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中国十大并购
中国十大并购案例
2006中国十大并购案例(含评选标准)(ZT)上海国资·亚商2006中国十大并购事件并购市场欣欣向荣2006年,中国并购市场持续升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全面开花的局面。
与去年相比,影响并购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
有关并购的两大法规的颁布及股市的股权分置改革。
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第35号令,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相关内容,在总结中国有关并购方面制度沿革的基础上,针对国内资本市场及并购趋势的新变化,在规范及完善上市公司收购方式、权益披露、聘请财务顾问及监督管理上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
尤其是其中对要约收购的规定由强制性要约改为部分要约,使得要约收购更具操作性。
同时,由商务部等国家六部委颁布的第10号令,自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在加大反垄断审查及对特殊目的公司特别规定的同时,在支付方式方面也有重大创新,允许外国投资者以股权作为支付手段并购境内公司,为换股并购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交易中被广泛使用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2005年5月份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具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给并购市场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通过支付对价的方式实现股票全流通,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纷纷降低,使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更加激烈。
通过二级市场举牌、部分要约实现增持目的的并购方式将更多地应用于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中。
股票全流通也使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进一步提高,可以想见,未来借壳上市式的并购将越来越多。
从全年并购事件来看,2006年中国并购市场呈现出内资并购与外资并购齐升温,海外资源型并购热经营性并购冷的局面。
并购市场整体呈现出逐渐活跃的态势。
内资并购异彩纷呈2006年,中国发生的并购事件中,数量最多是内资并购。
并具有以下特征:1.并购行业涉及各个领域。
从并购发生的领域来看,2006年中国发生并购事件的行业可以说是全面开花,特别指出并购多发的热点行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金融业、IT业,房地产业、零售业、电信业、钢铁业、铝业、医药业、航运业、石化业等等。
盘点2000年中国十大并购案
盘点2000年中国十大并购案第一次为中国经济所做的企业并购排行,至少是从非政府的角度而言。
王巍/文1) 中国移动328.4亿美元收购七省市移动电话网2000年10月8日,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移动宣布以328.4亿美元总代价向母公司收购中国四省三市的移动电话网络,其中101.7亿美元以现金支付,另配售价值226.7亿美元新股予母公司。
中移动同时还将承担上述公司截至6月30日止之净债务,约11.6亿美元。
收购完成后,中移动的用户人数接近四千万,于全球流动电话经营商的排名将由第四上升至第二名,仅次于英国Vodafone。
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河北、辽宁和广西的七个移动通信公司主要经营GSM 网络系统,均是在其经营地区内的主导移动通信服务供应商。
在七公司运营的区内,合计有人口约2.82亿。
此次对七公司的收购将使中国移动的业务覆盖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并扩大至整个中国大陆沿海地区。
2)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百亿收购加油站2000年4月份和10月份,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和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在半年之内相继海外上市。
为了海外上市取得成功,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与壳牌、埃索和BP等西方大石油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2000家加油站的协议,以换取其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出资。
在此背景之下,两大石油公司制定了大规模扩张加油站数量的计划,并对社会加油站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并购,涉及资金高达几百亿元,几已达到不计成本的地步。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成功后,共筹资37.3亿美元。
他们计划在三年内投入资金300个亿,用以收购全国各地的加油站。
另外还将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合资新建1500个加油站。
目前全国共有约九万家加油站,其中两大石油集团的占有率为43%左右。
此轮并购高潮之后,预计目前以社会加油站为主体的市场结构将演变为少数石油巨头居于垄断地位的寡头竞争格局。
3) 中国光大集团入主申银万国证券2000年2月27日,中国光大(集团)宣布,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光大集团正式从上海财政局受让原为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的申银万国证券有限公司24640万股股份,占申银万国全部股份的18.67%,从而成为这家我国著名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2001年中国十大企业并购案
AW2001年中国十大企业并购案1.中国民航重组2001年2月25日,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公司将正式出炉,与中国民航总局脱钩。
这项改革涉及7.3万人和1500亿元资产,组建后的集团公司每家资产总规模约500亿元,而三者资产的总和达到了民航总资产的80%。
同时6家地方航空公司(上海航、山东航、四川航、武汉航、深圳航、中国邮政航空)也宣布组成总资产近200亿元的中国中天航空企业集团。
2.中国石化继续巨资收购资产2001年6月15日,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斥资91.3亿元收购母公司从事天然气和石油开采的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并计划于今年年内发行30亿股A股筹集100亿元作为收购资金。
另外,中国石化斥巨资251亿元收购加油站。
中石化在成立的时候拥有8000座加油站,在已经收购4000座的基础上,还将收购7000余座,预计今年底明年初将达2万座。
3.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2001年10月23日,上海贝尔公司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达成协议,阿尔卡特将从中方股东收购上海贝尔10%加1股的股份,同时买断比利时拥有的上海贝尔8.35%的全部股份。
两笔交易结束后,阿尔卡特拥有上海贝尔的股份从31.65%升至50%加1股,中方占50%减1股。
作为世界上着名的电信跨国企业之一的阿尔卡特,此次通过3亿美元现金收购上海贝尔股份,成为中国电信领域首家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国际企业。
4.中国电信南北分拆2001年10月12日,电信重组方案在国务院办公会上审议通过。
中国电信在长江以北10个省市(包括中国电信华北、东北和山东等地区)与网通、吉通重组,组建新网通。
长江以南及西北地区组建为新的电信集团。
5.广电系统重组2001年以来,广电系统纷纷成立组建各地广电集团和中央级的集团。
4月成立的上海文广集团拥有3家电视台、4家报纸、16家演出机构,总资产超过100亿元。
5月成立北京广播影视集团。
2008中国十大并购人物揭晓
2008年“中国十大并购人物”包括: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中国铝业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肖亚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中海油服CEO兼总裁袁光宇,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
“2008中国十大并购事件”包括:中国铝业联手美国铝业入股力拓,中国钢铁业并购重组,中国电信业重组,平安收购富通导致巨亏,中石化成功竞购加拿大石油公司,三元并购三鹿,盈科拓展、中国网通全面私有化电讯盈科,鹏润系并购事件,《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颁布,新浪收购分众户外数字媒体1月7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并购公会轮值主席、银河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长朱利在京宣布了“2008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鹏润系并购事件赫然在列。
同时入选的并购事件还有:中铝联手美铝入股力拓、中国电信业重组、平安收购富通导致巨亏、三元并购三鹿、并购贷款开闸、新浪收购分众等标志性事件。
此外,马蔚华、朱新礼、肖亚庆、胡晓炼、唐双宁、袁光宇、常小兵、曹国伟、曹培玺、詹纯新荣登“2008中国十大并购人物”榜单。
首次获得国际铁矿石谈判发言权“此次评选标准涉及开创性、责任感、影响力、推动力、阳光并购等一级指标,以及创新精神、社会责任、行业发展、社会影响、价值创造等二级指标。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轮值秘书长、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弘介绍。
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中,中国铝业联手美国铝业入股力拓位居第一。
2008年2月初,中国铝业公司宣布联合美国铝业公司,以约1054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价格,获得全球第二大采矿业集团力拓的伦敦上市公司12%的股权。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也是全球金额最大的股票交易项目。
“此次入股打乱了必和必拓并购力拓进而垄断国际铁矿石市场的计划,也使中国第一次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具有一定发言权。
”朱利点评说。
中铝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肖亚庆也因此入选十大并购人物。
十大并购案例
并购已成为企业迅速扩张和企业家迅速增长财富的重要手段,因此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都上演着许多扑朔迷离的资本传奇故事。
有人为之自豪与狂欢,有人则为此沮丧和懊恼。
中国企业家及其企业也开始尝到其中的美妙与苦涩。
中海油和海尔分别高调并购美国优尼科和美泰克,华为欲重磅并购英国马尼可,都以失败告终,但却大大开阔了中国企业家及其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并得到了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很好的历练。
这也就有了中石油等企业的再次成功起航。
并购也在迅速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并引起各国政府高度警惕。
凯雷并购徐工、法国SEB并购苏泊尔(21.76,-1.14,-4.98%)都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同样导致了美国政府的介入而使这桩交易无疾而终。
并购近来表现出的更大魅力是,史无前例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和商业思想,并在不断加快这一认知和实践进程。
并购使企业综合竞争力被迫迅速提升,行业品牌集中度迅速加大,企业经营技能迅速攀升。
中国与世界正一同进入并购时代。
这也就是我们总结近三年来国内极具代表性的10大并购案例的初衷。
No.1联想并购IBM PC时间:2004年12月8日并购模式:“蛇吞象”跨国并购。
联想以12.5亿美元并购IBMPC业务,其中包括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和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普通股(18.5%股份),同时承担IBMPC部门5亿美元的资产负债。
联想5年内无偿使用IBM品牌。
联想当时年营业额30亿美元,且试图自己走出去,但无起色。
而IBM PC业务2003年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但亏损巨大,只好选择剥离PC业务。
并购难点:1.面临美国监管当局以安全为名对并购进行审查,以及竞争对手对IBM PC 老客户的游说;2.并购后,供应链如何重构。
最新挑战:如何整合文化背景悬殊的企业团队和市场。
典型经验:1.改变行业竞争格局,跃升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公司;2.把总部移至美国,选用老外做CEO,实施本土化战略,很好地把握了经营风险;3.先采取被并购品牌,再逐渐过渡到自有品牌发展。
2009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简述_091128
LOGO
2009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3、中化集团发起2笔巨额海外并购 ●内容&特点 中化集团在8月12日宣布,以超过63亿人民币(5.32亿英镑)的现金收购 Emerald能源公司,交易溢价约11%;而2009年8月底消息传中化集 团或以最高 约47亿元(4亿英镑)收购Gulfsands Petroleum Plc(下称“Gulfsands”),溢价高 达42%。 Emerald Energy公司是在英国上市的一家独立石油企业,其拥有叙利亚26 区块中东KHURBET油田及YOUSSEFIEH油田50%的份 额;Gulfsands是一家 英国的独立油气开发、生产公司,股票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业务主要集中 于中东地区。此外Gulfsands也是的 Emerald在叙利亚东Khurbet油田的合资伙 伴。如果对Gulfsands的并购成功,中化集团将拥有东Khurbet油田的全部权益 作为国内第四大油气公司,中化集团在国内油气上游业务的竞争中远落后与 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面对已然没有剩余资源空间,只有更多地依靠海 外收购来发展。此此背景下,Emerald、Gulfsands等海外公司进入了中化集团 的收购视野; 中化集团无法分食国内油气资源 无奈海外并购
LOGO
2009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9、双马水泥拟出资28亿元收购都江堰拉法基50%股权 ●内容&特点
四川双马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月8日发布公告称,其将以280117.81万元收购拉 法基中国持有的都江堰拉法基50%的股权。 公告显示,上述收购价格是采取收益法评估后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的一半 进行定价。都江堰拉法基的总资产账面值为179922万元,总负债为44100万 元 ,净资产为135822万元;采用收益法评估后的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560235.62 万元,评估增值424413.62万元,增值率312.48%。 此前,《财经网》曾报道,*ST双马拟以7.61元/股定向增发4亿股股票收购 拉法基中国持有的都江堰拉法基的股权。拉法基中国为*ST双马的实际控制人, 持有*ST双马56.81%的股权。本次发行完成后,拉法基中国将持有*ST双马 80.82%的股权。 *ST双马当时表示,此次重大资产重组,是为支持四川汶川地震后的重建工作, 满足灾后重建的水泥需求。
企业并购重组及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重组及案例分析企业并购重组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或者与其他企业合并,以实现业务拓展、资源整合或增加市场份额等目标的行为。
并购重组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种经营战略,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规模,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下面将以2024年中国最大的并购案例,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分析并购重组的核心动机和影响。
中国化工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之一,其业务涵盖化工、石油和天然气等多个领域。
2024年2月,中国化工成功收购瑞士先正达,这是中国化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并购重组的核心动机和影响。
首先,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的核心动机之一是扩大公司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全球影响力。
瑞士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之一,具有强大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专利,同时在全球各地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
中国化工通过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迅速进入先正达在欧洲和其他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加强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其次,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
中国化工和瑞士先正达在产品线和市场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整合两家公司的资源和业务,可以形成更加完整和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
此外,两家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和供应链等方面的互补性也可以获得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再次,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实现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引进。
瑞士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拥有众多的专利和技术创新,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具有强大的能力。
通过收购瑞士先正达,中国化工可以获得先进的化工技术和知识产权,加快产品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地位。
最后,此次并购对中国化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公司层面,还会对整个中国化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的成功案例,向其他中国化工企业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国化工企业具备实力和资源实现全球并购,也显示了中国化工企业走出国门,与全球化工巨头竞争的决心。
2002年国内、国际十大并购事件
6.中国石油收购印尼油气田 4月20日,中国石油出资2.16亿美元,收购其在印尼的油气资产,包括油田和天然气田。购入印尼戴文能源集团的资产,迈出开拓海外业务的重要一步。中国石油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重组过程中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7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该公司是中国销售额最大的公司之一,在世界石油公司排行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列前十名。
4.台湾国泰金融控股公司并购世华银行 8月14日,台湾地区国泰金融控股公司与世华银行合并,国泰以1股换世华1.6股的固定换股比例,将世华银行纳为旗下100%持股的子公司。并购的总交易额为1164亿元新台币(折合35亿美元),是台湾历来最大的金融并购案。国泰金融控股公司不仅巩固了台湾最大金融控股公司的地位,而且成为亚洲地区(日本和澳大利亚除外)市值第四大的金融机构。
4、英国汇丰集团收购美国家庭国际银行 11月14日,英国最大的商业储蓄银行汇丰银行(HSBC)与美国家庭国际银行(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达成协议,将以153亿美元通过换股形式收购这家仅次于花旗的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银行。购买方式是汇丰以本月13日家庭国际银行每股22.46美元的收盘价为基础,再加价34%,即每股30.04美元的价格,与家庭国际银行换股,1股家庭国际股票换2.675汇丰股票。
7.华源集团间接控股上海医药 8月21日,中国华源集团受让上海华谊(集团)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持有上药集团40%的股份,重组上海医药集团。这是迄今我国医药产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重组。本次重组采取股权受让和增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华源向这两家集团各支付5.5亿元现金。在此基础上,三方再按一定的比例对上药集团增资。华源由此成为上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并间接控股上海医药。华源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联手,使其打造中国医药"航母"的夙愿终得实现。
2010中国十大并购
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
• 事件:2008年6月3日,招商银行公告称,将以193亿港元(约171亿元 人民币)现金作为对价向伍氏家族收购香港永隆银行53.12%的股权, 相当于港币156.50元/股。本次收购后,招商银行将成为永隆银行的 第一大控股股东,因为触及香港全面要约收购条款,还将收购其余流 通股。全部收购完成后,需要人民币320亿元。
国美并购世纪电器网
特点及点评: • 是国美实现电子商务领域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 • 收购将会解决世纪电器网和家电厂商的货源直供关系,从而 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使得家电网购在价格上更具优势 • 如何解决线上、线下的价格冲突,将是国美电器面临的新问 题 • 世纪电器网规模较小,与国美传统的零售规模不相匹配。陈 晓认为:短期内电子商务会经历很艰苦的阶段,但未来一定 有前景 • 表明国美今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发展传统零售业的同时, 积极扩展电子商务业
中海油并购泛美
•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8日宣布,其持股50%的合资公司布里达斯公 司与BP公司签署股权购买协议,拟以约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P 持有的泛美能源60%的权益。 • 这一收购不包括泛美能源在玻利维亚的资产。 • 布里达斯公司是由中海油全资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与阿 根廷布里达斯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于今年上半年合资成立的。在这笔交 易中,双方同意共同向布里达斯公司注资约49.4亿美元,用于支付 收购价格的70%。该注资将由双方等额做出,每方各约24.7亿美元。 • 中海油表示,收购价格其余的30%,约合21.2亿美元,将由布里达 斯公司自行安排的第三方贷款或由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和布里 达斯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进一步注资补足。
山东6家煤企组建山东能源
• 2010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已经原则同意煤炭大集团组建方案, 决定继续推进山东省管企业重组整合,加快煤炭大集团组建工作,筹 建工作将尽快启动,争取年底前完成组建工作。 • 目前,山东省属煤炭企业共有7家,分别是山东兖矿集团、枣庄矿业 集团、淄博矿业集团、新汶矿业集团、龙口矿业集团、肥城矿业集团、 临沂矿业集团,合计产能过亿吨。《省管煤炭企业重组方案通报》表 明,山东兖矿集团继续保留,其他6家矿业集团重组整合为山东省能 源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底前挂牌。整合后6家矿业集团法人主体不 变。 • 计划成立的山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注册地在济南市,注册资金 100亿元,年底前将达产7500万吨,到2011年底,将达到1.5亿吨。 • 目前因其他原因挂牌推迟,未能按计划在2010年底前挂牌。
2020年(并购重组)中国十大并购
(并购重组)中国十大并购山东煤企重组收官山东能源集团月底挂牌原文:12月14日获悉,在山东6家煤炭企业集团(兖矿集团不参与大重组)基础上重组成立的山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山东能源集团”)将于本月底前正式挂牌,目前,该集团的领导已确定。
点评:山东煤企重组是解决目前山东煤炭行业竞争混乱、实现“抱团”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
通过集团化经营能够有效地克服内耗掣肘,形成统一的山东能源品牌和构筑省外能源战略基地。
中海油成功并购泛美能源70亿美元抢攻南美市场原文: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重创下加快出售优质资产,终于成全了中海油海外并购的大手笔。
中海油公司日前宣布,已经联手阿根廷合资伙伴,将以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英国石油公司在泛美能源公司持有的60%权益。
点评:中海油从2006年开始就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在2006年并购美国优尼科战铩羽而归后,今年成功并购泛美能源,一方面,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市场;同时其运营能力和国际化管理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招行行长马蔚华:并购香港永隆银行是明智之举原文:2008年10月,招行以360多亿港元并购具有75年历史、在香港本地银行中位列第四的永隆银行,是中国内地迄今最大、香港近9年来最大的银行控股权收购案例。
点评:招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是为其国际化经营战略试水,香港和招行总部深圳具有相同的地缘人文环境,因此,此次并购整合阻力相对较小。
吉利完成对沃尔沃并购最终收购价低于18亿原文:8月2日对于中国的汽车工业来说,也许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民营企业吉利终于完成了对于世界顶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的收购。
点评:吉利与沃尔沃的“联姻”是典型的“蛇吞象”,在我国民企并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是吉利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对吉利的技术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从过去的海外并购经验来看,成功的并不多,因此,如何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将是摆在吉利面前的难题。
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1、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电信(0728.HK)以55.6亿美元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
2、花旗集团从中国银行购入了面值18亿美元的不良资产。
3、纽约上市公司中海油以6.15亿美元收购里海油田8.33%股权。
4、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成立净资产超过4.5亿欧元的新公司:新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基地。
5、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GIC)、国际金融公司(IFC)以27亿元人民币共同持有兴业银行略低于25%的股份。
6、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金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
7、上海东方控股出资19亿元人民币收购高速公路经营权。
8、雅虎香港以1.2亿美元收购中国3721网络公司。
9、南钢联合要约收购南钢股份:南钢联合有限公司对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1.44亿股流通股和240万股法人股发出要约收购,总涉案金额达8.5亿多元人民币。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第一例要约收购案例。
10、美国柯达收购中国乐凯股权:乐凯集团分两次将其持有的乐凯胶片20%国有法人股转让给柯达。
柯达将向乐凯胶片投入约1亿美元现金及其他资产,并提供各项技术的支持。
点评:2003年的非典事件和持续的证券市场低迷未能抑制中国并购市场的巨大活力,在国内民营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公司在中国的强力扩张的压力下,中国大型国营企业改变了按部就班地在自身改制的圈子踟躇不前的状态,在年末突然发力宣告以重组并购为主要手段进行产业整合和建立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资本市场主体--并购市场正在摆脱证券市场长期的钳制破土而出,寻求在主流经济的突破。
而且,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交易方式和定价基础等市场导向的并购操作层面上正在与全球并购的格局趋同,甚至影响全球并购的周期与走向。
2003年的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从几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潮流。
构筑国家经济安全底线入世后,全球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已经不仅是对市场资源、核心商品、制造能力的争夺,而是对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发展能力的掌握。
2008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一、中国铝业联手美国铝业入股力拓入选理由:2008年2月初,中国铝业公司(Chinalco)宣布联合美国铝业公司,以约1054亿元人民币(140.5亿美元)的收购价格,获得全球第二大采矿业集团力拓的伦敦上市公司(Rio Tinto PLC)12%的股权。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也是全球金额最大的股票交易项目。
此次入股打乱了必和必拓并购力拓进而垄断国际铁矿石市场的计划,也使中国第一次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具有一定发言权。
二、中国电信业重组入选理由:2008年5月,中国电信业重组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电信1100亿元人民币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并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中国联通换股合并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本次重组规模巨大、操作复杂,涉及境内外三个资本市场总市值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的三家上市公司,更涉及1.2万亿元人民币国有资产及8.7亿电信用户。
此次电信业重组作为2008年度全球第四大交易,将使中国电信业进入“新移动”、“新电信”和“新联通”三足鼎立的新竞争时代。
三、中石化成功竞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入选理由:2008年9月,中石化集团以约136亿元人民币(20.7亿加元)的价格击败竞争对手——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赢得了加拿大石油开采商Tanganyika Oil(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代码:TYK)全部股份的收购权,并获得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Tanganyika Oil 公司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在叙利亚,开发油田石油储量超过55亿桶。
中石化以一个合理的价位获得TYK的海外权益产量,为未来实施全球一体化的战略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中国网通全面私有化电讯盈科入选理由:2008年11月4日,电讯盈科有限公司(香港证券交易所代码:0008)两大股东电讯盈科拓展有限公司(持股22.54%)与中国网通集团(19.84%)共同宣布联合私有化电讯盈科,双方将以最高约155亿港元的出价向小股东全面收购电讯盈科的股份。
中国十大著名企业并购案例汇总【精编版】
中国十大著名企业并购案例汇总在即将结束的2010-2020年代,除了针尖对麦芒的商战以外,还有无数次应接不暇的兼并与收购(M&A)。
在此罗列出2010-2020年间中国十大著名的商业并购案例,送给并购十年间的所有并购人。
No.10 万达的如虎添翼与断臂求生规模:★★★影响力:★★★在2019年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十位已经看不到王健林的名字了。
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在过去十年内走了怎样一条跌宕起伏之路,恐怕可以从万达集团的几次收购与被收购当中寻找出一些端倪。
遥想王老板当年,何等风光无限。
在鲁豫有约的节目上,他的那一句“先定一个小目标,我先挣它一个亿”毫无争议地成为了2016年年度网络热词。
在2014年底,万达以3.15亿美元价格收购金融机构快钱,并将快钱打造成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
这场并购不仅有利于万达搭建自己的支付系统,还为万达开展理财、企业融资、众筹等金融业务提供支持。
与互联网企业过度依赖线上流量不同,实体企业的并购更关注利用自身的线下流量优势从而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对接。
通过此次并购,王健林不仅弥补了万达商业帝国当中金融这一块短板,还完成了万达从重型固定资产走向轻型虚拟资产的关键转型。
2016年1月,万达集团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折合人民币230亿元)与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合并,这是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一桩文化产业的并购,也被看作是中国首富进军好莱坞的标志。
谁料此后风云突变,2017年万达集团将13个文旅项目的91%股权和77家酒店打包出售给融创中国和富力地产,总金额637.5亿元;2019年,又将万达百货下属37家门店出售给了苏宁易购。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万达出售资产已超过千亿,包括酒店、文旅、海外地产、物管、百货以及多个海外项目。
虽然从买方变成成为了卖方,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万达集团在出售资产的过程中也在悄然完成了重大转型。
No.9 顺丰借壳上市完成“曲线救国”规模:★★影响力:★★★★在并购的世界里,还有一种模式不可被忽视,那就是通过反向收购实现借壳上市的目的。
2021年十大并购案例
2021年十大并购案例【引言】在2021年,全球并购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并购案例不仅涉及到不同行业,还表现出多样化的交易结构。
本文将为您盘点2021年的十大并购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
【案例一】某科技公司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了某半导体企业。
此次并购旨在加强公司在芯片领域的研发实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收购完成后,公司将跻身行业领导者地位。
【案例二】某医药企业通过换股协议,并购了某生物科技公司。
此次交易将两家公司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共同开发创新药物,提升市场份额。
【案例三】某互联网公司以全现金方式,收购了某金融企业。
此次并购旨在拓展公司在金融领域的业务布局,实现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案例四】某制造业巨头通过合并方式,收购了某同行企业。
此次交易将增强公司在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案例五】某地产集团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收购了某物业管理公司。
此次并购有助于集团拓展物业管理业务,实现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案例六】某新能源企业以全现金方式,收购了某电池制造商。
此次并购将加强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地位,提升电池技术和产品竞争力。
【案例七】某食品企业通过换股协议,并购了某饮料品牌。
此次交易将两家公司在食品和饮料市场的优势整合,实现产品线的丰富和市场覆盖的扩大。
【案例八】某汽车制造商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收购了某零部件供应商。
此次并购有助于公司优化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案例九】某化工企业通过合并方式,并购了某新材料公司。
此次交易将加强公司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实力,拓展市场份额。
【案例十】某科技公司以现金方式,收购了某网络安全企业。
此次并购将提升公司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技术实力,拓展业务布局。
【结尾】2021年的十大并购案例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积极寻求产业升级、拓展业务版图的决心。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
1. 酒鬼酒收购法国马爹利集团:酒鬼酒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于2013年成功收购了法国马爹利集团。
这笔交易使得酒鬼酒成为全球最大的白酒生产商之一,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酒业市场的地位。
2. 宝能集团收购荷兰银行ING:宝能集团是中国一家综合性投资集团,于2011年收购了荷兰银行ING的一部分业务。
这次并购让宝能集团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并且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3. 海航集团收购希尔顿酒店集团:2016年,中国海航集团完成了对全球知名酒店集团希尔顿的收购。
这次并购使得海航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运营商之一,并在全球酒店行业有着重要的话语权。
4.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成功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这笔交易使得美的集团成为全球机器人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并且加速了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5. 蒙牛乳业收购澳大利亚贝拉米公司:蒙牛乳业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2015年收购了澳大利亚贝拉米公司的一部分业务。
这次并购让蒙牛乳业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并且提升了其在全球乳制品行业的品牌知名度。
这些案例体现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方面的积极性和实力,同时也加速了中国企
业的全球化发展。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分析案例精选
企业并购重组经典分析案例精选1.联合利华收购高露洁:2000年,英国联合利华以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高露洁。
这次合并是当时消费品行业最大的交易之一,也是跨越大西洋的重要并购案。
通过这次收购,联合利华和高露洁的市场份额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成本的降低。
2.阿里巴巴收购天猫:2024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收购了中国最大的B2C网站天猫。
通过这次收购,阿里巴巴实现了在B2C领域的快速布局,并且提高了在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力。
同时,阿里巴巴和天猫的业务能够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3.特斯拉收购太阳能城:2024年,特斯拉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太阳能城,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布局。
通过这次并购,特斯拉能够通过整合双方的技术和资源,加速发展太阳能市场,并提供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4.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2024年,迪士尼以7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21世纪福克斯的大部分资产。
通过这次收购,迪士尼得到了21世纪福克斯的电影和电视制作业务,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娱乐产业的影响力。
这次并购案还促使其他媒体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和整合。
5.万科与恒大的重组:2024年,中国房地产巨头万科和恒大集团宣布进行股权和资产交换。
这次重组旨在实现双方规模、资源和市场份额的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由于管理层之间的分歧和业绩下滑,最终该交易没有完成。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企业并购重组的不同形式和目标。
通过并购重组,企业能够实现规模优势、资源整合、风险分散、市场扩张等多项利益,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然而,并购重组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文化差异、整合困难、管理层协调等问题,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时需要慎重分析和决策。
经典十大并购案例集锦
经典十大并购案例集锦事情概述:自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并购生长〞的逻辑初步确立以来,国际并购市场日益风起云涌。
发现依托自身累积开展太慢的企业家,从2021年起纷繁减速并购扩张,2021年,并购更蔚为风潮,产业链上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乃至合纵连横案例令人眼花纷乱,降生了不少教科书式案例。
由于该10大经典案例篇幅过长,分为前五个为〔上〕,后五个为〔下〕,分两篇发布。
2021年十大经典并购案例包括:【1】电建集团全体上市【2】中信股份923亿港元配售【3】招商蛇口全体上市【4】中石化混改及专业化分拆上市【5】千亿引资,启动销售板块混改【6】南京新百收买中国脐带血库【7】神州数码IT分销业务借壳坚信泰丰【8】首旅酒店收买如家酒店【9】利亚德兼并平达系统【10】天神文娱两次并购完善游戏产业链虽然,2021年下半年,并购重组监管严厉,但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尤其结构性供应侧革新,是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而并购重组作为影响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结构的重要手腕,是不会中止的,只会愈加生动。
当然,我们要严厉遵守证监会的最新规则,做坏事,做坏人,要置信好并购才会有好报!一、电建集团全体上市触及上市公司:中国电建〔601669〕独立财务顾问〔经办人〕:中信建投〔林煊、白罡、张冠宇、杜鹃、李笑彦、于宏刚〕、中信证券〔高愈湘、马滨、刘日、陈琛、杨斌、凌陶〕案例类型:全体上市买卖背景:电建集团2020年成立时,正值中国电建央求IPO。
为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防止集团与上市公司的潜在同业竞争,增加关联买卖,电建集团准备组及中国电建向中国证监会及社会承诺:电建集团成立后将完善管理结构,协调业务开展,具有条件后实施全体上市。
虽然2021-2021年A股继续低迷,但为如期兑现承诺,中国电建仍启动了资产重组,重组方案的设计充沛思索到中小投资者利益,赢得了投资者支持。
这一买卖的结构包括两个局部。
一是中国电建以3.63亿元/股,向电建集团非地下发行40.4亿股普通股,同时承接电建集团债务25亿元,收买的标的资产是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即北京勘测设计研讨院,下同〕、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等8 家公司100%股权,此为中国电建主业的下游资产。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