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苏轼词两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 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 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 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 来说, 要素: 要素:
返回
艺术特色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 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 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 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 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 想象到彼。 定风波》 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 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 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 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 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 在此而意在彼。。 。。在 定风波》 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 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 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 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 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 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 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百度文库返回
课文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晴。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 者什么样的感情? 者什么样的感情?
返回
艺术特色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若即若离,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 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 系 , 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 。 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 即若离的特点, 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 例如在“ 即若离的特点 , 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 。 例如在 “ 莫听穿林 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 中 , 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 然自若的情绪;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然自若的情绪 ; 在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阳却 相迎” 相迎 ” 中 , 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 社会人生感受; 但不能说, 这些都是比喻。 可以说, 社会人生感受 ; 但不能说 , 这些都是比喻 。 可以说 , 隐喻 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 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 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 , 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 、 隐约而含蓄的, 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 隐约而含蓄的, 若离的朦胧之中。 若离的朦胧之中。
返回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 斜照却相迎。 斜照却相迎。
返回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却相迎。 这三句写雨过天晴、 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 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 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 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 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 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 悸尚未完全消尽、 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 心情。 心情。
返回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 唐宋八大家 ” ——散 文 “苏 “苏 黄” ——诗 辛” ——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多情应笑我, 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返回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 这一句不是写 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 因为“ 眼前景 , 而是想心中事 , 因为 “ 雨具先 去 ” , 当时并无蓑衣, 而 “ 烟雨” 则是 当时并无蓑衣 , 烟雨 ” 江湖上烟波浩渺、 斜风细雨的景象, 江湖上烟波浩渺 、 斜风细雨的景象 , 故 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 自 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 、 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 “ 任 ” 字含放任 自由之意。 自由之意。
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 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 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 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 想是很自然的事情。 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 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 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 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 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 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 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 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 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 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 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的人生态度
返回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返回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两句似乎 是说穿着草鞋、 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 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 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 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 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 “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 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 反觉一身轻松。 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 可能轻松的, 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 返回 无官一身轻” “无官一身轻”。
返回
解词释句
⑴芒鞋:草鞋。 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吟啸:吟唱长啸, ⑶料峭:形容微寒。 料峭:形容微寒。
返回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返回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 。 ”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 雨于不顾、 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 雨于不顾 、 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 , 暗示 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 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返回
艺术特色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以小寓大, 定风波》 以道中遇雨, 隐喻仕途风雨, 《 定风波 》 以道中遇雨 , 隐喻仕途风雨 , 并进而借雨后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 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 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 “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 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 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 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 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 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 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 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 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 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 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 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 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 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多情应笑我, 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返回
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风雨也无晴。 风雨也无晴。
返回
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 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 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 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 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 萧瑟处” 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 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 宦途风雨,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 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 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 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 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 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 主要意向是隐逸。 主要意向是隐逸。 返回
(宋)苏轼
峨 眉 共
苏 苏 辙 轼 苏 洵
诗 都 赋 传 比 高 古 千 豪 文 是 大
一 门 三 父 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 川)人。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 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 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 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 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唐宋八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 面独具风格。 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豪 杰
风 流 人 物
周 瑜 诗 人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雄 气 奇 势 壮 阔 礴 磅
景 人 景

春风得意 风流倜傥 豪放洒脱
周瑜
自 比

豪放:关西大汉持铜琵琶 绰铁板歌“大江东去” 婉约:少女执红牙板 唱“寒蝉凄切”
感受诗情 鉴 赏 诗 歌 领悟诗意 把握形象 展开联想 仔细品味 反复吟咏 感受韵律 加深领悟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 (1082)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 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 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 忿懑和痛苦的一面, 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 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 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 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