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合集下载

100张名处方良处方汇总

100张名处方良处方汇总

100张名处方良处方汇总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干姜,肉桂,蜀椒。

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盖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

3.各种骨刺: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

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养生堂)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5.治疗尿蛋白方:(赵林教授)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

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很好的。

8.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

开水冲泡代茶饮。

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次服用30毫升.(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

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

后个再用步长脑心通。

12.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肠胃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导读:本篇文章整理了中医里非常出名的10大方剂,这些方剂不仅疗效神奇,而且使用广泛,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六味地黄丸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 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鹿茸膏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

古中医药方

古中医药方

古中医药方
以下是部分著名的古中医药方:
乌鸡白凤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血虚腹痛等病症。

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病症。

逍遥散: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不和等病症。

金匮肾气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阳痿、早泄、遗精等病症。

左归丸: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病症。

右归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阳痿、早泄、遗精等病症。

归脾丸: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等病症。

十全大补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病症。

小柴胡汤: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病症。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病症。

以上仅是部分著名的古中医药方,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珍贵的古方等待发掘和传承。

同时,使用中药方剂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中医名方 135个经典处方.doc

中医名方 135个经典处方.doc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古代中医之十大明方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二次服;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3、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用法:水煎服;功能;峻下热结;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4、五苓散伤寒论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临床运用: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临床应用: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临床应用: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用法:水煎服;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临床应用: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8、归脾汤济生方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临床应用: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功效: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临床应用: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老中医的祖传方,公开9个治愈方

老中医的祖传方,公开9个治愈方

老中医的祖传方,公开9个治愈方1.治肩周炎妙方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羌活10克,片姜黄10克,葛根30克,细辛5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补气活血,温阳除痹,祛风通络。

主治:急慢性肩周炎,上肢酸麻胀痛等疾病,症见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或肩部怕冷、畏风、沉重,或上肢僵硬、手指发麻、肿胀,或颈项拘急、疼痛等。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气血不和,风寒湿痹阻经脉者均可加减运用。

用法:先加约超过药面两横指的凉水浸泡30分钟,再用武火煮沸,改文火再煎30分钟,倒出药汁,再加入约超过药面一横指的凉水或热水,武火煮沸,改文火煎30分钟,倒出药汁,混合两次药汁,分三次饭后30分钟温服,一日一剂。

2.治慢性结膜炎妙方内服方:生地、煅龙骨各30克,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地骨皮、谷精草、菊花、茺蔚子、密蒙花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浴足方:苍术、桑叶、木瓜、牛膝各15克,防己12克,菊花、黄柏、甘草各9克。

加水约2000毫升,煮沸,再用文火煎20分钟,滤出药液注入搪瓷盆中。

待水温适度时浸泡双足并保持水温20分钟。

每日午、晚各1次。

3.治过敏性鼻炎妙方组成:当归、赤芍、生地、苍耳子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2g,黄芪、白术、防风、辛夷各10g。

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治则:活血凉血,宣通鼻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

加减:鼻塞重、喷嚏频、涕呈水样者,加麻黄6g,细辛3g;脓涕量多者,加黄芩、丹皮各10g;脾虚纳呆者,加茯苓、山药各12g,炒扁豆10g;肾虚者,加女贞子12g,五味子10g;鼻痒者,加荆芥、蝉衣各10g 。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42例,经治6~20日后,痊愈31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 95.2%。

4.治疗白癜风妙方组成:川芎9克、赤芍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老葱白9克、红枣7枚、黄酒30克、麝香0.1克、桔梗15克、浮萍30克、防风9克。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一、桂枝类方--1201、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02、桂枝加附子汤:别名:桂枝附子汤《普济方》、桂枝汤加附子方《医门法律》。

歌诀: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03、小建中汤:歌诀: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04、桂枝加大黄汤:别名: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皇汉医学》。

歌诀:太阳本病下非宜,腹满旋惊实痛时,汤用桂枝仍解表,大黄攻里效尤奇。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大黄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水煎日三次。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

主治: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

0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别名:龙骨汤《外台》、桂枝牡蛎汤《圣济总录》、龙骨牡蛎汤《广嗣纪要》。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

临床常用中药四十名方的基本处方前人留传下来的成方,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必须加以重视。

特别是几个基本方剂,必须熟悉。

现在择要说明,以见一斑。

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为补气主方,用于脾胃薄弱,食少,泄泻等症。

气不运者,可以加陈皮,名异功散;胃寒者,可以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2.四物汤生地、当归、白芍、川芎。

为养血主方,用于肝血虚滞,妇人经水不调。

气血俱虚,可与四君子汤同用,名八珍汤;除去生地、白芍,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

3.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为养阴主方,用于肾水亏乏,腰痛遗精等症。

虚寒者可以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内热者,可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单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火归元;加五味子,名七味都气丸,能治痨嗽。

4.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为回阳主方,用于寒盛阳微,四肢厥冷,水泻不止。

寒伤血分,脉细欲绝,可加当归、木通,名当归四逆汤;风湿相搏,身体烦疼,可加白术、大枣,名术附汤。

5.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为调和荣卫主方,亦治伤风。

汗不止者可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汤;精关不固,可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倍白芍,加饴糖,名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中气虚寒腹痛。

6.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为发散风寒主方,用于寒热无汗,脉象浮紧。

挟外湿者,可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去桂枝,加石膏,名麻杏石甘汤,治表邪内陷,肺热气喘。

7.银翘散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牛蒡、桔梗、甘草、竹叶、芦根。

为风温初起主方,用于发热、口渴、脉象浮数。

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贝,宣肺化痰;热重者,可加山栀、黄芩清气。

8.六一散滑石、甘草。

为清暑主方,用于身热烦渴,小便短赤。

清心可加辰砂,名益元散;散风可加薄荷,名鸡苏散。

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为化湿主方,用于满闷、呕恶、舌苔白腻。

痰多者可与二陈汤同用,名平陈汤;泄泻溲少,可与五苓散同用,名胃苓汤。

【重磅】我国传统经典名方一百个

【重磅】我国传统经典名方一百个
汤剂
2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3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汤剂
6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4
麻黄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汤剂
14
附子汤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1. 四物汤(补血安胎方)四物汤是一种补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补血安胎。

其功效是补血调经,益气安胎,对于久咳不止,面色苍白,心悸怔忡,手足发凉,月经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当归12克、川芎9克、熟地9克、白芍12克。

2. 四神丸(镇痛止血方)四神丸是一种镇痛止血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经闭、痛经等症状。

其功效是活血化瘀,镇痛止血,对于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痛经以及月经过多、经期不调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川芎、桂枝、红花各等分、茯苓6克。

3. 逍遥丸(活血化瘀方)逍遥丸是一种中药活血化瘀方剂,主要用于女性月经过多、改善子宫寒凉、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症状。

其功效是活血化瘀,调和气血,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配方:桃仁15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益母草20克、川芎10克、玄参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

5. 眉毛膏(消肿散结方)眉毛膏是一种消肿散结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其功效是消肿散结,抗炎利咽,对于甲状腺肿瘤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配方: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香薷10克、地黄9克、甘草5克、白茅根5克。

6. 安神补脑丸(安神益智方)安神补脑丸是一种安神益智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改善失眠、多梦、健忘、头晕乏力等症状。

其功效是安神益智,补充精神,改善记忆力等症状。

配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龙眼肉10克、熟地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8.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方)清热解毒口服液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解热、解毒、清热等症状。

其功效是清热解毒,对于感冒、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配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黄芩10克、芦根10克。

10. 五子衍宗丸(健脾消食方)五子衍宗丸是一种健脾消食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改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中医常用经方28个中医经方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治疗方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的使用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健康水平。

下面介绍中医常用经方28个,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经方的应用。

1. 人参养心汤:主治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方。

2. 小柴胡汤: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如郁郁而怒、胸胁胀闷等。

3. 十枣汤:主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胃痛、胀满、反胃、呕吐等症状。

4. 四逆汤:主治寒邪外袭引起的急性发热、寒战、肢冷等病症。

5. 六味地黄丸:主治肾阴不足引起的腰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6. 保和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7. 逍遥散:主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

8. 十全大补汤:主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9. 眠风丸:主治肝风上扰引起的眩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10. 清心丸:主治心火旺盛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11. 白虎汤:主治内热外寒引起的发热、口渴、汗出等症状。

12. 玉屏风散:主治肺热咳嗽引起的咳嗽、咯血、胸闷等症状。

13. 小青龙汤:主治暑湿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酸痛等症状。

14. 温胆汤:主治胆囊湿热引起的胁痛、胸闷、苔黄等症状。

15. 通脉四逆散:主治血瘀阻络引起的心绞痛、脉细数等症状。

16. 参附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无力、舌强不曲等症状。

17. 赤小豆汤:主治水肿引起的面部浮肿、尿少、腰痛等症状。

18.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寒湿阻络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

19. 冲剂:主治中暑引起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20. 通窍活血汤: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引起的肢体麻木、舌强不曲等症状。

21. 烧煎饮:主治湿热壅盛引起的黄疸、舌苔厚腻等症状。

22. 射干饮子:主治心悸不宁、胸闷、咳嗽等症状。

23. 栀子豉汤:主治胸膈疼痛、咳嗽等症状。

24. 桑螵蛸丸:主治大便燥结、膀胱炎等症状。

特效中药方72个

特效中药方72个

特效中药方72个中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疗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药方是指以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方,具有特效疗效。

本文将介绍72个特效中药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的疗效和应用。

特效中药方1:四物汤组成:当归10克,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应用: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

特效中药方2:桂枝汤组成: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9克,牡丹皮9克,甘草3克。

功效:温经散寒,止血止痛。

应用:主治寒凝无痛期经、痛经、产后腹痛。

特效中药方3:逍遥散组成:茯苓15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槟榔10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苏子10克,牡蛎10克。

功效: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应用:主治胃脘疼痛、胸闷、腹胀。

特效中药方4:百草煎组成:山楂15克,蒲公英15克,郁金15克,决明子15克,桔梗10克,甘草5克,黄连5克,川贝母5克,浮萍5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应用:主治烦温不思饮食、水肿。

特效中药方5:三七煲鹿尾组成:三七1克,鹿尾血30毫升。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消肿。

应用:主治外伤后疼痛、肿胀,疼痛无碍。

特效中药方6:参芪汤组成:人参10克,黄芪10克。

功效:补气养血。

应用:主治气虚血瘀引起的面黄肌瘦、四肢无力。

特效中药方7:复方丹参片组成:丹参10克,石决明2克,鳖甲5克,山茱萸10克。

功效:活血化瘀,明目强心。

应用:主治心绞痛、视力减退。

特效中药方8:川贝牛黄清心丸组成:川贝母10克,牛黄10克,冰片5克,石菖蒲10克,丁香3克。

功效:清心安神,化痰止咳。

应用:主治心悸、健忘、多梦、咳嗽。

特效中药方9:黄芪蜜糖膏组成:黄芪30克,蜂蜜100克。

功效:补气养血,健脾益胃。

应用:主治气虚症状,如食欲不振、倦怠乏力。

特效中药方10: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10克,山茱萸10克,山药10克,巴戟天10克,鹿茸10克,肉苁蓉10克。

功效:益肾壮阳。

应用:主治男性性功能障碍、肾虚性阳痿。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15克、枣仁15克、苏木15克、降香15克、丹参15克、桃仁15克、川芎5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XXX,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克、莲子心2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克、郁金12克、积壳10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克、白芍15克、僵蚕、夏枯草12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10克,赤芍10克,五灵脂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益母草15—30克,肉桂3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2]天或行经的中期[2—3]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10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克,黄芪10克,煨木香5克,党参15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10克、灸乳没各6克、XXX10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克、炒柴胡5克、炒丹皮10克、勾藤15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克、大黄6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20克、山楂20克、川芎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名老中医特效秘方:精简处方50方

名老中医特效秘方:精简处方50方

名老中医特效秘方:精简处方50方华佗健康小秘籍昨天1、身上痒:河南名医:申金太用荆芥熬水洗患处,两次除根。

2、尿床:洛阳名医:路三军鸡肠子四服,洗净用新瓦焙干研沫开水冲服,日服两次,每次二钱,七天即愈。

3、冻疮:东北传方用麻雀脑子治冻疮,涂抹患处特效。

4、耳炎:武汉市耳科:东方红蛇皮一节,香油泡一天用油滴耳即愈。

5、常见眼疾:洛阳:周西明黑豆二两、白菊花七钱,煮沸熏眼效果良佳。

6、秃头:河南少林道人传方雄鸡头三个捣烂,蜂蜜调涂之神效。

7、病后不语:服龟尿即愈:用大蒜抹龟鼻子自尿。

(验方)8、肠炎:三门峡名医:李百中用筛罗秧煎水洗脚,两次痊愈。

9、老鼠疮:西宁市:李玉洲用癞蛤蟆皮一张,贴上毒水自己出来便好。

10、(遗漏)11、搭背疮:西藏名医:哈佰用秦艽三钱,天花粉二钱研面牛乳调抹即好。

12、白口疮:西安市:白玉河人口中二钱研面(尿盆渣)撒入口中每日3次,两日即愈。

13、睡觉多梦:开封中医院当归、生地、红花、牛膝各三钱,积壳、赤芍、甘草各二钱,桔梗、川芎各一钱半,桃仁四钱煎服。

二剂可安然睡眠而梦少。

14、鱼骨卡喉自化:(验方)轻者慢喝陈醋一两,鱼骨即软可吞下;如重者可倒掂鸭腿使其吐液汁,灌入病人口中鱼骨自化。

(别的骨用狗唾液)15、头发脱落特效法:云南名医:李笑白用桑叶熬水洗头,三日即愈。

16、失眠:广东名医:李长年用花生叶煎水晚上喝,三日除根。

17、瘫痪:河南名医槐枝、桃枝、柳枝、椿枝、茄枝,共切碎合煎水三桶。

用大盆浸洗如冷加热立洗。

后睡床盖被让出汗避风,洗数次即愈。

18、面下粉刺:(验方)蔓菁子研沫。

加入雪花膏每天晚上涂抹数日即愈。

19、面上黑星:(验方)芫荽(又名香菜)煎汤天天洗,数日去掉。

20、刁斜风:(口歪眼斜)(验方)(1)将蓖麻籽研烂左歪涂左,右歪涂右,复正即速去之。

(2)黄鳝鱼一条,把头割掉。

用血滴脸,右歪涂左,左歪涂右,复正后立即洗掉。

21、疝气:人中白二钱,红糖一两。

共研细末,黄酒送下,日服二次,早晚各一次。

中医名方 135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 135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并对其功效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胆虚寒症状,如胆囊寒痛、胆汁淤滞等。

该方剂由黄连、半夏等药物组成,具有温胆祛寒、理气开郁的功效。

2.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治疗寒湿痹证的经典方剂,由茵陈、蒿子、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寒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腰腿冷痛等症状。

3. 四逆散:四逆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冷等。

该方剂由附子、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驱寒止痛的功效。

4.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不足的经典方剂,由黄耆、白术、党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不足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5.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养气血的作用,适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6.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阳气不足的方剂,由附子、干姜、人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固表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导致的畏寒、乏力等症状。

7.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8. 四妙丸:四妙丸是中医常用的消炎止痛方剂,由黄连、黄芩、苦参、半夏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痈肿等症状。

9. 温经汤:温经汤是中医治疗寒凝症状的方剂,由艾叶、独活、川芎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凝引起的痛经、闭经等症状。

10. 走湿散:走湿散是中医常用的祛湿方剂,由荆芥、石膏、白附子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湿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湿邪困阻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

中医药处方大全

中医药处方大全

中医药处方大全2015-10-07 指禅李的...展开全文中医药处方大全1 一上散【来源】兰室秘藏,李杲, 1251前【处方】雄黄(通明,手呵破者) 黑狗肾蛇床子(炒) 熟硫黄各15克寒水石18克斑蝥13个(去翅、足、毛,研碎)【主治】疥癣一丸春【来源】丹台玉案,孙文胤, 1636【处方】天麻僵蚕天花粉各10克全蝎甘草各6克象皮光乌各9克礞石朱砂狗宝各3克牛黄1.5克麝香1克【用法】上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

每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主治】痘疹顶陷不贯者。

一甲煎【来源】温病条辨,吴鞠通, 1798【处方】生牡蛎60克(研细)【用法】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温病下后伤阴,大便溏甚,一日三四次,脉仍数者。

一甲煎【方论】温病用下法后,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甚,是下之不得其道,有亡阴之虑。

方中牡蛎,既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有三用,对本证极为适宜。

一扫光【来源】万病回春,龚廷贤, 1587【处方】细茶9克(口嚼烂) 水银(入茶内研)3克牙皂花椒各6克【用法】上为细末。

香油调搽。

【主治】小儿头上肥疮。

一字散【来源】杨氏家藏方,杨炎, 1178【处方】乳香(别研) 延胡索盆消(别研)各3克川芎6克雄黄9克(别研)【用法】上药为末。

每用少许,左侧头痛搐左鼻,右侧头痛搐右鼻。

【主治】偏头风,疼不可忍者。

一字散【来源】杨氏家藏方,杨炎, 1178【处方】雄黄0.3克(别研) 蝎梢7枚猪牙皂角7锭白矾(生研)3克芦荟3克【用法】上药为细末。

每用0.3 ̄0.6克,吹入鼻中,即时吐出顽涎,立愈。

【主治】喉痹气塞不通。

一阴煎【来源】景岳全书,张介宾, 1624【处方】生地黄芍药麦门冬丹参各6克熟地9克牛膝5克甘草3克【用法】水煎,空腹时服。

【功用】养阴清热。

【主治】阴虚发热,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取汗既多,阴亏津伤,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加减】火盛躁烦者,加龟版胶9克;烦躁多汗不寐者,加酸枣仁、五味子;吐血衄血者,加茜草炭、山萸肉。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100⾸(图⽂版)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录(第⼀批)编号⽅名原⽂剂型出处处⽅制法及⽤法1桃核承⽓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桃仁五⼗个(去⽪尖),⼤黄四两,桂枝⼆两(去⽪),⽢草⼆两(炙),芒硝⼆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先⾷温服五合,⽇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下痞鞕,噫⽓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参⼆两,⽣姜五两,代赭⼀两,⽢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枣⼗⼆枚(擘)。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汤剂3⽵叶⽯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叶⽯膏汤主之。

”⽵叶⼆把,⽯膏⼀⽄,半夏半升(洗),麦门冬⼀升(去⼼),⼈参⼆两,⽢草⼆两(炙),粳⽶半⽄。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煮⽶熟,汤成去⽶,温服⼀升,⽇三服。

汤剂4⿇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宜⿇黄汤。

③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黄汤。

”⿇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草⼀两(炙),杏仁七⼗个(去⽪尖)。

上四味,以⽔九升,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半,去滓,温服汤剂⼋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1、益气通瘀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

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

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

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

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虚寒相兼者,减去五灵脂、蒲黄,加入党参、桃仁、炮姜、炙干草。

腰腹痛重者加延胡索、续断。

如属胎盘残留或死胎不下者,用原方与桂枝茯苓汤(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白芍)相合。

日久不愈,并发感染者,更加银花、连翅、土茯苓、炒贯众等。

日久滑脱者,将蒲黄炒用,或生、炒各半,更加乌贼骨,或龙骨、牡蛎。

凡有身热、头痛者,酌加葛根、紫苏叶、荆芥穗等。

如上加减法,亦可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及继发性痛经,兼有瘀滞症者,服用后有缩短经行期,减少血流量之功效。

4、清热化瘀汤组成;柴胡12 克、黄芩15 克、当归9 克、赤勺12 克,蒲公英15 克、虎杖12 克、北沙参15 克、薏苡仁18 克、苏梗12 克、白薇15 克功能;和解表里,清热化瘀。

组治;手术后发热不退。

加减运用;病在上中焦者加大青叶、蚤休、生石膏。

病在中下焦者加滑石、、黄柏。

发热惊厥者加羚羊角粉。

通经除批痹汤组成;丹参15 克、当归15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姜黄10 克、鸡血藤15 克、威灵仙10 克、地龙10 克、制川乌10 克、南星10 克、连翘3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活血通络、搜风祛寒、除湿化痰。

主治;颈椎综合征、臂丛神经痛、肩周炎、肌纤维织炎等。

加减运用;病在肩颈、上肢者,加葛根、羌活、桂枝、桑枝:病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断、狗脊;病在下肢,加牛膝、独活、木瓜。

5、通脉化瘀汤组成;当归10 克、川芎10 克、乳香10 克、没药10 克、桃仁10 克、红花10 克、苏木10 克、紫草10 克、丹皮10 克、石斜10 克、秦艽3克、公英30 克、泽兰15 克、忍冬藤30 克、生姜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利湿。

主治;血栓性静脉炎。

加减运用;患肢肿胀明显者加苡仁、连翘;红肿明显者加天花粉、银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已;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黄。

6、除痹逐瘀汤组成;当归15 克、川芎12 克、红花9 克、刘寄奴15 克、姜黄12 克、路通30 克、羌活9 克、白芷12 克、桑枝30 克、胆星9 克、白芥子9克。

用法;水煎服,没日有一剂,服六剂休药一天,十二天为一疗程。

功能;活雪化瘀、行气通络、除湿涤痰主治;颈椎病加减运用;气虚体弱手麻明显加黄芩30 克;项背强急加葛根24 克;热郁经络加双花藤30 克;湿热内蕴,心烦口苦加黄芩9 克或栀子9 克、胆草5 克。

7、化瘀解瘫散组成;黄芩50 克、葛根20 克、川芎20 克、益母草20 克、毛冬青40 克、丹参20 克、红花15 克、地龙10 克、陈皮15 克、天麻15 克、秦艽10 克、连翘20 克、石菖蒲15 克。

功能;补气活血,化瘀消栓宁络。

组治;中风之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语蹇口涩为主证者。

适用于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脑出血后遗症或脑栓塞出现中风之中经络者,及暂短性脑缺血发作。

用法: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10 克重,日服2 —3 次,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

散剂每服 4 克,温开水冲调,每日2 —3 次。

更可作煎剂服用。

禁忌:脑血管病有出血倾向,女月经期、孕妇均忌服。

8、通冠宣痹汤组成;瓜萎实15 克、薤白15 克、半夏10 克、丹参30 克、檀香15 克、砂仁10 克、红花15 克、川芎15 克、赤勺15 克、细辛3 克、荜菝10 克、田七10 克(为末冲)功用;本方具有通阳宣痹,活血化瘀,泄浊化痰,降逆和胃之功。

主治:胸痹胸闷,心悸心痛,痛彻胸背,气短喘促,不足以息,咳痰浊唾,呕逆烦满,脉缓或沉细,舌质淡紫,苔薄白。

加减运用:1 心动悸不得眠加枣仁10 克、柏子仁10 克。

2惊悸心慌多梦加龙齿、磁石各30 克。

3胃脘痞胀加化桔15 克、积实15 克。

4心律失常,脉结代加太子参10 克、苦参10 克。

9、活瘀消积汤组成:荆三棱(炒)10 克,连莪术(炒)10 克,青皮(炒)10 克、积壳(炒)10 克、柴胡8 克、郁金10 克、当归10 克、赤勺12 克、鳖甲(醋制)15 克、牡蛎(生用先煎)20 克。

功能;养血活瘀,疏肝止疼,软化肝脾。

主治:痞积块,肝脾肿大或肝缩脾大,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变。

证见:脘腹胀满,两肋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质暗红,脉细涩。

用法:将生牡蜊先煎20 分钟后,投入全方药物,加水至淹覆药面,置火上煎煮,沸后20 分钟,滤扎滓取汁,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次。

加减运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汤(白术、泽泻、猪芩、茯芩)。

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槟榔。

衄血者加蒲黄炭、阿胶、西草、毛根。

肋痛者加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

10、热痹饮组成:当归12 克、黄芩9 克、连翘12 克、忍冬藤12 克、海桐皮12---15 克、生甘草12---15 克、生苡仁24 克、防风12 克、防已12 克。

右药9 味水煎,一剂煎二次,上午煎头煎,下午煎二煎,煮开煎半小时,每次煎成一小碗,饭后一小时服,一日一剂。

功能:清热利湿,宣痹通络。

主治:湿热为主,风寒为兼,寒热虚实错杂,气血流行不畅的热痹证。

加减运用;热胜者,加知母12 克、栀子9 克、羌独活各12 克;湿胜者加苦参15 克、滑石15 克、半夏9 克、秦艽12 克阴虚者,加生地黄18 克、知母12 克、苦参12 克、半夏9 克、滑石15 克。

11清热宣痹汤组成:生石膏30 克、知母10 克、生干草 5 克、桂枝10 克、防已15 克、忍冬藤30 克、天花粉30 克、威灵仙30 克、稀莶草15 克、黄柏12克。

功能:清热通络,宣痹胜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证见高热,关节肿口渴,苔白腻或黄腻,血沉增速和抗链‘‘0 ‘’升高。

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半小时取服,每剂煎 2 次,日服1 剂,分二次温服,如病情严重,可日服2 剂,分4 次服用。

加减运用:咽痛明显加射干、野芥麦利咽解毒;热毒炽盛,高热不退加水牛角30 至50 克以凉血清热;兼夹温邪加苍术、伸筋草燥湿通络;风邪盛加羌活、防风祛风通络;上肢关节疼痛明显加桑枝,下肢关节疼痛明显加牛膝舒筋活络;痰多加白芥子、广地龙豁疾通络;疼痛明显而剧烈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若日久不愈,久病入络或疾瘀凝结者酌加虫类搜剔之品,如全蝎、僵蚕、地龙等;若热势已挫,出现气、血、阴虚者则去生石膏、知母、桂枝、天花、黄柏,气虚加黄芩、党参,血虚加熟地、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白芍、玄参。

12逐痹汤组成:当归15 克、白芍15 克、川芎10 克、威灵仙10 克、白芷10 克、独活10 克、秦艽10 克、玄胡10 克、细辛4 克、鸡血藤15 克、五加皮10 克、豨莶草10 克、甘草10 克。

服法:将药加水600 毫升,侵透,煎取约300 毫升,分两次温服。

功能:养血行血,温经散寒,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腿足屈伸不利,或痹着不仁,四肢关节疼痛,以及颈椎病、肩周炎所致的颈肩疼痛。

加减运用;行寒肢冷者加附子15 克,桂枝10 克。

疼痛以上肢为主者,加羌活10 克,片姜黄10 克。

疼痛以下肢为主者加牛膝15 克,防已10克。

温盛者加薏苡仁20 克,苍术10 克。

若痹证日久,体倦乏力,舌淡脉弱者加黄芩20 克,党参15 克。

13三柴调心汤组成:紫石英15克、紫丹参15克、紫参15克、琥珀末5克、淮小麦30克、合欢花10克、柏子仁12克、广郁金12克、生卷柏12克。

功能:润燥宁心、活血调经。

主治:继发性闭经,月经停闭逾三个月,且为明显的精神因素所致。

证见性情忧郁,心烦有易躁,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夜寐不宁,苔薄舌质暗红,脉细涩..煎服方法:先将紫石英加水入煎,沸后30分钟,除琥珀末外,将其它药加入共煎,合欢花后下。

两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温服,琥珀末亦分两次吞服,每日一剂。

加减运用:心火旺者,加焦山栀12克、辰麦冬10克;心肾失济者加交泰丸30克(包煎)。

14益心健脑汤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煎服法:将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约300—400毫升。

每日一剂,分2—3次温服。

功能: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主治:气虚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学脂等心血管疾病。

加减运用: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

如出现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加麦冬12克、生首乌15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党参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