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
总结:掌握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
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作业:1.病人,王先生,35岁,患急性扁桃体炎,医嘱:青霉素钠皮试。皮试5分钟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数、血压下降。
(1)考虑病人出现什么情况?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从机体消除的全过程。
1.吸收2.分布3.生物转化4.排泄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两个重要概念:
首关消除: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又称首关效应。
首关消除较多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如硝酸甘油口服后约90%被首关消除。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08)保存期限:5年
课程名称
病理学基础
授课教师
叶凌宇
授课班级
护理1、2、3班
教案审批意见
授课日期
2020年4月28、27、30(1、2节)
同意使用.
审批人:
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时数
1、2
课 题
第二章、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教学目的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等,熟悉糜烂溃疡修复的概念
(2)最小有效量:是指药物呈现治疗效应的最小剂量,又
称阈剂量。
(3)最大治疗量:是指药物呈现最大治疗效应,且又不引
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又称极量。
(4)常用量:临床用药时,为了使疗效可靠而又安全,常
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而比最大治疗量小些的剂量,
称为常用量。
(5)最小中毒量:是指药物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
2. 胆汁排泄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掌握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4.培养学生的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和病理变化的科学。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化学等方面。

2. 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病理学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按病因分类、按病变部位分类、按病变性质分类和按病变程度分类等。

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病因、病变、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诊断等方面。

3. 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包括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肺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方面。

4. 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包括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学的分类方法的理解、病理学的基本原理的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的熟悉以及病理学的实践操作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

其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听讲、提问和讨论等方面;实验操作成绩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方面;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基本原理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等方面。

其中,教材为《病理学基础》;参考书为《病理学》、《病理学教程》等;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包括显微镜、切片、染色剂等。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教学内容学时数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4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肝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肺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4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4实验操作8总计36七、教学考核本课程的教学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 等,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完善病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环节的设 计和实施,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和设 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以便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的理解和应用。
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分析
部分学生对病理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扎实,需要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
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 需要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和 手段。
病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环节的组织和 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教学效 果。
改进建议和措施
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通 过作业、测试和答疑等方式督促学生 巩固所学知识。
涵盖病理学基础知识、疾病发生发展 机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等方面。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比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其中课堂表现占10%,作业 完成情况占15%,小组项目占15%。
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总评成绩计算
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 × 40% + 期末考试成绩 × 60%。 若总评成绩不及格,则学生需要重修该课程。
课程时间
每周4学时,共32学时。其中 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教学8 学时。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病理学基本概念
包括病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发展历史等 。
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学
详细介绍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发病 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等。
疾病概论
阐述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转 归等。
病理学实验技术
介绍常用的病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如组织 切片制作、染色技术、显微镜观察等。

《病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

《病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

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3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4 教师:李薄冰重点:动脉性充血的概念;静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结局难点: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5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6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7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8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9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0教师:李薄冰单元:第五章肿瘤第三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第四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授课班级07级护理各班课时2课时类型理论题重点: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別难点:肿瘤的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法课时目标教学内容分配卿)掌握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见表)45交代课计及要2、讲授2、察生应3、后别解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1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2 教师:李薄冰重点: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难点: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3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4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5教师:李薄冰重点:代谢性碱中毒的机制的代偿和对机体的影响难点:混合酸碱中毒;发热的概念鬻11中 碱性 ・JG 弋 Z1角 里J三n\)/一(••八、 -IX代多提、1L\7 二 /IX授 计 课 问\17 三/|\划要及 媒\17四z(x求体、四20\7 一 IX• • 点 系\17 二/|\)三(列观2>\)z四/IX 学察反生、2应课个了3>后别解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6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7教师:李薄冰单元:第九章缺氧第十章休克一、休克的原因和分类授课班级07级护理各班课时2课时类型理论题重点: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难点:休克的概念课时目标教学内容分配卿)理解缺氧的类型了解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病理与临床表现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交代课计及要20三、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改变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讲授15102、察生应3、后别解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8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9 教师:李薄冰重点: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难点: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0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1 教师:李薄冰重点:溃疡病、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变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难点:病毒性肝炎、肝硕变、肝癌之间的关系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2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3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4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5教师:李薄冰单元:病理综合病例分析授课班级07级护理各班课时2课时类型病例分析、讨论题重点:各种病理知识的归纳、综合难点:与临床、病原生物进行联系课时目标教学内容分配卿)通过病例分析,对所学的各种病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并与临床进行相关联系,利于临床思维的形成和锻炼。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和诊断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网络资源与数据库
网络资源:包括 国内外知名的医 学教育网站、专 业论坛、学术数
据库等
数据库:如 PubMed、CNKI、
万方等,提供丰 富的病理学文献
和研究资料
教学视频:如 Yo u Tu b e 、 哔 哩 哔哩等平台上的 病理性教学视频
互动平台:如QQ 群、微信群、论 坛等,方便师生
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通 过实验观察和 验证病理学现 象和规律
临床研究:通 过临床观察和 实践,研究疾 病研究: 通过流行病学 调查和研究, 探讨疾病的分 布、影响因素 和预防措施
0 3
细胞和分子生 物学研究:通 过细胞和分子 生物学技术, 研究疾病的发 生机制和治疗 方法
学水平和能力
感谢您耐心观看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落 实到课程教学中,并进行跟踪 和评估,确保改进效果。
教师反思与提高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 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 果,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和优化
教师反思:教师对自己的 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找出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高与成长:通过反思和 改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
0 4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通过病例分析、实 验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实践 能力
结合方式:理论与实践交替进 行,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也能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理论教学:讲解病理学基础知 识,帮助学生理解疾病原理
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分析法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 改、实验操作等

病理基础学绪论讲课教案

病理基础学绪论讲课教案

病理基础学绪论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掌握病理学的基本分类和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化学等内容。

2.病理学的基本分类。

病理学可以分为一般病理学和专门病理学。

一般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内容。

专门病理学是研究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内科病理学、外科病理学、妇产科病理学等内容。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学实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理化学检测等内容。

4.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掌握病理学的基本分类和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病例,让学生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3.讨论法,通过讨论病理学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病理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3.讲解病理学的基本分类和研究方法。

4.讨论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理解不深。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转移的机制。
熟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 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常见疾病的 病理学特点,了解其病因、发病
机制和临床联系。
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应用
01
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如活检、尸检、细胞学检查等 ,以及病理学诊断报告的基本内 容和解读方法。
02
了解病理学在治疗中的应用,如 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 等,以及病理学对治疗效果的评 估和预后判断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 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提 高其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和社会适应能力。
1 2
3
闭卷笔试
重点考察学生对病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选择题、 填空题、简答题等。
开卷考试
允许学生携带教材和笔记,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设计
涵盖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 床联系等方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实验技能考核方法论述
实验操作考核
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 确保课堂秩序和学生的
学习效率。
禁止随意走动和交谈
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专 注听讲,避免干扰他人
学习。
手机管理
要求学生将手机调至静 音或震动状态,并放置 在指定位置,避免影响
课堂秩序。
06
课后辅导与答疑服务安排
线上线下答疑渠道建立
线上答疑
利用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 在线工具,及时解答学生在课程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医学教案】病理学基础与应用教学设计

【医学教案】病理学基础与应用教学设计

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0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阐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如水肿、血栓形成、
梗死等。
0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并探
讨相应的治疗策略。
炎症与免疫反应
1 2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介绍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 生等过程,并分析炎症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 。
一。
揭示疾病本质
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 、代谢等方面的研究, 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
机制。
指导临床实践
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 断、治疗及预防的理论
依据和实践指导。
推动医学发展
病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 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和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 球滤过膜损伤和肾功能异常。
肾结石
尿中晶体物质在肾脏内异常聚积形 成结石,可引起腰痛、血尿等症状 。
肾衰竭
多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严重下降, 分为急性和慢性,表现为水、电解 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症 状。
04 病理学实验诊断技术及应 用
组织切片制备及观察方法
【医学教案】病理学基础与应用教 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6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病理学基础知识 • 常见疾病病理过程分析 • 病理学实验诊断技术及应用 • 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病理学基础教案范文

病理学基础教案范文

病理学基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了解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掌握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的基本知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病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疾病发生机制的学习。

2.病理过程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例分析。

2.学生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常见的疾病病例,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思考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变过程。

2.知识讲解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形态和机制的科学。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变化、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与病理生化以及疾病的预后与转归等方面。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细胞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

疾病发生机制:疾病发生机制是指疾病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常见的疾病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代谢因素等。

病理过程:病理过程是指疾病发生后的变化过程。

常见的病理过程包括细胞损伤、炎症反应、纤维化、免疫反应等。

3.示例分析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疾病病例进行分析,包括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和学习。

4.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分析和总结,展开课堂讨论,深入交流疾病的发生原因、病变过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掌握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病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通过病例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病理学基础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本课程使用《病理学基础》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既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时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及青少年护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护理、防治工作及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授课内容选自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中的适应与损伤,授课学时为4学时。

本章第一章导论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疾病,损伤与抗损伤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学科《解剖学基础》与《生理学基础》已经在上学期学过,因此学生有能力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

授课班级为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先修课程解剖学基础、生理学教学评价表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过程评价与终末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

将岗位工作标准转化为教学评价标准,强化实践技能考核。

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本课程使用《病理学基础》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既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以它们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疾病时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变化;并为《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母婴及青少年护理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参加临床护理、防治工作及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节课授课内容选自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中损伤的修复,授课学时为2学时。

本章前4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细胞的适应、损伤的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学科《解剖学基础》与《生理学基础》已经在上学期学过,因此学生有能力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案例-病理学基础-栓塞教案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案例-病理学基础-栓塞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课题名称】栓塞【使用教材】靳晓丽主编, 高教版教材《病理学基础》【授课对象】一年级下学期, 护理专业, 学生30人【教学课时】1学时(40分钟)【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栓塞的概念, 栓子的种类2. 熟悉不同栓塞类型的后果3. 掌握栓子运行的途径二、能力目标通过复制空气栓塞动物模型, 培养学生静脉注射的能力以及观察呼吸、瞳孔等变化的能力, 为将来护理工作打基础。

三、情感目标1.通过栓塞后果的学习,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理念及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2.让学生在探究案情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栓子运行的途径【教学难点】不同栓塞类型的后果【教学方法】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设置《福尔摩斯探案》的情景, 让学生由“观”生“趣”, 由“趣”激“疑”, 迅速进入学习兴奋状态。

2.启发式教学法: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多媒体图片及动画的演示, 一步步启发学生获取新知。

学法: 1.自主性学习: 通过让学生上校园网自行预习、复习等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探究性学习: 对于设置的教学情景, 学生置身于福尔摩斯的角色中, 努力探究小白兔的死因, 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合作性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及分组实验等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全套设备, 上课课件, 6组空气栓塞实验器械。

【课前准备】1.学生上校园网观看教师准备的预习用纪录片《被栓塞的肺》, 预习第四节《栓塞》。

2.挑选2名学生准备小品—《福尔摩斯探案》之《小白兔之死》。

【教学过程】附录:【板书设计】第四节栓塞一、定义三、栓塞类型及后果二、栓子运行途径及栓塞部位1.左心、动脉系→脑、脾、肾2.右心、静脉系→肺3.门静脉系→肝【教学反思】《栓塞》这堂课理论性很强, 与其它课程相比显得枯燥乏味。

因此, 我力求在课堂中尽量多的提供给学生动脑的问题情景、动手的练习机会, 并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快乐的学习。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掌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2. 能够对临床病理学进行浅显的分析,帮助诊疗工作。

3. 提高医学思维,培养医学素养,重视疫情防控工作。

二、教学内容
1. 病理学基础知识介绍。

2. 细胞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免疫反应。

3. 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4. 肿瘤学基础知识介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病理学切片观察,分析病理变化。

3. 诊断学案例分析,锻炼临床思维。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2. 作业布置与批改,检验学生研究成果。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病理学(第五版),作者:张伟平。

2. 实验设备:显微镜、病理切片、计算机等。

3. 教学软件:《病理学虚拟实验》、《病理学图谱》等。

六、教学安排
总课时数:48 学时
以上是病理学课程教案的简要说明,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提出批评指正!。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病理学教案教案名称:病理学入门教学目标: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

2.掌握病理学的分类、研究方法和基本工具。

3.理解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定义和学科范畴。

2.病理学的分类及其特点。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工具。

4.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病理学的概念和学科范畴(10分钟)1.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病理学的定义和对象。

2.简要介绍病理学的学科范畴,包括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临床病理学。

第二步:介绍病理学的分类及其特点(20分钟)1.详细介绍病理学的分类,包括结构病理学、功能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

2.解释每种分类的特点,并通过具体病例进行说明。

第三步:讲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工具(20分钟)1.介绍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如组织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等。

2.详细讲解病理学的基本工具,包括组织切片、染色技术和显微镜等。

3.通过展示实际的组织切片和显微镜镜头,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研究的过程和工具。

第四步:说明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病理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并列举几个具体的应用场景。

2.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病理学在疾病诊断、病理分级和治疗方案选择中的重要性。

第五步:课堂小结和讨论(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研究方法和应用。

2.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如何将病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

教学工具:1.教学投影仪和电子白板。

2.病理学教材和案例资料。

3.病理切片、染色和显微镜等实物展示。

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病理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案例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给定的病理学案例。

3.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病理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并展示他们的思考成果。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病理学分类中的具体疾病和机制。

2.组织学和显微镜实验: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中观察和分析组织切片和显微镜镜头,加深对病理学研究的理解。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教案标题:病理学基础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发展过程。

3. 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了解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你认为病理学在医学中的作用是什么?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病理学的定义和分类。

2.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3. 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典型疾病的病理学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描述其病理学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病理学与临床实践的关联。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特定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发展过程。

2. 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5分钟)1.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病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教案评估:1. 小组讨论中的学生参与程度和贡献度。

2. 学生对病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病理学特征的描述和分析能力。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病理学研究,如阅读相关文献、参与实验室研究等。

2. 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或病理学相关机构,加深对病理学的实际了解。

教案注意事项:1. 确保教案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讲解方式。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A.心脏 B.胰腺C.胆囊 D.胃肠道 E.肺淤血
单项选择(B)1—2共用选项A.无明显规律性 B.疼痛-排便加重C.进食-疼痛-缓解D.疼痛-进食-缓解E.疼痛排便缓解1.胃溃疡腹痛的规律是() 2.十二指肠溃疡腹痛的规律()3—6共用选项A.男性乳腺发育B.食管静脉曲张C.氨中毒D.凝血因子减少E.黄疸3.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可引起()
4.肝硬化时,肝脏解毒功能下降表现为()
5.肝硬化时,肝脏激素灭活功能下降表现为()
6.肝硬化时,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表现为( )




二.多项选择1.关于肝硬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亚急性重症型病毒性肝炎多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化
B.病变特点是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假小叶形成
C.门脉高压症可表现为出血倾向D.肝功能不全可表现为脾肿大
E.肝硬化不发生癌变
2.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
A.脾肿大B.睾丸萎缩C.男性乳腺发育D.肝肿大E.皮肤蜘蛛痣
3.消化道的癌前病变有()A.慢性十二指肠溃疡B.慢性萎缩性胃炎C.慢性胃溃疡D.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E.食管黏膜白斑
4.慢性胃溃疡的肉眼形态特点是()A.呈圆形或椭圆形B.溃疡边缘不规则C.直径在2-3cm以上D.多为单个E.底部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
4.胃溃疡最好发的部位是()
A.胃前壁B.胃后壁C.胃大弯及胃底D.胃小弯近贲门处E.胃小弯近幽门处
5.十二指肠溃疡最好发于()A.胃小弯近幽门处
B.十二指肠降部 C.十二指肠球部 D.胃体部 E.十二指肠下段
6.肝硬化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黄疸 B.出血倾向 C.肝性脑病 D.门脉高压 E.低蛋白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结合实例分析病 理学现象
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激发学习兴 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 手段,提高教学 效果
实验教学
实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内容:包括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等方面的实验 实验方法:采用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实验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病理学定义: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转归和结局的科学
病理学基本概念:疾病、健 康、病因、病理变化、结局
和转归
病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
演绎法等
病理学基础实验
实验目的:掌握病理学基础实 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内容:包括组织切片、细 胞培养、免疫组化等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每个实验 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 代表性的病例,让学 生了解病理学的实际
应用
案例讨论: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
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 分析病例,理解病理
学的原理和机制
案例总结:教师总结 病例分析,强调病理
学的重点和难点
互动式教学
提问与回答:教 师提出问题,学 生回答,激发学 生思考
小组讨论:学生 分组讨论,分享 观点,提高团队 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 对病理学研究的探索和创新能 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 高其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沟通 和合作能力
3
教学内容
病理学概述
病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范围
病理学的发展 历程
病理学的基本 概念和原理
病理学的研究 方法和技术
病理学基础理论
病理学研究内容:病因、发 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 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病理学基础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病理学基础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病理学基础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教案首页课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授课日期专业班级授课类型理论课学时数 3教学目的: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后果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

3、掌握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影响4、掌握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5、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教学重点:1、淤血的后果2、血栓形成的条件3、血栓的结局4、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5、梗死的病变特点教学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课前提问:变性、坏疽的概念、坏疽的分类主要内容及时间:课堂引入:肺淤血病人发生梗死的病例教学内容一、充血1、定义: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2、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过多致含血量增多;原因;病变;后果。

3、静脉性充血①定义: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又称淤血②原因:静脉受压、静脉管壁阻塞、心衰③病变:紫绀、温度降低、体积增大;镜下④后果:组织水肿或出血;器官实质细胞损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⑤举例:⑴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病变;左心衰;长期慢性肺淤血;心衰细胞⑵慢性肝淤血(槟榔肝):病变;右心衰;长期慢性肝淤血;淤血性肝硬化二、血栓形成1、定义: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2、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3、类型:①白色血栓:灰白色;血小板;头部②红色血栓:红色;红细胞;纤维素;尾部③混合血栓:红白相间;体部④透明血栓: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微静脉内;纤维素;DIC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5、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休克、出血三、栓塞1、定义: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2、栓子的种类:血栓(最常见)、脂肪、羊水、气体、寄生虫或虫卵、细菌团、肿瘤细胞3、栓子的运行途径:随血液方向运行①来自体静脉及右心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或其分之内②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心、脑、肾、脾等器官小动脉内③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肝内门静脉分支4、栓塞举例①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下肢深不静脉(90%),肺出血性梗死,呼吸困难、紫绀、猝死;体循环的动脉栓塞-----左心腔的附壁血栓、心瓣膜上的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处的血栓②羊水栓塞③气体栓塞④脂肪栓塞四、梗死1、定义: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缺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血流中断2、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血管受压闭塞、动脉痉挛3、条件:供血血管类型、血管阻塞速度、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血液的含氧量4、类型:①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心、脾、肾);病变②出血性梗死:组织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丰富、伴严重瘀血(肺、肠);病变5、后果:肾梗死----腰痛、血尿;脾梗死;心脑梗死小结:充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他们之间的关系布置作业:1、解释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2、长期的淤血可引起--------和------3、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和------4、血栓的结局有-----、-----、------5、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危害有-----、----、------、-----6、栓塞可分为------、-----、-----、-------等,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7、梗死形成的原因有----、-----、-------、------8、梗死形成的条件有----、----、----、------9、梗死可分为-----、-----,其中------多发生在淤血的基础上10、淤血的病理变化有哪些11、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12、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什么样的器官教案首页课题炎症授课日期第四周专业班级授课类型理论课学时数 3教学目的:1、掌握炎症的概念和基本病理变化2、掌握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3、掌握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4、掌握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5、了解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6、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教学重点:1、渗出的意义及过程2、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教学难点:1、渗出的机制2、炎症介质的作用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课前提问: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关系教学后记:总结本课题主要内容、及重点掌握部分主要内容及时间课堂引入:阑尾炎病例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炎症的概念定义: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二、炎症的原因凡是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炎症,都是炎症的原因,称为致炎因子1、生物性因子①细菌----毒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和坏死②病毒----细胞内繁殖、细胞代谢及功能失常可通过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通过其抗原性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2、非生物因子: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3、坏死组织4、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第二节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包括实质和间质细胞;实质细胞---水样变(肝细胞---急性肝炎);脂变(心肌细胞---心肌炎);干酪样坏死(TB);液化性坏死(脑脓肿);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间质---粘液样变性;纤维样坏死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成分(液体、蛋白质、血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间隙、体腔、体表、粘液表面)的过程①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短暂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血流变慢、白细胞游出→血流停滞②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机制:内皮细胞间连接扩大;内皮细胞的破损或坏死;内皮细胞浆的穿胞通道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教材③渗出液:渗出液的作用利:A渗出液可稀释和带走毒素及代谢产物,减轻对局部损伤;为局部浸润的细胞带来营养物质(葡萄糖、O2、氨基酸)B渗出物内有抗体、补体成分,有利于消灭病原体C渗出物中纤维蛋白(纤维素)网住细菌,组织细菌扩散,并且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炎症后期成为修复支架D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到局部淋巴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害:A液体过多,压迫血管,影响功能。

初中病理基础知识教案模板

初中病理基础知识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分支;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疾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教学难点:1. 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 病理变化的复杂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视频3.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病理学?它与临床医学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二、讲授新课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临床研究法等。

- 病理学的分支:细胞病理学、组织病理学、系统病理学等。

2. 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炎症:炎症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 肿瘤:肿瘤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三、课堂练习1. 列举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解释炎症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病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谁能谈谈自己对病理学的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课1. 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解剖学的联系: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形态学变化,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 与生理学的联系: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2. 病理变化的复杂性- 病理变化的多样性:疾病在不同器官、不同阶段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后记
总结本课题主要内容、及重点掌握部分 部分同学感觉讲述太快
教案续页
主要内容及时间
课堂引入 (5分钟)
一年轻人因赌博负债累累,经常酗酒,近几日精神抑郁,到医院检查无 任何阳性体征,请大家讨论此年轻人是否健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25分钟) 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躯体、精神和社会行为上都处 于良好的状态。
病因:任何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 种类:七大类(不具体讲解,自学为主)。需要提出的是:①机体必需物质 的缺乏或过多②遗传性因素一基因改变③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的条件
条件: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外因素。本身不能引起疾病。 意义:控制条件,以阻碍疾病的发生、发展。
诱因:条件中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危险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10分钟)
(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病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3、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质工作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介绍病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您认为病理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教学后记
总结本课题主要内容、及重点掌握部分。主要通过实例让同学们理解病 理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3大量积累教学、科研资料,国内、外状况,尸检安排。
3、细胞学检杳(cytology)
(1)含义:采集脱落细胞染色观察。
(2)米集部位或方式:
(3)优、缺点.快速方便、病人痛苦小,多需活检等配合证头。
4、动物实验:复制疾病模型,进行病变观察,疗效判断等。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15分钟)
病理学是医学基础课、桥梁课、临床医学课。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25分钟)
1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biopsy)
(1)含义: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检查。
(2)方法:切取、钳取、针吸等。
(3)意义:助于疾病诊断等。
2、尸体剖检,简称“尸检”(autopsy)
(1)含义:对死者的遗体进行剖验。
(2)意义:医疗纠纷等。
1判断死因。
2发现新的疾病,确定传染病、地方病、中毒。
小结:(5分钟)
病理学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
布置作业:
请解释名词病理学、活体组织检查?
提问 讨论
结合临床 病例讲述 讨论
课题
疾病概论
授课日期
第一周
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学时数
2
教材及主要 参考书
1.丁运良主编 《病理学基础》第一版,北
2.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北京
1匕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该疾病特征性症状的时期
4、转归期
转归有三种结局:
1•完全康复:病人回到健康状态。
2•不完全康复:症状消失,病理改变仍存在,有后遗症。
3.死亡:机体作为一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机能永久停止。
1标志:脑死亡
2判断标准:
a自主呼吸丧失,靠人工呼吸
b不可逆性深昏迷
c脑神经反射消失(瞳孔、角膜、咳嗽、吞咽)
病理学基础教案
课题
绪论
授课日期
第一周
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学时数
2
教材及主要 参考书
1.丁运良主编 《病理学基础》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第七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教学 目的
1、熟悉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2、了解(1)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学习病理学的目的。
3.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4.疾病的经过分、、和四期。
5.脑死亡的判断指标有>>>和<
6.死亡传统上分、、期,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
教案首页
课题
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授课日期
第二周
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学时数
3
教材及主要 参考书
1.丁运良主编《病理学基础》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四、病理学的学习方法(20分钟)
基础医学课目中与临床取接近的当推病理学,因为匕是临床与基础之
间的桥梁,要学好临床先要学好病理学。
(一)掌握病理学常用术语。
(二)密切联系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
(三)注意形态与功能、局部和整体、病变与临床、机体与环境及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动态观点分析实习课中所见的病变。
教学 目的
1.掌握疾病和健康的概念,掌握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的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3.了解疾病的转归与经过
4.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质工作的情感。
教学重点
疾病与健康、死亡的概念、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难点
疾病过程的损伤抗损伤、脑死亡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结果:当抗损伤>损伤时一疾病好转 抗损伤〜损伤时慢性迁延
抗损伤<损伤时——恶化
意义:运用这一规律来了解病理过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对治疗给 予指导。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30分钟)
转归: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
1、潜伏期:病因入侵一症状出现的时间
2、前驱期:潜伏期后期一明显症状出现前
教案续页
主要内容及时间
方法手段
课堂引入 (5分钟)
您认为病理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20分钟)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 学基础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和认识疾病的病因、发病 机制,疾病过程中组织和器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疾病的 转归,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d瞳孔散大或固定
e脑电波消失
f脑血液循环停止
此时各器官组织不一定均死亡
意义:1)判断死亡时间2)抢救是否进行3)器官移植
传统死亡分期: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小结:(5分钟)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病因条件及其关系,疾病的经过与分期。 布置作业:
1.请解释健康、疾病、脑死亡?
2.简述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出现机体自
VMZHI■ ■ VMM!! W ■■■miHIMHII M ■ ■ MKI ■ ■1■■・・■・・■Ml
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症状:主观感觉
体征:客观现象 第二节病因学(15分钟)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教学 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