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
趣谈同根同源的外语人名
趣谈同根同源的外语人名很多英语学习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什么英语中常见的人名“John”在汉语中要叫做“约翰”呢?因为按照英语的实际发音,这个人名似乎应该更接近“庄”。
原来,“John”源于古希伯来语“Johan”(意为“主是仁慈的”),原本是《圣经》中所记载的耶稣的一个门徒。
因此,该名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近代史上著名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就是由美国的宗教团体圣公会在1879年创办的。
这是中国第一所也是时间最久的教会学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校被分拆,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
“Johan”这个希伯来语人名通过基督教传入欧洲后在各语言中产生了不同的变体。
如在法语中读作“Jean”(让);在德语中读作“Johannes”(约翰内斯)或简称为“Johan”(约翰);在意大利语中读作“Giovanni”(乔万尼);在西班牙语中读作“Juan”(胡安);在俄语中读作“Иван”(伊万/凡);在波兰语和捷克语中读作“Jan”(扬)。
在这些语言中,只有德语最接近古希伯来语“Johan”(约翰)的发音。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知在中国基督教最早不是由法语或西班牙语传播的,要不然“约翰福音”就会被称为“让福音”或“胡安福音”了。
有意思的是,“John”还有五花八门的昵称。
如在英语中的昵称是“Jack”。
美国历史上的总统“John F.Kennedy”(约翰·肯尼迪)就曾被昵称为“Jack Kennedy”(杰克·肯尼迪)。
德语里的昵称“Hans”(汉斯)也是个常见的男子名。
这其实是“Johannes”的“缩水版”。
还有,法语中常见的一个男名是“Louis”(注:“s”不发音,汉译为“路易”)。
法国历史上有18位国王曾取此名。
该词在德语中被拼写为“Ludwig”(路德维希),如“Ludwig XIV”是法国的“路易十四”,不能误译为“路德维希十四”。
另外,英语中的“Charles”(查尔斯)和德语的“Karl”(卡尔)、西班牙语的“Carlos”(卡洛斯)也都是不同的变体而已。
以人名为例,谈谈语言反映社会文化
以人名为例,谈谈语言反映社会文化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在其《正名篇》中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名。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
符号施指(signifier)和符号受指(signified)之间不存在自然的必要的联系,而是任意的联系。
语言符号代表施指和受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
人名的实质是一种标记符号,是个人的特称。
虽然它与个人没有任何联系,却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是能够代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符号。
人名与姓氏不同,姓氏是宗族的标志。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
“约定俗成谓之宜”强调了社会因素对命名的影响。
人名与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密切相连,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和心理。
人名的内容就是符号化的社会内容、文化内容和历史内容。
姓名不仅仅是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分类体系。
命名和分类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界的特点之一,是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的体现。
姓名本身可以曲折地反映社会分工和社会分类。
人名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姓名体系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其意义也要在实践中体现。
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类社会实践的多样性,认知对象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活动的易变性等等,更加丰富了人名所表达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人名与社会历史语言的历史发展跟生物的进化有许多相似之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推测:原始语言的句法范畴和词汇数量,同原始人群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有密切关系。
原始动词可能产生于蒙昧阶段早期。
在现已知道的这样的史前阶段,世界上人类散布的地区是非常广阔的,而同一地区的各人群之间的交往并不太频繁。
由此看来,原始人群可能根本就没有名字,更谈不上重名了。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名作为一种称谓,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发展,还从一个侧面保留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痕迹。
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姓名差异
好听的中文名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 纯洁) 名字取自古诗: 纯洁) 问冰 (名字取自古诗:一片冰 名字取自古诗 心在玉壶) 惠茜(贤惠, 心在玉壶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 漫妮(生活浪漫, 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 称呼,没什么意义) 称呼,没什么意义) 语嫣 (嫣:美好 嫣 鲜艳 ) 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 茹雪( 谐音如; 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欢馨( 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欢馨(快 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好听的英文名
Lain爱丽娜,古德语,『高贵』的意思。 爱丽娜,古德语, 高贵』的意思。 爱丽娜 Amanda 拉丁名,其词根表示爱的意思。amanda 拉丁名,其词根表示爱的意思。 表示可爱的人。被描绘为保守,美丽纤弱的女子, 表示可爱的人。被描绘为保守,美丽纤弱的女子, 甜美富有 Demi(法国 一半或小的意思。demi moore是这个 法国)一半或小的意思 法国 一半或小的意思。 是这个 名字的代表人物。人们认为demi是个流行的名字适 名字的代表人物。人们认为 是个流行的名字适 合聪明,美丽, 合聪明,美丽,受欢迎喜欢寻找乐趣的女孩 Emma(古德文 全球的,护士的”,emma被看做 古德文)“全球的 古德文 全球的,护士的” 被看做 是丰满,平常,年长的居家型女人,快乐,文静, 是丰满,平常,年长的居家型女人,快乐,文静, 教养良好, 教养良好,个性依赖 Eva对大部份人来说,eva是个优雅美丽的女子, 对大部份人来说, 是个优雅美丽的女子, 对大部份人来说 是个优雅美丽的女子 也是个很有主见及直接的人,有人则认为eva是性 也是个很有主见及直接的人,有人则认为 是性 优雅的谋略者。 感,优雅的谋略者。 Frieda(老式德语 宁静 的意思。freda被描绘为告 老式德语)"宁静 的意思。 老式德语 宁静"的意思 被描绘为告 朴实,古板的德籍女士,友善,温和, 大,朴实,古板的德籍女士,友善,温和,个性积 极。
从中英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英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姓名是一个人的名字,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文化的媒介。
中文姓名和英文姓名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接下来从中英姓名的构成、命名方式、命名意义和特殊情况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英姓名的构成中文姓名通常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氏通常放在名字的前面。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姓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姓氏不仅代表一个人的祖宗,还体现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而名字则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父母的意愿命名的。
二、中英姓名的命名方式在中文文化中,姓名的命名通常是非常重视的。
中文姓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祖辈传承:有些家族会将祖先的名字嫁接在新生儿的名字上,这种命名方式代表了对家族传统和古代文化的尊重。
2. 字取偏旁:许多传统的中国家族将其不同的姓氏和不同的字取偏旁结合,以便更容易记忆和识别。
3. 取格律:某些家族或宗族会使用特殊的格律或规则来命名其后代,这种格律通常反映了祖先的姓名、家族成员的重要性和家族的荣誉。
1. 宗教意义:许多基督徒和穆斯林家族经常是按照圣经或古典古籍进行命名的。
2. 职业或地点:很多英国和爱尔兰的姓氏都源于职业或地名,比如Smith、Baker、Cook,以及London、York等。
3. 传统和家族:英语文化也有许多使用传统和家族的命名方法。
一些家族和宗族经常使用较明显的文字和音节组合来表示特定的家族名,例如,Rutledge、Kennedy、Kennicott等。
中文姓名中,名字通常与其含义相关联。
特定的名称通常传递着特定的意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意义与名字的音乐相一致。
例如,名字“嘉禧”意为好的品德和幸福,而名字“家乐”意为家庭的幸福和快乐。
在英文名字中,名字的含义通常没有特定的规则。
许多英文名字源于古老的传说或圣经,它们的含义可能与名字的发音无关。
例如,名字John源于希伯来语Johanan,即“上帝仁慈”,但与发音没有太大联系。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中文姓名的英译乱象及规范化建议
中文姓名的英译乱象及规范化建议作者:曾科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6年第02期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趋势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不断增加。
中国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首先在语言方面就应该实现无障碍化。
在这一过程中,姓名的翻译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翻译标准的某些局限性,翻译者并不能很好地展现中文姓名英译的规范性,从而导致中文姓名的英译乱象,为此,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文姓名;英姓名是一项专有名词,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代号,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存在区别的重要符号,是身份的标志。
普通人尚且对姓名十分关注,更不用说名人、学者等人,他们往往是某一领域的标志,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不能规范、准确地将姓名表达出来,在信息交流和传递过程中往往会带来很多困惑。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语言差异显著,如果不能很好地对中文姓名英译进行规范,则在文字转化过程中,难免由于不同的习惯、书写方式、接受方式等方面而产生问题,造成交流过程障碍,妨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甚至影响民族尊严。
为此,规范英译中文姓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语姓名英译的混乱状况1.不同注音引起的混乱早在1978年,我国刚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之际,国务院就对《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报告》的批转,但是在这之前,中国的对外交流过程中,汉语姓名的音译,还出现过不同的注音方式,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威妥玛—翟里斯式拼音,这种注音方式,起源于外国驻华使馆人员,这些人员以这种方式学习汉语,并随着英语影响范围的扩大,不断扩大应用,在中文人名地名的英译过程中,这种注音方法在语言学技术上并不完善,比如,在这种注音下,zc原本是声母,却被分成ts’、ts或tz’,把s分成s、ss、sz 三种,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声母用相同的符号和不同的附加符号来加以区分,而在排版印刷过程中,由于附加符号的脱落,大量音节出现混乱,具体到汉语姓名,“张”“常”不分、“戴”、“泰”不分等问题。
从妇女地位比较中西文化
从妇女地位比较中西方文化内容摘要:在古代文化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女性一直都是受歧视的群体。
除了在少数的母系社会外,大部分的氏族权利都集中在男性身上,在某些国家的文化中,女性更加没有身份,地位和权利。
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虽然中西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其差异的打背景下仍旧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因为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是大同小异的。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西社会的共性,便是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
中西方社会差异也在妇女的反抗意识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妇女地位封建共性差异正文:在古代文化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女性一直都是受歧视的群体。
除了在少数的母系社会外,大部分的氏族权利都集中在男性身上,在某些国家的文化中,女性更加没有身份,地位和权利。
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妇女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更深。
“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他们不仅要为夫生儿育女,还要忍受丈夫的三妻四妾。
女性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地位中。
但这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情况不仅仅在中国出现,在经济和科技水平比较发达的西方,妇女的地位也曾经摆在了一个很低的尴尬情况。
在西方古代历史社会,女性的地位也往往只属于男人的附庸品,女人只是他们炫耀财富或者成功的物品而已。
在西方,女性的地位曾经受到天主教所羞辱,天主教若望.保禄二世在位期间,就已经承认这个错误了。
而基督教教义也论证了男人对女人的奴役和压迫,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赖是天经地义的。
《圣经》宣扬上帝赞许一夫一妻制,但在《创世纪》中又把女人视为邪恶的毒蛇,夏娃因此要承受剩余怀孕的痛苦。
西方对女人的其实和诅咒一直持续到罗马帝国时代,妇女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顺从男人是妇女的美德。
罗马执政官视女人为“桀骜不驯的畜生”。
甚至建议丈夫们为女人戴上枷锁。
罗马法更是剥夺了女人的一切个人的社会的权利。
虽然中西方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但其差异的打背景下仍旧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因为人类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是大同小异的。
所以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着某些共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
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成绩__________ 《中西文化比较概论》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与融合姓名黄有发学号 **********专业年级 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年 05月 10 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前言 (2)二、文化概念的界定 (2)三、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5)(一)在思维方式上差异 (5)(二)在本体论上差异 (7)(三)在宇宙观上差异 (8)四、和谐文化——中西方文化之融合 (9)(一)将“用心”与“动脑”相结合 (10)(二)将“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相融合 (11)(三)将“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相融合 (12)五、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附录 (16)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比较与融合摘要在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研究已经成为文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于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正确把握,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从中西方文化的三个典型差异,即思维方式、本体论、宇宙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寻求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融合路径,从而加强对两种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融合一、前言自“西学东渐”以来,学者们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研究就一直进行着,思考的角度不断翻新,相关的著作也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之后,中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文化比较更成为思想界的热点。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各自特点入手,透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寻求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点。
二、文化概念的界定在研究之前,我们需要界定一个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何谓文化,以及人为什么需要文化?“文化”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非常丰富的概念。
在我国,文化一词最初来源于《易经》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成”,它的意思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以对付会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5000年的文化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
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7。
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
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预读: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中英文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掌握中英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和中文的字、词、语法表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社会、宗教、历史背景,乃至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知识.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对比,尝试在翻译的过程中以适合的调节手段来化解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1、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差异“综合”,就是事物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部分,又见整体.“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是两种方式的结合,都不可能只有分析型思维而无综合型思维,或只有综合型思维而没有分析型思维.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体现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中文注重意,英语注重形”.例如:“Thiswasanintelligentlyorganizedandferventmeeti nginapackedTownHall,withMr.StrongintheCh air”.此句的主谓结构为:Thiswasan…meeting…,其他附加成分均围绕这个主句展开,结构十分紧凑,突出了英语里的注重形的特点.如果将其按英语原来的句子结构翻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的、热情洋溢的、在市政厅里召开的由斯特朗先生主持的会议”.这样译文表面看似忠实于原文,但实际上给人以词藻堆砌,头重脚轻之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惯,没有给受众一种与读原文同的感觉,也就没有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如果将其按照汉语叙事论理的方式重新安排语序,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这样的译文,无论从字顺序、层次,表达等各方面才会产生与原文相同的阅读效果.既是地道的汉语,又是对原文语言的忠实.反之,将汉语译成英语时,也要充分尊重英语的形合特点,将汉语的结构译为英语的:以主谓为主干,其他成份分别附着不同的结构中,并形成符合英语语法的译语.2、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中国文化是:“以人本为主体”,形成了“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是:“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较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不同,表现在汉英—英汉翻译为:(1)中文句子更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当主语不是明显时就使用无主语句.例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2)英文却相反,习惯以物为主语,除了祈使句外,严格的语法要求是不能出现无主语句.“Thewheatfieldshavenothingtosaytome.Andthatissad.”翻译成“麦田和我不相干,真令人沮丧.”有时为了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在翻译时,当主语不是很明显时,把原句变成无主语句,然后将被动语态转换成主动语态.如,“Itisnotinhimtobedependeduponintimeofdanger.”译为“危机时刻此人靠不住.”3、螺旋式思维与直线型思维东方人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习惯把思想发散出去但还要收回来,最终要落在原来的起点上,回归主题.这样的回转型、曲折型思维导致了汉语的螺旋式思维和螺旋式的文章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典型的例子有,曾经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这样的布局结构.而西方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要与说话人的立场保持一致,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因此英语语篇的内容和结构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引入、主题、例证、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句,再分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重心多半在后,头大、尾小.”如:“Imetwithmyhigh-schoolclass-mateattheentranceofthetheatreat7:00yesterdayevening,whomIhadn’tseenfouryears.”应译为:“昨晚7点在剧场门口,我碰到了4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二、认知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在看问题的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强调从大到小方式去看,而西方强调由小到大的方式”.如,在人的姓名的介绍和书写,以及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体现了东西方思维方式中的认知差异.在中国,地址和时间的书写都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的排列.对颜色的认知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blacktea红茶;blackandblue青一块紫一块;whiteday黄道吉日;white-hairedboy红人;嫉妒的眼红turngreenwithenvy;黄色笑话bluejoke.三、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西方文化是比较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这种价值观使得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影响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区别为:例如:“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reckoningmakelong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 lmoneyafteryourown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受中国文化的以谦虚为美德的价值观的影响,一般会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 ouspeakexcellentEnglish”,中国人常说“no,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you!”.综上所述,“文化翻译”的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翻译的好要有九份文化,一份语言.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语言的本质,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熟悉文化的异同,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S*本文为银川能源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012—KY-P-40)阶段性成果之一参考文献:[1]章和升、王云桥,英汉翻译技巧[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汉英人名姓氏的文化心态_来源与命名习俗探微
的华人,乃至许多外语院校的学生,为便于与居住国人员或 外籍人士交往,往往给自己起一个“洋名 ” , 但姓不会轻易改 动, 因为此举意味着弃宗忘祖; 而许多来华留学、 工作或定居 的英美籍人士,为便于与我国人员交往,也常给自己起一个 汉语名字, 不仅用汉名, 而且姓也用汉姓。 “男女各姓 ” “妇随夫姓 ” 与 的尊卑观念。 #、 “三纲五常 ” 在中国传统以 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中, 夫 为妻纲, 男尊女卑, 重男轻女的观念十分严重, 且年深日久, 根深蒂固。由于社会地位低下, 妇女很少出入社交场合, 在日 常交往中,亲友邻里常用其夫名加表示尊称的亲属称谓称呼 《铁道游击队 》 “芳林嫂 ” 《沙家 已婚妇女, 如 中的 , 京剧样板戏 “阿庆嫂 ” 浜》 中的 。一般人往往不知道她本人的姓名是什么, 但在姓氏问题上,中国妇女无论结婚前后都保留自己独立的 家姓。 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按照传统习惯妇女婚后一般都要 婚后女方姓名 使用夫姓, 如 G1783 H68:3 与 I@60 E7@J0 结婚, 为 G1783 E7@J0。当然也有少数已婚妇女并不改用夫姓, 如女 作家因惯用笔名而很少使用夫姓。这种在姓氏使用上体现的 男女不平等现象至今仍然存在。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 展,许多女权主义者主张妇女婚后仍用自己的家姓,以体现 男女平等和妇女独立的观念。目前已有不少夫妇开始采用两
《简爱 》 《呼啸山庄 》 诗集及 、 等世界名著, 但她们在书籍出版 时都采用了当时英国社会习用的男名为笔名。安・勃朗蒂用 的是阿克逊・贝尔,夏洛蒂用的是柯勒・贝尔,艾米莉用的 是埃利斯・贝尔。我国文革时期,不少女红卫兵小将改名为 “卫东 ” “红兵 ” “志华 ” 、 、 等, 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的志 向抱负体现着社会价值观念和时尚。由此可见,姓名的性别 标志字(词 ) 不仅能区分性别, 还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功能, 这在东西方都是如此。 二 汉英人名姓氏的来源与命名习俗
从中英人命看重西方文化差异
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 应的有机整体,人天合一。五行是万物起源和
万物构成的基本物质,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 物质变化构成,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互相促 进又互相抑制。人要有和谐的生活就要这五行 应该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因此如何缺少哪行, 名字就应该以这一行为名。作为补充,达到平 衡。英美人大都信封基督教,他们经常选取圣 经、希腊神话中任务的名字来给孩子命名,以 此表示对神的崇拜,并寄托他们的信仰
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名为名。如,
Washington(华盛顿,美国开国之父)、 Lincoln(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Apollo (太阳神)、Diana(月亮女神)和 Mary,David, Joseph, Peter, John等均直接 选取自《圣经》。
英语国家的教名有昵称或爱称。如William的昵
从中西方姓名 看东西方文化来自 姓名是用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或者一个人
与其他人群的符号。它是生命个体的专有符号, 具有约定俗成的专一性、占有性和永久性。姓 名中隐含着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挂念等各方面的信 息,是了解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姓氏的来源
汉族的姓氏来源 以祖先的图腾为姓,即以所崇拜的动、植物名 称为姓。如,牛、马、龙、熊、杨、李、林等。
以居住地的地形、地貌为姓。如,Field田野、Hill 小山、Brook小河、Lane小巷、Shore 海岸、Lake 湖泊、Bush 丛林等。 以自然现象为姓。如,雪Snow、雨Rain、雷 Thunder、霜Frost、云Cloud、夏天Summer、冬 天Winter、五月May 等。汉语中没有此类姓氏。 以动物名称为姓。汉语中也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 但由于审美情趣不同,所选动物也不同。相比之下, 英语国家以动物名称为姓的要多得多,而且有的确 实还有点滑稽。如,有姓鸟的Bird、有姓鱼的Fish、 有姓狗的Dog、有姓马的Horse、有姓羊的Lame、 有姓公牛的Bull、还有姓鹅的Goose、姓夜莺的 Nightingale、姓狮子的Lion、姓狐狸的Fox 等等。 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选题
从历史生成论视角阐释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
13
汉字的原型分析以及文化比较分析
14
从浑沌学视角透视东西方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15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外传播的分析语思考
16
从乔伊斯和鲁迅小说看中西酒文化审美
17
中西文化对视的文本寓言——从徐坤小说《一个老外在中国》谈起
18
从《喜福会》谈中西文化的融合
6
英汉隐喻翻译策略刍议
7
豪猪效应:跨文化翻译中“度”的微探
8
毛泽东诗词当中的颜色词英译
9
跨文化传播中“龙”的翻译及其它
注:学科方向分别为: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法
序号
学号
姓名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10
从“不折腾”的译法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策
11
史学价值观在翻译中的体现——以《左传》翻译为例
38
身势语文化与外语教学
39
性别文化与跨性别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0
利用原版电影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41
42
43
44
45
24
从美国的政治委婉语看美国的文化
25
华裔文学及电影与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形成
26
中西方时间价值取向差异的文化探源
27
中外价值观比较研究
序号
学号
姓名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28
从身份认知角度谈中西方文化视域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29
英雄的文化含义是什么?——中、日、美大学生短文对比研究
30
中美人际关系比较研究
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法序号学号姓名论文题目指导教师10从不折腾的译法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策11史学价值观在翻译中的体现以左传翻译为例12从历史生成论视角阐释语言思维文化的关系13汉字的原型分析以及文化比较分析14从浑沌学视角透视东西方文化中的性别歧视15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外传播的分析语思考16从乔伊斯和鲁迅小说看中西酒文化审美17中西文化对视的文本寓言从徐坤小说一个老外在中国谈起18从喜福会谈中西文化的融合序号学号姓名论文题目指导教师19在冲撞中寻求包容从好莱坞电影撞车看跨文化交际20红楼梦与简爱中不同宗教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21千与千寻与魔戒看东西神话观的差异22人神关系能否和谐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 中西⽅礼仪有着较⼤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礼仪的差异表现 1、称谓称呼⽅⾯ 在西⽅,称呼是⽐较笼统的,⼀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称呼男的为先⽣,称呼⼥的⼥⼠或⼩姐,⽽在我国“先⽣”第⼀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开放,先⽣已成为社会上最流⾏的尊称⼝语,西⽅⼈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们见⾯时喜欢直呼其名。
⽽在中国,⼈们喜欢加上职位,xx 经理,xx总裁等。
这是⾝份与地位的象征,西⽅⼈很少⽤正式的头衔称呼别⼈,正式头衔⽤于法官。
⾼级政府官员、军官、医⽣、教授、⾼级宗教⼈⼠等。
2、交际语⾔⽅⾯ 中国⼈通常是见⾯点头致意,握⼿或⾏拱⼿礼,微微⽋⾝然后握⼿,⽽西⽅⼈认为⽋⾝显得⾃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和告辞时使⽤,在表⽰祝贺、感谢或互相⿎励时也使⽤。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的贴⾯礼、亲吻礼、吻⾝礼,让国⼈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习惯挽留,说“⾛好”“慢⾛”,⽽西⽅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 酒⽂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不满。
在西⽅,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则认为不合卫⽣,实⾏分餐制。
中国⼈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 中国⼈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出卖耶稣,有13个⼈。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_郝璐璐
5下 2014年 第15期(总第461期)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46【广角镜】 Wide-angle Lens一、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主要表现1.东西方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所谓称谓用语即是对对方的一种称呼,受各国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差异因素的影响,致使各国名族地区所形成的称谓用语系统不尽相同,这只要体现在称谓用语的字数和指称的范围差异比较大。
在西方社会一般崇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西方家庭中的英语称呼就直呼其名;或是在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等之间均可以直呼其名,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表达亲密情感。
这就与东方的中国称谓大相径庭,东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承载着“重名分,讲人伦”的传统伦理思想,懂礼节而行,称谓用语上有明显辈分之分,例如:父母不能直呼其名(当然在中国也是有一些特殊地区风俗习惯和家庭因素而直呼父母名字)、而对于长辈更是不能直呼名字,一般得以老爷爷、老奶奶等称呼,如果直呼名字,就会被论及谁家的孩子没礼貌。
另外在中国的“老”也是有其特别的含义,其代表着见识广阔、聪明而又智慧,而在西方,若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进行称谓,就显得多此一举,会适得其反,会惹恼对方,因为这样的称呼在一定意义上是暗讽他们进入风烛残年、失去了斗志和活力。
具体东方与西方对长辈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如表1所示。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郝璐璐(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摘 要: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产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交际。
本文从三部分来做论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主要表现;第二部分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语言影响的原因;第三部分为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语言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交际语言;表现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5-0246-02表1 东西方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称谓用语方面家人、亲戚用语社交称谓用语取名方面东方(以中国为例)爸爸、妈妈、伯父、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舅舅、姐姐、哥哥等等先生、小姐、大哥、大姐等古代尤其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相同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尊敬;而特别是封建时候,名字是不能和皇帝或是有权势的人谐音或是同音西方(以美国、英国为例)一般不用father、mother、uncle 等,而是可以直接称呼其名Mr、Mrs、Miss、Sir、Madam 等,但在不是非常正式场合下,不管是上级与下级还是长辈与晚辈等,也是可以直呼其名在美国用名人的名字给孩子命名,不仅不会引起麻烦,相反会引以为傲。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姓名看东西方文化姓氏的源流由起源来看,中国的姓始于人类的原始部落,开始于上古的母系社会。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从女从生。
」不同的母系后代不能通婚,为了明确区分血缘关系,便产生了姓。
而中国古代除了姓之外,还有氏,氏产生于姓之后,由于人口数增加,同姓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又再分化为若干氏,姓与氏除了产生先后有别,另外,氏还表示社会地位、封地、职业等,但从秦代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
中国姓氏来源有四:源于所封的国号或所封的地名,如:「周、夏、殷、齐、鲁、赵、楚、屈、解」;源于先人爵号或谥号,如:「王、侯、武、文、闵、穆」;源于职业,如:「屠、陶、卜、巫、贾」;源于居住地,如:「郭(东郭、南郭)、西门、柳(柳下)、李」;源于原始部落的动、植物图腾,如:「马、熊、牛、羊(杨)、凤、龙、山、花、水(举常见的姓为例)、叶」。
日本人的姓来源有五1:以居住地为姓,如:「山下、山本、田边、西村、森村」;以动物为姓,如:「白鸟、小熊」;以植物为姓,如:「若松、高杉」;以建筑物为姓,如:「高桥、鸟居」;以宗教信仰为姓,如:「小野寺、西园寺」等。
命名方式或原则中国人命名的方式很多,名字来源纷杂,大至可归类以下几个方面2:以生辰八字命名:数千年来我国的五行和八卦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往往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确定命中缺少哪一样,然后由名字补上,使缺少的一行发达、昌盛。
如缺土叫润土,缺金叫鑫,缺木叫森等。
以出生时间命名:诞生的时间往往成为取名的素材,如将孩子取名为端午、国庆、冬生、春生、夏生、秋生等。
以出生地点命名:如鲁迅先生给孩子取名「海婴」,是取出生于上海的意思。
如:京生,是指生于北京;汉生,意指生于武汉。
以排行顺序命名:以数字排行,如长子取名大宝、次子取二宝、三宝,另一个用伯、仲、叔、季来命名诸兄弟。
以事件、事情名命名:如文革、卫东、卫红、学军、学农等。
从植物命名:如琼花、紫荆、杏花、梨花、松柏、冬青等。
引经据典:如文武,指文武双全。
还有从经典句释中节略成词而命名,如姝丽,指美女,源出《后汉书‧和熹邓皇后记》:「姿颜姝丽,绝异于众。
」而台湾地区的命名原则也自成一格,整理如下(引自陈琦的命名作业):算命—即根据新生儿的出生时辰,配合八字而命名。
以笔者任教的班级、70年代末年龄层而言,这是最普遍的命名方式,约占班上半数。
查字典—藉此查出寓意深远的名字。
1田艳萍(2003)<从中英日姓名看文化差异>《青海民族学院学报》n.2,114-116。
2王述文(1999)<汉英姓名的建构及其文化涵义>《荆州师范学院学报》n.4,116-121。
长辈期望—如希望儿子考上建国中学,则取名「建中」。
时代反映—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多命名为「向红」、「卫东」;台湾则在名字中嵌入「中、华、民、国、正」等字崇拜心理—如根据明星之名而名为「青霞」,或是崇拜篮球明星乔丹,而取名为「丹」。
也有人是因喜爱他国文化,而取名为「玛莉」。
特殊典故—为纪念先人或是出生地点而命名,如名字中嵌入「台」字或是托梦、灵光一现,也有可能。
菜市场名—这是为了避免天妒而取名的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的「讳名制」,其体现了汉民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思想,其包括对帝王避「国讳」,对圣人避「圣讳」,对祖辈避「家讳」,前两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消失了,而「家讳」至今还影响着部分人们的生活和观念。
家庭中孩子的名字中绝不会出现父亲或祖父名字中的字,以示尊敬和长幼之分,而职场上,习惯在各种官职前冠上姓氏称呼对方,如:王董、李经理、吴主任、张科长。
万建中先生在解释名字的避讳3时,认为:「名字的避忌,最初的原因是为保密起见;名字的保密,则与巫术崇拜及其恐惧有直接关系。
西周以后, 统治者一方面为了自身的安全,不让人们随便诅咒伤害自己,尤其是运用自己的名字来施行巫术;一方面又为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表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便对远古民间积淀下来的避用人名的风习加以传扬和完善,使其带有浓重的『尊祖敬宗』的宗法伦理色彩,逐渐形成一种举国上下普遍遵循的完备避讳制度。
」日本人取名的方式很多样,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日本非常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谐音字或同音字,如有,就会被认为是不尊重长辈,是「欺祖」的行为。
至于采用历史人物名字的也十分罕见,人们担心没有那么大的「福份」而短命。
大致的命名方式如下4:根据日本的传统习惯,男性按照兄弟排行的顺序,女性则以「子」作为末字来取名。
如:「太郎、次郎、三郎、正一、正二、花子、美智子、奈津子、雅子」等,男性的名字中,常以数字和「郎、夫、雄、男」等字为名。
根据出生时间或季节,如:「日出郎、春子、吹雪」。
使用代表吉祥的字眼,如:「富子、百太郎、寿子、千益」等,「荣、丰、福、繁」等相当常用。
使用年号,如「昭子、和子」。
为了祈祷和平而在名中使用「幸」字也很多。
算命:可是受访者觉得这个方法现在比较少用。
长辈期望:受访者觉得这类最多。
偶像崇拜跟时代反映是差不多混在一起吧:这样听起来有会有一点儿像是外国人的名字。
特别的:这样才能与众不同。
从命名看文化蕴含中国人的姓与名排列顺序表露着民族文化,中国人受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思想影响,宗族3张明娟(2004)<汉英命名方式的国俗差异>《西安外语学院学报》V.12 n.2,20-22。
4徐玉明(2000)<谈谈日本人的姓名(上)>《日语知识》n.11,49。
为大,共性至上的观念隐含在人们的心中。
重视祖先,强调的是宗族的延续,血脉的传承,传统的男性名字中有三个字组成5:第一个字为「姓」,代表着家族;第二个字表示辈份,象征着血脉的传承,汉民族过去普遍实行「行辈排名制」,现在仍有少部分家庭成员的名字沿用此种排名法,「行辈排名制」6是指同一宗族或同一辈分的人的名字中有一个字或一个偏旁相同,因此,很容易辨认是否同一辈份;最后一个才是自己的名,往往寄托着家族对后代的希望与祝福,对于家族来说,姓是家族所有成员的共同符号,即共性,而名是每个成员自己的代号,属个性7。
姓名是将浪迹四海的家族成员连在一起的符号,是华人的自我认同的标志,将散布在四方的中国人凝聚在一起。
当陌生人见面时,中国人总是觉得同一姓氏的人要比不同姓氏的人亲切。
从命名看西方文化英美人名特点在英美姓名中,名在先而姓在后,因而名被表述为first name,又作given name(取名)、Christian name(教名)或baptismal name(洗礼名)。
英美人名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源于表示真善美的一些抽象词汇:男名:Alan,源自古英语,意为和谐;Edgar,源自古英语,意为幸运的猎人或幸运的战士;Ralph,源自古挪威语,意为像狼一样机智的劝说者。
女名:Alma,源自拉丁语,意为可爱善良美丽的;Belle,源自法语和意大利语,意为可爱美丽的;Charity意为基督教义中的核心思想—博爱。
源于自然界的物体名称:男名:Bertrand,源自古德语Berahrtaben,意为发亮的乌鸦;Leonard,源自古德语Leohard,由两个词跟Levon(狮子)和Hardu(勇敢)组成;Olive,源自拉丁语,意为橄榄树;Randolph,源自古英语,意为处与防御的狼。
女名:Daisy,源自古英语,意为雏菊;Linda,源自古德语Lindi,意为巨蛇,而西班牙语中Linda意为美丽;Susan,源自古波斯语Shushun,一个百合花之城。
源自宗教和神话传说:男名:Abraham,源自希伯来语,意为民族之父,万物之父。
是圣经中的人名;Adam,在圣经创世记里,Adam是上帝用红土造出的第一个男人的名字;John,源自希伯来语Jochannan,意为上帝是荣耀的;Martin,源自拉丁语Mars,为古罗马战神之名。
女名:Elizabeth,源于希伯来语,意为上帝已经发誓;Eve在圣经创世记里,Eve是上帝造出的第一个女人的名字;Irene,源自古希腊语Eirene,是和平女神的名字;Mary,源自希伯来文Marah,意为神的爱人。
合成的方式:以合成法、混合法、缩写法、倒拼法造新名。
如Roseanna由Rose与Anna 合成;,May与Elizabeth混合为Maybeth;Olouise来自Olive与Louise;Myra是由Mary 局部变移而成。
英美姓氏特点在英文中,姓氏被称为surname/family name(家族名)或者last name(尾名),其渊5张明娟(2004)<汉英命名方式的国俗差异>《西安外语学院学报》V.12 n.2,20-22。
6许红花(2002)<英汉姓名的社会心理差异>《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35 n.4,90-937黄碧蓉(2004)<英汉姓名的文化底蕴及其翻译>《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21 n.4,页80-82源可分为以下四类8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名称或山水等:Bird、Brook、Bush、Field、Fox、Hill、Lake、Rice、Stone、World、Wood。
源于祖先所从事的行业:Baker、Butcher、Carpenter、Cook、Farmer、Fisher、Miller、Singer、Smith、Taylor。
源于祖父或者父亲的名字:Anderson、Edison、Johnson、Judson、Martinson、McGregor、O’Brien、Richardson、Wilson。
源于祖先因生理或相貌特征所起:Armstrong、Black、Brown、Long、Red、Short、Strong、White、Young。
另外,英语中还有双姓(double-barreled names)9,如Bartlett-Smith。
但与汉语里的「诸葛」、「司马」等复姓不同。
双姓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当时使用它的主要原因:一是避免雷同现象;二是为了继承土地、财产的需要。
现今由于受女权运动的影响,不少美国人喜欢采用「合二为一」的取姓办法,即把两个人的单姓合并组成自己的双姓。
如Helen Oatay和 John Williams结婚,他们俩的姓名就分别为:Helen Oatay-Williams和John Oatay-Williams。
但他俩的子女只采用父亲婚前的姓。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英语姓名的多民族色彩反映着英国的历史10英国是个岛国,曾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早在公元前1000年,欧洲大陆凯尔特人(Celts)入侵该岛,后来发展为苏格兰、爱尔兰及韦尔斯民族与文化。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人入侵该岛,并为该岛带来了拉丁与和古代文明。
后来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形成了英格兰民族与文化,产生了古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