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指南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面对今天发展中的农业,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的新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的新模式概况1、什么是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循环农业是建立在自然条件、物质资源与能源共享约束基础上的依据科技和生态规律来实现良性循环的和谐的农业经营科学。
而生态养殖是依赖于生态条件的模式,部分甲虫、畜禽等动物可以在封闭的温室系统中养殖,并且可以实现循环利用。
2、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优势(1)节约农药、肥料成本: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肥料的消耗,还可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大大节约农业成本。
(2)改善生态环境:它能够有效保护环境,使被养殖的动物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生长。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提升植物的生长,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养分吸收能力,降低地表蒸发量,缓解酸化,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土壤肥力,它还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3)增强适应能力:它还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和生长适应性,是农业畜牧业的一种有效的适应形式。
二、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实施(1)推广多模式养殖:推广节约型的养殖技术,以多样化的农业养殖结合循环利用,构建能够减少输入、节约能量、保持农业土地质量和环境生态平衡的多模式养殖体系。
(2)重视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例如温室技术、棚架种植技术、多功能温室技术的应用,以有效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这些技术也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率。
(3)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土壤、水、养分等资源,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废物、农业污染物的循环利用,更好地利用能源,实现资源有效节约,缩小资源环境失衡。
三、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发展前景(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以及生态养殖结合循环农业的新模式的发展趋势,未来必将推动农业的高效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
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
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循环的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物尽其用,循环再利用”,通过对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
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形成高效的种养循环链条,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具体来说,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作物与畜禽养殖的有机结合。
通过将畜禽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实现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同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畜禽养殖与生态养殖的有机结合。
通过生态养殖的方式,让畜禽在自然环境中自由放养,同时与农业废弃物等有机物质相结合,形成生态循环链条,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
3.农业生产与能源利用的有机结合。
通过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进行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实现能源利用的循环和节约,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4.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
通过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形式,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惠,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推广价值。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这种模式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
作用。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教材]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教材]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江苏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并成为江苏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报道,太湖流域流入太湖的污染物有一半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
农牧分离、种养分离,导致原本互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本文以果园中“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为例证,为广大农业用户展示金宝贝肥料发酵剂发酵沼渣、干撒式发酵床养殖猪和鸡以及沼液滴灌,生态沟渠(塘库)的构建等关键农业技术在该循环模式中的应用效果。
1、模式表达式:“果猪配套+果鸡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2、果园建园关键技术园地选择:果园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条件好、允许畜禽养殖的集中连片区域;应选择土壤肥沃、pH值7.5左右、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地下水位1m以下的地块。
规划布局:根据果园地形地貌,分别进行种植区域、养殖区域、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设施的科学规划。
梨树种植:选择结果早、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早、中、晚熟品种。
果园生草:采用自然生草法。
充分利用果园自然生长的杂草或选种豆科绿肥或牧草,改善果园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墒情。
一般果园杂草长到20-30cm时进行刈割,控制草的高度不超过20cm。
、养殖小区建设关键技术3养殖小区布局:一般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远离生产管理区的下风口位置;较大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园区中间位置;同时要充分考虑粪便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的便利。
一般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角落处;较大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中间位置。
养殖密度:生猪平均养殖配比75-90头/hm2,可以一半采用干湿分离圈舍,另一半采用干撒式发酵床技术建立圈舍。
圈舍建设: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砖混结构,配置降温水帘,并建好防疫隔离区。
采用干撒式发酵床养殖技术建舍,其他干湿式分离圈舍建设要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等“三分离一净化”的设施配套。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初探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初探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指将种植和养殖这两种农业生产方式结合,通过完成种养循环、资源循环和产品循环三大循环体系的建立,以此达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种养循环
将农作物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形成肥料、饲料、生物质等资源的互通互换,达到循环利用。
例如,在养猪的过程中,将农作物残留物即废弃物作为饲料喂食猪只,经过消化吸收后,生成了有机肥料和养殖废物,再用于施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种养循环闭环。
2. 资源循环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理念,将循环利用与资源保护相结合,达到资源循环的目的。
例如,在生态鱼塘中饲养鱼类,这些鱼粪产生的废水将被分解为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又可以用于灌溉作物,形成了资源的循环。
3. 产品循环
该模式通过将农作物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使得所生产的农产品进一步提高了自身附加值,达到了产品循环利用的目的。
例如,在养殖山羊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通过销售山羊肉获取经济收益,也能够生产山羊奶和山羊毛等产品,提高了整个养殖业的效益。
综上所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能够帮助稳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
农业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绿色发展则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下面将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进行探讨。
1.资源利用的优化农业绿色发展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资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尿素等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可以借助循环经济模式,将资源紧密结合,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在农业生产中,传统的农业模式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使用农药、化肥过多,造成土壤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
为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不断升级农业生产模式。
可以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3.农产品流通的优化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减少食品浪费和资源浪费。
同时,对农产品进行溯源管理和标识,增强农产品的可追溯性,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4.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发展理念。
通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打造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5.鼓励农民参与绿色发展农村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战场,鼓励农民参与绿色发展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
通过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知识宣传和培训,帮助农民了解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经营能力。
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有机农产品、发展绿色产业,共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6.加强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需要不断地引入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
谈种植与养殖高效循环农业
谈种植与养殖高效循环农业[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如何才能变废为宝,控制农业污染,本文提出种植与养殖高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对循环农业的种植、养殖技术及其收益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种植;养殖;高效循环;农业技术加快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通过加强种养结合,推动农业生产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遏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
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作为种植业的肥源,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消纳养殖业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间转换的循环式农业。
加快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1.种养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制1.1 共生关系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的前提条件离不开农业各产业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共生关系。
农业生态产业链中,企业和农民的相互依赖正是基于资源的依赖,上游生产出的废弃物、副产品可以作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再次进入生产循环,在产业链环节充分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再利用。
1.2 经济利益的驱动毫无疑问,依靠现今的农业生态产业链,企业和农户各自都能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形成参与产业链的驱动力。
农户和企业的不同需求利益驱动要求循环产业链的构筑不仅要实现技术上的资源循环,更要实现经济需求的资源循环,在满足资源节约的同时不牺牲产业链上各主体的经济利益。
1.3 对生态效益的追求大众对环境保护的追求及政府出台的环保政策正迫使企业和农户日益提高对于产业生态效益的关注,更注重权衡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避免环境问题导致多种不利影响。
农业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指南
农业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指南第1章引言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任务 (4)第2章农业产业链概述 (4)2.1 农业产业链的概念与特点 (4)2.2 农业产业链的分类与构成 (5)2.3 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5)第3章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应用 (5)3.1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原则 (5)3.1.1 概念 (5)3.1.2 原则 (6)3.2 循环经济在农业产业链中的作用 (6)3.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3.2.2 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6)3.2.3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6)3.3 农业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6)3.3.1 生态学原理 (6)3.3.2 系统论原理 (6)3.3.3 产业链理论 (6)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6)第4章农业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总体框架 (7)4.1 建设目标与原则 (7)4.1.1 建设目标 (7)4.1.2 建设原则 (7)4.2 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7)4.2.1 体系构建 (7)4.2.2 运行机制 (7)4.3 政策措施与支持体系 (8)4.3.1 政策措施 (8)4.3.2 支持体系 (8)第5章农业生产环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8)5.1 种植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8)5.1.1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8)5.1.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8)5.1.3 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8)5.1.4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9)5.2 畜禽养殖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9)5.2.1 优化畜禽养殖布局 (9)5.2.2 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技术 (9)5.2.3 发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9)5.2.4 推广养殖废弃物饲料化利用 (9)5.3 水产养殖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9)5.3.1 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 (9)5.3.2 发展绿色养殖技术 (9)5.3.3 推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5.3.4 加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9)第6章农产品加工环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9)6.1 农产品加工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9)6.1.1 优化生产流程 (9)6.1.2 节能减排 (10)6.1.3 废弃物分类与回收 (10)6.1.4 信息化管理 (10)6.2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10)6.2.1 上下游产业协同 (10)6.2.2 产业集聚发展 (10)6.2.3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10)6.3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0)6.3.1 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分类与特性 (10)6.3.2 生物技术应用 (10)6.3.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0)6.3.4 废弃物制备新型材料 (10)6.3.5 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 (11)6.3.6 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广 (11)第7章农产品流通与消费环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11)7.1 农产品流通环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11)7.1.1 优化农产品流通渠道 (11)7.1.2 提高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11)7.1.3 推广农产品绿色流通技术 (11)7.1.4 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 (11)7.2 农产品消费环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11)7.2.1 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11)7.2.2 建立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11)7.2.3 加强农产品消费环节监管 (12)7.2.4 促进农产品消费结构优化 (12)7.3 农产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 (12)7.3.1 推广环保包装材料 (12)7.3.2 建立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 (12)7.3.3 加强包装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12)7.3.4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2)第8章农业产业链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推广 (12)8.1 技术创新方向与重点 (12)8.1.1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12)8.1.2 节水灌溉技术 (12)8.1.3 生态农业技术 (12)8.1.4 农业信息化技术 (13)8.2 技术推广与应用模式 (13)8.2.1 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 (13)8.2.2 创新技术推广模式 (13)8.2.3 加强典型示范引导 (13)8.3 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政策支持 (13)8.3.1 加大财政投入 (13)8.3.2 完善政策体系 (13)8.3.3 强化激励机制 (13)第9章农业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评价与监管 (13)9.1 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14)9.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4)9.1.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14)9.1.3 评价方法 (14)9.2 监管机制与政策 (14)9.2.1 监管机制 (14)9.2.2 政策措施 (14)9.2.3 法律法规体系 (14)9.3 评价与监管的信息化建设 (14)9.3.1 信息平台建设 (14)9.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14)9.3.3 信息技术应用 (14)9.3.4 人才培养与培训 (15)第10章农业产业链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案例与启示 (15)10.1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15)10.1.1 国内案例 (15)10.1.2 国外案例 (15)10.2 成功经验与启示 (15)10.2.1 成功经验 (15)10.2.2 启示 (16)10.3 前景展望与建议 (16)10.3.1 前景展望 (16)10.3.2 建议 (16)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面临着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业指导书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业指导书第1章绪论 (4)1.1 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4)1.1.1 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4)1.1.2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4)1.2 循环经济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4)1.2.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1.2.2 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4)1.2.3 增强农业竞争力 (5)1.2.4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5)1.2.5 提高农民收入 (5)1.2.6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第2章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5)2.1 生态经济学原理 (5)2.1.1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5)2.1.2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 (5)2.1.3 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原理 (6)2.2 系统论原理 (6)2.2.1 系统的基本概念 (6)2.2.2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6)2.2.3 农业循环经济的系统论原理 (6)2.3 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 (6)2.3.1 资源循环利用 (6)2.3.2 生态环境保护 (6)2.3.3 农业循环经济与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7)第3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7)3.1 农业内部循环模式 (7)3.1.1 种养结合模式 (7)3.1.2 生态农业模式 (7)3.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7)3.2 农业与工业循环模式 (7)3.2.1 农业废弃物发电模式 (7)3.2.2 农产品深加工模式 (7)3.2.3 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8)3.3 农业与服务业循环模式 (8)3.3.1 农业旅游模式 (8)3.3.2 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8)3.3.3 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8)3.3.4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模式 (8)第4章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8)4.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8)4.1.1 秸秆还田技术 (8)4.1.3 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能源技术 (8)4.2 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9)4.2.1 灌溉节水技术 (9)4.2.2 农田排水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9)4.2.3 农业水资源调配技术 (9)4.3 土壤肥力提升与保育技术 (9)4.3.1 有机肥施用技术 (9)4.3.2 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 (9)4.3.3 保护性耕作技术 (9)4.3.4 生物肥料应用技术 (9)4.3.5 深耕深松技术 (9)第5章循环农业产业链构建 (9)5.1 农业产业链概述 (9)5.2 循环农业产业链设计 (10)5.2.1 设计原则 (10)5.2.2 设计内容 (10)5.3 循环农业产业链优化与调控 (10)5.3.1 优化方向 (10)5.3.2 调控措施 (10)第6章农业循环经济政策与法规 (11)6.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政策体系 (11)6.1.1 国家层面政策 (11)6.1.2 部门层面政策 (11)6.1.3 地方层面政策 (11)6.2 农业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11)6.2.1 法律法规 (11)6.2.2 部门规章 (11)6.2.3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2)6.3 政策与法规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12)6.3.1 明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 (12)6.3.2 提供制度保障 (12)6.3.3 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12)6.3.4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监管 (12)第7章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 (12)7.1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2)7.1.1 资源利用指标 (12)7.1.2 环境保护指标 (13)7.1.3 经济增长指标 (13)7.1.4 社会进步指标 (13)7.2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3)7.2.1 定量指标计算方法 (13)7.2.2 定性指标计算方法 (13)7.3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实例分析 (14)7.3.2 数据处理与计算 (14)7.3.3 评价结果分析 (14)第8章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案例 (14)8.1 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14)8.1.1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4)8.1.2 国内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4)8.2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案例 (14)8.2.1 案例一:山东省某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15)8.2.2 案例二:河南省某循环农业产业链项目 (15)8.2.3 案例三:四川省某农业循环经济园区 (15)8.3 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效益分析 (15)8.3.1 生态效益 (15)8.3.2 经济效益 (15)8.3.3 社会效益 (15)8.3.4 示范推广效益 (15)第9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15)9.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15)9.1.1 战略目标 (15)9.1.2 战略原则 (15)9.1.3 战略布局 (16)9.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16)9.2.1 规划目标 (16)9.2.2 规划重点 (16)9.2.3 规划措施 (16)9.3 农业循环经济实施策略 (16)9.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16)9.3.2 创新政策机制,加大扶持力度 (17)9.3.3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创新能力 (17)9.3.4 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广泛应用 (17)9.3.5 加强监测评价,提高管理效能 (17)第10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前景与展望 (17)10.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7)10.1.1 资源利用效率低 (17)10.1.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17)10.1.3 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不完善 (17)10.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17)10.2.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7)10.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7)10.2.3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 (17)10.3 农业循环经济未来发展展望 (18)10.3.1 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18)10.3.2 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18)10.3.3 农业循环经济市场前景 (18)10.3.4 农业循环经济国际合作 (18)第1章绪论1.1 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通过优化生产方式、延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内部及与其它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种植养殖循环经济模式
种植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内容摘要: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指的是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来源,而种植业则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解决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的循环式农业,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种养结合的关键是选用生态适用、运行高效、经济可行的种养业废弃物处理措施,实现秸秆和禽畜粪便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
一、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1、定义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是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源,而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种养结合的关键是什么回答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指的是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来源,而种植业则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解决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的循环式农业,可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种养结合的关键是选用生态适用、运行高效、经济可行的种养业废弃物处理措施,实现秸秆和禽畜粪便的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利用。
一、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1、定义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是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源,而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消纳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的循环式农业。
2、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意义与重要性(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发展种养结合循环新农业,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开展规模化种养加一体建设,逐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2)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①种养业生产废弃物可以用作肥料、饲料、燃料以及其他工业化利用的重要原料。
②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纤维素、粗蛋白、粗脂肪和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成分,可以用作饲料、燃料、肥料、造纸、建材。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江苏太湖流域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并成为江苏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报道,太湖流域流入太湖的污染物有一半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
农牧分离、种养分离,导致原本互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本文以果园中“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为例证,为广大农业用户展示金宝贝肥料发酵剂发酵沼渣、干撒式发酵床养殖猪和鸡以及沼液滴灌,生态沟渠(塘库)的构建等关键农业技术在该循环模式中的应用效果。
1、模式表达式:“果猪配套+果鸡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2、果园建园关键技术园地选择:果园应选择在交通方便、水电条件好、允许畜禽养殖的集中连片区域;应选择土壤肥沃、pH值7."5左右、有机质含量1."0%以上、地下水位1m以下的地块。
规划布局:根据果园地形地貌,分别进行种植区域、养殖区域、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设施的科学规划。
梨树种植:选择结果早、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早、中、晚熟品种。
果园生草:采用自然生草法。
充分利用果园自然生长的杂草或选种豆科绿肥或牧草,改善果园小气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墒情。
一般果园杂草长到20-30cm时进行刈割,控制草的高度不超过20cm。
3、养殖小区建设关键技术养殖小区布局:一般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远离生产管理区的下风口位置;较大规模的果园,生猪养殖圈舍建在园区中间位置;同时要充分考虑粪便尾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的便利。
一般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角落处;较大的果园,鸡舍可以建立在果园的中间位置。
养殖密度:生猪平均养殖配比75-90头/hm2,可以一半采用干湿分离圈舍,另一半采用干撒式发酵床技术建立圈舍。
圈舍建设: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砖混结构,配置降温水帘,并建好防疫隔离区。
采用干撒式发酵床养殖技术建舍,其他干湿式分离圈舍建设要做到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等“三分离一净化”的设施配套。
农业部关于印发《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
划(2017-2020)》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7.08.15
•【文号】农计发〔2017〕106号
•【施行日期】2017.08.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农业部关于印发《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
(2017-2020)》的通知
农计发〔2017〕10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兽医、农垦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2015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等对加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及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有关要求,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加快促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7年8月15日附件: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
快速了解循环农业5种发展模式
一、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模式沼气综合利用。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农田地力培肥、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等工作,探索“一气两沼”综合利用模式。
开展沼渣、沼液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推行“猪—沼—果(菜、粮、桑、林)”等循环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
畜粪收集处理和有机肥加工。
设施完善的畜粪收集处理中心,规范运作和户集、村运、片收的收集机制,畜粪收集率及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循环模式。
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磨成粉用作种植黑木耳的营养基,黑木耳生产结束后,菌渣作有机肥还田,培肥地力。
这种生产模式既能提高桑枝条和黑木耳菌渣等农业废弃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充分利用冬闲田,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农田利用率。
快速了解循环农业5种发展模式“移动大棚生态养鸡”模式 。
在菜地里搭建简易大棚养鸡,实行“鸡—菜—稻”轮作。
这种生态循环模式可以节省土地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有利于鸡病防治和疫情控制。
“鱼—桑—鸡”模式。
在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
鱼池淤泥及鸡粪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三、种养共生生态循环模式“鱼藕共生”模式。
即“鳅、藕”“甲鱼、菱”“ 锦鲤、藕”等生态循环模式,是一种在藕田里套养泥鳅、甲鱼等水产品的种养混作模式。
泥鳅等吃食后产生的大量排泄物经分解、矿化,作为肥料供莲藕吸收利用,促进莲藕的生长,同时减少了水质恶化对泥鳅造成的毒害,促使泥鳅健康快速生长;泥鳅的潜底及钻泥等活动,起到了持续中耕、松土的作用,有利于莲藕生长。
“稻鱼共育”循环模式。
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在水稻秧苗生根后,在稻田里套放一定数量的幼鸭或鱼苗,能起到生态循环利用、增加效益的作用。
四、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秸秆还田模式。
能有效实现减少焚烧排放、增加农田肥力的生态循环目标。
除此之外,以秸秆为纽带的农业循环模式还有多种,如围绕秸秆饲料、燃料、基料综合利用,构建“秸秆—基料—食用菌”“秸秆—成型燃料—燃料—农户”“秸秆—青贮饲料—养殖业”产业链。
种养循环计划书
种养循环计划书1. 引言种养循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它将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相结合,并通过循环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本文档将介绍一个种养循环计划,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的有效结合。
2. 目标本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的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方案我们将采用以下步骤实施种养循环计划:3.1 确定农业和畜牧养殖的结合方式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的结合方式。
可以在农田周围划定畜禽养殖区,使农场和畜牧场相互靠近并实现资源共享。
3.2 处理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是有机肥料的重要来源。
我们将建立一套处理系统,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可以再次用于农田,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3 制定科学施肥方案在种养循环计划中,科学施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我们将制定科学施肥方案,在确保农作物生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有机肥料将成为我们的首选,只在必要时使用化肥。
3.4 循环利用养殖废水畜禽养殖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其中富含养分。
我们将建立一套废水处理系统,将养殖废水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将养分循环利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5 充分利用农畜产品在种养循环计划中,不仅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还要充分利用农畜产品。
我们将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推广农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
例如,可以将农畜产品加工成食品,增加附加值。
4. 实施计划本计划将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建立种养循环团队,负责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农田和畜牧场之间建立沟通渠道,促进资源共享;•引入废弃物处理设备,并进行培训,确保正确运用;•建设废水处理系统,并定期检修和维护设备;•建立销售渠道,推广农畜产品的加工和利用。
5.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种养循环计划,我们预期将获得以下效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经验做法范文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经验做法范文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关注循环发展模式,其中以种养结合模式为代表的农业生产模式,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经验做法的层面,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介绍和探讨。
一、什么是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是一种采用农、林、牧、渔、养殖等多种农业产品相互配合,建立农业生产循环链条,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系统集约、高效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资源互补、利益共享”,把种植、养殖、渔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间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产业协作既互利互补的生态经济系统,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二、经验做法1、合理选择种养结合种养结合模式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和养殖方案,才能实现佳效益。
例如:某地区饲料资源充足,且地处河流旁,可考虑选择鱼类养殖和禽类养殖,同时再种植水稻和芦笋等作物,互通有无,形成循环,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产业的最大效益。
2、高效合理的生态养殖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积极应用环保措施,维护农业生态平衡。
可以采用传统养殖方式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如科学合理饲养管理,粪便资源化利用,肥料、农药选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物质等,让畜禽养殖生产往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3、资源化利用在种养结合生产模式中,大力推进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实现资源核心价值的发挥。
市场化、精细化、系列化的产品,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实现生产销售的双赢。
4、行业协同在种养结合生产模式中,产生协同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经验做法。
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建立生态产业循环,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形成行业协同闭环循环,加快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三、优势和发展前景1、优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具有协同效应明显、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效益显著等优点。
科学设计、灵活调整和协调种植与养殖的关系,达到从资源循环、能量循环、物质和资金循环、信息循环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益和农产品利用率的目的。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第1章引言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标与任务 (3)第2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4)2.1 生态循环经济基本概念 (4)2.2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理论框架 (4)2.3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主要特征 (4)第3章农业资源与环境现状分析 (5)3.1 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5)3.1.1 土地资源利用 (5)3.1.2 水资源利用 (5)3.1.3 农业生物资源利用 (5)3.2 农业环境问题分析 (5)3.2.1 土壤污染 (5)3.2.2 水环境污染 (5)3.2.3 农业面源污染 (6)3.2.4 生态系统退化 (6)3.2.5 气候变化影响 (6)第4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6)4.1 发展战略与目标 (6)4.1.1 发展战略 (6)4.1.2 发展目标 (7)4.2 发展布局与重点领域 (7)4.2.1 发展布局 (7)4.2.2 重点领域 (7)4.3 政策措施与保障体系 (7)4.3.1 政策措施 (7)4.3.2 保障体系 (7)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构建 (8)5.1 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 (8)5.1.1 生态系统功能 (8)5.1.2 生态系统结构 (8)5.2 农业生态系统优化布局 (8)5.2.1 空间布局 (8)5.2.2 产业结构 (8)5.3 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关键技术 (9)5.3.1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9)5.3.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9)5.3.3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技术 (9)第6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6.1 农业废弃物分类与特性 (9)6.1.2 特性 (9)6.2 资源化利用技术途径 (10)6.2.1 秸秆利用技术 (10)6.2.2 畜禽粪便利用技术 (10)6.2.3 农膜回收利用技术 (10)6.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示范 (10)6.3.1 秸秆还田工程 (10)6.3.2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 (10)6.3.3 农膜回收利用工程 (10)6.3.4 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 (10)第7章农业循环产业链构建与优化 (10)7.1 循环产业链基本原理 (11)7.2 农业循环产业链构建方法 (11)7.3 农业循环产业链优化策略 (11)第8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集成 (12)8.1 技术创新方向与任务 (12)8.1.1 技术创新方向 (12)8.1.2 技术创新任务 (12)8.2 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12)8.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8.2.2 生态农业工程技术 (12)8.2.3 农业环境污染防控技术 (13)8.2.4 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技术 (13)8.3 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13)8.3.1 技术集成 (13)8.3.2 示范应用 (13)第9章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政策与制度创新 (13)9.1 政策体系构建 (13)9.1.1 政策目标 (13)9.1.2 政策措施 (13)9.1.3 政策协调 (13)9.2 制度创新与政策实施 (14)9.2.1 制度创新 (14)9.2.2 政策实施 (14)9.2.3 政策试点与推广 (14)9.3 政策评估与优化 (14)9.3.1 政策评估 (14)9.3.2 政策优化 (14)9.3.3 政策反馈 (14)第10章实施与保障措施 (14)10.1 组织与管理 (14)10.2 资金与人才保障 (15)10.2.1 资金保障 (15)10.3 宣传与推广 (15)10.3.1 宣传教育 (15)10.3.2 推广应用 (15)10.4 监测与评价体系构建 (15)第1章引言1.1 背景与意义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带来粮食安全的同时也暴露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目标
减量化原则
再利用原则
再循环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目标
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和过程,减少对资源、 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 产生,实现资源的高效 利用。
通过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活动,实现各类资源的 多次利用,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传统能源的依赖。
废弃物资源化
废弃物分类处理
对农作物残留物、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分类处 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堆肥化处理
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 用于土地改良和农作物种植。
能源化利用
将不能直接利用的废弃物进行能源化利用,如生 产沼气、生物质能等。
生态产业链构建
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 生态产业链。
案例二:某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总结词
该模式通过多元化利用农作物秸秆,提 高秸秆利用率,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 境污染问题,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VS
详细描述
该地区针对农作物秸秆,采用综合利用模 式,将其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饲料、纸 张等产品。同时,该模式还通过开展秸秆 还田试验和推广,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和农业生产效益。此外,该模式还促进了 秸秆收集、运输和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
感谢观看
THANKS
06
农业循环经济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总结词
该模式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该地区针对农业废弃物,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将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 等资源,实现了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同时,该模式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
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指南
农业生态种植与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指南第1章生态农业概述 (3)1.1 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4)1.1.1 以生态平衡为基础 (4)1.1.2 以循环经济为核心 (4)1.1.3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4)1.1.4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4)1.2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1.2.1 发展现状 (4)1.2.2 发展趋势 (5)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5)2.1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5)2.1.1 生物多样性重要性 (5)2.1.2 保护措施 (5)2.2 农田土壤保护与改良 (5)2.2.1 土壤保护重要性 (5)2.2.2 保护措施 (6)2.3 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6)2.3.1 水资源保护重要性 (6)2.3.2 保护措施 (6)第3章生态种植技术 (6)3.1 种植模式与结构优化 (6)3.1.1 精准种植 (6)3.1.2 种植结构优化 (7)3.2 抗逆性品种选育与推广 (7)3.2.1 抗逆性品种选育 (7)3.2.2 抗逆性品种推广 (7)3.3 间作、套作与轮作技术 (7)3.3.1 间作技术 (7)3.3.2 套作技术 (7)3.3.3 轮作技术 (7)3.3.4 轮作制度设计 (7)第4章有机农业技术 (8)4.1 有机农业原理与标准 (8)4.1.1 生态平衡原则:有机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提高生物多样性。
(8)4.1.2 土壤健康原则:有机农业注重土壤保护和改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保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8)4.1.3 生物动力原则:有机农业倡导利用生物动力,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减少化学能源依赖。
(8)4.1.4 有机农业标准:我国有机农业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主要包括有机产品生产、有机产品加工、有机产品标识和管理等内容。
(8)4.2.1 原料选择:有机肥料原料应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矿物质等。
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技术指导意见
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技术指导意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做好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推动粪污变粪肥,促进有机肥科学合理施用,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如下。
一、基本原则(一)生产与生态兼顾。
增加有机肥投入,改善施肥结构,促进高产稳产。
考虑环境承载量,就地就近施用粪肥,实现循环利用,减轻面源污染。
(二)减量与增效协同。
用有机养分替代部分化学养分,减少化肥用量。
强化有机无机结合,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和耕地地力水平。
(三)安全与有效并重。
满足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确保发酵腐熟,保证安全施用。
强化粪肥施用指导,合理确定用量,优化施肥方式,提高应用效果。
二、技术指标(一)堆肥质量指标。
堆肥中期高温维持5060℃,条垛式不少于15天,槽式不少于7天。
腐熟后堆体呈黑褐色,一般呈弱碱性,不再产生臭味,不吸引蚊蝇。
(二)安全监测指标。
堆肥过程中应进行不少于1次抽检,检查堆肥腐熟度;施用前应参照相关肥料抽查技术规程进行1次抽检,检测堆肥是否腐熟完全,相关有毒有害限量指标是否符合《有机肥料》(NY/T525-2021)要求。
(三)施用技术指标。
结合本地实际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相关试验成果,科学确定不同作物有机肥使用量、时间和方法。
一般堆肥亩施用量10002000公斤、沼渣20003000公斤、商品有机肥300800公斤。
三、关键技术(一)堆肥还田。
以畜禽粪便为原料,根据堆肥场地条件、生产规模需求等采用条垛、槽式等方式堆肥。
控制含水量45%65%、碳氮比20:140:1、pH为5.59.0,按堆肥物料质量的0.1%-0.2%接种有机物料腐熟剂。
按照《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NY/T3442-2019)要求,堆肥中期高温并持续,温度较低区域适当延长维持时间,实现充分腐熟。
堆肥施用量一般10002000公斤/亩,采用撒施、条施、沟施、穴施等方式。
宜在秋季或播种(移栽)前作基肥施用,避开雨季,施入后24小时内翻耕入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指南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指南县畜牧产业发展推进办一、规模养殖场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养殖场建设必须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种畜禽粪便的排泄量和各种农作物对有机肥料的需求量,科学地计算一定面积农作物所需配套的养殖种类和数量,使畜禽粪便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能够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尽量实现零排放。
(一)科学规划各镇政府应围绕推进“三个集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本镇种养业生产实际,将养殖场规划到种植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使畜禽粪便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能够就近就地还田利用,规划应具体到村、社。
(二)合理布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兽医卫生防疫条件的要求,畜禽养殖场必须远离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和城市中居民区、医疗区、工矿企业区、科研文化区和交通要道,即县政府规定的禁养区内(金马河岷江水厂、大林镇鲢鱼水库、太平镇塔寺沟水库等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黄龙溪镇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县内府河、江安河、金马河、杨柳河、鹿溪河、白河、洗瓦堰、三支渠、楠杆堰九条主要河流、干渠两岸纵深500米范围内)不得修建养殖场。
具体要求:养殖场不能位于传统的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动物重大疫病区,应选择在无疫病区,而且地势较高,具有一定坡度,通风良好,采光充足的地方,圈舍设计应座北朝南,略向西倾斜,以保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做到冬暖夏凉,为畜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环境,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尿利用一定的落差自流到种植基地的储粪池里,尽量减少输送成本。
建筑布局: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生产区和生活区相隔离的原则,人员、动物和物质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防止污染和疫病传播,达到动物防疫条件要求。
(三)适度规模1、各种畜禽配套种植业土地的比例按畜禽常年存栏量计算,每亩种植业土地可以吸纳消化利用的畜禽粪便为:猪:6头/亩,奶牛:0.5头/亩,肉牛:0.84头/亩,蛋鸡:43只/亩,肉鸡:65只/亩,肉鸭:62只/亩,羊:10只/亩,兔:60只/亩,鹅:50只/亩。
2、各种畜禽养殖场规模限制为了创造良好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达到有效的防疫隔离距离,同时方便畜禽粪便就近就地利用,减少畜禽粪便输送利用成本和二次污染,按照“适度规模”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实行规模养殖场的规模限制,即按照一个养殖场辐射200亩土地为标准,对大型养殖场,采取在规划范围内建立分场的形式进行建设。
对肉鸡、蛋鸡、羊、兔、鹅等液体粪污较少,而且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具有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及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由县畜牧行政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审查通过,可以适当扩大养殖规模。
按畜禽常年存栏量计算,各种畜禽养殖场的规模为:猪:1200头/场,奶牛:100头/场,肉牛:160头/场,蛋鸡:8600只/场,肉鸡:13000只/场,肉鸭:12400只/场,羊:2000只/场,兔:12000只/场,鹅:10000只/场。
(四)种养结合养殖场应建立在种植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需要有机肥量较多的蔬菜种植区,原有规模养殖场周围应尽量调整为蔬菜生产基地,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应尽量建力在蔬菜生产基地,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动物疫病,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大量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又为种植业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种养立体结构,实现种养优势互补,力争实现“零排放”。
(五)分类指导对分散养殖户,采取6头(存栏)/户的措施予以限养,同时配合农村沼气化建设,通过户用沼气池对养殖粪污进行处理;对规模养殖户或养殖小区,根据周边种植业面积、品种、数量核定养殖规模,同时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方式进行整治,确保畜禽粪污的有效利用,充分削减养殖污染负荷,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空间。
二、规模养殖场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要点实施“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技术措施为“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
固体粪便采用静态发酵堆肥技术模式,液体尿污采用沼气池或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田园利用技术模式,实施两种技术模式组合,根据模式工艺流程进行粪便污水一并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设计和建造。
(一)干湿分离:就是通过改圈舍设施实现干粪与尿水干湿分离,同时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在畜禽圈舍内将干粪收集装袋,采用采用静态好氧发酵处理后还田利用。
1、实行畜禽粪便的干湿分离因规模养殖场每天将产生大量的粪尿,而农作物施肥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限制,如果不实行干湿分离,每天产生大量的粪尿直接进入沼气池或化粪池很容易过剩而造成污染,因此必须实行畜禽粪便的干湿分离。
对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肉鸭等畜禽:采用干式清粪的方式,即在圈舍中直接收集干粪,将收集到的干粪装袋后进入发酵车间进行静态堆肥发酵,液体尿污进入沼气池或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田园利用。
2、固体粪便静态发酵堆肥技术修建发酵车间,发酵车间应建立在养殖场的化粪池或储粪池上面,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筑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多余的液体部分通过化粪池或储粪池的板缝流到了化粪池或储粪池里,不会造成污染,而且可以自然干燥,降低干燥和发酵成本,对规模较大的养殖场配套通气管道和风机等设备进行人工干燥和发酵。
对因条件限制不能将干粪进行装袋发酵的,则应在发酵车间修建多级发酵槽进行发酵。
在常温条件下,冬季需2—3月、夏季需1月以上才能充分腐熟。
3、工艺特点(1)采用通风与翻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好氧发酵,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2)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臭气通过生物质材料进行除臭,即固体粪便在发酵过程中添加EM等生物质材料,不仅可以除臭,还可以防止蚊蝇的兹生。
(3)堆肥高度高达2米,以保证充分发酵和冬季能正常运行。
(4)将固体粪便装袋进行发酵,一是有利于环境卫生,避免固体粪便散落;二是有利于码堆发酵,便于操作、装车和运输;三是有利于固体粪便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发酵;四是养殖场每天都有大量装饲料的废弃口袋供装固体粪便使用,不会增加成本。
(二)雨污分流:就是在畜禽养殖场内分别修建雨水沟和污水沟,实行雨污分流,液体粪污进入沼气池或化粪池,经厌氧发酵处理以后就近就地还田利用。
地表水和雨水为明沟,这些清洁无污染的水直接排入沟渠河流;对畜禽产生的粪尿等排泄物和冲洗圈舍的污水,则通过地下预埋管道进入沼气池,通过沼气发酵处理,一方面可以使粪尿腐熟,减少对农作物的损伤,另一方面可以杀灭病源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使粪尿符合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有机肥料的质量卫生标准,同时还可以获得大量的清洁能源——沼气,排出的沼液进入液体肥料贮存池(沼气池中可定期少量加入固体粪便,以增加粗纤维,有利于产气,同时也大大控制了粪污的排放量,减轻了环保压力)。
如果因条件限制不能修建沼气池,应修建化粪池对尿污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节水养殖:就是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推广自动饮水器等节水养殖技术,减少粪污量。
1、畜禽自动饮水器的推广应用在规模养殖场应大力推广畜禽自动引水器,使用自动饮水器一是可以节约用水;二是可以保证畜禽引用水的质量卫生和安全,保证其符合无公害绿色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三是方便从饮水中添加预防和消毒药物,保证用药的剂量准确和效果,降低用药成本;四是减少因为用水浪费而增加的污水排放量,减少环保压力。
2、推广节水养殖技术(1)对刚上圈的猪、牛、羊等,要在上圈的头几天养成定点排泄的良好习惯,形成条件反射,以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
(2)在打扫圈舍卫生时,应尽量做到多动笤帚少用水冲或者尽量不用水冲。
因为成都平原属于四川盆地,空气中的湿度较大,应尽量保持圈舍的清洁干燥,为畜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经常用水冲洗圈舍,这样圈舍湿度更大,在夏天更加闷热,在冬天更加寒冷,不利于畜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而且容易诱发各种疫病的发生,就相当于做“水牢”一样。
在炎热的夏天,如需淋水降温,应采用圈舍屋顶淋水降温的办法,不仅不会增加圈舍的湿度,而且可以循环用水,也不会增加污水量,同时也减少环保压力。
禁止使用水冲洗圈舍的办法进行降温。
3、正确使用消毒药物。
在对畜禽圈舍进行清圈消毒时,应勤换消毒药物,以避免因长期使用单一消毒药物细菌病毒产生抗药性而降低消毒效果;同时禁止使用各种禁用消毒药物,禁止使用烧碱、生石灰等强酸、强碱类容易对农作物和土壤造成严重损害的消毒药,以保证畜禽粪尿能有效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利用。
(四)循环利用:就是对经沼气池或化粪池厌氧发酵处理的液体粪污经过自成体系的“U”型渠等配套设施直接输送到贮粪池后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实现粪污“零排放”。
1、养殖场应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与种植基地应有一定的落差,通过“U”型渠将液体肥料贮存池里经过沼气池或化粪池发酵、腐熟后的液体粪污直接输送到种植基地,根据种植基地的实际情况,以50亩或100亩农田为辐射范围,分别修建50——100立方米的储粪池(储粪池应用火砖水泥等进行硬化处理,以防粪污渗漏,储粪池周围应修建0.8-1.2米高的护栏或者围墙,以保证安全),并在储粪池配套房屋、道路、配电等设施,以方便农户利用污水泵对腐熟粪尿的就地使用。
输送液体粪污的U”型渠应自成体系,不能与原有的灌溉渠混合使用,以防止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2、工艺特点(1)养殖场液体粪污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农田、果园灌溉利用,真正实现零排放。
(2)处理工艺简单,一次性投资费用较低。
(3)利用养殖场与种植基地的自然落差,液体粪污自流到种植基地,基本上无运行费用。
对因条件限制不能自流到的少量田地,在需要施肥的时候用污水泵进行提灌,其费用也较低。
(4)以50—100亩土地为辐射范围修建50—100立方米的储粪池,方便农户对液体粪污就地就近利用,基本无运行费用。
三、新建规模养殖场和原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要求(一)新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要求1、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首先必须进入种养结合规划区,并严格按照规划的品种、数量和规模进行建设,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和兽医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和兽医卫生影响评价,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通过环评并取得《排污许可证》和《动物防疫合格证》。
2、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严格按照本指南的技术规范,严格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要求进行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和兽医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以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实现“零排放”。
(二)原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要求1、调整养殖规模原有规模养殖场必须按照本指南的技术要求,根据周边种植业面积、品种和数量,对其养殖规模进行调整,以保证畜禽粪污能够被有效利用,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实现“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