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地塑造与矫正
最新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ppt课件
五、行为改变技术
所谓行为改变技术是指凡是应用学习理论 于实际补救程序,复健、矫正、教室管理、咨 商及辅导等技术统称为行为改变技术,包括不 良行为的改善和良好行为的塑造。
条件反射建立的原理
条件反射 建立前
条件反 射建立 中
条件刺激 (铃声)
无条件刺激(食物) 条件刺激 (铃声)
无条件刺激(食物)
::
(S1R¯) (S2R ¯)
:
(R1∆) (R2 ∆)
:
:
:
:
:
(SnD) (RnD) :
强化
矫正后 ⑥
⑤
·
·· ·
① X和Y轴 ② X和Y轴的标志 ③ X和Y轴上的数字 ④数据点 ⑤阶段线 ⑥阶段标志
0 1 2 3 4 5 6 7 时间(天/周②)
图 2-1 图表的构成(六要素)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基本概念 行为矫正的特征 行为矫正的作用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行为 二、行为改变 三、行为塑造 四、偏差行为 五、行为改变技术
引起注意但无无条件反应 无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无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建立后
条件刺激(铃声)
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学习规律
• 习得律: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建 立起来的 。条件反射建立的生理机制是大脑暂时神经联 系的形成。条件反射建立的关键在于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 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即条件刺激必须稍前或同时 呈现,条件反射才可能建立。
童的特殊作用:得到或避免了什么) 5.界定问题行为的效能(需要多少精力、能否得到强化) 6.当事人有什么功能相同的替代行为(有什么适当行为产生与问题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
心理学儿童行为矫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增强法: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
正性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
奖励;负性强化则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比如撤销惩罚。
2.惩罚法:是通过呈现不愉快的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比如给予批评、处分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
惩罚并不能让儿童知道正确的行为是什么,只能让他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
因此,在使用惩罚法时,必须明确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
3.消退法:是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使某种行为逐渐消失。
比如,对于儿童的某种不
良行为,家长可以不予理睬,使其自然消退。
4.代币管制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通过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增强儿童的良好行为。
代币可
以是一些小物品或标记,儿童可以通过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来获得代币,然后用代币来兑换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机和兴趣。
以上方法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同时也需要家长或教育者的耐心和持续的努力。
在矫正儿童行为时,一定要遵循尊重、理解、引导、鼓励的原则,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
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
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
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
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㈠个体行为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通常指人与动物。
3、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
(狭义)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
(广义)㈡行为改变。
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1、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这一类行为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及矫正方案
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及矫正方案一、咬手指行为案例:小明是一位5岁的男孩,经常咬自己的手指甲。
有时候甚至咬到手指出血,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矫正方案: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咬手指行为可能是由于焦虑、无聊或者模仿他人所致。
为了纠正这一行为,可以尝试以下策略:1.建立奖励机制:例如,如果小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咬手指,父母可以给予一些小的奖励或者称赞,帮助他树立起自我满足感和自信心。
2.提供替代品:咬手指的行为可以用其他行为来替代,例如捏橡皮泥、咬水果等。
3.关注心理需求:父母和老师应该关注小明的情绪状态,了解他是否感到焦虑或者无聊,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二、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红是一个3岁的女孩,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等。
矫正方案:对于攻击性行为,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这种行为可能是由于情绪不稳定、模仿他人或者为了获得注意而导致的。
以下是矫正方案:1.树立榜样:父母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友善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加强沟通:父母和老师应该与幼儿多沟通,了解她内心的需求和情绪状态,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3.建立冲突解决技巧:例如,教幼儿如何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寻找成年人寻求帮助。
三、胆小害羞案例:小丽是一个5岁的孩子,胆小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
矫正方案:胆小害羞可能是由于缺乏自信或者陌生环境所致。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案:1.增加自信:给小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表演、演讲等,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2.接受挑战:鼓励小丽接受一些适当的挑战,如参加夏令营、参加体育活动等,帮助她逐渐克服害羞心理。
3.社交技能培训:教小丽如何与人交往,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与人聊天等。
四、偏食行为案例:小刚是一个7岁的男孩,有严重的偏食行为,只吃少数几种食物。
矫正方案:偏食行为可能是由于缺乏营养知识、不良饮食习惯或者心理因素所致。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案:1.培养兴趣:父母可以尝试将食物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或者讲述关于这些食物的故事,以增加小刚对食物的兴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书评与感悟本书由台南师范大学林正文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儿童行为塑造、良好行为养成的各种方法。
本文主要用理论加实例进行说明,还包括文章中各种方法的错误使用,影响这种方法的因素以及增强的要点。
本书给予我们研究幼儿心理,矫正幼儿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讲的方法主要用心理学上的术语包括正增强、增强物、消弱、行为塑造,继续增强、区别增强、后向连锁反应、间歇增强、隔离、惩罚、制约增强、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刺激线索与刺激控制、渐隐、类比、及总结行为改变技术与伦理问题。
正增强是当儿童表现好的行为时老师家长给与孩子适当的鼓励,在鼓励表扬下,使幼儿的良好行为持续表现并且表现的更好。
第一用于家庭方面的饮食、做家事、生活起居、做作业、礼貌行为只要孩子表现良好的行为,给予孩子适当的行为是这种行为持续加强。
第二在学校学习态度、生活方面、课堂表现等好的行为的鼓励。
第三对不良行为的改善,不良行为应该是不常表现的现象可以用这种办法处理。
影响的因素:行为是特殊行为不是常见的行为,增强物的选择注意孩子喜欢的方面缺乏的,如果他不需要的就会缺乏积极性。
对其鼓励表扬的行为应该在孩子的内心是很关注的,如果孩子不是太关注,增强的效果将会降低。
在错误使用中用在孩子过分的表现不良的行为如粘人,任性如果顺从,将会增强孩子的这种行为。
增强物的选择,要看孩子所处的年龄以及孩子的兴趣,增强物有正增强物和负增强物,提供好的鼓励物质性奖励属于正增强物;提供言语上的批评,嘲笑攻击属于负增强物。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的喜好也不相同。
消耗性增强物中小学男生喜欢冰激凌,饮料汽水而女生是水果、冰激凌、果汁等。
活动性增强物小学男生喜欢游泳打球看电影逛百货,女生为养小动物、郊游。
幼儿园男生最喜欢看电视,骑车女生逛百货,找朋友玩。
操作性男生玩玩具,贴纸,球,女生喜欢贴纸洋娃娃色笔。
拥有性的男生喜欢文具手表、奖状、车等女生喜欢故事书,衣服发夹。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
儿童行为问题矫正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强化法:当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正面的奖励和鼓励,以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频率。
2. 消退法: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不应给予任何注意和反应,逐渐减少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儿童逐渐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
3. 模仿法: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儿童或成年人的良好行为,逐渐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4. 塑造法:逐渐接近目标行为,逐渐改变中间的行为,最终实现目标行为的转变。
5. 渐隐法:逐渐将外部的辅助和指导减少,让儿童逐渐独立完成任务,最终实现自主完成目标行为。
6. 链锁法: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系列的小步骤,然后通过逐步练习和重复练习,让儿童掌握每一个小步骤,最终将它们串联起来,实现目标行为的完成。
7. 代币法:通过奖励代币的方式,鼓励儿童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然后逐渐积累代币,最终实现目标行为的转变。
8. 自我控制法:让儿童自我观察、记录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逐渐自我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9. 系统脱敏法:通过逐步暴露儿童于恐惧或焦虑的事物或情境中,让其逐渐适应并克服恐惧或焦虑。
10. 厌恶疗法:通过给予儿童不适的刺激或惩罚,让其逐渐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反感或厌恶,从而改变不良行为。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正,但具体应用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同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逐步引导儿童改变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复习题
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复习题一、填空题1. 行为矫正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有南非的、和。
2. 正强化物按性质分为、、三种类型。
3. 不合理信念有、、。
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4. 惩罚的三种类型是、、。
5. 链锁训练的三种重要方式有、和。
6.系统脱敏法的理论基础是。
二、名词解释1. 正强化2. 渐隐3. 塑造4. DRL疗法5. 系统脱敏法6. 谴责7. 代币系统8. FR程序9. 负强化10.隔离三、简答题1. 有效应用固定比例强化的原则有哪些?2. 行为矫正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有哪些?3. 有效运用逃避、回避的原则有哪些?4. 正强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5.什么是厌恶疗法,有效运用厌恶疗法的原则。
6. 有效运用逃避、回避的原则有哪些?7. 惩罚的副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8. 渐隐的优点是什么?9.什么是消退?影响消退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四、辨析题1.负强化就是惩罚。
(1)此种说法不正确。
(2)负强化指的是当一个行为发生之后,结果导致了某种刺激的移去、减少或者延缓出现,那么今后该行为的出现率将会增加。
(3)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的情境或是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结果立即导致了厌恶刺激的出现或者损失了已经获得的正强化物,那么在以后类似的情境或是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4)具体来说,负强化导致了行为的增加而惩罚则致使行为减少。
(5)负强化实施时是厌恶刺激的移去而惩罚是厌恶刺激的呈现或者损失已经获得的正强化物。
2. 渐隐、塑造、链锁的效果是一致的,不用加以区别。
(1)错误。
相同点:(1)都是行为养成技术。
(2)都是连续的正强化的过程。
不同点:(1)行为特点:a 塑造、渐隐是简单的行为b 链锁是复杂的行为。
(2)刺激条件:a 渐隐的刺激条件是变化的 b 塑造的刺激条件不变 c 链锁的上个行为是下个行为的刺激条件。
(3)行为目标:a 渐隐的目标行为不变 b 塑造的是变化的 c 链锁的每一个分目标都是总目标的一部分。
少年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PPT课件
$number {01}
目 录
• 少年儿童行为塑造的重要性 • 少年儿童不良行为的成因 • 少年儿童行为塑造的方法与策略 • 少年儿童行为矫正的措施 • 少年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案例
分析
01
少年儿童行为塑造的重要性
培养良好习惯
1 2
3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应 培养他们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人际交往
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社交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01
02
03
规则意识
教育少年儿童遵守社会规 则和法律法规,培养他们 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 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集体生活
鼓励少年儿童参加集体活 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 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提高 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对少年儿童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应该 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 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社会应该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 统美德,引导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同时,社会还应该加强对不良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防 止不良信息对少年儿童的侵害。
小李的过度溺爱问题 小张的忽视家庭教育 小赵的过度严厉管教
案例启示与建议
启示一
关注少年儿童的内心需 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
系。
启示二
重视家庭教育的地位, 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建议一
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管
教。
THANKS
家庭教育和指导
家长应接受专业指导和培训,学习如 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 好的行为习惯。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的读后感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的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孩子那些调皮捣蛋或者让人捉摸不透的行为,就像是天上飘着的云,变幻莫测,毫无规律可循。
但是这本书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那些迷雾,让我看到了云背后其实有着可以理解的天气原理,也就是儿童行为背后的逻辑。
书里讲到的行为塑造部分特别有趣。
我就想啊,这不就像是打造一个超级英雄一样嘛。
只不过这个超级英雄不是拥有超能力去拯救世界,而是能够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这个“小世界”里过得健康又快乐。
就像教孩子自己穿衣吃饭,这个过程就像是一点点给超级英雄注入能量。
从最开始的完全不会,到能穿个袖子,再到最后整整齐齐地把衣服穿好,每一小步都是一次胜利。
而且书中告诉我们要用正强化的方法,就好比超级英雄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我们就给他一个小星星贴纸(这就相当于正强化物啦),这样他就会越来越有干劲儿,越来越熟练。
这让我想起我家小侄子学系鞋带的时候,我要是在他系对一个小环节的时候就夸他“哇,你这个系法好厉害,比大人系得还快呢!”他那小脸蛋就笑成了一朵花,学得更起劲儿了。
说到行为矫正这一块,我可真是觉得这是一个神奇的魔法。
孩子有时候就像小倔驴一样,有些坏习惯怎么说都改不了。
我以前总是干着急,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但是书里给了好多巧妙的办法。
比如说消退法,就像是对那些坏习惯来个“冷处理”。
孩子要是为了引起注意故意哭闹,咱们要是一直去哄他,那就像给他的哭闹行为加油打气,他以后就哭得更欢了。
但是如果咱们就当没看见,他发现这个办法不管用了,慢慢就不哭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舞台上表演,本来以为观众会鼓掌欢呼呢,结果下面一个人都不理他,他自己就觉得没趣儿了。
不过这个方法实施起来可真得有点“铁石心肠”,像我这种心软的人,还得好好修炼修炼才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宇宙。
他们的行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就像宇宙里的星球受到引力、磁场等多种力量的影响一样。
家庭环境、学校氛围、朋友关系,这些都是影响孩子行为的“神秘力量”。
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读后感
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读后感首先呢,我得说这本书让我对那些小不点们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看到幼儿调皮捣蛋或者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就只会干着急或者简单地制止。
但这本书就像一个超级智慧的老师,告诉我每个行为背后都可能藏着小秘密呢。
比如说,幼儿突然开始哭闹,可能不是单纯的任性,也许是他们有什么需求没被满足,或者是周围环境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这就好比我们大人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其实是有一些隐藏的原因一样。
书中提到的行为塑造方法,真的是很实用的小妙招。
就像训练小动物一样,当然啦,幼儿可不是小动物,但道理有点相似哦。
用正面的强化来鼓励好的行为,这招超级管用。
比如说,小朋友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这时候给他一个大大的赞,或者一个小贴纸奖励,下次他就更愿意分享啦。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很有礼貌地跟别人打招呼,他妈妈立刻夸他是个有礼貌的小绅士,那小朋友笑得可甜了,之后打招呼更积极了。
这就是正面强化的魔力呀。
行为矫正可没那么简单,就像走迷宫一样。
当幼儿出现不好的行为时,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纠正可不容易。
书里说不能简单地惩罚,因为有时候惩罚可能会适得其反。
这就像你想让一盆花长得好,你不能总是对着它大喊大叫,而是要给它合适的阳光、水分和肥料。
对于幼儿也是一样,要用温和又坚定的方式去引导。
比如说幼儿爱抢别人的东西,不能只是把东西抢回来再凶他一顿,而是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抢,并且引导他用正确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像好好商量之类的。
在塑造和矫正幼儿行为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的作用都超级大。
家庭就像是幼儿行为的土壤,肥沃的土壤能让好的行为茁壮成长。
家长的言传身教太重要了,小朋友们就像小海绵,什么都吸收。
如果家长自己就很有礼貌、爱分享,那孩子也很容易学到这些好品质。
幼儿园呢,就像是一个大花园,不同的花朵在这里一起成长。
老师要像有魔法的园丁,关注每一朵小花的成长,及时修剪不好的枝叶,鼓励花朵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
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方尚媛读后感
英文回答:Having read Young Child Behaviour Shaping and Correcting, I am acutely aware that shaping and correcting young child behaviour is a process that requires care and patience. The book mentions that behaviour and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children can be shaped and corrected through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education. This has inspired me to realize that, as parents or educators, there is a need to focus on the direction and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 s behaviour, rather than on simple censure and punishment. It is only through patient guidance and proper education that young children can develop good behaviour and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in line with party educational guidelines and policies.经过阅读《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方尚媛》,我深刻认识到幼儿行为的塑造和矫正是一个需要细心和耐心的过程。
书中提到,幼儿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来塑造和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的读后感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的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实用”。
以前看到孩子有些调皮捣蛋或者让人头疼的行为,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完全不知道该咋办。
比如说我家小侄子,一到吃饭的时候就跟打仗似的,一会儿跑这儿,一会儿跑那儿,怎么哄都不好好坐在桌子前吃饭。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可以被“塑造”和“矫正”的。
这就像是玩泥巴,你想让它变成啥形状,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慢慢捏出来。
书里介绍的那些方法特别有趣,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大道理。
就像用奖励的方式来塑造孩子好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了训练小狗,小狗做对了事,给它个小骨头,它就知道下次还这么做。
孩子其实也有点像小狗(这只是一种幽默的比喻啦),要是他乖乖地自己穿好了衣服,你给他一个小贴纸或者一颗小糖果作为奖励,他就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很棒的,下次还会继续。
不过呢,这奖励也得讲究个度,不能让孩子觉得做什么事都是为了要奖励才行。
还有关于矫正不良行为的部分,感觉像是一场和孩子的小“博弈”。
比如说孩子爱发脾气,你不能他一发脾气你就投降,顺着他的意。
书里告诉我们要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像是冷处理之类的。
就像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就当作他是一阵小旋风,你就站在那儿,别被他卷进去,等他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
这就好比是治水,堵不如疏,你得找到正确的引导方式。
而且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一概而论地用一种方法去对待所有孩子。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孩子的性格、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所以在塑造和矫正他们行为的时候,得因材施教。
这让我想起我邻居家的两个小孩,姐姐比较文静,你要是稍微严肃一点跟她说话,她就会乖乖听话;可是弟弟呢,完全是个小调皮蛋,得用更有趣、更有创意的方法才能让他听话。
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方尚媛读后感
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方尚媛读后感篇一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方尚媛读后感哎呀,读了《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这本书,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这书里讲的东西,让我觉得养个孩子可真不容易。
就说幼儿行为的塑造吧,也许我们都觉得孩子嘛,顺其自然长大就好,可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像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比如通过正面激励来引导孩子的行为,我就在想,这能管用吗?可能有时候管用,也许有时候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呢!比如说,我表妹小时候,大人想让她好好吃饭,就说“你乖乖吃完饭,给你一颗糖”。
刚开始还挺有效,可后来她居然为了糖拼命吃,都快吃撑了!这是不是说明这种激励方式也有问题呀?再说说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这可真是个头疼的事儿!书里说要耐心,要理解孩子的内心。
我觉得吧,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孩,老是爱打人,家长说了无数次,还是改不了。
我就在想,是不是方法不对呢?还是孩子天性就这样?反正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幼儿行为的塑造和矫正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我觉得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没有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孩子。
这可怎么办?难道家长们就得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慢慢摸索?篇二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方尚媛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的一些感受。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开始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心想:“幼儿行为能有多复杂?”结果一看,哎呀妈呀,还真不简单!比如说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书里讲了好多理论和方法。
我就琢磨着,这些方法真的能在现实生活中奏效吗?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说要给他们制定规则和计划。
可我就怀疑啦,这么小的孩子能懂规则?能按照计划行事?也许有的孩子能,可万一碰到那种特别调皮捣蛋的,估计规则啥的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还有矫正不良行为这一块,说是要找到根源,可有时候根源哪那么好找啊!就像有的孩子爱撒谎,到底是因为害怕惩罚,还是想引起关注,或者是模仿别人?我觉得可能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要搞清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读后感
幼儿行为的塑造与矫正读后感咱先说说这幼儿行为塑造的部分吧。
以前我就觉得幼儿的行为那就是随机的,像小旋风似的,一阵一阵的。
但看了书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比如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不是自己突然就有的,就像小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得有人精心修剪浇水施肥一样。
书里提到了好多巧妙的办法来引导孩子形成好行为。
像用正面强化的方式,孩子要是做了一件好事,比如主动分享小玩具啦,那就给他一个大大的表扬,或者一个小贴纸之类的小奖励。
这就好比给孩子的心里播下了一颗“我很棒,我要继续这样做”的种子。
再讲讲这行为矫正的部分。
幼儿嘛,总有一些小毛病,就像我邻居家那个小娃子,老是爱抢别人的东西。
这时候可不能就简单地吼他几句。
书里教的那些方法可科学了。
它会先让我们去分析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孩子想要引起注意呢,还是他根本就还没明白这东西不能随便抢。
知道原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
如果是想引起注意,那就多关注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他抢东西的时候才去管他。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好的一点是,它特别实用。
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大道理,全是能直接上手的干货。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育儿老手在你耳边悄悄地告诉你育儿秘籍。
不过呢,书里的理论虽然好,但是真要用到实际生活里,也得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灵活调整。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宝贝,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个得到了新法宝的小魔法师,对处理幼儿行为问题有了更多的信心。
我也希望更多的家长或者幼儿园的老师能看看这本书,这样咱们就能更好地引导那些可爱又调皮的小宝贝们啦,让他们都能变成有礼貌、有好习惯的小天使。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
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
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
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
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㈠个体行为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通常指人与动物。
3、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
(狭义)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
(广义)㈡行为改变。
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1、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这一类行为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儿童行为矫正:塑造
为了使期望行为的频率提高,可以采用正强化和负强化。
但这两个原理都是要在个体掌握了良好行为的技能后才使用,通过人为控制强化物来增加行为。
那么对于某些个体尚未建立的未曾出现的良好行为,就要采用塑造这种方法。
一、塑造的涵义塑造对于所有的儿童来说都是很自然的事。
人类成长的最初阶段中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塑造来习得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婴儿学说话。
还没学会说话的小宝宝经常会发岀含糊不淸的声音,而其中的某些声音与他父母的话语中的某些单字的声音很相似,当这个相似的音发出后,父母会用拥抱、亲吻、微笑来使这个行为得到强化;而当婴儿发出更类似于这个单字或词的声音时,父母会停止对前一个声音强化,而对这个更类似的声音进行强化。
如此下去,直到婴儿能发出这个单字或词的声音。
这个过程就是婴儿从喃喃儿语逐渐接近真正的语言的过程。
随着婴儿发岀了与真实的单字或词更为接近的音时,他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即受到强化),而发的稍微逊色的音受到的关注就更少。
比如说,当父母给孩子指家里的门时, 就会告诉孩子“那是门”,并鼓励孩子说“门”,孩子最初可能只会说“m”这个音,然后在父母的逐步强化下最终说出“men”。
通过训练,孩子学会了在特左的环境下说特泄的词。
再如,当儿童学走路时,家长往往先对儿童走一步或两步的行为给予强化,当儿童能更稳地上上一两步时,家长就停止对这个距离的行为进行强化,而增加儿童独立行疋的距离,即当儿童能疋三四步路时,才给予正强化。
这样,儿童会独立走越来越长的距离,直到学会龙路。
此外,运动员在腿上绑上越来越重的沙袋进行训练、海洋公园里训练海豚作出各种动作来表演都是对塑造这一原理的应用。
由此可见,塑造是指在建立一个新行为时,可从起点开始对与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应逐个进行正强化,并连续强化这些不断接近新行为的一系列反应,来建立最终的目标行为,因此,此法又称为“连续接近法”。
塑造和正强化都是运用正强化物使行为的出现频率提高的行为改变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一)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一生来说非常之重要已成为共识,不需多言。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现在越来越关注幼儿园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中都有明确要求。
株洲市教育局在2011 年开始启动以研发“我有好习惯”幼儿园养成教育课程为抓手的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重点项目。
我园作为两个研发基地园之一正在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要想科学高效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本次讲座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的理论学习之一。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老师都有切身体会,幼儿行为良好与否与班级常规直接相关。
经常会有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习惯好,要是小朋友都像他就轻松了。
某某小朋友怎么说都不听,油盐不进…”为什么有的孩子行为良好,有的孩子行为偏差,怎样塑造孩子良好行为,矫正孩子的偏差行为呢?我以台南师范学院林正文教授撰写的《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为蓝本,向大家介绍一些辅导儿童通俗行为改变技术的内容与方法。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二是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
一、儿童行为塑造的基本理论㈠个体行为1、个体——单一的有机体。
2、有机体——具有生命且自身能够有系统地维持其生理与心理功能者,通常指人与动物。
3、行为——包括内在的、外显的和潜意识的一切活动。
4、个体行为——被人观察到或是能用仪器测得到的个体活动。
(狭义)除直接能观察及测量的外显活动外,尚包括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历程—意识及潜意识历程。
(广义)㈡行为改变。
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
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1 、成熟——即人类由遗传、生理成熟及老化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这一类行为的改变大多属于本能反应,如吃、性、参与活动等。
2、有机体的暂时状态——指由疾病、疲倦、情绪紧张或药物所导致的行为变化。
3、学习——除上述两种以外所有行为变化都来自于学习。
学习是指经由练习而产生的较持久性行为改变的历程。
㈢行为塑造1、行为塑造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从没有改变为有。
一种是从不良改变为良好或从偏差改变为正常。
2、人类与生俱来和自然成熟的行为太少、太简单,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如不依赖后天学习产生行为改变,会适应不良而不能生存或被淘汰。
3、行为塑造的方法:正增强、消弱、行为塑造、继续增强、区别增强、后向连锁反应、间歇增强、隔离、惩罚、制约增强(代币制)、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等。
㈣偏差行为1、偏差行为——儿童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碍其生活适应者。
(显著特征是异常、有害,两者皆具备才叫偏差行为)2、偏差行为主要有不足性行为(沉默寡言、行为太少如自闭症),过多性行为(行为表现过多如多动症),不适宜行为(表现不符合时间、地点及身份的行为,如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
3、偏差行为的出现说明个体出现了适应困难,个体无法自我摆脱困境,唯有诉诸病态(偏差)行为以满足需求、消除困难或解决危机。
偏差行为的出现是一种求救呼声,表明个体不能用积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不能用消极容忍面对问题。
此时,成人应适时介入,帮助并引导学生纠正偏差行为。
㈤行为改变技术1 、行为改变技术——凡是应用学习理论于实际补救程序,复健、矫正、教师管理、谘商及辅导等技术均称之,包括不良行为的改善及良好行为的塑造。
2 、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依据:古典制约、操作制约、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等4 种理论。
㈥反应性制约学习与操作性制约学习★反应性制约学习:两个刺激同时出现,产生了取代作用,引起行为改变,像这类刺激代替性的学习历程,在学习心理学上称为古典制约学习,或称反应性制约学习。
案例:《揖驴的故事》明朝有位徐文长,他的叔叔每次来到他家里,都会指责他行为放荡不羁,多次后,他心里非常不舒服。
于是他溜到屋后,对着叔叔骑来的驴子作一个揖,然后重重地鞭打它一顿,如此连续几次,驴子一见作揖,就惊跳起来。
待他叔叔临走,骑上驴子,徐文长很恭敬地对他叔叔深深一揖,那只笨驴以为又要挨打,忽然暴跳起来,把叔叔摔了下来,跌得鼻青眼肿,到死都还不知道被侄儿摆了一道。
1、反应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琼斯的反制约实验。
⑴巴甫洛夫的学习实验。
将一只饿狗系于架上,以少许牛肉呈现,狗即流出口涎,由此可知牛肉为有效刺激。
铃声本为无效刺激。
在呈现牛肉时,同时也按铃,如此连续几次后,虽然单独按铃,狗亦流出口涎。
反应性制约学习历程学习之前:食物T分泌唾液铃声T漠然反应学习过程:(连续配对呈现铃声与食物5~6 次)铃声+食物T分泌唾液学习后:铃声T分泌唾液⑵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
一位11个月大的男孩子艾伯特,他原先不怕小动物,喜玩白鼠,多次在他玩鼠时,用铁锤敲击钢棒所发出的尖锐噪音,使他表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叫、发抖等,这就是形成所谓恐惧性情绪的制约历程。
到了实验后期,艾伯特看到白鼠,甚至看到白兔、白狗、棉花,也都会表现惧怕情绪。
⑶琼斯的反制约实验。
一位34个月大的男孩子彼得,惧怕许多动物如白鼠、兔子等,在治疗过程中选兔子为刺激,让彼得每次看到兔子就能吃到他所喜欢的食物,经此反制约历程,终于使彼得逐渐喜欢白兔。
⑷生活小例子。
幼儿觉察到母亲面带怒容时,往往乖巧的多,这是因为母亲每当责罚时总是面带怒容,怒容形成责罚的信号。
★操作性制约学习:行为的出现在于后果的满意与否者称为操作制约学习。
案例:《临江之麋》。
在柳宗元所撰之《临江之麋》一文中,曾说到一个故事。
有一位临江人,打猎时获得一只小麋鹿,带回家畜养它。
一进家门。
所养一群家犬都翘着尾巴跑来望着小麋鹿垂涎欲滴,主人见状拿起鞭子怒打之。
从此每日抱着麋鹿来到群犬中,慢慢地,小麋鹿可以跟家犬游戏,久而久之,家犬都如主人的意思,跟小麋鹿和平相处。
(对于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主人可能采取很多办法,多数无效,只有一个效果——鞭打,作为垂涎欲滴带来的不满意效果,使群犬垂涎欲滴的反应逐渐消失,保留跟小麋鹿和平相处的反应。
)1、操作性制约学习的理论基础:斯金纳的白鼠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自动控制的斯金纳箱,一端壁上有横杠,杠下有食物水盘各一,按动杠杆时,可在食盘中出现一片食物,或由水管落下水滴。
实验对象为白鼠,经过多次实验,每当白鼠按下杠杆,即可得到食物,久之,这种按杠杆的反应被按后获得食物而满足的后果所控制,白鼠学会了按杠杆取食物的行为。
操作性学习历程在箱中无意识活动T按杠杆;出现食物T有意识按杠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险境T勇往赴前;重赏T勇夫)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鱼儿水中游T上钩;吃香饵T必有死鱼)2、操作性学习的要素:①要学习的行为是有机体的生理条件所允许的,也就是说他具备此行为的潜能。
②他必须亲自表现这种行为,才能得到酬赏。
③由于这种行为经常得到酬赏,这种行为被学会并长久的保留下来。
④行为显现来自于个体的自愿。
二、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的最基本方法——正增强、消弱、增强物小故事《一条腿》。
有位餐厅师傅,烤得一手好吃的北京烤鸭,但他出炉的鸭只有一条腿。
偏偏老板又是个闷葫芦,一忍就忍了3 年。
有一天心情实在不好,又看到这位师傅考出的鸭子仍旧少了一条腿,终于火上心头,忍不住问道:“这只鸭子怎么只有一条腿?” “本来就只有一条腿嘛!”“是吗?”“你看,窗外池塘边的鸭子不都只有一条腿吗?”老板抬头一看,正在午睡的鸭子都是缩起一只腿的金鸡独立着。
于是老板重拍了两下手掌,鸭子受惊,立刻探头伸腿,嘎嘎嘎的跑掉了。
老板这下真格的发怒了,便说:“你看,不是两条腿吗?” “我的烤鸭也是一样,只要你拍手鼓励两下,鸭子就变成两条腿了” 。
每一个人都喜欢被戴高帽、说好话,特别是孩子,对于旁人给予肯定的评价和令人鼓舞的重视,都会心中暗喜,表现得更好。
作为父母,老师要善于肯定孩子、赏识孩子,下面我就介绍如何有效的肯定、鼓励孩子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几种简单的方法㈠正增强。
利用激励(通常所说的奖赏)方法,使儿童良好行为继续出现,在心理学上有专有名词“增强”,因它属于积极性的所以叫正增强或积极增强。
1、使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P63《规矩吃饭》、P73《画得好吗?》P76《准时上课》)2、误用增强原理强化良好行为的例子(P91 《突破安全区》、P94《忘带3、有效使用正增强的要点:①选择恰当的增强物。
②必须表现出我们所要求的期待行为才可获得增强。
③增强物须紧随着良好反应之后,间隔越大,效果越差。
④呈现增强物应顺便指出儿童所表现的良好反应。
⑤训练初期采用继续增强,行为稳固后采用间歇增强。
⑥不可与惩罚混淆不清,或在增强之后,提出批评或要求。
㈡增强物。
指足以改变行为或反应频率的刺激。
例如微笑、表扬、报酬、成功等等。
1、增强物的类别2、增强物的选择。
个体不同,嗜好相异,在选用增强物时应考虑对象的年龄、性别、兴趣及背景等等。
①观察法。
通过平日的观察,了解个体的兴趣与喜好,作为选择增强物的依据。
②调查法。
分为问卷调查表与增强物清单2种。
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表,问个人或家长,了解儿童的嗜好。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分类列出各类物品、活动以及事件,供个人选择来了解儿童的嗜好。
③需避免的误区。
一是理所当然。
例如认为男孩就肯定喜欢玩具汽车,女孩就肯定喜欢芭比娃娃。
二是以此类推。
例如在观察中发现儿童个性沉静,以此推断他的喜好与兴趣,相信他必定喜欢听音乐、绘画或下棋等安静的活动。
三是第一印象。
第一次碰到儿童在图书馆看书,便判定该儿童喜欢阅读,书可作为增强物。
㈢消弱。
指个体任何一件行为,一连发生多次,都未能带来满意后果,无法获得所欲的增强物,其强度渐趋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发生,而自个人的行为领域消失。
(简言之,有意的忽视不当行为,对之不直接作反应称为消弱。
)1、消弱原理的实质。
消弱原理与增强相似,是一物之两面。
增强行为可加强行为反应,停止正增强则该行为强度会逐渐减弱、消失。
一般而言,不良行为轻微时,用消弱原理来处理,相当有效,但若是情况严重时,可能无效,需要用区别增强、隔离、惩罚等其他方法来矫正。
2、使用消弱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例子(P165 《不哭了》P174《不再说脏话》P179《又玩在一起了》3、误用消弱原理消除不良行为的例子(P189《不再道晚安》P199《流血》P202《还是调皮》4、有效应用消弱原理的要点:①告诉孩子如何去做,不要问他是否愿意做。
②做法前后一贯。
③大家彼此一致。
④掌握变好时机。
⑤存有“开始阶段会变得更糟”的心理。
⑥必须持之以恒,不可摇摆不定。
⑦不可使用间歇消弱法,否则会使矫正及辅导更加困难。
最后讲个小故事《杯茶禅理》: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对于什么是“禅”,百思不得其解,为此特地向他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