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土石围堰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一公司)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唐湖蓄(行)洪区堤防加固工程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
土石围堰安全专项方案
1编制说明、依据
1.1编制说明
姜唐湖蓄(行)洪区堤防加固工程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共需填筑封闭堤、泵站围堰、姜家湖排涝涵围堰、淮河滩地上13#土料场挡水围堰。填筑围堰所需土方由开挖13#、16#料场土方进行填筑围堰。为了保障围堰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最大限度地控制危险源,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水上施工的事故发生,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特制定本方案。
1.2编制依据
1.2.1招标文件及补充说明;
1.2.2设计图纸及有关技术要求;
1.2.3《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1.2.4《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SL19-2001);
2工程概况
2.1工程概述、特点
2.1.1工程概述
姜唐湖蓄(行)洪区堤防加固工程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有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行洪口门铲堤工程以及姜家湖排涝涵工程三部分组成。老河口封闭堤是碾压式均质土堤,为外借土施工。泵站是封闭堤穿堤建筑物,位于老淮河口左岸滩地上,两者均需在老淮河填筑上、下游围堰。通过初期排水、清淤、降低地下水位才能施工。行洪口门铲堤是土堤拆除工程,不需要导流和降水。本围堰主要是为填筑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在河道上填筑临时围堰。
2.1.2特点
工程填筑土方量大、水下深度约7m、水下淤泥较厚。
2.2施工环境、地质、水文、气候等
2.2.1施工环境
该工程地处姜唐湖蓄(行)洪区堤防加固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地处安徽省霍邱县与颖上县交界处,施工环境复杂。
2.2.2地质
1)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地质
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场区的河底高程一般在11m左右,两侧有少量滩地,滩地高程在18~19m左右,两岸堤距大约300m。堤基主要由(1)、(2-3)、(3)、(5)、(6)层组成。场地各层地基土的形成时代及成因为:全新统人工填土、全新统冲洪积沉积物、上更新统冲洪积沉积物、中更新统冲洪积沉积物。
上述五个工程地质层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叙述如下:
(1)层为新近沉积的地层,位于河床部位,由砂壤土和中粉质壤土等组成,间夹有粉砂,标贯击数在1击左右,液性指数平均值1.36,属流塑状态,厚度2m左右。
(2-3)层中粉质壤土;主要分布于岸边滩地,表层为黄色,可塑,约2m以下为软塑的灰色淤质壤土,夹有砂壤土,平均标贯击数 2.4击,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365Mpa-1。
(3)层重粉质壤土:分布于两岸滩地之下,层厚在3m左右,河床中间损失,平均标贯击数8.4击。
(5)层中细砂:厚度约2~4m,具有较大的渗透性,上覆层在河床处仅厚2m左右,为承压含水层,承压水位在19m左右,承压水头约9m。下覆黄色,稍密状,饱和,含铁锰质染斑,局部夹中粉质壤土极细砂薄层。
(6)层粉质粘土和中粉质壤土:呈可塑到硬塑状态,平均标贯击数9.6击,压缩系数平均值为0.22Mpa-1,渗透系数在10-6cm/s左右,是良好的隔水层和地基持力层,其层顶高程起伏较小,一般高程在6.5~7.8m附近,层厚大约8m 。
2)料场工程地质条件
老河口封闭堤及泵站工程、姜家湖涵工程土方除利用行洪口门铲堤的挖方外,还设有2个专门的土料场,一个位于湖外侧淮河滩地上的13#料场;另一个为临淮岗工程引河弃土区的16#料场。
行洪口门铲堤挖方为24.4万m3;13#料区面积45.7万m2,储量91.5万m3,地面高程18.8~20.5m,地层岩性一般上第(2-3)层中粉壤土。开挖级别II级。最优含水量17.0%,击实后最大干密度1.73g/cm3,空隙比为0.572,饱和度81%,土粒比重2.72,砂粒含量13.5%,粉粒含量71.3%,粘粒含量15.2%。
16#料区面积12.0万m2,储量15.0万m3,地面高程25.0~28.0m,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开挖引河弃土吹填而成,主要为(2-3)层中粉质壤土,开挖级别III级。
最优含水量17.0%,击实后最大干密度1.73g/cm3,空隙比为0.572,饱和度81%,土粒比重2.72,砂粒含量13.5%,粉粒含量71.3%,粘粒含量15.2%。
开采时应清除表层耕植土和局部分布的砂壤土。勘探期间正值雨季(2002年5月~7月),料区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埋深在0.5~3.0m之间,土料含水量较高,大多数超过塑限含水量,施工时宜根据天气情况采取措施,控制上堤土料的含水量,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填筑质量。
2.2.3水文
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孔隙水。影响施工的地下含水层主要有两个,即上部潜水含水层(第一含水层)和砂层承压含水层(第二含水层),潜水含水层一般由(1)、(2)等层组成,第(3)层为相对隔水层,承压含水层一般由第(5)层组成,(6)层以下组成相对隔水板。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农业灌溉和地表水。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蒸发、水平径流。地下水位随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同而升降。勘探期间地下水位和相应的淮河水位均在18m左右。
根据实验成果,第(3)层渗透系数在A*10-5~10-6cm/s左右,属弱~微透水性;第
(5)层砂层渗透系数在A*10-3~10-4cm/s之间,属中透水性,承压含水层,承压水头可根据其层顶埋深与相应之地下水位之差求得,一般在4~7m左右。其余为弱透水性土层。
根据所取河水及地下水样水质分析结果,地下水、河水的PH值为6.8~7.51,基本上呈中性,水化学类型属HCO3-—Ca2+、Mg+型。场区河水及地下水对砼无侵蚀性。
2.2.4气候
本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温过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去区,据霍邱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41.2℃(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底气温零下16.6℃(1969年1月31日),多年平均地面温度17.7℃,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9.2℃,极端最底地面温度零下23.7℃。本地区日平均气温在0~5℃的多年平均天数为55天,0~-5℃为11.7天,-5~-10℃为0.6天,小于-10℃的天数为零。该地区夏秋季盛行东南风或东风,多年平均风速3.0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4.4m/s,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极端最大风速20 m/s。
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95天,最大积雪深23cm,最大冻土深11cm。多年平均湿度70%-75%,多年平均无霜期223天,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077.6mm(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