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61977
免疫学实验方案重要
抗体的制备一、实验目的掌握抗体制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三、实验试剂及器材四、操作步骤将兔放入一个特造的木匣或笼内,耳露于箱(笼)外,也可由另一人捉住兔身。
剪去耳缘的毛,用少许二甲苯涂抹耳廓,30s后,耳血管扩张、充血。
用手轻拉耳尖,以单面剃须刀或尖的手术刀片,快速切开动脉或静脉,血液即流出,每次可收集30~40ml 。
然后用棉球压迫止血,凝血后洗去二甲苯。
放血过程中要严格按无菌要求进行。
收集的血液,4000rmp离心10min,弃上清,得到血浆,即抗体。
抗体的制备、鉴定、纯化及纯度鉴定一、实验目的⒈加深对抗体基本知识的了解。
⒉了解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的基本方法。
⒊了解免疫电泳的基本过程和实验依据。
1、抗体的制备一、实验原理当将抗原注射入实验动物体内时,一系列抗体生成细胞会不同程度的与抗原结合,受抗原刺激后在血液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这种由一种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中不同的抗体分子可以以不同的亲和能力与抗原分子表面不同的部分—抗原决定簇相结合。
将抗原导入敏感动物体内后,可刺激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尤其是淋巴结和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大量增殖。
如图所示,实验动物对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应答有明显的不同。
通常初次免疫应答往往比较弱,尤其是针对于易代谢,可溶性的抗原。
首次注射后大约7天,在血清中可以观察到抗体但抗体的浓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大约10天左右抗体的滴度会达到最大值。
但同种抗原注射而产生的二次免疫应答的结果明显不同,和初次免疫应答相比抗体的合成速度明显增加并且保留时间也长。
免疫应答的动力学结果取决于抗原和免疫动物的种类,但初次和二次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是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次或以后的抗原注射所产生的应答和二次应答结果相似:抗体的滴度明显增加并且血清中抗体的种类和性质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被称为免疫应答的成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常在抗原注射4-6周后会产生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免疫学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机制和功能,并通过实验手段来深入了解和探索免疫系统对疾病的防御和治疗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免疫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实验方法,以及它们在研究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免疫学实验主要涉及到免疫细胞、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
抗体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可以识别和结合到体内外入侵的病原体,激活免疫系统进行防御。
而抗原则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反应的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等。
在免疫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ELISA等。
免疫组化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或细胞中某一种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标记和检测目标蛋白质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术则是一种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面标记和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进行鉴定和分类。
ELISA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抗体和抗原相互作用的方法,它基于酶标记免疫吸附技术,可以测定目标物质的浓度和活性水平。
除了这些基本方法,免疫学实验还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免疫系统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例如自身免疫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通过实验手段,我们可以研究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并探索潜在的治疗策略。
例如,在免疫细胞治疗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手段提取、修饰和培养免疫细胞,并将其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
此外,免疫学实验还有助于研发和评估新型的免疫药物和疫苗。
通过实验方法,我们可以研究药物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疗效,并评估其用于治疗疾病的潜力。
免疫学实验在疫苗研发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估免疫细胞对疫苗的反应和效果,我们可以确定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免疫学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研究领域。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思考题 1.试述血清学反应、凝集反应的概念。 2.简述凝集反应的类型、用途及实例。 3.如何判断ABO血型检测结果?
4大经典免疫实验
(3)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 2.熟悉凝集反应的概念、常用凝集反应 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3.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二、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试验(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2.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 变性IgG — Ag 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 Ab 临床上用检测类风湿因子以辅助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1.材料 已知Ag:致敏乳胶(乳胶颗粒表面有变性IgG) 待测Ab:待检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
待测Ab
已知Ag
2.检测步骤: (1)取黑底纸片三片; (2)加待测血清、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各1滴; (3)各加1滴致敏乳胶,用牙签混匀; (4)5分钟后观察结果,以黑背景观察为佳。
乳胶——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用途:检测类风湿因子等。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妊娠试验
(已知) (已知)
(已知) (已知)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四、实验操作内容
(一)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用已知血型Ab,测未知血型Ag;为定性实验。
ABO血型系统
血型 红细胞表面的血型Ag 血清中的血型Ab
二、免疫实验课目的 1.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2.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三、要求 1.严肃认真。 2.多想、多看、多做。 3.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免疫细胞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量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细胞。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化验中最常规的技术,也是血液学研究中的最基本技术。
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经瑞氏(Wright)染液染色后,不同免疫细胞中的颗粒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
根据细胞中颗粒的颜色大小及多少,再结合细胞的大小及细胞核的形态,就可以将免疫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三、实验器材1、器材: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
2、试剂:瑞氏(Wright)染液,瑞特氏染料0.1克溶于60mL甲醇中,过滤。
贮藏褐色瓶中备用。
(配制时,要先将瑞特氏染料置研钵内边研磨边滴加甲醇,使染料溶解的更好。
)四、实验步骤1、采血采血前用75%酒精棉球消毒人的指腹或耳垂,干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或耳垂的皮肤;动物采血时先将耳部剪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血不要(因含单核细胞较多)。
2、涂片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一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斜置于血涂片的前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两玻片的角度以30~40度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如图),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3、染色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瑞氏染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1~3min。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4)或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
4、封片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胶保存。
5、观察分别用低倍、高倍和油镜观察血涂片,分辨不同的血细胞类型。
五、实验结果拍摄血细胞照片,标出并分析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类型和形态特征。
实验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小吞噬试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本实验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二、实验原理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即小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入和杀菌等几个步骤,能吞噬和消化衰老、死亡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等异物,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过程,并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因其免疫系统与人类相似度较高。
2. 抗原制备:选择一种常见的抗原,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纯化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抗原溶液。
3.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抗原溶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4. 免疫指标测定:采集小鼠血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测定血清中特定免疫球蛋白(如IgG、IgM)的水平。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免疫应答:实验组小鼠在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迅速启动,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对照组小鼠未注射抗原,免疫系统无明显应答。
2. 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IgG)的水平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系统成功识别并产生了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3. 免疫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免疫细胞的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细胞活性较高,表明其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增强。
4. 免疫记忆效应:在实验组小鼠中,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形成了对抗原的记忆效应。
再次注射相同抗原时,免疫应答更为迅速和强烈。
而对照组小鼠未形成明显的免疫记忆效应。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免疫系统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应答差异,以及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调控机制。
此外,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单细胞测序,深入研究免疫系统的细节和复杂性。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免疫应答的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实验原理: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部分。
本实验主要研究体液免疫,即通过体液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来进行抗原识别和消灭异常细胞的免疫反应。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有抗原A、抗体A、抗原A标记物、酶标记二抗、底物、酶标设备等。
实验步骤:1. 将实验用的酶标板孔板进行预处理,将抗体A溶液加入到孔板中,并在室温下孵育一段时间,使其与孔板表面结合。
2. 加入已知浓度的抗原A溶液到孔板中,使抗原与已固定的抗体结合,孵育一段时间。
3. 弃去孔板中的液体,将含有抗原A标记物的溶液加入到孔板中,使其与已结合的抗原结合,孵育一段时间。
4. 弃去孔板中的液体,用酶标设备检测标记物与孔板的结合情况。
5. 加入底物使酶标记物能够产生颜色反应。
6. 使用酶标设备测量底物的颜色反应强度,从而获得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程度以及抗原的浓度。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样本中抗原的浓度信息。
实验结果显示,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程度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抗原浓度越高,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程度越强。
这表明体液免疫能够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来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酶标技术原理探究了免疫应答的基本原理和体液免疫的功能。
通过该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免疫学提供基础。
同时,实验中采用的酶标技术也展示了其在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的科学。
在医学领域中,免疫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和探索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索免疫系统的功能,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来加深对医学免疫学的理解。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小鼠•细菌•离心管•注射器•细胞培养基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收集所需实验材料,确保实验环境的无菌性。
2.小鼠接种: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对实验组小鼠进行细菌接种,而对照组小鼠则不接种。
3.细菌培养:将细菌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中,以获取足够的细菌量。
4.细菌注射:使用注射器将培养好的细菌注入实验组小鼠的体内,同时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5.观察实验组小鼠:观察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细菌后的反应和症状。
6.采集样本:在一定时间内,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中采集血液样本和其他相关样本。
7.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出血清和细胞。
8.免疫检测:使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免疫检测。
9.数据分析:统计和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免疫反应差异。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步骤,我们进行了医学免疫学的实验研究。
初步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细菌后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反应,包括体温升高、免疫细胞增加等。
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出现这些免疫反应。
进一步的免疫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体水平升高,说明它们对细菌产生了免疫应答。
而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医学免疫学中关于免疫应答的理论,并了解了免疫系统在抵御细菌感染中的作用。
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小鼠进行细菌接种,研究了免疫系统对细菌的免疫应答。
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接种后实验组小鼠显示出免疫反应,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
免疫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组小鼠对细菌免疫的产生。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妊娠试验
(已知) (已知)
(已知) (已知)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四、实验操作内容
(一)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用已知血型Ab,测未知血型Ag;为定性实验。
ABO血型系统
血型 红细胞表面的血型Ag 血清中的血型b
二、免疫实验课目的 1.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2.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三、要求 1.严肃认真。 2.多想、多看、多做。 3.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四、Ag-Ab反应的相关知识 血清学反应——即体外进行的Ag-Ab反应。 由于机体绝大部分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
称之为血清学反应。 1.Ag-Ab反应的基本原则 (1)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2)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类风湿因子检测(小组做)
三、凝集反应相关知识
(一)概念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称为凝集反应。
颗粒性Ag 又称凝集原 相应Ab 又称凝集素
· 颗粒性抗原: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浑浊悬
液,如细菌、RBC等。
· 可溶性抗原: 光镜下无形态,肉眼观呈澄清
4大经典免疫实验
(3)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 2.熟悉凝集反应的概念、常用凝集反应 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3.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二、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试验(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2.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 变性IgG — Ag 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 Ab 临床上用检测类风湿因子以辅助诊断
免疫学实验课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课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免疫学中各种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反应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免疫反应是一种抗原刺激下的生物反应,其发生是由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和抗原相互作用的结果。
免疫反应可分为四个阶段:抗原识别,抗原处理,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
在抗原识别阶段,免疫系统中的抗原接受细胞将抗原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将其传递给免疫系统中的其他细胞。
在抗原处理阶段,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将抗原分解为较小的分子,以便能够识别并识别抗原。
在免疫应答阶段,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将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以抵御抗原。
最后,在免疫记忆阶段,免疫系统中的细胞将记住抗原,以便在未来再次接触抗原时能够更快地识别并应对。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免疫细胞:用于检测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
(2)抗原:用于诱导免疫反应的抗原;
(3)实验设备:用于检测免疫反应的实验设备;
(4)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免疫反应的实验技术。
2.实验方法:
(1)将免疫细胞放入实验设备中,并进行抗原刺激;
(2)使用实验技术检测免疫反应的发生,并记录结果;
(3)分析免疫反应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抗原刺激下,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免疫反应,其中包括抗原识别、抗原处理、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等。
五、实验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免疫反应是一种由抗原刺激下的生物反应,由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
和抗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分为四个阶段:抗原识别、抗原处理、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在免疫学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作用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为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首先,我们进行了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抗原和相应的抗体,观察它们之间的结合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不同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这为后续的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其次,我们进行了免疫细胞功能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分离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并观察它们对病原体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对病原体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这进一步验证了免疫系统在抵抗病原体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免疫记忆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免疫系统在初次接触到抗原后,能够产生针对该抗原的记忆性免疫应答。
当再次接触到相同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迅速清除病原体,这为免疫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免疫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免疫细胞的功能。
这些实验结果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也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免疫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免疫学实验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病原体或其他异物的免疫反应过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各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介绍免疫学实验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技术,以及它们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免疫学实验的一般步骤通常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等环节。
首先,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设计一系列能够回答问题的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应该明确实验的假设、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参数,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期。
接下来,研究者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实验动物、抗原、抗体、试剂和仪器设备等。
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和方法进行,并确保实验所需的材料的质量和纯度。
实验操作是免疫学实验的核心部分。
根据实验的具体目的和方法,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技术进行操作。
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印迹、免疫沉淀、免疫荧光和细胞毒性实验等。
这些实验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和分析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在实验操作中,研究者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操作细节的注意。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是免疫学实验的最后一步。
研究者需要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据此得出可靠和有效的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统计学原则应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和数据的特点来选择。
在结果讨论中,研究者应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将结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以得出科学和合理的结论。
免疫学实验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免疫学实验,我们可以揭示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免疫应答的机制,进而为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例如,在免疫学研究中,可以利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不同种类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以及它们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记忆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免疫学实验技术总结
免疫学实验技术总结免疫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而免疫学实验技术则是研究和理解免疫系统的重要工具。
这些实验技术涵盖了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帮助我们揭示免疫反应的机制、诊断免疫相关疾病以及开发新的免疫治疗策略。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免疫学实验技术的总结。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它们在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分离和鉴定这些细胞对于研究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利用FicollPaque等介质,可以将外周血中的PBMC与红细胞、粒细胞等分离。
PBMC主要包含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淋巴细胞的纯化可以使用磁珠分选法,将带有特定表面标志物的淋巴细胞从PBMC 中分离出来。
例如,通过抗CD4或抗CD8抗体包被的磁珠,可以分别纯化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3、免疫细胞的鉴定常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细胞的鉴定。
通过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表面标志物结合,然后在流式细胞仪中检测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细胞的类型和比例。
此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抗体与细胞内或表面的抗原结合,然后用显色剂显色,在显微镜下观察。
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了解免疫细胞的功能对于评估免疫状态和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1、 T 细胞增殖实验常用的方法有3H胸腺嘧啶掺入法和MTT法。
在刺激物(如抗原、丝裂原)的作用下,T 细胞会发生增殖。
通过检测细胞掺入放射性胸腺嘧啶或MTT的代谢产物,可以反映T 细胞的增殖能力。
2、细胞毒性 T 细胞(CTL)杀伤活性检测经典的方法是51Cr 释放法。
靶细胞被51Cr 标记后与CTL 共同孵育,CTL 杀伤靶细胞后,51Cr 释放到上清中,通过检测上清中的放射性强度来反映CTL 的杀伤活性。
现在也有一些非放射性的检测方法,如CFSE标记法。
3、细胞因子的检测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
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
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实验过程: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实验一:免疫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实验一:免疫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
二、目的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材料:家兔,小鼠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三、方法和步骤1、动物编号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
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
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2、动物抓取及注射按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
小鼠腹腔注射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免疫学课程技术实验方案汇总
【注意事项】 1. 注意分离液与脾细胞悬液的比例,一般以 1:2~1:3 为宜; 2. 注意离心温度,最适温度为 18~20 ℃。 3. 加入脾细胞悬液时应十分小心,注意保护分离液的界面,勿使混淆 影响分离效果; 4. 每个吸取细胞悬液的步骤,均要混匀细胞; 5. 做细胞活力检查时,锥兰染色后应尽快计数完毕,时间过长则细胞活力可能降低。
【实验步骤】:
取已知浓度的抗体蛋白溶液,用 pH9.5,0. 5M 碳酸缓冲液稀释至浓度为 20mg/ml。置
于包黑纸的小烧杯中,并放入磁棒。(1ml Ab + 1.25ml CB )
↓
称取适量 FITC:FITC 的量(mg)=待标记抗体蛋白总量(mg)×0.01
↓
将称好的 FITC 放在试管中,并用黑纸包好,取相当于稀释后抗体蛋白溶液体积 1/10 的
沉淀再溶于 2ml PBS (0.01mol/L,PH7.0 )中 ↓
边搅拌边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1 ml ,使溶液的饱和度达 33% ↓
4℃, 静置,30min ↓
3000r/min,离心,15min 弃去上清液,即获得粗制的 IgG 沉淀。 ↓
将获得的粗 IgG 沉淀溶于 1.5-2 ml PBS 中,装入透析袋中,对 PBS 透析
免疫学技术实验(五)
【实验五:Western Blot】 【原理】:免疫印迹是由 SDS-PAGE、蛋白质转印和免疫杂 交三项技术结合而成。是一个 用于蛋白质分析的 常规技术,在电场的作用下将电泳分离的蛋白从 凝胶转移至一种固相 支持物,然后利用抗原-抗体 的特异性反应,从蛋白混合物中检测出目标蛋白,从而定量或 定性的确定正常或实验条件下细胞或组织中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
免疫学实验指导解析
实验一免疫球蛋白的粗提(盐析法)一、实验目的1、学习免疫球蛋白的粗提方法2、实践IgG分离纯化过程3、了解分离纯化抗体的原理二、实验原理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需要,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和其成分的提纯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纯化的方法很多,有单一法,常用盐析法、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剂层析以及免疫亲和层析等技术对血清抗体进行分离纯化。
但大多数采用二步法以上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硫酸铵提纯为基础,再经过透析或层析柱的方法来提高免疫球蛋白及其各成分的纯度最为常用。
硫酸铵溶液能使蛋白质胶体脱水并中和其电荷而使之沉淀下来(称为盐析)。
不同浓度的硫酸铵盐析蛋白成分不同,利用这一原理提取所需的免疫球蛋白成分。
盐析只能粗提,为了获得纯化的免疫球蛋白成分,必须进一步采用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
水膜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是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基础,在蛋白质胶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H4)2SO4或Na2SO4盐类,使溶液中大部分自由水分子转变为离子水化分子,降低蛋白质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破坏蛋白质水膜,蛋白质溶解度也随之降低。
蛋白质由于分子质量和携带的电荷不同,可在不同浓度的高盐溶液内分级析出。
33% (NH4)2SO4为沉淀IgG的最适饱和度。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配制1.人全血清(购买商品)2.硫酸铵饱和溶液硫酸铵800g~850gH2O 1 000ml加热至绝大部分溶质溶解为止,趁热过滤,置室温过夜,然后以28%NH4OH 调pH至7.0(不调pH值也可以)。
注:硫酸铵以质量优者为佳,因次品中含有少量重金属对蛋白质巯基有影响。
如次品必须除去重金属,可在溶液中通入H2S,静置过夜后滤过,加热蒸发H2S即可。
3.0.01Mol/L pH7.4 PBS液A液:0.10Mol/L NaH2PO4液NaH2PO4·2H2O 15.60g加H2O至 1 000mlB液:0.10Mol/L Na2HPO4液Na2HPO4·12H2O 35.80g加H2O至 1 000ml取A液19ml,B液81ml加水至1 000ml即可。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实验⼀免疫学实验⼀、免疫细胞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E花环形成试验3、⼤吞噬试验4、⼩吞噬试验⼆、凝集试验(玻⽚法)凝集+ 不凝集-细菌鉴定结果: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教原理:结果:实验⼆细菌形态观察及⾰兰染⾊⼀、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2、杆菌3、螺形菌葡萄球菌⼤肠杆菌霍乱弧菌(⾰兰染⾊)(⾰兰染⾊)(⾰兰染⾊)⼆、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1、芽胞2、荚膜3、鞭⽑破伤风杆菌肺炎链球菌伤寒杆菌(⾰兰染⾊)(荚膜染⾊)(镀银染⾊)三、⾰兰染⾊1、步骤:2、结果:葡萄球菌呈⾊,为⾰兰性菌;⼤肠杆菌呈⾊,为⾰兰性菌。
3、简述⾰兰染⾊的技术关键及医学意义。
实验三细菌⼈⼯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观察⼀、常⽤培养基的制备:1、怎样配制100ml普通⾁汤培基?2、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固体培基,制成平板⽤于;制成斜⾯⽤于。
3、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半固体培基,主要⽤于。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长情况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结果(记录菌落形态)2、在液体培基中的⽣长情况: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链球菌:3、在半固体培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结果伤寒杆菌呈⽣长,运动;痢疾杆菌呈⽣长,运动。
三、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 1、糖发酵试验:产酸产⽓产酸不产⽓+不分解-2、蛋⽩质分解试验:阳性+阴性-3、细菌的⾊素:4、简述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
实验四消毒灭菌与细菌分布试验⼀、记录并分析细菌分布检查的结果: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简述其在医学、药学⼯作中的实际意义。
⼆、⾼压蒸汽灭菌常⽤压⼒、温度及时间为:⾼压蒸汽灭菌器的使⽤要注意的是:三、紫外线杀菌试验1、培养后菌苔⽣长情况(绘图):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特点及适⽤范围。
实验五药物的抗菌试验⼀、琼脂扩散法1、纸⽚法2、打孔法⼆、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试管法)药物:浓度:菌种:结果:报告MIC:实验六病原性细菌⼀、观察下列细菌形态并绘图链球菌淋杆菌结核杆菌(⾰兰染⾊)(⾰兰染⾊)(抗酸染⾊)⼆、化脓性球菌1、葡萄球菌:阳性+阴性-2、链球菌:3、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简称抗“O”或ASO试验):抗体效价为:简述其原理及临床意义:三、肠道杆菌:1、观察⼤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在SS平板和双糖铁培养基中的菌落特点、⽣化反应、动⼒等。
免疫学实验及实验原理
肥达试验【实验目的】学会肥达反应的原理、方法以及结果分析。
理解肥达反应在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已有: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补充: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但其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带菌者。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抗O及抗H)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检查抗体的肥达试验是一种间接诊断试验,故对结果的判断要综合分析。
肥达试验阴性,亦不能排除患伤寒的可能。
如有些伤寒患者,肥达试验始终阴性。
)【意义】肥达试验可以诊断患者是否有伤寒以及副伤寒的存在,对于疾病的确定有较大帮助。
但由于这种试验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不广泛,所以很多人对此都不够了解。
【临床用途】肥达反应是诊断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
其结果的解释必须结合临床变现和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情况。
机体患伤寒、副伤寒,一般于发病后1—2周内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并且随着病程延长而效价渐升,此时即可为阳性,第4周可达峰值,以后又逐渐降低。
一般以“O”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和“H”在1/160或以上为阳性。
O抗体主要是IgM,出现较早;H抗体主要是IgG,出现较晚。
根据此特点,肥达试验结果有如下诊断价值:二者均超过正常值,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二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苗或者是接种的回忆反应。
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H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一)凝集反应【目的】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
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材料】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玻片凝集反应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左:中:右:应用:2、试管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为半定量试验,常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效价。
【材料】伤寒诊断血清(抗体)、伤寒菌液(抗原)、生理盐水(NS)、刻度吸管、试管等。
【方法及结果】见表试管凝集反应的方法试管 1 2 3 4 5 67生理盐水(ml) 0.9 0.5 0.5 0.5 0.5 弃去0.50.5伤寒诊断血清(ml) 0.1 0.5 0.5 0.5 0.50.5 +NS 0.5血清稀释倍数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对照菌液(ml) 0.5 0.5 0.5 0.5 0.5 0.50.5血清最终稀释倍数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对照56℃ 4小时,4℃冰箱过夜,次日观察结果结果效价【结果判断】见表手持试管,对光观察管内液体混浊度及管底沉淀物之性状。
试管凝集反应结果的判读记录符号上层液体管底凝集物++++ 完全澄清凝块多而明显,全部沉于管底+++ 微混浊凝块显著,大部分沉于管底++ 稍混浊凝块较明显,中等沉于管底+ 混浊凝块不太明显,少许沉于管底- 混浊细菌均沉积于管底,呈小园点状,不见凝块凝集效价的判定:呈“++”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
对照管(第7管)应为阴性。
【注意事项】观察结果时,先看生理盐水对照管,可见管底有圆点状细菌沉积,边缘整齐,轻摇则分散为混浊的菌液,似烟雾状。
【思考题】试管凝集反应的临床应用:(二)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如血清、细菌浸出液、毒素等)和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一定时间,二者在比例适当时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参与反应的抗原称为沉淀原,而相应的抗体称为沉淀素。
由于沉淀反应的抗原多系胶体溶液,沉淀物主要是由抗体蛋白所组成,为获得抗原与抗体的适宜比例,操作中通常稀释抗原而不稀释抗体,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
本实验介绍琼脂扩散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
【目的】了解单扩、双扩及对流免疫电流的原理、操作步骤及临床应用。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原理】琼脂属于大分子多糖,100℃时熔化,低于45℃时凝固而形成网状结构,并能允许抗原抗体的在其中自由扩散。
琼脂扩散试验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琼脂内扩散,若二者对应且比例合适,则出现白色沉淀物。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系定量试验,通常以已知抗体测定未知抗原。
试验中将定量的抗体混合于琼脂内倾注于玻片上制成琼脂板,凝固后打孔。
再将待检抗原加入孔中,因抗体与琼脂混合凝固后,不会再扩散,只有孔中抗原向四周扩散,抗原、抗体在比例适合处可形成白色沉淀环。
由于只有抗原扩散故称之为单向扩散。
沉淀环的直径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比。
以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与固定浓度的抗血清反应后测得沉淀环的直径作纵座标,以抗原浓度为横座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量待检抗原的沉淀环直径,从标准曲线中求得其含量。
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或血清补体含量。
目前也常采用血清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各种免疫球蛋白或血清补体含量。
【材料】①人免疫球蛋白IgG的诊断血清(冻干羊抗人IgG即抗体)。
②人免疫球蛋白标准血清(抗原),待检人血清(抗原)。
③打孔器、加样器、37℃恒温箱、1.8%琼脂玻片等。
【方法】①制板:按抗血清效价的一半,用56℃预热的生理盐水稀释抗血清,再加入等量的冷却至56℃的琼脂轻轻混匀,灌板(3ml/板)。
②打孔:以打孔器打孔,孔径3mm,孔距1cm,每板2排,每排5个孔,用针头把孔内琼脂块挑出。
③按说明书要求稀释标准血清与待检血清。
待检血清1:50稀释,标准血清系列稀释至:1:12.5,1:25,1:50,1:100,1:200。
④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在第1排孔中依次加入不同稀释度的人标准血清各10μl,第二排相邻两孔中加待检血清各10μl。
⑤将琼脂板放入湿盒,37℃24h后测各沉淀环直径。
单扩标准孔示意图单扩标准曲线示意图⑥以沉淀环直径为纵座标,相应孔的IgG含量为横座标,在半对数纸上制作标准曲线。
根据待检血清沉淀环直径查标准曲线,将查得的IgG含量乘以标本的稀释倍数即为待检血清中的IgG含量。
【注意事项】①灌板时,一定要将抗血清56℃预温(但不要超过56℃,否则会破坏抗血清),再与冷却至56℃的琼脂混匀,迅速灌板(所灌板应厚薄一致,无气泡)。
②加样要准确、均一,打孔时孔距不能小于1cm。
【结果观察记录】绘图。
单扩实验结果【临床应用】: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原理】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为定性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分别加入琼脂板上相对应的孔内,两者相互扩散,在比例适宜处形成沉淀线。
如抗原与抗体无关则无沉淀线出现。
本试验常用于分析抗原抗体的纯度与相互关系。
临床上曾经用于检测甲胎蛋白(AFP),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
【材料】①甲胎蛋白免疫血清。
②脐带血血清,待检血清。
③玻片、琼脂、打孔器、加样器等。
双向琼脂扩散【方法】①制板:将已熔化的1.8%盐水琼脂倒在玻片上,3ml/板。
②打孔:用打孔器照图1-8打孔。
③加样:中央孔加甲胎蛋白免疫血清,1和4孔加脐带血血清,其它孔内加待检血清,每孔均加10μl(。
④将琼脂板置于湿盒内,37℃ 24h后观察结果。
【结果及绘图】待检标本如出现沉淀线,且与阳性对照的沉淀线相吻合,则为阳性反应。
如无沉淀线出现或与阳性对照沉淀线完全交叉则为阴性反应。
双扩沉淀线类型①表示两种抗原完全相同;②表示两种抗原完全不同;③表示两种抗原部分相同【注意事项】①加样时注意不要划破琼脂,以免影响沉淀线形状。
②反应时间要适宜。
时间过长,沉淀线可解离致假阴性;时间过短,则沉淀线不出现。
③加样时,抗体、阳性血清及待检标本应各用一支加样器,以免混淆,影响实验结果。
④沉淀线出现的位置及沉淀线是否弯曲均有不同意义,应注意分析。
【结果分析】:(三)补体溶血试验【目的】了解补体溶血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原理】补体是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不耐热,56℃ 30min即被破坏。
其作用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结合。
实验室常用豚鼠的新鲜血清作为补体的来源。
当用红细胞免疫动物后,动物免疫血清中即含有特异性抗体(溶血素),若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而有补体存在时,则红细胞被溶解,此为溶血反应。
本反应通常作为补体结合反应的指示系统。
临床上如发生输血错误,也可出现溶血反应。
【材料】①溶血素(抗体)、2%绵羊红细胞悬液(抗原)、补体。
②生理盐水、小试管、吸管、37℃水浴箱。
【方法】①取小试管5支,分别注明管号,按表1-4依次将各成分加入前4支试管中。
溶血反应加样程序1(ml)试管号 1 2 3 4 2%绵羊红细胞0.5 0.5 0.5 0.5溶血素(2个单位) 0.5 0.5 - -补体(2个实用单位) 0.5 - 0.5 -生理盐水0.5 1.0 1.0 1.5②混匀试管内容物,将4支试管置37℃水浴15~30min,观察有无溶血现象,若红细胞溶解,则由红色的细胞混浊液变为红色透明液体。
③将不溶血试管的第2、3管低速离心3~5min,使红细胞沉淀,用滴管将上清液与沉淀物分开(第1管出现溶血,第4管不溶血)。
④将第2管上清液用毛细管吸入第4管,将第3管上清液倒入第5管,然后再按表加入各物。
⑤混匀后,将上述第2、3、4、5号试管置37℃水浴15~30min后,观察结果。
溶血反应加样程序2(ml)试管号 2 3 4 5内容物第2管沉淀物第2管沉淀物第2管上清液第2管上清液2%绵羊红细胞- - 0.5 0.5溶血素(2个单位) - 0.5 - 0.5补体(2个实用单位) 0.5 - 0.5 -生理盐水 2.5 2.5 - 2.0结果溶血不溶血不溶血溶血【结果】第2、5号试管出现溶血,第3、4号试管不出现溶血。
【分析】试管1:试管2:试管3:试管4:试管5:【思考题】补体有何生物学功能,本实验揭示其何种功能?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目的】了解E 玫瑰花结试验、淋转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观察及意义。
(一)E 玫瑰花结试验(总T-花结形成试验)【原理】人外周血T 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当T 细胞与SRBC 混合时,可形成以T 细胞为中心,四周环绕SRBC 的花结。
E 花结的形成是T 细胞独特的标志。
E 花结形成试验最常用的是总E 花结试验和活性E 花结试验。
总E 花结试验代表被检标本T 淋巴细胞的总数和百分率;而活性E 花结试验反映的是对SRBC 具有高度亲和力的T 细胞亚群,该亚群T 细胞与T 细胞的体内外功能活性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结果观察】绘图(E –玫瑰花结形成细胞)。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原理】T 淋巴细胞在PHA 的刺激下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转化过程中的物质基础是淋巴细胞核DNA 的合成,DNA 特有的组成成分是胸腺嘧啶核苷,人工将胸腺嘧啶核苷用同位素3H-TdR 标记,通过计数淋巴细胞内的放射性就可推知淋巴细胞的转化程度。
【结果观察】⑴用形态学检查转化的淋巴母细胞形态特征:①母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为成熟淋巴细胞的3~4倍(成熟的淋巴细胞直径约6~10μ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