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40个易错易混概念素材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常见易错易混点汇编(精华版)
2021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常见易错易混点汇编(精华版)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2·分。
2.地方时、北京时间和国际标准时间(1)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各不相同,东早西晚。
(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
(3)国际标准时间=零时区的区时=0°经线的地方时。
3.远近日点与冬夏至日在1月初日地距离达到最近,为近日点,这时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达到最大;在7月初日地距离达到最远,为远日点,这时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都达到最小。
对于北半球来说,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
虽然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十分接近,但不能把它们等同。
4.晨昏线与日期界线晨昏线是白昼与黑夜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由黑夜进入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由白昼进入黑夜的界线为昏线,一般情况下晨昏线与经线圈不重合,只有在春分或秋分时,两者才会重合。
日期界线有两条,一条为日界线(大部分与180º经线重合),另一条为0时刻所在的经线。
这两条界线的区别:自西向东日期增加一天的为0时刻所在的经线,自西向东日期减少一天的为日界线。
5.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021高考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2021高考地理全国卷1
2021高考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2021高考地理全国卷1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高中地理易混(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错)知识点总结易混知识点1——山顶与山谷(平原)的日温差比较在学习山谷风的时候,会发现山坡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按理说山顶的日温差应该大于山谷地区,那为什么山顶的日温差却小于谷地呢?其实,我们所说的日温差是指的气温的日较差,而不是地面温度的日较差,山坡与山谷间气温的比较是山坡上空的气温与山谷在同一高度的大气温度相比,因此不是山坡与山谷温度进行比较,由于白天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但山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由于距地面较远,增温较慢;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则冷却较慢。
所以山坡的日温差比山谷的大。
山谷风里面所说的山坡是指的较大范围的下垫面,因此由于山坡与太阳辐射接触面积较大,而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山坡气温升温快,晚上散失的也越快,而谷地上空的气温升温慢,降温也慢。
但是山坡与山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山顶的下垫面面积实在太小,可以将其看成与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成分相同的介质,因而其直接热源并不是太阳辐射,而是来自其附近广阔低地的地面辐射,并且山顶风大,空气交换充分,气温不至于一直升高,因而,其白天气温低于谷地(平原)地区;而在晚上,由于没有太阳辐射,山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保温,而地面则放出地面辐射而先降温,所以夜晚山顶的气温高于谷地。
再加上由于热力环流原理,夜晚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至山谷,周围的暖空气来补充山顶,使得山顶的气温得以保持,而谷地则持续降温,所以山顶的日温差小于山谷(平原)地区。
请注意,这里的山顶和山谷(平原)是指的小范围内的山顶和谷地(平原),如泰山和济南,泰山的日温差小于济南;但是,如果大范围的比较的话,则不一样,如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或者四川盆地相比,其日温差明显大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因为青藏高原本身是一个相当大面积的下店面,因而白天太阳辐射是其热源,由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白天增温快,气温较高,但是晚上由于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作用差,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所以晚上时降温快,气温低,日温差较大。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博主左岸右岸注:特别注明除外)。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2.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易混点汇总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易混点汇总自然地理部分易错易混点1.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1)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3)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2.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化作用一般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风力侵蚀:是指在降水少的地区,大风作用于地表对岩层造成破坏并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3.太阳活动与太阳视运动(1)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
主要有太阳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扰动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太阳风(日冕层),产生高能带电粒子,影响极光现象。
(2)太阳视运动:主要是考查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4.赤潮、寒潮、风暴潮、咸潮(1)赤潮: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是珠江口、杭州湾、渤海海区;发生的自然条件:①气温较高(一般是夏季)、海域较为封闭、静风、静水区域;发生的社会经济条件:①沿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放的工业污水和污水多;②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海洋开发和养殖业规模大;④海运业的发展可能带来外来赤潮种类的引入;(2)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引潮力引起的。
高中期末地理复习易混淆知识点(一)
高中期末地理复习易混淆知识点(一)高中期末地理复习易混淆知识点(一)期末复习在即,同学们也经过许多模拟考试的“磨砺”,但总是发现考试失分的题目总是那么相似,那么就需要找到存在的问题,真正地“处理”这些学习漏洞。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同学们整理了高中期末地理复习易混淆知识点,望同学们认真阅读。
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高考地理必考易错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考易错知识点高考地理必考易错知识点高考地理可能是很多小伙伴的比较头疼的科目,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高考地理易混的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大题易混知识点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地壳与岩石圈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层大。
高考地理答题易混知识点海岭与海沟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
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
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
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
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必备高考地理解题易混知识点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流水侵蚀——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
被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溶蚀——是化学侵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推荐文章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热度: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最新大全热度: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口诀热度: 2020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热度:高中地理知识点及解题思路分析热度:各位同学对知识记忆的不准确,是各位同学失分的关键因素,大部分同学在学习时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已经将这部分知识记住了,就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博主左岸右岸注:特别注明除外)。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高考地理常错知识点
高考地理常错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高考中,考察的地理知识点也是学生们经常会犯错的。
下面列举了一些高考地理中常见的易错知识点,以便同学们能够对其有所了解,并在备考中加以重点关注。
1. 世界人口问题在地理考试中,人口问题往往是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
然而,同学们在对世界人口问题的把握上往往容易出错。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将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混淆。
实际上,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人口过多的挑战。
因此,在考试中要注意正确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中的基本概念,然而同学们在理解上却常常存在混淆的情况。
自转是指地球自身以自西向东的轴线进行旋转,而公转则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进行的椭圆形轨道运动。
同学们在记忆时要准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并注意它们的区别。
3. 太阳直射区和地球倾斜地球的倾斜轴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
然而,同学们常常对太阳直射区的概念理解模糊。
太阳直射区是指太阳直接照射到地球上的区域,包括赤道附近的地区。
在夏至和冬至时节,太阳直射区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理解太阳直射区的概念,对于后续学习地理中的气候和季风等知识非常重要。
4. 地理经纬度和地形图地理经纬度和地形图是地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但是同学们常常在使用上出错。
经度是指东西方向上的划分,而纬度则是指南北方向上的划分。
要想正确标示经纬度,需要注意将经度放在纬度之前。
此外,地形图上各种符号的含义也是同学们容易混淆的地方,需要加以重视和记忆。
5. 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地理学习中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考察内容。
然而,同学们在记忆和理解上往往存在问题。
常见的错误包括弄混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以及对防灾减灾措施的模糊认识。
自然灾害常见的有地震、洪涝、旱灾、台风等,同学们要学会区分和记忆它们的特点。
【帮帮群】高中地理考前必纠40个易混易错点(二) (1) (1)
高考地理考前必纠 40 个易混易错点(一)21.断裂与断层形成断层,岩体必定断裂,但岩体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断层产生的关键在于岩体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22.顺地形与逆地形顺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顺地形。
逆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
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看还是背斜。
23.河流各河段形成的地貌并不相同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
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严重。
24.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干旱地区一般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不一定只出现在干旱地区,湿润地区也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如我国云贵地区和新加坡。
一般而言,各地区的水量支出(主要是生产、生活用水)超过水量收入(主要是降水)时,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水危机)问题,其解决措施通常有开源(如跨流域调水)和节流(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两大方面。
25.火山、地震并非只有弊火山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如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
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等。
26.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是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活动等。
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的居住地发生变动。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地变动。
27.人口增长率降低不等于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增长率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一般情况下,当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 0 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数量才减少。
28.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城市化水平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速度反映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29.商业中心并非都分布在市中心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为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2021年高考地理必纠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2021年高考地理必纠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地理必纠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地理必纠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高中地理44个易错易混知识点辨析
高考地理45个易错易混知识点辨析1.判读等值线时要遵循“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注意这里的“高”和“低”不是指高纬和低纬,也不是指高空和近地面,而是指等值线数值的高低。
同时还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海洋上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区,向下凸为低压区。
2.地方时和区时:进行时间换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
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
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界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3.自然日界线与人为日界线:自然日界线是地方时为0时(24时)的经线,该线的东侧比西侧早一天;人为日界线是国际日界线,该线的东侧比西侧晚一天。
注意: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4.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5.无霜期与生长期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
一般在我国由南向北,沿海向内陆逐渐缩短,它与生长期(作物生长的时期)的长短呈正相关。
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纬度高地区生长期短,后者称作物生长期,同一农作物在高纬高山地区生长期长。
6.侵蚀岸与堆积岸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弯曲河道,受惯性离心力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7.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河床:平水期时被河水淹没的部分,而不是整个河谷。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丰水期时被淹没,在枯水期时出露水面的滩地。
它因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
河流阶地:指经河流下切而后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阶地。
高中地理常考易错易混点汇总,高考必备!
高中地理常考易错易混点汇总,高考必备!一、必纠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能够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实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实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实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实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个易错、易混概念1.光照与热量光照指的是太阳辐射,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
热量指的是温度,与纬度位置有关,一般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纬度越高,热量越少。
光照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多,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不足,因为该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海拔较高,温度较低。
光照弱的地方热量不一定少,如四川盆地光照弱,但受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充足。
2.区时与地方时区时是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
例如北京时间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角。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时),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只有一个。
4.气候要素与气候因素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等(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等方面去考虑)。
气候因素是指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5.积温与气温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 ℃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它反映某地气候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
而气温是某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6.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最热月月均温与最冷月月均温的差值,气温年较差越大,表明气候的大陆性越强。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引起的,常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导致海陆之间气压中心发生季节变化,从而引起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的现象。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会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会形成季风气候。
8.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季风区是指夏季风影响到的区域,而不是冬季风影响到的区域。
非季风区是指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区域。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10.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热力环流中的高、低气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来说的。
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11.东亚的东南季风与南亚的西南季风东亚的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
1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的。
就北半球而言,相对于二分日,气压带、风带夏至日位置偏北,冬至日位置偏南。
13.气团与锋面14.冷锋与暖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锋前是被迫抬升的暖气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锋前是被迫后退的冷气团。
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总是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降水也主要发生在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符号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的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锋的移动方向。
15.并不是所有气压场中都有锋面形成在水平气压场中,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中心(气旋)周围,而不会形成于高压中心(反气旋)周围,因为低压中心周围气流是向中心辐合的,冷、暖气团可以在低压槽线处相遇,形成锋面。
高压中心不能形成锋面,因为高压中心周围的气流向四周辐散,冷、暖气团不能相遇。
16.热带雨林气候的特殊分布及成因(1)热带雨林气候并不都分布在赤道附近。
澳大利亚东北部、南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暖流的影响有关。
(2)赤道地区并不都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17.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的补给关系(1)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
例如,黄河下游、长江的荆江河段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2)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取决于湖泊的位置。
位于河流源头的湖泊,全年都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水起调蓄作用,洪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18.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河流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径流总量,其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的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的多少、蒸发量的大小(与温度高低有关);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其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③结冰期,其取决于气温的高低;④含沙量,其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流域内植被的覆盖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⑤航运价值,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稳,河道深且宽阔,无瀑布、急流的河流,航运价值高;⑥水能资源,流量大、落差大的河段,水能丰富。
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的大小;③支流数量及形态;④河网密度;⑤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
19.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资源是指所有能被人类利用的水体。
水能资源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20.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不一定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一般同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低,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不同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有可能比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如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海区的水温比阿拉斯加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高。
21.断裂与断层形成断层,岩体必定断裂,但岩体产生断裂,未必会形成断层,断层产生的关键在于岩体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22.顺地形与逆地形顺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这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顺地形。
逆地形是指与构造形迹不一致的地形,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逆地形。
背斜谷从地形上看是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看还是背斜。
23.河流各河段形成的地貌并不相同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
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严重。
24.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干旱地区一般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不一定只出现在干旱地区,湿润地区也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如我国云贵地区和新加坡。
一般而言,各地区的水量支出(主要是生产、生活用水)超过水量收入(主要是降水)时,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水危机)问题,其解决措施通常有开源(如跨流域调水)和节流(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两大方面。
25.火山、地震并非只有弊火山、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如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等。
26.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人口流动是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活动等。
人口迁移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的居住地发生变动。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居住地变动。
27.人口增长率降低不等于人口数量减少人口增长率降低说明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一般情况下,当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数量才减少。
28.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城市化水平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速度反映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29.商业中心并非都分布在市中心根据市场最优的原则,商业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区都为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30.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附近的郊区转变为城区的过程,是郊区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
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城市中心区衰败,即出现“空心化”现象。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指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31.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因素,要求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即要求完整列出某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政策、科技、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因素,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地势低洼)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地形是其发展的主导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某一地区其他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唯有某一条件不能得到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若这个条件得到满足,则该条件往往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资源,因此水资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塔里木河流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有冰雪融水或河流水灌溉,水源就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32.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的地区;热带地区因为热量非常丰富,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
梯田一般适合布局在坡度比较小的山区,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33.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1)立体农业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农业经营模式。
(2)生态农业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将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3)观光农业广泛利用城市郊区的空间、农业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区域。
观光农业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