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小学科学精品论文: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以《我们的小缆车》一课为例【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对于核心概念建构给我们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和教材编者要自上而下地对核心概念逐级分解和领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笔者结合《我们的小缆车》一课,分别从“明确核心概念”、“选择适切材料”、“搭建活动支架”,“数据研讨分析”四方面阐述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核心概念适切材料合适支架数据研讨近年来,欧美多个国家的科学教育界提出了“核心概念”的观点,希望以科学文化(包括科学思想和方法)为基础,实现科学课程的进一步综合化,提高科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核心概念是指居于科学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也叫大概念、大观点、核心观念、学科思想等。
发展学生正确的核心概念,比让他们掌握大量事实性的信息更重要。
事实性的科学知识是穷其一生也学不完的!而核心概念是超越一般事实的观念和思想,具有很强的迁移性。
然而笔者发现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老师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少去思考这一节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单元在整个小学科学教学中所要承担的任务,即主要体现的核心概念。
如果我们不从体现核心概念的高度出发来设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那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必然是松散而混沌的,学生最终所获得的认识结构必然是杂乱无章、层次低下的,也必然无法适应时代需求。
由此可见,核心概念引领下的科学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利用少量的核心概念,在科学学习中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下面结合《我们的小缆车》一课谈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一、解读参考文本,明确核心概念1.解读标准,明晰课程核心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在小学科学课程共有24个核心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包含10个核心概念,生命科学领域包含7个核心概念;地球科学领域包含4个核心概念;技术领域包含3个核心概念。
在科学课堂中如何落实科学核心素养

在科学课堂中如何落实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
在科学课堂中,落实科学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以下是一些在科学课堂中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和展示有趣的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积极思考和主动提问的惯。
2. 实践科学探究:设置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践。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可以体验科学方法和过程,培养观察、记录、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 培养科学思维: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如观察力、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性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实验结果、理解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科学交流和合作。
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相互研究和启发,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5. 关联实际应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通过以上方法和策略,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同时也为他们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科学是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核心概念的构建是其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
核
心概念是指能够贯穿整个学科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理论,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关键。
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核心概念的构建至关重要。
教学策略一:多元化教学法
核心概念的构建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能仅仅是老师的讲解,需要多种
教学方法的应用。
例如,可以通过探究式实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
动掌握核心概念。
探究式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观察、记录,从而形成和巩
固核心概念;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建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可
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达成共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核心概念。
教学策略二:问题驱动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是指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和掌
握核心概念。
例如,在讲解物质组成时,可以提出问题:“水里面有些什么物质?”让学
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和掌握物质组成的核心概念。
知识图谱教学法是将学科知识按照脉络进行归纳、整理、梳理的教学方法。
通过绘制
知识图谱,将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绘制“物质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图”,将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确化,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包括多元化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和知
识图谱教学法,这些策略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掌握核心概念,使科学教
育更加有效和有趣。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分析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是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须要掌握的重要概念,它们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基础。
构建初中科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澄清与深化以及概念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构建初中科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
首先,引入概念是构建初中科学核心概念的第一步。
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提问、展示实验现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概念。
在引入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发学生对新概念的认知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概念框架。
其次,澄清与深化概念是构建初中科学核心概念的重要环节。
在学生初步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实验等教学活动来澄清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建立起系统和完整的概念体系。
在澄清与深化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最后,概念的应用是构建初中科学核心概念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实践性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可以设计有关科学实验、工程设计等场景的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概念的应用,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综上所述,构建初中科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应包括引入概念、澄清与深化概念以及概念的应用三个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概念基础,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初中科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将更加完善和丰富,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和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分析初中科学核心概念的构建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
本文将从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参与和合作、实践探究等方面,对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合理的教学策略需要通过启发性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启发性问题是指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讲解关于动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用力拉不动一辆停在原地的汽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量与运动的关系,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是构建核心概念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践中。
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并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借鉴。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视野。
在学习生物的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角色,模拟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相互作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实践探究是构建核心概念的有效手段。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概念。
在学习物理的电路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虚拟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
多媒体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科学原理,虚拟实验可以提供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场景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核心素养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

核心素养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1.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核心素养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
小学科学课堂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实践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成长。
2.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商除了注重学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观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合作意识等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获得知识,也能培养自信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3. 强调启发式教学核心素养观鼓励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激发好奇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突破学科壁垒核心素养观主张学科之间的融通和整合,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促进和互联互通。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学科整合的方式,将生活、科学、数学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贯彻核心素养观1. 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倡导探究式学习。
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2.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等方式,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物理规律;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可以组织野外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自然。
5. 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小学科学课堂上,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作业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贯彻核心素养观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引言核心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体验,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课堂中可以运用的几种方法和策略。
方法一:探索性研究科学课堂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能够真实地了解科学知识和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方法二:合作研究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并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分析科学现象。
这样的研究方式将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方法三:实践与应用科学课堂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或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实践。
比如,在生活中观察鸟类的性并记录下来,再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
通过这样的实践与应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方法四: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教育要求跨学科的整合与融合,小学科学课堂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跨学科教学。
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项目,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通过这样的跨学科融合,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论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的课题。
通过探索性学习、合作学习、实践与应用以及跨学科融合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体验,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而科学教育则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如何组织科学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科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和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核心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核心概念是科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生理解科学的基础。
因此,在组织科学教学时,必须围绕核心概念展开,让学生在理解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逐步深入了解科学知识。
那么,如何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呢?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核心概念的内容和意义。
核心概念是科学教育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生理解科学的基础。
教师需要对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教学中可以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生物学时,教师需要明确生命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特殊性。
其次,教师需要将核心概念融入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核心概念与具体的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解核心概念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物理学时,教师需要将“能量守恒”这一核心概念融入具体的能量转化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能量守恒的本质和重要性。
第三,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核心概念。
例如,在教学化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机理,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意义,通过讨论让学生探讨化学反应的应用和前景。
最后,教师需要通过评价和反馈,检验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科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中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1. 强调实践和实验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实验。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从中总结规律。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究能力。
3. 创设情境和案例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和案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或者虚拟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4. 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技巧。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5.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测验和考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实验报告、项目展示、小组讨论成果等。
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这些方法强调了实践和实验、自主提问、创设情境和案例、团队合作和交流,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在科学课堂中如何落实科学核心素养

在科学课堂中如何落实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核心素养是指具备在科学领域中获取、分析、理解科学信息,对科学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证,参与科学决策,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如何落实科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者和教育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科学课堂中落实科学核心素养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强调探究和思考
科学核心素养重在学生自主研究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需要强调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和尝试解决问题,而非仅仅关注答案。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2. 结合实际、生动形象
科学是一门具体的实践性学科,因此在课堂中,需要将理论知识结合具体实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操作、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配合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现科学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热情。
3. 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果,更要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需要倾听和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 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落实科学核心素养需要完善科学教育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过程的评价,而非单纯的答案和成果。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课堂展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总的来说,在科学课堂中落实科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注重过程、强调实践,营造探究思考的氛围,并完善科学教育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引言近年来,核心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
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终身研究与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和素养,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等。
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可以提供学生探索、实践的机会,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将核心素养引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1. 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组织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引导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4. 培养创新思维:在科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5.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要从“灌输型”转变为“引导型”。
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和发现知识的引路人,通过提问、辅导和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和思考。
教学实践案例以“观察小动物”为课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收集数据、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辅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提出观察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观察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核心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一种可以适用于 一 个 确 定 范 围 内,物 体、现象等的概念,又称为大概念.在 小 学 的 科 学 教 学 中,它 主要代表那些可以 帮 助 学 生 认 识 世 界、改 变 世 界、适 应 自 身 发展、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 观 念 和 思 想. 其 中,生 命 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技术都是小 学 科 学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同 时 也 是 小 学 生 未 来 成 长 和 发 展 的 重 要 基 础 . 一 、把 握 学 生 的 前 概 念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的发展时代,获 取 信 息 的 方 法 越 发多种多样,其中,网 络、报 纸、书 籍 等 都 是 学 生 掌 握 科 学 信 息的重要途径.在 生 活 中,一 些 来 源 于 教 师、家 长 等 的 耳 濡 目染也会给学生在学习中带来一些先入 为 主 的 观 念,这 些 印 象或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助益,或 对 学 生 未 来 的 发 展带来一定的负面 影 响,因 此,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应 当 注 意 学 生 的 前 概 念 ,并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 教 学 . 二 、引 导 学 生 感 受 科 学 核 心 概 念
英国的哈伦在他的 «科 学 教 育 的 有 原 则 和 大 概 念 »中 讲 到:在构思科学教育 的 目 标 时,在 知 识 方 面 不 是 用 一 堆 事 实 和理论,而是用趋向 于 核 心 的 概 念 的 一 个 进 展 过 程,可 能 会 部分有助于克服上面提到的困难.这些核心概念以及进展 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与他们在校以及离开学校以后的生 活有关的一些事件和现象.而知名教 授 张 颖 之、刘 恩 山 在 他 们的论文«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从 记 忆 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 变 »中,也 曾 对 国 内 外 多 个 专 家 对 核 心 概念的界定和理解 做 了 解 读:核 心 概 念 是 对 知 识 的 本 质、原 理、理论的理解和 阐 述,是 一 个 或 是 一 系 列 知 识 的 主 干. 近 几年来,有关核心概念问题的探讨为我国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提 出 了新的思考,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 学 科 学 学 科 无 论 从 课前准备,课 上 活 动 和 课 后 延 展 等 方 面 都 具 有 内 容 十 分 广 泛、开放性极强、强调 培 养 学 生 动 手 能 力 以 及 创 新 精 神 的 特 点.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 面 是 课 前 为 辅 自 主 预 习,课上为主集体探 究、课 后 延 伸 拓 展 等 具 有 广 阔 的 活 动 空 间;一方面是学习内容的处理十分灵 活,活 动 空 间 十 分 广 阔, 主要包括实验、操 作、绘 画、创 作 等 方 面;一 方 面 是 科 学 探 究 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三 、帮 助 构 建 核 心 概 念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的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构建是指通过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对科学概念有较为深刻
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具备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而言,教
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
首先,教师应该采用“引导”式教学策略。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积极发展的时期,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慢慢掌握核心概念,而不是通过“灌输”方式将知识灌
输给学生。
通过“引导”式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从而更好地
掌握核心概念。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初中生的学习方式各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
学生的特点和学科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板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等,既
保证了教学效果,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再次,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实践。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核心概念,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实践,从而更好地
掌握核心概念。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评价和反馈。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学
生的错误,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评价和反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加重视学习。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及价值观念,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落实核心素养是教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提供几个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
一、培养探究精神科学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
同时,给予学生自主研究和团队合作的机会,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培养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能力。
二、促进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做实验、观察数据、整理资料、分析结果等科学方法,让他们逐渐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实验展示、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培养科学伦理与价值观科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和科学价值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科学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道德意识。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研究,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科学的社会影响,明确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价值观。
四、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科学教学应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与数学、语文、艺术等学科相结合,通过项目制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增加学科间的连贯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结论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的关键。
通过培养探究精神、促进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科学伦理与价值观,以及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也有助于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教师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近年来,科学教育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科学教育中,核心概念是组织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
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核心概念的定义和作用核心概念是指在某一领域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概念。
在科学教育中,核心概念是组织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
核心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础,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起点和基石。
通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二、核心概念的选择和运用核心概念的选择应该符合科学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既要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在选择核心概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与课程的目标相符合。
核心概念应该与课程的目标相符合,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2.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核心概念应该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能够代表该领域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
3.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核心概念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在运用核心概念时,应该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核心概念。
同时,应该将核心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核心概念。
三、核心概念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能够发挥以下作用: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核心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础和起点,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学习。
4.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通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科学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不断更新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

核心素养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引言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核心素养观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核心素养包含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全面发展的重要素养。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贯彻核心素养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思维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总结规律等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知识,并且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观下小学科学课堂的又一重要任务。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够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并得以实践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实验设计和课外科学实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发明比赛,让学生积极动脑筋,设计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发明,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理性地分析、评价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辨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见解。
教师可以采用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展开思想碰撞,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是指学生在合作中发挥个人特长,共同完成任务的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作者:谭宝妍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20年第04期从小学自然到今天的科学课,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科学知识内容上并没有太大改变。
科学知识的教学,如果仅停留在具体的科学概念和事实层面,学生很难形成同化新信息的方法和知识增长的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堆砌的概念和事实大多不可避免地被遗忘。
建构新知识需要一个由核心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同化机制。
因此,关注科学核心概念的教学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科学教学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
核心概念对科学教学的意义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它的基础是一般性概念和基本事实,是在一般性知识和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代表该内容主题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因此,它能够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和保障。
核心概念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按照一定的系列逐渐进阶发展,以层层深入的方式被学生理解。
这些逐渐进阶的核心概念体现了概念的获得和发展,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核心概念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展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即这些核心概念能够有效地组织大量的科学事实和其他概念。
不仅如此,核心概念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因为这些学习内容将延续在学习者以后的生活中,并且可能会影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探索和获取,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科学素质发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科学教育界都很认同核心概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专家非常重视核心概念的理解,并依据核心概念制订了科学课程标准,以核心概念构建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例如,美国的国家课程标准就强调学生进行深入而有关联的学习,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记忆那些孤立的事实和概念,把学习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
近年来,我国科学教育专家也十分重视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
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晶老师在《科学主题与核心概念》一书中提出:改革课程结构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重新审视什么是中小学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基础。
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探讨

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探讨
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所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和品质。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培养科
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核心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融入。
核心素养在科学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通过实
践活动和探究过程中积累的,而核心素养正是培养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探究的关键。
在学
习物理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物理原理,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总结
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实验,来体会化学反应的
规律,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
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
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核心素养在科学教学中的融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是指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等方式解决科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而创新能力是指在解决问
题时能够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
进行思辨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以提出一些有
趣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通过思考和探究,学生可以培养出
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核心素养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

核心素养观下的小学科学课堂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核心素养观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核心素养包括了思维素养、情感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和实践素养等多种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核心素养观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核心素养观下,小学科学课堂应该如何开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思维素养思维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主动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尤为重要。
科学是一门需要深思熟虑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回答。
在学习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来生长?”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作用。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提高思维素养。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讨论来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情感素养情感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同样非常重要。
科学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和观察的学科,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实验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化学的知识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科学课堂中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
厦门市吕岭小学林莉莉
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知识的推衍、规则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概念。
学生在概念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而且把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三部分就给我们指出了纲要性的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下而上的,从贴近生活,贴近兴趣,贴近儿童的浅而寓意深的举例着手,自然地进入各具体概念细目,并由此逐渐理解、掌握核心概念。
”
一、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前概念
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那样可任由教师随心所欲地画上理想的笔墨。
在开始科学学习活动前,学生已经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及研究,并且他们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一定的间接经验及对自然界的独特的思考,这些就是学生的前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前概念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新科学概念建构的基础。
科学学习不是简单地将新信息装入一个新的容器中,而是在学生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理解,只有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参与的科学学习才会更有效。
(1)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鼓励并激发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在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质疑和辩论。
例如:《声音的产生》
教材设计第一个环节“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并要求学生吧制造声音的方法记录下来,于是学生开始通过各种各样方法制造声音。
这个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把前概念(日常概念)完全展示出来。
(2)在课堂或课下专门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以此获得学生的前概念。
例如:肥沃的土壤
为了解学生是否知道表层土的颜色、肥力与动植物腐烂的遗体有关,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带学生观察表层土以及学校对面工地被挖掘开的下层土,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土的颜色(黑灰色/红色)——想想看“为什么表层土的颜色颜色是
那样的?”(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答案归纳起来有:太阳晒的(生活中太阳会晒黑皮肤)、车碾压的、种菜施肥的、雨水浇的、草吸收二氧化碳排入土里等,就是没有人想到动植物腐烂造成的。
二、提供材料,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梳理科学概念。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形成的科学概念,都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索已被认识和证实的。
学生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段里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必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切实有效地顺利进行,就必须为学生设计提供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有利于缩短学生探究的历程,降低探究的难度,为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如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让学生回忆喝糖水的经历,许多学生都知道“溶解”这个词语,于是教师让学生具体说说是怎样理解“溶解”的。
其实学生还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表述还是很模糊的,让学生说的目的就是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水平,然后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科学概念。
教学时通过把食盐、沙子放入水中,观察食盐、沙子在水里的变化,并搅拌,思考: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我们看不到食盐的颗粒了,但是还能看到沙的颗粒。
)初步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
像沙子在水里那样还能看见颗粒的就是没有溶解。
随后,出示面粉,面粉在水里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食盐和沙子在水里的情况,面粉这个材料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候便引发了认知冲突,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但是实验后学生有可能针对沉淀与否的问题再次出现争议,教师就顺势继续引导,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另一个新方法——过滤,通过讲解过滤装置,吸引学生目光,演示食盐、沙怎样过滤。
请学生猜测过滤纸上会留下什么,结果溶解的食盐没有被分离,而不溶解的沙被分离开,那么如果面粉被分离开,说明它不溶解于水。
学生有了判断方法,又知道怎么过滤,接下来学生分组做过滤面粉、食盐、沙子混合液的实验,效果
非常明显。
最后的交流也指向溶解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溶解从原来的“说不清楚”到能够说出主要特点,这正是本课教学所期望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巩固核心概念
已有教学经验表明,当学生刚刚形成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时,这个概念在其认知结构中往往是孤立的,很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学生经过有效的自主探究,主动转变错误的前概念建立新的科学概念以后,教师要设置一定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迁移新概念、巩固新概念,并将新概念系统化。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在主体探究活动完成后,最好要安排探究拓展活动,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新概念来解释、推测等。
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活动的最后,学生已初步建立了“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的科学概念后,教师就可以安排最后的探究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一个瓶口套着瘪气球的大塑料瓶,在塑料瓶的侧面打一个学生难以观察到的小孔。
师:老师这儿的塑料瓶上套了一个气球,你们有办法吹大瓶中的气球吗?
(一学生上讲台来吹气球,教师用手指堵住小孔,结果学生用尽力也几乎吹不大气球)
师:为什么瓶中的气球吹不大?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瓶子的空间被里面的空气占据了。
生:气球如果吹大了也要占据瓶子的空间,瓶子的空间不会再变大了,所以气球就吹不大了。
师:是吗,大家都这样认为吗?好请你再吹一次气球,注意要用和刚才差不多大的力来吹。
(同一个学生来吹气球,教师暗地里将堵住小孔的手指松开,结果气球在瓶子里被吹大了)
师:你刚才用的力和第一次相比怎样大?
生:好像还没上次用的力大,但是吹起来却很轻松。
师:大家想过其中是什么原因吗?
生:会不会是瓶子里的空气跑掉了?
师:那就让他再吹一次,找一找空气是否跑掉了。
(学生再一次吹,教师故意将瓶上的小孔露出来对着下面的学生)
生:我看到了瓶上原来有一个小孔。
师:是的,我在瓶上打了一个小洞。
那第一次为什么吹不大气球。
生:一定是老师用手堵住了洞口。
师:那请这个同学自己将洞口堵住,看是否能吹大气球。
(学生堵住小孔后吹气球,气球吹不大)
师:看来真是这个小孔在作怪。
为什么堵住小孔和不堵住小孔产生的结果不同呢?
生:因为堵住了小孔,瓶里空气跑不了,占据着瓶子空间,气球吹不大。
小孔不堵住,吹气球时原来瓶里的空气从小孔中跑掉了,所以气球就可以吹大。
通过这一充满趣味性探究拓展活动,学生对空气要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就深化巩固了,从而达到了教学预设的目标。
总之,学生可能难以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在课堂上新获得的科学概念,也许,很多观念性的东西本身就难以用语言来表述。
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种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是有效的。
学生在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