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产科学考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发展简史1、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大部分:夏商周时代—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框架阶段,秦汉时期—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成熟阶段,唐代—昌盛阶段,宋代—妇产科新貌,金元时期—学术争鸣阶段,明代—学术深化阶段,清代和民国—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提高阶段。
2、春秋战国时期—框架阶段,《黄帝内经》记载了中医妇科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四乌贼骨-藘茹丸。
3、秦汉时期—雏形阶段,《金匮要略》内有三篇专门论述妇科疾病,开创了中医妇科外治法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成熟阶段,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提出“并月”“居经”“避年”等月经的特殊现象。
5、宋代—妇产科新貌,妇产科学已发展成独立的专科。
宋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妇产科综合性专著。
6、金元时期—学术争鸣阶段,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成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理论根据。
朱丹溪对妊娠安胎提出“产前当清热养血,”“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7、清代影响较大的妇科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沈氏女科辑要》1、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子宫附件。
2、各种阴道炎的鉴别3、成年人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量约5ml。
宫体与宫颈的比例。
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
4、子宫峡部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又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牯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又称组织学内口。
5、子宫肌瘤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1)病史:可有家族史、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史、尿急尿频史、排便困难史、和不孕不育史。
(2)症状:①.月经异常,子宫肌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引道出血。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妇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点:一、生理期1. 月经月经是妇女生理周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左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月经的周期和量都可以反映与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2. 卵泡期卵泡期是指月经后,在下一个排卵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
3. 排卵期排卵期是指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并释放,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
4. 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的卵泡残迹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受精卵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二、病理期1. 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停经的现象,可能由各种生殖系统疾病或其他非妇科因素引起。
2.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或不断,常见于病后、久病、素体虚弱者或内分泌失调引起。
3.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或腰骶部刺痛、绞痛等症状的情况。
4.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性在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肌瘤等。
5. 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包括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中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
三、常见疾病及治疗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腹痛腹块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方法。
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的囊性肿物,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常以温疏肝胆、祛痰软坚为主。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
4. 宫颈炎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由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宫颈炎常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
5.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是指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的疾病,如情绪低落、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治疗经前综合症常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学重点总结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处迨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6.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
7.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
8.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
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
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9.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10.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11.月经周期一般为2「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12.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1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14.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5.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
中医妇科学高频考点分值50分掌握这些重点可以拿到90%以上分值第一单元生理特点女性的生理特点:经、孕、产、乳病理特点: 经、带、胎、产、杂病现存最早的产科专书《经效产宝》宋代最早的产科文献为《胎产书》我国第一部妇科专著《妇人良方大全》宋陈自明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一潮者,称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还有终年不来月经却能受孕者,称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每年夏天不来月经称为“歇夏”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成熟的年龄阶段,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月经有四个不同时期的生理节律: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
经间期:周期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时期,西医称排卵期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推算预产期: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释重感:妊娠末期胎头入盆后,孕妇骤然释重,呼吸变得轻松,但可能感到行走不便和尿频。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见红:接近分娩或分娩已发动时,阴道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和黏液。
阵痛:从有规律的宫缩开始至产门开全的腹部阵发性腹痛,称为阵痛,开始时阵痛间隔约15分钟,逐渐缩短为5-6分钟,最后2-3分钟,这一现象称开口期,分娩正式发动。
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暗红色的血性恶露,也称红恶露,约持续3-4天干净;后渐变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干净;继后渐为不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
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
第二单元病因病机病机: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受损与肾、肝、脾三脏有关。
第三单元月经病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篇: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章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妇科中医的理论基础1. 五脏六腑辨证:妇科疾病辨证要从五脏六腑辨证的角度入手,通常将妇科疾病分为肝郁证、脾虚证、肾虚证、心神不宁、气滞血瘀等类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经络辩证:妇科疾病常涉及到经络失调,比如经络阻滞、经血不调等,针对经络的辩证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环节。
3. 气血阴阳辩证: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疾病常常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辩证时需要注意气血阴阳的平衡。
4. 脏腑辩证:根据妇科疾病的特点,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脏腑进行辨证,比如肝郁可引起月经不调,脾虚易导致不孕,肾虚可导致早衰等。
二、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包括闭经、经期过长、经期过短、经量过多、经量过少等。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经汤剂、调经活血汤剂、调和气血汤剂等,可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2.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问题,中医治疗主要从调理月经、补益脾肾、滋阴养血等方面入手,如四物汤、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常用于调理不孕不育患者的身体。
3. 带下症:带下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化浊止带、滋阴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茯苓甘露汤等。
4.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治疗注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积极采取中医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5. 妇科炎症:妇科炎症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泻火、化浊消肿等,常用的方剂有消炎退热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妇科中医保健知识1. 调理月经: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标志,中医强调调理月经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食疗、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方式来调理月经。
2. 痛经保健:痛经是女性常见问题,中医认为痛经是气血运行不畅、络脉拘急所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
3. 预防乳腺疾病:中医强调女性乳腺保健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中药调理和穴位保健来预防乳腺疾病。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中医妇科学考点汇总(2010)
中医妇科学考点汇总一.名词解释:1.月经: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称为“月经”。
2.月经初潮:健康女子到了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
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4.居经:月经三月一至的,称为“居经”或“季经”。
5.避年:月经一年一行的,称为避年。
6.暗经:月经终生不行经而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7.激经:受孕之初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盛胎”、“垢胎”。
8.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经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9. 弄胎:若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者,此名弄胎。
10.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
11.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12.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13.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14.痛经: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15.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
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
16.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亦称宫外孕。
17. 胞漏: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等。
18. 胎动不安: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又称“胎气不安”。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第一章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第三章1、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中以寒、热、湿邪较为常见。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妇科病的发生原因1、病因病机病因即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病机即疾病产生的机理。
中医妇科认为,女性妇科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暑失调等,甚至与年龄、季节、地域、体质等有关。
在病机方面,中医妇科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失调有关。
2、外感内伤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两种方式。
外感即外界的邪气通过皮肤、口鼻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变,如湿邪、寒邪、热邪等;内伤即由内在的因素引起疾病,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等。
3、妇科常见病因中医妇科常见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经络气血运行失调等。
在经期生活中过度劳累、疲劳、情志不宁、饮食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闭经等疾病。
二、妇科病的诊断1、望、闻、问、切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其中望诊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舌体等方面,闻诊包括听取病人语音,闻其气味等,问诊包括询问病人的病情,切诊则主要是通过脉搏和脉象来诊断。
2、辩证分型在中医诊断中,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在妇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望、闻、问、切的情况,辨明病情的实质,分辨病证的虚实,辨别病证的寒热,以便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3、八纲辩证中医辩证的方法之一即为八纲辩证。
在妇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会通过辨别病情的八纲(即表里、寒热、疼痛、脉象、舌象、汗象、唇色、尿便)来进行辩证,以确定病人的病性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三、妇科病的治疗1、中药治疗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中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妇科疾病较为常见的病名有月经不调、痛经、病后调理、产后恢复等。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用具有调经补血、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滋养身体等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妇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针灸手法有调理月经、痛经、闭经、不孕症等。
中医妇科期末重点整理
妇科上课重点整理P9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后二者合称为子宫附件。
P11子宫韧带包括阔韧带、圆韧带、主韧带、宫底韧带。
P21胞宫的功能是主月经、孕育胎儿。
P26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功能:(大题)P31几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包括并月、居经、避年、暗经、激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P32天癸:男女皆有,是促进、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阴精。
(名解)一源三岐指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宫。
P34胎儿附属物包括胎盘、胎膜、脐带、羊水。
P35胎盘的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除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功能、合成功能。
P38推算预产期:末次月经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农历日数加14),所得日期即为预产期,如末次月经第一日是公历2010年11月21日,则预产期为2011年8月28日。
P40 骨盆三大平面的最小径线:1、坐骨结节间径(出口横径):9cm;2、坐骨棘间径(中骨盆横径):10cm;3、真结合径(入口前后径):11cm。
P43分娩:妊娠满28周以后的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至从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
(名解)早产: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期间分娩。
(名解)足月产: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期间分娩。
(名解)过期产:妊娠满42周及以后分娩。
(名解)决定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如果只有3个空则填前3个)子宫收缩力(正常宫缩)的特点包括节律性、对称性、极性、缩复作用。
P48产程分期:(可能大题)第一产程:即宫颈扩张期。
从规律宫缩开始,到子宫颈口开全。
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约需6-8个小时。
第二产程:即胎儿娩出期。
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个小时,不应超过2个小时;经产妇经常数分钟即可完成,但也有长达1个小时者。
第三产程:即胎盘娩出期。
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妇产科学考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学考点总结月经病一、月经先期:
当地补阴经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
固阴煎 2.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
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 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
保举笑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
苍滋归逃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
清淤地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
1 / 8
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
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
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
上下相资汤实热证:
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
四人血重阴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
圣清调少膈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
健身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
清静 1)肝经郁火:
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
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胀痛:
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
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
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
---------------------------------------------------------------最新资料推荐------------------------------------------------------ 胡汤经行身痛:
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
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
左右二仙汤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
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
安老汤肾阴虚证:
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
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
归营肝肾亏损:
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
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
香橘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
3 / 8
爱玲要归 1 血虚:当归芍药散 2 气滞:逍遥散 3 虚寒:胶艾汤 4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
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
寿元保枝 1)肾虚:
寿胎丸 2)血热:
保阴煎 3)气血虚弱:
胎元饮 4)血瘀: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
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
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
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
育阴汤气血两虚:
泰山磐石散血瘀: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
武术天 1)脾虚:
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
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
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
到柏林 1)阴虚津亏:
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
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
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
---------------------------------------------------------------最新资料推荐------------------------------------------------------ 生命 1)血虚气脱:
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
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
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
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
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
生化汤三、产后腹痛:
宁化 1)血虚:
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
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
黄荣独痛 1)血虚:
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
独活寄生汤 3)血瘀:
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
补报生 1)气虚:
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
保阴煎 3)血瘀:
生化汤缺乳:
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下
5 / 8
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
生命 1)血虚气脱:
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
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
中华防毒 1)感染邪毒: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
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
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
生化汤三、产后腹痛:
宁化 1)血虚:
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
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
黄荣独痛 1)血虚:
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
独活寄生汤 3)血瘀:
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
补报生 1)气虚:
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
保阴煎 3)血瘀:
生化汤缺乳:
---------------------------------------------------------------最新资料推荐------------------------------------------------------ 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8.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 黄柏.栀子.牛膝 9.寿胎丸:
土姣继续。
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黄芩.黄柏.甘草 10.天仙藤散:
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 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11.生化汤: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12.解毒活血汤:
连翘.葛根.柴胡.枳壳.当归.赤芍.生地. 红花.桃仁.甘草13.毓麟珠:
八珍穿鹿狗肚。
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杜仲.川椒 14.启宫丸:
制半夏.苍术.香附.茯苓.神曲.陈皮.川芎. 15.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
鹤虱.苦参.威灵仙.归尾.蛇床子.狼毒. 2)蛇床子散:
蛇床子.花椒.明矾.苦参.百部苍附导痰丸:
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
7 / 8
归肾丸:
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二仙汤:
二仙母白天归。
温经汤:
(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举元煎:
黄麻人炒叔。
寿胎丸:
土姣继续。
胎元饮:
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保元煎:
二黄二弟要断药草。
2、肝肾阴虚;百合地黄汤加枸杞、白芍、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