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问题”教学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大问题”教学观,创建动感课堂------“新思维、新理念、新教法”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体会

4月18日至19日,由《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主办,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教法”为主题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沈阳召开。共有约两千人参加了会议。指导中心我和王秀文老师以及各总校小学教师24人参加了会议。

培训会上,五位来自全国的小学数学名师做了专题讲座和示范课,并与参会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他们分别是:

伯继明,国家特级教师,北京昌平城关小学校长。做课一年级《统计》,讲座《健康的情感,成长的基石》;

钱守旺,国家特级教师,北师大版课标与教材主编。做课五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讲座《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小梅,教育部国培专家,辽宁基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讲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黄爱华,国家特级教师,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做课四年级《方程的意义》,讲座《问题让学习发生----我的“大问题”教学实践》;

贲友林,苏教版教材编写组成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做课五年级《圆》,讲座《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听课亦是如

此。聆听着专家的声音,领略着专家的风采,我真的感觉,,是在和一个站在数学制高点的人进行了一次谈话,有时候还会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往远处看一看,似乎是看到了一点点数学教学前方的路。

在4节课堂教学中,最美不过柏继续明。她的课堂,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那么完美,那么率真而又朴实。一年级的统计教学,如何让孩子体验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如何培养孩子的统计意识,如何让孩子在统计中学会方法作出判断,这是多么抽象而又难以做到的事情。而柏老师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做起来却是行云流水,简简单单。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柏老师的精彩殿堂,去感受那艺术的魅力!

首先,柏老师从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做了个小采访:(出示孩子经常吃的几种蔬菜:菠菜、西红柿、茄子、菜花),你最爱吃哪一种蔬菜?接着引发疑问:怎样知道哪种蔬菜最爱吃的人数最多、最少?学生有举手的,有起立的,也有提议排队的……这时,柏老师不失时机,选出最爱吃某种蔬菜的一个学生当小组长,让组长组织喜爱吃这种蔬菜的同学排队。这时候,孩子看到哪个队伍长,哪个队伍短,孩子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哪个数量的多少。(问题原型)

继而,柏老师又提示孩子:你有什么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每一行队伍人数?孩子想到了体育课上常用的报数,最后,小组长把喜爱每种蔬菜的人数填写在表格里。

接着,柏老师点拨:刚才,我们要想知道喜爱吃各种蔬菜的人数,同学们排队,报数,填表,其实就是经历了统计的过程。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统计主要经历哪几个过程?(分类、数数、填表)。

然后,精彩的学习出现了。柏老师启发:同学们这样排着队伍,多累呀!请大家看图,谁能把每一行队伍表示在下面的图形里?(投影条形统计图雏形)(生活问题数学化)

这时候,柏老师画龙点睛:图形里画的小人儿,多麻烦。我们可不可以用直条的长短表示人数的多少?一个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呈现在孩子面前。(建立模型)

最后,柏老师结合学习内容,有机地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了各种蔬菜微量元素含量的科普知识,渗透了不偏食的健康教育,并针对性的进行了应用练习。一节课一气呵成,动感十足,实可谓教得轻松,玩得愉快,学得简单。

柏继明老师的数学课堂,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逐渐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教学,其实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课堂观摩的同时,聆听了5个专题讲座。最为震撼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黄爱华老师提出的“大问题”教学观。什么是“大问题”?“大问题”就是学科和学科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大问题”要求我们深度题解课标与教材,直指教学内容本质,一切问题设计、活动设计服务于这个本质。

我想起两个课例,理解一下什么是“大问题”。

第一个课例,培训会上,黄爱华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方程的意义》。黄老师利用教材中的四个连环画,改编成学生喜爱的连续剧。让孩子充分观察图画,向大家讲述“剧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

态有趣的故事。学生通过对天平与物体的观察、体验与表述,重点理解什么是平衡,是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平衡。课后黄老师阐明了自己的教学意图:“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描述的方程的外部特征,并非本质特征。其本质是:在未知与已知之间建立一种相等关系。所以,我的教学重心是,建立相等关系。这就是本节课的“大问题”。

第二个课例。2013年5月,宁城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现场会上,大明小学齐宏丽老师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齐老师没有把目标仅仅定位在什么是比例尺、以及怎样求比例尺上,而是在学生理解其意义基础上,组织学生探究,怎样根据纸张大小和实际距离,确定合适的比例尺。这样设计,教学重心不是对概念性的知识浅尝辄止,而是对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我想,这就是这节课的“大问题”。

“大问题”教学提倡问题让学生发生,鼓励探究;课堂以学为核心,教为学服务;紧扣教学本质,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抓住了“大问题”,就是抓住了教学本质。

走出去,外面是个“天”。是个大舞台。总结本次培训的最大体会,那就是:树立“大问题”教学观,一切教学设计服务于这个核心;创建动感课堂,心随课动,情随心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生成”“生长”“生活”。它将是我以后研训工作的一面旗帜。

宁城县教育教学指导中心

李树明2014年4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