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766a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7.png)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目标:1. 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和内容,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1. 分析文本,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本深层意义,把握木叶的智慧和美丽。
2. 运用修辞手法,写好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述木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 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文《说木叶》,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分组讨论,回答课后习题,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分析文本(20分钟)1. 分析文本,找出描写木叶的词语、句子,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生自由发表对木叶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讨论。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木叶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阅读示例文,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木叶的感受和认识。
3. 学生互相交流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提高(10分钟)1. 老师点评学生作文,给予肯定和指导。
2. 整理总结修辞手法的应用,强化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写作作业:写一篇文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己身边的景物。
2. 预习下一课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说木叶》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并学会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并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下一步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78cd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7.png)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92855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6.png)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说木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17e77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a.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说木叶》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说木叶》一书的阅读,让学生了解日本动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探究动画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观看《火影忍者》动画片中的主题曲和片段,让学生感受动画的节奏、画面和情感表达,讨论动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背景。
二、阅读分析1.介绍《说木叶》一书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书籍的出版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兴趣和方法。
2.分析《说木叶》一书的结构和风格,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语言表达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文学批评的能力和方法。
3.探究《说木叶》一书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动画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动画艺术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的作用,培养学生文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讨论互动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探究《说木叶》一书的主题和意义,加深学生对动画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2.组织学生自主选题,开展文学研究或动画制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究动画艺术的创作与表现,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综合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学生阅读笔记、小组讨论、个人作品和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教学特色:本教学设计注重将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感性理解和理性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创新表达的能力,将教学目的与实践效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2.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优秀文学作品,深入探究文化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内涵,提高文学审美和文化意识。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96ac4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1.png)
说“木叶”【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借鉴文中观点尝试分析更多的诗句。
2.把握基本观点,总结主旨。
3.梳理文中所说“木叶”与“树叶”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意趣。
4.品读文本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质做一番探幽,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三、写作背景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四、文学常识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
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3ef349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3c.png)
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教案《说“木叶”》优秀3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e673a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1.png)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教学设计11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1448a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7.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说木叶》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翩()C、荃()干燥()漂零()D、漂泊()迢远()桅杆()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味:树:饱满木:疏朗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b824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3.png)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火影忍者》无疑是一部珠玑。
拉开了一个忍界鸿蒙到教皇火影的篇章。
《说木叶》是知名“卡卡西老师”撰写的以《火影忍者》为主题的文章,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火影忍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总结。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发现《说木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有极大帮助。
因此推出《说木叶》教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地提升。
一、教学目标1.1 阅读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卡卡西老师”的观点及其对《火影忍者》的解读。
1.2 口语表达通过小组活动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火影忍者》的看法。
1.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及个人写作,学生能够分析文章并撰写符合语言和思想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二、教学内容2.1 阅读:《说木叶》2.2 口语表达:小组活动,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采用PPT形式,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以15-20分钟为限,进行组内讨论以及与其他组的互动。
2.3 写作能力:分组合作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包括:摘录喜欢的一段话,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且可以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展,最后将文章公开发表。
三、教学过程3.1 阅读教学3.1.1 预习环节: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说木叶》,并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1.2 阅读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卡卡西老师”的看法,并对文章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3.1.3 阅读再现:通过课内讨论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质疑、思路、感受发表出来,同时进行交流并做好阶段性总结。
3.2 口语表达教学3.2.1 小组组建: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组成3-4人为组的小组。
3.2.2 PPT制作:学生准备一份10-15页的PPT,进行自我介绍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论。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e17a1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7.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说木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木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整体感知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通过阅读文本,找找林庚先生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自由回答)(一)、迅速浏览1至3段,找出作者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发现的四个问题。
1、“木叶”是什么为什么?2、诗词中多见“树”或“叶”而很少见“树叶”?3、为什么诗歌中多见“木叶”而不见“树叶”?4、为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不用“木叶”而用“落木”?☆先看第2个问题,结合诗句分析。
用文中所引诗句引导学生思考: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选择四字短语来概括。
☆再看第3个问题。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从概念上说,“木”与“树”的意思几乎相同。
“树叶”在古典诗歌中都简化为“叶”。
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根据在第5段)明确:不一样。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71cd5648d7c1c708a14540.png)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难重点分析: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忙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代预习状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以前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此刻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十分有帮忙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务必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能够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就应仔细思量、思考。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就应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二、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空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这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fe36f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b.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说木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木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
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
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
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
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
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20xx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
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说木叶》教学设计2一、教学三维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教案《说“木叶”》(大全)
![教案《说“木叶”》(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2480a3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6.png)
教案《说“木叶”》(大全)第一篇:教案《说“木叶”》(大全)《说“木叶”》教学设计【课文概述】本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木”的特征和“木叶”的含义,并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在前几天上《咬文嚼字》的时候,我举了大量的诗词来证明文中的道理,学生听后感受到了我国诗词的美,同时对诗词产生了兴趣,这对学习引用诗词较多、探究诗词用词的《说“木叶”》来说,无疑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学习本文,我想让学生多探讨、多思考、多感悟,力求让他们再一次领略诗词的魅力,这对今后做诗歌赏析题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文中关于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诗句理解“树”与“木”的区别,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读诗歌、品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树”与“木”的区别,从而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难点】以本文指导学生诗歌欣赏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理由】用文章中的诗句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文章的学习,并初步熟悉文章] 多媒体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全期《古意》)问题:看多媒体展示的诗句,看看它们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明确:都用了“木叶”来表示落叶。
师:我们刚学完《咬文嚼字》,知道了一个字的不同,诗歌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木叶”是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诗人们爱不释手呢?我们今天就在课文《说“木叶”》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二、初读文章【设计理由】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1、画出文章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了阐明“木叶”的妙处,用了哪些相似的形象来作对比。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0a8ae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8.png)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理清全文思路;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分析“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能力目标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点燃学生热爱诗歌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互动法。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播放张学友歌曲——《秋意浓》。
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离别相思之情。
问:为什么题目是“秋意浓”,抒发的却是离别相思之情?秋天和离别相思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这要涉及意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初步探讨。
2、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__),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
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
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
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阅读全文,逐段概括意思,理清思路。
提示;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应该尽量速读,随时勾画、抓住要义。
2. 字音词义:齐读。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0ac6e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a.png)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教学重难点分析:篇一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教案篇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说 “ 木叶 ”(5篇)
![说 “ 木叶 ”(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48142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8.png)
说“ 木叶”(5篇)《说木叶》教案篇一《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小韩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13d31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0.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第一篇:《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学习这一单元,既是对高一诗歌鉴赏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也是为高二下半学期选修中国古典诗歌提供理论基础,为高三诗歌鉴赏能力的总体提升做好准备。
《说“木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与第一课《咬文嚼字》中语言与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第三课《谈中国诗》中也涉及到,因此,本节课从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的加深,也是对下一节课的关照。
这篇课文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知识渗透于对“木叶”的捕捉和阐释,但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上,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文学魅力所在。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对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走出课文,触类旁通,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形象化地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深入理解诗歌语言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2、能力目标: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与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并通过对著名诗人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什么是暗示性,虽然文中有明确的解释,但是学生要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将这一概念与诗歌鉴赏的过程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空洞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对语言暗示性的把握其实就是对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说木叶》教学设计精品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e76d7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c.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案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设计
林庚
教学目标:
Ⅰ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Ⅱ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说“木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
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
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
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
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
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
作一番探幽。
(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
称它为什么?(学生兴趣顿起,纷纷回答“树”)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树木树木,树就
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
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
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
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
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
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
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
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
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
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接下来我们找
找课文中古人用木叶写清秋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看看“树叶”与“木叶”在暗示性意味上有
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你能否找到理论
依据呢?(见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
我们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
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饱满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
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
翩翩--繁润绿色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
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
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
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1.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
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
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
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
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
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较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
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
边上,香飘万里无人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
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
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但是柳树不
单单有送别含义,还有一些暗示性的含义.如:…….(插入课件,给学生作练习)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
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
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
启发。
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
的东西。
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
绿色暗示青春,生命。
玫瑰暗示爱情......
学生举例子。
下课铃响,暗示我们这节课要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