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合集下载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1799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1792年27岁时创作的,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因此,在创作风格上,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小调奏鸣曲》,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c小调,二二拍子,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1、引子(1 T 10小节)2、呈示部(11 T 132或者134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第一个结束主题T 第二个结束主题T 主要主题的双片断T连接3、展开部(135 T 196小节)慢板的引子T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T连接4、再现部(197 T 296小节)主要主题T连接T副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T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T同样再现5、尾声(297 T 312小节)引用慢板引子T引用主要主题部分T动力结束[2]130第一乐章的引子,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教学内容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 , 1827 年 3 月 26 日在维也纳逝世。

创作上 , 他对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继承与拓展 , 对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形式结构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 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出版于 1799 年的《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 1792 年 27 岁时创作的 , 题献给酷爱音乐的亲王李斯诺夫斯基。

当时 ,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 , 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 , 因此 , 在创作风格上 ,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 f 小调奏鸣曲》 ,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情绪悲壮激昂、感情崇高伟大 ,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杰作 , 是贝多芬奏鸣曲逐渐向浪漫派风格靠近的代表作 , 是贝多芬里程碑式的作品。

标题“悲怆” , 隐藏着生命的磨难 , 流露出内心的痛苦 , 但音乐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 , 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 , 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 , 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1] 这是年轻贝多芬的悲怆。

《悲怆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 , c 小调 , 二二拍子 , 是整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

其结构如下 :1 、引子 (1 → 10 小节 )2 、呈示部 (11 → 132 或者 134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第一个结束主题→第二个结束主题→主要主题的双片断→连接3 、展开部 (135 → 196 小节 ) 慢板的引子→主要主题和引子动机发展→连接4 、再现部 (197 → 296 小节 ) 主要主题→连接→副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一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同样再现5 、尾声 (297 → 312 小节 ) 引用慢板引子→引用主要主题部分→动力结束[2]130 第一乐章的引子 , 在矛盾因素的对置与较量 , 伴随力度与音区的对比中拉开帷幕 , 仿佛是被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3第一乐章摘要:《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早期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

是一首反抗残酷命运,追求美好理想的雄伟诗篇。

该作品遵循古典的传统,具有极强的逻辑思维感和宏伟壮丽的气势。

同时也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质。

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超凡脱俗的巨作,聆听引子的痛苦呻吟;感受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勇往直前,坚定有力;期待尾声中的等待光明,迎接胜利。

让我们切身感受作曲家复杂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了解其卓尔不凡的创作。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著名钢琴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7日生于德国城市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被誉为“维也纳三杰”之一的他有着激进的民主思想,虽然性情暴烈,但是他追寻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敢于打破常规,追求个性,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在创作上对奏鸣曲式,交响曲套曲形式结构作出极大的贡献,也许是个人命运的坎坷与艰辛,造就了他的作品特有的标志---坚毅,刚强。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间,当时贝多芬赠给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标号为op.13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意为“悲怆的大奏鸣曲”。

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仅是这一部和op.81“告别”是由作曲家亲自加上标题的。

或许受到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欧洲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观念。

这正是贝多芬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

在他失聪后的人生低潮时,正是这个理念支持着他顽强的生存着,引导着他的作品跨入另一个新的境界。

取代之前作品中贵族般的典雅的是强烈的热情与波涛汹涌的情感。

曲子的力度对比加大、音域的距离加宽、和弦连接也脱离古典的范畴。

使音乐从古典乐派的传统之中解放出来,开创出另一种崭新风貌。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悲怆》,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历经了两年的创作,于1801年首次演出,至今仍然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第一乐章入手,来谈一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的魅力所在。

第一乐章以降B小调开篇,情绪沉郁而深沉,给人一种沉思和思考的感觉。

一开始,贝多芬以简单的音符表达了对于命运的思索,而后逐渐地由简单的旋律发展到颇具技巧的乐段,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着情感与探索的音乐世界。

整个第一乐章乐曲的结构严谨,情感的波动十分自然,以至于即使在听者听来极具挑战性的技术性的乐段时,也会为贝多芬的情感表达而深深打动。

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给人们展现了他的独到见解和情感表达的才华。

他以虚拟的琴键,以震颤的音符,以跳跃的旋律,将情感渗透在每一个音符中。

整个乐章的情感起伏,从深邃沉重到慷慨激昂,无不展现了贝多芬的情感丰富和技巧娴熟。

在演奏上,第一乐章对钢琴演奏者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中的技术亮点包括高难度的音阶、跳跃、和弦的运用等。

整个乐章要求演奏者有极高的演奏技巧,同时也需要具备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将技术和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完美地演绎这部作品。

在乐章的结尾部分,贝多芬将情感渲染的淋漓尽致。

一段段短小的乐句,仿佛是一种内心的呐喊,让人感受到了贝多芬对于命运的无奈与挣扎。

在这段激昂的乐句中,贝多芬通过复杂的和弦和扎实的音符,将他内心的情感饱满地表达出来,使得听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动人至极的音乐世界,无法自拔。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其丰富的音乐表达和精湛的技术要求,成为了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repertoire之一。

无论是从情感表达还是从技巧要求上来看,这部作品都无愧于贝多芬音乐创作中的精华之一。

它既是一部练习技巧的好曲目,也是一部富有内涵和情感的音乐杰作。

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并且深入理解这部伟大作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钢琴演奏者能够通过演奏这部作品,找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和音乐魅力。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 贝多芬的音乐与他所处的年代,自身的遭遇是分不开的。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留下了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共和、自由、平等、博爱。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到1798年,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时创作的。

其题目《悲怆》是他自己命名的,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壮、感情强烈的意思。

[关键词] 贝多芬《悲怆》分析一、背景贝多芬的代表作《悲怆》奏鸣曲表现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懑与反抗,表达了他对不公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二、具体分析1.引子乐曲第一乐章是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的,但是开头加了一个很长的引子,其深沉的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听起来非常沉闷。

在演奏时第一拍的和弦应用大臂的力量下键,声音要深沉结实。

紧接着第二拍和弦声音变弱,但手指不要软,掌关节站稳,这样弹出的声音有一种紧张度,听起来有一种紧迫感,它仿佛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得不到喘息一样。

以下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在弹法上相近,但在力度和内容上,要层层递近,使紧张层层加深,仿佛是贝多芬对不平等社会发出的质问,而得不到回答。

第四小节前三拍和弦要弹得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明亮,第四拍飞速成下行的音阶给人一种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音乐也从小调转入大调。

接下来从第五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如歌的旋律,在弹奏时应注意句子与语气的划分,和弦的解决。

左手的伴奏不要弹得太突出,应给人一种朦胧感,造成一种背景。

第五小节第四拍的和弦要弹得结实有力,与前三拍如歌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不时地被现实黑暗社会势力所冲击。

第六小节也是一样,第七、第八小节声音要拉住,一点点渐强;到第九小节第一拍,前半拍的和弦要达到最强,下面要弹得很干净、轻巧,第二拍断奏要果断,第十小节也是如此,这两小节给人一种寻问的感觉。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谈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他创作的多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部分,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这部奏鸣曲的开场乐章,其独特的风格和音乐表现力使其成为了贝多芬创
作的经典之作。

该乐章的中文名称为《悲怆奏鸣曲》,这一名称对该乐章的情感表达进行了描述。


章分为悲怆的开头部分、温馨的中间部分和坚定决绝的结尾部分。

乐曲的开头部分采用了贝多芬擅长的剧烈情绪表达方式,以黑色键上的降B音为主题。

这一主题渲染了一种悲伤而深沉的情绪,如同漆黑的夜晚一般。

随后,乐曲开始逐渐升高,呈现出一种希望的气息。

进入中间部分,音乐的氛围突然转变,变得柔和而温馨。

这部分以优雅的旋律为主,
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是乐曲中的一个转折点,从黑暗而悲伤的情绪中逐渐转向积极
向上的情感。

最后是乐曲的结尾部分,此时音乐变得强烈而坚定。

这一部分以激情四溢的音符和重
复的音节为特点,展现了贝多芬极具力量感的音乐风格。

乐曲以高亢的情感和惊人的技巧
技巧画上句号,给人一种震撼和振奋的感觉。

在演奏这一乐章时,钢琴演奏家需要熟练掌握技巧,准确而有力地演奏出各种不同的
音乐元素。

尤其是在音乐情感转折的地方,演奏家需要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和音调,以表
达出贝多芬所要传达的情感。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侯乐 / 张可昕摘 要:《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采用里程碑式的创作手法,将贝多芬早年的困苦经历以及命运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创作背景,从史学角度剖析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

第二部分对立足作品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曲式及和声的运用上抓住作品的创作特征,对乐句做细致解读。

第三部分论述了演奏时的三个要点,首先是力度的变化,注意作品中强烈的力量冲突,特别是演奏厚重织体时将情感氛围的烘托做到细腻;其次是对速度的把控,旋律线条的紧张或舒缓直接影响着音乐进行动力,将作品的戏剧性表现出来;最后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将贝多芬内心中面对命运的不甘与痛苦表现出来。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侯乐(1971-),女,博士,副教授,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张可昕(1999-),女,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交响曲和奏鸣曲。

他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巨匠,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他将自己艰辛的一生,以及理想和英雄主义情怀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之中。

《c 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初,记录了贝多芬二十七、八岁时的生活,因此这部作品在叙事性上也是值得深思的。

它不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贝多芬的一次宣言,用作品将自己的抗争和希望宣泄出来。

这首作品是献赠给他的仰慕者与赞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酷爱音乐,最为倾慕贝多芬,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他丰厚的报酬,并多次赠送给贝多芬大量乐器,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一位伯乐、雇主与朋友。

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一、摘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构思雄伟,悲壮激昂。

第一乐章是这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其引子部分,表现了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反映了挑战命运、搏击黑暗势力的决心,副部主题则活泼而抒情;再现部音乐一往无前、坚定有力;尾声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

整个乐章充满斗争的力量和热烈的追求,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篇章。

二、关键字:悲怆曲式结构挑战命运激昂奋进自由平等当时,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因此,在创作风格上,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 小调奏鸣曲》,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感情崇高伟大,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三、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另外还有大量交响曲、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等等。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c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至1798年初,是题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1799年由维也纳的艾德尔社初次出版。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作者:李斌斌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9期摘要:贝多芬一生共创作35首钢琴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作为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虽然是遵循了传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手法,但更多的是融合了贝多芬自身所特有的英雄性、交响性、戏剧性的创作特点。

主要通过对贝多芬生平简介、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演奏手法及作品分析介绍,逐步探讨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情感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巅峰之作。

奏鸣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最为风靡的创作题材,它的深度和影响力的体现就必须提到一个重要的乐曲结构,即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由于其丰富的相对复杂的结构性,表达了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和内涵性。

正因如此,每一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最能体现整首乐曲的内容、思想、深度,是全曲的精髓部分。

一、《悲怆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贝多芬创作《悲怆奏鸣曲》的时间是18世纪上半叶,法国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当时著名的启蒙思想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

贝多芬也受之影响,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非常向往,迫切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和力量。

他怀揣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奋笔写下了《悲怆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渗透着革命斗争的激情,其形象拥有慷慨激昂的革命特征,与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多地预示了新世纪的曙光,他以热情的表现手法和大胆而紧张的情绪埋葬了过去,满怀希望地迎接未来。

同时,该作品标志着贝多芬成熟的、富有个性的、浪漫潇洒的、创作性时代的开始。

二、《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与情感表达《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由极慢的慢板和较为辉煌的快板组成,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总共310个小节(图例)。

引子(1—10小节)是全曲的序奏及联接后面快板的总要先导,是全曲发展的核心。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 1798 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

《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正值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

“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作品的音乐情绪是充满了悲怆的气氛,但这种悲怆是饱含着愤怒与抗争精神的悲怆,而并非一味沉痛的悲怆。

正确把握此曲的基本情绪才能准确演奏这首作品。

《悲怆》奏鸣曲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思维的杰作。

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形式,在快板乐章之前创造性的加入了一个篇幅相当大的引子(1-10 小节)。

引子的主题成为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两次回复,形成了感情的核心。

在引子部分里,自我精神与现实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的叹息与绝望,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引子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情绪不稳定。

Grave(严肃的、庄重的、沉重的、低沉的)的实质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

1-4 小节悲剧的因素不断推进,连续采用调式模进手法,和声从第一小节的小三和弦到第二、三小节的减七和弦,情绪更加阴暗、动荡不安,旋律线条却依然向上,表现强大的黑暗势力以及被压迫但依然顽强不屈的反抗者。

三、四小节连续不断的反抗,降 A 音到达第一个顶峰,然后一个像小提琴独奏的华丽的经过句,引子进入降 E 大调。

从第五小节开始,突弱突强的句子对比,是带有理想的请求与严酷现实的拒绝,降 E 大调在色彩上变得明亮,有一 种对光明的期待,但两次都马上被 ff(很强)—强大的黑暗势力打断,这种期待越来越强,达到第二个顶峰才无助的落下,而后又极不甘心地徘徊不去,终于对命运的反抗在急促的半音下行之后爆发了。

引子部分有大量的力度标记,在创作时贝多芬详细地标出所有强弱记号,仅前四小节,就出现了八个力度记号。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贝多芬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赏析
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6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由海顿和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主义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

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合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

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连在一起。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共32首,其在钢琴音乐中的地位可以与被称之为“旧约圣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媲美,被称之为“新约圣经”。

写作时间超过三十年,在音乐风格和精神内容上,都被看做贝多芬的音乐自传。

32首钢琴奏鸣曲中1800年以前的作品,一般划分为早期作品,但实际上第八《悲怆》已很具中期色彩:个性张扬,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但第八之后,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首似乎又连接上了第七号。

自第十二号开始,真正进入贝多芬辉煌个性写照的中期。

一般把第二十八号以后的5首称为后期作品。

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是自第八《悲怆》起,经由第十二号《送葬》、第十四号《月光》、第十五号《田园》、第十七号《暴风雨》之发展,至第二十一号《华德斯坦》、第二十三号《热情》、第二十六号《告别》、第二十九号《钢琴》发展到顶点。

这几首,都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不朽之作。

试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试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试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贝多芬除了创作有这首悲怆之外,还有比如《月光》、《田园》、《黎明》等等优秀的作品。

第一乐章的情绪激昂、热情似火,它不像第二乐章一样安静沉思,也不像第三乐章充满了浮想联翩的幻想,第一乐章的演奏激情有动感,充满戏剧性,技术流利,有利于手指上技术的突破,许多音阶上的跑动以及震音上的使用,都为这首作品的宏伟增加了一份力量。

本文就作品的背景以及演奏技巧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悲怆;贝多芬;背景;技巧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写作背景现代钢琴师近现代工业革命的一种产物,但它能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发展到现在的高度,说明其符合人们现实的需求。

在钢琴音乐中音乐题材丰富,如托卡塔、赋格、圆舞曲、练习曲、奏鸣曲、协奏曲等等,品种繁多。

本文就古典奏鸣曲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悲怆一乐章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

因为中国的钢琴音乐起步较晚,最早的钢琴教育家是俄罗斯的钢琴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中国没有西方的钢琴音乐完善,现在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更没有被称为钢琴旧约圣经的《十二平均律》,也没有被称为新约圣经的《32首钢琴奏鸣曲》。

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海顿和莫扎特更多的是对前辈的传承,而贝多芬的古典奏鸣曲在经历了传承后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可以说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创作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

何以贝多芬的古典奏鸣曲如此之经典,这大概得从贝多芬本人的经历以及创作的作品类型说起,贝多芬一生坎坷的尽力造就了他内发自省的深刻音乐语言,他一生对交响曲的创作决定了所创作的奏鸣曲的丰富以及经典。

这首《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由作曲家于1792年创作完成,这首作品创作于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中期也就是成熟时期,这个时候作曲家脱离了海顿以及莫扎特音乐语言的影响,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音乐创作之路。

可以说本首作品是他奏鸣曲的一个分水岭,有青涩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作品是作曲家贝多芬为了雇主卡尔.冯.李思诺夫斯基亲王所创作的一首作品,于1792年创作并献给这位亲王。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 ·26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周国文(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整体上看,该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规模相当,同等重要。

整个乐章旋律流畅优美、清新动人;局部和声变化较多,色彩绚丽多姿;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既有鲜明的对比,又有巧妙的统一,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图分类号:J64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6-0261-00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曾任皇家宫廷乐长,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以其卓著的音乐创作成就,“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高峰,又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做了预示和准备”[1],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

其创作上最突出的领域是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共写了9部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

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

[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创作于1798-1799年,是西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杰出典范,也是贝多芬崇尚“自由”“平等”“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潮在音乐作品中的又一次反映。

《悲怆》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进行创作,其曲式结构图式如图1。

浅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特点

浅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特点

浅论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特点作者:孙文琳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7期【摘要】该奏鸣曲的创作正是在暴风雨般的革命年代,表达了贝多芬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和不满。

同时,在全曲中充满着反抗斗争的力量和对激情的热烈追求。

本文论述了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作品风格演奏技巧一、触键及踏板的使用首先,悲怆的情绪笼罩着全曲。

引子的庄板动机是重要的基础动机。

是深沉,并且带有小调的色彩的的和弦,听起来使人觉得悲痛与沉闷。

感觉仿佛世界末日一般,天空乌云密布、一切生物死一般的沉寂。

引子部分的第一个和弦阴森严峻,但而后级进上行的附点音符,又让人产生哀求的感觉。

而后几个强劲有力的和弦和极弱的音程交替出现,应用大臂的力量,“一泻千里”般的输送到指尖。

掌关节要非常坚固,以便做好有力的支撑。

右手八度的歌唱性要充分的表达出来,左手尽量弹奏的圆滑,尽可能地保持匀整。

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一定要注意让手指尽可能的弹足每个音的时值,并且要相当饱满,使钢琴产生强有力的音响和共鸣。

强弱对比要明显。

呈示部的左手的分解八度应当手指帖键,大、小指保持八度的位置,指尖抓住键盘,把每指的第一个音作为支点,按照每拍四个音,有节奏的用手腕轻轻摇动弹出。

演奏副主题时(51小节开始),要清楚的意识到主题声部为高音声部,低音声部的前四个音,如同合唱中的领唱部分。

左手的伴奏每次都要柔和的进入,全音符的降B音要保持到底,三度音要弹奏的十分轻巧。

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触键方式大体如同引子和呈示部。

在踏板的处理上,仅以我个人认为,需要更加严谨的处理。

否则一不小心,就会令作品失去光彩。

该作品的踏板并不是根据作品的节奏型,完全用切分踏板。

可根据音乐的走势去处理踏板。

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需要“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就是要“一脚跨在古典主义时期”,“一脚跨在浪漫主义时期”。

因此本人认为,该曲在原有踏板的基础上,应该在以下情况中也同样适用踏板:1、为了有助于连奏,加强乐句的连贯性2、为了保持均匀的渐强和渐弱3、为了使音响更加富厚饱满4、为了获得色彩性成效二、节奏与速度乐曲的开头,庄重并且缓慢的和弦要弹得沉着和厚重,让人感觉出一种内在的紧张度。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悲怆奏鸣曲是勃拉姆斯的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由四个乐章组成。

本文将主要讨论该作品的第一乐章。

作曲家简介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1897年)是19世纪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受到贝多芬和巴赫等大师的影响,以其复杂的和声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

曲目分析第一乐章: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是整个作品中最长的乐章,它以悲伤的氛围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而著称。

这个乐章的结构是典型的奏鸣曲结构,包括展开、再现和发展三个部分。

展开部分乐曲以宁静的和弦引子开始,为接下来的主题铺垫。

接着,主题以强烈的音符进入,充满了悲伤和内省。

主题由大提琴独奏演奏,然后由整个交响乐队呈现。

勃拉姆斯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运用,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现部分再现部分重新引入了主题,但以不同的方式展示。

这个部分起初是柔和的,但逐渐变得充满力量和激情。

主题在不同的音色和乐器中回响,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发展部分发展部分是整个乐章的高潮,音乐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勃拉姆斯在发展部分中使用了对位法和变奏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这里的音乐充满张力和冲突,仿佛是一场内心的挣扎和决斗。

音乐特点悲伤的氛围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最显著特点是其浓厚的悲伤氛围。

勃拉姆斯通过运用迷人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巧妙地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音乐在柔和和激烈之间交替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复杂而丰富的和声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勃拉姆斯擅长运用复杂而丰富的和声。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和声编排非常巧妙,给人以深度和立体感。

这种和声运用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和深邃。

富有表现力的旋律勃拉姆斯的旋律总是充满感情和表现力。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展示了他在创作旋律方面的天赋。

这个乐章中的旋律悲伤而富有张力,充满了情感的张扬和细腻。

总结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勃拉姆斯最著名和最深情的作品之一。

它以复杂而丰富的和声和富有表现力的旋律而闻名。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式有 1 8 1 7 —1 8 1 8之 间 的六 首 A大 调 。
二、 贝 多芬 奏 鸣 曲《 悲 怆》 第 一乐 章 赏析
( 一) 贝多芬奏鸣曲《 悲怆》 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
创作于 1 7 9 8年 的 贝多 芬 奏 鸣 曲《 悲怆 》 第一乐章是贝
多 芬 早 期 极 具 代 表 性 的作 品 之~ , 也是他献给卡尔. 冯. 里 斯 诺 夫 斯 基 亲 王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 此 时 的 贝 多芬 深 陷轰 轰 烈 烈 的 法 国大 革命 .又 因 为母 亲 的离 世 负担 起 家庭 所 有
为 丰盛 , 3 2 首 中的 1 8 首 都 在 此 时 产 生 ,此 阶段 的作 品 创
作风 格 、 形 式手 法 都 较 为保 守 严谨 。 贝多芬 中期作 品处 于 维也 纳时期 , 此 时 贝 多 芬 开 始 听 力 日益 消退 , 耳朵失聪 、 健 康 恶 化 的 贝 多芬 因为 不 能 继 续 自 己的 音 乐 梦 想 而 苦 恼
回旋 曲 式组 成 ,第 i乐 章 是 由 c小 调组 成 的 奏 鸣 回旋 曲
压抑 , 但 他 依 旧扼 住 命运 的喉 咙 顽 强地 创 作 。可 以说 贝多 芬 此 时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风格 非 常 鲜 明 ,多体 现 了 贝多 芬 遭 受 磨 难 隐忍 悲怆 的痛 苦 . 同时 表 达 了对 命 运 的挑 战 以及
浅析贝多芬奏鸣 曲《 悲怆》 第一乐章
刘 义 四川省 遂 宁市文化 馆 艺术辅 导部
摘要 : 路德维希 . 凡. 贝 多芬 作 为十 九 世 纪 德 国音 乐里 程 最 富 盛 名 的 作 曲 家 、 音 乐家 , 其 作 品 大 多具 有 鲜 明 的 、
真 挚 严 谨 的创 新 精 神 、 情 感体 验 和 丰 富的表 现手 法 。深 受 浪 漫 主 义 与 古典 主 义感 染 的 贝 多芬 著有 降 E大 调 第 3交响 曲 《 英雄》 《 欢 乐颂 》 《 命运》 等 流传 至今 的 悦 耳 佳 作 。 贝 多芬 的钢 琴 奏鸣 曲被 誉 为钢 琴音 乐 中 的“ 新 约 圣 经” . 本 文将 深 度 介 绍 贝 多芬 的人 生 经 历 与 生 平 作 品 , 并 从 音 乐 的领 域 来 阐 述 贝 多芬 奏 鸣 曲《 悲・ 险》 第 一 乐章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60赵文雪: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赵文雪(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一、贝多芬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涉及到了不同的题材类型,例如奏鸣曲、变奏曲、协奏曲、交响乐等。

在他创作的众多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奏鸣曲,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

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巨人,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他将主调音乐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为后人的音乐创作起到了模范作用。

二、曲式结构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其中,引子为1-10小节;呈示部要进行一次反复,为11-134小节;连接部分为135-138小节;展开部为139-196小节;再现部为197-296小节;尾声部分为297-312小节。

在引子部分中,调式调性为c小调,可以分为4+4+2。

第1-4小节采用了模进的手法,旋律线条的不断的上行,fp-fp-fp-sf-sf-p-sf的强弱进行,使情绪更加动荡不安,推动音乐材料的不断发展。

在呈示部中,它的主部(11-26小节)中,左手持续的八度震音与旋律声部上行走向是一种抗争性的体现。

在连接部(27-50小节)中,调式调性具有多变性:由c—G—降A—降B构成。

连续使用调性模进起到了巩固主题的作用。

在副部(51-112小节)中,调式调性为降e—降D—降E。

可以将其分为第一主题(51-88小节)和第二主题(89-112小节)。

这两个主题运用不同的音乐材料及音区的扩张,凸显了这个部分贝多芬的内心反抗及斗争。

在结束部(113-134小节)中,调式调性为降E大调。

主和弦的运用巩固了调式调性。

第130 小节的阻碍终止引出了新的音乐材料。

在连接部分中,调式调性为g小调。

采用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并进行变化,将调式调性改变,进一步强调音乐矛盾和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摘要] 贝多芬的音乐与他所处的年代,自身的遭遇是分不开的。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给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留下了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共和、自由、平等、博爱。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到1798年,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时创作的。

其题目《悲怆》是他自己命名的,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壮、感情强烈的意思。

[关键词] 贝多芬《悲怆》分析
一、背景
贝多芬的代表作《悲怆》奏鸣曲表现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懑与反抗,表达了他对不公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二、具体分析
1.引子
乐曲第一乐章是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的,但是开头加了一个很长的引子,其深沉的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听起来非常沉闷。

在演奏时第一拍的和弦应用大臂的力量下键,声音要深沉结实。

紧接着第二拍和弦声音变弱,但手指不要软,掌关节站稳,这样弹出的声音有一种紧张度,听起来有一种紧迫感,它仿佛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得不到喘息一样。

以下第二小节、第三小节在弹法上相近,但在力度和内容上,要层层递近,使紧张层层加深,仿佛是贝多芬对不平等社会发出的质
问,而得不到回答。

第四小节前三拍和弦要弹得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明亮,第四拍飞速成下行的音阶给人一种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音乐也从小调转入大调。

接下来从第五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如歌的旋律,在弹奏时应注意句子与语气的划分,和弦的解决。

左手的伴奏不要弹得太突出,应给人一种朦胧感,造成一种背景。

第五小节第四拍的和弦要弹得结实有力,与前三拍如歌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体现了贝多芬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不时地被现实黑暗社会势力所冲击。

第六小节也是一样,第七、第八小节声音要拉住,一点点渐强;到第九小节第一拍,前半拍的和弦要达到最强,下面要弹得很干净、轻巧,第二拍断奏要果断,第十小节也是如此,这两小节给人一种寻问的感觉。

第十一小节是快速的半音阶下行,弹奏时要从整体考虑。

2.呈现部
(1)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激动、紧张的情绪
从低音区冲向高音区,猛烈地抗挣着,咆哮着,犹如乐曲的主人公“扼住命运的咽喉”爆发出愤怒的呼声。

整个呈示部主题右手跳音弹法,都应是贴着键指尖抓住,这样弹出的声音更加饱满,更加有弹性和紧张气息,左手的震音,掌关节要稳固,大臂放松弹奏,而且要注意表情记号的变化,渐强、渐弱要弹得很分明,层次要清晰。

呈示部主题第五、六小节右手和弦不要弹得过长,抓住后很快松开。

从第十七小节开始至二十四小节旋律由上行改为下行,八度音要弹
得很放松,重量下到底,声音很饱满、坚实,下行的属七琶音指尖点子要清楚。

从二十五小节开始音乐又以排山倒海之势层层涌来,不论力度上、紧张气氛上都应逐步加强,弹奏时一定要注意过渡上的层次。

(2)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前半部音乐趋于平稳
这段音乐在于弹奏上右手一定要贴着键弹奏,上波音一定要弹
得干净利索。

第三四小节注意重量落在g音上。

呈示部副部主题后半部,音乐经过四小节铺垫,又一次出现高潮,在弹奏四小节时注意两个外音部,大臂放松,小指站稳,这样外声部自然会体现出来,内
声部不要过强,只弹出和声背景,接下去六小节大臂放松,两手的小指要站稳,并且把臂力全部重量落到两手的带断音记号的外声部,
这样渐强地把音乐推向高潮。

经过两次大幅度的渐强上行后音乐开始出现了下行的音阶式旋律,在弹奏时要求声音的颗粒性、华丽性要好。

紧接着一个八小节的连接段落叠入开始,它用第一个括号引回呈示部的开始,第三个括号引出展开部。

3.展开部
开始是慢板的引子,基本奏法同呈示部前的引子相同。

第四小节连续四个下行和弦,弹奏时要强调下键,声音弱而不虚、渐漫、渐弱。

接着展开部转回快板,在这里贝多芬为我们展示一场与命运抗争的悲怆场面,它是用引子和呈示部的主部加以交替发展而体现的。

力度上的层次在这一部分里体现的十分鲜明,这也正是贝多芬音乐的特征之一,即力度上变化无穷、突强、突弱。

在展开部快板开始的
十二小节里,是以六小节为一个层次,音乐像海浪一样,不断向岸边涌来,层出不穷。

接下来震音出现在右手上,左手弹奏出由低向高寻问式的乐句,紧接着左手弹出了肯定的答复,再往下四小节音乐变弱,仿佛是力量积聚,等待着时机的再次到来、再次爆发。

这四小节弹奏时,虽然力度在pp,但指尖不能软,声音要清楚,好像远处传来
的雷声。

随着音乐再次爆发,由p到sf,在此处贝多芬为了使高潮更加向前推进一步,右手采用了波音的弹法,持续使力度在sf上,因此展开部的高潮也在此。

接下来音乐由八小节的下行音阶进入再现部,这八小节的下行音阶要弹得很辉煌,颗粒性要好。

4.再现部
再现部在弹奏方法及力度的处现上基本与呈示部一样,但从旋
律上更加深、加厚,并突出了旋律的特点。

5.尾声
尾声先引用慢板的引子,随后转为快板,但此时只引用主部主题的几个小节,最后用一连串的强奏和弦,以巨大的动力结束该乐章。

从力度上看,它是一个大幅度的cresc,从p-ff最后五个和弦,用大臂重量,完全放松,坚实用力地去弹奏。

三、结语
《悲怆》奏鸣曲出色地反映了贝多芬以顽强的精神对待生活,他从青年时期起,对社会带给他的各种不幸和痛苦,勇敢地面对,不停地与之进行斗争,争取获得自由与幸福,也正是由于贝多芬的个人
遭遇和他所处的时代造就了贝多芬式的音乐。

“通过斗争走向光明”,
这就是使他的音乐不同于他同时代的海顿,由于他的音乐大部分反映的是社会、人生、命运,所以演奏处理贝多芬的作品时,力度变化的幅度是很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