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
2024年西南地区干旱心得体会
2024年西南地区干旱心得体会作为一个来自西南地区的居民,我亲身经历了2024年的干旱,这是一段让我深感触动和思考的经历。
在这____字的文章中,我将回顾这段经历,并分享我对干旱的心得体会。
首先,2024年的干旱给西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缺水导致农田干涸,农作物凋零,农民的生计受到了严重威胁。
水源枯竭,城市供水紧张,人们不得不节约用水,经常断水成为常态。
草场干黄,牲畜饲料短缺,畜牧业遭受了重创。
干旱还导致河流干涸,湖泊蒸发,水生生物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我深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脆弱性和互动性。
我们过去过度开发水资源,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以至于如今干旱肆虐。
这种对自然的不尊重和侵占最终导致了自然的报复。
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其次,干旱使人们更加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在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我们逐渐摒弃了洗澡淋浴,利用洗脸水洗衣,收集雨水浇花等方法来节约用水。
我个人也开始更加节约用水,将浇水的时间调整到夜晚,减少水的蒸发损失。
从干旱中我们学会了珍惜每一滴水,不再将水资源当做理所当然的存在。
再次,干旱也带给我们一种对生命力的敬畏和对逆境的坚韧。
在干旱期间,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大面积凋零。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一些坚韧的植物仍然能在缺水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顽强不屈,灵魂的力量。
同时,人们也变得更加坚韧不拔,寻找各种应对干旱的方法和措施。
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等,逐渐让我们走出了干旱的困境。
干旱让我们明白,逆境并非是束缚,而是激发潜力,磨砺意志的机遇。
同时,干旱也凸显了社会的团结和互助精神的重要性。
在干旱期间,许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加大了对受灾地区的援助力度,帮助农民脱离困境。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
相互之间的患难与共,温暖了受灾地区人民的心,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关于西南旱灾受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西南旱灾受灾情况的调查报告项目名称:发掘民族特色关注灾区民生申报人姓名:组队方式:跨院系组队项目类别:□“学习两会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环保”□“关注城市发展,喜迎世博盛会”√“青春辉映沃土,情系农村建设”√“心系灾区重建,爱让梦想起飞”√“关爱弱势群体,弘扬志愿精神”□“实践启迪真知,‘三创’缔造英才”□其它2010年 9 月目录一:综述 (3)二:各省市具体情况 (4)2.1云南 (4)2.2广西 (5)2.3贵州 (6)2.4四川 (7)2.5重庆 (8)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受灾情况 (9)3.1水利设施 (9)3.2工业(电力)损失 (9)3.1.农业损失 (10)3.4草地生态畜牧业损失 (10)3.5生态建设损失 (10)3.6旅游业损失 (10)3.7群众生活渐入困境 (11)四:图片特写——旱区的那些人们 (11)五:总结 (12)一:综述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
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
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除此之外,旱灾还导致水源减少(比如2010年3月,黄果树大瀑布水流量减少到历史最低值。
每天只在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少量放水供游客观赏,其余18小时处于断流状态)水电告急(全国六成水电告急,多地火电机组吃紧)、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报道称,上海、云南、重庆等地大米短时间涨价)。
下面为受灾面积的直观图:基本情况如下:(截止至4月11日)二:各省市具体情况2.1云南截止3月21日,云南省已有超过800万人受旱,缺粮的人数也达到了700多万。
受灾农作物中,秋冬播农作物受灾面积最大,达到322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7%,绝收1451万亩,水果、茶叶、蚕桑、橡胶、咖啡五类经济林果受灾1400万亩、占总面积的80%左右,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夏粮)将因减产60%左右。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
西南大旱的原因及反思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的特大旱灾,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今年春天的高温少雨天气,更是加剧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
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旱情还在持续,我们的同胞还在受苦,对于我们来说,关注灾情的同时,还应主动去了解它的原因。
对此次大旱,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其的反思。
一、自然原因1、极地涡旋出现反常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
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2、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广西上空大气结构,专家发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是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此外,由于厄尔尼诺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副热带高压整体偏强,东亚季风携带的水汽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导致我国东部降水较多,北方降雪频繁。
相反之下,我国西南地区是下沉气流占优势,常出现晴好少雨天气。
3、“世界屋脊”的影响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则认为,四川省受“世界屋脊”的影响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积雪少,高原热力因素好,影响省内出现干旱。
干旱区研究投稿经验
干旱区研究投稿经验干旱区是指降水量明显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区。
由于干旱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干旱区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从事干旱区研究,并积累了一些投稿经验,现在将与大家分享。
进行干旱区研究时,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且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例如,可以选择探讨干旱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策略等等。
在选题时,我们要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贡献。
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已有的工作。
同时,文献综述也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我们要注重对文献的筛选和整理,确保文章内容的独一性。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可获得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模型模拟等。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我们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在撰写研究论文时,我们要确保文本的结构合理,段落明晰,并使用适当的标题来增强阅读流畅性。
文章应该具有明确的刻画,并使用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
句式应流畅自然,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语句。
同时,我们要避免在文章中反复提出同一个问题,以免读者产生疲劳感。
在投稿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期刊的要求,并选择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
在投稿信中,我们要简洁明了地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要注意避免过多的自我介绍,以免给编辑人员留下不专业的印象。
我们要积极面对审稿意见和修改建议。
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对我们研究的肯定和指导,我们要虚心接受,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歧义或误导的信息,确保文章内容的准确无误。
干旱区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性的工作。
在进行研究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充分的文献综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撰写结构合理、内容准确的文章,并遵循期刊的要求进行投稿。
西南干旱_??????
西南干旱
西南地区干旱是指中国西南地区长期缺乏降水水资源,导致土地和植被水分严重不足的现象。
西南干旱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其中以云南和贵州最为突出。
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天气系统影响:西南地区大部分地区位于高山和高原地带,云雾频繁,气候湿润度低,降水相对较少。
同时,在夏季风较弱的情况下,气候干燥且缺乏有效的降水供应。
2. 地形和地势差异:西南地区地势高差大,从高山地区到盆地地区,地形起伏剧烈,地表水流很快,灌溉和水资源调控相对困难。
3. 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重度开发和利用:近年来,随着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和城市用水需求急剧增加,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面临巨大压力。
西南地区干旱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缓解西南地区干旱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水资源的调节和利用力度,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
同时,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应对干旱的能力和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西南干旱特征及其成因研究进展
几 十 年来 西南 干 旱 的 观测 事 实 和特 征 , 然 后对 干旱 成 因研 究 进 行 了
在 全球 变 暖背 景 下, 中国极 端 天 气 气候 事件频发 . 近年 来 , 发 生在 中 国西 南 的严 重干旱事件 给 当地造 成 了重大的 经
济损 失 和 严 重 的 社 会 影 响 , 引起 政 府 部
门和科 学界 的高度重视. 因此 , 总结 西南 干旱的观测事 实和规律 , 探 讨干旱 成 因, 为西南干旱 的预 测 预警提 供 依 据 , 是 一
至今 这几个 时 间段 是西 南 5省 旱灾 频 繁 发 生 的 时期 , 即 间隔 1 0 a左
作者简介 庞晶 , 女, 硕士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大气环
境. p a n n i n g 5 8 2 @1 2 6 . c o n r
覃军( 通 信作 者 ) , 男, 博士, 高级工程 师 , 硕 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大气环流异常与气候 变
1 2 8
P AN G J i n g , e t a 1 . Ad v a n c e s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a u s e s o f d r o u g h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o u t h we s t C h i n a
以及西 南部 分地 区 发生 严 重 伏 秋 连 旱 ; 2 0 0 5年 华 南 南 部 出 现严 重 的
西南大旱全解读
直 处 在 降水 偏
。
少
温 度偏高的大 气候 背 景 下
今 年应
、
该说 在最近 这 几 年 持 续 降水 偏 少 偏 高 的 大 背景 下
,
温度
旱情 更 严 重 了
,
。
全球 气候变暖
太平洋厄 尔尼 诺
,
现 象加 剧 破 坏 了 大 气 结 构
风 无法登 陆形 成降雨
。
造 成海洋 季
从大气环 流形 势
干 旱的原
关系
,
如果 冷空 气 不 够
,
强势
翻不
。
后将 发 生 持续 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 旱
国现 在
“
因是 降 水 少
用
,
、
气温 高
,
两 重 原 因共 同 作
。
过那座 山
依 然 无 法 对 盆 地 造 成影 响
,
南涝北旱
“
”
的 降水 分布 型
”
,
加 上 持续 时 间 很长
即使有时候冷 空 气进 入 盆 地
了 当 前 1 9 3 9 万 因 旱 饮 水 困难 群 众 的 基 本
。
湖 南 等地 以 及 东南亚 湄
,
旱 情 牵 动 了全 国 人 民 的 心
云南
、
。
截 至 3 月底
20 l o 3
.
中国耕 地 受 旱 面
贵州
、
广西
、
重庆
、
四 川 等西 南 受 旱 五
农家之 友
蜀囫匿
X IN
G U A N CH A
、
与暖 空 气
,
时候 可 能 变成
关于西南干旱的原因分析及个人阐述
摘要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旱灾。
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且仍呈发展趋势,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严重。
本文将对本次干旱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当前环境保护的观点。
关键字西南地区;旱灾;原因分析;环境保护;前言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干旱。
在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时,分析引起干旱的人为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引发的这场特大旱情。
正文一西南干旱的旱情简介截至目前,西南旱灾已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5000多万人受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灾导致临时饮水困难。
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为历史最少,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104.9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05.5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4348.6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940.2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经综合分析,未来10天,我国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西南地区继续维持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仍然严峻二、旱灾产生原因及影响2.1 自然因素2.1.1气候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今冬有数次冷空气影响我国,但大多数冷空气在北方开始偏东移动,加之,受西南地形因素影响,冷空气影响不到西南地区。
干旱动态评估工作总结
干旱动态评估工作总结干旱是举世面临的重要自然灾难之一,严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为了有效应对干旱,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干旱动态评估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文对我国干旱动态评估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干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起首,我国在干旱监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建立遥感监测网和气象监测站,能够实时得到干旱相关数据,并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进行干旱区域划分和干旱程度评估。
同时,我国还开展了干旱指标体系探究,建立了全国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对干旱事件的准时监测和预警。
这些工作为干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次,我国在干旱风险评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对干旱历史数据和气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准确评估干旱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影响范围。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干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评估探究,为政府制定干旱防治政策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再次,我国在干旱应对措施方面做出了乐观努力。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措施的推广,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我国还大力进步抗旱农作物和节水浇灌技术,提升了农业的抗旱能力。
此外,我国还乐观开展干旱应急救灾工作,准时向受灾地区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减轻了干旱带来的损失。
最后,虽然我国在干旱动态评估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数据采集和监测体系依旧不够完善,预警和应对措施依旧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干旱动态评估工作,提高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政策探究和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我国的干旱防治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在干旱动态评估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干旱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然而,依旧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完善预警体系,加强应对措施,以应对干旱带来的挑战。
只有全面提升我国的干旱防治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进步。
西南干旱原因及解决措施
西南干旱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自然和人为角度分析)
自然原因:①当西南季风来得晚,去得早,或者风力较小时,我国西南各省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灾,今年尤为严重。
②我国西南地区以流水侵蚀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降雨之后,在地表无法积水,积水会很快渗入地下流走。
③在地形封闭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干热影响而过渡损耗,这里的森林植被难以恢复,缺水使大面积的土地荒芜,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积丧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
这样就形成了干热河谷,这往往会伴随着一种自然现象——焚风。
一旦有焚风过境,气候将变得炎热而干燥,强大的焚风亦可造成干旱。
④在厄尔尼诺的影响下,南海、中南半岛到西印度洋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以及云南地区的暖湿气团活动,导致降水偏少。
”
人为原因:1、森林植被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水雾蒸发量不足,因而严重影响降水,
这是形成干旱的根本原因;2、已有的水利设施在前几十年的开发中被严重破坏,这些年基本没新建、也很少维修,库容量由于淤积在急剧减少,形成涝时,分洪量不行,旱时,储水量不足,这是大面积干旱来了束手无策,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1、尽可能的情况下增加人工降雨,遏制旱情恶化;2、暂时性跨区域调水等,已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
长远措施: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土蓄水;2、新建或修葺储水工程,调节降雨量季节性分配不均问题;3,修造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配不均问题;4、提高人民节水意识,在干旱年代或季节期间尽可能地减少用水量。
等等。
2024年西南旱情心得体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
2024年西南旱情心得体会及其相关问题分析2024年西南旱情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干旱灾害,给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我在西南地区亲身经历了这场干旱,深刻地感受到了干旱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对干旱背后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首先,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我所在的地区是农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带,干旱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限,大面积的农田受灾。
由于缺水,许多农民无法正常灌溉,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
这对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粮食供应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其次,干旱对水资源利用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干旱期间,水资源供应十分紧缺,城市供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都缺乏足够的水源保障。
这导致了供水紧张、水价上涨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同时,水资源的短缺也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干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所在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干旱导致湿地干涸、植被枯萎、生物物种减少等情况,生态系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这不仅影响了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对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带来了冲击。
与此同时,干旱背后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气候变化问题。
科学家已经表明,气候变暖是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气候变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使得干旱灾害成为一种常态。
其次是水资源管理问题。
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并不高,且存在部分地区过度开发的情况,这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另外,我所在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这也导致了干旱影响的不平衡性。
最后是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灌溉设施老化等问题,使得农田灌溉能力不足,面对干旱的抗旱能力较弱。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认为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划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权和水资源保护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源地的环境。
西南五省大旱
云南,广西,四川,贵州,重庆集中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这五个省区市受旱面积占到全国的83%。
另外,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已经达到2043万人,也是主要集中在西南五省区市。
像云南大部和广西、贵州这些地区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并且目前仍在发展。
严重干旱对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核心提示西南大旱致全国六成水电告急,多地火电机组吃力。
南方电网发电能力大幅下降,各地用电出现紧张局面,给群众生活和抗旱造成困难。
四川部分火电厂库存量已低于7天警戒线,广西干旱已致九成水电“瘫痪”。
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电力运行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今年国内部分地区仍将存在电力供应紧张的可能。
尽管没有“点名”,但云南、贵州、四川等“水电大省”如今已捉襟见肘,不得不靠外省调电缓解供应紧张态势。
四川某电力公司原料供应科负责人2日对记者说,目前四川部分火电厂的电煤库存已接近“警戒线”。
多地外调电力救急事实上,连日来的严重旱情已经使得不少西南地区饱受煎熬,部分水电机组几近停产,各地水电发电量大大低于历史同期。
随之而来的是火电需求大幅攀升,电煤再一次吃紧,电厂电煤库存也随之紧张起来。
在四川,部分电厂库存量已低于7天的警戒线,而广西,干旱已致九成的水电陷入了“瘫痪”。
记者从国家电网获悉,为尽量支援西南,华中电网在国家电网调度下,组织了电力支援西南。
其中,100万千瓦电力来自江西、河南火电,100万千瓦由三峡水电输入。
专家测算,干旱至少会使全国60%以上的水力发电遭受严重影响。
资料表明,2009年西南五省(市、区)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比重达到44.7%。
电煤库存逼近“警戒线”国家电网专家测算,若按正常年份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比重12%计算,则本次干旱将每月新增电煤需求3.5%左右。
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额外增加电煤需求,极易打破此前电煤供应平衡态势,从而引发煤价上涨,进而影响全国的供电形势。
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研究报告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研究报告一、引言干旱是自然界非常普遍且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干旱缺水问题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干旱缺水问题的现状与原因1. 干旱缺水的地理分布中国干旱缺水问题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
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山地和半干旱地带,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是干旱缺水问题的主要发生区。
2. 水资源供需状况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供需状况严峻。
国内水资源总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地表水和地下水被大量开发利用,导致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现象。
3. 气候变化与干旱缺水气候变化对干旱缺水问题的影响不可忽视。
不断升高的全球温度导致了气候不稳定性增加,降雨模式出现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全球变暖加剧了中国干旱的程度和频率,加大了干旱缺水问题的风险。
4. 人类活动与干旱缺水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也是干旱缺水问题的重要原因。
大规模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的需求使得水资源过度开采,水污染问题严重。
此外,水土保持能力不足、森林砍伐、城市化进程等也对干旱缺水问题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中国干旱缺水问题的影响1. 农业影响中国是农业大国,干旱缺水对农业产量和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干旱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限,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干旱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2. 生态系统影响中国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多样,但干旱缺水却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冲击。
长期干旱会导致植被减少、物种灭绝,破坏生物多样性。
此外,干旱还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导致湿地退化、河流干涸,影响河流流域的生态平衡。
3. 社会经济影响干旱缺水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缺水导致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受限,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农业干旱风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农业干旱风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王东芳;张飞;周梅;李瑞;李晓航【摘要】随着农业旱灾对农业系统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增大了对区域资源的压力,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农业干旱风险分析逐渐成为近年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干旱风险区划和灾前损失预评估的理论基础.目前,针对农业干旱风险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模拟特定干旱指标与作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对作物因旱损失进行微观风险评价,因此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对农业干旱、农业干旱风险的定义,以及对基于降水指数的农业干旱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17【总页数】5页(P5455-5458,5523)【关键词】农业干旱;干旱风险;降水指数【作者】王东芳;张飞;周梅;李瑞;李晓航【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新疆大学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3干旱作为一种慢性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持续之久、危害之深,超出了其他任何自然灾害,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水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全球范围内干旱主要发生在非洲中部、印度半岛、中亚以及我国(图1);而在我国干旱区主要分布于西南与西北地区,尤其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省分布面积最广。
我国西南主要干旱河谷生态及其研究进展
寸草 不生 的荒漠 化演 变 趋 势 , 态恶 化 发 展 到危 机 生 状态 [ 。阿坝 州森林 覆 盖率 由 2 纪 5 , 0世 0年代的
最 困难 的 一 种 特 殊 地 域 类 型 J 主 要 分 布 于 金 沙 , 江、 怒江 、 沧 江和 雅砻 江的 中 、 澜 下游 , 大渡 河和元 江 的 中游 , 岷江上 游 和嘉 陵江上 游的 白水河 等河谷 区 ,
其总长度 为 4 1 5k 总面 积 1 3 m2 0 m, 12 0 k u 。干 旱 J
1 3 干旱河 谷生 态环 境现 状 .
将会对 区域 生态 环境 的改 善和 当地 的可持续 发展产
生重 大的意 义 。
1 干旱 河 谷
1 1 成 因 .
1 3 1 植被 稀疏 , .. 盖度 低 , 森林覆 盖率 减 少, 水文状 况恶化 【 由 于干 旱 少 雨 、 壤 贫 瘠 , 4 J 土 干旱 河 谷地 区植被极 为稀 疏 , 多 为低 矮 、 大 多刺 的 旱生 性 灌丛 。
展 . 。特定 的 自然 地理 因素 对 于 干旱 河 谷的 形成 7 J 起 着根本 的制 约作 用 , 人 为 因素 加 速 了干 旱河 谷 而
的形成 和退化 。 12 干旱河 谷的类 型 .
根 据不 同的 自然地理 区及 热量条 件 可将我 国的
干 旱河谷 分 为干热 河 谷 、 暖河 谷 和 干 温河 谷 三种 干 类 型[—l] 7 。 9o
干旱 河谷是 我 国西 南地 区 山地 的特殊 类型 , 在
南 北走 向的横 断 山, 使东 南 太 平 洋季 风 和 西南 印 致
同区域 山 地垂 直 带 中干 旱 河 谷 带 是 相 对 脆 弱 的 地
反思我国西南地区特大旱灾全面加强生态脆弱区的湿地保护
型 和 分 布 , 有 保 护 管 理 体 系还 很 现
四川9 万 h 重 庆4 h 、 州8 6 m 万 m 贵 万
h 云 南 2 万 h 、 西 6 万 h 通 m 4 m 广 6 m
不 完善 。 南5 至今 没 有一 部地 方 西 省
水 资 源 的低 利 用 率 、 业 废 水 和 生 工
灾 与 湿 地遭 到破 坏 密 切 相 关 , 如再
不采 取 切 实有 效措 施 加强 该 地 区湿 地保 护 . 可 能 产 生 更 为严 重 的生 有 态 灾难 . 接 威胁 区域 生态 安全 和 直
至2 1 年 近4 年 间 , 国西 南 5 0 0 0 我 省湿
据 进 行 研究 对 比 发 现 2 世 纪 7 年2 4 h 省 4万
2 1 年3 湿地总 面积为 1 1 m 0 0 月 万h 。 7 遥 感 解 译 数 据 表 明 2 世 纪 7 年 代 0 O
用导 致 其作 为 工农 业和 居 民生 活等 的主要水 源地的 能力受到 重大影 响。 过 度 从 湿 地 取 水 或 开 采 地 下 水 对
意 开 采 以 及过 度利 用等 严 重威 胁 了生物 多样 性 , 南 5 湿地 生物 资 西 省
源 受 到严 重 破 坏 。 资源 不 合 理 利 水
者 , 用遥 感技 术研 究 发现 , 南地 利 西
区湿 地 面积 呈 明 显 下 降趋 势 。 态 生 学 家 们 一 致认 为 . 南 地 区 特 大 旱 西
积共 计 减少 了 2 万 h 湿 地面积 和 6 mL
种类 减 少十 分 严重 。 中 , 口三 角 其 河 / 、 湖 、 间带等 类 型 的湿地 甚 至 ) 渴 t 1 潮
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趋势评述
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趋势评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面积达到了960 万平方公里,其中,干旱区面积较大。
中国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其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因为它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对于中国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及趋势进行评述。
一、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干旱区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造成了许多问题。
一方面,干旱区本身的气候条件恶劣,因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难以承受物质的侵蚀;另一方面,人类的过度开发也同时对干旱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干旱区的面貌也是不同的,但是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1.水资源不足。
干旱区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长期以来面临着用水难题。
因此,水资源在干旱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土地退化。
干旱区的土地经常遭受风蚀、水蚀,一旦出现了土地退化,就难以恢复,不仅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对于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害。
3.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干旱区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大多数生物难以生存。
因此,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相比其它区域较差,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恢复,很容易导致物种灭绝。
二、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干旱区恢复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农业、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
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发展了60 多年的历史。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际上先后成立了生态恢复学会、生态系统恢复和管理协会、生态系统学会,这些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干旱区恢复生态学也得到了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干旱区恢复生态学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包括:1.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干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中之重,因为植被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轻干旱区面临的压力。
西南旱灾情况简介
“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西南5省区市的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自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遭遇特大旱灾,农作物绝收、饮用水奇缺,牵动了社会各方的心弦。
严重龟裂的土地,温总理紧锁的双眉、沉重的语气,让我们无不为这一罕见的旱情所震撼。
1、受灾省区及各地灾情:云南——最大粮仓130多天无降雨。
全省已有超过800万人、48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最大粮仓陆良县125天无降雨。
贵州——84县230天滴雨未下。
230余天无雨,84个县(市、区)沦为重度受灾。
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417.5万亩,153.3万人、75.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广西——31万人靠送水度日。
13个市77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782万人,饮水困难人口达219万人。
四川——稻田无水拟种烤烟。
13个市(州)55个县(市区)616万人受灾,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水稻田拟改种耐旱烤烟,流了500年的泉眼干涸。
重庆——两江枯水大船难靠岸。
34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270万亩,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低水位使大吨位船舶只能“蹲”在江心没法靠岸……蔓延——湖南、甘肃未能幸免。
湖南5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3700多个村民小组38万多人饮水困难;甘肃受旱面积达1628.3万亩,143.6万亩地下种困难,72万人饮水困难。
2、灾情成因:(1)降水偏少蓄水不足系造成旱情主因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邱瑞田认为,降水偏少和蓄水不足造成南方旱情的主要原因。
今年降水量,南方五省严重偏枯,一些河道来水量不足常年平均的50%,部分河道少于九成,造成整个西南五省出现严重干旱。
由于持续时间长,这个面积逐渐扩大到目前的状况。
现在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几乎处于不饱和状态,蓄水严重不足,从而造成严重的供水不足。
西南干旱之心得总结
西南干旱之心得总结今年我国西南的干旱至今未有减缓迹象,究竟是什么缘故致使如此长时刻大范围的干旱?据气象部门分析,今年本来确实是厄尔尼诺年,再加上最近太平洋东部水温持续较高,致使中国西南显现高压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这是今年西南地域特旱的特殊缘故。
而云南本身确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冬季本来确实是干季,加上山脉阻挡,湿气难以进入。
还有一点确实是,云南是喀斯特意貌,地表水下渗专门快,因此从来都是缺水的省份。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人们将无法生存,全世界的人都明白水的重要性。
可是,当咱们从来没有为水忧虑过的时候,还在毫无控制地用着水时,他们却在期望着能有一滴水,哪怕一滴都好。
有时候能找到浑浊的小水坑对他们来讲就已是惊喜了。
咱们老是感觉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我国人均水量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一次的灾难里,给咱们的不只是启发,更是再次给咱们每一个人敲了警钟。
咱们不能再浪费资源,不然有一天会殃及后代。
西南遭干旱,此刻有很多志愿者都在帮忙着他们,而咱们呢?身为同胞,咱们是不是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呢?或许咱们没有方法到现场帮忙他们,可是咱们能够从身旁的小事做起。
要未雨绸缪,不要等到来临的时候才去节约,要明白,那是没有效的。
关于发生的灾难,咱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我感觉要紧应由从以下方面来预防和解决类似问题:气象部门应增强对各类灾害的预报,专门是能够造成庞大阻碍的特大灾害。
干旱、洪水、风暴等等,这些都是气候系统的自然组成部份。
尽管,这是自然现象,咱们无能无力,可是,咱们能够依照自然规律做好应急预备,气象部门应健全应急机制,做好预报工作,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进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政府应加大关注民生,踊跃采取方法应付相关灾害。
比如采取限时限量分片区供水,保证各片区供水,保证人们的生活用水。
灾害发生后,广西发紧急通知:全力抗旱,确保饮水平安和生产需要,各有关部门要把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任务,一要保证灾区群众有水喝,二要保证供水水质平安,三要保证学校和孤寡老人、五保户、留守儿童等群体有人送水供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
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
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问题日益突出,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西南地区日益严峻的干旱挑战,我国科学家积极投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综述我国西南干旱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干旱成因、干旱监测预测、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干旱灾害应对策略等方面。
一、干旱成因的研究进展
西南地区的干旱主要是由于降水偏少和蒸发蒸腾大的气候特点所致。
科学家通过对气候系统的研究,发现西南干旱主要受到南亚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南亚季风是西南地区的主要降水来源,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则决定了干旱程度。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西南地区的干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气候变化与西南干旱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科学家发现,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分布的变化,使得西南地区的干旱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二、干旱监测预测的研究进展
准确监测和预测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干旱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干旱监测和预测方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其中,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干旱监测领域。
科学家利用卫星数据获取了遥感指标,如地表温度、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等,并通过建立干旱指数模型,实现了对干旱的监测与预测。
三、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西南地区的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
水资源及生态系统等方面。
科学家通过对干旱条件下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研究发现,干旱会显著降低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并对作物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干旱还加剧了水资源的稀缺,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水库蓄水量减少等问题。
同时,干旱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土壤侵蚀加剧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现象。
四、干旱灾害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
为了应对西南地区的干旱灾害,我国科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干旱灾害应对策略。
其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包括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高效水资源管理体系等。
此外,科学家还利用遥感技术指导农民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以提高抗旱能力。
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土壤质量也是重要的干旱灾害应对策略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西南干旱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果涵盖了干旱成因、干旱监测预测、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干旱灾害应对策略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西南干旱问题的认识,也为干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然而,面对不断加剧的干旱挑战,我们仍需进一步加大研究投入,探索更有效的干旱防治方法,以应对未来更严峻的干旱挑战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
尽管我国在干旱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干旱挑战,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下是未来干旱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
1. 干旱成因研究:干旱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变化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今后的研究应该深入探索干旱的物理机制和气候背景,为干旱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2. 干旱监测与预测:干旱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对于制定干旱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改进遥感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提高干旱指标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同时,可以结合数值模型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开发出更准确的干旱预测模型。
3. 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干旱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植被生长、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今后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干旱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和恢复机制,为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4. 干旱防治技术研发: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应对干旱的重要手段。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研究抗旱基因和表达机制,培育更抗旱的作物品种。
同时,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构建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5. 跨领域合作与综合防治:干旱问题不仅涉及农业和生态环境领域,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跨领域的合作,形成集政策制定、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于一体的综合干旱防治体系。
六、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干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然而,面对不断加剧的干旱挑战,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干旱成因、干旱监测预测、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干旱防治技术研发等方面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只有加大研究投入,进一
步探索更有效的干旱防治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干旱挑战,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总的来说,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干旱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干旱成因、干旱监测预测、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干旱防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干旱问题的本质,有效应对干旱挑战。
首先,在干旱成因方面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到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干旱的影响。
然而,干旱的成因非常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
只有准确把握干旱成因,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干旱防治策略。
其次,在干旱监测预测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干旱监测指标和预测模型。
这些指标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干旱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干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当前的干旱监测预测技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监测范围狭窄、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监测预测技术,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第三,在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我们已经认识到干旱对植被生长、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破坏性影响。
干旱导致植被凋落、土壤干旱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干旱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和恢复机制,为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在干旱防治技术研发方面,我们已经开始研究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
通过研究抗旱基
因和表达机制,我们可以培育更抗旱的作物品种。
同时,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构建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开展干旱防治技术的研发,提高其应用水平和效果。
最后,在干旱防治方面,我们需要加强跨领域的合作,形成集政策制定、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于一体的综合干旱防治体系。
干旱问题不仅涉及农业和生态环境领域,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
只有通过跨领域合作,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应对干旱挑战。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西南地区干旱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干旱成因、干旱监测预测、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干旱防治技术研发等方面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只有加大研究投入,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干旱防治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干旱挑战,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