度明显增大,可作为鉴别特征。

总之,如图3—1所示,除断层面以外,其他地质现象基本平行于层理面,而裂缝的产状各异。

无论怎样弯曲变形,相似的这些地质现象的导电截面的宽度却相对稳定,相反裂缝的宽度通常因岩溶与充填作用变化较大。

第二节地层中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的鉴别方法要鉴别天然裂缝和诱导裂缝,就须搞清诱导缝产生的机理和相应的特征。

岩心观察与描述

岩心观察与描述

岩心观察与描述
《岩心观察与描述:一场独特的探索之旅》
嘿呀,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干了一件超级有趣的事儿,就是去观察岩心啦!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

记得那天,我跟着一群地质专家来到了那个满是岩石的地方。

哇塞,一进去就感觉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

然后他们就拿出了那些岩心,我一看,哎呀妈呀,这就是岩心啊,长得奇奇怪怪的。

我拿起一块岩心,就开始仔细端详起来。

你还别说,这岩心上面的纹路啊,就跟一幅幅画似的。

有的地方凸起来,有的地方凹下去,感觉就像是大自然这个超级画家在上面随意挥洒的杰作。

我就在那想啊,这些纹路到底是咋形成的呢?是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沉淀,多少风雨的洗礼啊。

我凑近了去看,还能看到一些小小的颗粒,嘿,这可真有意思。

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似的,不停地这儿摸摸,那儿看看。

旁边的专家看着我那好奇的样子,还笑着给我讲解了好多关于岩心的知识呢。

然后我又看到了一块岩心,上面居然有一条像小蛇一样的痕迹,我当时就乐了,这也太神奇了吧。

我就琢磨着,这是不是远古时候有个小虫子或者小动物在上面爬过留下的呀。

哎呀呀,越想越觉得有趣。

就这么观察着,描述着,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岩石世界,在那里探寻着无数的秘密。

到最后要走的时候,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呢,还想再好好研究研究这些奇妙的岩心。

总之啊,这次的岩心观察与描述之旅,真的是让我特别难忘,让我对这些平时不怎么注意的石头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原来岩心的世界这么丰富多彩呀!嘿嘿!。

试分析大庆油田压裂裂缝形态与特征

试分析大庆油田压裂裂缝形态与特征

试分析大庆油田压裂裂缝形态与特征大庆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东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储层特点明显。

该油田采用了压裂技术,利用高压水射流将岩石破碎,形成裂缝,从而增加油气的渗透性,提高采收率。

下面将详细分析在大庆油田中应用的压裂裂缝形态及其特征。

1.裂缝形态大庆油田中通过压裂技术形成的裂缝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分别为垂直于井眼的裂缝和平行于地层走向的裂缝。

根据实际情况,多数井口以全深垂直压裂为主,而横向裂缝的应用相对较少。

1.1 垂直裂缝垂直裂缝是在井眼周围的岩石中形成的,因此也被称为径向裂缝。

它们主要是垂直于井眼的,从而形成一系列沿径向展开的直线型裂缝。

这种形态的裂缝通常是具有高度关联性的,裂缝宽度与深度比较一致,具有较高的渗透性,是压裂技术的居多应用形态。

平行裂缝是指与地层走向平行的裂缝,这种裂缝通常是在地层的纹层和节理面等断层和裂缝上形成。

由于沿着地层走向,这种裂缝通常被认为是具有较强的分段性质的,裂缝宽窄、分布稀密,它们通常比垂直裂缝的渗透性要差。

2.裂缝特征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密度较高,是一种比较贴近实际情况的景观。

由于该油田中岩石质地较硬,所以在压裂时需要更高的压力,才能形成裂缝,因此裂缝密度较高。

2.2 裂缝宽度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宽度大多在0.1~1mm之间。

裂缝宽度的大小与井筒的直径和压裂速度等因素有关。

裂缝宽度对渗透性有很大影响,通常越宽的裂缝渗透性越大,但非常宽的裂缝常常难以形成,这是因为压力会在宽裂缝中分散开来无法使岩石形成一条连续的裂缝。

裂缝长度是指由裂缝开口延伸出来的长度。

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长度通常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

裂缝越长,渗透性越好,能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裂缝面积是指水力压裂后在地层中形成的裂缝在横截面上所占的面积。

裂缝面积的计算对于进行流体运移的数值模拟非常重要。

在大庆油田中形成的裂缝面积通常在0.1~10m\textsuperscript{2}之间,常常通过岩心样本分析来获得。

裂缝识别与评价

裂缝识别与评价
坚硬脆性岩石具有较多裂缝。 粒度、成分、围压和孔隙度对岩石强度有直接影响。通过实验室研 究岩性与围压对裂缝发育的影响,探讨油藏覆盖层厚度与储集层 裂缝发育的关系,有助于研究油藏裂缝发育的特征。
三、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
1.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 裂缝几何参数:裂缝长度、宽度(即张开度)、倾 角和方位 ),从岩心裂缝观测研究裂缝的发育特征,
裂缝性灰岩成像测井响应特征
成像测井: FMS 图像显示为高
导暗色正弦曲线,倾向 155o ,
倾 角 88 o , ARI 图 像 显 示 缝 呈 NE-SW异常反映裂缝沿 NE—SW方 向延伸较远, DSI 图像有“斜” 条纹及斯通利波能衰减,表明
裂缝连通较好。
取心观察:岩心严重破碎,在裂缝密度较小处(4500—4505m), 取心相对完整,见一条直劈裂缝
四、基本概念 1.裂缝孔隙度:裂缝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 2.基质孔隙度:岩石基质孔隙/岩石基块体符号 基块孔隙度:岩石基块孔隙/岩石总体积 3.总孔隙度:总孔隙体积/岩石总体积 4.裂缝孔隙度分布指数(基块孔隙度分布指数) (1)A型孔隙度分布(Vf =10-15%):裂缝孔隙储藏能力低,而原 生的基块孔隙储油能力高,总它的储量大,产量高,产量不降慢, 稳产时间长,但采收率较低。 ( 2 ) B 型孔隙度分布( Vf= 40%-50% ):裂缝孔隙储藏能力与基块 储藏能力相当,储量大,产量高,产量下降较慢稳产时间较长, 采收率高。 (3) C 型孔隙度分布( Vf =95-100% ):油气全部储存在裂缝孔隙 中,原生的基块孔隙小储藏油气,储藏能力较小,储量小,在短 时间内,油气产量特别高,采收率最高,但油气产量下降快,稳 产时间短。 华北A、B型之间Vf =33% 四川:B、C型之间

简述岩心观察描述的主要内容

简述岩心观察描述的主要内容

简述岩心观察描述的主要内容
岩心观察是指对地下岩石进行实地观察和分析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岩石类型和组成:岩心观察可以确定岩石的类型,如火成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并进一步确定其具体的岩石组成,如矿物成分、晶粒大小和排列等。

2. 岩石结构:岩心观察还可以描述岩石的结构特征,如层理、节理、褶皱和岩层倾向等。

这些结构特征可以揭示地层的层序关系,以及岩石的历史变形过程。

3. 岩石纹理:岩心观察可以描述岩石的纹理特征,如晶体形状、岩石的变质程度和变质产物的分布等。

这些纹理特征可以提供关于岩石形成和变质过程的重要信息。

4. 岩石孔隙和孔隙度:岩心观察可以测量岩石的孔隙度,即岩石中孔隙的占空率。

通过观察岩心中的孔隙类型和大小,可以评估岩石的多孔性和渗透性,进而对岩石中的水、石油或天然气储集条件进行评估。

5. 岩性识别和地层划分:通过岩心观察,可以辨识不同岩石的特征,从而划分地层。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岩心进行比较和对比,可以建立地层时代和空间分布的模型。

岩心观察是地质勘探和工程设计中重要的技术方法,能够为岩
石岩层的性质、产状、构造以及岩石中的各种矿产资源等方面提供丰富的信息。

岩心观察与描述意义

岩心观察与描述意义

岩心观察与描述意义
岩心观察与描述在地质学和石油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提供岩石性质和构造的信息:岩心观察可以揭示岩石的成分、矿物组成、岩层结构和断裂带等重要信息。

这有助于地质学家了解地层的特征、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

2. 解读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岩心观察可以揭示岩石的沉积环境特征,如水动力条件、沉积速率、氧化还原条件等,从而推断古地理环境和古地理演化。

3. 预测石油勘探潜力:岩心观察能提供储层岩石的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有助于评估油气储集层的潜力和产能。

4. 评估岩石力学特性:岩心观察可以进行岩石力学实验,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5. 判断岩石破裂和变形机制:通过岩心观察,可以分析岩石的破裂和变形机制,如节理发育、裂缝特征等,为地质工程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总之,岩心观察与描述在地质学和石油勘探领域的主要意义包括了解地层属性、预测储集层潜力、评估岩石力学特性和判断
岩石破裂机制等,为地质模型构建、资源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支持。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中文)_修改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中文)_修改

ST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ST/CNLC SOP3005-200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2007-12-31发布2008-01-01实施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油气探井现场地质的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录井仪小队在现场进行地质录井的岩心整理和描述工作。

2 引用标准SY/T 6294-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SY/T 5788.3-19991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3 内容和要求3.1 钻井取芯岩心出筒和整理3.1.1 出筒要及时,出筒前丈量底空长度;发生岩心在筒内冻结,严禁火烤。

3.1.2 钻井取芯专业人员把守筒口,录井人员确保按顺序出筒和摆放,严防顺序错乱,上、下颠倒在岩心表面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3.1.3岩心出筒后,观察岩心出油、冒气、含水情况,如有岩心出油、冒气、情况,立即拍照,并进行荧光直照、滴照和滴水试验,作好记录。

3.1.4 含油岩心禁用水洗,用刀刮或棉纱清除钻井液;做特殊分析化验的岩心用铝箔包装、蜡封、以备分析鉴定;其余岩心清洗干净,呈岩石本色。

3.1.5 岩心洗净后,按岩性、含有物、断面、岩心形状和化石、印痕、岩心爪痕迹等特征对好自然断口,使茬口吻合,恢复岩心原始顺序和位置;磨光面摆放要合理;松散、破碎的岩心用“体积法”堆放或用塑料袋、布袋装好。

3.1.6 岩心长度采取一次丈量法,切勿分段丈量;岩心磨损时,按实际长度量取;识别真假岩心和井壁掉块。

3.1.7 岩心丈量的读数精确到厘米,收获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a) 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实长(m)/本筒取心的进尺(m)×100%b) 全井岩心的总收获率=全井岩心总长(m)/全井累计取心进尺(m)×100%3.1.8 岩心装盒时,按井深由上至下的顺序自左而右装入岩心盒,用红铅笔作出整米、半米记号,其记号放在方向线的同一侧,标出一条醒目中心线,箭头指向钻头位置。

岩心观察描述基础

岩心观察描述基础

图 3
2 观 察前 的准 备
2 1 收 集 资料 .
次井段 。 为义1 4 侧井的岩心编号 , 图1 o —1 其表示第 次取心的总块数为 3 块 , 0 本块岩心为第 5 , 1 块 第 次取 心井段 为 3 4 . 0 - 6 1 5 m。 6 35 "3 5. 0 '

1 3 岩 一 筒卡 片 . 出
借 阅取 心 井 的 岩 心录 井 图 、 井地 质 总 结 报告 完 等相关资料 , 收集取心层位 、 筒次 、 井段、 进尺、 心长 、 收获 率 、 出筒 时油 气 显 示情 况 以及 取 心井 所 在 区域 的构造特征、 沉积特征等信息。
2 2 准备 工作 .
每筒岩心的顶底部位都放置填写 内容齐全的岩 心 出简 卡 隔板 ( 顶底 卡 ) 如 图 2所 示 。 即 ,
21 年第 2 01 O期
内 蒙 古石 油化 工
4 9
岩心观察描 述基础
王 艳 琴
( 国 石 化 股 份 胜 利 油 田分 公 司地 质 科学 研 究 院 , 中 山东 东 营 2 7 1 ) 5 0 5

要: 岩心观察描述是一项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 。 通过对岩心的观察、 描述和研究, 可以直接 了解
】 m。 .5
如 图 3所示 , 长 l , 盒 m 内放 两 排岩 心 , 按岩 心 深 度 由浅 到深 依次 自岩 心盒 左上方 向右下方 排 列 。岩 心 盒 的正前 面依 次有 井名 、 盒号 、 段 、 号 等字 样 , 井 块 右 侧面 为库存 货 位编 码标 签 。 井名 为取 心井 的全 名 。 盒号 为 本 盒岩 心 在 该 井所 有 盒 岩 心 中的 编 号 , 中 其 第一 盒 和最后 一 盒要写 上 总盒数 。 图 3所示 :5 如 3 — 1盒 表示 义 1 4 0 —1侧井 共 有 3 岩 心 , 5盒 本盒 是 第 1 盒 ; 2 3盒号 为 2盒 、 第 、 3盒 , 次类 推 ; 后 一 盒 为 依 最 3 — 3 。井段 只在 第 一盒 和 最后 一 盒标 注 , 本 5 5盒 为 井全 部 取心 井段 。 号表 示本 盒岩 心 的块号 , 块 图3所 示 为第 1 取心 共 3 次 O块 , 盒 为第 1 本 ~7块 。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一.土的分类和定名(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1.漂石(块石)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2.卵石(碎石)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3. 圆砾(角砾)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大10<d≤20 中5<d≤10 小2<d≤5;4. 砂粒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6. 黏土粒粒径(mm)d<0.005(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饱和—天然含水率w>30%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坚硬稍湿硬塑、软塑潮湿流塑饱和(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低渗透气层岩心破裂裂缝扩展实验分析

低渗透气层岩心破裂裂缝扩展实验分析

摘 要 : 了加深对低渗透砂岩 气层压 裂过 程 中裂缝 扩展 的认 识 , 为 同时便 于科 学指 导施 工 , 用 利
C T技 术等方法 , 对含 有天然 裂缝低 渗透砂 岩 气层 的裂缝 扩展 规律 进行 了研 究。研 究结 果表 明, 加压及 注液能够造成岩心 出现裂纹 并扩展 , 裂纹与微 裂纹在成 因上 有一定 的 关 系, 一 主 在 定的应力作 用下, 岩石在一些具有微 裂纹的平面先破 裂 , 随着压力 的增加 或持 续压 力作 用 , 微
裂 纹 将 会 扩 展 并 相 互连 接 , 最终 形 成 宏观 裂缝 。
关键 词 : 低渗 透砂 岩气层 ; 岩心 ; 裂缝扩展 ; 学实验 力
中 图 分 类 号 :E 1 T 32 文 献标 识 码 : A
பைடு நூலகம்
1 实验方法和 步骤
实验 岩 心取 自鄂 尔多 斯 气 田 , 选择 4块 有代 表
岩石应变及渗透率; T ⑥c 扫描岩心裂缝 。 。
2 实验原理分析
采用 C T扫 描 实验 技 术 , 技 术 以 B E 该 E R S定
性 的全 直 径 岩 心 , 别 是 岩 心 A 、 2 A 、 4( 分 1 A 、 3 A 表 1 。对岩 心 A 、 2加入 不 同 的载荷 进行 实 验并 测 ) 1A 定 每一 种 载荷 下 的渗 透 率 ; 心 A 岩 3只加 入 交 变 载
特 种 油 气 藏
第 1 9卷
34 岩 心 A . 2受压后 的渗 透 率变 化
裂纹 , 岩心 主裂 纹 扩展 方 向受 天 然裂 纹 的影 响开始
偏 离轴 向 ; 由于天 然 裂 纹 的相 互 连接 , 心 主 裂 纹 岩
岩心 A 2初始渗透率为 00 8 1 ~ m , .2 × 0 对其 施 加 5 a轴 向压 力 ,5MP 0MP 1 a径 向压 力 , 定 其 测 受压后岩心渗透率为 0 2 1 ~ m , .2× 0 相对破裂前 增大。岩心破裂后 的渗透率增大倍数 为 68 .5倍。

岩心描述内容与方法

岩心描述内容与方法

2.2.2 层理结构构造
(1)相关概念
结构是指岩石的组成颗粒的大小、形状特征, 结构是指岩石的组成颗粒的大小、形状特征,以及颗粒相 是指岩石的组成颗粒的大小 互间的组合关系。岩石结构描述的内容包括粒度( 互间的组合关系。岩石结构描述的内容包括粒度(颗粒直 径)、形状(圆、半圆、棱角、半棱角)、分选(好、中等、 )、形状( 形状 半圆、棱角、半棱角)、分选( )、分选 中等、 差)、球度及颗粒表面特征等。 )、球度及颗粒表面特征等。 球度及颗粒表面特征等 构造是指岩石的组成颗粒的空间分布和它们相互间的位置 构造是指岩石的组成颗粒的空间分布和它们相互间的位置 关系。构造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关系。构造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是反映沉积物的沉积环 境的,沉积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构造特点也不一样。 境的,沉积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构造特点也不一样。结合大 庆地区实际情况,构造主要包括成层构造和非成层构造两大 庆地区实际情况, 类。
岩心描述的内容、 第二节 岩心描述的内容、标准与方法
2.1 岩心描述的内容 2.2 岩心描述的标准与方法
2.1 岩心描述的内容
对于陆相碎屑岩沉积的砂质岩与泥岩相互沉积的地 岩心常规描述主要内容有: 层,岩心常规描述主要内容有:
岩石类型 含油产状 颜色 层理结构构造 接触关系 化石及其它含有物 滴酸反应程度等内容
2.1.2 岩心颜色的描述
(3)水洗后岩心的颜色
岩心颜色在新鲜断面时反映本色,久放后, 岩心颜色在新鲜断面时反映本色,久放后,表面岩石颗粒及含油部分 氧化而使颜色加深。在含油饱满情况下饱含油呈棕褐—黑褐色 黑褐色; 氧化而使颜色加深。在含油饱满情况下饱含油呈棕褐 黑褐色;随含油程 度的降低颜色变浅,为棕—浅棕 棕黄色;不含油的砂岩为灰—灰白色 浅棕—棕黄色 灰白色; 度的降低颜色变浅,为棕 浅棕 棕黄色;不含油的砂岩为灰 灰白色; 泥岩的颜色基本上由红到绿到黑的规律变化,它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 泥岩的颜色基本上由红到绿到黑的规律变化,它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岩心颜色的变化明显地反映了是否受到注入水的驱替, 在一定程度上,岩心颜色的变化明显地反映了是否受到注入水的驱替, 因此,观察岩心颜色是否含水是描述的一项重要内容。油层水洗后, 因此,观察岩心颜色是否含水是描述的一项重要内容。油层水洗后,含油 饱和度降低,含水饱和度增高,岩心颜色变浅,呈棕—浅棕色 浅棕色, 饱和度降低,含水饱和度增高,岩心颜色变浅,呈棕 浅棕色,随水洗程 度的不断增加,常见到组成岩石颗粒的本色,如灰棕、灰白色等。 度的不断增加,常见到组成岩石颗粒的本色,如灰棕、灰白色等。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岩心裂缝观测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岩心裂缝观测
r s r ori g oume d t ffa t r d c r swe e ta se r d t e e i ma e v l v aa o c u e o e r r n f re o CT r sain i r rt o uc he3D tr o i g n ft r wo k t t n o de o c nd tt o se e ma i g o he


储 层 裂 缝研 究是 裂 隙性 油 气田勘 探 开 发 的 一 个难 点 。图像 重 建是 多层 螺 旋 C T技 术 的 主要 优 势 功 能之 一 , 它
集 显微 技 术 、 高速 激 光 螺 旋 分 层 扫描 技 术和 图像 处 理 技 术 为 一 体 , 现 代 临 床 医 学诊 断 中有 着重 要 的 应 用 , 年 来 C 在 近 T技 术在 石 油 地 质及 开发 研 究 中的应 用 日益 增 加 。 选取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含 裂 缝 岩 心 , 用 多层 螺 旋 C 利 T机 对 岩 心 裂 缝进 行扫 描 , 把 获得 的储 层 含 裂 缝 岩 心 的 图像 容 积 数 据 导 入 C 一 D 工作 站 , 用 设 备 附 带 的 图像 分析 处理 软 件 , 导 入 数 据 进 行 三 维 T3 利 对 立体 成像 , 来探 讨 多层 螺 旋 C T三维 成 像技 术在 储 层 岩 心 裂缝 研 究中 的应 用价 值 。实验 结 果 表 明 , 多层螺 旋 C T成像 技 术 能 够 实现 对储 层 裂缝 形 态 的 定 性 观 察和 定 量 测 量 , 有 原 位 、 具 快捷 、 确 、 损 岩 样 等 特 点 , 观 测 、 述 、 价储 层 岩 心 裂 缝 准 无 是 描 评 形 态 的一 种 新 的 有效 方 法 。 关键 词 多层 螺 旋 C T技 术 三 维 成像 图像 处 理 裂 缝

储层地质与构造地质第四章裂缝

储层地质与构造地质第四章裂缝
据裂缝切穿岩层的情况,可将裂缝分为二类: •一级裂缝:切穿若干岩层 •二级裂缝:局限于单层内
3、裂缝间距: 指两条裂缝之间的距离。 对于岩石中同一组系的裂缝,应对其间距进行测量。裂缝间距变化较大,由几 毫米可变化到几十米。 4、裂缝密度: 反映裂缝的发育程度。 据测量参照系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密度类型: (1)线性裂缝密度(LfD,简称线密度) 指与一条直线(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直线或岩心中线)相交的裂缝条数与该直线长 度的比值。与流体流动的方向有关。
2)与褶皱有关的裂缝系统
①类型Ⅰ:横向扩张裂缝与平面X剪切缝 应力状态: δ1∥岩层倾向,δ3 ∥岩层走向,δ2 ⊥岩层层面
岩层沿倾向方向压缩,可形成:沿倾向方向的扩张裂缝及共轭剪 裂缝。该类型中,扩张裂缝为横向裂缝(垂直于构造走向)
②类型Ⅱ:纵向扩张裂缝与平面X剪切缝
应力状态: δ1∥岩层走向,δ3 ∥岩层倾向,δ2 ⊥岩层层面
L nf l A fD SB SB
(3)体积裂缝密度(VfD,简称体密度) 指裂缝总表面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静态参数。
V fD S VB
S:裂缝总表面积; VB:岩石总体积。
5、裂缝产状:裂缝走向、倾向和倾角。 岩心描述中,据裂缝与岩心横截面夹角,分为四个类别: •水平缝:夹角为0°~15° •低角度斜交缝:夹角为15°~45° 高 垂 •高角度斜交缝:夹角为45°~75° 角 直 度 •垂直缝:夹角为75°~90° 缝 斜 交 获取方法: 缝 低角度斜交缝 •在野外露头、岩心上直接测量; •通过测井解释获取裂缝产状。
(3)矿物相变裂缝 由于沉积物中碳酸盐或粘土组分的矿物发生相变,引起体积减 小而形成的裂缝。 示例: 方解石向白云石转变、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变 (4)热力收缩裂缝

岩心裂缝分类识别方法

岩心裂缝分类识别方法

岩心裂缝分类识别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岩心裂缝分类识别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直接拿眼睛看,看着岩心上面的那些裂缝,试图根据裂缝的宽窄、长短来分类识别。

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这不行啊,太不靠谱了。

同一块岩心,稍微换个角度看,感觉裂缝的宽窄长短就不一样了,而且光凭肉眼看,很多微小的裂缝根本没法准确判断特征。

后来我想,能不能用尺子量呢?我就拿着尺子去量裂缝的长度和宽度。

我先量了某条裂缝的长度,从这头到那头,仔仔细细量完,再去量宽度。

可是这工作量太大了,而且有一些弯弯扭扭的裂缝,尺子量起来特别费劲。

比如说有那种呈锯齿状的裂缝,这尺子根本就没法准确量出它的宽度,而且这个过程特别慢,效率极低。

我这才意识到,纯粹用这种手工测量的方式是很愚蠢的。

我也试过拍照之后在电脑上用图像识别软件来处理。

我觉得这样可能会方便很多。

先把岩心各个面都拍得清清楚楚的,然后导入到软件里。

但一开始我发现软件根本就识别不好裂缝,经常把岩心表面的一些纹路当成裂缝,还把真正的小裂缝给忽略掉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没有调整好。

我又重新调整了拍摄的方法,让照片的分辨率更高、对比度更合适。

然后再把处理好的照片放到软件里,这一次软件识别就比之前准确多了,但是还是有些问题。

对于裂缝的分类,我想到根据裂缝的走向来分。

比如说有些裂缝是横着的,有些是竖着的,还有些是斜着的。

我尝试在岩心表面画一些坐标,来确定裂缝走向。

开始画坐标的时候也没经验,坐标画得乱七八糟的,导致最后统计裂缝走向的数据都是错的。

后来我就用一种很规则的方格坐标纸,把岩心放在坐标纸上进行对比标记,这样出来的数据就比较准确了。

目前我还在继续探索更好的方法。

我觉得如果能有一种专门针对岩心裂缝的三维扫描设备就好了。

能够直接把岩心内部和表面的裂缝都扫描成三维数据,这样从不同的方向都能准确地分析裂缝的形态和特征,那么分类识别就会更加精准。

但是我不确定这种设备是不是真的存在或者性价比高不高。

地质岩心钻机对岩石裂隙特征的识别与分析

地质岩心钻机对岩石裂隙特征的识别与分析

地质岩心钻机对岩石裂隙特征的识别与分析地质岩心钻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探测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的领域。

在进行岩石相关的工程或科学研究时,对岩石裂隙特征的准确识别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地质岩心钻机在岩石裂隙特征的识别与分析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地质岩心钻机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地质岩心钻机是一种用于获取地下岩石样本的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钻进地下岩层,获取岩石钻芯样本,再将样本带到地表进行分析。

地质岩心钻机可以获取连续的岩石样本,为岩石裂隙特征的识别与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地质岩心钻机广泛应用于工程勘察、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地质灾害评估等领域。

通过分析岩层中的岩石裂隙特征,可以解析地质体的结构、岩石层序、岩性特征以及开展构造演化和构造转换等研究。

二、岩石裂隙特征的识别在使用地质岩心钻机采集岩芯样本时,需要对岩石裂隙特征进行准确的识别。

岩石裂隙是岩石内部或者岩层间的裂缝,可分为天然裂隙和人工裂隙。

准确识别岩石裂隙特征对于岩芯分析和岩性判别具有重要意义。

1. 外观识别在获取岩心样本后,首先进行的是外观识别。

通过肉眼观察和实际测量,对岩心样本进行裂隙分类。

岩石裂隙的形态有很多种类,比如裂隙的走向、分布密度、宽度和裂隙的类型等都需要进行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2. 灰度图像处理地质岩心钻机通常会通过高分辨率的摄像系统获取岩芯样本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用于进一步识别岩石裂隙特征。

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提取出岩芯图像中的裂隙特征,如裂隙的形状、尺寸和走向等。

通过与已有的裂隙库进行对比,可以对岩石裂隙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分析。

3. 岩心扫描地质岩心钻机还可以进行岩心扫描,利用地球物理成像技术获取更详细的岩石裂隙特征。

通过岩心扫描,可以获取岩芯样本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用于裂隙分析、岩石结构的判定和岩性的鉴定等。

三、岩石裂隙特征的分析在应用地质岩心钻机对岩石进行样本采集后,对样本中的岩石裂隙特征进行准确的分析,可以为地质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岩心描述内容与方法

岩心描述内容与方法

图1 岩心一端磨损、一端 呈斜面时的丈量方法
1.5 岩心长度丈量方法
1.5.2 岩心长度丈量技术要求
要准确丈量岩心长度,剔除假岩心所包含的长度。
岩心丈量时茬口要吻合,磨损面摆放要正确并划好方 向线。
磨损面摆置的要求:凸面相切于凹面两边缘顶端的连 接线,并将上下岩性、构造现象吻合。
茬口摆置的要求:首先茬口要对茬口摆齐,两段岩心 间茬口对齐后,岩心的上下中心线基本呈直线。断开的两 块岩心间恢复本来似未断开的面貌。
结构是指岩石的组成颗粒的大小、形状特征,以及颗粒相
互间的组合关系。岩石结构描述的内容包括粒度(颗粒直
径)、形状(圆、半圆、棱角、半棱角)、分选(好、中等、 差)、球度及颗粒表面特征等。 构造是指岩石的组成颗粒的空间分布和它们相互间的位置 关系。构造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是反映沉积物的沉积环
境的,沉积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构造特点也不一样。结合大
2.2 岩心描述的标准与方法
2.2.1 岩心颜色的描述
颜色的描述也受到岩心渗透率、泥质含量的影响,渗透 率高的岩心,原始含油饱和度就高,颜色深;反之渗透率低 的岩心,原始含油饱和度低,泥质含量增加,岩性不均匀,
岩心颜色也具有变浅的现象,描述中要注意与水洗颜色区别
对待。
2.2.2 层理结构构造
(1)相关概念
混合颜色:是指两种颜色较均匀分布在岩石内,往往其中一 种较突出,另一种次之。描述时将主要颜色放在后,次要颜色 放在前。如灰白色粉砂岩,是以白色为主,灰色次之。 杂色:一般由三种以上颜色混合组成,或各自呈不均匀分布。 如斑块、斑点和杂乱分布,往往以某一种颜色为主,其它颜色杂
乱分布,具有杂色的岩性一般多为泥质岩类。
2.1.2 岩心颜色的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心裂缝观察与描述
1、观察内容
本次研究的主要是构造裂缝,构造裂缝指构造应力作用使岩石破裂而产生的裂缝。

它与局部构造事件相伴生、应力超过破裂强度而形成。

岩心的观察和描述是岩心裂缝研究的前提,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供准确统计裂缝参数的第一手资料。

1)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识别
岩心上观察到的裂缝,有许多是钻井过程中或钻井后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如果岩心裂缝裂面具有以下特征,则认为是人工诱导裂缝。

人工裂缝缝面很不规则或贝壳状,在裂缝处有敲击痕迹,且裂面始终平行于岩心轴,这是由于分析的需要,敲击岩心后造成的裂缝。

在取心过程中,形成的人工裂缝呈螺旋形,这是由取心筒扭动而形成的,并且裂缝长距离内平行于某个划痕。

如果裂缝具有以下特征,则它们为天然裂缝。

缝面上具有擦痕或阶步,指示在天然断裂作用过程中在裂缝表面形成的,擦痕方向可以表示为剪破裂的方向;
裂面上含有次生矿物或胶结物;
裂缝终止于岩心内,而不与岩心边缘相交; 裂缝具有多组平行组系。

2)岩心裂缝观察的内容
岩心的观察和描述是岩心裂缝研究的前提,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供准确统计裂缝参数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裂缝研究需要,此次岩心观察的主要内容有:
裂缝分布与深度的关系——描述裂缝发育位置,即与深度的关系。

裂缝分布与岩性的关系——统计裂缝在不同岩性中的发育情况。

裂缝的倾角——测量裂缝与岩心中轴线垂面的夹角。

裂缝的纵向切深——描述裂缝在岩心上的纵向切深,并观察裂缝端终止情况及穿层现象,即某种岩性中发育的裂缝是层内终止还是穿越岩性界面。

裂面的形态——主要观察与描述裂面的粗糙、光滑、平整程度等裂缝的条数——单位长度内裂缝的数量
裂缝的力学性质——描述裂缝面的擦痕、阶步、镜面发育情况。

并初步判断裂缝的力学性质(张裂缝、剪裂缝、张剪裂缝)。

裂面的充填性——描述充填物的成分(矿物、泥质、沥青类等)、形态、厚度充填程度(完全充填、部分充填)、充填方式、充填期次等。

裂缝中的矿物充填会使裂缝的孔隙体积变小,有效性变差。

根据裂缝中矿物的充填程度,一般可分为全充填、半充填和局部充填三种类型,反映其充填程度由强变弱,有效性由差变好(1)岩心裂缝倾角
裂缝按其产状分垂直缝、倾斜缝、网状缝和水缝。

垂直缝——倾角>80o;
倾斜缝——倾角10o -80 o的裂缝为高角度倾斜缝;
水平缝——倾角<10 o
网状缝——裂缝分布组系较乱,呈蜘蛛网状或放射状。

(2)岩心宏观裂缝线密度
对岩心上宏观裂缝密度的统计,常规的方法是统计单位岩心上的裂缝条数。

(3)裂缝纵向切深
裂缝在纵向上的延伸长度即高度。

裂缝纵向切深往往通过岩心和露头区的双重测量综合推测。

由于岩心的限制,岩心上测量的裂缝纵向切深,不能代表其地下的真实值,但仍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裂缝的发育规模。

岩心裂缝测量统计表明,我国低渗透砂岩油田裂缝大多数纵向切深规模不大,多数小于50cm。

(4)岩心宏观裂缝开度
储集层裂缝的地下开度是确定裂缝孔隙度、渗透率和油气储量的关键参数,也是直接评价裂缝对开发效果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时也是很难获得的一个参数,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过去,人们常用在岩心上实侧的裂缝开度值或在岩心上所测量的裂缝中充填脉宽度值来代表裂缝在地下的真实开度值。

事实上,上述两种方法所获得的裂缝开度值均大于其在地下的真实开度,它们不能代表裂缝在地下的真正开启情况。

原因是:
①地表所观测的岩心是减压或膨胀之后的岩心,且裂缝空间的膨胀系数要远远大于岩石孔隙的膨胀系数,故在岩心上实测的裂缝开度是它们在地面减压之后的开度,其值一般要比它们在地下的真实值大许多。

②裂缝中矿物充填脉一般为脉式充填,目前裂缝中所见的充填脉是其成千上万次脉冲式充填的结果,显然其脉宽要远远大于裂缝的原始开度。

储集层中对油气渗流和裂缝中油气储量计算起作用的裂缝宽度应该是它们在目前埋深下的地下开度。

因此,岩心上实测的开度值不能代表地下裂缝的真实开启情况。

目前,通常采用高温、高压岩石物理模拟的方法来求取裂缝的地下开度。

(5)岩心裂缝力学性质
构造裂缝按照其力学性质可以分为张性缝、剪性缝及张剪性缝。

张性缝是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在岩心中,它的特征如下:
①裂面不整、粗糙,裂缝常常不规则且常不切穿颗粒;
②缝面不规则,且延伸远;
③裂缝表面常有Ca CO3物质充填(通常为方解石);CaCO3物质的存在往往可以说明张性缝的存在,表明岩石在受到张应力作用后破裂,后期被Ca CO3物质充填。

剪性缝是在剪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可以根据以下特征来判断剪裂缝的存在:
①剪性缝常常具有切穿颗粒现象;
②剪性缝延伸长度大,且常有穿层发育的特征;
③剪性缝缝面平直、光滑、裂缝规则;
④缝面上可见擦痕、阶步等因滑动而造成的痕迹,裂缝两侧的颗粒有时还见到小的错动现象等。

张剪性缝是在张应力和剪应力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种复合裂缝形式,因而兼具张性缝和剪性缝的特征,缝面既可见到矿物质的充填,又可见到沿一定方向发育的擦痕、阶步;前者具有扩张的性质,后者则具有剪切的性质。

(6)岩心裂缝充填性质
天然裂缝形成后,在较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可能因地层水中矿物质结晶析出而使其充填,裂缝的充填性往往决定裂缝的有效性。

根据裂缝矿物的充填程度,一般可分为完全充填和不完全充填两类。

充填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和泥质等。

裂缝中矿物充填之后,若其介质环境发生变化,局部常产生溶蚀作用。

被充填裂缝在后期构造作用下还可以重新活动张开,甚至再次被矿物充填。

根据构造缝充填物的成分及相互切割特点可以划分出构造裂缝产生期次。

在一般情况下,形成最早的裂缝中充填了泥质、泥质~有机质等,稍晚一些的裂缝有时充填了沥青。

在岩心上裂缝的相互切割关系有下几种:
①错开——晚期裂缝使早期裂缝切断并错开;
②限制——晚期裂缝受限于早期裂缝;
③互切——两组裂缝互切时,表明二者同时形成。

此外,根据裂缝充填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也可以确定出裂缝形成的期次。

观察21 口井岩心,在12 口井岩心中观察到了构造裂缝,9 口井(朝88、长32、朝85、朝65、四5、朝50、朝54、三3、长46 井)岩心中没有观察到构造裂缝,观察到的构造裂缝特征如表 1
表1 岩心裂缝描述
2、裂缝发育特征
1)裂缝密度
在21 口井中,共观察到构造缝84 条,其中,裂缝最为发育的井为朝7、朝902、朝943 和朝58 井(图1)。

裂缝发育密度平均为4.25 条/100m,其中,朝943 井裂缝密度最大,为16.4 条/100m,朝7 井为11.6 条/m,朝58 井为10.7 条/100m(图2),在朝88、长32、朝85、朝65、四5、朝50、朝54、三3、长46 井中扶杨油层无构造裂缝。

裂缝发育数量和裂缝密度表明,在断层附近的朝943 井、朝7 井、朝58 井和朝902 井裂缝平均密度高于本地区平均密度,本地区构造缝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

2)裂缝充填
在观察到的84条裂缝中,共有22 条裂缝被充填,充填率为26%,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

除了方解石充填以外,在研究区发育了较多的原油、沥青质及泥质充填物。

如图 3 所示朝943 井1368.23m-1368.83m 井段发育裂缝的裂缝面被原油和方解石不完全充填。

图1 构造裂缝数量图2 构造裂缝密度
图3 被方解石和原油不完全充填的裂缝
3)裂缝有效性
岩芯观察(表1)裂缝中有50%左右缝面有油迹或泥浆浸染痕迹,表明裂缝在地下呈开启状态,其中有35%左右裂缝缝面有油迹,说明在目前地质条件下有近1/3 的裂缝作为有效缝存在,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还有一些裂缝被部分充填但裂缝表面仍有油迹,说明这些裂缝在地下也是有效裂缝,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4)裂缝角度
岩心观察裂缝主要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其中,60-90°裂缝占裂缝总数的90%,最为发育的是80-90裂缝,占裂缝总数的55%如图4。

5)裂缝与岩性
裂缝主要发育于粉砂岩中,向上、向下终止于粉砂岩层内,或向上、向下终止于泥岩层(图5)。

裂缝的纵向切深小于1m。

6)裂缝的规模
岩芯观察单条裂缝纵向切深以小50cm为主,占90%,主要发育于粉砂岩中;纵向切深大于1m的直劈裂缝只在朝943井和民69井中观察到3条。

7)裂缝的力学性质
岩芯观察成果(表1)表明扶杨油层显裂缝是以高倾角(>60)张性、剪切缝为主;油田中张裂缝、张剪性缝在局部构造的高部位较发育。

剪性缝是在剪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在岩心上可以看到剪切缝常呈“X”状共轭裂缝系。

张性缝是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裂缝,在岩心中裂缝表面常CaCO3物质充填(通常为方解石)。

图4 构造裂缝角度特征图5 裂缝终止泥岩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