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例(共26张ppt)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例(共26张ppt)

导致水
黄土土质疏松,由粉沙粒组成,抗侵 土流失
蚀能力弱,垂直节理发育
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地质灾害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加剧水
泥石流等;
土流失
不合理的土地 (轮荒)粗放的耕作制度破坏林草植
人 利用(轮荒) 被、破坏林草物种;
为 营造宫殿、过 破坏了地表植被,形成新沙源;破坏 加剧水
图1:黄土高原地形图
Google earth
黄土高原地表
区域概况
1.位置:
地处中纬度地区,35°N——40°N之间,100°E——115°E之 间;地处内陆腹地,黄河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处于过渡区域, 从平原向山地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 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地理位置特殊;
2.农业技术措施:
因地制宜、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发展地膜 及喷灌、滴灌技术、 轮作套种等,以提高 土壤肥力、保持水土 和发展生产。
3.生物措施:
大力植树种草,实 行乔、灌、草相结 合,以防止暴雨对 表层土的冲刷,提 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治理水土流失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 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 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环境问题是(D)
A、土壤盐碱化 B、洪水泛滥
C、地层下陷 D、水土流失
读右图,“黄土高原”地形图,完成6—7题。
6、造成黄土高原地形区形成如此
地貌特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A)
A、露天采矿
B、黄土之地特殊
C、夏季暴雨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7、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综合
开发,针对图中陡坡地貌,适宜采取的措施是(B)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本节教材属于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 2 《生态脆弱区的治理》的第一节内容——《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本节教材以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为例,分析了区域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整治的措施。

在前面两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对前两单元所学的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所对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

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的区域开发起着铺垫作用,只有处理好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综合开发。

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很多山区都普遍存在。

而我国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在黄土高原,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让学生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人文等地理特征,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

综合思维通过黄土高原案例的分析,初步学会分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读图、表、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树立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实践力按照黄土高原案例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独立分析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通过图文材料,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措施和基本措施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地形地貌,选择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直观展示 讨论法 讲练结合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十分严重,并分析了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那么有没有方法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美好的家园呢?【教师】播放视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调查》教学设计过程设计意图【出示教学目标】【知识梳理】一、水土流失治理的总体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形成理性认识①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 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③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复垦工作。

2.1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主(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主(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03 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综 合 治 理
(1)水 土 流 失 的 治 理
黄 土 高 原 地 区水 土 流 失 的 治 理 ,不 仅 需 要 工 程 措施 、 生 物 措 施 , 还需 要 与 农 业 技 术 措施 相 结 合 。 重 要 的是 合 理 地 利 用 土 地资 源 , 实 行 “ 退 耕还 林 还 草 ” , 恢 复地表植被。
气候干旱
02 脆 弱 生 态 影 响 区 域 发 展
2脆 弱 生 态 影 响 区 域 发 展
• 水土流失严重 ①面积广、占比大 ②水土流失时空分布集中
2脆 弱 生 态 影 响 区 域 发 展
• 自然灾害易发 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多灾地区之一。洪水和暴雨还会引发滑坡
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脆 弱 生 态 影 响 区 域 发 展
3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综 合 治 理
3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综 合 治 理
活 动石 漠 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 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问题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 退或丧失,地表岩石逐渐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看视频,思考:什么是是生态脆弱区?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 生态脆弱?当地该如何发展?
• 生态脆弱地区一 般位于两种不同 类型生态系统交 界的过渡区域。 我国生态脆弱地 区大多位于农牧、 林牧、农林等复 合交错带。
章节目 录 C O N T E N T S
3黄 土 高 原 地 区 的 综 合 治 理
• 工程措施 在沟谷两侧的坡
地实施各种工程性 措施可以减轻降雨 和坡面径流的侵蚀 作用。

2.1.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件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件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
✓ 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主要的生态脆弱区?黄土 高原地区为什么生态脆弱?当地该如何发展?
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 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 能结合图表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原因。 ✓ 能结合实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说出黄土高
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能通过归纳总结黄土高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参考答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
2.结合图2-1-7,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产与活动都要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
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理环境,这种影响若超出了地理环境所能承载的强度会引 发环境问题等,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容易导致水土流 失,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对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当 地的土地退化,进而使人们进行的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 只能开垦更多的荒地,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人口增长,更加剧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更加脆弱,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 自然灾害频度增大。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
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 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 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
面积广 时空分布集中
我国水土流失
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东北黑土地区、 南方红壤丘陵地区、西南喀斯特山区等都有水土流失发生。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空隙多,土质疏 松,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 抗冲、抗侵蚀性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开始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风景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地区的地貌特色。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地区会被称为生态脆弱地区?它的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随后,简要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基本概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并通过一组数据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态脆弱地区的概念及其特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及表现,我国在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了解了我国的地理环境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但从学科知识深度来看,学生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具体概念、成因及其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理解尚不深入。
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综合思考。在技能方面,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地理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学案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学案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生态脆弱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易于生态且难以的区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布: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林牧、等复合交错带。

二、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1.黄土高原概况(1)____________ 范围:以西、日月山以东、以南、以北。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半湿润向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脆弱生态的原因三、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1.水土流失:面积,时空分布。

2.自然灾害多发:、以及洪水和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面积,肥力,土地生产力下降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咒!〉*山月r ・J 季凤医和非李凤区分界鐵V 祠探0城市疼务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等澤水量线迸温弋障水蚤迦1J A 呼障出量血血 *比月\重2.优化产业结构(1)以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以为核心,发展旅游业(3) _______ 以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调整人口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课堂探究【情境1】下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及延安、重庆的气候统计图,分析思考:【问题】(1) 归纳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形区(2)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共同特征。

鲁教(2019)选择性必修二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无答案)

鲁教(2019)选择性必修二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无答案)

班级: 组号: 姓名: 学号:第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危害;2.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治理措施;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学习重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危害、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学习难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自主学习1】一、水土流失及危害(阅读课本P50图3-1-2和P51,回答)1、黄土高原的概况:(1)位置:位于我国_______,地处___中上游与___上游地区;(2)范围:一般泛指以西、以东、以南、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___万平方千米,横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七省区。

2、水土流失的危害(阅读课本P51,回答)(1)对当地:使____变薄,____流失,____下降,___ 降低。

造成当地____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的发生。

(2)对黄河下游地区:黄河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___ ,使黄河下游成为,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

【合作探究1】1、民歌“(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有何特征?形成原因是什么?2、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如何形成的?【自主学习2】二、水土流失的成因(阅读课本P51-P53,回答)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繁多发性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____、____、____等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人类活动过程结果不合理土地利用______ 开荒—耕作—抛荒—开荒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破坏加剧水土流失______ 开挖表土弃土、弃渣破坏地表植被,使矿区周围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建窑洞、修路、修水利扰动植被、土壤破坏植被农垦、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严重破坏植被【合作探究2】读黄土高原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⑴把下列选项填入A、B、C、D所表示的内容,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反馈性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拓展:
(1)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脆弱性及治理措施。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学情:
1.学生对地理信息解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黄土高原。
2.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观点分歧,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沟通技巧。
3.部分学生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弱,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主要围绕“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展开,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情况,理解其作为生态脆弱地区的典型性。
2.掌握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土壤侵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共23张ppt)

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共23张ppt)
②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石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石漠化, 红漠化 …………
土地沙化(沙质荒漠化)
冻融侵蚀 (高寒荒漠化)
水土 流失
盐碱化
石质 红漠化
荒漠化
黄土高原初印象
A
C
猜一猜哪幅图是黄土高原的景观?
B

D

黄土高原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三: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四:破坏后难以恢复
西周时期,黄土高原森 林覆盖率达50%以上,之后 不断减少,至明清时仅为8 万平方千米。如山西省吕 梁山唐代曾辟为林区,到 明清时已破损不堪。
植被破坏 加剧了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难以恢复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
——
总 结
生 态 脆以 弱黄 地土 区高 的原 发地 展区
为 例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思路
明确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找出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危害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课后思考
读书P33页活动,回答问题。
1 、 根据石漠化的成因,查找相关资料, 分析讨论我国石漠化的地区分布。 2 、 分析说明石漠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 环境的不利影响。 3 、 请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建议,并 为当地解决贫困问题出谋划策。
气候干旱
2.为什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会脆弱?
• 原因五:位于不同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平原→山地、高原
半湿润→半干旱
季风性气候→大陆 性气候
02 脆弱生态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学案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学案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必备知识·素质奠基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1.生态脆弱地区: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_________,反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_________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2.黄土高原的范围:3.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表现:(1)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_________摆布,植被覆盖率低。

(2)黄土土质疏松:黄土以细粉沙为主, _________明显,易导致_________。

(3)地表形态_________:地势高,长期流水侵蚀,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4)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管理1.管理策略:(1)治水与_____相结合。

(2)治____与治沟相结合。

(3)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①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哺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兼顾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农业技术措施。

[填一填]将农业技术措施填入表格。

①发展林草业③适度放牧区域塬面和陡坡草地缓坡、沟谷②部份种植经济作物④种植业发展方向①②③④(4)优化产业结构。

①以__________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的哺育和引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商品率。

②积极发展__________、旅游业。

③以__________为龙头,带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相关产业发展。

(5)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__________。

②结合新农村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自然灾害多发区及超过环境承载力地区的人口迁出。

关键能力·素质形成能力 1 生态脆弱区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1.生态脆弱区:2.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并且人类不 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者加剧水土流失。

(新教材)高中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新教材)高中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二单元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 简要说明原因。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在西北季风的吹 送下,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颗粒重的先沉 积,颗粒小、轻的后沉积,所以土壤沉积物粒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第(2)题, 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首先要从侵蚀作用的外力分析。夏秋季节要考虑流 水作用;冬春季节要考虑风力作用。第(3)题,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与这里的 地形、气候、植被有关。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 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 渐减小。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 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 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解析】(1)选C,(2)选B,(3)选C。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既能拦截泥沙,减 少水土流失,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故A、B、D项是两者都具有的功 能;而治沟造地不仅拦截泥沙、增加耕地,而且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 因此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项正确。第(2)题,设问问的是“生产条 件”, 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都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C可排除; 原有黄土高原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而治沟造地后,沟道 被治理成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 间管理耕作,B对。第(3)题,“治沟”治理的是沟谷。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 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 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人口不断增长生产生活需求增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春季较为干燥不利于植被的及时恢复黄土土质疏松以细粉沙为主,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分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地表形态沟壑纵横长期水土侵蚀,塑造了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特殊地貌,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破坏植被,难以恢复水土流失加剧[思考]在分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时,为什么要注意结合当地人口问题?提示:人口的迅猛增长,人地关系紧张,会导致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同时一些不合理的建设活动加剧对植被及地表土壤的破坏,进而加重水土流失。

图解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原因拓展: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思路(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1)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思考]为什么说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示: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地表被切割成千沟万壑,加重了风蚀、水蚀、重力侵蚀的相互交融,增加了洪水及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植被破坏、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拓展: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1.治理水土流失(1)原则:治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2)工程措施: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控制、固定水土流失,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①在沟谷两侧坡地实施工程可以减少坡面径流侵蚀作用。

②在沟谷中建淤地坝形成小水库以保土蓄水,修拦沙坝、谷坊坝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2单元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2单元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方法突破] 脆弱生态影响黄土高原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广,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0%,使得黄河含沙量大, 其中6—9月的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 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图所示:
(3)影响农业发展
[应用体验]
【例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地理环
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增加土壤中的水肥含量
(B) B.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区的旱情 D.导致黄河含沙量减少
①为雨季蓄洪腾出库容;②利用人造洪峰冲淤,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 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行洪能力。
[方法突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水土流失。具 体分析如下:
防止山体滑坡 保土蓄水
沟谷
挖水平沟 修拦沙坝、谷坊坝
储水护坡 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建鱼鳞坑
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
2.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
特色 能源
商品率 旅游业 煤炭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黄土高原地区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 经济、社会和____生__态____的持续发展,因此控制人口___过__快_____增长、调 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地 区和环境承载力达到或超过极限地区的人口迁出,减轻当地生态环境的压 力。

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一、生态脆弱地区1.概念:生态脆弱地区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2.分布: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大多位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

二、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脆弱生态产生的原因1.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

2.自然灾害易发: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冰等灾害最为常见。

洪水和暴雨还会引起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3.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

四、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1.治理水土流失(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加大农林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2)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积极发展旅游业。

(3)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快速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一、判断题1.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只与气候、地形、土壤有关。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使区域自然灾害多发。

()3.黄土高原修建淤地坝的目的是保土蓄水。

()4.黄土高原地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发展旅游业。

()5.提高林草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最严重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脆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很多。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6~8题。

6.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水土流失B.风力强盛C.土质疏松D.高原地貌7.现代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①营造宫殿、建御花园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④退耕还草⑤植树护坡、打坝建库⑥露天开挖,开挖原生地面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⑥8.人类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是()A.人类活动只能加速水土流失,不会引发水土流失B.人类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但不能治理水土流失C.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类也可以防治水土流失D.人类只能减轻或减缓水土流失,但不能根治水土流失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沟谷发育,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新教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新教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人为原因
2、植被遭到破坏?
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 历史上——营造宫殿 伐木烧薪、战争等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合作探究】P28结合下图,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环境问题 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产与活动都要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影响 地理环境,这种影响若超出了地理环境所能承载的强度会引发环境问题等,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脆 弱的生态环境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对植被、土壤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得当 地的土地退化,进而使人们进行的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不高。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只能开垦更多的荒地,需要 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加快了人口增长,更加剧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更加脆弱,陷入“越垦 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4.自然灾害易发
地质基础差+暴雨洪涝频发导致 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 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人为原因
阅读教材P27知识窗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古代黄土高原环境如何? ②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直接原因是? ③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包括哪些? ④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的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对耕地的影响
自主思考:水土流失对耕
地有何影响?
①沟壑变大加深,耕地 面积减少 ②流水侵蚀加强,土层 变薄,保水保肥能力下 降,土壤肥力降低,耕 地生产力下降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自主思考:结合图中信息,思考黄土 高原易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地质和气
面积: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是什么?A、地形起伏大,气候湿润B、地貌以黄土高原为主,气候干旱C、森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丰富D、地形平坦,土地肥沃2、关于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措施,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提高水土保持能力B、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C、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严格限制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破坏行为D、由于生态脆弱,不适合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3、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气候干旱B. 植被稀少C. 地形陡峭D. 水土流失严重4、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下列哪项措施最为有效?A. 扩大耕地面积B. 退耕还林还草C. 大规模修建水库D. 开发矿产资源5、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质地黏重,肥力低B、年降水量丰富,水土流失严重C、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不稳定D、人为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6、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提高农业产量B、改善生态环境C、发展畜牧业D、促进旅游发展7、在“绿色长征”的田野调查活动中,同学们发现黄土丘陵地区部分村民为了增加短期收入,大量栽种果树,但仍面临水土流失问题。

以下措施中最有利于巩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是() A.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B.扩大粮食作物种植规模 C.加大养猪、养鸡的养殖规模 D.减少人畜用水的用量8、下列设施在该地区最适宜布局的是() A.风力发电厂 B.火力发电厂 C.化工厂 D.炼油厂9、题干:黄土高原地区生态脆弱,下列哪项措施最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A. 大规模开垦荒地B. 大量开采矿产资源C.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D. 疏通河道,发展渔业 10、题干: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以下哪种做法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A. 陡坡开垦B.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C. 退耕还林还草D. 大量开采煤炭11、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为暴雨形成地表径流B、黄土土质疏松,易受风力侵蚀C、长期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D、水资源紧张,农业用水严重不足12、在黄土高原地区,下列哪种措施不适合用于治理水土流失?A、修建梯田B、植树造林C、开垦荒地扩张耕地D、保持原有植被13、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 土壤肥力低,植被稀少C. 植被破坏严重,土壤侵蚀加剧D. 地形崎岖,水土流失14、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措施,说法错误的是:A.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B. 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C. 大规模建设梯田,防止水土流失D. 严格控制人口,减轻环境压力15、黄土高原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A. 过度开垦B. 水土流失C. 植被破坏D. 以上都是16、在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最为关键?A. 退耕还林还草B. 建设梯田C. 修筑挡土墙D. 种植经济林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内容】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这里经历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发展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对生态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作业将分为三个部分:1. 阅读与资料搜集:学生需阅读黄土高原地区的相关地理资料,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被分布等,并搜集黄土高原地区近年来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项目及成效。

搜集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案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2. 小组讨论与汇报:学生将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态脆弱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地区在生态保护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小组需汇总讨论成果,制作PPT或报告,包括案例描述、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等内容。

3. 实地考察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观察和调研。

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包括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状况、生态保护措施等,并撰写实地考察报告。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完成度:学生需确保所提交的资料完整,组内讨论和汇报准备充分。

2. 真实性:实地的考察报告必须真实反映考察地点的实际情况,不得抄袭或虚构。

3. 逻辑性:报告和分析需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层次分明,观点明确。

4. 创新性: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5. 格式规范:PPT或报告应遵循规范的格式要求,包括标题、目录、正文、结论等部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资料、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汇报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

3. 对于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将在课堂上进行表扬,并作为典型案例供其他同学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组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解析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 破坏植被,土壤被侵蚀,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故A正确。 过度放牧主要发生于我国牧区,B错误。 开山取石不会造成石漠化,C错误。 “红色荒漠”的形成与环境污染无关,D错误。
探究点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探究导引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
(3)黄土土质疏松:以细粉沙为主,抗冲、抗蚀性能 弱 ,容易导致 水土流失 。 (4)地表形态沟壑纵横:多 塬 、 墚 、 峁 和沟谷 等多种特殊的地貌形态,地形破碎,千沟万壑,更 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5)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面积 破坏植被 ,水土 流失不断 加剧 。
判断
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拓展延伸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跟踪训练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
的是
A.①②③ C.③②①
B.②①③
√D.②③①
解析 由图中的因果关系可知,②和③造成了水土流失,所以②和③是 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故①为地表侵蚀;而土壤退化会造成植被条 件差,推出③为植被条件差,所以②为地表起伏大。
1.形成图中所示景观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人多地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过快。 ②具体表现:
人类活动
具体影响
过度开垦 陡坡开荒,轮荒耕作,使地表变得疏松,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林木 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开矿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 露天开矿
判断
1.工程措施见效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 ) 2.建设淤地坝是治理坡面的有效工程措施。( × ) 3.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减弱流水对耕地的侵蚀。( √ )
探究点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
探究导引 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 地矛盾著称于全国。 1.填写图表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体会黄 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 答案 ①低 ②高 ③黄淮海 ④内蒙古 ⑤多 ⑥少 ⑦湿润 ⑧内陆 ⑨草原
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床淤积
C.土壤肥力下降 D.植被条件变差
解析 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随着流速的 减缓发生淤积,阻碍内河航运的发展。
(2020·北京临川学校期末)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
“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
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
√C.水蚀作用
B.风蚀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 江西南部山区属于我国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 因从外力作用看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故选C。
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内 容 索 引 INDEX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范围:A 太行山 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 以南、B 秦岭 以北。 2.生态脆弱的原因 (1)位置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地处 沿海 向内 陆、 平原 向高原、 半湿润 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 境脆弱。 (2)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 低 。降水 集中在夏秋 季节,且多 暴雨 ,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较为干燥的春 季不利于地表植被的及时恢复。
判断
1.降水量大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 ) 2.黄河上游河水流速快,侵蚀能力强,水土流失最严重。( × ) 3.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 )
4.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保土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
产力下降。( √ )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 水土流失 。 2.优化 产业 结构。 3.控制 人口 过快增长。
4.以图表的形式,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答案 图表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位置 地形 土质 气候 植被覆盖率 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核心归纳
具体影响 具有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 坡度大,坡面径流速度快,流水冲刷能力强 土质疏松,抵抗流水侵蚀能力弱 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冲刷力大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弱
2.说出黄土高原黄土的特点。 答案 黄土以细粉沙为主,多孔隙,土质疏 松,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分散, 抗冲、抗蚀性能弱。 3.黄土高原地区有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是轮 荒耕作,指出其特点及影响。 答案 特点:掠夺性开发、破坏面积广;耕作方式粗放、落后,广种薄收。 影响:地表林草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无法恢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 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脆弱地区的基本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探究综合
治理的具体措施。 3.归纳生态脆弱地区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1.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
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的区域。( √ )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重要原因。( √ ) 3.千沟万壑的地形加剧了黄土高原的风蚀作用。( × ) 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1)水土流失面积 广 。 (2)水土流失时空分布 集中 。 2.自然灾害易发: 旱灾 、 洪水 、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 常见。洪水和暴雨还会引发 滑坡 和 泥石流 等次生灾害。 3.影响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导致 耕地 减少;土壤侵蚀致使土地_生__产__力__ 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