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运动系统检查PPT课件
合集下载
《感觉运动反射》课件
感觉运动反射 的过程包括感 觉输入、感觉 传导、感觉整 合、运动输出
等环节。
感觉运动反射 的生理机制包 括神经传导、 神经递质释放、 神经细胞兴奋
等。
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和整合 感觉信息
传入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 到大脑
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 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传出神经:将运动指令传递 到效应器
效应器:执行运动指令,如 肌肉、腺体等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感觉运动反射是 指人体通过感觉 器官接收外界刺 激,经大脑处理 后,通过运动系 统做出反应的过
程。
感觉运动反射是 人体神经系统的 基本功能之一, 包括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嗅 觉等多种感觉。
莫罗氏反射的存在表明 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正 常,是评估婴儿神经系 统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
莫罗氏反射的消失标志 着婴儿的神经系统逐渐 成熟,开始能够自主控 制自己的身体运动。
霍夫曼氏反射是一种感觉运动反射,由德国神经学家霍夫曼发现 霍夫曼氏反射是指当刺激传入大脑皮层时,大脑皮层会发出指令,使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 霍夫曼氏反射的例子包括:手碰到热物体时,会迅速缩回;听到声音时,会转头寻找声源 霍夫曼氏反射是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一种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机器人感知:通过感觉运动反射, 机器人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实现自 主导航和避障
机器人学习:通过感觉运动反射, 机器人可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机器人控制:感觉运动反射可以帮 助机器人实现精确控制,提高工作 效率和稳定性
感觉运动及反射ppt课件
学习交流PPT
7
学习交流PPT
8
感觉皮层(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及顶上小叶)
深、浅感觉的投射与人体在大脑皮层代表区的特点:
1、交叉性。 2、倒置。 3、投射区域面积与 不同体表的感觉敏感 度相关。
学习交流PPT
9
[ 节段性感觉支配 ]
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入纤维来自一定的皮肤区域。 乳头平面为T4,脐平面为T10,腹股沟平面为T12及L1。
•
腹壁反射(abdominal reflex )
•
提睾反射(cremasteric reflex )
•
足跖反射(plantar reflex )
•
肛门反射(anal reflex )
•
角膜反射(corneal reflex )
•
咽反射(pharyngeal reflex )
•
腭反射(palatal reflex )
学习交流PPT
30
2、前根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anterior roots damage):节段型 分布的弛缓性瘫痪。
3、周围神经损害综合征 ( syndrome of peripheral nerve damage):弛缓性瘫痪,伴 有疼痛、感觉缺失与自主神经功能障 碍。
学习交流PPT
单瘫(monoplegia) 偏瘫(hemiplegia)
截瘫(paraplegia) 四肢瘫(tetraplegia)
(二)按瘫痪程度
轻瘫(paresis) 瘫痪(paralysis)
(三)按瘫痪性质
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交流PPT24
痉挛性瘫痪和弛缓性瘫痪的比较
儿童感觉运动统合问题教育ppt课件
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儿童感 觉运动统合问题的研究和干预 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 参与的良好氛围。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 进的理念和技术,推动儿童感 觉运动统合问题研究的深入发 展。
谢谢聆听
儿童感觉运动统合问 题教育ppt课件
目录
• 感觉运动统合概述 • 感觉运动统合问题的识别与评估 • 感觉运动统合问题的干预与治疗 • 教育资源与支持 • 预防与早期干预
01 感觉运动统合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感觉运动统合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 (如视、听、触、味、嗅等)接收信 息,再经由神经系统处理后,协调身 体各部位作出适当反应的过程。
开展儿童感觉运动统合问题筛查, 早期发现存在问题的儿童,并进
行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根据儿 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 手段,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等。
定期评估干预效果,及时调整干 预方案,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和持
续性。
提高公众意识与参与
加强儿童感觉运动统合问题的 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问题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Βιβλιοθήκη 治疗方法与技巧治疗方法
采用游戏、运动、音乐等多元化方式,刺激儿童的感觉和运 动系统。
技巧
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儿童的 参与和兴趣。
家庭与学校的配合
家庭
家长需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供支持和鼓励,同时调整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感 觉运动发展。
学校
教师需了解儿童的感觉运动统合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导,协助儿童更好地 融入学校生活。
评估时应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 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差异,避免过度强调评估结果而忽略儿童的全面发展。
感觉系统ppt演示课件
.
③定性诊断 (病因诊断) 根据起病方式 \病程\个人史 \家族史&临床资 料, 分析筛选可能病 因, 66 确定病变性质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1. 确定神经系统病损水平 中枢性(脑\脊髓) 周围性(周围神经) 肌肉 系统性疾病并发症
.
67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 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丧失、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综合征(同侧嗅觉
.
42
额叶
• 皮质中央前回病变: 刺激性症状-Jackson 癫痫;破坏 性病变 -单瘫;旁中央小叶-截瘫, 尿便失禁。 • 额中回后部: 侧视障碍,失写症。 • 额下回后部: 运动性失语。
. 43
顶叶
• 角回病变:
主侧为Gertsman 综合征(失算、不 认手指、失写 、左右失认、失读);非 主侧为自身认识不能
.
37
6.丘脑型感觉障碍:
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 感觉缺失或减退,深感觉和触觉障 碍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可 伴有自发疼痛和感觉过度。 多见于脑血管病。
.
38
7.内囊型感觉障碍:
三偏综合征 见于脑血管病
.
39
8.皮质型感觉障碍:
病灶对侧复合感觉障碍; 部分损害致对侧单肢感觉减退或 消失; 刺激性病灶可引起局限性感觉性 癫痫(发作性感觉异常)。
.
59
Babinski征
.
60
Chaddock征
.
61
Oppenheim征
.
62
Gordon征
.
63
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是最重要的锥体束受 损的体征 。
感觉运动及反射PPT课件
传导部分 (感觉传导束 sensory tract)
中枢部分 (大脑皮层 cerebral cortex)
所有感觉传导束皆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细 胞。 • 第二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 (1)痛觉、温度觉——脊髓后角细胞。 (2)粗糙触觉——脊髓后角细胞。 (3)精细触觉、深感觉——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 •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
5、丘脑综合征(thalamic syndrome ) 6、内囊综合征( syndrome of internal capsule):
7 、 感觉皮 质损害 综合征 ( syndrome of sensory cortex damage)
运动系统 Motor system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Zhang Yan
按“性质”划分有: • 感觉过敏、减低与丧失 • 感觉分离 • 感觉异常 • 疼痛
按“分布”划分有: • 周围型 • 节段型 • 传导束型 • 皮质型
四、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1、周围神经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peripheral nerve damage)
2、后根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posterior roots damage):
•上 运 动 神 经 元 (upper motor neuron)
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 锥 体 (Betz) 细 胞 及 其 下 行 轴突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1ower motor neuron)
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 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 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 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 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 路。
中枢部分 (大脑皮层 cerebral cortex)
所有感觉传导束皆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细 胞。 • 第二级神经元:脊髓或脑干。 (1)痛觉、温度觉——脊髓后角细胞。 (2)粗糙触觉——脊髓后角细胞。 (3)精细触觉、深感觉——延髓的薄束核与楔束核。 •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
5、丘脑综合征(thalamic syndrome ) 6、内囊综合征( syndrome of internal capsule):
7 、 感觉皮 质损害 综合征 ( syndrome of sensory cortex damage)
运动系统 Motor system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Zhang Yan
按“性质”划分有: • 感觉过敏、减低与丧失 • 感觉分离 • 感觉异常 • 疼痛
按“分布”划分有: • 周围型 • 节段型 • 传导束型 • 皮质型
四、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1、周围神经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peripheral nerve damage)
2、后根损害综合征(syndrome of posterior roots damage):
•上 运 动 神 经 元 (upper motor neuron)
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 锥 体 (Betz) 细 胞 及 其 下 行 轴突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 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
•下 运 动 神 经 元 (1ower motor neuron)
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 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 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 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 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 路。
运动系统感觉系统.正式版PPT文档
②下行经内囊膝部、 大脑脚底中3/5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 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 外肌、咀嚼肌、面部肌、 咽喉肌、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 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 肌
第 I 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上下颠倒 头部为正 •左右交叉 •面积决定 于功能
概述
浅感觉:皮肤粘膜痛温触觉
感觉系统
深感觉:骨关节运动位置振动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 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传导通路:
感觉神经
脊神经节
交 脊髓后角 叉
脊髓丘脑侧束
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楔薄 Ⅱ束
核
肌 上肢、 、 躯干上部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红核 背外侧
贯穿 斜方体
T4~5
薄束
损伤: 感觉性共济失调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皮肤 传入神经
周围突
后根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脊髓丘系
下橄榄核 背外侧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 白质前连合
交叉
边上升 边交叉
③大部分终止双侧脑神 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 外肌、咀嚼肌、面部肌、 咽喉肌、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 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 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 肌
第 I 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上下颠倒 头部为正 •左右交叉 •面积决定 于功能
概述
浅感觉:皮肤粘膜痛温触觉
感觉系统
深感觉:骨关节运动位置振动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 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等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传导通路:
感觉神经
脊神经节
交 脊髓后角 叉
脊髓丘脑侧束
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叶后部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楔薄 Ⅱ束
核
肌 上肢、 、 躯干上部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红核 背外侧
贯穿 斜方体
T4~5
薄束
损伤: 感觉性共济失调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皮肤 传入神经
周围突
后根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脊髓丘系
下橄榄核 背外侧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 白质前连合
交叉
边上升 边交叉
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PPT课件
21
病理反射
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 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应。
22
病理反射 Pathologic reflex
Babinski
Oppenheim
Chaddock
Gordon
23
• (二)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 统称为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 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 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狭义:基底节(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丘脑底 核、黑质、红核
2
• 瘫痪 • 定义:(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 原因:神经系统病变:多数(神经源性)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少 肌肉病变:少(肌源性)
3
一 解剖和生理基础 (一)运动传导通路:特点:
经2级神经元传导 锥体系
4
1、 皮质脊髓束
①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锥体细胞 内囊后肢
脑干各部
锥体交叉
24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的运动、维持体态姿 势、完成半自动的刻板动作等。
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不可分 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 适当的肌张力及协调的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 意运动。
锥体系损害表现为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 自主运动、肌张力改变、运动(增多或减少)等,而非真 正的瘫痪。
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各种冲动
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
唯一途径。
7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病变:瘫痪
8
(二) 反射
病理反射
指锥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 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应。
22
病理反射 Pathologic reflex
Babinski
Oppenheim
Chaddock
Gordon
23
• (二)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 统称为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 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 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狭义:基底节(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丘脑底 核、黑质、红核
2
• 瘫痪 • 定义:(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 原因:神经系统病变:多数(神经源性)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少 肌肉病变:少(肌源性)
3
一 解剖和生理基础 (一)运动传导通路:特点:
经2级神经元传导 锥体系
4
1、 皮质脊髓束
①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锥体细胞 内囊后肢
脑干各部
锥体交叉
24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的运动、维持体态姿 势、完成半自动的刻板动作等。
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不可分 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 适当的肌张力及协调的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 意运动。
锥体系损害表现为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 自主运动、肌张力改变、运动(增多或减少)等,而非真 正的瘫痪。
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各种冲动
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
唯一途径。
7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病变:瘫痪
8
(二) 反射
感觉功能检查ppt课件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神经干型
影响几个有关神经 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的各种感觉障碍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剑突
T6
肋弓
T7-8
脐
T10
下肢
L1-5
足底小腿股后 S1-2
马鞍区 S3-5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四、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皮质型
单肢损害分布 复合感觉障碍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第二级神经元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自后根神经节发出, 经后根进入同侧脊髓后 索上行,构成薄束和楔 束,分别终止于延髓的 薄束核和楔索核。
由此发出纤维交叉到 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上行 终止于丘脑外侧核。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第三级神经元--痛温触深感觉
丘脑外侧核→发出纤维, 经内囊后肢丘脑辐射至大 脑皮质中央后回的感觉区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感觉与运动ppt课件
– 紧张时瞳孔放大
编辑版ppt
16
第二节 视觉
(二)眼的调节 • 眼球会聚运动:看近物时,除了晶状体曲率
增加、瞳孔缩小外,视轴也向内侧合拢,即 两眼球向鼻侧会聚,使物像落在两侧视网膜 的对称点位置上,以形成清晰视觉。
编辑版ppt
17
第二节 视觉
(三)眼的折光异常 • 近视 • 远视 • 散光
编辑版ppt
• 声波→颅骨→骨迷路外淋巴→蜗 管内淋巴
编辑版ppt
31
第三节 位觉和听觉
• 听觉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 音乐 – 呼喝 – 语言 – 噪声
编辑版ppt
32
第三节 位觉和听觉
二、位觉 • 前庭器官的结构 • 前庭器的适宜刺激
– 椭圆囊与球囊囊斑
• 耳石:线性加速度
– 半规管壶腹嵴
• 壶腹嵴毛细胞:角 加速度
感觉与运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视觉 位觉 其他感觉
编辑版ppt
1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 感觉
–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上的反映 – 客观事物→感觉器官→神经冲动→大脑皮质
• 感觉的分类
– 特殊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 躯体感觉:有深部感觉(本体感觉、痛觉)和
浅表感觉(触觉、压觉等)
– 内脏感觉:感受内部温度及化学、机械和伤害 性的变化。
编辑版ppt
2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 感觉的形成
– 感受器
• 内外环境变化→神经冲动 • 体表感受器;内感受器
– 感觉器官
• 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
• 感受器感受到内外界环境的变化的刺激信息,并 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化为电信号,以神经冲 动的形式经相应的传入神经产道中枢神经系统, 最后到达大脑皮层一定中枢形成相应的感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4.闭目难立征
嘱患者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目.
感觉性共济失调时睁眼站立稳,闭眼时不稳,称 昂伯征阳性。 小脑性共济失调者睁眼闭眼都站不稳,闭眼时更 明显,蚓部病变易向后倾倒,一侧小脑半球病变
或一侧前庭损害向病侧倾倒。
23
20
六.共济运动
协调运动发生障碍。 检查方法:
1. 指鼻试验
21
2.对指试验
令患者伸出两手食指,由远而近使指尖相对,先睁眼做,后闭眼 做,反复试之。
3.跟膝胫试验 4.快复动作
嘱患者以前臂快速地作旋前旋后动作,或以
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手背,或以足趾叩击地面等。小脑性共济失 调病人这些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匀,称快复轮替运动不能。
感觉系统检查
1
注意事项:
要求医生认真、仔细。 患者意识清楚、充分合作。 注意左右侧和远近端部分的对比 从感觉缺失部位查至正常部位或从四肢远 端向近端检查。 检查时患者宜闭目,忌用暗示性提问,必 要时多次复查。
2
一.浅感觉检查
痛觉:大头针 温度觉:
1. 冷水(5-10℃)试管
2. 热水(40-45℃) 试管
肥大。
2. 双侧对称 部位比较,肢体远、近端比较。
3. 确定病变范围及分布特点。
7
二.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
1.痉挛性偏瘫步态 2.痉挛性截瘫步态 3.跨阈步态 4.慌张步态 5.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6.深感觉共济失调步态 7.鸭步 8.癔病性步态
8
1.偏瘫步态
病侧上肢内收、旋前,指、 腕、肘关节屈曲,行走时 无正常摆动,下肢伸直并 外旋,足跖屈,举步时将 骨盆提高,足尖曳地,往 外作划圈样移步前进故又 称划圈样步态,常见于急 性脑血管病等后遗症。
9
2.剪刀步态
行走时双下肢伸直,因 内收肌张力高致双腿向 内交叉,步态僵硬,形 如剪刀,故又称“剪刀 状步态”。 见于先天性痉挛性截瘫、 双侧锥体束损伤的患者。
10
3.跨越步态
见于腓神经麻痹而足下 垂的患者,为使足尖离 地患肢抬得很高,如跨 越旧式门槛的姿势。
11
4.慌张步态
全身肌张力增高,走路时步 伐细小,足擦地而行,由于 躯干前倾,身体重心前移, 故以小步加速前冲,可见于 震颤麻痹患者。
12
5.小脑共济失调步态
行走时两足分开过宽,腿抬得高,足落地沉重,因
重心不易控制故摇晃不稳,状如醉酒,称为“醉汉
步态”。
小脑性共济失调者闭眼、睁眼时都很困难,闭目时 13 甚。
6.深感觉共济失调步态
脊髓痨步态 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脚距离大,两目注意双 脚。 患者睁眼时走得较好,闭眼时行走不稳或甚 至不能行走。
18
4.瘫痪
瘫痪—随意运动的功能障碍。
分类
① 完全性瘫痪、不完全性瘫痪 ② 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交叉瘫
19
五.被动运动(肌张力)
肌张力检查方法:
1. 触摸肌肉的硬度 2. 被动伸屈肢体,检查者以感知的阻力来判断。
异常表现:
1. 迟缓
2. 张力增强 ① 折刀状肌张力增强 ② 齿轮状肌张力增强
四.主动运动或随意运动
1. 重点检查肌力、运动幅度及速度。
2. 检查方法:
① 主动法: ② 被动法:
17
3.肌力的记录
六级分级法: 0级:完全瘫痪 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 5级: 正常肌力。
触觉:棉花束或毛笔
3
二.深感觉检查
1. 振动觉
2. 位置觉 3. 深感觉性共济失调
4. 闭目难立征(Romberg)氏征
4
三.复杂感觉检查
是大脑皮质综合分析的机能表现。
常用检查方法:
1. 皮肤定位觉 2. 实体辨别觉 3. 图形觉 4. 两点辨别觉
5
运动系统检查
6
一.肌肉营养状态
1. 注意肌肉的外形及体积,有无肌肉萎缩、
14
7.鸭步
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症患者,由于骨盆带肌 肉及腰肌萎缩无力,为 维持身体重心平衡而脊 柱前凸,步行时因不能 固定骨盆,故臀部左右 摆动,象鸭子走路,又 称鸭步。
15
三.不自主运动
1. 震颤
2. 痉挛
3. 舞蹈样运动
4. 肌纤维性震颤或肌束震颤
5. 手足徐动症
6. 抽搐
7. 肌阵挛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