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合适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蕴含的意义,领会本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通过分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含义。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训练,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高境界的追求。

3、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

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

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1、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10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青岛宋晓渝○教学目标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初步感知①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处》导教案一、《在山的那处》导教案(我的讲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知识与技术1.培育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做到读音正确,停留适合,读出适合的语气。

2.理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包含的意义,领悟本诗中包括的人生真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时经过剖析诗歌优美的语言来体会诗歌的含义。

2、频频朗诵感悟,领会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3、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地学习诗歌。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诗歌中论述的人生真理,领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建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要点难点】要点1、朗诵训练,注意适合的停留、适合的语气和正确的情感。

2、诗歌意象所包含象征意义的掌握。

3、领悟诗歌中论述的人生真理,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难点1、朗诵技巧的训练。

2、诗歌意象所包含象征意义的掌握,领悟诗歌中论述的人生真理。

【知识链接】(走近、凑近、亲密,让距离成为过去!)1:王家新, 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此刻丹江口市)。

1978 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念书。

1982 年毕业,分派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 年借调到北京,在《诗刊》社从事编写工作, 1990 年走开。

1992 年去英国。

1994 年回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课工作。

第一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绝壁》等。

2有关背景《在山的那处》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1979 年写下的一首诗,那时诗人仍是一个边远山区到达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在山的那处》发源于作者的童年经历,与自童年起就向来陪伴他的挫折经历以及在这类挫折中他的日渐深邃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诗中对“海”的神往,其实是历经“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神往与追求,是接受了理想主义教育而理想在现实世界中又破灭了的一代人对人生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一、【导学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自学导航】:1.练读诗词5次,争取读准节奏感情。

2.给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减________________ 诱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瞬.()间_______________ 隐秘..喧.()腾________________ 痴.()想________________【课堂导学】:一、竞读:1.分小组练习朗读并选出本组朗读最佳者在全班朗诵。

二、自我研讨: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A.从时间看:第一节写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写________________。

B.从事情看:第一节写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写________________。

C.从心理看:第一节写________________;第二节写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9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9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doc

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要求学牛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木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聚焦】作者写这首诗是想告诉读者什么呢?答: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程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的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或: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

要达到一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冇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难点突破】本诗的“山”和“海”除了字而含义外,你认为还应该有什么比喻义呢?答:“海”比喻理想;“山”比喻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群山”比喻重重困难,1佃“爬山”则比喻经过艰苦奋斗向理想攀登的过程。

【走进作者】王家新,湖北丹江口市人。

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等。

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人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背景追溯】《在山的那边》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人学校园不久的人学生。

因此,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作者的影子。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

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世界对于幼年的作者来说,就是放学示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屮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其实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冇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作者小时候特冇的秘密,甚至隐秘地影响到了作者的一生。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准语气。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词语的含义,理解诗歌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

一个山区的孩子,他想望大海,他不停追寻,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分析诗歌。

1、划出诗中的问句,讨论每一个问句的'含义和语气。

重点朗读以下四个问句,个别示范,分组朗读。

(1)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2)哦,山那边是海吗?(3)妈妈,那个海呢?(4)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2、朗读合诗。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3、归纳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提示: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一节的“小时候”,第二节的“现在”。

3、他坚信有大海,怎样去寻找?“一次又一次”、“一座座”、“又一次次”改成“一次”、“一座”、“又一次”好不好?为什么?4、诗歌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往往另有内涵,说说诗中的“山”和“海”有怎样的内涵。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联系上下文,品味诗句。

(1)、课文研讨与练习二加点词语的含义。

(2)、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理解,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交流讨论。

提交问题,讨论解决。

三、课后阅读。

只要明天还在汪国真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慢慢消融春雷定将滚滚而来(1)、这首诗成功的运用了象征手法,请选取几种典型的形象,写出它们分别象征什么。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思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19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19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目标呈现:【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反复朗读,能说出“海”“山”在诗中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一、预习热身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王家新,当代诗人,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陨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2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楼梯》等。

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坐矮板凳的天使》等。

2、自主学习(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

痴.()想隐秘.()凝.()成喧.()腾一瞬.()间(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可仿照示例,仿写句子。

例: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

(3)、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本诗讲述了什么内容?“山”与“海”在诗中除了指自然界的山与海外,还有什么别的含义吗?二、活动探究1、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2、“爬过山就能见到海”,作者借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3、为什么说“山那边啊,铁青着脸”?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种子”指什么?为何说是“飘来的“?5、“因为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暄腾……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句话什么意思?三、盘点提升: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精选7篇)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精选7篇)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精选7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这是一首抒写大山里孩子对未来美好充满期望的诗歌,很憧憬,也很美好。

我在备这课的时候也充满着美好,但是第一堂课,我忽然卡住了。

发现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还没适应过来,完全不是我上一届的活泼热闹。

无论我怎么做工作,学生只是期待我给他们答案。

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小学都是不回答的,我们习惯了老师说。

忽然觉得是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能力确实估计不足,这些,成绩几乎都是我们乡下三类四类的学生,我一下子想教会他们的语文能力真的很难。

甚至,很多孩子连修辞都不知道。

于是,我把课堂停下来,只设计一个问题“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优美的句子”然后,让他们讨论,我下去听他们表达,一个一个,错了的,我及时纠正。

学生只要说一点,我就鼓励和表扬。

剩下的时间,和他们一起读课文。

回来,我把课堂重新设置了一下,我告诉学生分析句子从那些方面,尽量起点放低。

第二堂课,学生只要讲一个词语,我就马上给予表扬,然后我告诉他们,有些该怎么走。

初一,读是重点。

结合这个特点,课堂的另一个目标是深入朗读,要他们学会感情的变化起伏。

然后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这个句子里哪些需要重读,为什么,这样一下,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读的感情也更加投入了。

在意象的。

理解上,学生们还是能很快把握的,这个倒是超出我的想象。

只能能回答,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我都适时加以补充的。

课堂渐渐清晰明朗起来了。

至于诗歌的意象,含蓄等特点,我都没有讲,慢慢来吧,先让他们学会表达。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的环节是讲名人遇见山,爬过山的故事,学生讲的不多,我补充了几个例子,这个目的是保持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我还推荐了《乞丐囡仔》这本书,让学生去阅读。

这堂课,真实提醒着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里,不要急于求成,一点一点脚踏实地去渗透,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看见我们自己的那片海。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阅读赏析诗歌。

2、领会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法点拨: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资料助读(一)关于诗歌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

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作家作品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

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

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

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

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

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1《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提示点拨】一、目标点击:(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家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3.理解“山”与“海”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学法指导:诗歌就像一盘美味佳肴,关键在于自己去品味。

要解诗中味,可以用以下方法:反复吟读: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读诗是领悟诗歌的基础,只有反复地读,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捕捉诗歌的形象。

感知诗意:要整体的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就得把这首诗的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糅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可以从一下思路去感知:痴想——诱惑——渴望——攀上山顶——理想——信念(实现)品味诗句: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信念、一个哲理。

对本诗的品读要抓住“山”与“海”这两个关键词。

重点品味“山”、“无数座山”、“爬山”、“海”的象征意义。

品味了诗句的含义,领悟全时的思想感情就简单了。

二、重点聚焦:1.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2.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3.朗读诗歌。

【自主探究】一、走进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准字音,并划出生字词。

看一看,你读准它们的音了吗?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ā漫湿màn一瞬shǜn间几奔扎秘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尽量读出语气和停顿。

读完后,请想一想:第1节中的“山”与“海”同第2节中“山”与“海”含义相同吗?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然后重点体会一下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和语气:(第一节)痴想、隐秘、铁青着脸、零分;(第二节)一次又一次、诱惑、一次次、喧腾、枯干3.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谁读得声情并茂;读完后,请分别概括两节诗歌的内容(用写×人×时候×事情的句式)第1节:第2节:二、资料助读:1.作者资讯: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处》导教案第一课在山的那处【基础操练】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痴()想秘密()迷惑()xuān()腾一shùn()间yùn()含2. 下面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想象凝成迷惑宣腾B.浪潮登攀模糊痴想C.秘密清亮依旧枯干 D. 漫湿一瞬时飘来深根3.指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⑴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于是,怀着一种秘密的想望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 在一瞬时照亮你的眼睛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运用】4.( 2019·襄樊)依据语境仿写句子。

赏识是一种领会,赏识也是一种收获。

赏识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喷薄中感觉向上的力量;赏识海洋,自然会在海洋的浩大中意会广博的胸襟;,。

5.一位圣人曾说过:“不单会在欢喜时浅笑,也要学会在困难时浅笑。

”浅笑,标记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襟,也是一种境地。

人生需要浅笑,让我们用浅笑面对生活吧。

此刻班大将要举行以“浅笑着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竞赛,请你达成以下任务:(1)做好准备:在正式演讲竞赛以前,请你依据竞赛的主题确立自己演讲内容,做好充足准备。

① 收集、整理资料④ 设计演讲(适合运用演讲技巧)(2)拟写口号;为创造活动气氛,请你拟一条简短优美、富裕感染力的标语:( 3)提出建议:你认为“浅笑着面对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除了进行演讲竞赛之外,还能够展开什么形式的活动?请写出两种。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达成下面各题。

在山的那处(节选)王家新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处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处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秘密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但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处,依旧是山山那处的山啊,乌青着脸给我的想象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处,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日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绝望当我爬上那一座座惑着我的山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我听到海依旧在方我喧──那雪白的浪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是海?是的!人啊,相信一一在不断地翻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绝望以后你会攀上一座山而在座山的那,就是海呀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一瞬照亮你的眼睛⋯⋯6.“ 秘的想望”理解不正确的一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19课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19课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3、树立理想,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导学重点】理解海及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导学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课时】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掌握字词,扫清朗读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或多音字)注音。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隐秘:②诱惑:③喧腾:④一瞬间: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思考下列问题: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在文中圈画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这些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二、预习展示: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清澈(chē) 枯干(kū) 依然(yī) 奔命(bēn)B.漫湿(màn) 耽误(dān) 痴想(zhī) 喧腾(xuān)C.瞬间(shùn) 瓜蔓(màn) 攀登(pān) 凝成(níng)D.奔波(bèn) 幻想(huàn) 诱惑(yòu) 朦胧(1óng)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B.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做坏:C.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喧腾:喧闹沸腾。

D.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三、朗读课文:(1)多媒体播放MP3,学生听读。

(2)朗读指导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所谓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谓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所谓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优秀6篇)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

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出示幻灯片)注音并解释:痴想凝成一瞬间喧腾隐秘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节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④ 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⑦ 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代表发言后明确: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② 痴想即痴迷,神往于外面的世界。

③ 用了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的主观感觉。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可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人教版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习难点】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字注音痴()想隐()秘( ) 凝()成诱()惑喧()腾瞬()间2、解释下列词语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瞬间:几乎:3、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4、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课内探究案】一、联系实际,激情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踏上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向往。

你是怎样描绘未来的蓝图呢?(学生各抒己见,兴奋而热烈。

教师适时点拨,引出课题。

)一个渴望大海的山里孩子,最美丽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能拥抱大海,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

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深情的诉说。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加入情感,再次朗读体会。

3、学生个别诵读,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4、学生齐读,感受两节诗的大意。

5、明确两节诗的大意:第1节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第2节成年后的执著与感悟三、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课题(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

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

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

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优秀15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篇一教学目标: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生: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师:为什么会这么想?生: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师: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整体感知师: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教师读完,学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鼓励。

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比老师还好。

不过关键还是这首诗写得好,大家喜欢读,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生:速度太快,没有感情。

生:该重读的没重读。

生:对课文意思理解不透,还没品出味儿来。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不错。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请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出示思考题)①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③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在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呢?生(齐):在山的那边是海。

(教师板书大大的“海”)师:“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其他含义吗?生:“山”,就像是困难;“海”就像是理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 4.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4.19《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
对策
备习
1 、文体知识介绍:诗歌
2、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字词,朗读诗歌。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备习检查
情境 导入
出示有关文体资料;补充、强调文体常识。(板书课题)
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研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1、朗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山的那边是什么?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互相交流。
2、能 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学生概括的内容加以补充和说明。
联系上下文,品味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 惑着我的山顶
4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
自主探究;
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1、边默读边圈画重点词语。
2、组员互相说说对这
些问题的理解 。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时习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 可以是生活的;可 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怒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板书设计
山:困难海:理想(信念)
征途漫长→百折不挠→实现理想
反思
第19课《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导入: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

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 与“山
’’ 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
来的”?
合作探究
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布置作
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2、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