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手法讲解(推拿技巧)

与掐法相结合。如惊风、翻眼者:小天心——(运掐)——内劳;腹泻呕吐者:
虎口——(运掐)——总筋;脾胃不和者:运脾(土)——入肾(水),运肾
(水)——入脾(土)。
推拿手法
21
搓法
• (一)定义
•
用双手掌挟住一定的部
位,相对用力快速搓揉,且
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称为
搓法。搓法小儿少用。临床
上以捻法代之,即仅以两指 对称用力搓捻。
推拿手法
15
揉法
• (二)动作要领
• 揉时着力点按定穴位,手指不离皮 肤,力宜轻揉均匀,速度宜快,200~ 280次/分钟。
• (三)临床运用
•
功能特点是揉以散之,即具有理气
导滞,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之功能,多
用于胸胁腹部胀满疼痛、食积、呕吐、
发热、便秘,甚至昏迷,惊风等病症的
治疗。
推拿手法
16
按法
推拿手法
23
摇法
• (一)定义
• 用手挟住某部位的两端进行可能范围(顺势)的前后、左右摇 摆的称摇法。
• (二)动作要领
•
动作缓和,用力由小渐大,由轻渐重,自慢而快,摇动方向及
幅度须在生理范围内。
• (三)临床运用
•
功能特点是是摇以活之,即活利关节,主要用于四肢关节、颈
项、腰部。
推拿手法
24
掐法
8
手法操作注意事项
6.推拿以一日一次为度,必要时也可以日推二、 三次。 7.小儿推拿,一般适用于10岁以下的儿童,尤 以5岁以下的小孩疗效更佳。
推拿手法
9
三
小儿推拿 常用基本手法
推拿手法
10
推法
• (一)定义 • 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的。它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一、头部按摩四法二、开天门: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发际,用于头痛、发热、感冒等。
三、推坎宫:两手拇指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适用于外感发热,多与开天门、揉太阳合用,也适用于眼疾。
四、揉太阳:眉梢后凹陷处即太阳穴,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五、揉高骨: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凹陷中,用于头痛、感冒、惊风、烦躁不安,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合用,称之为头部按摩四法。
手穴:X形法中讲的上、下、左、右、中,也即是心、肾、肺、肝、脾。
周尔晋老人大刀阔斧,将小儿推拿法加以简化, 精化,通俗化,大众化,深化,即以小儿左手的脾、肝、心、肺、肾为基础,去掉一些繁琐难记认的穴位,普遍用之于常见病与多发病。
更可贵的是用之于疑难病甚至是白血病。
二、周尔晋小儿推拿术的手法介绍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
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1 •清、补脾土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一一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
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 •清、推大肠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一一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 •揉板门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一一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 •清肝木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黄蜂入洞
• 【位置】 • 两鼻孔即是此穴(相当于内迎香,为奇穴) • 【操作】 • 用示指、中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
20次。 • 【作用】 • 宣肺气,通鼻窍
• 【主治】
•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
• 【临床运用】
• 宣肺气,通鼻窍,常用于感冒、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等病证。临床多与清肺经,拿 风池,按揉印堂等合用。
4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
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 操作:用拇指或中
指指面做按揉法,揉
5次按2次。
• 【作用】 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
• 【主治】咳痰,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 【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推 攒竹、坎宫、太阳等穴合用;若惊风,烦 躁多配与掐小天心,清心经,清肝经等合 用;若咳痰多,多与揉膻中、乳旁,推肺 俞等穴合用。
• 3.运太阳 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 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左太阳 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
• 【主治】
•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肿痛,汗证,热厥。
• 【临床运用】
• 推太阳或按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 外感表实无汗,头痛,热厥,目赤肿痛, 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有汗,或自汗等症用 补法,用运太阳止汗。亦作为头部常例穴 之一。
用力自然。 • 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 •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 • 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 【临床运用】
•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 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 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推拿基本手法
• 一、推法 • 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摘要:一、小儿推拿简介二、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三、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五、结论正文:小儿推拿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来调整小儿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是小儿推拿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儿推拿简介小儿推拿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来调整小儿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调节脏腑气血,使机体达到平衡。
小儿推拿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痛苦、无副作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
二、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
三、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如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1.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
2.穴位选择上有时也和成人不同,但整体的特点就是轻和快。
3.小儿推拿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小儿哭闹。
4.小儿推拿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五、结论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是小儿推拿的重要内容之一,家长和推拿医师应该熟练掌握,以便更好地为小儿服务。
小儿推拿手法

【捏脊法】
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 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 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 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捏脊法专用于脊柱“线”状穴的操作,具有健脾胃、消食积、和脏 腑、行气血、通经络、调阴阳、强身体、促生长等功效。主治小儿先后 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证,如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呕吐等。捏 脊法也是常用的小儿保健推拿手法。 《肘后救卒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 未愈更为之。”
【推法】(直推;旋推;分推;合推)
4.合推法:双手拇指桡侧缘或指纹面或掌面,自腧穴两旁向 中间作分向推动。频率约为每分钟200次。 合推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应使皮肤向中间 起皱。 合推法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仅用于手阴阳穴,具有 行痰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结咳喘、胸闷等。有时还与 分推手阴阳配合应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小儿按摩经》: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
【摩法】
【注意事项】 1.摩法操作时,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的摩动。 2.腕关节要放松,指掌部自然伸直并拢。 3.动作轻柔,压力均匀,不带动皮下组织。 •【临床应用】 •摩法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刺激轻柔舒适,多应用于头 面、胸腹部,如摩囟门、摩腹、摩中脘等。摩法在某些腧穴 上操作时其方向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应根据不同腧穴而定, 如顺时针方向摩腹为泻,逆时针方向摩腹为补,顺逆双向摩 腹为平补平泻。
【小儿腹泻】
(一)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 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揉 板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推法】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
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
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
即:◎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
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
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
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
或在穴周作周而复始的环形推动。
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
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率约80~100次。
婴幼儿推拿常用手法 摩法

【结构导图】
第一节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紧贴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体表 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不带动皮下组织的手法,称摩法。根据术者的操作部位,可 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图4-7)。
图4-7
四、摩法
【作要领】 术者用手指指面或手掌面,紧贴于体表一定治疗部位或穴位, 而后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摩动。
【动作要求】 本法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勿 带动皮下组织,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次。
【应用】本法多用于头面部、胸腹部,如摩中脘、摩腹。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第一章搓法1.搓肚脐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搓脐周围的肚脐眼,顺时针方向搓动,每次持续约1-2分钟。
2.搓足心法:________用手心对着婴儿的足心,以顺时针方向搓动足心,每只脚持续搓动1-2分钟。
3.搓揉耳轮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婴儿的耳轮,轻轻搓揉,每只耳朵进行1-2分钟。
第二章推法1.推腹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肚脐向外推,再回到肚脐处,每次进行5-10次。
2.推背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推,分别从上到下进行,每侧进行5-10次。
3.推腿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大腿根部向下推至足背,每腿进行5-10次。
第三章拍法1.拍背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背部,由上至下轻拍,每次拍打约1-2分钟。
2.拍腿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大腿,由上至下轻拍,每侧进行约1-2分钟。
第四章揉法1.揉背脊法:________用手指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揉动脊椎,每次揉动约1-2分钟。
2.揉手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手掌和手背,每只手进行1-2分钟。
3.揉足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足底和足背,每只脚进行1-2分钟。
穴位:________1.四神聪:________位于婴儿额头发际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2.大椎:________位于婴儿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拇指按压。
3.幽门:________位于婴儿胃底与脐中连线上,用拇指按压。
4.足三里:________位于婴儿的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3寸处,用拇指揉动。
5.关元:________位于婴儿的肚脐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6.三阴交:________位于婴儿小腿内侧,当膝盖下方的4寸处,用拇指揉动。
附件:________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法律名词1:________注释1。
2.法律名词2:________注释2。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宝贵的40个小女推拿脚法大齐,下浑大图!之阳早格格创做40个小女推拿脚法,其特性是与穴以脚臂部穴位为主,齐身穴位为辅;脚法机灵特殊,支配典型烦琐,且疗效隐著.快去跟着教二招吧!一、脾经(脾土)位子:①正在拇指桡侧缘终节,自指尖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正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浑补脾经);③正在拇指的螺旋里(用于旋推法补脾经).支配:术者用左脚的知名指战小指夹住小女脚,食指战拇指捏住小女拇指,用左脚拇指推之.①直推法: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尖推至指间枢纽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者补脾土);②将小女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去回推,称浑脾经(或者浑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里旋推,顺时针目标为补,顺时针目标为泻.普遍用300~500次.效率:脾为后天之原,补之可补真扶强,补血死肌,进饮食,化痰涎,帮消化,行泻痢;浑之可浑热利干,消食化积.主治:食欲没有振,呕吐,鼓泻,疳积,痢徐,惊厥,黄疸,干痰,痿证,疹、痘没有出,改变里色等.道明:经真验道明:推补脾经有以下效率:①对于胃爬动有促进效率;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删下;③可使胃蛋黑酶分泌减少;④对于淀粉酶效率没有明隐.二、肝经(肝木)位子:正在食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食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称为浑肝经(或者称仄肝或者泻肝);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肝经.普遍100~500次.效率:启郁,除烦,仄肝胆之火,息风镇惊.主治:目赤,昏关,慢躁没有安,惊风抽搐,心苦吐搞.道明:肝经普遍用浑法,没有必补法,若肝真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果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真或者没有采与原穴,可用泻心火,或者用浑银河火、浑小肠穴代之,果肝为心之母,真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内中.三、心经(心火)位子:正在中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中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称为浑心经;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心经.100~500次.效率:浑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心舌死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没有安.道明:心经普遍用泻法,没有必补法,果心火没有克没有及妄动.若心气真或者没有采与原穴,可用浑银河火穴代之.如患女下热并睹二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去烁金,可有剧咳收火,应采与泻法,推1~2次后.多睹二颧腮色赤消退,对于剧咳也可缓解.但是对于患有肺结核病的二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四、肺经(肺金)位子:正在知名指掌里.支配:将小女的知名指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推之.由指根推背指尖或者去回推称为浑肺经;由指尖推背指根,称为补肺经.100~500次.效率:宣肺行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浑热通便.主治:感冒,收热,咳喘,肺炎,肺真,自汗,匪汗,便结等症.道明:肺经普遍用浑法或者泻法,没有必补法.小女缓性背泻、真热泻,应用原穴时应慎沉,推浑原穴时间要少,或者没有与原穴,用之没有当,多睹背泻加剧;如患慢症需用原穴时,可推浑原穴1~2次,待症睹缓解后,应停用.自汗、匪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于肺风喘慢等症,禁用补法.五、肾经(肾火)位子:正在小指掌里,自指尖至指根成背去线.支配:将小女的小指里进与,夹进术者左脚虎心内,左脚拇指由小女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100~500次.效率:肾为先天之原,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帮神,纳气定喘,温下元,行真火等.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真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硬无力,先天缺累.六、大肠位子:正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背去线.支配:将小女食指牢固于术者左脚虎心内,以左脚拇指中侧缘推之.自指尖推背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背指尖称泻大肠,去回推称浑大肠.100~500次.效率: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浑利净腑之干热,仄补仄泻导积滞.主治:积食,心疮,痢徐,鼓泻,肛门黑肿,脱肛,翻肛,便秘.道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是火泻(即干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浑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慢后沉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浑大肠或者补大肠.真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黑肿、便秘者用泻法或者浑法.七、小肠位子:正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背去线.支配:患女坐掌,术者以拇指战其余四指相对于,侧握小女四指,使其小指尺正里表露,再以左脚拇指推之,自指根推背指尖,称浑小肠(或者称利小肠或者推小肠).普遍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效率:分别浑浊,泻热利尿.主治:火泻无小便,尿频,尿关,尿少,心疮,伸舌,弄舌,木舌,心唇裂,尿讲炎.八、小天心(鱼际接)位子:正在脚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凸起中,阳阳池接界处.支配:令小女掌心进与,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者用拇指甲掐之,或者左脚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反里捣之.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效率:通窍集结,疏通经络,安神镇惊,浑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慢或者偏偏胜.主治:感冒收热,神昏,慢躁没有安,惊风,抽搐,癫痫,得眠,夜笑,十足眼徐,小便不利,疹痘欲出没有透,解颅等症.九、阳阳位子:正在脚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二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阳池穴.支配:术者以二脚拇指自小天心穴背二侧分推,称分阳阳;自小天心二侧的阳池穴、阳池穴背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阳阳.100~300次.效率:分阳阳有调战净腑,仄稳阳阳的效率;合阳阳有利痰集结的效率.主治:感冒收热、热热往去、黑黑痢徐、肠炎、惊风、抽搐、鼓泻、呕吐、黄疸;痰涎壅衰、胸闷咳喘.十、板门位子:正在拇指下,脚掌大鱼际仄里.支配:使小女大鱼际表露,术者用左脚拇指去回推之称浑板门;以指端正在大鱼际仄里的中面搞揉法,称揉板门.100~500次.效率:浑热凉血,行血除烦,消食化积,具备降落之功.主治:食欲没有振、呕吐、鼓泻、感冒收热、下热没有退、阳真内热、疹痘潮热没有退或者疹痘后矮热、慢躁没有安、心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黑肿、光里舌、苔薄等.十一、内劳宫位子:正在掌心中央.支配:用拇指或者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面患女脚掌核心处,微用力后赶快抬起,称面内劳宫;正在掌心中滴几滴凉火,以指端顺运内劳宫,或者从小指掌里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者火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效率:小女推拿训练(njbjysctn)。
小儿推拿手法单式手法

扶正祛邪,调 和气血,疏通 经络。
整理ppt
14
单式手法之八
拿法 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提捏 一定的穴位和筋腱,进行一紧一松的提捏。
刚柔结合,用力 由轻到重,有连 贯性。
强心醒神,定 惊止抽搐,发 汗解表,拿以 强之。
整理ppt
15
单式手法之九
捣法 以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着力,作有节奏 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12
单式手法之六
捏法 用拇指和食、中、无名指对称用力、捏住一定部 位,将皮肉捏起,做连续辗转挤捏。
用力适当,不可 拧转。行气活血、 疏通经络,强健 身体和防治多种 疾病。
整理ppt
13
单式手法之七
运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作弧形或环 形移动。
宜轻不宜重,宜 缓不宜急,在体 表旋绕摩擦推动, 不带动深层肌肉 组织。每分钟 80-120次。
着力部分要紧贴 皮肤,压力要轻 重适宜,宜使用 介质。以皮肤出 现紫红色瘀斑为 度。
祛风散寒,活 血化瘀,降逆 止呕。
整理ppt
19
谢谢聆听!
整理ppt
20
8
掌揉法
图1-2-4鱼际揉法
图1-2-5掌根揉法
整理ppt
9
单式手法之三
摩法 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手掌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移动。
手法轻柔,速度 均匀,用力温和 而浅,仅达皮下, 不带动深层组织, 每分钟100-150 次。
宽胸理气,健 脾和胃,消积 导滞。
整理ppt
揉法 用拇指指腹或中指指端、小鱼际、掌根、吸定于 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回旋揉动。
分指揉(拇指揉、 中指揉、三指柔) 鱼际揉、掌根揉 三种。
10个具有补益作用的小儿推拿手法的名称

10个具有补益作用的小儿推拿手法的名称
1. 捏揉手:用手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捏揉宝宝的手心和手指,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神经。
2. 按压背脊:用手指从上往下按压宝宝的背脊,可以促进宝宝的胃肠运动,帮助消化。
3. 推拿耳朵:轻轻揉搓宝宝的耳廓和耳垂,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4. 揉捏腹部:用手掌轻轻揉捏宝宝的腹部,可以帮助宝宝放松肌肉,促进消化。
5. 推脚底板:轻轻推拿宝宝的脚底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宝宝的疲劳和不适。
6. 揉捏太阳穴:用指尖轻轻揉捏宝宝的太阳穴,可以缓解宝宝的头痛和紧张情绪。
7. 轻拍后背:用手掌轻轻拍打宝宝的后背,可以促进呼吸、缓解胸闷等不适。
8. 揉捏脖子:轻轻揉捏宝宝的脖子,可以缓解宝宝的紧张情绪,促进血液循环。
9. 按揉肩膀:轻轻按揉宝宝的肩膀,可以缓解宝宝的肌肉紧张,减轻肩颈不适。
10. 推拿头皮:用指腹轻轻按摩宝宝的头皮,可以缓解宝宝的头痛和不适,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小儿推拿的四种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的四种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安全简便宝宝防病的不二选择
宝宝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心中共同的愿望,随着“治未病”观念的普及,小儿推拿这一无药化、低风险的绿色疗法自然成为家长们的不二选择。
小儿推拿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安全简便、患儿易于接受这四大优点,对儿童健康成长有较大帮助。
妈妈必学: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手法
小儿推拿可起保健功效,主要作用于手部脾经、腹部、脊、足三里四个部位,具体手法如下:
1、推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定位:脾经位于拇指外侧,自指尖直至指根成一线。
治疗: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的病症及全身虚弱型病症。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来回推。
2、摩腹——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定位:腹部。
治疗:便秘、泄泻。
操作:顺时针摩能通便,逆时针摩能止泻。
3、捏脊——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
捏脊手法广泛用于小儿保健,能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
定位:背部,大椎穴至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捏起皮肤,从长强穴开始,双手交替捻动,边捏边提边向上推移,至大椎穴止,捏至最后一遍时每捏三次增加一个较重的提拉动作,谓之“捏三提一”法。
4、掐揉三足里——调节胃肠功能
定位: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治疗: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先天不足、早产儿等。
操作:建议每天做一次,每次8~10分钟。
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拿保健是防治疾病的好方法,以
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小儿推拿的手法,中医的推拿按摩能调理儿童的
身心健康,更好的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一、常用手法
⒈捏法:用拇指和食指等手指捏住肌肉或皮肤,进行按摩或推拿。
⒉推拿:用手掌、掌根和掌侧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相应部位。
⒊摩擦法:用手掌或掌根在特定部位进行快速摩擦,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⒋按揉法:用手指和手掌在穴位附近进行揉动,刺激经络和穴位。
⒌指压法:用手指按压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运行。
⒍敲打法: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拍或敲打患者的相关部位,刺激经络和穴位。
⒎推拿扭转法:在推拿的基础上加入扭转动作,增加关节活动度。
⒏推法:用手指或掌根沿着经络或肌肉进行推动。
二、穴位
⒈风池穴: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头发生长的窝凹处。
⒉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棘突后下方⑸寸,两侧与风池穴连线相交处。
⒊太阳穴:位于眉毛外端凹陷处,额骨与颧骨交界处。
⒋天突穴:位于胸骨中央的凹陷处。
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髌骨下缘与胫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⒍冲门穴:位于足背骨第一蹊络开始的地方,两侧脚趾骨之间凹陷处。
⒎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踝骨内侧后缘与腓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⒏胃脘穴:位于胃部正中线,脐上5寸处。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推拿手法示意图和穴位示意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推拿: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⒉穴位:中医学中特定的身体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气血运行。
⒊经络:中医学中的气血运行通道,贯穿全身,与身体的功能和疾病有密切关系。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用于儿童的疾病治疗和预防。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捏揉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肌肉或皮肤,然后轻轻揉动,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2. 推拿法:用手掌按摩,由浅入深,轻柔有力,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3. 摇晃法:用手臂和手掌轻轻握住患儿的身体部位,轻轻晃动,以促进神经系统的疏松和放松。
4. 磨擦法:用手掌或指腹在肌肉或皮肤上来回磨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经络气血运行。
5. 拉伸法: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按住患儿肌肉,然后缓慢拉伸,以缓解肌肉紧张和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6. 捏顶法: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婴儿头顶部位,然后轻轻捏动,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和头颅的生长发育。
小儿推拿手法应该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和年龄来选择,同时也需要专业的推拿师来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小儿推拿手法(一)

2、要求: ①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②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3、补泻: 结合所刺激的穴位和部位
【小儿推拿手法】
1、介质: 滑石粉、水、婴儿油、凡士林、葱姜汁 2、顺序: 上肢—头面—胸腹、腰背——下肢 3、处方: 手法+穴位+操作时间(操作次数) 如:开天门100次、捏脊5遍、摩腹2分钟
推拿手法分类:
■ 【适用部位】
■ 旋推法主要用于小儿推拿特定 ■ 穴中的面状穴位,如旋推脾经 ■ 、肺经、肾经等。
■ 3.分推法:用双手拇指指面或桡侧缘,或用食、中指 指面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作反向直线或弧线推 动,称分推法。 ■ 【动作要领】 操作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 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 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作弧线分 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 快而平稳。 ■ 【适用部位】 分推法适用于 ■ 头面、胸腹、腕掌及肩胛等部 ■ 位,如推坎宫、分阴阳等。
分别用指端、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定的穴 位或部位上,带动皮下组织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的环旋运动,称为揉法。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 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三种。频率一般为 120~160次/分。
■
■ 【动作要领】 操作时,着力部分不能与患儿皮肤发 生摩擦运动,也不能用力下压。揉法的动作与摩法颇为 相似,需注意区别,揉法着力相对较重,操作时要吸定, 并带动皮下组织;而摩法着力相对较轻,操作时仅在体 表摩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适用部位】 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 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如开 天门、推天河水、推大肠、推七节骨等。
■ 2.旋推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称旋推法。 ■ 【动作要领】 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 ■ 松,仅依靠拇指作小幅度的旋转推动。
小儿推拿治百病教你4种常见手法

小儿推拿治百病教你4种常见手法 民间常有小儿推拿治百病的说法,小儿推拿方法安全且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小,如何正确地进行小儿推拿?今天来给大家介绍这4种常用的小儿推拿手法图解。
一、推法含义:推法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三种,是在“线”或“面”上的操作手法。
直推法操作方法:直推法是用拇指的指面或者指侧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举例:比如治疗风寒感冒时,可开天门100~150次。
用两只手的大拇指轻轻地自眉心交替直线推动至前发际线。
旋推法操作方法:旋推法是用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的旋转推动举例:比如治疗治疗咳嗽时,可旋推脾经、肺经、肾经各200~300次。
分推法操作方法:分推法是用两只手拇指的指面或者指侧面,从穴位中间向两边推动。
举例:比如治疗风寒感冒时推坎宫100~150次,用两个大拇指的正面从印堂穴沿着眉毛向眉梢推。
二、按揉法含义:揉法和按法都是针对穴位“点”上的操作手法,揉法常和按法搭配使用,称为按揉法,这样效果更佳。
操作方法: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鱼际揉法,分别用手指指腹、手掌、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揉动。
揉法是在穴位点上揉动,力道比推法要稍微重一点,揉动的时候,手指与接触的穴位不分离。
揉的时候速度要快,保持频率在每分钟160次左右;按法是用拇指或手掌的掌根按在穴位上,再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的方法,往往取穴时要下压到穴位最深处,然后发力。
举例:比如治疗感冒时,用两只手的大拇指或者中指指端揉按两侧耳后高骨100~150次。
三、捏法含义:捏法分为二指捏和三指捏两种,捏法中最常见的是捏脊法,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身健体等作用。
操作方法:二指捏是用食指指侧横抵在皮肤上,大拇指放在旁边的皮肤上。
两个手指共同拿捏皮肤,边捏遍前进。
三指捏的捏法和二指捏一样,只是多一个中指同时发力。
举例:比如积食时,可以捏脊5~10遍,捏脊法对消化类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四、擦法含义:擦发是个力气活,擦脊背“工字型”是非常推荐的预防感冒的手法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河南大学东京贝乐小儿推拿研究学院自成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儿推拿文化的研究与推进,覆盖学派,手法、技巧、起源等多项领域。
一直坚持信息分享化,技巧公开化,知识平等化的理念,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所感,有所学,有所享。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套不同的穴位(19种),不通的手法技巧(19种),以达到不通的疗效的小儿推拿组图,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一、脾经(脾在五行合土,故名脾土)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
脾土生金,故关土之寸为肺。
”《红楼梦》第十回:“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推拿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为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经实践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二、肝经(五脏合五行,肝属木,故名肝木)《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故名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若心气虚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
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
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者,用之无效。
四、肺经(肺金)金属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的发声靠肺。
因此古人将肺归属于金。
五脏中唯一能抵御外邪入侵的脏器。
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无名指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或来回推称为清肺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肺经。
100~500次。
作用:宣肺止咳,顺气化痰,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肺炎,肺虚,自汗,盗汗,便结等症。
说明:肺经一般用清法或泻法,不用补法。
小儿慢性腹泻、虚寒泻,应用本穴时应慎重,推清本穴时间要少,或不取本穴,用之不当,多见腹泻加剧;如患急症需用本穴时,可推清本穴1~2次,待症见缓解后,应停用。
自汗、盗汗及脱肛可用补法,对肺风喘急等症,禁用补法。
五、肾经(肾水)中医五行说,肾属水,这个就不多说了。
位置:在小指掌面,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的小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由小儿小指指尖推至指根,称补肾经。
100~500次。
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补肾经可补肾益脑,益气助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等。
主治: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癫痫,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
六、大肠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之。
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清大肠。
100~500次。
作用: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平补平泻导积滞。
主治: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
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七、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肠(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
一般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1000次(如无小便时用)。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舌,口唇裂,尿道炎。
八、小天心(鱼际交)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
揉100~500次;掐3~5次;捣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九、阴阳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两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为阴池穴。
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自小天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
100~300次。
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作用。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
十、板门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以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
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十一、内劳宫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
揉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赤,小便不利。
十二、内八卦(内八方)位置:在手掌内。
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内八卦即分布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侧缘在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内八卦。
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
100~300次。
作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
主治:咳嗽痰喘,呕吐,食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烦躁不安等。
十三、四横纹(南派又称小横纹)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横纹逐个来回推之或掐之,称清四横纹(推四横纹)或掐四横纹;推四横纹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
每个横纹推50~200次(独穴用需800次)或掐5~8次。
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之热外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十四、小横纹(南派又称掌小横纹)位置:在掌面小指根横纹之下,掌横纹之上的高起部位。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术者以右手中指揉之,称揉小横纹。
100~500次。
作用:清热散结,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咳喘证,口舌生疮。
说明:本穴对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好。
十五、肾顶位置:在小指掌面末端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顶。
100~500次。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水疝等。
十六、肾纹位置:小指掌面末节横纹处。
操作:术者以左手虎口夹住小儿小指,右手中指指面揉之,称揉肾纹。
100~500次。
作用:散瘀热,引内热外行。
主治:目赤,热毒内陷,内热外寒,高热手足凉等。
十七、运水入土位置:自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至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小指掌面指尖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拇指桡侧缘指尖。
100~300次。
作用: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主治: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疳积等。
十八、运土入水位置:自拇指桡侧缘指尖(脾土穴)至小指掌面指尖(肾水穴),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
操作:自拇指桡侧缘指尖开始,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穴推运至小指掌面指尖。
100~300次。
作用:清脾胃之湿热,补肾水之不足。
主治:多用于新证、实证,如湿热内蕴所致的少腹胀满、泄泻、痢疾、小便赤涩等。
十九、总筋位置:在掌面腕横纹的中点。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手,使其掌心向上,右手中指揉之,称揉总筋;或用拇指掐之或掐揉之,称掐总筋或掐揉总筋。
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泻热散结,通调周身气机。
主治:心经有热,惊风,夜啼,潮热,口舌生疮,实火牙痛及一切实热证。
说明:本穴为治疗口疮主穴之一,尤其对舌尖及舌面口疮糜烂疗效好。
东京贝乐小儿推拿培训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中医领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总部位于历史名校河南大学校内,拥有专业的中医研发团队,包括知名老中医、教授、骨科专家、中医师、药师、美容师、营养师等三十多位领域专家,坚持科学、整合、公开的原则,在业内拥有良好的口碑,获得社会、学员、客户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