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_余红燕

合集下载

我国管理会计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管理会计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我国管理会计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摘要】我国管理会计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阶段、关键节点、理论引进与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以及发展趋势等阶段。

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未来,管理会计将继续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这篇文章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分析了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文章引言部分探讨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结论部分总结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管理会计, 三十年发展历程, 回顾与思考, 起步阶段, 关键节点, 理论引进与创新, 应用与效果, 发展趋势, 经济建设, 企业竞争力, 管理水平, 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管理会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和进展,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会计理论,不断完善和提升管理会计实践,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应用效果的不明显等,这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瓶颈,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研究意义不仅体现在理论探讨方面,更体现在实践应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

对管理会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管理会计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洞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深入研究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对推动我国管理会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十三五”时期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精品文档

“十三五”时期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精品文档

“十三五”时期中国管理睬计的发展一、引言(一)管理睬计的起源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快速壮大,对成本核算的要求日益增多,管理睬计便应运而生。

管理睬计最初应用于西方国家的纺织厂,铁路公司,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管理睬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原始的会计方法中加入了一些新的管理元素,对管理睬计学科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管理睬计的现状我国管理睬计于20世纪70年头从西方引入,历经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确定的规模,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贺的成果。

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价值链分析、经济增加值……理论的引进与应用,在我国部分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海尔集团创立的“人单合一”模式促使海尔与关联方共赢,宝钢集团打造的“四位一体”的管理睬计结构为成本领先战略供应了理论保障……这些良好的效应引起了市场上大大小小企业的留意,我国管理睬计逐步广泛应用。

(三)加快管理睬计发展的必要性政府层面,管理睬计不仅能加强政府财政会计建设,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而且能够完善管理理论,提高国家全面治理的实力。

企业层面,管理睬计不仅反映企业现在的成本核算状况,还为企业将来的预算决策供应依据,管理睬计充分诠释了“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含义,解决了长期以来内部管理与传统财务会计部分数据相冲突的问题。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管理睬计发展的新时代背景经济更加展,会计越重要。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更,供应侧结构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单位内部信息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多要求,这就须要我国会计不断地去升级、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管理睬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为单位内部管理须要供应服务,正迎合了经济模式转变的须要。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表明坚持理论创新和阅历总结,加强相关政策的指导,在2023年底前基本形成以管理睬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睬计应用指引为详细指导,以管理睬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睬计指引体系,不断提升我国管理睬计学科在国际管理睬计界的影响力。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摘要】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起源、科学管理运动的影响、二战后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随着时代的变迁,管理会计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逐渐成为企业决策和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

在我们分析了管理会计发展的趋势、未来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管理会计将更加重要和多样化,为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管理决策支持。

管理会计的未来将在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管理会计,历史演进,工业革命,科学管理运动,二战,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发展趋势,挑战,发展方向1. 引言1.1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管理会计是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

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起源开始,管理会计就开始渐渐形成,并受到科学管理运动的影响逐渐完善。

二战后,管理会计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管理会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更加高效、精准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决策分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管理会计不仅在国内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也在跨国企业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创新,不断地适应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在未来,管理会计的趋势将更加数字化、智能化,能够更好地应对企业面临的挑战。

管理会计也将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更好地融合信息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决策等问题。

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更加注重数据分析、技术创新和决策支持等方面,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

2. 正文2.1 工业革命时期的起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管理会计开始逐渐从简单的成本控制工具发展为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管理工具。

管理会计开始涉及到预算编制、成本分析、绩效评估等方面,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控制企业的经营状况。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管理会计是指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一种会计体系及其理论体系。

它是在跟踪和衡量经济活动的进程中,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提供信息和数据的会计系统。

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来支持管理决策。

本文将介绍管理会计在历史上的演进过程。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19世纪末,美国工业和商业开始蓬勃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数据需求也日益增加。

在这种背景下,管理会计开始萌芽。

美国的一些企业开始试图建立一种新的会计制度,通过收集、分析和汇报更多的数据,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本结构。

其中著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一种新的会计体系,称之为成本会计制度,为管理者提供更全面和详细的成本信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0世纪初,管理会计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美国的一些企业开始将管理会计引入到自己的管理体系中,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管理会计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各种成本会计理论、责任会计理论、经营绩效评价理论等相继涌现。

其中著名的企业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夫提出了成本控制理论,弗雷德里克·泰勒则提出了责任会计理论。

这些理论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在此期间,管理会计开始向其他领域扩展,逐渐形成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等多个分支,开拓了管理会计的应用领域。

与此管理会计也开始向国际化迈进,吸收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他们需要通过管理会计系统获取更多的经营信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

在这种背景下,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和完善,新的管理会计模式和工具不断涌现,如全面预算、活动基础成本法、绩效评价体系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管理会计解决方案。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以此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经济交易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似乎成了金科玉律,虽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会计系统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他们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将进一步融合。

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会计也仍然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但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

主要目标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而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则是针对企业内部经营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和预测信息,其目标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第二,工作主体的层次不同。

财务会计是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外部提供信息,而管理会计既可以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同时企业的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也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核算主体。

第三,作用时效不同。

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在于反映过去,而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在于反映过去,它还可以能动地利用财务会计的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

第四,遵循的原则、标准不同。

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以保证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报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

而管理会计不受《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统一会计制度的限制和约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五,工作程序不同。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服务对象方面,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属于“对外报告会计”。

二是在职能定位方面,管理会计侧重在“创造价值”,其职能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而财务会计侧重在“记录价值”,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

三是在程序与方法方面,管理会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有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

在我国,虽然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引入较晚,但我国实践早已有之,不乏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

如,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包括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等;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的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90年代后的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点与本量利依存关系、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等,都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可谓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典范。

宝钢集团于1993年起推行标准成本制度,历经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在增强员工成本意识、控制成本、支持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等绩效评价方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成本管理方法在内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陆续在我国企业中运用,单位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意识有所增强,应用水平有所提高。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电信、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一批企业专门设置了管理会计机构或岗位,积极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与创新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与创新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发展回顾与创新作者:傅元略南星恒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3期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于2008年10月10~12日在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管理会计改革开放30年研讨会暨余绪缨教授诞辰86周年纪念会”,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实务界的会计学者聚集厦门大学,总结管理会计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探讨管理会计理论的新发展。

同时缅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余绪缨教授对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应用的卓越贡献。

与会学者共同研讨了新经济形势下,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如何更好地传承尊师的学术思想,以及我国乃至国际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方向与理论前沿等议题;并分别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演进与发展、预算管理的发展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一、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演进与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余绪缨教授就开始致力于现代管理会计这一新兴学科的引进和拓展,是我国管理会计的奠基人、开拓者。

他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立足中国国情,构建一整套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为我国30多年来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提出的管理会计人文观和广义管理会计理论为当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更为企业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其“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管理会计思想为管理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与理论基石。

余绪缨教授编著的教材《管理会计》(1983年出版)一书是我国管理会计领域公认的最具开拓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的著作。

早期的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还没有自己的体系和重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管理会计研究逐渐与实务相结合,并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摸索,有了许多丰富的成果。

陈国钢博士通过对中石化实践的总结,认为管理会计在组织变化中类似大脑的神经传输系统,能够快速吸收企业内外各类信息,并通过决策支持系统作出迅速反应。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作者:杨青来源:《商情》2017年第07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形势下,管理会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带来的契机,通过构建云平台实现了即时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和技术共享,推进了企业预算、决算、和评价管理工作,推动了现代管理企业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企业治理能力的提升。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互联网+战略管理我国的管理会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漫长的摸索,2015年从国家顶层设计走向了地方携手推进,从理论宏观指导走向了实地企业实践。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本文立足于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现状,探讨了管理会计与企业财务,企业战略的关系以及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总结了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面临的种种壁垒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管理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一种将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应用于科学领域的新型学科,管理会计逐渐从传统会计中派生出来。

中国会计学第十四届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总结指出,由于管理会计和基本财务会计界限模糊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健全,目前对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发展问题以及对策讨论尚且比较欠缺。

二者同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内容上交叉重复,很难有一种恰当的定义将二者完全区分出来。

财务会计主要分析的是通过对企业日常发生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分析,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

而管理会计在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的融资需求、资金调动以及筹资渠道,更多的提供企业决策分析和评价方面的信息。

企业要发展,不仅要认识到二者的区别和侧重点,也必须明白,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营运管理的要求,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者结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管理会计与“互联网+”2015年,马化腾在人大提案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传统行业”引发了新的热潮。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历程,分析其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深入探讨管理会计理论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适应和推动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和经济发展。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管理会计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促进管理会计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改革开放初期:管理会计理论的引入与探索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中国的管理会计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引入并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理论开始逐渐进入中国的视野,与国际接轨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如责任会计、标准成本会计等。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积极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翻译并出版了大量关于管理会计的书籍和文章,为管理会计在中国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面临着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开始尝试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如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等,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这些实践不仅加深了企业对管理会计的理解,也为后续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然而,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管理会计理论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因此,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例如,一些企业在引入管理会计理念时,往往只关注其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文化背景。

中国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作者:张桂秋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第15期摘要:本文对中国管理会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管理会计存在的弊端进行了介绍,还对中国管理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措施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保证我国经济环境的和谐性,保证使我国相关会计法规更加健全。

关键词:中国管理会计现状改革发展管理会计是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会计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只有加强对会计的管理,才能保证预算决策制定的正确性。

管理会计包括成本会计、战略管理等多项工作,只有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提高会计管理的水平。

做好会计制度的管理工作,可以促进我国会计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现状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在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这项制度有效的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性,而且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

管理核算可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有利于项目开发,还可以提高整体管理的水平,有利于优化战略管理制度,可以促进我国会计事业更好的发展。

管理会计理论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核算工作,其可以将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了解会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站在长远的角度制定会计战略。

管理会计对企业各项金融活动有着促进作用,可以降低风险,完善会计制度,保证会计工作的经济效益。

中国管理会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国情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制度会存在缺陷与漏洞,一定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对制度进行完善。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管理会计核算的范围会受到约束,在完善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拓展其应用的范围。

二、管理会计存在的弊端管理核算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统计学、会计学等知识,还需要应用数学计算方法,管理会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而且采用的会计表达式有着较大的差异,管理会计中很多应用因素之间都会存在内在联系关系,在对这些因素的数量进行优化时,需要应用管理会计的方法。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是什么管理会计最初产生于西方,中国在管理会计这方面的发展比较晚。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管理会计产生于上世纪30 年代西方,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晶。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加剧,传统的会计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由传统会计和管理学科结合起来而形成管理会计新兴而生。

它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对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的制定经营决策,合理的利用经济资源,有效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2年,H.W.奎因斯坦撰写了第一本管理学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在书中,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管理会计”概念。

J.Q.麦金希对早期管理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24年他出版的《管理会计》是第一本较系统地论述管理会计概念和理论的著作。

①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历史的回顾这两本著作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会计”这门学科在西方真正兴起。

而中国,在管理会计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以下主要回顾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从而探究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很多研究者曾经一度认为,我国直到20 世纪70 年代末才开始引进西方管理会计。

得到这样的结论的确有一定的依据可循。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许多学者对西方的管理会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大量引进西方的理论,从而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事业在管理会计这个领域有了空前的发展。

然而,追根溯源,其实我国在建国初期便有西方管理会计的“责任会计”,只是当时不称为“管理会计”。

(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国营企业相适应的执行性管理会计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该体制下,整个国家如同一个企业,而国营企业就如同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国营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

改革开放年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

改革开放年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
然选择。
历史意义:初步 应用与实践阶段 是中国管理会计 发展的重要阶段, 为中国管理会计 的进一步发展和 创新奠定了基础。
兴起的原因与背景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引入 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政府对管理会计发展的支持
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促进企业现代 化管理水平的
提高
增强企业市场 竞争力
价值链视角下的管理会计发展
价值链管理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价值链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和优势 价值链管理会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价值链管理会计对企业和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管理会计在共享服务中的应用与推广
共享服务的定义和特点
管理会计在共享服务中的 作用
管理会计在共享服务中的 实践案例
管理会计在共享服务中的 未来发展趋势
XX公司
改革开放年中国管理 会计的发展与创新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管理会计的兴起
02
中国管理会计在改革中的发展
0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管理会计的创新
04
中国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05
未来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管理会计的兴起
管理会计工具的创新
作业成本法: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 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全面评估企业绩效 战略地图: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将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价值链管理:优化企业价值链,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提高了 管理会计的效率 和准确性
管理会计在数字化转 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 精准的决策支持。

论文: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论文: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内容提要:本⽂通过对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发展的回顾,总结其未来发展⽅向,提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着眼点。

关键词:管理会计;发展;回顾;展望 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1)的发展,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改变了⼈们的会计理念,标志着会计学科已经进⼊⼀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本⽂在回顾中西⽅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上,展望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向。

⼀、20世纪西⽅管理会计发展的回顾 ⾃从会计学科产⽣“同源分流”之后,管理会计得到迅速的发展。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物——泰罗(F.W.Taylor)发表了的《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ofScientific Management)。

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泛应⽤,“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余绪缨,1983)。

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从1918年开始,哈⾥森(G.C.Harrison)⼀直致⼒于标准成本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产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to Aid Production)、《新⼯业时代的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 in the New Industrial Day)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Scientic Basis for Cost Accounting)等著作。

1919年创⽴的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2)有⼒地推动了标准成本计算的开展。

到20年代,标准成本已经⼗分普及并有了很⼤发展。

1930年,哈⾥森还把他对标准成本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成本》⼀书(费⽂星,1990)。

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摘要】财政部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重点,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进入“最佳机遇期”。

本文以此为契机,回顾和反思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已经做了什么,讨论现在应该做什么,遐想未来可能做什么,以期总结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也体现一个“管理会计战线老兵”的“一孔之见”。

【关键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管理会计实践企业财务转型2014 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使得中国的管理会计从原来的“小众呼吁”转向“大众热议”。

由此,人们欣喜地看到,管理会计得到财政部的重视,管理会计最佳实践得到广泛的宣传,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中国的管理会计发展“热潮”正在逐步形成,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进入“最佳机遇期”。

本文试图借财政部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发展的重点“东风”,回顾和反思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表达作者的某些观点。

一、过去我国已经做了什么:回顾与反思学过“会计学”的人,基本都知道“会计学”强调“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

尽管中国曾经没有“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这个概念,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建立之后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还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一)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及其中国特色1978 年之前,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

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国营企业只是国家行政附属机构,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

国营企业按国家下达的计划生产的是产品而不是商品。

这些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对国营企业而言,根本不存在(也不必要存在)市场问题。

由于成本代表着效率,自然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

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国营企业特有的制度安排来看,中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具有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上世纪初期发源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会计已走过百年征途。

回顾百载发展,西方会计专家普遍认为,管理会计可分为传统管理会计和现代管理会计两大阶段,传统管理会计的时期较为短暂,前后仅仅40年时间。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已进入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而中国的管理会计,也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逐渐获得应用和发展。

可见,在对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上,中国与世界是同步的,都已走过了60多年的悠长岁月。

60多年间,我国管理会计走过了计划经济时代,以经济责任为基础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走过了市场经济模式确立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直至现在面对世界性的经济放缓和信息技术的扑面而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无可避免地来到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发展期。

60多年间,每一次管理会计的变革,始终都是由经济环境的每一次巨大变化所推动。

从计划经济下的责任会计至上,市场经济下的计划决策会计,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价值创造会计——环境进化不断带动学科进步,这是结论,也是规律。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文以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为脉络,全面回顾和记录60多年来中国管理会计的变迁和发展,以期反思历史,更好地奔向未来。

1950-1991以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期这个阶段,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明确和建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结合我国经济政策的变迁史,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半阶段从1950~1978年,这个阶段是我国单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营企业只是这个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企业充其量是一个“成本中心”,最多也就是一个“人为利润中心”。

因此,成本及其考核是这个时代唯一可作为的事情。

也是国家必然要重视的事情。

这种对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这个阶段涌现出大量对管理会计的探索性应用,包括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和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等。

后半阶段从1979~1991年,这个阶段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的经济建设思维从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向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举,且市场经济的成分逐渐加强。

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国家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同时,结合经济责任制的贯彻和深化,厂内经济核算纳入到了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制度,如责任会计制度等;另一方面,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并有一定活力的国有企业涌现出来,并把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向管理要效益,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掀起了责任会计应用的高潮。

1951年我国学习苏联的经济管理经验,开始实行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

但是,当时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内容还仅限于企业与车间两级核算,在车间核算的基础上,班组核算开始获得应用。

班组核算将核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余红燕算、控制、分析、考核融为一体,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实现了厂部、车间、班组三级核算统一一体,解决了西方责任会计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是我国责任会计的萌芽。

《大众会计》创刊号发表了汪慕恒先生的一篇比较详细介绍成本性态及其与利润关系的文章——《固定支出与变动支出》。

这是我国学术界首个有文献记载的对成本性态及其与利润的研究。

遗憾的是,该文当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过了将近30年之后,这个问题才被作为一件新鲜事物引入我国。

1953年开始推广“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沿于前苏联,它是在计划与实际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差异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经济活动的分析方法。

“经济活动分析”突破了单纯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强调采用多元化指标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与“班组核算”一起并列为当时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两大法宝。

1960年6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内容也不断深化,责任会计实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班组核算的基础上,实现了资金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的办法。

引入市场机制、设置厂内银行、实行内部价格、开展内部结算,使责任会计落到实处。

在这个时期,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应用是大冶钢厂推行的“五好”小指标竞赛,体现了“平衡计分卡”的精髓,是我国企业早期对业绩评价应用的萌芽。

1978年~1979年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已经开始起步的责任会计实践完全停滞,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开始逐渐恢复。

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就出自大庆油田。

上世纪70年代末,大庆油田率先实行了“两统”、“五定”的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在我国企业中首家设立了内部结算中心,采用了内部支票结算方式,将二级、三级核算与油田财务处的一级核算紧密联系起来,将我国的责任会计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1980年在当年的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已故的会计学家杨纪琬、阎达五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

对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管理活动论在本质上强调会计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后经会计学界深入讨论,逐渐形成了会计管理的概念,并将这种管理活动延伸到反映、决策、预测等方面。

国家经委发布《全面经济核算暂行条例》,以整顿企业的内部管理,同年,成立了中国成本研究会。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学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企业,并在全国推行18种现代管理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经济责任制、决策技术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发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管理会计从局部方法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

同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对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成本管理责任制、监督与制裁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

1986年当年12月,财政部发布《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对成本核算的任务与要求、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生产费用的汇集和分配、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产品销售成本、成本核算的组织等做出规定。

1980年代后期在这个时期,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在大庆油田内部结算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内部银行,对于完善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是我国责任会计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

同时,首钢率先实行了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将承包上缴利润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一级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

此举很快为其他企业所纷纷效仿,许多企业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原则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了企业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

这是责任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又一重大突破。

总体来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应用达到了一个高潮,同时,西方的作业成本法开始引入中国,在制造业企业中获得应用。

1992~2008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体系发展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建设成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在那之前,管理会计应用仅侧重于企业内部,内涵也仅局限于责任会计基础下的成本管理,没有明显的市场特征。

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竞争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管理会计的内涵不再仅仅表现为成本管理,而是进一步改变为成本管理与资金管理结合,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开始由与市场杜绝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决策性管理会计,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等西方先进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开始进入中国,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开始广泛开展,信息系统在管理会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在这一阶段开始萌芽和发展。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获得了巨大突破。

在这一阶段的前期,出现了“邯钢模式”这一在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典型案例;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出现了“海尔管理模式”这一引起西方管理界关注和赞誉的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创新经典案例。

在这一阶段,以财政部、国资委为主的企业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办法,推动了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1993年当年7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则”既对企业成本开支范围做出了新的规定,尤其是明确了期间费用的概念,也使得成本报表转变为企业内部报表。

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由国家交由企业根据相关法规自行确定。

“两则”的发布,标志着企业从此开始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来构建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

宝钢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在1993年至1994年初步形成了宝钢的预算体系,设置了精英预算管理部门,并编制了第一本年度预算。

1996年1月1日,宝钢正式实行标准成本制度。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本方法,以标准成本管理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全面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在宝钢获得逐步创立和实行。

宝钢实践不仅是我国企业早期对全面预算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的探索应用,也是信息系统早期在管理会计领域中获得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

在同一时间,标准成本管理被国内许多企业所采纳,而全面预算管理也逐渐开始在一些企业得到应用。

1996年当年,国务院发文向全国推广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模式,自那时起,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22个行业中有14000多个企、事业单位,共10万余人前往邯钢参观学习。

邯钢模式自1991年开始全面推行,在实践中大获成功。

它的可贵之处在于首次跳出了中国企业责任会计体系下的成本管理模式,建立了“以成本为核心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综合企业管理系统”,作为上世纪末期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典范,有评论甚至认为,“邯钢模式”表明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6年被誉为上世纪90年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的平衡计分卡开始引入中国,引起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种体现战略导向的超越财务的绩效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自此开始了在中国企业进行推广、改良和应用的艰难探索之旅。

1997年《会计研究》杂志开展“安易杯”管理会计论文有奖征文活动,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有关管理会计研究的规模较大的论文征集活动,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

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规范意见》,要求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自此以后,我国监管层对企业管理会计制度建设的重点由成本管理转变为预算管理。

同年,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在当年举办了全国性的“管理会计与应用专题研讨会”。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在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当年9月,国家经贸委发布《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明确提出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开始探索年薪、期股、期权等新型的激励机制在国有企业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