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1)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扩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扩展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也经历过不断的演变与扩展。
这其中,经历了许多政治、历史及区域的变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扩展进行探讨。
一、古代中国的初期经济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战国时期以前的经济制度可以说是以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贸易为主。
古代中国的史书记载,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方式以打猎、采集、捕鱼等方式为主。
有了农业生产以后,初步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制度。
在小农经济制度中,农民自己种植农作物,劳动生产的成果自己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越来越多,经济贸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两汉时期的经济制度随着秦统一六国后,汉朝建立,古代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两汉时期,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这一时期,制度主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商业经济和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东汉时期,经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当时,朝廷承认了商人不再是污秽之类的,必须受到排斥的阶级,而是认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这样,商人就逐渐开始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此时还出现了佃务制度,使得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三、唐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时期逐渐形成以农业经济和手工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业经济。
这时期,唐玄宗还推行了青苗法和农田水利工程等规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规划和管理。
唐代社会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不仅有完善的陆路交通,而且还有发达的水上交通。
因此,这时期的商业贸易得以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钱庄兴起,催生了票据、合同、信用等制度。
四、明清时期的经济制度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制度经历了一段动荡的历史,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已经崛起。
这时期的经济制度以市场经济和手工业制造为主。
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经济问题,如土地兼并问题、税收问题等。
储蓄行为与国民经济
储蓄行为与国民经济储蓄是一个人或家庭将部分收入留存起来的行为,它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储蓄不仅能够提升个人和家庭的财富,还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和发展。
在本文中,将探讨储蓄行为如何影响国民经济,并且提出一些促进储蓄的政策建议。
首先,储蓄行为对于个人和家庭财富的增长至关重要。
通过储蓄,人们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中,如存款、证券、债券等。
这样一来,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利息和回报,进一步增加其财富。
储蓄还可以用于应对紧急的意外情况,比如突发疾病或失业。
只有在经济的冲击下有一定经济缓冲区,个人和家庭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降低财务风险。
其次,储蓄行为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储蓄是资金的来源,可以用于投资和经营活动。
无论是投资开办新企业,还是用于扩大和改进现有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资金的投入都需要来自储蓄。
通过储蓄和投资,经济可以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和效率,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储蓄的合理使用还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过去,许多国家依赖于借贷和外援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会导致盲目的投资和债务累积,最终可能陷入负债困境。
相比之下,通过储蓄来支持经济发展,可以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项目,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中,储蓄行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额的消费负担导致许多人无法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储蓄。
物价的不断上涨以及房价和教育费用的增加,使得储蓄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其次,低利率环境也对储蓄产生了负面影响。
当银行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储户的实际利息可能为负,迫使人们选择其他投资方式,如股市或房地产市场。
这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并增加金融风险。
为了促进储蓄行为,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财务教育和理财规划的资源,帮助个人和家庭改善他们的储蓄习惯。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提供激励,例如减免部分储蓄所得的税收。
论经济制度与个人发展有何联系
论经济体制与个人发展有何联系[摘要]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
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每个人的发展不同,如何协调个人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平衡,实现自己的价值。
[关键词]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个人发展;全球化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按所有制划分经济体制,往往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即“所有制+运行机制+意识形态=某种主义的经济制度”。
熊彼特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
哈姆把经济体制分为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自由社会主义三类。
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
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扩展到城市。
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私人储蓄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
私人储蓄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私人储蓄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资金储备,这些储备的资金通常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个人目标等。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私人储蓄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私人储蓄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呢?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私人储蓄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金储备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财务管理方式。
通过储蓄,个人可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当然,储蓄也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理财观念,提高个人的财务管理能力。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越多的个人进行储蓄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稳定性越高,这对于国民经济增长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私人储蓄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和投资。
而如果国民储蓄水平较高,那么就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进行融资,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为资金成本的降低,许多企业将借助这种方式进行融资,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同时,私人储蓄也有助于降低国际借款和国家负债率,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加强国家的独立性和地位。
此外,私人储蓄还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
私人储蓄将被通过银行、资本市场等渠道转化为投资,使社会上的资金形成一定的流动性。
这种资金的流动性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出口和降低进口,从而改善国际收支,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然而,私人储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利好的。
随着国民储蓄水平的提高,不良影响也随之而来。
个人储蓄率过高可能会对当地消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企业利润下降,造成就业机会的减少,从而降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不断变化。
对某些消费品的需求需求增加,人们有更多的钱可以花在奢侈品上,这也对国民储蓄率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综上所述,私人储蓄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大量的私人储蓄有助于提高国家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居民高储蓄行为的成因分析
尼 系数 、 实际利 率 与汇 率制度 等 角度 对 此作 出进 一 步的 实证分 析 。
2 0世纪 8 代 以来 , 国 国 内储 蓄率 呈现 明显 的持续 上 升趋 势 。18 O年 我 9 9—19 9 8年居 民储蓄 存 款余 额 超过 5亿 元 , 年平 均增 长率 达 到 3 .% , 至 20 09 截 00年 1 1月末 我 国 城 乡 居 民储 蓄余 额 已达 6 4 2亿 元 。 39 可见 , 国国 内储 蓄 的增长 势头 依 然强 劲 。 由此 所形 成 的 巨额 的结余 购 买力 , 接 导致 了 目前 的现 期 消 我 直 费 购买 力不 足 , 延缓 了经济 成长 的步 伐 。
维普资讯
财 贸研 究
20 3 02.
居 民 高 储 蓄 行 为 的 成 因 分 析
龚基 云
( 安徽 师 范 大学
内容 提 要
关键 词
2 10 ) 400
在 评价 3前 学术界 关 于居 民 高储 蓄行 为成 因研 究方 面的 几 种 观 点 的 基 础 上 , 别 从 基 - " 分
入 增长 是决 定 和影 响农 村 居 民储 蓄 增 加 的最 主要 因素 。在 17 99—19 9 6年 的 1 8年 中 , 村 居 民人 均 储 农
蓄 率增 长 幅度 不仅 远 远高 于实 际人 均收 入增 长率 , 且也 高 于名 义 人均 收入 增 长率 , 而 导致 储 蓄存 款 而 从 的迅速 累 积 , 这种 累积 效应 引发 了高储 蓄现 象 , 李 的文 中同时 又强 调 了储 蓄增 长 与 收入 变动 之 间 的相 但 关 系数 仅 为 0 2 。这 点 既不 符合 古典 经济 学 中 的储 蓄 与 利率 的正 相关 关 系 , .6 也不 符 合 凯 恩 斯 主 义 的储
从商品经济发展 看储蓄的新变化
,
满 足 群众 消 费需 要
, , ,
有 选 择性 地 帮 助 集体 户 市 场 畅销 的 商 品 生产
, ,
个 体 户 发展 某 些 消费 品 生 产
,
, ,
特 别是 具有 当地 特 色
。
、
群
众需 要
、
这项 贷款 要 解放一 点 思 想
周 转快 效益 好
,
突 破 某些 框 框
即使是 属 于部
,
份 固 定 资产投 资性 质的 可 以 予见
、
银 行掌 握审批 权 只 要 符 合 政 策 就可 以 逐 笔 批贷
。
二
举 办 与特 定 商 品 挂钩 的 存 货结 合 的 职 工 小 额 货 款
,
如
:
为 了帮助 某 些储 户既需 要
,
又 一 时 置 办有 困 难 的 一 些特定 消费 品
形式
,
如 住房
、
高级 耐 用 消费 品 等 项 目
,
采取 存贷 合 一 的
0 金 额达 3
。 多 万元
,
。
据温 州 市工 商 局 调 查 统 计 万元
,
今 年 第 二 季度
。
全
,
65 1
,
增长
3
.
9 倍 4
,
。
2
0 多个集 体企业 搞 集 资
,
企 业 集 资 的 利 息较高
,
又 可以 参 加分红
.
吸 引 力 要 比 参加 储 蓄大 再从 比 去年 同 期 增 加 6 8 %
, , ,
减
。
8 % 据 调 查 温 州 茶 厂 等 三 个 单位 的 女 工 戴有黄 金 装 饰 品 的 要 占女工 总人数 的 5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摘要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储蓄作为消费的余项部分和投资的重要来源,对经济所起得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上升,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居民储蓄存款是社会总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本文根据行为学的一般理论知识,从行为的主体、原动力、影响力及性质四个角度对我国居民储蓄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分析;并分析解决了金融市场规范等问题,指出要在指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措施,是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水平,才能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增长。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关键词:居民储蓄;储蓄行为;性质分析1引言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居民储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居民储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从1978年的210.6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03093.01亿元。
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最终储蓄率持续偏高;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存款储蓄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存款储蓄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储蓄的高增长是一把“双刃剑”,为经济、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同时也给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而且在开放条件下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加重了银行经营成本和负担。
因此储蓄的研究对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保持合理规模、适度的居民储蓄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21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1.1我国居民储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耕作民族社会:耕作民族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强调社会的集体性、互助性和家庭联系。
宗法制有典范性,注重家族资产的公平分配、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注重婚姻制度的规范。
2.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以国家和地方农奴制为基础,由国家、地方和宗族三种权力共同维护。
国家农奴制是一种农业劳动力占绝对优势的特殊形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特点。
3. 民族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私有财产的扩大化,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秩序的稳定等方面。
经济发展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
经济发展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在经济发展中的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又重要的关系。
消费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购买货物或服务的行为,而储蓄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将资金或财富留存下来以备将来使用的行为。
这两种行为对于经济发展和个人财务稳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消费行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中,消费需求的增长能够带动生产和就业的增长。
当人们有着足够的购买力并且愿意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企业将会增加生产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消费行为的增加不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创新。
因此,消费行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消费行为过度扩张也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当个体或群体过度消费或借贷购买大量商品和服务时,有可能导致个人财务不稳定,甚至产生债务危机。
此外,过度消费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对于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储蓄行为在经济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储蓄行为可以为个体提供经济安全感和稳定感,使其能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困境时有所准备。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储蓄可以为投资提供所需的资金,推动企业的扩张和技术的创新。
此外,储蓄还可以为个体提供积累财富和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然而,过度的储蓄也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当个体过度储蓄时,消费需求会减弱,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这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过剩和就业机会减少。
此外,过度储蓄还可能增加金融风险,并使金融系统更加脆弱。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储蓄行为的适度和合理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个人财务稳定的良性循环,我们需要在消费行为与储蓄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
理性消费是关键。
个体应该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和目标进行消费。
同时,应该加强储蓄意识,合理规划储蓄目标,并选择适合的储蓄方式。
经济学中的经济体制与制度变迁
经济学中的经济体制与制度变迁在经济学中,经济体制与制度变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经济体制是指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转机制,而制度变迁则描述了这些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转机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经济体制与制度变迁,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体制的定义与分类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方式和规则。
根据经济主体的性质和角色,经济体制可以分为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混合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主要由私有企业和市场主导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体制则以国家计划和政府干预为主导,经济活动由政府统筹和指导。
混合经济体制则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既有市场调节,也有政府干预。
二、制度变迁的概念与原因制度变迁是指经济体制中的基本规则和机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和变化。
制度变迁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技术进步、政治变革、外部冲击和经济发展等。
技术进步是制度变迁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往往促使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变迁。
政治变革也会导致经济体制的变化,例如政权更迭和体制改革。
外部冲击如战争、国际环境变化等,也会迫使经济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变化和社会结构变化也会引发经济体制的变迁。
三、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有效的经济体制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经济增长。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资源能够通过市场价格来调节,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而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往往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发展水平。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过度频繁的制度变迁会导致经济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某些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一些国家的市场化改革,通过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举措,提高了市场竞争,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案例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与制度变迁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前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我国个人理财发展历程
我国个人理财发展历程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改革时期。
当时,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发展私营经济等举措,逐步解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束缚,为个人理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人理财仍然受到很多限制,大部分的个人财富都被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手中。
个人理财的方式也相对单一,主要是存款和购买国债。
由于金融市场不健全,投资渠道有限,个人理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市场开始逐渐开放,证券市场的兴起为个人投资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股票市场逐渐兴起,个人投资者开始走进证券市场,参与到股票交易中来。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个人投资者容易陷入盲目投资和跟风炒作的泡沫中。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完善,个人理财的方式逐渐多样化。
证券市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个人投资的参与,也催生了其他金融产品的创新。
银行推出了各种理财产品,包括基金、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
这些投资渠道的丰富多样为个人理财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也提供了更多的风险分散的机会。
除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外,我国还加强了个人理财教育的推广。
通过金融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于理财的认识逐渐提高,并更加注重个人的长期规划和风险管理。
许多人开始学习投资技巧和理财知识,提高自己的投资意识。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进一步促进了个人理财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高收益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批个人投资者。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进行投资和理财。
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提供了更多的金融产品选择,使个人理财更加灵活便捷。
总体来说,我国个人理财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个人理财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然而,个人理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风险管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率,推动个人理财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从原始社会时期到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历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制度。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制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迭代,它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和转型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经济活动一般是以家庭小农经济和手工业为主的。
这种小农经济的基础是自给自足,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在这一时期经济方面的交流,以流通手段比较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主,而不是货币交换。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国家的形成逐渐成为中国历史的主要特征,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生产中,较为典型的经济制度是封建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商业和手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商人和租凭商出现,不过由于受到儒家封建思想的制约,商业和商人在社会地位上并不受到重视。
到了汉朝,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货币交换开始普及,货币经济逐渐成为经济交流主要形式,同时还产生了专业商人和大规模商业活动。
这一时期的商业特点是发达而不先进,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国商业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还建立了农田制,翻身地主可以自主经营土地,这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热情,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鼎盛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期。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抬头。
政府针对市场经济的出现,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规范,包括建立市场管理机构、规定货币的质量、加强边缘地区的管制等都有所作为。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航运、银行、保险等机构,这都是中国经济向外部经济关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仁治之治时期,商业的孕育和茁壮成长为这一时期的重点。
宋代政府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出售土地,这激发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出现。
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形成,使商业和金融行业逐渐壮大,同时官方机构也开始对外贸易进行规范管理。
其中崇文门社交行、高邮、杭州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中心。
到了明代,已经有了货币经济向全国和国际市场广泛扩张的趋势。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经济制度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近代社会经济制度,来介绍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概况。
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形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经济手段,食物主要通过集体协作来获取,没有私有制和商品交换。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出现了定居生活和部分私有制。
在青铜时代,人类开始用青铜制造工具和武器,生产方式更加发展,出现城市和国家的雏形,经济活动逐渐扩大,对外进行商品交流。
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态,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是生产的主要力量,生产资料归封建领主所有,农民奴隶的劳动成果主要是服务于封建主。
随着社会发展,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农业经济主导,生产方式是以自给自足和家庭联产为基础。
地主阶级掌握土地资源,农民成为地主的附属物。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使得商品交换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社会经济制度:近代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中国古代进入商业资本主义阶段后的经济形态。
19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壮大,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私营企业也开始出现。
但是中国的经济制度并没有完全转向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大,中国仍然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封建制度。
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经济进一步变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三个主要阶段。
从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到封建社会的部分私有制,再到近代社会的商业资本主义,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一直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
财政金融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济南黄河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陈舸一、我国居民储蓄主体分析1、我国居民储蓄的含义与形式现如今,我国居民大都开始储蓄自己的大部分收入。
以此从此角度来说,储蓄是消费的节制。
储蓄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种。
金融储蓄有现金、存款、债券等各种形式;实物储蓄包括日常耐用消费品、住房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物。
今天主要要讲的是金融储蓄。
储蓄是一种消费,但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生活态度。
事实上,储蓄不仅保障着自己的未来生活,而且可以增值自己的财富。
居民储蓄意味着居民成为社会生产资金的供应者,经过银行的运作使资金得以流放到市场循环来产生更大的价值。
居民既然是资金的提供者,那么理应得到利息的补偿。
居民储蓄一般是以个人银行存款和购买债券来为社会集资。
在银行储蓄时,银行将资金贷款给投资者从而返还到社会进行运作循环;购买债劵集资时,是发放债券机构来对运用资金进行运作。
2、我国居民储蓄的变化及原因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居民储蓄存款越来越多。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从1978年的两百多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 三万多亿元。
早在1992年就已突破万亿,2000年突破五万多亿,到2003年突破10万亿,2005年更是突破14万亿元,2006年突破16万亿,在2010年,居民储蓄突破了30万亿元。
居民储蓄在30多年里增长1000多倍。
现如今,我国居民储蓄仍呈增长趋势并且稳定,可以预知居民储蓄将稳步发展并趋于稳定。
我国居民储蓄动机主要由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所引起。
而这动机由中国人养老文化和重视家庭相关,这将决定我国居民未来必将增加支出。
3、现阶段应该正确理解银行储蓄存款增长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很好的化解个人和家庭风险,所以,家庭成员需要为老年人的医疗、养老和自己的晚年而储蓄。
养儿防老是中国固化的文化,所以,必须储蓄来投资子女教育。
等子女长大了还要为子女结婚和买房子而储蓄。
这也就注定导致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
四川省委党校2024年研究生考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50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题型介绍(150分)一、简答,4题,每题10分,40分。
二、辨析,4题,每题10分,40分。
三、论述,3选2,每题35分,70分1、资源配置的涵义?方式?采纳肯定的调整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运用者之间安排各种经济资源。
资源配置方式可分为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安排配置。
2、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3、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
一方面,经济制度确定着经济体制,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凹凸。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根据肯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
5、什么是市场经济?分类?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形式。
二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经济资源的一种方式。
分类:早期市场经济,近代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有意识地引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以及劳动力、金融、房地产、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各类产权市场。
(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4)实行以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收入安排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基本框架,表明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长期的、困难的社会系统工程。
7、我国社会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发展的客观必定性?(1)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确定的;(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3)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要求发展多种经济成份;(4)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也要求发展多种经济成份。
8、我国全部制结构的合理化?怎样正确看待我国的全部制结构?所谓全部制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长期共同发展的)全部制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地演变。
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到货币经济的转变。
这个演变是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曲折和艰难的探索,也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演变入手,为大家一一道来。
第一阶段: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指以自然物品为交换媒介的经济交往方式,即商品没有了货币的形式,人们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易。
在古代中国,夏、商、周三代,几乎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
古代中国根据地域的不同,耕种、养殖等生产方式均有差异。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这也为自然经济的交换方式带来了许多不便。
第二阶段:货币经济由于自然经济的交换方式过于繁琐,加上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物品容易损坏、易腐、易变质,这就促使了货币经济的出现。
货币经济是指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经济交往方式,即用单一的货币作为交换物品的媒介。
在古代中国,货币的出现通常是通过人们在铸造铜、银、金等器物时用其作为货币形物。
在东周时期,货币(铜钱)逐渐取代了自然经济的物物交换,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交往手段。
而到了秦汉时期,钱币的铸造已成为国家的垄断,这标志着货币经济的形成。
货币经济的出现,使交换物品更加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第三阶段:斗争压制当货币经济出现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就想通过货币经济来加强统治。
在他们的掌控下,货币流通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手段来压迫和剥削人民。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在文景之治时,为了收缩民间货币,向民间征收物品,并加铸法币。
这也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包括对民间经济的压制和民间财产的丧失等。
隋唐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力度越来越大,各种在货币方面的措施层出不穷。
然而,这种控制方式仅仅为官商们所独占,社会民众却始终为之被限制。
第四阶段:经济自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制度逐渐转变为经济自由化。
在唐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加上市场上竞争的激化,推动了经济更加自由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 change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 change 谈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拆解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商业社会、现代工业化社会。
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可以说不同的阶段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历史时期。
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经济制度也以农业经济为主。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自给自足性,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交流渠道也极为有限。
这就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向内发展,即自给自足,而不是向外拓展,这也显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这个时期,统治者基本上是采取专制政治的方式来管理国家,社会阶级分化非常明显,统治者封建地主占据了大量的之地,同时去掉了商人的身份。
于是,进行商业贸易被看作是不高尚的行业,商人受到的歧视非常严重。
商业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经济制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唐朝、元朝和明朝的时期,市场经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商业贸易成为经济的核心。
商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再受到社会歧视。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一些特点,比如类市场、银行制度、仓储。
特别是银行制度的发展,对于商业买卖提供了便利。
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国的现代工业化经济,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危难时期,中国被迫走向了工业化。
尽管在此过程中也经受了各种障碍和挑战,但中国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制度架构。
这些制度的建立,既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中国的工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破解。
总之,中国的古代经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不管是在封建社会、商业社会还是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国都一直秉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努力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转型升级。
未来,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在在全球舞台上展现更加精彩的历程和突破。
56. 个人储蓄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56. 个人储蓄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56、个人储蓄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储蓄似乎是一个个人的财务决策,但它实际上对整个经济的增长有着深远且多面的影响。
首先,个人储蓄为投资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当个人将一部分收入储存起来时,这些资金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汇集起来,并被输送到需要资金的企业和项目中。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购买新设备、进行技术研发或者开拓新市场。
比如,一家制造企业想要新建一个工厂以提高产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储蓄资金支持,这个扩张计划可能就难以实现。
而个人储蓄的积累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促进了企业的投资和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个人储蓄有助于稳定金融体系。
在经济面临冲击或不确定性时,有储蓄习惯的个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财务困境,减少违约和破产的风险。
这有助于维持金融机构的稳定,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
如果大多数人没有储蓄,一旦遇到经济下滑或失业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困境,进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
再者,个人储蓄能够促进资本的形成。
储蓄资金可以被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设施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开展。
例如,一个地区的良好交通基础设施可以减少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过度的个人储蓄也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如果人们过度储蓄,而不愿意消费,那么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会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企业减少生产,裁员,甚至倒闭,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从长期来看,个人储蓄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基础,支持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产业和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个人储蓄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另外,个人储蓄还能够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考虑到个人储蓄的水平和趋势。
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1)
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1)现有有关个人收入、消费和储蓄的理论,均没有考虑制度性变量,即在假定制度不变的条件下,来研究个人储蓄行为。
例如每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先决定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然后再决定储蓄所分布的金融资产,以期达到生命周期的效用极大化。
然而,从中国20年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看,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出现了一些用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本文旨在把一些制度变量纳入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分析,进而说明,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变量是影响个人预期的重要因素,从而对个人储蓄行为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20年来储蓄的基本情况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来,个人收入增加很快,这是个人储蓄增加的基础。
表1给出了中国这段时期个人收入与储蓄增长的基本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储蓄指中国居民个人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它仅是个人总金融性储蓄的一部分,其他个人金融资产还有手持现金、国债、股票等有价证券。
因为现有统计文献中对个人储蓄存款的统计比较准确,所以本文以此为主要分析基数,以方便与其他统计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2列出了利率水平与储蓄存款的变化情况,表3则列出了居民个人储蓄的增长率与其他相关指标增长率的对比情况。
表1:1978-1999年: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存款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中国统计摘要》,第53页表2:1978-1999年:存款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资料:《20XX中国金融年鉴》表3:中国储蓄增长率与其他指标的比较注:除GDP年增长率按不变价计算外,个人收入和储蓄的年增长率均按现价计算资料:据《20XX中国统计摘要》相关数字计算所得。
对表1、表2和表3的宏观统计数字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个人储蓄行为有以下特征:第一,个人储蓄相对于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每百元个人当年货币收入的储蓄存款率从1978年的%,上升至1991年的17%,平均储蓄率大幅度提高。
如果加上个人手持现金和证券,中国个人储蓄率在1993年就达到%。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1)
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分析(1)一、关于选题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本研究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
论文将居民储蓄定义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
其实物形态有金融储蓄与实物储蓄两部分。
金融储蓄包括现金、存款以及各种有价证券的增加量;实物储蓄包括本期购买的各种耐用消费品以及住房等价值非一次性损耗的商品扣除折旧后余额的增加量。
但在分析过程中由于数据原因无法沿用此定义时,将做必要的修正。
二、关于研究方法论文以实证分析为主,根据各种被认为可能会对储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依次对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模型进行检验。
检验得出两类结果。
第一,证实不同理论对于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适应程度,以及该适应程度随经济环境变化而改变的性质;第二,确定影响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
被认为可能是决定我国居民储蓄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有:强迫储蓄,绝对收入水平,收入增长率,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信贷约束,遗产动机。
论文的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就这些因素的分析依次展开。
各章基本上循理论探讨、建立模型、模型检验和对检验结果分析的思路进行。
当对各国素的实证分析依次完成后,即确认出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关于基本结论和基本结论形成过程简述l、我国基本国情决定1979年以前居民储蓄的行为模式主要被绝对收入理论解释。
1979年以后这一特征依然存在,但逐渐减弱。
生命周期以及永久收入理论这些具有跨时预算约束特征的储蓄理论,对79年以后的居民储蓄行为的解释力迅速增强,并且形成预测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制度变迁和个人储蓄行为(1)现有有关个人收入、消费和储蓄的理论,均没有考虑制度性变量,即在假定制度不变的条件下,来研究个人储蓄行为。
例如每人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先决定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然后再决定储蓄所分布的金融资产,以期达到生命周期的效用极大化。
然而,从中国20年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看,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出现了一些用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
本文旨在把一些制度变量纳入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分析,进而说明,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变量是影响个人预期的重要因素,从而对个人储蓄行为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20年来储蓄的基本情况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来,个人收入增加很快,这是个人储蓄增加的基础。
表1给出了中国这段时期个人收入与储蓄增长的基本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储蓄指中国居民个人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它仅是个人总金融性储蓄的一部分,其他个人金融资产还有手持现金、国债、股票等有价证券。
因为现有统计文献中对个人储蓄存款的统计比较准确,所以本文以此为主要分析基数,以方便与其他统计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2列出了利率水平与储蓄存款的变化情况,表3则列出了居民个人储蓄的增长率与其他相关指标增长率的对比情况表1: 1978 - 1999年: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存款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中国统计摘要》,第53页表2:1978 - 1999年:存款利率水平与居民储蓄资料:《20XX中国金融年鉴》表3:中国储蓄增长率与其他指标的比较注:除GDP年增长率按不变价计算外,个人收入和储蓄的年增长率均按现价计算资料:据《20XX中国统计摘要》相关数字计算所得。
对表1、表2和表3的宏观统计数字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个人储蓄行为有以下特征:第一,个人储蓄相对于个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每百元个人当年货币收入的储蓄存款率从1978年的%上升至1991年的17%平均储蓄率大幅度提高。
如果加上个人手持现金和证券,中国个人储蓄率在1993年就达到%这在当年人均GDP仅300美元的中国是令人奇怪的。
第二,在这20多年中,每年个人储蓄存款年增长率均高于GDF和个人货币收入的年增长率,这一现象也无法解释。
第三,1987-1995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其中有6年通货膨胀率高于10%,大部分年份的储蓄存款率实际利率为负利率,但储蓄存款仍然大幅度增长。
第四,九十年代以来,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但1999年开始,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储蓄存款增速从1999年4月的%连续13个月下降,至20XX年5月共下降了个百分点。
20XX年5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195亿元,比上月下降341亿元,成为自1996年实行降息政策以来,居民储蓄下降最多的月份。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个是如何解释90年代以来储蓄存款相对于收入水平的不相称的持续大幅度增长。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个人收入统计不准造成的。
储蓄存款增长超过个人收入增长,其原因主要在于大约有相当于可统计收入的50-70%的“非货币收入”或“隐蔽性收入”未统计在个人货币收入之内,如果把这部分货币收入也统计在内,储蓄率就不会这样高了。
但这一观点不能成立,因为当时的个人收入已占到GDP的66%如果个人收入真的存在大幅度低估,那中国GDP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就高到无人相信。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因为储蓄存款中有大量机构存款,即“公款储蓄”被统计在内。
这个问题确实有,但数量不会很大。
机构出于提现方便,逃避财务监管等因素,把一部分资金存入个人储蓄帐户。
但这样做并不会在收益上有任何增加,因为存款利率是一致的;而且还存在一些法律上的风险,如机构的钱必须以个人的名字存款。
根据人民银行的典型调查,机构存款占储蓄总量不会超过10%这两种观点还无法解释,为什么在通货膨胀率如此高和实际利率如此低的情况下,储蓄还是快速增长。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其他原因。
另一个问题是,在1999年,在收入无大的变动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为什么会出现大幅下降有人认为这是国家自1996年以来7次降息结果的累积反应,这显然不无道理,是否还有其他制度性因素在起作用呢二、制度变迁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我们在假设收入、利率、消费习惯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依然成立且不变的条件下,来考察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个人的储蓄行为。
制度变迁过程中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使人们增加现时储备。
制度变迁对个人预期最大的影响在于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在原来的计划制度下,就业者不必担心失业,对于自已在退休前的总收入和退休后的收入是完全可预先计算的,因为有固定的工资增长表和福利待遇。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期收入较低,所以中国的就业者和农民储蓄很少。
从1952年到1977年25年期间,中国个人的平均储蓄率不到2%在计划体制下,当个人收入完全被计划控制之后,不存在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个人是不倾向于多储蓄的,特别是在消费品比较短缺的情况下,牺性现期消费而储蓄的机会成本太高。
改革以后,中国个人货币收入绝对值虽然有大幅度增加,但以“恩格尔系数”衡量,中国仍属低收入国家。
1993年,中国家庭消费支出中食物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全国平均为54% 城镇家庭为% 农村家庭为58% 1999年,中国家庭消费支出中食物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全国平均为%城镇家庭为%农村家庭为%在这么高的恩格尔系数下,人们还有这么高的储蓄率,显然是牺牲了相当大部分的非食物消费。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制度变迁下,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水平已无法预期,就选择了增加当期储蓄。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生活中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竞争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受到极大抑制,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加速了企业破产、停产和职工下岗分流的过程。
就业工人对是否失业预期不明,收入中的对未来生活的保险性储蓄强化。
在农村,由于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大,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再加上我国在转型时期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使农民不仅承担了过多的社会义务,还承担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投资和费用,直接限制了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之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民去外地打工的劳务收入大幅减少等,都造成农民对未来收入的较差预期,从而也增加现时储蓄。
20XX年5月中旬人民银行对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全国城镇储户增收信心继续减弱,当期收入信心指数为,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分别比一季度下降和3个百分点。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持久收入假定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中,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基本是确定的,因此人们可以合理的安排现期储蓄和消费,以达到一生的效用极大化。
但是,一旦人们对自已末来的收入水平无法确定,为了保证末来的必要消费或保持末来的消费水平,就必然增加当期储蓄,这也是追求一生效用极大化的一种合理安排。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的储蓄动机是:为了保证将来也能够保持目前这种消费水平,而目前的消费是一种低水平的消费。
这也是我国最近几年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基本原因。
制度变迁使人们对未来支出更不确定,迫使人们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决定其收入安排,形成应付制度变迁的储备性储蓄。
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原先由国家统包的一系列福利性制度都将改革。
特别是医疗就业、教育、住房、养老金等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和有关宣传,强化了公众的谨慎动机,预期收入的减少和预期支出的增加,迫使人们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决定其收入安排,将更多的收入份额用于储蓄,增加现期的储备性储蓄。
对以上假说的论证可根据以下三项事实:第一,中国人民银行20XX年5月中旬在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储蓄问卷调查中,城镇居民储蓄目的和用途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教育费”、“买房或装修”、“养老”。
而在1980年以前,人们储蓄动机主要是“为孩子结婚、待购耐用消费品”。
这显然显示出人们是以储备性动机为主。
第二,储备性动机促使人们把收入增加部分几乎全用于储蓄。
中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元上升到1999年的2210元,增长倍;城镇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316元上升到1999年的5854元,增长倍。
但这段时期,城乡个人储蓄总量增长倍。
第三,上述几项制度改革,显然对城市人口的影响要大于对农村人口的影响。
因为农村原来这些福利就是以自已支付为主的,所以,当上述制度开始改革时,城市人均储蓄增长幅度要远大于农村人均储蓄增长幅度。
因为就农村人口而言,他们对上述制度性改革的预期基本是固定的。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使制度变迁的进程十分缓慢,人们在这样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对制度变迁预期的不确定状态,使他们更难以确定制度定型的时期,这就更加大了储备性储蓄的倾向。
制度变迁预期、通货膨胀预期与储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由此必然形成一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按照标准理论,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预期通膨胀率也高,从而当年或几年的储蓄会减少。
但中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高通货膨胀年份也正是储蓄大幅度增长的年份。
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是要引入“制度变迁预期”范畴。
1985年、1988年和1994年都是高通货膨胀年份,同时也正是出台或宣传改革举措最多的年份。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形成了更强的制度变迁预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储蓄倾向。
这一现象在1994年尤为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把体制转轨中的个人储蓄行为描述成以下的函数关系公式:S =上式中,S表示储蓄;T表示制度变迁预期;P表示通货膨胀率;R表示实际利率;丫表示当期收入。
需要进一步指出,根据本文的分析,就对个人储蓄行为的影响程度而言,丫〉T〉P〉R。
也就是说,就对个人储蓄行为影响程度而言,收入是第一位的,是基础,其次就是制度变迁预期,再次才是通货膨胀和利率等因素。
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制度变迁预期对个人储蓄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程度要大于通货膨胀和利率对储蓄的影响。
由于人们对末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制度定型的不确定性,人们将当期收入的很大部分用于储蓄,以预备制度变迁所可能引起的消费支出。
但是,如果体制转轨在时间跨度上拉的过长,甚至超过一个人能工作的时间长度,那就有可能对储蓄行为产生负作用。
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一点结论还有待证明。
制度变迁预期是转轨经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它不仅可用于个人行为分析,也可用于企业行为和政府推动的情况下,就个人行为而言,制度变迁预期取决于政府关于改革的公告和有关改革举措对个人利益的影响程度,以及个人对这些改革举措成功程度的预期。
还有必须要特别强调的是,就个人的储蓄行为而言,尽管人们存在较强的制度变迁预期,但人们对政府能长时间控制政治、经济局势肯定有信心的,而且对银行制度也是有信心的,不然就不会有储蓄的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