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工艺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20’ 简答20’ 判断10’ 综合50’
第一单元
1.一定温度,杂质在晶体中具有最大平衡浓度,这一平衡浓度就称为什么?
固溶度
2.按制备时有无使用坩埚分为两类,有坩埚分为?无坩埚分为?(P24)
有坩埚:直拉法、磁控直拉法
无坩埚:悬浮区熔法
3.外延工艺按方法可分为哪些?(P37)
气相外延、液相外延、固相外延和分子束外延
4.Wafer的中文含义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材料有哪两种?
晶圆;硅和锗
5.自掺杂效应与互扩散效应(P47-48)
左图:自掺杂效应是指高温外延时,高掺杂衬底的杂质反扩散进入气相边界层,又从边界层扩散掺入外延层的现象。自掺杂效应是气相外延的本征效应,不可能完全避免。
自掺杂效应的影响:
○1改变外延层和衬底杂质浓度及分布
○2对p/n或n/p硅外延,改变pn结位置
右图:互(外)扩散效应:指高温外延时,衬底中的杂质与外延层中的杂质互相扩散,引起
衬底与外延层界面附近的杂质浓度缓慢变化的现象。
不是本征效应,是杂质的固相扩散带来(低温减小、消失)
6.什么是外延层?为什么在硅片上使用外延层?
1)在某种情况下,需要硅片有非常纯的与衬底有相同晶体结构的硅表面,还要保持对杂质类型和浓度的控制,通过外延技术在硅表面沉积一个新的满足上述要求的晶体膜层,该膜层称为外延层。
2)在硅片上使用外延层的原因是外延层在优化pn 结的击穿电压的同时降低了集电极电阻,在适中的电流强度下提高了器件速度。外延在CMOS 集成电路中变得重要起来,因为随着器件尺寸不断缩小它将闩锁效应降到最低。外延层通常是没有玷污的。
7.常用的半导体材料为何选择硅?
1)硅的丰裕度。硅是地球上第二丰富的元素,占地壳成分的25%;经合理加工,硅能够提纯到半导体制造所需的足够高的纯度而消耗更低的成本。
2)更高的熔化温度允许更宽的工艺容限。硅 1412℃>锗 937℃。
3)更宽的工作温度。用硅制造的半导体件可以用于比锗 更宽的温度范围,增加了半导体的应用范围和可靠性。
4)氧化硅的自然生成。氧化硅是一种高质量、稳定的电绝缘材料,而且能充当优质的化学阻挡层以保护硅不受外部沾污;氧化硅具有与硅类似的机械特性,允许高温工艺而不会产生过度的硅片翘曲。
8.液相掺杂浓度计算(P29)
第二单元
1.二氧化硅结构中的氧原子可分为哪几种?(P66)
桥键氧原子和非桥键氧原子
2.SiO 2的掩蔽作用
硅衬底上的SiO2作掩膜要求杂质在SiO2层中的扩散深度X j 小于SiO2本身的厚度X SiO2 2
2j SiO SiO j 'j Si x D x x x D >=2Si SiO D 1D ⇒>
掩蔽条件2Si SiO D 1D >>
SiO2作掩膜的最小厚度2min A SiO x D t =
3.杂质在硅中的扩散方式有哪些?
恒定表面源扩散和限定表面源扩散
4.半导体工艺技术的主要掺杂工艺包括哪两种?
扩散和离子注入
5.注入离子在耙内的能量损失的过程?(P130)
注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过程:核碰撞(nuclear stopping )和电子碰撞 (electronic stopping )
6.氧化物有哪两个生长阶段?(P77)
化学反应控制阶段和扩散控制阶段
7.离子注入是唯一能够精确控制掺杂的手段(√)
8.什么是杂质分凝效应和分凝系数?(P87)
任何一种杂质在不同相中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当两个相紧密接触时,原来存在某一相中的杂质将在两相之间重新分配,直到在两相中浓度比为某一常数为止,即在界面两边的化学势相等,这种现象称为分凝现象。分凝系数是衡量分凝效应强弱的参数。
9.离子注入能够重复控制杂质的浓度和深度,因而在几乎所有应用中都优于扩散。(×)
10.硅中的杂质只有一部分被真正激活,并提供用于导电的电子和空穴(大约3%-5%),大多数杂质仍然处在间隙位置,没有被电学激活。(√)
11.离子注入会将原子撞击出晶格结构而损失硅片晶格,高温退火过程能使硅片中的损伤部分或者绝大部分得到消除,掺入的杂质也能得到一定比例的电激活。(√)
12.什么是扩散工艺?(P98)
扩散是微电子工艺中最基本的工艺之一,是在约1000℃的高温、p 型或n 型杂质气氛中,使杂质向衬底硅片的确定区域内扩散,达到一定浓度,实现半导体定域、定量掺杂的一种工艺方法,也称为热扩散。
13.氧化增强扩散/氧化阻滞扩散
氧化增强扩散:硼在氧化气氛中的扩散存在明显增强现象,磷、砷也有此现象。
原因是氧化诱生堆垛层错产生大量自填隙Si,间隙-替位式扩散中的“踢出”机制提高了扩散系数。
氧化阻滞扩散:锑扩散是以替位方式进行,氧化堆垛层错带来的自填隙硅填充了空位,减少了空位浓度。锑在氧化气氛中的扩散却被阻滞。
14.什么是沟道效应?抑制方法?
1)沟道效应:衬底为单晶材料,离子束准确的沿着晶格方向注入,几乎不会受到原子核的散射,其纵向分布峰值与高斯分布不同。一部分离子穿过较大距离。
2)抑制方法:
○1硅片偏转一定角度注入
○2使用质量较大的原子注入
○3大剂量注入(形成非晶层)
○4隔介质膜注入
15.离子注入后为什么要退火?(P146)
1)氧化生成保护膜
2)离子再分布,减小杂质浓度差
3)修复损伤
4)激活注入杂质
第三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