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53ea068b7360b4c2f3f6447.png)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bbbfb10e7375a417866f8fa9.png)
叵
耳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 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第一章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阐释
“常见文言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根 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考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 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造
徐
知
许
致
阳
质
要
治
宜
诸
遗
贼
贻
族
易卒Biblioteka 阴走右左
再
坐
备考简料清点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1.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既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
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2.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意义
本 义 拉开弓 拉 拉长 抽、拔出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83cd211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3.png)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整理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ed74f7aef8941ea76e05fc.png)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必修教案1015 19:58::《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文言实词是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1. 常见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文化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2.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其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是重点。
考查形式主要有:1. 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要么是对某个实词提供四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要么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后者是近几年高考常见的考查形式。
2. 要求考生辨别词义差异。
要么是比较不同句子中字形相同的实词的意义,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的情况,要么是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即比较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
词的意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的。
【例】(2015高考模拟·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
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
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
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
”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383b551f0066f5335b812116.png)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e2fcf2c8a1c7aa00b52acb8e.png)
三、巧解文言实词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六法
1、语境分析法 2、结构互训法
3、语法定性法 4、联想推断法
1、语境分析法
①《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授衣是“奴隶主授给奴隶衣服”,还是“交 给缝衣服的任务呢”?
【推敲】://不少书上将“授衣”注释为“分发寒 衣”。这是值得商榷的。《七月》是反映奴隶的辛勤 劳动和痛苦生活的诗。联系本诗的这一主题,“授衣” 宜理解为“奴隶主把缝衣的任务交给奴隶”为好,而 非分发寒衣。不然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情况,也与诗中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矛盾。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22.(陈寿)遭父丧有病,使婢丸药 23.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 敛诸大谷者尤亟。(郭)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 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96) 24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 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 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 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 人见而夺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 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 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 此。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https://img.taocdn.com/s3/m/db3a6d32af1ffc4ffe47ac5e.png)
文言实词复习要点
从恢复高考以来的语文试卷看,文言文 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基本上都是课内学过的词 语,而且也是平时所读的文言文中极常见的 词语。根据文言常用实词单音性,多义性,近 义性,活用性,通假性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 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 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现象。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 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 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之一。解决的 办法,要扎实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常用实 词的意义,逐课积累,并努力培养根据 一定的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的能力。
爱
9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10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喜爱
11则又爱之太殷
爱护
12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喜欢
13诸侯以惠爱为德
爱惜
14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爱护
15最爱湖东行不足
喜爱、喜欢
16古之遗爱也
恩惠
爱
17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啬;舍不得
18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19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20兄爱弟敬 ——《左传》 21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22 爱莫能助
被
9、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覆盖、遮盖
10、被以不慈之伪名 加在……之上,加于,给于
11、屈原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披散;散开
12、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被子
13、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及;到达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 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 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心爱的 贪;喜爱 友爱 男女间有情 同情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 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 “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 (如“爱女”)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f3ec4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4.png)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点难)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有点难)](https://img.taocdn.com/s3/m/3d4a6e39482fb4daa58d4b2e.png)
三、文言实词词义理解出错的主要原因 1.不明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 择,难以辨析古今意义的细微差别,这都 会导致错解实词。 【例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质: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录:记载
1 .同音通假。同音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读音相同。例如:蒲苇纫 ( 纫,通“韧” ) 如丝。 ( 《孔雀东南 飞》) 2 .双声通假。双声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母不同。例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 “纳”)。(《鸿门宴》) 3 .叠韵通假。叠韵通假指的是通 假字与本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例 如:举酒属(属,通“嘱”)客。 (《赤壁赋》)
则其负(载)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引申为依仗、
武安负 ( 依仗 ) 贵而好权。 ( 《史记·魏其武
安侯列传》)
2.音不同,义也不同。此类多为多音 多义词。例如: “属”: (1 )shǔ,意思有:①隶属, 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 部”(《琵琶行》);②掌管,如“在骨髓,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 《扁鹊见蔡桓 公》 ) ;③类,等辈,如“不者,若属皆 且为所虏”(《鸿门宴》)。(2)zhǔ,意思 有:①连接,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三峡》);②撰写,如“衡少善属 文”(《张衡传》)。
4.词的古今感情色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不同,表现的意思也不一样。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的“爪牙”,古
义指“兽类的脚爪和牙齿”,无贬义;今义喻指 坏人的党羽,属贬义词。又如,“先帝不以臣卑 鄙”(《出师表》)的“卑鄙”,古义为“低微浅 陋”,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是品质恶劣,属贬 义词。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03988ad88762caaedd33d46b.png)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2f36b6d5bb4cf7ec4afed012.png)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 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当堂训练: 1、邹忌朝服衣冠。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人所。 3、江水又东。 4、其疾病而死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答案:
1、服:穿上戴好 2、 衣:穿 3、东:向东流 4、疾病:患疾病 5、 志:做标记。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中 , 有的名词可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 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
考点 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 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 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所讲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 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 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 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 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 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 “一……比……”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规律: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今王鼓乐于此。
5、“所”+名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2b142da76e58fafbb00303.png)
文言文分点训练(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点精讲【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B级。
----摘自2012年江苏《考试说明》【考点解读】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常见,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在文中,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理解,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
【常考题型】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主要考查实词的推断)和翻译题上。
(注:由于翻译单独作为一个考点,本专题将专门探讨选择题。
)金题回顾1.(2008年江苏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金题回顾2.(2009年广东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二、尝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关桥老僧事朱辰应①里巷之侠,有尺寸之长,则思自表见于世。
予读徐丈学观所传关桥老僧事至奇,顾.溷迹浮屠以老,何与? 予考其行,盖亦失志于时者之所为也!呜呼!有明之季,戎政不修,而御.下过急,试一不效,即从而弃之。
既已无所归,则往往颓坠放废,老僧殆其流欤?惜乎老僧英略武备,仅见于关桥,而社稷已堕壤矣。
②关桥吾禾郡治东南之通衢也。
崇祯间,老僧偕其徒结庐驻锡,气昂藏,不善作缁流态。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3b72713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3.png)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我们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最为主流的方式,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即使现在,文言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指语言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它们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语音单位,而且这些词在句子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字义和用法,文言实词又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七种类型。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句子的关键。
一、名词名词指的是人、事、物、地方等名字,它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常见的文言名词有“甫”、“兮”、“焉”、“乃”等。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甫”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刚刚”、“方才”的含义,而“兮”则是一种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疑问。
二、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地方、天气、时间等性质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补语和表语等。
常见的文言形容词有“清”、“瘦”、“深”、“高”等。
这些形容词常常带有象征性含义,例如“清”可以表示纯洁、清白;“深”可以表示深刻、深沉;“高”则表示高尚、崇高。
三、动词动词指的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常见的文言动词有“行”、“逝”、“来”、“思”等。
这些动词常常带有诗意或者哲理性的含义,例如“行”可以表示行动、实践;“逝”则表示流逝、消逝;“来”可以表示到来、归来;“思”则表示思考、思念等。
四、副词副词指的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句子的词语,它在句子中一般用来增强语气或者表达强烈感情。
常见的文言副词有“频”、“恍”、“已”、“往”等。
这些副词大多数可以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关系,例如“频”可以表示频繁、多次;“恍”可以表示恍惚、迷糊;“已”则可以表示已经、已经过。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64e5a11ede80d4d8d15a4fd4.png)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的演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 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 法改变。考生必须熟悉这些情况,才能准确理解古书内容。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1.词义扩大 其特点是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江”“河”,古代分别是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 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美好的事物、 品质等;“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3.词义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或甲动作转移为乙动作等。 如“狱”,古义为“案件”“官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今义的“狱”是“监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逃跑”,现在指“步行”。“假”古 义指“借”,现在为“假期”或“虚假”,连词性都转移了。 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 “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 人”; “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庄子》 ( )中的“涕”指“眼泪”, 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 现一般指“嗅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 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 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 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而现 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2.词义缩小 与词义扩大相反,它的今义范围小于古义。如“让”,古 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也可以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 意义不用了;“亲戚”,古代指亲属,可包括父母子女,现在 仅指因婚姻联成的亲属;“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在 专指“妻”的配偶;“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 金;“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 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文言文阅读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文言文阅读之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dcccd5e9e2bd960590c677e0.png)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 通流,都叹气吹嘘”;
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 卖”; 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 “孔明急唤细作问之”; 今,小气,吝啬,形容 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 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
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今,面貌。
13.至于: 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 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
99.尘埃:古,监狱,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
如“目”改称“眼睛”, “日”改称“太阳”, “寡”改称“少”。
【附:常见古今异义词】
1.行李:古,出使的人,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
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 如“惟君左右之”; 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 死”; 今,导致死亡。
如“中国”,本义:中原地区; 今义:全中国。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
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如“怨”,古义:恨 ; 今义:不满意,责备 。 如“谷”,古义:粮食作物的总称; 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 在南方专指稻谷。 如“迁”:古义:迁移、变换, 调任、升职, 贬谪、流放; 今义:迁移、变换。
高考文言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7b8985b9ad51f01dc381f155.png)
高考文言文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
A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6题B项”金人曳出,击之败面的”曳字,题面释为”蜂拥。
如果仅就这个句子看,”金人蜂拥而出,似乎也可通,但是联系上下文来看就不行了。
”(金人)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可知”曳”击的对象都是李若水。
又”曳后跟着”出字,可知”曳应是”拖、拉的意思。
②词汇、成语联想法。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见得少,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里保留着,我们可以联想有关的词汇、成语,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
如1997年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为”捆绑,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绳是”制裁的意思,可以推断出”善才绳之也应该是制裁的意思,这里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
B项”先涕泣不自胜,题面注为”控制,是否正确?可以联想”胜任愉快”喜不自胜,”胜都作”承受讲,可知作”控制讲是不准确的。
③分析语法结构,确定词性。
如1986年全国试题第9题2小题”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A.chen陈列B、zhen 阵地C.zhen阵容D.zhen列阵。
为了正确把握”陈字的读音和意义,我们对其进行语法分析。
”陈字前有”而字与”对渭连接,说明”陈是个动词,所以B项、C项都不对。
再联系上下文来看,他们是在打仗,故不是”陈列而是”列阵,应选D。
④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进行推断。
如1991年全国试题18题”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的正确意义是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c3356ae5c281e53a5902ff58.png)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类常考形式(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以“引”为例:[即时小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
③⑤寻求到尽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伐:自夸②十年春,齐师伐我伐:讨伐,征伐B.①进止皆有表识识:赏识②天下谁人不识君识:认识C.①每所止舍舍:宿营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D.①光武以此多之多:赏赐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多:大多A [解析] 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实 词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例句 译文
计亦死。《陈涉》 今复十年,存亡不 可知。《苏武传》
实词释义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 请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 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 位壮士。
清 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 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 拜 密使 使。 官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
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 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 西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 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意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 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 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 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 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 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语法分析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 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 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 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 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 --丝 麻、宀--房舍、 求--毛皮、隹(zhui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 目---眼、 尸 --身 体„„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 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 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 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 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 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 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 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对一词多义,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 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新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 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 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 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 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1.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回头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 看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访问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关心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考虑顾及 回还 6.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屈原列传》 谢绝 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8.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 辞别 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谢罪 10.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信陵君窃符救赵》 感谢 1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 凋谢 1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 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 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 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 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 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 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 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 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词义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信义著于四海 分析: “信”在“知”前,作状语 “确实” “犹”是副词 ,“信”处在谓语位置, 是动词“相信” “信义”处在主语位置上,“著”是谓 语,“信”为“信誉”
巩固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多种义项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 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 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 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 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 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 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 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如《过故人庄》。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 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 北即败) 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 词,腰戴)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族“字义同”灭“字) F、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忧思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实词 例句
译文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迎 接,按主宾之礼导引公子 走西面的台阶。
释义
除
赵王扫除自迎, 执主人之礼,引 公子就西阶。
台 阶
去掉 而燕国见陵之耻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 清除 除矣。 就除去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了。 逝去
郡之贤士大夫请 于当道,即除魏 阉废祠以葬之。
亡 1.今亡亦死,举大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 逃跑 起义失败了也不过是死。 现在又过了十年,是活 着还是死了都不了解。
死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出师表》 暮而果大亡其财。 《智者疑邻》
这真是决定危急存亡的 时刻。 晚上,果然大量地丧失 了财物。
灭亡
丧失、 丢失
生之有时,而用之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有限 通 亡度,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无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论积贮疏》 ”,
又如:"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 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 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 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语法分析推断法
例如: 1、借助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答) 2、借助外部语境来推断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叙述)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用文字记载)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 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 公府不就”中的“辟”; 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 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 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 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 2001年高考“城之不拔者二耳”基本与 “拔石城” 同; “齐人追亡逐北”完全同《过秦论》中的 “追亡逐北”同
4、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 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括号 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 的成语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 “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 同;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 实”中的“副”同(符合)。 "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 "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 的方法检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