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举”的用法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十)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十)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十)46举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译文:(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5.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6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译文:全都头痛,互相转告说7杀人如不能举(全,都)8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译文:戍边的士卒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破8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复合词举言:发言)9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做事情)1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1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总合,聚合拿)《赤壁之战》译文: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12兔起凫举(飞)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译文:主人不发问,客人不应该先发问1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鸿门宴》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47绝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2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全然)《促织》译文: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6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7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8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9不如早与之绝(绝交)10抢呼欲绝(绝命)11以为妙绝(达到极点)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13曹操智计,殊绝于人(超越)《后出师表》译文: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1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译文: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48堪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4不堪吏人妇,岂合今郎君(胜任)49克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译文: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2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3克已复礼为仁(克制)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4子克家(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担当家务)5克已奉公(克制、约束)6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译文:与他们约定了日期全到达(目的地)7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译文: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46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举

46高考120个文言实词——举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 大喜,笼归, 家庆贺。(《促 。(《 织》) ①全,合 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②尽
举——名词 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 举动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举 ——举
举——动词 ——动词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 。(《 之事》) 之事》) 举起, ①举起,抬起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 壁之战》) 壁之战》) ②拿 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举出, ③举出,提出 今亡亦死, 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举行, ④举行,施行
举——动词 ——动词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攻克, ⑤攻克,占领 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 传》) 推荐, ⑥推荐,选拔 中江举 余船以次俱进。( 。(《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 战》) ⑦升起
举——形容词 ——形容词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一)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一)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一)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

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

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举 古汉语【举古文解释 古汉语中以的意思】

举 古汉语【举古文解释 古汉语中以的意思】

举在文言文中的解释?3种含义,要有例句及出处.. (形声。

小篆字形,从手,举(yǔ)声。

本义双手托物)同本义[raise;lift up] 举,对举也。

——《说文》举,擎也。

——《广韵》其坚不能自举也。

——《庄子·逍遥游》举所佩玉玦。

——《史记·项羽本纪》又如举桉(桉同“案”。

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拿起;提起[hold up] 举全吴之地。

——《资治通鉴》举以予人。

——宋·苏洵《六国论》又如举白(举杯喝尽。

干杯);举踵(举起脚跟。

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

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飞,飞起;飘动[fly] 九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渔家傲》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升起;耸起[lift] 叔籔,火烈具举。

——《诗·郑风》中江举帆。

——《资治通鉴》仰起;抬起[face upward;rais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1 发问;动问[question]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礼记》。

孔颖达疏“举亦问也。

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1 推荐;选用[recommend;choose]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左传·襄公三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

——《后汉书·张衡传》1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1 提出;列举[enumerate] 举类迩而见义远。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数人以训汝。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三篇】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三篇】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三篇】导读:本文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101。

射:①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②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102。

甚:①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②十分(流辈甚称其贤)103。

胜:①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②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④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104。

施:①shī,施实。

(然后施行……《出师表》)②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

食:①shí,吃。

(食不饱,力不足《马说》)②sì,通“饲”,喂养。

(食之不能尽其材)106。

使:①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②出使(使于秦)③使者(使子为使)107。

始:①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②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108。

市:①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②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109。

恃:①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②子何恃而往《为学》)110。

是:①判断动词,是(我是鬼)②代词这样(如是再三)111。

适:①往(抱而适市)②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③舒适(其体不适)112。

书:①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②文字,字条。

(得鱼腹中书)③书信。

(一男附书至)④文件。

(军书十二卷)113。

数:①shù,表多次。

(又数刀毙之《狼》)②shǔ,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③shuò,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114。

遂:①完成(已遂述数行)②就、于是(遂逐其师)③因而(恐遂汩没)115。

所:①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②“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116。

所以:①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②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③……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17。

初中文言实词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实词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实词用法归纳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瞅瞅初中文言实词那些事儿!在咱们初中的文言文世界里,实词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蹦跶在字里行间,掌控着文章的意思。

先来说说“安”这个字吧。

“安”常见的意思有“怎么”“哪里”“安稳”。

比如“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安”就是“怎么”的意思。

再看看“比”字。

它可以表示“靠近”“并列”“等到”。

像“其两膝相比者”里,“比”就是“靠近”的意思。

还有“鄙”,有“边疆”“浅陋”的意思。

“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就是“边疆”。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有个同学,在考试的时候遇到了“肉食者鄙”这个句子,愣是把“鄙”理解成了“卑鄙”,结果就丢分啦!这可真是个惨痛的教训。

咱们接着说“兵”这个实词。

它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

“兵革非不坚利也”里的“兵”就是“兵器”。

“朝”字也挺有意思,有“朝廷”“朝见”“早晨”的意思。

“于是入朝见威王”里的“朝”就是“朝廷”。

“曾”字也别小瞧,有时表示“竟然”,有时表示“曾经”。

“曾益其所不能”里的“曾”就是“增加”的意思。

“乘”这个字,有“坐车”“趁着”“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的意思。

“公与之乘”中的“乘”就是“坐车”。

“从”可以理解为“跟随”“听从”“自、由”。

“从先人还家”里就是“跟随”的意思。

“达”有“到达”“通达”“得志”的含义。

“达于汉阴”中的“达”就是“到达”。

“旦”通常指“早晨”。

“旦辞爷娘去”里就是这个意思。

“当”的意思可多啦,“对着”“在”“应当”等等。

“当涂掌事”里是“当道,当权”的意思。

“道”有“道路”“方法”“说”的意思。

“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道”就是“说”。

“度”能表示“估计”“越过”“量长短”。

“度已失期”里的“度”就是“估计”。

“而”这个字虽然常见,但是用法很灵活,可以表示转折、承接、并列、修饰等关系。

比如“学而时习之”里,“而”就是承接关系。

“凡”有“总共”“凡是”的意思。

“凡河中失石”中的“凡”就是“凡是”。

“方”可以是“方圆”“正在”“当……时候”。

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

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

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1 昂抬高1、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2、昂其直,居为奇货1《核舟记》(初中)2《促织》2 傲1、骄傲,傲慢2、轻视、蔑视3、傲然自得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3、以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1赠刘景文(初中)2谏太宗十思疏3归去来兮辞3 包1、裹2、包取、据有(包举:全部占有)1、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声,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句中作名词)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口技(初中)2过秦论4 比1、并列,挨着2、比较、相比3、及,等到4、比拟5、生成、具有6、勾结1、其两膝相比者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2、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比去,以手阖门4、自名为罗敷5、自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核舟记(初中)/促织2捕蛇者说/游褒禅山记3陈涉世家/项脊轩志4为焦仲卿妻作5秋水6论语5 鄙1、边疆,边远的地方2、浅陋,无知3、轻视,看不起1、蜀之鄙有二僧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卑鄙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3、孔子鄙其小器1为学(初中)2曹刿论战(初中)3廉颇蔺相如列传4训俭示康6 兵1、军队2、兵器、武器3、兵士4、军事、战争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4、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1陈涉世家(初中)2天时不如地利(初中)3廉颇蔺相如列传4诸子喻山水7 病1、辱2、精疲力竭、困苦不堪3、弊病4、疾病,生病5、把…弄成病态6、怨恨、忧愁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4、未果,寻病终。

/病瘘,隆然状行。

5、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6、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1橘逾淮为枳(初中)2捕蛇者说(初中)/孟子二章3问说(初中)4桃花源记/种树郭橐驼传5病梅馆记6黄州快哉亭记8 察1、明察,识别。

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精品

初中语文14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示例精品

1、《小石潭记》 ( 初中 ) 2、《问说》 ( 初中 ) 3、《答司马谏议书》 ( 初中 ) 4、《鸿门宴》 5、《师说》 6、《师说》 7、《种树郭橐驼传》
8、 主张,思想 9、 官职名
8、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8、《过秦论》 9、《左忠毅公逸事》
14 得 1、 得到,获得
9、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1、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欲予秦,秦
3、 失期当斩。 4、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 5、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6、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7、 名我固当。 8、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9、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0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3、《陈涉世家》 ( 初中 ) 4、《陈涉世家》 ( 初中 ) 5、《捕蛇者说》 ( 初中 ) 6、《陈情表》 7、《种树郭橐驼传》 8、《黄州快哉亭记》 9、《鸿门宴》 10、《指南录后序》
10、 执掌,主持
13 道 1、 路,途 2、 道理,道义 3、 说,谈论 4、 取道 5、 风尚,风气 6、 学问 7、 方法,规律
1、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 2、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3、 故今具道所以。 4、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7、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 兵器、武器
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天时不如地利(初中)
3、 兵士
3、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3 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军事、战争
4、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4 诸子喻山水
7 病 1、 辱
1、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1 橘逾淮为枳(初中)
2、 精疲力竭、 困苦不 2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举字一词多义文言文

举字一词多义文言文

举字一词多义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的人来说,一字多义是一个比较大的难点,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造成歧义的主要原因。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一个很基础但是又很重要的语言现象:举字一词多义。

一、何为举字一词多义所谓举字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拥有不同的意义,这个语境包括前后文中的语言环境、语法结构、上下文等方面的影响。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破”,既有破碎的意思,也有打破、穿破等等的意思,根据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含义。

在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是依据上下文来确定的,不同的上下文环境下意思也不同。

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尤其需要时常留意这一点,否则会造成理解上的误解。

二、如何理解举字一词多义理解举字一词多义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看语境。

文言文中的语境非常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好的文言文翻译都应该是从上下文角度入手,把握语言脉络,再决定翻译。

2.看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往往非常复杂,一个句子缺乏标点符号和语气变化,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这些要素,决定哪些是限定词、哪些是主语、哪些是宾语等等。

3.看词性和词义。

在文言文中,往往一个字的意思是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下变化的,那么就需要看这个字在这个短语或句子中的词性和意义。

4.看修辞手法和常识。

文言文是非常注重修辞手法的一种语言,一些字的意思甚至是依靠文学修辞手法来引申的。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文言文常识和修辞手法来理解。

三、常见的举字一词多义1.令令在文言文中有十五个义项,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召集”、“命令”、“让”、“发出声音”等等。

例句:魏徵鞠躬厌令,自谓不干家务。

2.故故也是常见的举字一词多义,有因为、所以、故事、故乡等多种不同的义项。

在语境明确的情况下,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的含义。

例句:觻曰:“寡人当事伐赵,故欲看贤士;”3.兼兼在文言文中有并列、合并、兼顾等多种义项,特别常见于并列和顾及两个方面的情况。

例句:知足之趣,兼富贵之所4.吾吾在古代汉语中有俊雅、美好、我等人等多种义项,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使用含义也有所不同。

2017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举”的用法

2017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举”的用法

“举”的⽤法
①举起,抬起
今乃得玩之⼏席之上,举⽬⽽⾜(《黄州快哉亭记》) 主⼈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管弦(《琵琶⾏(并序)》) 举匏樽以相属(《前⾚壁赋》)
举⼿长劳劳,⼆情同依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提出
聊举数⼈以训汝(《训俭⽰康》)
③发动,兴起
举⼤计亦死(《陈涉世家》)
④推荐,举荐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后刺史⾂荣,举⾂秀才(《陈情表》)
⑤攻拔,占领
戍卒叫、函⾕举(《阿房宫赋》)
西举巴、蜀(《过秦论》)
约以连兵⼤举(《后序》)
⑥参加科举考试
董⽣举进⼠(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⑦⾔⾏,举动
举⾔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⑧全,皆
虽举家锦⾐⽟⾷,何患不能(《训俭⽰康》)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举世混浊,⽽我独清(《屈原列传》)
⑨成功
何不作⾐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⑩纵,跳
举⾝赴清池(《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附包举:并吞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过秦论》)。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字多义——实词(十)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字多义——实词(十)

初中语文-文言文一字多义——实词(十)引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3、称引(引喻失义)盈1、满(曾不盈寸)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用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因此(遂用猖獗)友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欲1、想(鱼,我所欲也)2、将要(解衣欲睡)3、愿望(从民欲也)援1、提出、引(援疑质理)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缘沿着(缘染溪/缘溪行)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交互错杂(杂然而前陈《醉翁亭记》)再1、第二次(再而衰)2、两次(日再食)曾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3、尚、还(曾不盈寸)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指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点(皆指目陈胜)至1、极点(寡助之至)2、到(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3、周到(礼愈至)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2、标记(寻向所志)3、做标记(处处志之)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5、立志质1、询问(援疑质理)2、资质(非天质之卑)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2、取得(无从致书以观)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2、那些(其西南诸峰)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举在古汉语词典里 的意思

举在古汉语词典里 的意思

举在古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举”在古汉语词典里的意思》在古汉语词典中,“举”有多种意思。

一、基本释义及衍生注释1. 向上抬,向上托- 例如“举手投足”中的“举”,就是这个最基本的含义。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们纷纷举手(这里的举手就是把手臂向上抬起),想要回答问题。

这个动作很直观地体现了“举”向上抬、托的意思。

从象形的角度看,“举”字的古体也能看出与双手向上的动作有关。

2. 提出- 像“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举”就是提出的意思。

一个人如果能够从一个例子中提出(也就是联想到)其他相似的三个例子,那说明他的思维很敏捷。

在讨论会上,大家都需要提出(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交流。

3. 推荐,推举- 在古代的官场或者民间的一些组织中,常常会有推举贤能之人的情况。

例如“举贤任能”,这里的“举”就是推荐的意思。

村里要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公道,大家就会推举(举)一位老者,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良好的品德。

4. 全- 如“举国欢庆”,这里的“举”表示整个、全的意思。

当国家有了重大的喜事,比如赢得了一场重要的战争或者举办了成功的奥运会,整个国家(举国)的人民都会欢庆。

就像一家人如果有了大喜事,全家都会沉浸在喜悦之中,这里把家庭扩大到国家的层面。

二、赏析“举”字这些丰富的含义反映了古人对这个动作以及相关概念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

从向上抬这个最基本的动作意义延伸到提出、推荐和全的含义,展现了语义的扩展逻辑。

比如“举”从一个具体的肢体动作,发展到抽象的提出观点、推荐人才,再到范围上的“全”,这体现了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认知的不断涵盖。

三、运用片段例子1我参加了一场诗歌朗诵会。

现场的气氛特别热烈,大家都很投入。

当主持人说可以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时,我有点犹豫。

毕竟在场的很多人都是诗歌高手。

可是我又想,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应该勇敢一点。

于是我举手(这里的“举”就是向上抬的意思),周围的人都看向我,我感觉有点紧张。

文言文 举

文言文 举

文言文举1. 文言文举是什么意思“举”在文言文中可表示举起、拿、起身、推举等意思。

①举起;擎起。

《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我很强壮,可以举起三千磅,但我连一根羽毛都举不起。

②拿,用。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吴国全境,十万人口,不能被别人控制。

③起身;腾起。

《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译文:像兔敢奔跑,像野鸭急飞。

④推举;推荐。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从前有一个太守叫隗,有一个大臣叫茶驹,名叫。

后来有一个叫容的刺史,把他推荐为杰出人才。

⑤举行;实行。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跑被抓回来是死,起义是死,也是死。

(选择)为国捐躯好吗?⑥攻克;攻占。

《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面取汉中,西面取巴蒂、蜀地。

⑦生育;养育。

《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

”然而,田文的母亲秘密地让他活着。

⑧全;都。

《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大家都很开心,一脸开心,跑来跑去的互相诉说。

2. 举有什么意思在文言文①举起;擎起。

《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拿,用。

《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举出;提出。

《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起身;腾起。

《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⑤挂起;升起。

《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⑥推举;推荐。

《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举用;任用。

《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发动;兴起。

《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⑨举行;实行。

《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⑩举动;行为动作。

《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攻克;攻占。

《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完成;成功。

《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古代举的意思

古代举的意思

古代举的意思
古代举有多种含义,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或行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含义和用法:
1. 古代举可以指代古代社会中的选拔制度或选拔方式。

在古代,举贤良、举孝廉、举人才等是选拔官员、学者、才能等的常见方式。

通过举荐、考试、推荐等方式,选择具备优秀品德和能力的人才,以供朝廷或社会机构选用。

2. 古代举还可以指代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礼仪行为。

例如,在古代婚礼中,新郎要举起红盖头,表示接纳新娘进入自己的家庭;在古代祭祀仪式中,主持人会举起祭品,向神明致敬。

3. 古代举还可以指代古代社会中的一种比赛或竞技活动。

例如,古代的举重比赛是一种力量和体魄的竞技活动,参赛者要通过举起重物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4. 古代举还可以指代古代社会中的一种民众集会或群众行动。

例如,古代有举义、举兵、举事等词语,指的是人民群众为了某种目标或理念而集结起来,进行抗争、起义或示威等行动。

5. 古代举还可以指代古代社会中的一种信仰活动。

例如,古代的举火祈福活动是一种祭祀仪式,人们会举起火把或火炬,祈求神明的保佑和庇护。

总的来说,古代举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包含选拔、礼仪、竞技、集会和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举”的用法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
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
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
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
1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包举:并吞)
12、兔起凫举(飞)
13、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
14、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
15、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