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处理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b63920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8.png)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使颅骨发生断裂、颅内脑组织受损或颅内血肿形成的病理状态。
颅脑创伤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极大。
针对颅脑创伤的救治需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的救治指南,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科学、全面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以期提高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
一、评估患者情况1. 患者初期救护颅脑创伤患者需要立即得到救治,因此在患者发生事故后及时进行急救十分重要。
救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包括清除呼吸道、止血、拍打患者双肩以唤醒其意识等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得到维持。
2.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颅脑损伤程度需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运动情况等,以便在后续治疗中能够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3. 评估CT影像医院到达后,患者需要进行头部CT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
根据CT影像的结果,医护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伤情,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调整患者体位1. 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
在救治之初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清除吐血、呕吐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2. 避免颅内压增加针对颅脑创伤患者,应避免头部下垂,以防止颅内压增加。
需要将患者头部略微抬高,以有利于颅内高压的排出。
三、药物治疗1. 治疗颅高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高压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在救治中需要尽快降低颅内压,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呋塞米等,也可采取脱水疗法、高渗糖液等手段进行治疗。
2. 抗生素应用在严重颅脑创伤的患者中,由于颅内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通常会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3. 镇痛及镇静颅脑创伤患者在疼痛及不适感较为明显,故需给予镇痛及镇静处理,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四、外科治疗1. 紧急手术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当出现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等情况时,往往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手术,以减轻颅内压,救治颅内血肿等。
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
![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0353bf6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8.png)
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引言: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性脑损伤,常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生命威胁。
针对该病情,世界各地的医学界不断努力,制定和更新管理指南,以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的最新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定义和分类: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出血等严重的外伤性损伤,通常伴有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重型颅脑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通常意识清醒,中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意识模糊,重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则处于昏迷状态。
二、评估和监测: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指南强调应使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GCS)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血气分析、颅内压等指标,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三、急性管理:在急性阶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并尽快处理出血、颅骨骨折等损伤。
指南建议进行颅内压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静脉液体、血管活性药物、镇静剂、神经保护剂等治疗。
对于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减压。
四、外伤性脑水肿:外伤性脑水肿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颅内压、积极处理血压、合理控制液体输入等手段来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严重脑水肿可能需要行脑室引流或进行颅骨开窗术,以减轻颅内压。
五、神经功能障碍管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广泛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认知等方面的损伤。
指南强调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同时,应给予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训练,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种种困难。
六、感染和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常常受到抑制,易于发生感染。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教案PPT课件
![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教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6920b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6.png)
●用轻泻剂疏通大便,不能让病人用力排便,不 可作高位灌肠,以免颅内压骤然增高。
●对意识不清的病人及咳痰困难者要考虑作气管 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呼吸不畅
而 使颅内压更加增高。
●给予氧气吸入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病情稳定者 需尽早查明病因,以明确诊断,尽快施行去除 病因的治疗。
2)病因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作病变切除术。 ●位于大脑非功能区的良性病变,争取作根治性
3.1 概念 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
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被挤入硬脑 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 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herniation)。
3.2 病因及分类 常见病因有: ① 外伤所致各种颅内血肿; ② 颅内脓肿; ③ 颅内肿瘤; ④ 颅内寄生虫病及各种肉芽肿性病变; ⑤ 医源性因素。
•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颅内压低 于0.7kPa(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增加,吸 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颅内压不 变。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70mmH2O)时, 脑脊液的分泌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 减少,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一般而言脑脊液的 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占2%-11%,允 许增加的临界容积约5%,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严重,生命体征(血压、呼吸、 脉搏、体温) 变化剧烈。
2)亚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较快,但没有 急性颅内压增高那么紧急,颅内压增高的反应较轻 或不明显。
3)慢性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较慢,可长期无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病情发展时好时坏。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
• 1.颅脑损伤:颅内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炎及静脉窦 血栓形成或脂肪栓塞
颅内压增高教案
![颅内压增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1228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8.png)
颅内压增高教案导读: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提供针对颅内压增高的教学指导,介绍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概述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力超过正常范围,由于颅内容积的增加或颅内液的潴留引起。
常见原因包括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等。
二、症状表现1. 头痛: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经常是阵发性的、搏动性的,并呈现晨起或睡醒时较重;2. 恶心和呕吐:由于颅内良性肿瘤或脑脓肿等原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常伴随恶心和呕吐;3. 视力问题: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4. 神经系统症状:颅内良性肿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还可能出现一侧身体运动不协调、言语不流利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1. 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和MRI是确认颅内压增高的主要手段;2. 腰穿术:通过脊柱穿刺腰椎腔,收集脑脊液进行检测,以评估颅内压力是否增高;3.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评估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四、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口服或静脉给药,以减轻脑组织的水肿和炎症反应;2. 手术治疗:对于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脑膜切除术、脑室分流术等;3. 放射治疗:对于颅内恶性肿瘤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放射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4. 中医中药治疗:中草药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来缓解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五、护理措施1.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2. 提供舒适的环境,避免嘈杂和刺激对患者的影响;3. 规律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4. 帮助患者保持正常的睡眠和休息。
结语: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教案提供了关于颅内压增高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综合指南,并介绍了针对患者的护理措施。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指南
![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b2018b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ab.png)
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指南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残疾和死亡。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对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非常关键。
最近,一份名为《脑出血血压控制标准指南》的文件被发布,为脑出血患者提供了指导。
该指南提出了如下建议:
1. 对于脑出血患者,血压应该尽可能地降低,但同时要避免血压过低。
血压控制的目标为收缩压在140 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 以下。
2. 对于出现严重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该考虑将目标血压调整为更低的水平。
3. 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血压控制,以避免继续出血。
4. 对于脑出血后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血压控制,以降低再次发生脑出血的风险。
这份指南还提出了其他的建议,如如何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血压控制、如何使用药物进行血压控制等。
对于脑出血患者和医生来说,这份指南将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 1 -。
ICU颅内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2020
![ICU颅内压监测技术(有创、无创)2020](https://img.taocdn.com/s3/m/c9f7945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a.png)
级推荐)。
TBI或LHI单侧部分颅骨切除术后ICP仍>30mmHg患者, 可选择同侧颞叶脑组织切除术 (2~3级证据, B级推荐), 以降低死亡率, 但不推荐双侧颞叶脑组织切除术(3级证据, C级
颅内压增监测(有创、无创)
1. 有创颅内压监测 ①脑室内压力监测: 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 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无 菌条件下,选右侧脑室前角穿刺,于发际后2cm(或眉弓上9cm),中线旁2. 5cm处颅骨 钻孔,穿刺方向垂直于两外耳道连线,深度一般为4~7cm。置入内径1~1. 5mm带探头 的颅内压监测导管,将导臂置入侧脑室前角,将导管的颅外端与传感器、换能器及监测 仪相连接。将传感器固定,并保持在室间孔水平(图2)。如选用光导纤维传感器须预先 调零,持续监测不会发生零点漂移。如选用液压传感器,则监测过程中成定时调整零点。
颅内压监测(有创、无创)
有创(目前临床测压的主要手段): 腰椎穿刺、脑室内监测、脑实质内监测 、蛛网膜下 腔监测 、硬膜下或硬膜外监测 、神经内镜监测 、有创脑电阻抗监测(CEI) 等
无创: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视神经鞘直径(ONSD) 、视网膜静脉压或动脉压、经 颅多普勒超声(TCD)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鼓膜移位、前囟测压、无创脑电阻抗监测、 近红外光谱技术、数学模型
面积脑梗死(LHI)可选对侧脑室内或同侧脑实质ICP监测(2~3级证据,B级推荐)。
可选择眼压计测量眼内压(2级证据,C级推荐)或眼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1级证据, B级推荐)分析ICP,也可试用TCD.SEP、FVEP和EEG技术分析ICP(2~3级证据,B级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cdb80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a.png)
注意事项
使用前评估
在使用甘露醇前,应对患者的病 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符合
适应症要求。
监测肾功能
使用甘露醇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 的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用药剂量和速度
甘露醇的用药剂量和速度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
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 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3-12-23
目录
• 引言 •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适应症
和禁忌症 •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给药方
案和剂量调整
目录
•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疗效评 价和安全性分析
•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实 践和专家建议
注意事项
在调整剂量时,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遵循 个体化、逐步调整、严密监测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安全和 有效性。
04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疗 效评价和安全性分析
疗效评价标准
01
02
03
颅内压降低程度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 现,评估甘露醇治疗后患 者颅内压降低的程度,以 判断其疗效。
症状改善情况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适用人群和禁忌症
甘露醇适用于大多数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但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 需谨慎使用。
对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期待
深入研究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01
进一步探讨甘露醇在降低颅内压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为临床
实践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意义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掌握甘露醇的使用时机、剂 量和疗程等关键信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相 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手段。
脑出血诊治指南
![脑出血诊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eb16f2aa417866fb84a8efe.png)
脑出血诊治指南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在脑卒中各亚型中发病率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居第2位。
人群中脑出血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年。
在西方国家中,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5%,占所有住院卒中患者的10%-30%,我国的比例更高,为%%。
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超过70%的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或累及脑室,3个月内的死亡率为20%-30%。
脑出血也导致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在脑出血的诊疗方面已经有所进展,早期、积极与合理的救治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
院前处理院前处理的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
症状突发,多在活动中起病,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推荐意见:对突然出现脑卒中症状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I级推荐,D级证据)。
诊断与评估脑出血的诊断与评估包括:病史与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与体征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患者或目击者脑卒中发生的时间、症状、当时的活动情况、年龄及下述情况:是否有外伤史、高血压病史、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史、吸烟及饮酒史、用药史(包括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有无药物滥用(如可卡因等)、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诱发出血的内科疾病(如肝病等)。
2.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与病情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措施。
常用的量表有:(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3)脑出血评分量表。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b79dabb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7.png)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颅骨或脑组织,引起脑部损伤的一种临床疾病。
在临床中,颅脑创伤病人常常出现意识丧失、呕吐、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提高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编制了此《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科学、规范的救治指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诊断与分级(一)临床表现: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硬、复视、意识障碍等症状。
需密切观察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确保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治疗。
(二)影像学检查:颅脑外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检查。
CT可显示骨折、血肿、脑水肿等损伤,MRI可对脑组织进行更加清晰的显示,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分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主要包括轻度脑震荡、中度脑震荡和重度脑震荡。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急诊救治(一)监测生命体征:颅脑外伤病人在急诊救治阶段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心率等,确保病人在急诊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控制颅内压: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需立即给予降颅压的治疗。
可采用镇静、头低位、通畅呼吸道、控制颅外伤出血、呼吸机辅助等措施降低颅内压,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三)积极止血:对于颅脑外伤病人出现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需积极进行止血治疗,防止出血加重颅内压。
(四)预防继发性脑损伤: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需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包括预防颅内感染、预防脑水肿、预防脑梗死等措施。
三、手术治疗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开颅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骨骨折复位术等。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综合治疗(一)脱水疗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可采用脱水疗法。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84d1a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c2.png)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颅或头脑结构所造成的一种创伤。
颅脑创伤多发生在交通事故、工伤、跌倒等意外事件中,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医学中,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工作尤为重要。
制定一份科学严谨的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对于提高救治质量和效果极为重要。
一、患者的评估和初步处理1、现场处理颅脑创伤患者常常发生在突发意外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好现场的处理工作。
包括稳定患者的体位、保护患者的颈部、避免进一步损伤等。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相关信息,如患者的年龄、情况、发生地点等。
2、GCS评分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是评价患者神志状态的辅助工具,对于判断颅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场救治时,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睛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来进行初步评估。
3、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同时要重点关注颅内压的变化,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及时进行干预。
4、颅内外出血的评估通过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时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出血,并确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后续救治提供重要依据。
5、颅内压的监测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监测尤为重要。
可通过颅内压监测仪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二、颅脑创伤临床救治的治疗原则1、保持呼吸道通畅颅脑创伤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和呕吐等症状,容易造成呼吸道阻塞。
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呕吐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通气。
2、控制颅内压颅内压的增高是颅脑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加重患者的病情。
控制颅内压的方法包括降低颅内外脑脊液的产生、促进颅内外脑脊液的排出、改善脑血流灌注等。
3、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颅内外出血、脑挫裂伤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紧急的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外血肿、减轻颅内压,阻止脑组织继续受损。
4、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在救治的还要做好神经保护和功能恢复的工作。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一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一览](https://img.taocdn.com/s3/m/a93a4e9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e.png)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一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40篇指南共识是神经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它由全国范围内的神经外科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共同编写而成。
这些指南涵盖了神经外科领域的各个疾病和治疗方案,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些指南共识进行一览,以期为广大医务人员和病患提供参考。
1. 颅脑外伤诊疗指南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其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脑外伤的基本知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急性期处理、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
2. 颅内动脉瘤诊疗指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重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权威、可靠的诊疗建议。
3. 脑动脉瘤诊疗指南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畸形,具有一定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脑动脉瘤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规范、系统的诊疗指南。
4. 颅内动静脉畸形诊疗指南颅内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少见但危重的疾病,对于其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南。
5. 脑积水诊疗指南脑积水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具有一定的致残和致命性。
本指南从脑积水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权威、可靠的诊疗建议。
6. 颅内感染诊疗指南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对于其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颅内感染的病原学、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抗感染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规范、系统的诊疗指南。
颅内压增高处理指南
![颅内压增高处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3a121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f.png)
04
颅内压增高的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与时机
手术指征
当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指征包括脑积水、颅内占 位性病变、脑肿胀等。
手术时机
对于急性颅内压增高,如颅内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对于慢性 颅内压增高,如脑肿瘤,手术时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颅内压增高处理 指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颅内压增高的概述 • 颅内压增高的紧急处理 • 颅内压增高的非手术治疗 • 颅内压增高的手术治疗 • 颅内压增高的并发症与预防 • 颅内压增高处理指南的更新与完
善
01
颅内压增高的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力超过正 常值,通常以200~250mmH2O 作为正常上限。
疾病谱变化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也 在发生变化,需要针对新的疾病谱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提高诊疗质量
通过更新和完善指南,可以提高医生对颅内压增高的诊疗水平,规范 治疗行为,提高诊疗质量。
指南更新内容与流程
文献回顾
对最新的医学文献进行 回顾和梳理,总结当前 对颅内压增高的认识和
05
颅内压增高的并发症与预 防
并发症的种类与处理
脑疝
脑疝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 织移位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需 要紧急处理,包括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循环等措施。
脑水肿
脑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并发症 ,会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形成 恶性循环,需要使用脱水药物和利 尿剂进行治疗。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加 重颅内压增高,需要使用血管扩张 剂进行治疗。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全)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全)](https://img.taocdn.com/s3/m/4dec8a0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5.png)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 免滥用药物。
颅脑创伤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
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情况,及 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
初步评估
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 变化、生命体征等进行初 步评估,为后续救治提供 依据。
持续监测
在转运过程中持续监测患 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院内急救
完善检查
行头颅CT、X线、心电图等相 关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颅脑创伤患者,根 据病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如 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 术等。
多学科合作
康复治疗涉及多个学科 领域,需要多学科团队 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 施治疗方案。
06
颅脑创伤的护理与预防
护理要点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以及意识状态 和瞳孔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恶化。
控制颅内压
对于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疝等 严重后果,应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
鼓励公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
低颅脑创伤的风险。
物
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用于降低颅 内压,减轻脑水肿。用法为静脉滴注。
抗癫痫药物
如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用于预防 和治疗癫痫发作。用法为口服或静脉 注射。
神经营养药物
如神经节苷脂、胞磷胆碱等,用于促 进神经功能恢复。用法为静脉注射或 口服。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37b6b2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d.png)
急危重症患者颅内压监测技术规范【名词定义】颅内压是指颅腔内的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颅内压保持在5.0~15mmHg(ImmHg=O.133kPa),若持续>15mmHg时,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不仅是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又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综合病症,主要表现为脑膨出、脑移位、脑血流量减少,严重时可以导致库欣反应综合征、脑疝等,影响治疗和护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颅内压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颅内压监测是将导管或微型压力感受器探头安置于颅腔内,另一端与颇内压监护仪连接、将颅内压压力变化动态转变为电信号,显示于示波屏或数字仪上,并用记录器连续描记压力曲线。
脑室压测定因操作较简便、测压准确,被称为ICP测量的“金标准”。
目前,置入导管通过光导纤维进行脑室内ICP监测在临床应用较广泛。
【适应证】1.中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患者,GCS8分以下。
2.头颅CT检查阳性,如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
3.多脏器损伤伴意识障碍。
4.颅内占位性病灶清除术后。
5.头颅CT检查阴性,但年龄>40岁、收缩压V90mmHg∖GCSVI2分,有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状态4项不利因素中的3项者。
降颅压治疗结束后48~72小时,颅内压保持正常者可以停止监护。
【禁忌证】1.清醒患者,GCS评分>12分,一般不需要ICP监护而直接观察神经系统体征。
2.凝血功能异常。
【目的】1.早期报警,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2,准确了解颅内压变化,合理应用降颅压措施,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3.辅助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
4.判断预后,ICP的高低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对疾病预后估计。
5.辅助诊断有无脑疝。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1)《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推荐:①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CT异常有抢救机会均应行颅内压监测(II级推荐);②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CT正常,但入院时以下3个条件有2个或2个以上条件符合,则亦有指征行颅内压监测:年龄>40岁;单侧或双侧去脑去皮层状态;收缩压V90mmHg(III级推荐)。
颅内高压的病因及诊治诊疗指南
![颅内高压的病因及诊治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7a0c4acde80d4d8d05a4f9b.png)
颅内高压的病因及诊治诊疗指南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内壁的压力。
脑壁腔循环通畅时,通常以侧卧位经腰段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测的脑脊液静的压为代表。
亦可经颅内监护系统测得。
正常成人为0.785~1.765kpa(80~180mmH2O)(儿童较低)。
在病理状态下力压力超出200mmH2O时,即为颅内压增高。
常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主要表现。
多为颅腔内容物的体段增加常超出颅内压调节代偿范围的结果,是颅内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临床综合征。
若未及时诊断及进行病因治疗,-缓解颅内压力,患者多因脑疝而危及生命。
一、病因1、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2、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血肿、肿瘤、脓肿、肉芽肿;3、脑脊液增多。
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积水;4、血液增多,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5、颅腔狭小如狭颅畸形。
二、临床表现:1、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一般以清晨及晚间明显、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常因用力、咳嗽、大便或低头活动而加重,头痛部位往往与病变部位一致。
2、呕吐:常出现于头痛剧烈时。
典型喷射性呕吐并不多见,较易发生于食后。
小儿常以呕吐为首发症状,可伴强迫头位(Bruns征)。
3、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
早期常不影响视力,晚期可导致视神经继发性萎缩而有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视野呈向心性缩小和盲点扩大。
重者可见眼底静脉怒张、出血和大量渗血。
三、辅助检查:1、腰穿:测定脑脊液静水压。
2、头颅×线摄片:发现颅骨病变及脑因改变。
四、诊断:1、颅内压增高是否存在;(1)有无三大主征。
(2)腰穿测压。
2、颅内高压程度:推断其严重性。
3、病因:为急性、慢性、亚急性或慢性急性加重五、治疗:(一)一般处理:卧床观察生命体征。
根据需要暂禁食。
导尿、吸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必要时气管切开。
(二)病因治疗:正查明病因应予以相应治疗。
如切除颅内肿瘤、消除颅内血肿、控制颅内感染等,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https://img.taocdn.com/s3/m/be39757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73.png)
↓
↓
↓ 左心室、心房负荷增高
↓
↓
肺静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
↓
肺水肿
第二十一页,共55页。
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
(二)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7.对心肌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颅内压增高 ↓
儿茶酚胺类递质增高
↓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电生理、心血管改变
↓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第二十二页,共55页。
颅内压增高的类型
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 4. 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 5. 其他: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颅缝增宽,囟门饱
满隆起
第二十五页,共55页。
颅内压增高的诊断
• 病史 • 症状体征
头痛 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 • 辅助检查
CT MRI DSA
X-RAY
腰椎穿刺 慎行
第二十六页,共55页。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
• 一般处理: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
第三十五页,共55页。
小结
• 目前还不存在绝对的ICP阈值; • 在目前条件下ICP>20-25mmHg需
要开始治疗; • 除考虑ICP值外,要结果临床和影像结果综合判断,脑
疝风险大者可考虑治疗。
第三十六页,共55页。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需要进一步研究CPP或ICP控制处理的差异,是否 CPP控制组更有效。
第四十七页,共55页。
处理措施——总结
渗透性利尿
• 甘露醇的用量:0.25-0.5-1.0/kg/,4-6次/日。
• 即时作用:扩张血容量,降低血粘度,改善脑灌注和脑供氧 ;15-30分钟产生渗透透压递度,脱水。
• 不预防性使用。
• 渗透压:310-320mosm/L • 血钠<148-150mmol/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度:MAP↓14mmHg, CPP↓12mmHg ICP↓1.6mmHg
部分学者认为在CPP<70mmHg时应将头置于 水平位置。在CPP>70mmHg的情况下是安全 的。应避免头颈部位置过于扭曲以免影响静
一液般体的处管理理:-过液去体主张的限管制液理体量,以避免增 加脑组织的水份。目前发现低血容量可以导致 CPP的下降,因而导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另 外,没有证据显示限制液体可以改善脑水肿, 因此应尽可能避免低血容量。
过当度CS换F的气PH值达到平衡时,过度换气的
降颅压作用ICP停止(24-48h)。如果恢 复正常通气量过快,可以出现反跳。当 过度换气不再需要时,应该在24-48小时 将血清二氧化碳分压降至正常。
巴比妥昏迷
如果按以上方法不能控制ICP,可以采 取巴比妥昏迷。高剂量的巴比妥治疗应 该被作为一种选择,而不是标准治疗方 法的一部分。
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药物。极性神经肌肉阻滞剂
因可以升高颅内压和降低脑灌注压应避免使用 。
一镇般静后处如理果M-A血P和压ICP的仍然管较理高,降低血压可 以降低ICP。这在脑的自动调节功能紊乱时尤 其有效。
如果CPP>120mmHg,ICP>20mmHg,应该使 用短效的降血压药物,使CPP接近100mmHg左 右。
正常值:80-180mmH2O (0.784~1.76Kpa) (6-13.5mmHg)
颅内压增高: >=20mmH2O(1.96Kpa;14.7mmHg)
国外
正常值:5-20cm H2O;3-15mmHg 1mmHg=1.36cmH2O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阈值:>=20mmHg
没有前瞻性的随机双盲试验比较ICP的治 疗阈值。
但ICP<20mmHg,也能导致脑疝。 Marshall曾报道ICP低至18mmHg也能导 致脑疝。
除考虑ICP外,必须经常行临床检查和 CT检查。
小结
目前还不存在绝对的ICP阈值; 在目前条件下ICP>20-25mmHg需
要开始治疗; 除考虑ICP值外,要结果临床和影
像结果综合判断,脑疝风险大者可考虑 治疗。
不预防性使用。 渗透压:310-320mosm/L 血钠<148-150mmol/L。
过度换气
低二氧化碳血症引起脑血管收缩,几乎 可以立即引起脑血流量的下降,但其 ICP降低的高峰是在二氧化碳分压改变 30分钟后。将潮气量提高到12-14ml/Kg , 使 二 氧 化 碳 分 压 降 低 至 30-35mmHg , 大 部 分 患 者 ICP 能 降 低 25-30%(III 级 证 据,C级推荐)。过度换气不能降低ICP 是预后不良的表现。
70-120mmHg
• Kiening KL,1997 前瞻性研究 监测脑组织氧分压 发现当CPP从32mmHg升至67mmHg时, tiPO2提高了62%,但CPP超过68mmHg时 tiPO2不再上升。 根据其他生理参数得出CPP>60mmHg时足 以推持脑组织供氧。
70-120mmHg
66例脑外伤患者前瞻性研究(Cruz G,1995):当CPP在60-130mmHg时CPP 与CBF;CPP与AVdO2;CPP与CMRO2 没有明显关系。
需解决关键问题
更合适的ICP阈值及与CPP之间的关系 。
估计脑疝压力的方法(herniation pressure)?
如何不通过MAP和ICP计算CPP。
维持足够的CPP
Maintenance of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ICP, at or above 70 mm Hg is a constant goal. Bruce A. McKinley,1999
结果:3,6月预后无差异
60mmHg
大量研究表明:BP升高30mmHg,很少引 起ICP的升高,不论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 能有无损害。
Contant et al 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使用升压药 组致ARDS的风险是未使用组的3倍。
CPP控制组ARDS的分险是ICP组的5倍。 分析:主要原因是使用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引
Marmarou 1991:1030例严重脑外伤病人, 监测ICP,ICP从0-80mmHg,每5mmHg 分组,观察6个月预后。
结果:回归分析显示ICP=20mmHg预后最 好。
Saul and Ducker :将ICP 处理阈值从 25mmHg降至15mmHg,结果死亡率从 46%降至28%。但两组病例治疗条件不同 。
避免静脉和肠道的低渗溶液,如0.45%的盐水 、5%葡萄糖或自由水。只可以使用等渗溶液
没有证据证明胶体有助于维持脑的CPP。应及 时纠正血清的低渗状态(渗透压小于 280mOsm/Kg),轻微的高渗状态(渗透压 300-315 mOsm/Kg)有利于减轻脑水肿。
一般处理-体温的管理
体温的管理:应积极处理发热,发热可 以增加血流量,而升高ICP,在动物实 验中表明可以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 害。持续性高热的患者应使用扑热息痛 和低温毯。也可以使用消炎痛,消炎痛 可能具有直接的降颅内作用。
当CPP<70mmHg,ICP>20mmHg时,合理的策略 是利用升压药物提高MAP,如多巴胺。通过提 高MAP,由缺氧引起的脑血管扩张可以得到控 制,脑血管收缩后引起脑组织容量和ICP的降 低。
渗透性利尿
甘露醇的用量:0.25-0.5-1.0/kg/,4-6 次/日。
即时作用:扩张血容量,降低血粘度, 改善脑灌注和脑供氧;15-30分钟产生 渗透透压递度,脱水。
CPP低,脑缺氧,加重颅高压及脑组织 损害。
136脑外伤患者:总死亡率54%,回顾性 研究。 CPP>80mmHg以上,死亡率35-40%; 低于80mmHg以下,每降低10mmHg,死 亡率增加20%; CPP低于60mmHg时死亡率为95%。
McGraw CP(1989)
70-120mmHg
CPP维持在70mmHg以上(5篇文献); 脑外伤患者:GCS 3-7,前瞻性研究 死亡率为21%(5-35%): 41%(TCDB) 恢复良好率 54%:37% (TCDB)
巴比妥可以诱导脑血流量和脑代谢的降 低,在高剂量时可以降低脑容量和ICP 。 但 大 剂 量 的 巴 比 妥 盐 ( 10mg/Kg/d ) 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和并发感染。
巴临比床试妥验昏表明迷,戊巴比妥静注,负载量为5-
20mg/Kg,维持量为1-4mg/Kg,使戊巴比妥的 血药浓度≤60mg/dl,脑电图呈爆发性抑制,能 够有效的降低其他治疗无效的颅高压。
起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60mmHg
患ARDS者发展成为难治性颅高压的风险 提高2.5倍;
成为植物人的风险提高3倍。
60mmHg
Juul et al: 2000;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427例脑外伤,观察NMDA拮抗剂的疗 效,ICP和CPP。
结果:CPP<60mmHg,预后不良,有显 著差异;CPP>=60mmHg,预后无显著差 异
一结般合适处当理的镇-静肌剂松,能剂够预防与咳嗽、用力、
吸痰和上呼吸机有关的胸腔内压和静脉压力增 高引起的ICP升高(III级证据,C级推荐)。非极 性剂,如维库溴胺(0.05mg/h),具有轻微的
组织胺释放和神经节阻滞作用,在这种状态下 优先使用(III级证据,C级推荐)。ICP显著升 高的患者,在吸痰前应使用肌松剂, 利多卡因
有研究表明,经颅内占位病变切除、脑脊液引 流、抬高头位、过度换气和甘露醇治疗,ICP 仍不能控制的患者,使用戊巴比妥治疗控制 ICP有效的机会是其他治疗的两倍。
低温治疗
低温降低脑的代谢,因而降低脑血流量 、脑容量,从而降低ICP。 将体温控制 在32-34度可以降低ICP和提高CPP,改 善患者的预后,ICP可以平均降低 10.4mmHg左右。在已做的研究中多通 过使用低温毯来降温,也有使用冰水洗 胃来降低脑的温度,整个躯体的降低效 果优于单纯的头部降温,但在低温治疗 时要注意心律失常。
60mmHg
小结
大量资料表明:CPP应该维持在 60mmHg以上,CPP低于60mmHg可引 起脑组织氧分压下降,死亡率和致残率 增高。
没有研究表明CPP>60mmHg可以引起 ICP,增加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有研究 表明CPP>70mmHg有致ARDS的风险。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CPP或ICP控制处理的差 异,是否CPP控制组更有效。
预防癫痫:癫痫可以引起脑血流量的增加,在 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降低的情况下脑血容量的 增加可以引起颅压增高,因此主张积极预防癫 痫。
类固醇激素:不主张常规使用类固醇激素,类 固醇激素对肿瘤和脓肿引起的血管源性脑水肿 有效,但对细胞毒性脑水肿、脑梗塞引起的占 位、脑出血和脑外伤无效。由于副作用大,临 床研究显示并不比高渗性药物更为有效,中风 患者应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I级证据,A 级推荐)
颅内压增高处理指南
颅内压增高的处理阈值 维持脑灌注压 治疗目标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措施 颅内压增高的处理流程 卒中患者ICH处理 几个问题
ICP引起脑损害和死亡的机制
由于脑CPP和血流量降低引起全脑缺血和 缺氧。
脑组织压迫和扭曲,脑疝。
颅内压增高的处理阈值?
>20mmHg? >20cmH2O?
国内
一镇般静是处控理制I-C镇P的静关键因素,经常被忽视。患 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挣扎等,可以通过 升高胸内压、颈静脉压使颅内压升高。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亦可以 引起颅高压,除外焦虑和恐惧也可以引起脑代 谢率升高和血流速度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