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以院地合作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构建创新型国家,是现代国家竞争的重要目标。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实现国家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
因此,不断加强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的创新水平,已经成为各国必须走的必经之路。
一、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型国家,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体系。
这需要以国家为主导,整合多种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等。
同时,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形成联动的创新环境。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
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创新。
比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持等等。
另外,创新型企业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熟练的创新人才。
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积极引进、培养和吸纳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加强人才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地域壁垒,优化人才流动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国家的创新事业中来。
对于已经存在的人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激励政策。
适当提高人才的福利、给予人才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权利,这样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
三、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政府要通过各种手段推进科技创新,包括加大投入、重点支持重大创新项目、优化创新环境等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技成果的保护、规范、共享和转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创新发展战略。
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有效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同时,也能保证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利益,培养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动力,推动知识产权领域的稳步发展。
五、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基础。
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惩治侵权行为的法律法规,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加强产业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有效衔接。
第三,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增加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
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加强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和利用,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他们回国发展。
第四,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创新创业的时间和成本。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稳定市场预期,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鼓励创新创业者敢于尝试,鼓励失败也是成功的一部分,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第五,要深化国际创新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研发和分享科技成果。
参与到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促进科技成果的共享与集聚,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形成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共识和机制,保护自主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总之,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个人要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才能够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创新驱动的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与政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与政策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创新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
如何建设具有创新力的国家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和政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这个体系包括了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
在各方面都做的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
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包括了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国家的投入。
其次是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和重要的源泉。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并创造有利于他们发挥创新智慧的环境和条件。
再次是科技创新基金。
科技创新基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金融支持,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桥梁和纽带。
政府需要对科技创新基金进行有效的调控和资助,为科研项目的成功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最后是科技创新政策。
科技创新政策是国家管理创新的法律和法规框架,是引导和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
相关部门应出具科技创新政策和实施细则,并针对科技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制定优惠政策,为科技创新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二、企业创新激励政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实践主体。
如果企业能够承担更多的创新责任,使创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同时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那么一个具有强大创新力的国家就会逐步形成。
企业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核心需求。
政府应该通过扶持、鼓励、引导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激励企业参与创新活动。
首先,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创新研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过程可以提供税收优惠,以此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
第二,国家为包括科技、教育、金融、国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企业提供多种多样的政策支持。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科研基金、创业基金、技术成果转化基金等渠道给予优惠贷款、税收减免、新产品认证、科技成果转化、ERP创新业务系统等支持。
院地合作模式分析及效果评价
院地合作模式分析及效果评价中国科学院自建院之日起,始终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建设,一直重视与企业、地方政府、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在科教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并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八大提出了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要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而院地合作作为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合作重要手段,越来越被地方政府所重视。
本文对院地合作模式进行了介绍,通过五种院地合作模式的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院地合作评价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法分析院地合作效果,并得到合作效果良好且符合实际。
二、文献综述中国科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之间经济的合作称之为院地合作。
林若扬(2005)院地合作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科学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院地合作旨在建立中科院与地方政府、研究所与企业之间的长期而稳定的交流制度,形成科研院所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产学院合作运行机制,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地方企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创新建设和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张志林(1998)认为在院地合作的方式上依托多学科、多兵种的综合科技优势,组织力量,在决策咨询、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技术转移、创办科技型企业、选派地方科技副职、人才培养、信息交流等方面,与地方进行了全面、长期、稳定的合作。
孙殿义(2009)认为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院地合作以“人才+成果”为主要手段,通过与地方共建研究院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实施面向地方科技需要的专项行动,加强与国家骨干企业合作和加强人员交流与培养等形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刘会武、王胜光(2006)认为从1997年建立中国科学院地方合作基金以来,分布在全国各区域的12分院机构以及区域内的研究所,严格贯彻院的部署,通过发挥自身科技优势,结合各区域特点,与当地政府、企业、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已初步形成院与省(市)合作领导协调委员领导下的组织管理体系,以科技副职为主要形式的人才交流平台及社会经济效益统计系统、产业化信息网和科技中介服务等操作平台。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
创新型国家基本特征及建设路径创新型国家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科技创新和创造力为核心驱动力,以促进科技、教育、创新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为目标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科技创新能力强:创新型国家注重科学技术研发,积极引导和支持技术创新,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和吸引高级科技人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 教育水平高:创新型国家注重人才培养,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教育系统,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实现人才和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3. 产业结构优化:创新型国家重视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通过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4. 创新环境良好:创新型国家注重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创新金融支持和创业孵化平台,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5. 国际合作广泛:创新型国家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科技及管理经验,参与和推动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实现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要打造创新型国家,需要走以下建设路径:2. 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加大对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重视,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衡三方面合力推进,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通,培育创新型人才,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引言在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正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挑战和策略。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
创新能够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竞争力。
一个创新型国家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者,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创新也能够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的挑战然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并非易事。
首先,创新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源,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其次,创新需要打破传统思维和制度壁垒,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此外,全球创新竞争激烈,中国需要在全球创新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策略为了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
只有通过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才能够推动创新的发展。
其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够激励创新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和技术转移。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推进创新的重要策略。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国能够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加快自身的创新进程。
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案例中国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中国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成为全球创新的领头羊。
中国的高铁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案例证明,中国在创新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和经验。
六、结论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创新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通过加大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加强国际合作,中国能够在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所在。
只有通过创新,中国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科教兴国战略旨在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人才强国战略则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支持创新发展的需求。
通过这两项战略的实施,中国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无愧于国际社会的大国崛起。
一、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核心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1.加强基础研究。
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应该得到加强。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并建立一套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
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贷款、减税等支持,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创新创业,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税收减免、创业资金等支持,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支持。
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面对全球化的科技竞争,我国不能闭门造车。
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世界先进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要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发挥中国的影响力和作用。
二、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侧重于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和驱动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1.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扩大高教规模,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推动产学研结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
1. 加强教育体系:投入更多资源发展高质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包括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跨学科和专业技能。
2. 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型企业和研发中心,并加强国内外合作。
3.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者将其成果投入市场,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增加创新的收益。
4. 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为创新提供更多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支持,培养更多优秀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5. 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机制和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速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
6. 鼓励创新创业:提供创业支持和创业环境,包括财政支持、减少创业壁垒、减少创业风险等,鼓励更多人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7. 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型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想法和创新方案,提供创新奖励和激励机制,建立一种尊重创新和鼓励创新的工作氛围。
8.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科技创新和经验交流,引进和吸纳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推动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合作。
这些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具体情况,并且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施和推动。
产学研合作在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探析
财税 、 融 、 府采 购 、 术 引进 、 金 政 技 知识 产权 及创 新 环
境建设 等多方面 的政策 和配套措 施 , 各地 应充分 发挥
政策 的导向作 用 , 切实抓好贯彻 落实 。同时 , 要结合 自
全 面 振 兴 的关 键 所 在 。
国内外 的高校 、 研 院所来 此创 业 , 科 促进科 技 成果 的
转化落地 , 快推进创新型城市 的建 设进程 。 加
3 加 大对 产 学研合 作 的投入 力度 . 要认 真落 实 中央 和省有 关增 加科 技 投入 的各 项
3 产 学研 合 作是 优化 整合 资 源、 实现科技 与产 .
新水平 。充分 发挥企业在产 学研合作 创新 中的主体作 用 , 大宣传力 度 , 加 形成 良性 的工作机制 , 调动企 业参 与产学研工作 的积极性 。 充分认识高校 、 科研 院所在产 学研合作 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 高层 次科技 人才走 出高
校 、 研机构创办企业 。推动高校 、 科 科研机构 拥有知识
科技与创新
技苠 ; 呆l横 l
究制定适 合本 区域 开展产 学研合作 的各项 政策 , 引进
研 合作 应 在加快 科 技成果 转 化应用 、发展 高新 技术
产业 、培 育 战略性 新兴 产业 中充 分发 挥支 撑 和引 领 作用 。加强产 学研合 作既是 经济增 长的动 力所在 , 也 是转 变经 济发 展方 式 、 快产 业结 构优 化升 级 、 现 加 实
业 资源有机 结合 的有 效途径 沈 阳是科技 资 源和产 业 资源 大市 ,科 技人 员 和 科技 机构 众多 , 业 门类 齐 全 , 业基 础雄 厚 。近 年 工 产 来 , 推动 产 学研 合 作 、 强 自主 创 新 能力 等 方 面 , 在 增 做 了一系 列工作 , 得 了积极 成果 , 科技潜 力 还 没 取 但 有完 全发 挥 出来 ,科技 资源 没有 充分 转化 为发 展优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大学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
中国 这样一个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 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家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 运, 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 将失去知识经济带
来的机遇。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 术创新, 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 要因素。其中,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 扩散和转移 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家科研 机构和教学研究大学。 大学, 这个担当着国家知识创新重任的机构, 也需要注重 自 身的发展, 把握信息时代的特征, 在充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促进自 身的快速发展, 使世界认识和了解自己, 从而获得更 多的信息、 质 、 物. 资金和人才资源 , 加快学校的发展, 使学校进 人一个良 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 一个高校
郭文杰
(山 东大学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一个重要举
措, 针对这一目 本文主要就高校这一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标, 知何以多种形式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来促进高校的发展, 以提升 自身的创新能力做深入研究。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大学 自主创新 国际合作 一、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前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 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对于像
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是中国高校一直以来秉承的办学 理念之一。这不仅是由于日 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国内外的 学术、 文化交流成为高等学府的客观需要, 更是由国内人才培 养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当 中国的大学应当广泛地、 前, 讲究实效地开展国际交流 合作。借助外力的帮助, 更直接地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 使教 学、 科研、 管理、 师资的质量不断提高, 逐步接近和达到国际公 认的水准, 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同时, 凭借经济全球化和中国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外国学生、 学者、 科学家 、 教育家纷至沓 来, 使大学或学院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小世界, 活跃于国际教育 界;从而得到国际组织、 各国政府、 跨国企业、 国际投资人的看 好, 使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得到更多的支持。
谈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认识
谈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认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仅仅是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技术和知识的竞争。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创造更多的财富。
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也能够促进科技和知识的传递,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更是思想的开放、文化的多元和社会的进步。
创新是现代化的源动力之一,它可以推动社会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从而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初步实现现代化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积极推动,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所要推进的主要方向。
创新是建设国际大国的基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变得更具竞争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更多地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需要我们共同加强科技创新和合作,采取合理的创新政策,发挥人才作用,打造优秀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体制机制。
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国家才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声誉和地位。
创新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对社会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创新精神和开放思维,鼓励创新引领社会,促进技术和思想的交流和传递,提高社会发展能力。
只有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我们才能真正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创新体制,提高人才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创新的转变。
我们还需要加强合作、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一系列创新的政策,深入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促进全球创新共享,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 高 企 业 技 术创 新 能 力 和产 业 竞 争 力 这 个 核 心 . 对 针
家 和 区域 发展 的重 大 需 求和 关 键 问 题 ,主 要 实 现 六 项 壬 r务 .包 括 确 立企 业 在技 术创 新 中 的主 体 地 位 、推 进 产 学研 紧 密结 合 、加 强技 术 创 新 的 支 撑 服 务 、开 放 其 享科 支 1资 源 、 强 企 业 人 才 队伍 建 设 、 用 国际 科 技 资 源 等 。 加 利
合 的 新机 制 和新 模 式 ,为 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展 方 式 、提 升 企 业 自主创 新 能 力 和 产 业 核心 竞 争 力 ,建 设 国 家 创 新体
展 的重 大 技 术 创 新 。 联 盟 计 划从 大 型 焦 炉 能 源 高 效 转 该 换 技 术 超 大 型 高 炉 系统 工 艺 技 术 全 量铁 水 “ 三脱 ” 预 处 理 技 术 ,大 板 坯 高 速 连 铸 技 术 冶 金 煤 气 干 法 除 尘技
术 等 角度 加 强 联 合 研 究 开 发 ,利 用现 有 的 先 进技 术 .优
系 找 到 了有 效 载 体 和 强 有 力 抓 手 。通 过 建 立 产 业技 术 创 新 战 略联 盟 ,能够 有效 整 合 企 业 ,大 学 、科 研 院所 的技 术 、设 备 ,人 才 资 金 等 各 类 资源 集 中精 力攻 克 产 业 战 略 高技 术 、超 前 技 术 以及 共 性 技 术 ;能够 有效 降低 研
功 能 ,解 决 资 源 、能源 可供 性 问题 ,提 高 钢铁 行 业市 场 竞争力。
学研 合 作 创 新 机 制 和科 技 成 果 转 化 机 制 ;能 够 为行 业 企 业提 供 产 业 技 术 交 流 和研 发平 台 . 过 资 源 共 享 、优 势 通
创新型国家建设
案例三:创新型国家建设材料:2014年6月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
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什么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什么引言在当今世界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创新被认定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不仅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而且也能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了许多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一。
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够做到。
1. 教育体制和科研机构的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教育体制和科研机构的改革。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科研机构则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需要对教育体制和科研机构进行改革。
在教育方面,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创新教育资源和机会。
在科研方面,需要完善科研机构的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鼓励创新创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另一个核心是鼓励创新创业。
创新和创业能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发展。
为了鼓励创新创业,国家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保障。
这包括减少创新创业的障碍,提供创业资金,建立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3. 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第三个核心是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能够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加快创新的进程。
国家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项目,与其他国家共享科研成果和技术资源。
通过合作,国家能够吸纳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4. 建立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后一个核心是建立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国家可以建立创新中心和科技园区,集聚创新资源,提供创新平台。
同时,国家也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的自由和开放。
结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在于教育体制和科研机构的改革,鼓励创新创业,加强国际合作以及建立创新生态系统。
这些核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家的创新发展。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国家才能够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突破。
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做法
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的做法一、推动科技和人才发展: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政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改革改进科技资助,释放纳税人资金、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积极效应,加快科技创新引导资金投入和投资力度,促进科技能力系统架构上的变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体制改革,以市场化、法治化、效益化、分类化、便利化的体制方式来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完善。
3.鼓励人才薪酬改革:推进科技人才薪酬改革,改革科研、教学等科研领域的激励机制,将财政资助和自主支出结合,完善基础科研和应用型科研两者之间相互衔接的平衡机制。
4.完善人才开发政策:政府实施多种政策,用于招聘科技人才,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前来就业,尤其是原创性人才。
二、构建创新创意机制:1.考虑创新需求:加强政策和法律的构建,改进创新机制,更好地满足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
2.建立创新框架:建立综合、全球创新框架体系,完善市场管理创新机制以及信贷资源的配置和调整机制,确保创新型国家的创新优势。
3.发展创新合作:加大科技合作力度,大力发展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团队之间洽谈创新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创意研究和创新性产品发展。
4.推动创新融资:鼓励对高新技术企业在融资阶段的支持,改善创新融资的limit,改善创新的社会环境,为企业提供充分的金融资源,以提高创新能力和驱动力。
三、推行绩效评比制度:1.改革完善评估办法:加强政府机构间、行业内的合作,改革完善技术评比办法,促进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源均衡配置,激励发挥企业创新力。
2.注重行业投资质量:提高科技投资质量,严格科研评估,提升行业项目立项绩效,有效控制行业投资运行风险,促进由政府转向市场的创新投资尝试。
3.加快部门信息共享:加强政府间和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开展绩效评价合作,加快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完善创新绩效评价系统,统筹部门发展规划和投资管理等。
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引言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本文将从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一、加大投入,优化教育体系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需要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投入。
政府应当增加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待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
同时,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创新潜能为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府应当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创新学院或实验班,提供针对性的创新课程和实践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此外,还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提供实践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科研团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搭建创新平台一、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科技创新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鼓励科技创新企业的成立,设立创新基金,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创新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的转化和推广。
二、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推动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基础研究项目,吸引优秀科学家和研究团队进行基础研究。
院省合作建设广东科技创新新高地
研 究 ” 目 , 广东 省 未来 5 1 年 司 , 断 集成 具 有高 商 业 价值 的完 整 项 为 至 0 不
目 田科 紫 曩牛 般窟
…一 - … - - 、… - … 一
S
的 产 品 或 生 产 工 艺 , 广 东 省 实 现 转 院 属 单 位 与 企 业 共 建 工 程 中心 、 合 东 省 实 际 的产 学研 相 结 合 的 新 模 式 , 在 联
一
批 重 大 科 技 项 目 , 转 化 一 批 重 大 政 策措 施 。
济 结 合 的体 制机 制 。中科 院 以 多年 积
科 技 成 果 ,快东 省和 中科 院联 合 组 累的 以授权 专 利 为主体 的知识 产权 为
竞 争 力 和 自 主 创 新 能 力 , 大 大 加 快 织 的 “ 东 省 重 点 产 业 战 略 装 备 发 展 基 础 , 深 圳 市组 建 知 识 产权 运 营公 广 在 了广 东 省 现 代 产 业体 系 建设 步 伐 。
中科 院 组 织 由 电子 信 息 量 , 与广 东省 合 作 共 建 和扩 建 科 技 创 工程 与 技 术 、 先进 制 造 、 材 新平 台 ,包 括 由中科 院、广 东 省和 广
料 、能 源 、生物 医药 、海洋 、 州市 共建 的 华南植 物 园和 广 州生 物 医
农业 等领 域 专 家 组成 的调 研 药与 健 康 研 究 院 , 中科 院 与 深圳 市 由 20 0 9年 1月 2 2日,中 国科 学 院 组 ,开 展 广 东 产 业 科 技 需 求 调 研 活 共 建 的深 圳 先进 技 术 研 究 院 , 中科 由 和 广 东 省 签 署 全 面 战 略 合 作 协 议 , 动 。历经 广 州 、 圳 、佛 山 、惠 外『 深 、茂 院与广 州 市共 建 的广 州 中 国科 学 院工 双 方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 统 领 ,深 入 贯 名 、肇 庆 、 韶 关 、 中 山 等 1 O个城 市 业 技 术研 究 院等 等 , 持和 鼓 励 中科 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以人员交流为纽带,促进院地紧密合作 院地合作过程中,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常常出现一些
问题,地方政府、企业和中科院科技人员认识差距大,成功率 不可能很高。双方经过十多年外派科技副职,在一定程度七 改变了研究所不了解社会技术需求、地方或企业不了解科研 院所研究成果的状况。通过共建实验事、技术研发中心,促 进厂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研究所人才和技术的价 值。同时研究所也根据地方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科 研方向和技术创新目标,提高了研究所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 力,使研究所能够更有效地面向市场,找到新的发展机遇。L3 3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副职的选派对象由个人到团队、挂 职岗位由政府到企业,形成了人才“集群”、优势互补的整体 效应。
收稿日期:2008—12—20 作者简介:舒志彪(198l一),男,湖南邵东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学传播与技术创新。
120
万方数据
完全统计,仅在2006年,中科院院属单位就从地方、企业等 争取科技任务2000余项,合同经费约13亿元,到伉资金约7 亿元(含2006年以前争取的项目),通过技术转移方式使地 方企业当年形成销售收入512亿元,年度利税75亿元(见图 1)。院地合作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各省院地合作 取得r显著成果。
250 1R
黑z。o
盏150
职 100
50 2000
200l
2002
2003
年份
2004
2005
2006
图1 2000--2006年中科院院地合作销售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中围科学院2007年年报。
二、中科院院地合作模式及经验
院地合作是中同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区域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中科院开展的院地合作,通过科学的布局规划、高效的筹建 过程、规范的运营发展,为国立研究机构科技资源与区域发 展的结合,探索了町行之路,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27卷总第116期 2009年第3期
·新闻与传播·
科学·经济·社会 SCIENCE·ECoNoMY·SOCⅢTY
Voi.27,Sum No.116 No.3。2009
中国科学院以院地 企口hI^卜 舡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舒志彪,傅联丰,彭颢舒
(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北京100190)
2.共建院地合作机构的经验 (1)空间布局——向创新基础好的区域倾斜 选择那些对我国经济社会町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意义, 既有众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受体,义有利于吸引高层次人 才的区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创新成果时社会的贡献 力度。中科院的研究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端的人 才、较密集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市场配合,因此,社会经济比较 发达、科技资源基础厚蕈、企业总体发展情况较好,市场经济 比较完备的地区就成为中科院院地合作的蕈点区域(如图 2),这些地I)(丰富的科技基础及社会埘技术的强大需求能激 发中科院现有创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院地合作更倾向于与区域创新能力 较强的省份合作,而且院地合作与当地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关 系。 (2)功能布局——注重技术传播层次性 中科院进行院地合作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与企业。这两 类客户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中科院同政府合作 的项目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第一,在政府的支持f,共建支撑 某一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包括联合实验室、技术 中心等;第二,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具有某一领域认证资质 的中介检测服务平台;第三,共建成果示范基地;第四,共建 122
方并不是盲n设立。“科研能力的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 互相协调、互相支撑;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尤其要考虑 区域的布局结构”。【41
如何选点,在哪里设置机构是中科院开展院地合作首先 要考虑的问题。让我们先看看中科院院地合作的基本态势 (如图2)。
图2中科院院地合作态势图 注:2007年11月28日中科院与台州市签约成立“中国科学院台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121
万方数据
(4)共建院地合作机构,提升叹域创新能力 为实现中国科学院的优质科技资源与地方科技创新需 求的匹配,中罔科学院以覆盖全国的科技资源体系为基础,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功能布局和学科布局及相应规划,以 共建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应用技术研发转化中心和科技 园等形式,实现高效的院地合作。当然,各类科研院所在地
(3)注重科研成果展示,加强院地科学传播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各种交易会、展示会是促进科技 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中科院与各地政府密 切合作,积极参与主办各类博览会、成果交易会、博览会、洽 谈会,将院内的科技成果、创新技术传递给政府和企业。 第一类:展示会 2007年9月20日,以“创新、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的 2007年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在沈阳开幕。中国科学院首 次在本届博览会上开辟“高技术创新成果展区”专馆,共设立 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成就展、中国科学院东北振兴科技行动 计划成就展等六大展示主题。 第二类:交易会 2007年全年在福州、浙江等地中科院与当地政府和相关 部门举行了三次交易会,对接项目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环保 多个领域和科技平台建设,展出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了 项目、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进一步深化了双 方的院地合作。 第三类:对接会 2007年5月至11月,中科院多次组织专家代表团参加 在四Jll、上海等地举办的对接会。对接会涉及医药,遗传科 学等方面,双方就对接项目签订了多项科技合作协议。会上 展出的项目也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关注。 第四类:洽谈会 2007年4月以来,中科院参与了江苏沈阳等地主办的高 技术对接洽谈会。会议期间,有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开展了对 接活动,签约项目涉及现代农业、新能源、新型制造、生态保 护等多个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圆满成功。
1.院地合作基本模式 (1)以大工程带动大项目,推进区域发展 根据国家东部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中部重点进行企 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实施大开发的战略部 署,中科院调整工作思路,制定了以江、浙、沪、京、辽、滇、 粤为蕈点,东、西部合作并举,抓重点和重大项目,多层次 展开,针对地方、行业发展影响大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 攻关,为地方和企业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院与地方和 行业合作的战略。 2000年以来,中科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启动实施了“西 部行动计划”和“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这是知识创新工 程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蕈大 举措。新时期院地合作继续围绕西部和东北的科技行动计 划,重点实施“西部行动计划”中的“科技援藏”、“科技支 黔”、“科技支青”等重大工程,推进“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 划”中的“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 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强人才培养培训交流”四 大工程。 可以说,这些项目的启动实施,不但能促进合作企业的 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且对地区产 业结构调整、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形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培
高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第五、作为思想库为地方社会经 济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同企业合作的项目一般包括三 个方面:其一,企业需要技术支持时主动与中科院联系;其 二,中科院通过中介平台向食业推介科研成果;其三,企业与 研究所就某一技术难题共同研发。
为提高对客户的响应时间,弥补反应不足的缺口,中科 院对设立的机构进行了科学分类。我们发现这些机构在命 名上有小同的称谓,主要有“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创新) 园”、“研发中心”、“研究所”四火类。依据这些机构成立时 确市的R标及工作方向,我们按照它们对技术反应的时效进 行系新归类(见表1)。
截至2007年,中科院共派出上千人担任科技副职。科 技副职也真正起到了中科院与地方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作用,他们充分利用中科院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优势,为地方 制定发展规划、落实项目、引进资金和人才;他们又以管理者 的身份,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他们还虚心地 向地方干群学习,增长管理才干。
一、院地合作有利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1.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以发展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新型 区域为基础,需要通过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鼍的有机结合,促 进国家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然而当前科技资 源的配置却面临着既存在地方对科技资源的渴求难以满足, 又存在着某些优质的科技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困境。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是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目标, 以科研机构尤其是国务院部门属大院大所改制为重点展开, 让部分中央科技资源逐步向地方扩散,提升地方自主创新的 能力。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模式从要 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增长迫切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来
SHU Zhi—biao,FU Li锄一feng,PENG Hao—shu
(Institute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 ofChina,&如聊Stimes ofCAS,Be{iing 100190。China)
Abstract: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fficiency of us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refore initiated Academy—Ix,cality cooperation to improve regional devel- opment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of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s by cooperating with local government.This pa- per summarizes four basic models of Academy—Ixlcality cooperation.and takes Academy—Localit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粕example to conclude CAS’S experience in the space layout.function and subjects arrangements of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CAS;academy—locality cooperation;innov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