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厦门市吕岭小学林莉莉

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科学知识的推衍、规则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概念。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而且把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三部分就给我们指出了纲要性的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一、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那样可任由教师随心所欲地画上理想的笔墨。在开始科学学习活动前,学生已经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及研究,并且他们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一定的间接经验及对自然界的独特的思考,这些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前概念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新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础。科学学习不是简单地将新信息装入一个新的容器中,而是在学生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解,只有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参与的科学学习才会更有效。

(1)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鼓励并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质疑和辩论。

例如:《声音的产生》

教材设计第一个环节“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并要求学生吧制造声音的方法记录下来,于是学生开始通过各种各样方法制造声音。这个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前概念(日常概念)完全展示出来。

(2)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此获得学生的前概念。

例如:肥沃的土壤

为了解学生是否知道表层土的颜色、肥力与动植物腐烂的遗体有关,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带学生观察表层土以及学校对面工地被挖掘开的下层土,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土的颜色(黑灰色/红色)——想想看“为什么表层土的颜色颜色是

那样的?”(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答案归纳起来有:太阳晒的(生活中太阳会晒黑皮肤)、车碾压的、种菜施肥的、雨水浇的、草吸收二氧化碳排入土里等,就是没有人想到动植物腐烂造成的。

二、提供材料,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梳理科学概念。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形成的科学概念,都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索已被认识和证实的。学生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段里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必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切实有效地顺利进行,就必须为学生设计提供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有利于缩短学生探究的历程,降低探究的难度,为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让学生回忆喝糖水的经历,许多学生都知道“溶解”这个词语,于是教师让学生具体说说是怎样理解“溶解”的。其实学生还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表述还是很模糊的,让学生说的目的就是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水平,然后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科学概念。

教学时通过把食盐、沙子放入水中,观察食盐、沙子在水里的变化,并搅拌,思考: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我们看不到食盐的颗粒了,但是还能看到沙的颗粒。)初步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子在水里那样还能看见颗粒的就是没有溶解。

随后,出示面粉,面粉在水里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食盐和沙子在水里的情况,面粉这个材料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便引发了认知冲突,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实验后学生有可能针对沉淀与否的问题再次出现争议,教师就顺势继续引导,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另一个新方法——过滤,通过讲解过滤装置,吸引学生目光,演示食盐、沙怎样过滤。请学生猜测过滤纸上会留下什么,结果溶解的食盐没有被分离,而不溶解的沙被分离开,那么如果面粉被分离开,说明它不溶解于水。学生有了判断方法,又知道怎么过滤,接下来学生分组做过滤面粉、食盐、沙子混合液的实验,效果

非常明显。最后的交流也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这正是本课教学所期望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巩固核心概念

已有教学经验表明,当学生刚刚形成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时,这个概念在其认知结构中往往是孤立的,很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经过有效的自主探究,主动转变错误的前概念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以后,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迁移新概念、巩固新概念,并将新概念系统化。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在主体探究活动完成后,最好要安排探究拓展活动,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新概念来解释、推测等。

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活动的最后,学生已初步建立了“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的科学概念后,教师就可以安排最后的探究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一个瓶口套着瘪气球的大塑料瓶,在塑料瓶的侧面打一个学生难以观察到的小孔。

师:老师这儿的塑料瓶上套了一个气球,你们有办法吹大瓶中的气球吗?

(一学生上讲台来吹气球,教师用手指堵住小孔,结果学生用尽力也几乎吹不大气球)

师:为什么瓶中的气球吹不大?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瓶子的空间被里面的空气占据了。

生:气球如果吹大了也要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子的空间不会再变大了,所以气球就吹不大了。

师:是吗,大家都这样认为吗?好请你再吹一次气球,注意要用和刚才差不多大的力来吹。

(同一个学生来吹气球,教师暗地里将堵住小孔的手指松开,结果气球在瓶子里被吹大了)

师:你刚才用的力和第一次相比怎样大?

生:好像还没上次用的力大,但是吹起来却很轻松。

师:大家想过其中是什么原因吗?

生:会不会是瓶子里的空气跑掉了?

师:那就让他再吹一次,找一找空气是否跑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