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基尼系数 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人均 GDP 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猪牛羊肉占有量 人均禽蛋占有量
劳动生产率 人均财政支出 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单位
人/km2 %
108 人 年 岁 % % % % % 元 元 元 元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续)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这一指标体系分目标层、约束层、指标层三层。
目标层是反映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协调度(D) 约束层是体现指标的类型,主要是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就
其作用影响进行归类,主要分为2大类5小类,包括人口综 合发展指数(X)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Y)2大类
➢ 方法手段: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 • 旧三论/新三论:让人、资、环生态系统可分析
➢ 经验验证:中国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生态文明的实践——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一)协调及其协调发展界定
➢ 协调就是“配合得适当”, 是良好的状态与有控制的 过程
一、中国人资环关系的历史演进
中国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认识的过程 ,集中体现在发展观的演进上。发展观是一定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经验总结和一般发展规律 的凝练。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 一、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模型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一、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协调发展评价的四方面要求:整体协调性、内部协 调性、时间协调性、空间协调性。
主要评价方法:
(一)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这是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构建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是 在传统的GDP、GNP等指标基础上,重新构造一些新指标 ,用以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
人口综合发展指数(X)分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X1、人口生活水平 X2、人口产出水平X3,分别反映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及其生活水平 、劳动效率
资源环境综合指数(Y)分为资源利用水平Y1、环境保护水平Y2 , 资源利用水平Y1主要反映水、耕地、林木、草地、可再生能源等资 源状况及其利用程度。而环境保护水平Y2主要反映生产生活的负面 影响下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二)层次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这类方法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目标层)分解为较为具 体的指标(准则层),准则层又细分至具体指标
优点:这类指标体系从结构和状态两个方面入手,可以全面 综合地反映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各方面的特征。
缺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往往很繁杂且易重复,难以体现协 调发展各主要要素间的联系。
不能把 DPSIR 框架模型作为单一方法使用,而是要灵活地将 其整体性和变通性相结合,并附加一些假设条件,加强对指标 体系间交互式影响的认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借鉴如上概念框架模型认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 构建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用以测度一个国家或者 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如何数量 化地测度还处在探讨之中,这是探索的前沿。
➢ 协调发展是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在有效和有益 的规定约束下的多系统或多要素的整体综合共同发展
➢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围绕地球生态系统的 良性循环,既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又促进资源环境 的改善,通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系统和要素的 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动态 的变化过程。
2. 协调发展等级类型的划分:是按照协调发展度的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数 值范围划分为上下限连续的区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协调发展等级阶梯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三、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三)主成分分析法——一种代表性方法
含义:主成分分析法(PCA)是通过将多个变量降维处理,线性变换,从 而提取出少数几个代表性较强的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的变量。
(一)综合指数模型:基本原理是在合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一般
数学方法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运用线性加权模型、乘数评价模 型、代换法等不同的形式最后转化为综合指数模型。
(二)协调发展函数模型
1. 模糊隶属度函数协调发展模型:是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 拓展的一种针对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
步骤:首先,通过对指标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极值标准化 ”方法,分别计算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其次,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分别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人口综 合发展指数和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指数,最后,再利用协调度模型计算人口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这些指标还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增减。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三、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 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是 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一般以构建数学模型的方 式来定量化地表达协调程度。
几种评价模型
m2/人 m2/人
% %
L 元 元 kg kg kg 元 元 元
指标效应
+ + + + + + + + + + + + + + + + -
标识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X20 X21 x22 x23 x24 x25 x26 x27 x28
既要定性,又要数量化测度。既有空间协调,也有时间协调
2、评价方法要求
构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框架,并进一 步选取主要成分,凝练形成一个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型
构建一个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协调指数来描述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关于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1、介绍人资环协调关系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 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人口、资源与 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2、介绍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目的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3. 独立性与关联性相结合 4.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5. 全局性和区域性相结合 6.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约束层
指标 类型
人口数 量质量 结构 X1
人口、资 源与பைடு நூலகம்境 协调发展 的协调度
第九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
学习目的
• 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协调性
• 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评价方法
• 运用探讨对中国发展状态的协调性 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 理论基础:阐述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代表举例:
• 毛汉英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指标分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 源与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四项;
• 凌亢等将准则层指标定为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 协调度三项;
• 刘求实的二级指标则由系统协调性和系统发展水平两个方面组成。
(三)DPSIR概念框架模型评价方法
产生过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6年提出了DSR指标体系,后 又在DSR的基础上发展出PSR概念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随后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和联合 国的共同推动下,由欧洲环境总署正式提出DPSIR概念框架模式。
• 对地球安全性的评价:“我们共有一个地球”,地 球是我们的命运共同体,地球的安全与人类的生存 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二、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 •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的本质是和谐、和解。 •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的路径因时因地不同。
D
人口综 合发展 指数 X
人口生 活水平
X2
人口产 出水平
X3
指标层
人口密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社会劳动力(经济活动人口) 人均受教育年限
平均预期寿命 城镇人口比重
婴儿死亡率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
老龄化人口比重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城乡储蓄存款年底增加额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一、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 • 二、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一、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
• 对既有发展状态的评价: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某个阶段的发展是否协调。
• 对发展方式的评价: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发展 方式进行方向性评判,以此判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 地区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内涵:DPSIR概念框架具体包括驱动力(D)、压力(P)、状态(S) 、影响(I)、响应(R)五个因子。
优点:DPSIR概念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 和作用机理,为人口资源与环境逻辑关系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模型。
缺点: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存在上述关系。另外,同一指标在DPSIR框 架中可能会具有多种功能。
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规模调控/定量测度研究。 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构成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的测度是评价
的主要方向,为我们进行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 很好的启示和参考。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三)人资环协调发展的评价思路
1、评价内涵要求
协调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各子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协调 关注的是全局、整体和根本的发展,体现各个子系统背后的利益 关系。
基本思路:在对构建的体系中所选取的众多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 基础上,采用方差最大法或四次方最大法等对因子进行旋转和降维处理, 从而得到主控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以及载荷矩阵等,以 此来衡量各个主成分(即主要因子)的重要程度。
优势:可以有效客观地提取众多影响因素的主要因素,对分析研究客体更 具有针对性和指示性。
优点:将资源、环境等影响人类福利的因素货币化算入了 GNP指标中(一般称为GNP指标的“绿化”)
缺点: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等指标的货币化问题操作 起来非常困难。
(一)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举例:中国的专家牛文元与美国专家于1993年共同 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度(DSD)指标体系
➢ 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 选取有关要素作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因子,用人均 绿色GDP、经济生产力、资源承载力和环境缓冲力等指标 因子来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 “协调度”定量描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内部和 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程度。
• “协调度”反映人资环的有序状态,反映人资环时 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区域差异。
• “协调度”是通过指标量化评价得出的一个表征值 ,定量反映人资环的同步度、和谐度、耦合度等有 序程度,体现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元性。
• 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协调 度”:构建一个具体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 价:对中国发展协调性评价(发展状态的 协调性和发展方式的合理性)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内在要求。
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首先要 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演进,然后深入理解中国与世 界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再对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发展的“协调度”进行评价
一、中国人资环关系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发展的“协调度”评价 三、促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基尼系数 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人均 GDP 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猪牛羊肉占有量 人均禽蛋占有量
劳动生产率 人均财政支出 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单位
人/km2 %
108 人 年 岁 % % % % % 元 元 元 元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续)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这一指标体系分目标层、约束层、指标层三层。
目标层是反映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协调度(D) 约束层是体现指标的类型,主要是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就
其作用影响进行归类,主要分为2大类5小类,包括人口综 合发展指数(X)和资源环境综合指数(Y)2大类
➢ 方法手段: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 • 旧三论/新三论:让人、资、环生态系统可分析
➢ 经验验证:中国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生态文明的实践——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一)协调及其协调发展界定
➢ 协调就是“配合得适当”, 是良好的状态与有控制的 过程
一、中国人资环关系的历史演进
中国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认识的过程 ,集中体现在发展观的演进上。发展观是一定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经验总结和一般发展规律 的凝练。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 一、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模型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一、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
协调发展评价的四方面要求:整体协调性、内部协 调性、时间协调性、空间协调性。
主要评价方法:
(一)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这是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构建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是 在传统的GDP、GNP等指标基础上,重新构造一些新指标 ,用以反映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
人口综合发展指数(X)分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X1、人口生活水平 X2、人口产出水平X3,分别反映人口的数量结构素质及其生活水平 、劳动效率
资源环境综合指数(Y)分为资源利用水平Y1、环境保护水平Y2 , 资源利用水平Y1主要反映水、耕地、林木、草地、可再生能源等资 源状况及其利用程度。而环境保护水平Y2主要反映生产生活的负面 影响下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及为此付出的代价
(二)层次性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这类方法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目标层)分解为较为具 体的指标(准则层),准则层又细分至具体指标
优点:这类指标体系从结构和状态两个方面入手,可以全面 综合地反映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各方面的特征。
缺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往往很繁杂且易重复,难以体现协 调发展各主要要素间的联系。
不能把 DPSIR 框架模型作为单一方法使用,而是要灵活地将 其整体性和变通性相结合,并附加一些假设条件,加强对指标 体系间交互式影响的认知,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借鉴如上概念框架模型认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 构建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用以测度一个国家或者 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如何数量 化地测度还处在探讨之中,这是探索的前沿。
➢ 协调发展是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在有效和有益 的规定约束下的多系统或多要素的整体综合共同发展
➢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围绕地球生态系统的 良性循环,既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又促进资源环境 的改善,通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系统和要素的 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动态 的变化过程。
2. 协调发展等级类型的划分:是按照协调发展度的计算结果按一定的数 值范围划分为上下限连续的区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协调发展等级阶梯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三、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三)主成分分析法——一种代表性方法
含义:主成分分析法(PCA)是通过将多个变量降维处理,线性变换,从 而提取出少数几个代表性较强的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的变量。
(一)综合指数模型:基本原理是在合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一般
数学方法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运用线性加权模型、乘数评价模 型、代换法等不同的形式最后转化为综合指数模型。
(二)协调发展函数模型
1. 模糊隶属度函数协调发展模型:是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 拓展的一种针对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
步骤:首先,通过对指标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极值标准化 ”方法,分别计算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其次,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分别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人口综 合发展指数和资源环境综合利用指数,最后,再利用协调度模型计算人口 、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这些指标还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增减。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 三、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 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是 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一般以构建数学模型的方 式来定量化地表达协调程度。
几种评价模型
m2/人 m2/人
% %
L 元 元 kg kg kg 元 元 元
指标效应
+ + + + + + + + + + + + + + + + -
标识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x13 x14 x15 x16 x17 x18 x19 X20 X21 x22 x23 x24 x25 x26 x27 x28
既要定性,又要数量化测度。既有空间协调,也有时间协调
2、评价方法要求
构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框架,并进一 步选取主要成分,凝练形成一个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型
构建一个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协调指数来描述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
第二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的“协调度”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二)关于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1、介绍人资环协调关系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对 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人口、资源与 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2、介绍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目的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3. 独立性与关联性相结合 4. 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5. 全局性和区域性相结合 6.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
二、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约束层
指标 类型
人口数 量质量 结构 X1
人口、资 源与பைடு நூலகம்境 协调发展 的协调度
第九章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 发展的评价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
学习目的
• 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协调性
• 掌握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评价方法
• 运用探讨对中国发展状态的协调性 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 理论基础:阐述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代表举例:
• 毛汉英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准则层指标分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 源与环境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四项;
• 凌亢等将准则层指标定为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 协调度三项;
• 刘求实的二级指标则由系统协调性和系统发展水平两个方面组成。
(三)DPSIR概念框架模型评价方法
产生过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6年提出了DSR指标体系,后 又在DSR的基础上发展出PSR概念模型,即“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Pressure-State-Response Model)。随后在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和联合 国的共同推动下,由欧洲环境总署正式提出DPSIR概念框架模式。
• 对地球安全性的评价:“我们共有一个地球”,地 球是我们的命运共同体,地球的安全与人类的生存 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二、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关系 •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的本质是和谐、和解。 •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的路径因时因地不同。
D
人口综 合发展 指数 X
人口生 活水平
X2
人口产 出水平
X3
指标层
人口密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社会劳动力(经济活动人口) 人均受教育年限
平均预期寿命 城镇人口比重
婴儿死亡率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
老龄化人口比重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城乡储蓄存款年底增加额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一、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 • 二、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一、协调发展评价的意义
• 对既有发展状态的评价: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某个阶段的发展是否协调。
• 对发展方式的评价: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发展 方式进行方向性评判,以此判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 地区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内涵:DPSIR概念框架具体包括驱动力(D)、压力(P)、状态(S) 、影响(I)、响应(R)五个因子。
优点:DPSIR概念框架有助于理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 和作用机理,为人口资源与环境逻辑关系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模型。
缺点:并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存在上述关系。另外,同一指标在DPSIR框 架中可能会具有多种功能。
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规模调控/定量测度研究。 对人口、资源与环境构成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的测度是评价
的主要方向,为我们进行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 很好的启示和参考。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三、协调发展评价的基本思路
(三)人资环协调发展的评价思路
1、评价内涵要求
协调发展是人口、资源、环境各子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协调 关注的是全局、整体和根本的发展,体现各个子系统背后的利益 关系。
基本思路:在对构建的体系中所选取的众多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 基础上,采用方差最大法或四次方最大法等对因子进行旋转和降维处理, 从而得到主控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以及载荷矩阵等,以 此来衡量各个主成分(即主要因子)的重要程度。
优势:可以有效客观地提取众多影响因素的主要因素,对分析研究客体更 具有针对性和指示性。
优点:将资源、环境等影响人类福利的因素货币化算入了 GNP指标中(一般称为GNP指标的“绿化”)
缺点:人口、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等指标的货币化问题操作 起来非常困难。
(一)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举例:中国的专家牛文元与美国专家于1993年共同 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度(DSD)指标体系
➢ 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 选取有关要素作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因子,用人均 绿色GDP、经济生产力、资源承载力和环境缓冲力等指标 因子来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 “协调度”定量描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内部和 系统之间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程度。
• “协调度”反映人资环的有序状态,反映人资环时 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区域差异。
• “协调度”是通过指标量化评价得出的一个表征值 ,定量反映人资环的同步度、和谐度、耦合度等有 序程度,体现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元性。
• 第二节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协调 度”:构建一个具体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 价:对中国发展协调性评价(发展状态的 协调性和发展方式的合理性)
第一节 人、资、环协调发展评价理论基础
•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内在要求。
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首先要 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演进,然后深入理解中国与世 界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再对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发展的“协调度”进行评价
一、中国人资环关系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发展的“协调度”评价 三、促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节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