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3.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汉朝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形成“中朝”,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3. 宋朝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农业革命- 古代文明的地理分布特点2. 主要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法老制度,金字塔-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佛教的起源-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与长江流域,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3.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 战争与征服:亚述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斯巴达的军事化-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戏剧,历史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法律体系- 罗马建筑与工程:罗马斗兽场,水道桥-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2. 中世纪的城市与商业-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商业革命与行会制度3. 中世纪的文化与思想-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文艺复兴的萌芽四、亚洲的封建国家1. 中国的封建王朝- 唐宋变革:科举制度,经济发展- 元明清的统一与边疆开拓2. 日本与朝鲜的封建社会- 日本的武士阶级与幕府统治- 朝鲜的两班制度与对外关系五、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1.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传播- 穆罕默德的生平与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 -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2. 伊斯兰文明的科学与文化- 伊斯兰艺术:建筑,书法- 科学与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六、总结- 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框架,实际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更加详细,并包含更多的子主题和具体的历史事件。

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和子标题来组织这些内容,并使用列表和项目符号来进一步细化每个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详细扩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推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稳固统治者,不断扩大统治者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其周天子出战,随同登陆作战;定期朝见家访;交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同时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败:受到封地的诸侯国本身就具备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悍;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败。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强化分封制构成的统治者秩序,化解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承继上的矛盾,西周推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备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负责祭祀占⼘和记录王朝⼤事的⼘、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对地⽅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系的⾎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独尊;皇权⾄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及影响: 积极作⽤:1使秦实⼒增强,通过战争扩⼤疆域,形成中国历第⼀个统⼀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国。

2使秦能⼀实⾏各种巩固统⼀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统治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总结
【复习目标】——坚实有力
1.政治制度的特点。

2.3.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考点温故】
1.
【复习·知识线索】
,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

综合上图秦印封泥及所学知识,正确的有 ( ) ①秦朝设立丞相制度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④秦朝廷尉
B.①③④
D.①②③
“至此,我国先贤一直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得到了组织人事上的落实。

”——《中国历代文官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我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构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构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明白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西周还实行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 2 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是其核心,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进一步分割了相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 4 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但皇帝政务繁多,后来设立了内阁,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 5 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古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多山多岛,城邦林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二、基本知识网络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2、分封制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⑤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⑥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⑦前期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政权严密⑧后期影响: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宗法制①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③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⑥后世影响:重视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尊卑有序,倡导内部凝聚力⑦体现:传统节假日(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祭祖、家谱4、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统一原因: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2、中央集权措施: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②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务(虚设),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保证皇帝大权独揽③推行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3、中央集权制度作用①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4、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②都是地方行政制度(2)不同点:①分封制的诸侯世袭,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④分封制的性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性质是官僚政治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爆发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③唐:节度使,政治、经济、军事权利过大,造成藩镇割据,爆发安史之乱④宋:政治上重文轻武、经济上控制地方财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⑤元:行省制度a.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君主专制的演进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中外朝制③魏晋南北朝:设三省制④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与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⑤宋: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与财权⑥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势越来越大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①汉:察举制(标准:孝、廉)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③隋:科举制(标准:才学)a.方式:礼部主持的至上而下的选拔考试b.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c.作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①明太祖废丞相a.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b.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c.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②设内阁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b.过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阁臣票拟权;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c.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d.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2、清①清初:内阁、六部(仿明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②康熙设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③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a.最初目的:用兵西北b.军机大臣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c.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d.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①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农业革命的影响- 城市化的兴起- 早期文明的地理分布2.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3. 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4. 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文化- 印度教的形成5.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青铜器时代的技术与艺术- 儒家思想的起源二、古典文明的兴衰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与科学- 希腊神话与文化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 - 罗马法律与建筑- 基督教的兴起与影响3. 其他古典文明- 波斯帝国的扩张-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 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教会的作用与影响2. 拜占庭帝国- 东正教的发展- 拜占庭艺术与建筑- 帝国的衰落3.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贡献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革新-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2.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与新教的诞生- 宗教战争与欧洲的分裂- 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五、结论- 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历史事件的连续性与断裂- 文明交流与冲突的长期趋势请注意,这个总结是基于一般的历史课程大纲,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材有所差异。

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添加更多的细节和信息,以满足3000字的要求。

同时,确保在撰写时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并保持逻辑连贯性。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古代的历史时期古代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和世界古代两个部分。

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世界古代的历史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华夏族。

中华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体制、出现了最早的文字,以及形成了丰富的宗教信仰。

三、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贡献中华文明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 以汉字为代表的文字系统; - 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 厚重的礼仪文化传统,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代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京剧、昆曲、烹饪技艺等; - 造诣深厚的科学与技术,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促进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 推动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古代文明的缔造者古代文明的缔造者是指那些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很多伟大的文明缔造者,如黄帝、尧舜禹、伯益禹、齐桓公、孔子等等。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在治理国家、发展农业、制定法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尧舜禹是中国古代的三位圣君,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内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加强国家治理,促进社会稳定。

伯益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他被尊为夏朝的创立者,专心致志于巩固夏朝的统治,为夏朝的发展尽心竭力。

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齐国的君主,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家”之一。

齐桓公致力于推行“民贵君轻”的政策,使得齐国在他的统治下国力大增,成为当时的强国。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5篇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5篇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5篇篇1第一单元主要围绕古代中国的政治历史发展脉络展开,包括了多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以下是对第一单元知识点的总结。

一、远古中国的政治发展远古时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处于部落联盟阶段,表现为原始社会的部族组织与管理制度。

此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决策形式。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禅让制和首领议事会议的形式,没有出现君主专制的特征。

主要人物有黄帝、尧舜等贤明的部落首领。

在这一阶段,土地分配以公有为主,社会经济结构较为简单。

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篇2第一单元主要围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展开,包括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变革、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与思想等方面。

以下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夏商时期,王位继承制度尚不稳定,多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方式。

西周时期,建立了封邦建国制度,通过分封诸侯来巩固统治。

此外,西周还确立了宗法制和礼乐制,形成了严密的等级秩序。

2.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政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各国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同时,法家思想逐渐兴起,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

二、秦汉的政治变革1.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度。

同时,秦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秦律》。

这些制度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渐加强中央集权。

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包括设立三省六部制度、制定科举制度以及推行察举制等。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与思想1. 政治观念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至上、君臣有序、天下一统等观念。

这些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等级秩序,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政治思想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复习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1单元复习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整理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总结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1西周的分封制时间: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内容:1.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周公在推行分封制中起很大的作用。

2.分封制规定,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这些受分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影响: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对世界而言)衰亡: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增派赋役的独立性。

一些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事件,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战国末年,周天子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2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两制相同点: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里),分封制(外)。

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受分封的诸侯与卿大夫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

*实质:宗法制按照血统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内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2.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力,称为大宗。

次之、庶子的后裔称为小宗。

3.由血缘系统,形成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作用(目的):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在诸侯的领地内,除诸侯嫡长子继承外,还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其他各子,为卿大夫。

卿大夫再依次分封下去,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商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消极),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1至高无上的皇权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实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章:科学文明与世界发展史
认识科学文明与世界发展史,对于深入理解世界发展史,深刻把握历
史进程尤为重要。

本章从定义“文明”、“古典文明”、“科学文明”等关键
概念,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建立中国文明发展及其与世界
文明交流史的思路,掌握宇宙的历史发展规律,把握现代文明的世界
发展特点,从而培养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祖国繁荣昌盛。

1、定义“文明”
文明又称文化,是指开创人类新的社会生活形式,具有明显的体系性、规范性以及发展潜力的人类综合活动成果。

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
成果,涵盖了遗传、考古等技术和科学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
广泛领域,是不断进化的活体。

2、定义“古典文明”
古典文明,也称古代文明,是人类经历了长期历史演进过程的文明形态,具有固定的政治结构、社会安排、宗教信仰、传统价值观以及建
筑艺术等特征。

把经历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文明分为古典文明一类,它们有各自的特点,但他们都向今天的人类传达了许多智慧和有价值
的信息。

3、定义“科学文明”
科学文明是当今世界共同向往和推动的文明进程。

首先,科学文明是
一种分类概念,它把当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活动归为一类,它不断地生
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科学文明核心是对科学知识的不断生产和发展,因此,把科学技术发展作为文明的中心任务,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果也成为文明建设的核心。

4、世界文明发展的时代特征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世界文明发展史分为几个时代:古代文明时代、中古文明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高一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单元知识点总结一、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王位世袭制。

-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此,“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王位世袭制在商朝时发展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内容:周武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随着诸侯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也以嫡长子世代继承诸侯之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同样以嫡长子世代继承卿大夫之位,其余诸子为士。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 内容。

- 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
秦传承开创三公九卿郡县制
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
隋唐承前启后,有所创新三省六部道州县三级
宋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路州县三级
元有新发展一省二院行省制
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省府县
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

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

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

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

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5课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