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斥原理及其简单应用_崔军
容斥原理在现实当中的应用
容斥原理在现实当中的应用一、什么是容斥原理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用于解决计数问题。
它来源于法国数学家欧拉在18世纪提出的一种计数方法。
容斥原理通过找出计数问题中重复计数的部分以及漏计的部分,从而得到正确的计数结果。
二、容斥原理的应用场景容斥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计数问题、概率问题、数论问题等方面。
1. 计数问题容斥原理在计数问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有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其中有10个人同时会弹钢琴和吉他,15个人会弹钢琴,20个人会弹吉他,那么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有多少人呢?可以通过容斥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P表示会弹钢琴的学生人数,G表示会弹吉他的学生人数,那么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人数等于P+G-P∩G。
通过容斥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人数为P+G-P∩G = 15+20-10 = 25。
2. 概率问题容斥原理在解决概率问题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班级有20人,其中有8人会打篮球,10人会踢足球,4人既会打篮球又会踢足球。
如果从班级中随机选取一名学生,那么他既会打篮球又会踢足球的概率是多少?可以通过容斥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B表示会打篮球的学生人数,F表示会踢足球的学生人数,那么既会打篮球又会踢足球的学生人数表示为B∩F。
根据容斥原理,既会打篮球又会踢足球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B∩F) = P(B) + P(F) - P(B∪F) = 8/20 + 10/20 -4/20 = 1/2。
3. 数论问题容斥原理在解决数论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某个集合中有若干个数,我们想统计其中能被2、3、5整除的数的个数。
可以通过容斥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统计能被2整除的数的个数,然后统计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数,再统计能被5整除的数的个数,最后根据容斥原理可以得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个数。
三、容斥原理的优势容斥原理作为一种计数方法,在解决组合数学中的计数问题时具有以下优势:1.简单易懂:容斥原理的思想简单明了,只需要找出重复计数的部分和漏计的部分,然后进行加减操作即可。
容斥原理的基本应用
容斥原理的基本应用什么是容斥原理容斥原理,又称为容错原理、排容原理,是组合数学中一种常用的计数原理。
容斥原理用于解决计数问题,特别是解决两个或多个集合的并、交、差等计数问题。
它通过将复杂的集合拆分成简单的部分,并根据不同情况逐步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
容斥原理有助于简化计数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得问题的求解更加简洁明了。
容斥原理的应用场景容斥原理在组合数学、概率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计数问题,包括排列组合问题、概率计算问题、鸽巢原理问题等。
容斥原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极大地简化计算的复杂度,提高解题效率。
以下是容斥原理的基本应用场景:1.列表中元素的多重选择问题2.集合的并、交、差运算问题3.满足多个条件的计数问题4.重复计算问题容斥原理的基本原理容斥原理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说明。
假设有A、B两个集合,记其元素个数分别为|A|和|B|。
那么A和B的并集的元素个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A∪B| = |A| + |B| - |A∩B|其中,|A∩B|表示A和B集合的交集中的元素个数。
上述公式中的两次求并集都将交集的元素计算了两次,所以需要将交集的元素个数减去一次,以避免重复计算。
这就是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
容斥原理的基本应用举例列表中元素的多重选择问题假设有一个列表,其中有苹果、橙子、香蕉、草莓这四种水果。
现在需要从这个列表中选择1种、2种、3种甚至全部4种水果的可能性有多少种?根据容斥原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计算:1.计算只选择1种水果的情况,共有4种可能性。
2.计算只选择2种水果的情况,共有C(4,2) = 6种可能性。
3.计算只选择3种水果的情况,共有C(4,3) = 4种可能性。
4.计算选择全部4种水果的情况,共有1种可能性。
根据容斥原理,计算总的可能性的公式为:总可能性 = 只选择1种水果的数量 - 只选择2种水果的数量 + 只选择3种水果的数量 - 选择全部4种水果的数量带入上述计算结果,得到总可能性为4 - 6 + 4 - 1 = 1种。
容斥原理及其应用
第4期2019年8月No.4August,2019计数问题是数学竞赛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很自然地,若用集合的观点去看计数问题,则计数问题就是要求某一特定集合的元素个数,从而可以利用集合的包含与排除关系,利用集合的交、并、补运算使计数问题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就是容斥原理。
若对于有限集合A,当A1,A2,……,A n是其一个分划,即:A1∪A2∪……∪A n=AA i∩A j=Φ,(i,j = 1,2,3,……,n且i≠j)此时,有|A|=|A1|+|A2|+……+|A n|。
这就是组合计数中的加法原理,基本思想是把不易计数的有限集A分成若干彼此不相交的容易计数的子集A1,A2,……,A n,分别计算各子集元素的个数,从而得到集合A的元素个数。
给出的有限集A一般容易找到这样的若干子集A1,A2,……,A n,使得A=A1∪A2∪……∪A n,但往往难以满足条件A i∩A j=Φ,(i,j = 1,2,3,……,n且i≠j),若按加法原理会将A中的元素重复计算。
这种情况下,希望能“多退少补”地对加法原理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修正,即重复计数(多的)部分减去,若减得太多了再补上,直至结果刚好为|A|。
这就是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1]。
为了帮助理解,先来看简单的情况。
如图1所示,若集合A,B,S满足A∪S,B∪S,且A∪B=S,A∩B≠Φ,则易知|S|=|A∪B|=|A|+|B|-|A∩B|。
上述情况推广到3个集合时,如图2所示,相应地有结论:|S|=|A∪B∪C|=|A|+|B|+|C|-(|A∩B|+|A∩C|+|B∩C|)+|A∩B∩C|图1 简单集合 图2 复杂集合若推广到n个集合时,有:定理1(容斥原理)设A1,A2,……,A n是有限集S的子集,S=A1∪A2∪……∪A n,则:|S|=|A1∪A2∪……∪A n|=∑=niiA1||-++……+(-1)n-1|A1∩A2∩……∩A n| (1)证明对n用数学归纳法。
容斥原理公式及运用完整版
容斥原理公式及运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在计数时,必须注意无一重复,无一遗漏。
为了使重叠部分不被重复计算,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的方法称为容斥原理。
一、容斥原理1:两个集合的容斥原理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两类,那么,先把A、B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发现既是A类又是B类的部分重复计算了一次,所以要减去。
如下图所示。
【示例1】??一次期末考试,某班有15人数学得满分,有12人语文得满分,并且有4人语、数都是满分,那么这个班至少有一门得满分的同学有多少人?数学得满分人数→A,语文得满分人数→B,数学、语文都是满分人数→A∩B,至少有一门得满分人数→A∪B。
A∪B=15+12-4=23,共有23人至少有一门得满分。
二、容斥原理2:三个集合的容斥原理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C三类,那么,将A、B、C三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后发现两两重叠的部分重复计算了1次,三个集合公共部分被重复计算了2次。
如下图所示,灰色部分A∩B-A∩B∩C、B∩C-A∩B∩C、C∩A-A∩B∩C都被重复计算了1次,黑色部分A∩B∩C被重复计算了2次,因此总数A∪B∪C=A+B+C-(A∩B-A∩B∩C)-(B∩C-A∩B∩C)-(C∩A-A∩B∩C)-2A∩B∩C=A+B+C-A∩B-B∩C-C∩A+A∩B∩C。
即得到:【示例2】??某班有学生45人,每人都参加体育训练队,其中参加足球队的有25人,参加排球队的有22人,参加游泳队的有24人,足球、排球都参加的有12人,足球、游泳都参加的有9人,排球、游泳都参加的有8人,问:三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参加足球队→A,参加排球队→B,参加游泳队→C,足球、排球都参加的→A∩B,足球、游泳都参加的→C∩A,排球、游泳都参加的→B∩C,三项都参加的→A∩B∩C。
容斥原理的若干重要应用
容斥原理的若干重要应用一、组合数的计算容斥原理在组合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求解组合数时,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过程。
容斥原理告诉我们,对于一个集合的并集,可以通过减去所有交集的方式来计算。
例如,对于集合A和集合B,它们的并集可以表示为A∪B = |A| + |B| - |A∩B|。
这个公式可以推广到多个集合的并集的情况。
通过容斥原理,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多个集合的并集。
具体步骤如下:1.计算每个集合的大小;2.计算每两个集合的交集的大小;3.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进行求和和减法计算。
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组合数的计算中快速求解问题,并减少冗余的计算。
二、事件的概率计算在概率论中,容斥原理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事件的概率,特别是在涉及多个事件的情况下。
假设我们有多个事件A₁,A₂,…,Aₙ,它们的概率分别为P(A₁),P(A₂),…,P(Aₙ)。
容斥原理告诉我们,多个事件的概率可以通过求和和减法来计算。
具体步骤如下:1.计算每个事件的概率;2.计算每两个事件的交集的概率;3.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进行求和和减法计算。
通过容斥原理,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多个事件的概率,并得到准确的结果。
三、整数划分的计数容斥原理还可以应用于整数划分的计数问题。
整数划分是将一个整数拆分成若干个正整数的和的问题,如对于整数5的划分可以是1+1+1+1+1、2+1+1+1、2+2+1等。
对于给定的整数n,我们可以通过容斥原理来计算整数划分的总数。
具体步骤如下:1.枚举划分中最大的正整数k;2.根据容斥原理,计算由k组成划分的总数;3.求所有枚举情况下的划分总数的和。
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整数划分的数量,避免穷举的复杂度。
四、集合的计数在组合数学中,容斥原理可以用于计算集合的数量。
具体应用场景包括排列、组合、子集等。
假设我们有n个元素的集合,进行排列、组合或者求子集的操作时,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不同条件下的集合数量。
容斥原理方法范文
容斥原理方法范文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计数方法,用于解决多个集合的交、并、差等操作的计数问题。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集合的重叠部分进行适当的加减来计算集合的总数。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两个集合A和B,求包含在A或B中的元素总数。
根据集合的并操作,我们可以得到A∪B=A+B-A∩B,其中A∩B表示A与B的交集。
如果直接将集合A和B的元素个数相加,那么交集部分的元素就会被重复计算,因此要减去交集的元素个数,从而避免重复计算。
同样的思想可以推广到更多个集合的情况。
假设我们有n个集合A1,A2,…,An,求它们的并集的元素总数。
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函数f(S),表示对于n个集合,交集为S的子集合个数。
那么根据容斥原理,我们可以得到:A1∪A2∪…∪An,=∑(−1)^,S,*f(S)其中S表示这n个集合的一个交集的子集,S,表示S中元素的个数。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所有交集非空的子集进行求和,并根据子集的大小加减交集中元素的个数。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三个集合A,B,C,求它们的交集的元素总数。
根据容斥原理,我们可以得到:A∩B∩C,=,A,+,B,+,C,−,A∪B,−,A∪C,−,B∪C,+,A∪B∪C这个式子的计算过程比较直观,我们先计算每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然后计算两两集合的并集,然后再计算三个集合的并集。
最后将计算结果带入上式即可得到交集的元素个数。
容斥原理还可以用于处理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求多个集合的交集或并集的元素个数。
对于求多个集合的交集,我们可以先求出各个集合的并集,然后再减去它们的补集的并集。
对于求多个集合的并集,我们可以先求出各个集合的并集,然后再加上它们的交集的补集的并集。
总结起来,容斥原理方法是一种通过加减交集部分的元素个数来计算集合总数的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集合的重叠部分进行适当的加减,从而避免了重复计算。
容斥原理在组合数学、概率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解决多个集合操作计数问题的重要工具。
容斥原理实际的应用
容斥原理实际的应用1. 什么是容斥原理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技巧,用于解决计数问题。
它通过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并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排除来得到最终的结果。
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计算相互排斥的事件的总数,来求得它们的并集的总数。
通过按照包含的事件数量递减的顺序逐步计算,并利用排斥原理,最终可以得到所求的结果。
2. 容斥原理的应用场景容斥原理可以在各种计数问题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容斥原理常用于解决与集合有关的计数问题。
例如,在一个集合中,有多少个元素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
2.2. 划分问题容斥原理还可以用于解决划分问题。
例如,将一个集合划分为若干个子集合,求满足某些特定条件的划分方案的总数。
2.3. 排列组合问题容斥原理在排列组合问题中也有实际的应用。
例如,求解某些特定的排列或组合问题,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计算出结果。
3. 容斥原理的实际应用案例下面以两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为例,说明容斥原理的应用方法和计算过程。
3.1. 求解包含特定元素的集合数量假设有一个集合A,包含了100个元素。
我们希望计算出来满足以下条件的子集合的个数:每个子集合中至少包含3个特定的元素,但不能同时包含另外2个特定的元素。
首先,可以通过排斥原理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
我们分别计算包含1个元素、包含2个元素、包含3个元素和包含4个元素的集合的个数。
•包含1个元素的集合数量:C(100, 1)•包含2个元素的集合数量:C(100, 2)•包含3个元素的集合数量:C(100, 3)•包含4个元素的集合数量:C(100, 4)然后,利用容斥原理,计算出满足条件的子集合的总数:总数量 = 包含1个元素的集合数量 - 包含2个元素的集合数量 + 包含3个元素的集合数量 - 包含4个元素的集合数量最后,将上述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计算即可得到最终的答案。
3.2. 求解划分问题的方案总数假设有一个集合B,包含了10个元素。
容斥原理及其应用
容斥原理及其应用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计数技巧,被广泛运用于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领域。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求出多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来计算所需的数量,从而避免重复计数,确保准确性和全面性。
本文将介绍容斥原理的基本概念、推导过程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容斥原理的基本概念容斥原理是根据集合的性质和运算规则推导出的一种计数方法。
在给定一组集合时,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这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元素个数。
在具体运用中,我们将问题转化成求解几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之和的问题。
容斥原理表达式如下:∣A1∪A2∪⋯∪An∣=∣A1∣+∣A2∣+⋯+∣An∣−∣A1∩A2∣−∣A1∩A3∣−⋯−∣An−1∩An∣+⋯+(−1)^n−1∣An−1∩An∣其中,∣A∣表示集合A的元素个数,∪表示集合的并集,∩表示集合的交集,n表示集合的数量。
二、容斥原理的推导过程容斥原理的推导过程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实现,下面简要介绍:首先,我们给定两个集合A和B,我们用∣A∣表示集合A的元素个数,用∣B∣表示集合B的元素个数。
如果我们要计算A和B的并集∣A∪B∣,那么可以采取如下步骤:1. 首先,我们直接将∣A∣和∣B∣相加,得到∣A∣+∣B∣。
2. 然后,我们需要减去重复计算的部分,即集合A和B的交集∣A∩B∣。
因为∣A∩B∣这部分元素已经在∣A∣和∣B∣中被计算了一次,所以需要减去∣A∩B∣。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A∪B∣=∣A∣+∣B∣−∣A∩B∣。
这就是容斥原理的基本推导过程。
接下来,我们将容斥原理推广到更多集合的情况。
假设我们有三个集合A、B和C,我们想要计算它们的并集∣A∪B∪C∣,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首先,我们将∣A∣、∣B∣和∣C∣相加,得到∣A∣+∣B∣+∣C∣。
2. 然后,我们需要减去两两集合的交集部分,即∣A∩B∣、∣A∩C∣和∣B∩C∣。
这是因为这些部分元素在∣A∣、∣B∣和∣C∣中都被计算了一次,所以需要减去。
容斥原理在排错问题的应用
容斥原理在排错问题的应用一、介绍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常用于解决计数问题。
在排错问题中,容斥原理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容斥原理在排错问题中的应用。
二、容斥原理的基本概念容斥原理是指在求多个事件的并集时,通过减去重叠的部分来得到正确的结果。
具体来说,假设有两个事件A和B,它们的概率分别为P(A)和P(B),它们的交集概率为P(A∩B),则它们的并集概率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P(A∪B) = P(A) + P(B) - P(A∩B)这个公式可以推广到多个事件的情况。
三、容斥原理在排错问题中的应用在排错问题中,我们经常需要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而问题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多个可能性。
容斥原理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排除一些可能导致问题的因素。
1. 问题分析在解决排错问题时,首先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原因。
假设有n个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分别记为A1, A2, …, An。
我们需要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
2. 使用容斥原理使用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一些不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
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我们将每个原因Ai单独考虑,计算其导致问题的概率,记为P(Ai)。
- 然后,我们计算任意两个原因交集导致问题的概率,记为P(Ai∩Aj)。
- 最后,我们使用容斥原理的公式,计算出满足条件的原因组合的概率。
3. 列点分析接下来,我们将使用列点的方式生成原因组合的概率。
假设有三个原因A1, A2, A3。
- 首先,我们将每个原因单独列出,计算其导致问题的概率。
- P(A1) - P(A2) - P(A3) - 然后,我们计算任意两个原因交集导致问题的概率。
- P(A1∩A2) -P(A1∩A3) - P(A2∩A3) - 最后,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计算出满足条件的原因组合的概率。
- P(A1∪A2∪A3) = P(A1) + P(A2) + P(A3) - P(A1∩A2) - P(A1∩A3) -P(A2∩A3) + P(A1∩A2∩A3)通过使用容斥原理和列点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问题的可能原因及其概率,从而更快地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
容斥原理的推广及其在奥数中的应用
容斥原理的推广及其在奥数中的应用
作者:古传运, GU Chuan-yun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刊名: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14,30(1)
1.陈传理;张同君竞赛数学教程 1996
2.卢开澄组合数学算法与分析(上册) 1983
3.田秋成组合数学 2006
4.崔军容斥原理及其简单应用 2006(10)
5.吴国柱;郝端绪容斥原理在组合数学中的若干应用 1994(6)
6.周春荔例谈用容斥原理证明问题 2002(2)
引用本文格式:古传运.GU Chuan-yun容斥原理的推广及其在奥数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1)。
容斥原理的实际应用
容斥原理的实际应用什么是容斥原理?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种计数技巧,用于解决涉及多个集合的计数问题。
它给出了一种计算两个或多个集合并的大小的方法。
容斥原理可以用于解决排列组合、概率和几何等领域的问题。
容斥原理的公式如果有n个集合A1,A2,…,An,那么这些集合的并是多少呢?容斥原理给出了以下公式:|A1 ∪ A2 ∪ ... ∪ An| = |A1| + |A2| + ... + |An| - |A1 ∩ A2| - |A1∩ A3| - ... + (-1)^(n-1) |An-1 ∩ An| + (-1)^n |A1 ∩ A2 ∩ ... ∩ An|其中,|A| 表示集合 A 的元素个数,A1 ∩ A2 表示集合 A1 和 A2 的交集,A1 ∩ A2 ∩ … ∩ An 表示集合 A1、A2、…、An 的交集。
容斥原理的实际应用容斥原理可以应用在很多实际问题中,例如计算两个或多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计算满足一些条件的排列或组合的个数等。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际问题来演示容斥原理的应用。
示例一:计算多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假设有三个事件 A、B 和 C,它们的概率分别为 P(A),P(B) 和 P(C)。
我们想要计算同时发生事件 A、B 和 C 的概率。
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有:P(A ∩ B ∩ C) = P(A) + P(B) + P(C) - P(A ∩ B) - P(A ∩ C) - P(B ∩ C) + P(A ∩ B ∩ C)在这个公式中,P(A ∩ B) 表示事件 A 和事件 B 同时发生的概率,P(A ∩ C) 和P(B ∩ C) 分别表示事件 A、C 和事件 B、C 同时发生的概率,P(A ∩ B ∩ C) 表示事件A、B 和事件 C 同时发生的概率。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多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从而更好地理解概率的运算。
示例二:计算满足一些条件的排列的个数假设有四个人 A、B、C 和 D,我们想要计算满足以下条件的排列的个数:A 和B 不能相邻,C 和 D 不能相邻。
容斥原理及其应用
的两个方面 。 若已知其中一面 , 则另一面也就 得到 。 ( 2) ④式是 ③式当 k = 0 时的特殊情 形 , 若对 S 的任何元素 a , w ( a) = 1 , 则 ④式
Ξ
17
第 13 卷第 2 期 2000 年 4 月
高等函授学报 (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 ( Natural Sciences)
12 i 3 …i n , 于是 | A 1 ∩ A 2 | = ( n - 2) ! , 同
10 —可重组合 。 基于此 , 可设 S = { x | x 是 T
的 10 —可重组合} 我们所求的就是 S 中不满 足条件 “ a 的个数多于 3 个 , b 的个数多于 4 个 , c 的个数多于 5 个” 的 10 —可重组合的个 数 , 因此可考虑使用容斥原理 。 解 设 S = { x | x 是 T 的 10 —可重组 合} , 对任一 x ∈ S , 如果 a 多于 3 个 , 则称它 具有性质 p 1 , 如果其中 b 多于 4 个 , 则称它具 有性质 p 2 , 如果 c 多于 5 个 , 则称它具有性质
例 1 设 Z = { 1 , 2 , …, n} , Z 的一个错 位排列是指这样的全排列 i 1 i 2 …i n , 使 i j ≠ j ( j = 1 , 2 , …, n ) 。 试求 Z 的所有错位排列的 个数 D n 。 分析 由题设 , Z 的所有错位排列所构 成的集合是 Z 的全排列集中去掉满足条件 i j = j 的全排列余下的全排列所构成的 , 可使 用容斥原理 。 解 用 S 表示 Z 的所有全排列所构成 的集合 , 对于 j = 1 , 2 , …, n 规定在一个排列 中 , 若 j 在第 j 个位置上 , 则该排列具有性质 p j , 令 A j = { x | x ∈ S , x 具有性质 p j } , 则
容斥原理的简单应用
容斥原理的简单应用什么是容斥原理?容斥原理是概率论中的一种计数方法,用于计算多个事件的概率。
容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计数,从而准确计算多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在组合数学、概率论、计算机算法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是从所有可能的情况中减去重复计数的情况,最后得到的数量就是我们想要计算的事件的概率。
具体来说,如果我们有两个事件A和B,那么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P(A ∩ B) = P(A) + P(B) - P(A ∪ B)其中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P(B)表示事件B发生的概率,P(A ∪ B)表示事件A和B至少发生一个的概率。
容斥原理的简单应用举例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容斥原理的应用。
假设有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其中15位学生会弹钢琴,20位学生会弹吉他。
我们想要知道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有多少位。
根据容斥原理,我们可以先计算会弹钢琴的学生数,再计算会弹吉他的学生数,最后减去会弹钢琴和吉他的学生数,即可得到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数。
1.会弹钢琴的学生数为15位;2.会弹吉他的学生数为20位;3.会弹钢琴和吉他的学生数为共同会弹钢琴和吉他的学生数,假设为x位。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求解x的值。
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可以得到以下等式:x = 15 + 20 - (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数)由于我们的目标是求解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数,所以我们可以将上述等式变形为: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数 = 15 + 20 - x接下来,我们需要求解x的值。
由于共同会弹钢琴和吉他的学生数等于弹钢琴的学生数加上弹吉他的学生数减去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数,即:x = 15 + 20 - (15 + 20 - x)简化上述等式,可以得到:x = 10所以至少会弹一种乐器的学生数为10位。
容斥原理的更复杂应用容斥原理不仅适用于两个事件的计算,也适用于多个事件的计算。
7 7 容斥原理 doc
7 7 容斥原理 doc7-7-容斥原理doc包含排除原则知识框架图7-7-1两量重叠问题7-7-2三量重叠问题7计数综合7-7容斥原理7-7-3图形中的重叠问题7-7-4容斥原理在数论问题中的应用7-7-5容斥原理中的最值问题1.理解两量重叠和三量重叠的内容,遵循宽容与排斥的原则;2.掌握公差排除原理在组合计数等方面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要点一、两量重叠问题在一些计数问题中,我们经常遇到集合元素数的计算。
为了求两个集合并集中的元素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数相加,而是从两个集合的元素数之和中减去重复计算的元素数,即减去相交处的元素数,可以表示为:a?BA.BA.B(符号在哪里?)读作“and”,在中文中是“and”或“Symbol”的意思?“这个公式叫做包容排除原理,简称包容排除原理。
图如下:a代表小圆部分,B代表大圆部分,C代表大圆和小圆的公共部分,记录为:a?B,即阴影区域。
图如下:a代表小圆部分le部分,B代表大圆部分,C 代表大圆和小圆的公共部分,记录为:a?b、阴影区1.先包含――a?b重叠a?B计算两次,再加一次;2.重新排除——a?BA.B把多加了1次的重叠部分a?b减去.包含和排除原理告诉我们计算两个集合a和B的并集?B元素的数量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分别计算集合a、b的元素个数,然后加起来,即先求a?b(意思是把a、b的一切元素都“包含”进来,加在一起);第二步:从上面的和中减去相交元素的数量,即减去C?A.B(意思是“排除”双重计算元素的数量)7-7.容斥原理.题库教师版page1of20二、三量重叠问题a类、b类与c类元素个数的总和?a类元素的个数?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同时是a类、b类、c类的元素个数.用符号表示为:a?b?c?a?b?c?a?b?b?c?a?c?a?b?c.图示如下:在图中,小圆代表a的元素数,中圆代表B的元素数,大圆代表C的元素数1.先包含:a?b?c重叠a?b、 b?c、 c?A重叠两次,再增加一次。
容斥原理的计数思想和应用
容斥原理的计数思想和应用1. 什么是容斥原理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
它用于解决计数问题,特别是包含多个集合的计数问题。
容斥原理基于集合的概念,通过对某个集合的元素进行分类计数并减去重复计数的部分,从而得到准确的计数结果。
2. 容斥原理的推导容斥原理的推导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三个集合A、B和C,我们想计算这三个集合的并集中元素的个数。
如果直接将这三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加,会得到一个错误的结果,因为这样计算会将重复出现的元素计算多次。
根据容斥原理,我们应该先计算每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然后减去所有两个集合的交集的元素个数,最后再加上所有三个集合的交集的元素个数。
用公式表示,即为:$|A \\cup B \\cup C| = |A| + |B| + |C| - |A \\cap B| - |A \\cap C| - |B \\cap C| + |A \\cap B \\cap C|$这个公式就是容斥原理的基本形式。
3. 容斥原理的应用容斥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3.1. 二元关系的计数容斥原理可以用于计算二元关系的个数。
假设有n个人参加了某个活动,我们想知道其中互不相识的人对数目。
可以将每个人作为一个集合,然后根据容斥原理计算它们的并集的个数。
3.2. 排列组合问题的计数容斥原理可以用于解决排列组合问题中的计数问题。
例如,如果要计算n个元素的集合中满足某些条件的子集个数,可以使用容斥原理来计算。
3.3. 概率计算容斥原理可以用于计算概率。
例如,如果想计算同时满足A、B和C事件发生的概率,可以使用容斥原理计算。
3.4. 数论问题的计数容斥原理在数论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计算整数集合中满足某些条件的整数个数,可以使用容斥原理来计算。
4. 容斥原理的限制容斥原理是一种强大的计数方法,但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容斥原理只适用于有限个集合的计数问题,对于无限集合的计数问题无法使用。
总结容斥原理的应用
总结容斥原理的应用1. 容斥原理的概述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计数方法,用于解决重叠计数问题。
它通过对重复计数的情况进行排除,得出准确的计数结果。
容斥原理可以用于解决组合数学、概率论、计算几何等领域的问题。
2. 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容斥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在计数过程中排除重复计数的情况,从而得到准确的计数结果。
容斥原理的公式可以表示为:$$|A_1 \\cup A_2 \\cup \\ldots \\cup A_n| = \\sum_{k=1}^n (-1)^{k-1}\\sum_{1 \\leq i_1 < i_2 < \\ldots < i_2 \\leq n} |A_{i_1} \\cap A_{i_2} \\cap \\ldots \\cap A_{i_k}|$$其中,$A_1, A_2, \\ldots, A_n$ 是一组事件,|A|表示事件A的计数。
3. 容斥原理的应用场景容斥原理广泛应用于组合数学的问题中,尤其是在计数问题上。
以下是容斥原理在不同领域的常见应用场景:3.1. 求多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若给定n个集合 $A_1, A_2, \\ldots, A_n$,求其并集的元素个数。
可以使用容斥原理求解,具体步骤如下:•对于每个A i,计算其元素个数;•对于每两个不同的A i和A j,计算 $A_i \\cap A_j$ 的元素个数,并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进行求和;•对于每三个不同的A i,A j,A k,计算 $A_i \\cap A_j \\cap A_k$ 的元素个数,并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进行求和;•依此类推,直到计算出所有不同集合的交集的元素个数;•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将交集的元素个数按照正负交替相加的方式求和,最终得到并集的元素个数。
3.2. 计算集合的补集的元素个数给定一个有限集合U,求其子集A的补集A′的元素个数。
可以使用容斥原理求解,具体步骤如下:•计算集合A的元素个数;•对于每个元素个数为i的子集 $B \\subseteq A$,计算其补集B′的元素个数,并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进行求和;•根据容斥原理的公式,将补集的元素个数按照正负交替相加的方式求和,并将结果与集合U的元素个数相减,最终得到补集A′的元素个数。
容斥问题466
容斥问题466摘要:1.容斥问题的基本概念2.容斥问题的解决方法3.容斥问题的实际应用正文:一、容斥问题的基本概念容斥问题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研究从一组数集中选取元素组成集合的方法。
它涉及到两个基本的集合运算:并集和交集。
在容斥问题中,给定一组数集,要求通过并集和交集的运算,得到所有可能的子集。
二、容斥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容斥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给出了求解容斥问题的一般方法。
容斥原理的公式表达式为:|A ∪B| = |A| + |B| - |A ∩B|其中,|A ∪B| 表示A 和B 的并集的元素个数,|A| 和|B| 分别表示A 和B 的元素个数,|A ∩B| 表示A 和B 的交集的元素个数。
利用容斥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并集、交集的元素个数,来求解容斥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1.计算每个数集的元素个数;2.利用容斥原理公式,计算并集的元素个数;3.根据并集的元素个数,求解交集的元素个数;4.根据交集的元素个数,求解所有可能的子集。
三、容斥问题的实际应用容斥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集合运算、数据结构等。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解决容斥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优化算法,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此外,容斥问题在组合数学、离散数学、概率论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容斥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实际能力。
总之,容斥问题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涉及到并集、交集等集合运算。
通过利用容斥原理,我们可以解决容斥问题,求解所有可能的子集。
第二十讲 容斥原理
第二十讲容斥原理(2)[知识提要]前面讲述过简单的容斥原理,“容”就是相容,相加,而“斥”就是相斥,相减,容斥原理作为一种计数方法,说简单点,就是从多的往下减,减过头了在加回来,加多了再减,减多了再加……最终得到正确结果。
对于计数中容易出现重复的题目,我们常常采用容斥原理,去掉重复的情况。
应用于计数集合划分有重叠,无法简单应用加法原理的情况下。
在计数时,为了使重叠部分不被重复计算,人们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的方法称为容斥原理。
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两类,那么,具体公式为:A类或B类元素个数= A类元素个数+ 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
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C三类,那么,具体公式为:A类或B类或C类元素个数= A类元素个数+ 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 类又是B类而且是C类的元素个数。
有了以上的容斥原理,一些看起来头绪很多的问题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得到解决。
[经典例题][例1]五(1)班有学生42人,参加体育代表队的有30人,参加文艺代表队的25人,并且每个人都至少参加了一个队,这个班两队都参加的有几个人?[分析]我们可以画一个图帮助思考,画两个相交的圆圈:其中一个表示体育代表队,另一个表示文艺代表队,那么两圆的内部共有42人,而体育代表队的圆中有30人,文艺代表队的图中有25人,但:30+25=55>42,这是因为两队都参加的人被计算了两次,因此55-42=13,即是两队都参加的人数。
[解答]解:(30+25)-42=13(人)答:两队都参加的有13人。
[评注]可能有很多同学还是刚刚接触容斥原理,所以我们用图形来形象地描绘整个问题。
容斥原理及其简单应用
容斥原理及其简单应用
崔军
【期刊名称】《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10)004
【摘要】对容斥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推广到了一般情形,给出了一般情况下的结论及其证明,同时从计数的角度给出了简单应用,对深入理解容斥原理并掌握其应用是有帮助的.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崔军
【作者单位】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
【相关文献】
1.容斥原理在竞赛中的两个应用 [J], 曾添
2.容斥原理及其应用 [J], 夏婧
3.容斥原理及其应用 [J], 夏婧
4.组合数学中的容斥原理及其应用实例 [J], 李海侠
5.容斥原理在素数分布上的应用 [J], 邓从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1)C (m - k, i) =
i
1, k = m 0, k≠m
根据以上图形示例 , 显然有 : | A ∉ B∉ C | +| A ∉ B∉ C | +| A ∉ B∉ C | =| A| -| A∉ B | -| A∉ C | +| A∉ B ∉ C | +| B| -| A ∉ B| -| B∉
2006年第 4期 N o . 4 . 2006
又有 | A| = N -| A| , 其 中 N 是集 合 U 的 元 素个 数 , 即不属于 A 的元素个 数等于集 合的全 体去掉 属于 A 的元素个数 。 一般有 : | A1 ∉ A2 ∉ … ∉ An | = N -| A1 ∪ A2 ∪ … ∪ An | = N -∑ | Ai | + ∑∑ | Ai∉ Aj | -∑∑ ∑ | A i ∉ A j ∉ Ak | +…
n-k i= 0
( - 1) C (k +i, k)C (m , k +i) =qk +∑ ( - 1) C (m , k)
i
C(m - k, i) =
qk +1, k = m qk , k≠m
等式成立 。 二 、简单应用 对于等式 (1 - 3), 显然 , p0 =n, 就是元素的个数 令 k =0, n =3, 则有 : q0 =p0 - p1 +p2 - p3 (2 - 1) 令 k =0, n =4, 则有 : q0 =p0 - p1 +p2 - p3 +p4 (2 - 2) 令 k =1, n =3, 则有 : q1 =p1 - 2p2 +3p3 令 k =2, n =3, 则有 : q2 =p2 - 3p3 图例说明 : (2 - 3) 和 (2 - 4) (2 - 3) (2 - 4)
证明 (1 - 1): 用数学归纳法 。
收稿日期 : 2006 - 10 - 10 作者简介 : 崔军 (1968 - ), 男 , 汉族 , 新疆库尔勒市人 ,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 讲师 。
42
第 10卷总 34期 V o l. 10 Sum N o . 34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X I N JI ANG RTVU
qk + 1, k = m qk , k≠m
n- k i= 0
∑ ( - 1) C (k +i, i)p′ k +i =∑ ( - 1) C (k +i, i)
i i
n-k i= 0
[ pk +i + C (m , k +i)] =∑ ( - 1 ) C (k +i, k )pk +i +∑
i i
n- k i= 0
n
n- 1 i= 1 n- 1
An | =∑ | A i ∉ An | -∑∑ | A i ∉ A j ∉ An | +… +( - 1) |
n
i= 1 j> i
A1 ∉ A2 ∉ … ∉ An | 由此有 : | A1 ∪ A2 ∪ … ∪ An | = ∑| Ai | -∑∑ | Ai ∉ A j | +∑
i= 1 i= 1 j> i n n n i= 1
∑∑ | A i ∉ Aj ∉ Ak | -… + ( - 1)
j> i k >j
n-1
| A1 ∉ A2 ∉ … ∉ A n | (1 - 1)
j> i k >i
∑∑ | A i ∉ Aj ∉ Ak ∉ | - … +( - 1) An |
n-1
| A1 ∉ A2 ∉ … ∉
等式 (1 - 3) 的右端 :
n-k i= 0
∑ ( - 1) C (k +i, i)pk +i =∑ ( - 1 )C (k +i, k )C
i i
i= 0 n-k i= 0
n-k
(m , k +i) =∑ ( - 1) C (m , k )C (m - k, i) = C (m , k)
i
n-k i= 0
i= 1 i= 1 j >i i= 1 j> i K >j n n n
假设对于 k = N - 1 等式 (1 - 3) 成立 , 即 : qk = ∑ ( - 1) C (k +i, i)pk+i 。
i
i= 0 n-k
对于 N , 设相对应 的数 为 q′ k , p′ j , 新增元 素为 a N , a A′ =| A1 | +1, | A′ N 有 m 种性质 , m ≤n。 不妨设 | 1 | 2 | =| A2 | +1, … , A′ =| Am | +1, | A′ =| Am +1 | , m | m+ 1 | …, | A′ | =| An | 。 即 an 有 第 1, 2 … , m 种 性质 。 显然 n p′ pj + C (m , j)。 根据定义 , j = 等式左端 : q′ k = 等式右端 :
n-k i= 0
+ ( - 1) | A1 ∉ A2 ∉ … ∉ A n |
n
(1 - 2)
所谓容斥原理指的 就是 (1 - 1)和 (1 - 2 ) 这 两个 公式 。 3.推广到一般情形 推广到一般情形 ,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 关于性质 A 1 , A 2 , …A n 的 N 个元素 , 令 : p1 =| A1 | +| A2 | +… +| An | , p2 =| A1 ∉ A2 | +| A1 ∉ A3 | + …| A n- 1 ∉ A n | , …… pn =| A 1 ∉ A2 ∉ … ∉ A n | ; q1 =| A1 ∉ A2 ∉ … ∉ An | +| A1 ∉ A2 ∉ A3 … ∉ An | + … +| A1 ∉ A2 ∉ … ∉ An - 1 ∉ A n | , q2 =| A1 ∉ A2 ∉ A3 ∉ … ∉ A n | +| A1 ∉ A2 ∉ A3 ∉ A4 … ∉ An | +… +| A1 ∉ A2 ∉ … ∉ A n - 2 ∉ An - 1 ∉ A n | …… qn =| A 1 ∉ A2 ∉ +… ∉ A n | 显然 qk 表示 正 好具 有 k 种性 质 的 元素 的 个数 。 则有如下计算 qk 的公式 : qk = pk -C (k +l, l)pk +1 + C(k + 2, 2)pk +2 - … ± C (n, n - k)pn , k = 0, 1, 2… n。 4.证明 (1 - 3) 证明 : 对 N 用数学归纳法 。 设 C (n, k) 表示 { 1, 2, …, n} 的 k元子集的集合 。 N =1 时 , 设此 元素为 a1 , a1 有 m 种性 质 , 不 妨设 A1 = A 2 =… = Am ={ a1 } , Am +1 =Am +2 =… =A n = 。 显然有 m ≤n, P j = C (m , j)。 根据 qk 的定义 , 等式 (1 3) 的左端 : qk = 1, k = m 0, k≠m (1 - 3)
第 10卷总 34期 V o l. 10 Sum N o . 34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X I N JI ANG RTVU
2006年第 4期 N o . 4 . 2006
容斥原理及其简单应用
崔 军 (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 ,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摘 要 : 对容斥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推广到了 一般情形 , 给出了 一般情况 下的结 论及其证 明 , 同时 从计数 的角度给出了简单应用 , 对深入理解容斥原理并掌握其应用是有帮助的 。 关键词 : 容斥原理 ; 简单应用 在计数时 , 为了使重叠部分不被重复 计算 , 人们研 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 , 这种方法的基本 思想是 : 先不 考虑 重叠的 情况 , 把 具有某种 特征的 所有对象 的数目 先计 算出来 , 然后再 把计数时 重复计 算的数目 排斥出 去 , 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 , 简化 了计数方 法 , 这种计数的 方法 称为容 斥原理 。 下面对 容斥 原理 做简 单介绍 并推广到 一般情 形给出结 论并证 明 , 同时 从计 数的角 度给出了 简单应 用 , 对深 入理解容 斥原理 并掌握其应用是有帮助的 。 一 、容斥原理 1.最简单的情形 最简单的计数 问题 是求 有 限集 合 A 和 B 的 并的 元素数目 , 显然有以下两个等式成立 : 等式 1: | A∪ B | =| A| +| B| -| A∉ B | 等式 2: | A ∪ B∪ C | =| A| +| B| +| C| -| A∉ B | -| A∉ C | -| B∉ C | +| A ∉ B∉ C | 2.一般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 , 有如下结论 : 设 A 1 , A 2 , … , A n 是有 限集合 , 则 | A1 ∪ A2 ∪ … ∪ An | = ∑ | Ai | -∑ ∑ | Ai ∉ A j | +∑
两端相等 。
43
第 10卷总 34期 V o l. 10 Sum N o . 34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X I N JI ANG RTVU 目为 :
2006年第 4期 N o . 4 . 2006
C| +| A ∉ B∉ C | +| C| -| A∉ C | -| B∉ C | +| A ∉ B∉ C| = (| A| +| B| +| C| ) - 2(| A∉ B | +| A∉ C | +| B∉ C| )+ 3| A ∉ B∉ C | 所以 : q1 =p1 - 2p2 + 3 p2 , 正好是 (1 - 3) 中 k =1, n = 3 的结果 , 也即 (2 - 3)。 同时还可以得到 : q2 =| A ∉ B∉ C | +| A ∉ B∉ C | +| A ∉ B∉ C | =| B ∉ C| +| A∉ C | +| A ∉ B| - 3| A ∉ B∉ C | =p2 - 3p3 正好是 (1 - 3) 中令 k =2, n = 3 所得 的结 果 , 也即 (2 - 4)。 例 1: 某学校有 12位教师 , 已知教 数学的教师 有 8 位 , 教物理的教 师有 6位 , 教化 学的 教师 有 5位 , 其中 有 5位既教数学又教物理 , 有 4 位兼教数 学和化学 , 兼 教物理和化学的有 3 位 ; 有 3 位教师 教 3 门课 , 试问 : 教数学 、物理 、化学以 外的课程 的教师 有几位 只 教 1 门课程的教师有几位 正好教 2门课的教师有几位 解: 令 12 位 教师 中 凡 是教 数 学 的教 师 属 于集 合 A 1 , 教物理的教师属于 A 2 , 教化学的教师属于 A 3 。 ∴| A1 | =8, | A2 | =6, | A3 | =5, | A1 ∉ A2 | =5, | A1 ∉ A3 | =4, | A2 ∉ A3 | =3, | A1 ∉ A2 ∉ A3 | = 3 由 ( 2 - 1) 得不教数学 、物理和化学的教师数目为 : q0 = p0 - p1 +p2 - p3 =| A1 ∉ A2 ∉ A3 | =12 - ( | A1 | +| A2 | +| A3 | +(| A1 ∉ A2 | +| A1 ∉ A3 | +| A2 ∉ A3 | ) -| A1 ∉ A2 ∉ A3 | = 12 - (8 +6 + 5) +(5 +4 +3) - 3 = 12 - 19 +12 - 3 = 2. 由 (2 - 3 )得 只 教 数 、理 、化 中 一 门 课 的 教 师 数 目为 : q1 = p1 - 2p2 +3p3 =(| A1 | +| A2 | +| A3 | ) - 2(| A1 ∉ A2 | +| A1 ∉ A2 | +| A2 ∉ A3 | ) +3 | A 1 ∉ A 2 ∉ A3 | = (8 +6 +5) - 2(5 + 4+ 3) +3 ×3 =4 由 (2 - 4)得 正好 教数 、理 、化中 两门 课 的教 师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