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的研究

合集下载

NICO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在 ICU中的应用研究

NICO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在 ICU中的应用研究

NICO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在 ICU中的应用研究刘琼;黄纪坚【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06(021)011【摘要】目的研究 NICO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在 ICU中的应用.方法重症监护病房 (ICU)15例危重患者,在呼吸机辅助控制通气条件下,采用美国 NICO心输出量监测系统,用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 (RB)连续监测无创心输出量 (Rbco),并同时采用温度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 (Tdco),比较两种方法所测心输出量值的相关性.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心输出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 0.90,回归方程为 Rbco=0.81TDco+ 1.25,偏离为 0.20,精确度为0.78.结论 NICO监测系统所测无创心输出量 (Rbco)与温度稀释法心输出量 (Tdco)有良好的相关性, NICO无创心输出量监测系统为 ICU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心输出量测定手段.【总页数】2页(P15-16)【作者】刘琼;黄纪坚【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ICU,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ICU,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相关文献】1.新型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刘聚伟;吕宪玉;秦浩;王瑞芳;何昆仑2.无创心功能测定仪NICO在重度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J], 王海波;王黎恩;殳儆;李正江3.新型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刘聚伟;吕宪玉;秦浩;何昆仑4.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ICU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金涛;辛绍斌;苏毅5.无创心功能监测系统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J], 黄鹤;田昭涛;张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在休克早期复苏中的指导作用

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在休克早期复苏中的指导作用

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在休克早期复苏中的指导作用发表时间:2016-03-09T13:54:07.860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作者:孟素秋刘继华[导读] 单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

孟素秋刘继华单县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菏泽274300【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USCOM)在休克早期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U 休克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予以积极的容量复苏,观察两组患者早期复苏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VP、MAP、ScvO2水平高于对照组,乳酸值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14天死亡率比较,P<0.05. 结论无创USCOM 对休克患者的早期复苏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休克;复苏Theguidingroleofnoninvasiveultrasoniccardiacoutputmonitoringduringearlyresuscitationofshock MengSuqiu1LiuJihua2(ShanxianCountyCentralHosGpital 274300)【Abstract】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valueofnoninvasivecardiacoutputmonitoring(USCOM)inearlyresuscitationofshock.Methods 50caGsesofICUshock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25casesineachgroup,casesineachgroup.Theobservationgroupwastreatedwithliquidrecovery,and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apositivevolumerecovery.ResultsThelevelsofScvO2,MAPandCVP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thelacticacidvaluewas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thetimeofvasoactivedrug The14groupswerecomparedwiththetwodaymortality,P<0.05.Conclusion ThenoninvasiveUSCOMhasimportantguidancefortheea 【rKleyyrewcoorvdesr】yofshockpatients. Noninvasiveultrasound;cardiacoutputmonitoring;shock;resuscitation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76-01本文主要探讨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在休克早期复苏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50例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U 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0:20;平均年龄(49.21±3.76)岁.对比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对照组予以积极的容量复苏[1],使中心静脉压达8-12mmHg, 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不能维持者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0.1μg/(kgmin)],必要时加用多巴酚丁胺维持[<20μg/(kgmin)][2-3].(2)观察组首先进行被动抬腿实验,患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监测其每搏输出量,然后取仰卧位,将下肢抬高45°,持续2min,监测每搏输出量[4-5]. 然后根据被动抬腿实验后的每博量变化情况进行液体复苏,并根据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SVRI)监测结果采用去甲肾上腺素将每搏量调整在2000-3100dyneseccm-2m2,根据心脏指数(CI)、心排量(CO)应用多巴酚丁胺调节心功能,确保MAP≥65mmHg[6-7].(3)采用USCOM 无创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SV、CO、SVR 等. 于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于呼气末测量CVP.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后12h 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值[8]、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14天死亡率等. 1.4数据处理研究结束后,将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则表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1)经液体复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VP、MAP、Scv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乳酸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 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14天死亡率比较,P<0.05.详见表2.3讨论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9].其主要特点为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注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出现机能障碍[10].对休克患者进行早期复苏极为重要,可改善患者预后. 在休克早期准确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是治疗的关键所在,有研究表明[11], 采用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系统监测患者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如CO、SV 等数据与肺动脉导管及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所测得的相关性较高. 本文主要采用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系统对早期休克患者的心输出量进行监测,并予以恰当的补液复苏治疗,从而确保组织得到有效灌注.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使皮肤、肾、胃肠的血管收缩,且对外周阻力影响不大.多巴酚丁胺能直接激动心脏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和增加搏出量,使心脏排血量增加,同时还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的14天死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USCOM 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USCOM 具有无创、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作用,且能准确监测休克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对休克患者的早期复苏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参考文献[1] 穆春凯,王勇强.超声心输出量监测在创伤后低血容量休克中的应用价值[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0):40-42. [2] 张继如,张焰.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用于心输出量测定的研究进展和评价[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0,31(1):77-79. [3] 郭春文,闫红,黄阿勤等.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在休克早期复苏中的指导作用[J].东南国防医药,2015,30(3):263-265. [4] 吴青峰,王福建,蔚红等.多普勒心脏超声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被动抬腿试验的容量反应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2):208-210. [5] 胡宪文,蒋玲玲,刘晓芬等.肢体缺血预处理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1):116-119. [6] 张宏民,刘大为,王小亭等.感染性休克患者肾血流评分与肾血管阻力指数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7):2102-2105. [7] 黄鹤,田昭涛,张伟等.无创心功能监测系统在ICU 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47):56. [8] 刘继海,于学忠,王仲等.无创超声心输出量测定对急诊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价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3):193-[ 196,后插1.9] 林策,王志翊,陈大庆等.床旁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快速评估老年创伤性休克患者血容量临床价值探讨[J].浙江医学,2015,37(10):877-879. [10] 顾亚楠,宋云林,窦清理等.PiCCO 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感染性休克心排血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1):35-38. [11] 杨荣利,王小亭,刘思伯等.内毒素休克犬的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223-226.。

内科三基训练试题及答案

内科三基训练试题及答案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平行线的判定》一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贴近学生的认知,为学生的探索和理解搭适当的梯子,力争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

在引入问题时,先让学生动手摆模型获取直观感受,再在画图过程中寻找合理解释,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又如在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后,在练习中引出关于内错角关系的探索;而在同旁内角的关系探索前,提炼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发现过程所用到的转化思想,则同旁内角转化为同位角或内错角也就可以类比着进行了。

又如,在第一个练习题中,我就铺垫了先找角与线之间的关系的题目,这为学生运用角的关系识别平行线作了一个思维引导,所以后面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出错的几率很低。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相对而言,小学教学侧重于训练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规范的语言和书写表达。

所以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比较习惯于机械记忆和“依葫芦画瓢”的简单劳动。

从初一年级开始,我认为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这种可以让其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一直注重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常用方法,体验成功,享受高级的愉悦。

这节课的内容,老师只需要五分钟时间讲解就能完成三种识别方法的“发现”,在运用部分进行反复训练,学生学习的短期效果一定很好,但不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所以,我将这节课的重心明显偏移向了发现过程。

3、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

老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做好牵针引线的工作。

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4、形式多样,求实务本。

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用几何画板设计游戏“米奇走迷宫”,在游戏中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

无创测定心衰病人心输出量的新技术——外源性气体再呼吸技术

无创测定心衰病人心输出量的新技术——外源性气体再呼吸技术
r b e t n me h d n e e a whih e ra hig t o i g n r 1 c ma e t e m e h a ai bl t a a ge g o p f cin k s h t od v e o lr r r u o cl l a i as ni
完善 的方法。它明显地促进 了C R O B测定 的临床使 用 。因此 ,我们用新的红 外线声像光谱 气体 分析仪测定 C R 和 OB
Q P并 与 C FC 【 标 准 ) 及 心 脏 置 管 病 人 的 C T E O IK 金 O D进 行 比较 。
关 键 调 : 无创测定
心输出■
外 穗性气体再 呼吸技术
i a i oeg a e rahn to ( O B s g a n w nrrd p oo c u t a n sv frin g s rbe tig meh d C R )u i e if e h ta o si g s v e n a c

we e o r c mpa e w ih rd t me s r m e s f a dic a u e nt o c r a ou p t t u ob aie b t e t n d y h di c r t e

.文蠢编号 06 6 8 20 0 02 2 . 一 0 56、02 4 04 0
一 一
维普资讯
创 测 定 心 衰病 人 心 输 出 量 的 新 技 术 外源 性 气体再 呼吸技术
陈 勇 编 译 要 :外 源 性 气 体 再 呼 吸 技 术 ,采 用 持 续 的 通 气 气 体 浓 度 分 析 方 法 是 一 种 无 创 测 定 有 效 肺 血 流 Q P的安 全 、简 便 、设 计 E

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

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

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王萌炜,张洪颖,滕 玥,高 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摘要:目的 探讨无创心排出量(CO)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本院从2010年9月-2012年3月,在心外ICU收治的危重病人共85例,对其进行无创CO监测,同时行心脏彩超检查,及picco检查,比较三种方法所得的CO监测情况。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三个样本均数两两之间的比较采用q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无创CO监测、心脏彩超检查、picco检查测得到CO平均值分别是5.07L/min 、4.91 L/min、5.14L/ min,经方差分析,P <0.01,故认为三种检测方法测得的CO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三个样本均数两两之间的比较用q检验,按α=0.05水准,可认为无创心排出量监测与心脏彩超检查得的CO值、心脏彩超检查与picco检查查得的CO值有差别,还不能认为无创心排出量监测与picco检查得的CO值有差别。

结论 无创CO监测与picco监测CO都是监测CO的好方法,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且较心脏彩超检查的CO效果更好,建议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无创;心排血量;危重病中图分类号:R 541 文献标识码:B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危重病患者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是反映心功能最为常用的指标,对危重病患者开展CO监测意义重大。

它包括无创和有创2种。

对于有创CO监测,大量文献中已经有详实的报导,在此不再重复。

近年来无创CO监测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无创CO监测、心脏彩超检查,及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三者在危重病患者中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探讨无创CO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从2010年9月-2012年3月,在急诊ICU收治的危重病人共85例,其中男64例,女21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急重症患者诊治中的应用谭奕东【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5例急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均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按照病因分为心源性组与非心源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参数的差异,并分析该监测方式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组患者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每搏指数(SI)、左室射血时间(LVET)、加速度指数(ACI)、左室做功(LCW)均显著低于非心源性组(P<0.05);同时,心源性组患者体血管阻力(SVR)、胸腔液体量(TFC)、收缩时间比率(STR)、预射血期(PEP)显著高于非心源性组(P<0.05)。

根据患者病因结合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治疗,心源性组患者给予强心、利尿等相关治疗,非心源性组给予抗感染、机械通气、改善肾功能等治疗,85例患者存活69例,死亡16例。

结论心源性急重症与非心源性急重症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可依据监测结果指导早期目标性治疗。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ritical illness. Methods Eighty-five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ritical illness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received 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disease,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ardiac symptom group and non-cardiac symptom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wo groups in respects of noninvasiv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guidanc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was no difference in HR, SBP, DBP, and MAP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e CI, CO, SV, LVET, ACI, LCW in cardiac symptom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non-cardiac symptom group (P<0.05). Meanwhile, the SVR, TFC, STR, PEP in cardiac symptom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non-cardi-ac symptom group (P<0.05). Afte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 noninvasiv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69 patients survived and 16 died. Conclusion Cardiac and non-cardiac acute and critical illness differ i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and treatment in early stage is expe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nitoring.【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4(000)018【总页数】3页(P2737-2738,2739)【关键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心源性;非心源性;急重症【作者】谭奕东【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广西贵港5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5.97急重症患者的监护治疗强调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避免进入休克状态。

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监测危重患者心输出量的体会

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监测危重患者心输出量的体会

根据 情况 选择 胸骨 上窝 或锁 骨 上窝/ 骨左 侧 第 2 胸 一 第 4肋 问隙 ; 科应 用 经验 发现 , 本 采用 该 监测 技 术 同 时经肺 动 脉及 主动 脉监 测心 输 出量数 据 差异 无 统计 学意义, 测量 时均 可选择 。 如果 这 3个 监测 部位 都有 伤 口敷 料 . 则选 择 其 中伤 口最小 的部 位 , 开敷 料在 揭 最 接 近伤 口的合适 位置 测量 。但 要求 保 持耦 合 剂 和
f 键 词1 关 多普勒 ;无创监测 ;心输 出量 ;危重患者
【 中图分类号】 4 【 R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0896 (02 1B 06— 2 10 —992 1)0 一0 10
心 输 出量 f rico tu , o 是 反 映 心 脏 功 能 c da up tc ) a
动力学 监 测仪 ,该 仪器 采用 多普 勒技 术 经体 表 监测 患 者 的心输 出量 。 捷方 便 、 快 准确 、 创『。现 将 我 院 无 3 1
瓣 :肺 动脉 监测 部 位 在胸 骨 左侧 第 2 一第 4肋 间 隙 检测 肺动 脉血 流频 谱 。 探头 指 向头部 , 探 头与 肋骨 使 走 向保 持 平行 。 注意 听取 最响 和最 强 的信号 音 , 选择
21 0 2年 l O月




0c o e , 01 tb r 2 2
第 l 9卷 第 1 B期 0
Ju n l f usn ( h n ) o r a rig C i a oN
V I 9 No 1 0. .OB 1
61
【 药械护理】
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监测危重患者 心输出量的体会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在危重病监护中的应用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在危重病监护中的应用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在危重病监护中的应用郑丽华,陈晓清,王晓丹,郑少琳关键词:电阻抗;心输出量;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 n.1674 4748.2009.36.042文章编号:1674 4748(2009)12C 3348 01心输出量(CO)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监测对于临床上危重病人的抢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肺动脉漂浮导管 热稀释法 是被公认检测CO 的 金标准 。

但由于是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并可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护理要求高,费用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ICG)监测是一项无创、连续、简便、安全、可靠的新型监测技术。

电阻抗无创心输出量(ICG)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胸阻抗血流图(胸部生物电阻抗技术:T EB)的一种间接测量方法,利用心脏射血所引起的胸部血流阻抗的改变来计算每搏射血输出,进一步计算出心排血量和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

一些研究表明,电阻抗测定心排血量与有创性方法有很好的相关性[1 4]。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综合ICU2007年10月 2008年7月收治的17例病人,男13例,女4例;年龄25岁~74岁,平均53岁;其中左心衰竭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 RDS)3例,感染性休克2例,肺部感染2例,创伤性休克2例,急性肾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 ODS)2例。

1.2 方法 采用迈瑞T8配制美国Cardio Dynamics公司生产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1.2.1 皮肤准备 剔除选定区域的体毛,用75%乙醇纱布彻底清洁皮肤,以确保将所有的油性残渣、死皮细胞全部去除,擦干皮肤。

1.2.2 安装传感器 4对电极分别贴于颈部和胸部。

病人仰卧,头保持正中位,颈部传感器垂直放置在颈部两侧耳垂的正下方。

胸腔上部传感器放置在剑突水平面与胸部两侧腋中线相交的位置上。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 -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 -

诊断
治疗措施
病史,症状, CI<2.4或 体征,实验 CI>3.0且
室检查 STR≥0.55
提示呼吸困 难是心源性
考虑心力衰 竭诊断和治
疗措施
ICG血流动力 学检查
CI ≥ 3.0或 CI2.4-2.9且
STR<0.55
提示呼吸困 难是非心源
性的
考虑肺或其 他病因的治
疗措施
ICG主要监测内容及意义
参数
单位
SV
ml
C.O.
L/min
C.I. L/min/m2
SVR DS/cm5
TFC
/kΩ
参考值
60-130 4.5-8.5 2.5-4.0 770-1500 男30-50 女21-37
定义
每次心跳搏动由左心室泵出的血 液总量
每分钟内由左心室所泵出的血液 总量
经过体表面积标准化处理后的心 输出量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评价心肌收缩力、心脏功能及心脏前负荷/后 负荷,并直观观察到临床用药前后的明显变化 ,指导临床用药,判断效果。在给予强心剂的 同时,根据TFC(前负荷)利尿或补液,根据 SVR(外周血管阻力)给予血管活性药,经过 合理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患者在用药后,各 项主要指标均有所改善。
血液在动脉系统内流动所遇到的 阻力,(通常所称后负荷)
主要通过对血管内、肺泡内以及 胸腔内的组织间液检测得出的胸
腔内的电传导率
ICG主要监测内容及意义
参数 名称 单位 参考值
定义
SI
每搏输 出指数
ml/㎡
35-65
经过体表面积标准化处理后的每搏输 出量
SVRI VI ACI

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在监测患者心输出量方面应用论文

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在监测患者心输出量方面应用论文

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在监测患者心输出量方面的应用【摘要】心输出量(co)是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文中通过介绍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uscom)监测患者心输出量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得出uscom方便快捷、安全有效、准确性高等特点,对指导临床准确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输出量;无创监测;超声多普勒【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47-02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是反映心脏功能最直接的指标之一[1],在对一些危重患者的紧急抢救中,连续多普勒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仪(uscom)可无创、准确、及时的测量心输出量及其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2-4],具有操作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受场地和操作人员限制小的特点,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uscom操作方法uscom由主机带显示器、电源组件、附件、探头等组成,向uscom 输入患者信息:病案号、性别、身高、体量、出生年月、血压、中心静脉压等,将uscom探头放置在患者胸骨上窝处,探头指向胸骨上切迹方向,稍用力压,并缓慢向周围移动,选择最合适的位置,以获得最准确的多普勒血流频谱及最佳声频反馈记录下数据[5]。

2 uscom工作原理血流容积=面积×高度,通过主动脉瓣的每搏血流量是以容积计算的,在容积公式里,可以用瓣膜截面积(csa)来计算截面积,在要我们知道瓣膜直径或流出道(ot)直径,就能计算出它的面积,ot面积=πr2;当容积公式运用在生理学中时,一定量的血液在每一搏所运行的距离叫做每搏距离,在多普勒测量时,每搏距离记为速度时间积分(vti),vti是在了解血液运行速度和时间的情况下,计算血液运行距离的方法,通过血流速度波形可自动算出主动脉的速度时间积分及当时的心率,每搏输出量(sv)=流出道面积×每搏距离(vti),主动脉流出道的直径可以用来计算面积,从而计算每搏输出量(sv)和心输出量(co);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流出量直径与身高都呈线性相关[6](如果患者的身高小于50厘米,则流出道直径通过体重测得,在这一类人群中,流出道直径和体重呈线性相关),根据待测者的身高值,利用已经通过验证的内部公式可得到主动脉,每搏输出量(sv)=瓣膜截面积(csa)×每搏距离(vti),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

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价值探讨

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价值探讨

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价值探讨崔建伟;赵炳朕;李庆一;王林军【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指导患者进行补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USCOM监测指标并指导患者进行补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临床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心输出量(CO)、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及下腔静脉管径等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ICU入住时间、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时间、氧和指数、肺水肿发生率及治疗后28天病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肺超失充气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COM较PICCO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实时监测及指导液体复苏,具有更优的临床价值.【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8(039)012【总页数】3页(P1517-1519)【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肺超失充气评分;预后【作者】崔建伟;赵炳朕;李庆一;王林军【作者单位】102401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重症医学科;102401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重症医学科;102401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重症医学科;102401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感染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所引发的机体微循环功能障碍,进而导致体液失衡,并可使各组织及器官受累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高心排血量和低外周血管阻力而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足[1-2]。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鉴别急性呼吸困难的应用价值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鉴别急性呼吸困难的应用价值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2 5 ) ; C I 、 A C I 、 S T R在心源性呼吸困难组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0 1 ) ;
T F C 在心源性呼吸困难组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2 1 4 ) 。结论: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具有快 速、 准确、 无创、 可重复的优点, 是临床上鉴别呼吸困难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 值得推广。
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表1 非心源性呼吸困 难与心源性呼吸困 难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i ± s )
注: 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组 比较 , ( D e< O . 0 0 1 ; ②p O . 2 1 4 > O . 0 5
3 讨 论
1 . 1 一般资料: 选择 2 0 1 0 年1 O 月一 2 0 1 3 年3月我院因急性 呼吸困难入 院的患者 9 7 例, 排除外伤 、 急性失 血、 急性冠 脉综 合症 、 心包填塞等 、 气胸等疾病 , 均用 美国 G a r d l o d y n a m i c s 公司 B i o z . c o r l l 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系统进行无创血 流动力学的 监测 。其 中男 8 1 例, 女l 6 例, 年龄 4 5  ̄ 9 0岁 , 平均7 3 。 2 2岁。 其中诊断冠心病 2 4 例,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 3 4 例, 风湿性心 脏病 2 例, 老年性退 行性心脏瓣膜 病 4例 , 高血压 8例 , 合 并 慢性 阻塞 性 肺 病 ( 急性加重期) 4 8 例, 合 并 肺 源 性 心 脏 病 1 5例, 扩张型心肌病 3 例, 冠心病合并 2 型糖尿病 l 9 例。
[ 关键 词】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 呼吸困难 ; 心源性

ICU患者的心脏监测技术

ICU患者的心脏监测技术

ICU患者的心脏监测技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症监护室(ICU)的设备和监测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进步。

在ICU中,心脏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提供对患者心脏功能的准确评估和实时监测。

本文将重点介绍ICU患者的心脏监测技术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心电图监测技术心电图监测是ICU中最常见的心脏监测技术之一。

通过附在患者胸部的电极,心电图监测仪可以记录和显示患者的心电信号。

这对于识别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其他心脏疾病非常重要。

此外,心电图监测还可以帮助医生调整和评估心脏起搏器的功能。

二、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是ICU中常用的一种心脏监测手段。

通过轻松、快速地将袖带缠绕在患者的上臂上,血压监测仪可以实时测量患者的血压值。

这对于检测患者的血压波动以及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至关重要。

无创血压监测技术在ICU中广泛使用,因为它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创伤性操作,而且可以连续、长时间地监测血压变化。

三、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心输出量是指心脏每分钟向全身输送的血液量,它可以反映患者心脏功能的好坏。

在ICU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患者的动脉压力波形或者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输出量。

这对于评估和管理ICU患者的容量状态、调整药物治疗以及提供个体化护理非常重要。

四、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是用于测量患者中心静脉血压的一种方法。

通过放置导管到患者的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医生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力。

中心静脉压监测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充盈状态、监测血液容量以及调整容量治疗非常重要,特别适用于对休克、心力衰竭等情况进行监测和治疗。

五、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在ICU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与传统心电图监测不同,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长时间记录患者的心电信号,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

这对于早期诊断、评估心肌缺血以及监测心律失常等疾病非常有帮助。

六、综合监测技术的应用在ICU中,常常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监测技术,以达到全面了解患者心脏功能的目的。

NICaS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简介

NICaS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简介

NICaS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一.技术介绍NICaS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全身阻抗法监测技术,和“金标准”SWAN-GANZ导管相关性可达97%。

通过监测患者血流排量(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阻力,体液容量,心肌收缩力和输氧量等重要血流动力学信息的新技术。

可及早发现血流动力学早期隐匿性的变化,使诊断,鉴别和液体治疗更加容易,快速和有效。

工作原理:放置两个传感器于双侧腕部,以连续检测全身电流传导。

输入低频高幅电流,通过全身,检测电流传导遇到的阻力。

通过先进的滤过技术,NICaS 可分离出循环系统产生的导电性的变化。

心脏射血引起的血管内容量增加与减少,导致电流遇到的阻力的变化,通过监测阻抗的基线值和变化值,结合专利公式计算出血流动力学参数。

技术原理:全身电生物阻抗法♥NICaS使用全身电生物阻抗法(WEB) 原理♥电流经循最小阻力的路径♥血液和血浆是身体电阻率最小的:▪血液-150 ohm/cm▪心肌-750 ohm/cm▪肺-1,250 ohm/cm▪脂肪-2,500 ohm/cm♥NICaS发送1.4 mA30 KHz的交流电到病人身体,主要经过细胞外液体和血液。

♥NICaS监测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阻抗(∆R)并计算出SV,即每次心跳从左心到主动脉泵出的血量Confidential技术优势:与胸电阻抗相比的优势全身电阻抗胸电阻抗NI Medical -NICaS安科、麦德安Cheetah Medical -Nicom符合FDA关于和TD-CO达到统计学生物相等性的要求无法符合FDA关于生物相等性的要求测量全身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没有或最小化胸电阻抗变化受到的干扰信号的影响主动脉血流内的干扰信号•肺动脉的血流•呼吸运动•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特别是右心的活动二.监测参数NICaS参数血流流量●SV 每搏量 / SI每搏指数●HR 心率●CO 心排量/CI心指数血管系统●NIBP 无创血压●SVR/SVRI 系统血管阻力/系统血管阻力指数(需要输入CVP)收缩力● CPI 心脏做功指数● GGI 格兰夫高尔指数(无症状左室心功能不全筛查)液体状态● TBW 全身液体水平● SVV 每搏输出量变异(有效循环血量)三.临床应用意义NICaS 准确性r = 0.96; Bias = -0.114; Precision = 0.982-3.0-2.0-1.00.01.02.03.00.02.04.06.08.0N I C O _T D C OAverage(NICO,TDCO)+2SD-2SDO. L. Paredes, et al Impedance Cardiography for Cardiac Output Estimation Circulation Journal 2006; 70:1164-1168 G. Cotter, et al Impedance cardiography revisited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s 2006;27:817-827FDA submitted data K070500符合FDA 关于与热稀释法CO 达到统计学生物相等性的要求NICaS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是目前全球和有创对比检测精度最高的心输出量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与热稀释法CO 达到统计学生物相等性的要求”。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与临床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与临床
且该通气方式下的压力时间波形为更接近生理状态的正
弦波, PPS 较PSV 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因此PPS 可能成 为合并心功能明显低下甚至心衰患者较好的通气模式。
Chin Crit Care M ed, June 2006,Vo l. 18,No16
• 评价不同通气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低辅助机械通气期间, 对心功能接近正常的患者3 种不 同机械通气模式对心功能及肺机械参数影响无明显差异, 但自主呼吸方式(PSV、PPS) 可使心功能明显改善。对 心功能明显低下者除了增加药物治疗外, 应重点考虑机 械通气与血流动力学的相互关系, 并给予相应处理, 同时 应着眼于不同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从而评估心脏 功能对撤机的影响, 降低因心功能衰竭导致撤机失败的 发生率。在PPS 方式下, 患者可舒适地获得由自身任意 支配的呼吸形式和通气程度, 呼吸机可更好地配合患者,
• 本研究显示,只要保持患者足够的血容量(CVP 维持在 8~12 cmH2O) ,血压及心率的下降幅度不超过20 % ,此 时虽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但由于血管扩张,组织灌流 量就不会减少。NICO 心排血量测定值在各时点无显著 改变也证明了此点。乳酸是无氧酵解的代射产物,乳酸 含量同样可以反映组织灌流情况,即组织低氧及其程度。 当组织灌流不足导致乳酸血症时,常可同时伴有病理性 氧供依赖,此时氧耗水平越低,乳酸水平越高 。全麻+硬 膜外联合麻醉期间,血压心率下降,但动脉血乳酸浓度无 明显变化,表明麻醉过程仍能较好维持组织氧供氧耗平 衡。综上所述,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时的血压心率适度 下降,不会引起组织器官的灌流量不足与氧供需失衡。
• TEE 技术操作水平要求高, 多种因素影响可造成误差, 操 作者及结果分析者要有超声检查技术、图形分析基本理论 知识、心血管疾病知识, 而且要经过严格培训才能避免错 误。此外检查费用昂贵, 所以此技术不宜推广。

患儿无创心功能监测

患儿无创心功能监测

患儿无创心功能监测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休克、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患儿,准确测定心输出量及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利于及时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状态,以便指导临床治疗。

因此,准确测定危重患儿的CO尤为重要。

一、分类1.有创测量方法以热稀释法和直接Fick法为代表的有创测量方法,至今仍被认为是心输出量测量的金标准。

是临床重症监护和术中监测的经典技术,其准确率最高,但因为是有创性操作,易产生感染、肺动脉破裂、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目前应用较少。

2.微创测量方法其代表是经气道、食管超声多普勒法。

对操作技术人员要求高,具有较多禁忌证及损伤风险,经济费用等亦限制了临床应用。

3.无创测量方法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法、部分CO重呼吸法、心阻抗图法和脉搏波描记法。

4.由心阻抗图法和脉搏波描记法等发展而来的穿戴式和移动式心输出量测量技术,典型代表为基于超声回波法的超声心排血量监测仪(ultrasonic cardiac output monitor,USCOM)。

二、技术原理理想的CO监测仪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无创性、高准确性、可重复性、方便操作及搬运,可快速、及时、连续获取数据,成本低廉及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

目前在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方法有生物阻抗法、脉搏波描记法、连续超声心排量监测法。

(一)部分CO2重呼吸法1.原理为改良的Fick测定法,利用CO2弥散能力强的特点作指示剂,根据Fick原理通过测定机械通气患儿呼出CO2量来计算CO。

2.方法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儿,在气管导管和呼吸机Y型环路间加上一个CO2分析仪、三向活瓣及死腔环路,向NICO监测仪输入患儿的性别、身高、体重和当天的血气分析结果,即可连续自动监测CO 及心脏指数等指标。

一个测量周期为3分钟,其中60秒分析基础值,然后三向活瓣开放,死腔环路内流入上次呼出的部分气体再随吸气重新吸入,持续时间为50秒,接着经过70秒恢复到基础状态,基础值与重吸入值的差用于计算CO。

探讨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前临床常通过多普勒心脏超声及SWAN-GANZ导管监测,能获取较为准确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但SWAN-GANZ导管属于有创操作,易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引发导管败血症。

心排出量(CO)是反映患者心功能的常用指标,因此检测危重症患者CO意义重大。

临床分为无创及有创两种,目前无创心排出量监测技术在临床使用广泛,是一种无创、连续及简便的监测技术,可规避SWAN-GANZ导管及多普勒心脏超声监测的缺点,提高监测的安全性。

鉴于此,该次研究方便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40例危重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探讨无创心排出量监测技术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危重病;应用价值引言目的:对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时间段该院收治的40例危重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组实施研究,抽取单号及双号的患者分别列入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对照组采用心脏彩超检查,观察组采用无创心排出量监测,对比两组的左室排血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前后负荷情况。

结果:观察组SV、SVI、CO及CI分别为(46.23±5.34)mL、(35.45±3.31)mL/m2、(6.34±1.04)L/min及(3.55±2.12)L/(min·m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7、3.362、4.085,3.325,P<0.05);观察组CTI、LCWI、LVET及EF分别为(2.11±0.34)L/(min·m2)、(4.45±1.34)kg·m/m2、(220.23±10.21)ms及(27.24±3.42)%高于对照组(1.89±0.36)L/(min·m2)、(3.11±1.02)kg·m/m2、(178.78±10.45)ms及(25.34±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3.979、14.186、2.019,P<0.05);观察组EDFR、EDV、SVR及SVRI分别为(2.22±0.21)%、(78.45±13.45)mL/m2、(495.56±111.12)dyn·s·cm-5及(1386.34±121.23)dyn·s·cm-5·m2,显著高于对照组(1.76±0.14)%、(70.34±12.23)mL/m2、(424.34±23.23)dyn·s·cm-5及(1289.34±123.11)dyn·s·cm-5·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3、2.231、2.146、2.807,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的研究作者:王多等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4期
【摘要】目的利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 LTD)监测心输出量以了解病情转归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治疗,以证明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的意义。

方法对经过USCOM LTD监测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的60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治疗后第3天、第6天和出院时测出主动脉心排量,得出CI(心脏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MD(分钟距离),必要时抬高下肢测CI,了解病情转归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治疗(根据CI 情况调整正性肌力药物;根据SVR情况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根据MD了解循环状态;直腿抬高试验了解血容量情况,调整输液量);另一组仅在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监测,将两组的疗效和疗程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8.97±2.97)、(11.97±3.74),出院时6 min步行实验的距离分别为(542.16±80.68)m、(499.70±63.39)m,CI分别为(2.98±0.54)L/(minm2)、(2.28±0.46)L/(minm2)。

结论利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加强治疗针对性,缩短疗程。

【关键词】无创心输出量监测;呼吸困难;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分钟距离
呼吸困难是危重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复杂,如何早期诊断明确病因常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根据Springfield和Lo等医生的研究成果知道心源性呼吸困难的ICG标准:心脏指数(CI)< 2.4 或 CI < 3.0 并且收缩时间比率(STR Systolic Time Ratio)> 0.55。

根据上述标准查出心源性呼吸困难者根据指南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1 入选病例
选取本科在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以呼吸困难为主诉的入院患者,入院当时利用USCOM LTD 测CI(心脏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MD(分钟距离)经ICG参数初步筛查为心源性呼吸困难者(心功能Ⅲ~Ⅳ级)60人,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平均年龄为(66.40± 11.05)岁(最大81岁,最小28岁),男性18位,女性12位;第二组平均年龄为(68.63± 12.44)岁(最大86岁,最小31岁),男性19位,女性11位,入院当时监测生命体征,急检动脉血气分析、生化,床头利用USCOM LTD(心输出量超声监测仪)测出主动脉心排量,得出CI(心脏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MD(分钟距离)等指标,入院第2天晨起空腹测肝功、血脂。

2 临床资料
见表1,表2。

3 方法
3.1 两组患者入院后针对心源性呼吸困难予相应的标准化扩血管(硝酸酯制剂、硝普钠)、利尿(静脉或口服呋塞米、口服安体舒通)、改善心血管重构(ACEI或ARB)等治疗。

第一组治疗后第3天、第6天再测出心排量,得出CI(心脏指数)、SVR(外周血管阻力)、MD(分钟距离),必要时抬高下肢测CI,了解病情转归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治疗(根据CI情况调整正性肌力药物的用法、用量;根据SVR情况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根据MD了解循环状态,适当应用改善循环的药物;直腿抬高试验了解血容量情况,调整输液量)。

以呼吸困难为主诉的患者,经ICG参数初步筛查为心源性者,分为两组,发现应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呼吸困难诊治组的心脏指数、6min步行实验的距离和住院天数都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利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监测心输出量以加强治疗针对性,能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5 讨论
呼吸困难(dyspnea) [1]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有呼吸困难主诉的患者经常给医生带来挑战。

呼吸困难可以是心源性的也可以是非心源性。

如果一个患者既有心脏的问题,又有肺部的问题,那么对这个患者做出合适的诊断是很困难的,但却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心输出量的测定肺漂浮导管法(SwanGanz)的准确度是80%~85%,PiCCO法的准确度是 65%~70%,而一个有经验的操作者用USCOM监测心输出量的准确度高达98%,并且USCOM 是完全无创的,瞬间即可获得临床应用的多项数据。

在Cleveland临床中心和密西西比大学进行的EDIMPACT研究[2]显示ICG参数明显的影响诊断和治疗。

1994 年,Springfield 等医生发表的文章证明了 ICG帮助诊断的有效。

Springfield研究[3]被设计为鉴别对急诊室内有呼吸困难主诉患者,鉴别呼吸困难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的。

38个患者参加了这个研究,16位男性,22位女性,平均年龄(67.2±15.2)岁。

急诊科医生们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化验肝肾脏功能,血细胞分析,检查心电图,X光透视,动脉血气分析,心脏彩超等常规手段来判断呼吸困难是心源性的还是非心源性的。

在作出判断之后和给药之前,用BioZ ICG为患者做一份血液动力学报告。

根据医院的规定,由一位医院委员会指定的没有参与患者的初始评估,也不知道ICG数据的急诊科医生来作出呼吸困难来源的最后诊断。

接下来,根据如下的标准,ICG数据被用来区分呼吸困难是心源性的还是非心源性的:心源性呼吸困难的ICG标准:CI0.55;根据这个标准,ICG对12位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中的11位,26位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中的23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这些数据显示了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的ICG参数在统计学上显著的不同。

另外,这些数据显示基于ICG数据的诊断比基于常规方法的诊断更准确。

Lo等医生[4]重复了Springfield 的研究。

52位患者参加了他的研究[38位男性,14位女性,平均年龄(68.5±14.2)岁]。

这个研究的结果支持了Springfield研究。

在这个研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的关键ICG参数同样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这个试验的研究者也证实了基于ICG数据的
诊断准确性更高。

很简单地测量每搏量来调整前负荷。

也可以随时重复抬高双腿试验来检验患者的液体状态。

首先患者在平卧位时测量每搏量。

下一步,抬高患者双腿(不是全身抬高,只是双腿),这样就可增加几百毫升的回心血,再测量每搏量,若每搏量增加,那患者就是血容量过低,就应补充液体了。

若是每搏量降低,心脏已经过度充盈了。

把双腿复原位,患者的体液水平复原。

然后立即给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只要把前负荷降下来。

根据Springfield和Lo等医生的研究成果知道心源性呼吸困难的ICG标准:心脏指数(CI)< 2.4 或 CI < 3.0 并且收缩时间比率(STR Systolic Time Ratio)> 0.55;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ICG标准:CI ≥3.0 或 CI 2.4~2.9 并且STR
基于上述原理,本科对经过USCOM LTD监测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的60名患者分为两组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利用无创心输出量监测仪监测心输出量并加强治疗针对性,能够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34.
[2] Peacock WF,Summers RL,Vogel J,et al. Impact of Impedance Cardiography 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Emergent Dyspnea: The EDIMPACT Trial. Acad Emerg Med,2006,13(4):365371.
[3] Springfield C,Sebat F,Johnson D,et al. Utility of impedance cardiography to Determine Cardiac vs Noncardiac Cause of Dyspnea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Congest Heart Fail,2004,10(suppl2):1416.
[4] Lo HY,Liao SC,Ng CJ,et al. Utility of impedance cardiography for dyspneic patients in the ED. Am. J.Emergency Medicine,2007,25(4):437441.
[5] Smith RD,Levy P,Ferrario CM,et al. Value of Noninvasive Hemodynamics to Achie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 (The CONTROL Trial) Hypertension,2006,47(4):7697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