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与山为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
《与山为邻》导学案
【导学目标】
通过进修《与山为邻》,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导学内容】
1. 了解《与山为邻》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干系,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3. 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 思考如何珍惜自然资源,珍爱环境。
【导学过程】
1. 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思考。
2. 进修《与山为邻》的作者、背景和主题:介绍作者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干系: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的片段,分析人物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4. 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
5. 思考如何珍惜自然资源,珍爱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平时生活中做起,珍爱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培养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感悟。
【课后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与山为邻》的理解和感受;
2. 制作一份关于环保的宣传海报,呼吁大家珍惜自然资源,珍爱环境;
3. 搜集一些关于自然环境的新闻报道,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通过以上进修和活动,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行动,为珍爱地球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山为邻地理教案
与山为邻地理教案与山为邻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猎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根本特征,积极参加,学会比拟,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进展问题。
能确立因地制宜的进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状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争论法四、课前预备: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略与山为邻地理教案2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猎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根本特征,积极参加,学会比拟,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进展问题。
能确立因地制宜的进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状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争论法四、课前预备: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
第二课与山为邻[第一课时] 垂直的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山区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资料的能力,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初步掌握分析天山垂直牧场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学会尊重异乡人们的文化。
3.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天山哈萨克牧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山区。
看看与山为邻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
[新课教学]教师: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山区的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归纳一下山区与平原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1.优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劣势:地表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土壤不肥沃,降水量少。
教师:(展示图1-1山区景观图、图1-2山区景观图、图1-3山区景观图、图1-4山区景观图、图1-5山区景观图。
)老师:山区的自然条件与平原相差很大,他们的生产跟平原也不一样,你认为山区可以从事哪些生产?学生:(思考后回答)种树、种茶、畜牧业、开矿。
老师:同学们为山区人民出了好多点子。
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说,山区人民生存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山区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利用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图景。
今天我们就到天山山区看一看,当地人民是如何利用山地特色进行生产与生活的?教师:(展示图2-我国地形)请描述一下天山的位置及周边景观。
学生:思考后回答(略)。
教师:(展示图3-1北天山林区、图3-1天山博格达峰、图3-3天山牧场。
)提问: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观点,这里适合发展哪种生产?学生:发展牧业教师:(展示图4-放牧、图5-天山山脉景观的垂直变化)提问: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山体表面的自然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垂直变化。
《与山为邻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与山为邻》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与山为邻》的作者简介。
2.小说的主要人物介绍。
3.小说的情节梗概。
4.小说的主题分析。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四、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分析小说的深层含义。
五、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的方式。
2.小组讨论和展示。
3.教室互动和问答。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入小说《与山为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进修:讲解《与山为邻》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分析小说的深层含义。
4.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效果,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5.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七、作业设计:1.阅读小说《与山为邻》,撰写读后感,并结合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进行分析。
2.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并撰写一篇人物分析文章。
3.就小说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撰写一篇主题分析文章。
4.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展示项目,展示小说《与山为邻》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八、评判标准:1.作业内容全面,观点清晰,结构合理。
2.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思路清晰。
3.展示项目设计独具特色,能够生动展现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九、教学资源:1.教材《与山为邻》。
2.多媒体设备。
3.相关视频、图片和音频资料。
4.学生自备读书笔记和相关资料。
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与山为邻》这部小说,深入分析其中的人物、主题和情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历史《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与山为邻》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与山为邻》教学设计初中历史《与山为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热闹的山谷》侧重于讲述山区旅游业及其对山区发展的影响。
山区自然景观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资源短缺、交通不便;有的地方则善于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开发旅游业。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扩大了人类活动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使旅游业成为不少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它在给人们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导致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一毓环境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而,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众多旅游胜地面临的重要问题。
它要求学生明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认识环境发展规律,趋利避害,造福人民,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2、课程标准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用信息,分析卢卡索包含的地理环境优势,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形感性认识。
通过学习卢卡索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本地旅游经济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卢卡索利用自然条件来发展本地旅游经济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卢卡索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的看法。
教学关键:从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协调的角度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
4、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滑雪运动和介绍卢卡索自然景观的录像资料,《欧洲地形图》、卢卡索地理位置图,卢卡索村庄的景面图片,有关旅游活动三要素的文字资料、破坏旅游景点行为的系列图片等,并制作成课件。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与山为邻》教学案例(第一课时)黄巧芳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教学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时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环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独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教学目标:(1)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水稻的科学性。
(3)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比较法、讲授法和问答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辅之与讨论法。
突破教材在内容上和顺序上的限制,作了重新的设计安排,主要从自然景观、生产活动、生活状况三方面来对比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有关“垂直的牧场” 和“如画的梯田” 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流失,植被破坏的系列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和“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牢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关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流程的整体构架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创设你到过山区吗?山区的环境和平原有什么不导入新课情景同?山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师生 1 显示“自然环境”展示两地景观图分析两幅巧妙地做好范例工作,发挥学生共同不同的山地景观,说说它们主要不同在哪里?主动学习的作用,变枯燥为探究生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与山为邻教学设计”,主要讲述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对人类居住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来建设居住环境。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形、气候等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如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 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建设居住环境;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作用。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新课;2. 讲解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 案例分析;4. 小组讨论;5. 总结与拓展;6. 布置作业。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
1. 地理观察力:通过观察地形图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 地理实践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4. 地理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理解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包括山脉、河流、平原等地形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2)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形建设居住环境:掌握人类如何通过建筑、道路等方式适应和改变地形,以创造更适宜的居住条件。
《与山为邻》复习课教学设计
《与山为邻》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掌握天山山脉和哀牢山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特点;2、通过天山山脉和哀牢山的对比,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技能及方法;3、通过对家乡衢州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关系的探讨,领悟不同地区人们积极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道理。
三、复习重难点1、重点:天山山脉和哀牢山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特点。
2、难点:探讨衢州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领悟因地制宜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有没有玩过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这个有趣的游戏。
一、【复习方法介绍】【游戏一】大家来找茬时间:5分钟形式:4人小组合作找茬要求:从给出材料中找出表述有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看谁找的最快、最多、做全面!!!天山山脉天山山脉位于我国内蒙古中部,经纬度位置为南纬43度,西经88度。
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天山山脉的生产方式是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四季都可以放牧。
以放牧为生的哈尼族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转场”文化。
夏季是牧区的“黄金季节”,牧民们主要在低海拔的牧场放牧。
春秋季,牧民主要在高海拔牧区进行放牧。
牧民们的主食为米饭,他们大都居住在固定的蘑菇房里。
师:同学们。
你们都找到了哪些茬呀?生(预设):内蒙古-->新疆;南纬-->北纬;西经-->东经;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种植业->畜牧业;哈尼族人-->哈萨克族人;低海拔-->高海拔;高海拔-->低海拔;米饭-->牛羊肉;蘑菇房-->毡房。
师:看来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
从以上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复习回顾一个地区的相关知识需要从哪些要素入手呢?生(预设):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
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教学设计
《与山为邻—垂直的牧场》课堂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通过哈萨克族在天山垂直的牧场上放牧的典型实例,说明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时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独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三)学生分析(1)这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让学生做课前资料收集的工作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2)学习内容中有一些问题较难理解,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迷语是必要的。
(3)学生深入剖析问题的能力不足,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最终能够完成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图、析图,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运用示意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
3、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教学难点:哈萨克族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六)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用具教学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的图片资料,以及转场的视频资料和歌曲《天堂》的MTV。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的资料,以及有关哈萨克族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1、请同学们在课前搜集天山牧场的资料,以及有关哈萨克族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材料。
《与山为邻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与山为邻》是一部描写大自然风光和人与自然干系的散文故事。
通过本文的进修,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干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与山为邻》的主要内容和主题;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干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教师起首介绍《与山为邻》的作者及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教师逐段解读散文,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意义和情感;(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会;(4)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散文。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介绍散文背景和作者意图,逐段解读文中内容;(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会;(3)写作法: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散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教师介绍《与山为邻》的作者及背景,逐段解读文中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意义和情感。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会,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4.作业安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散文,鼓励他们用心感受自然的美丽,并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五、评判方式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诠释来评判其阅读理解能力;2.写作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写的散文来评判其写作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参与讨论能力: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来评判其参与讨论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作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2.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干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3.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来珍爱自然环境,营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山区生活的基本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实践性强的活动,如模拟山区生活、讨论山区可持续发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2课与山为邻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是学生了解地理差异、文化多样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区域性特征的重要内容。本单元第2课“与山为邻”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山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其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2)网络教学平台: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地图教学:利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山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山区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山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4)参与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山区社区服务活动,如支教、环保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山区的需求和挑战,培养社会责任感。
(5)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开展与山区地理、人类活动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山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山区经济发展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6)参加学术讲座:推荐学生参加与山区地理、人类活动相关的学术讲座,如专家讲座、研讨会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与山为邻 课件 教学设计
如何认识区域----以《与山为邻》为例复习导学案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组名一、【学习目标】:1.安第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的位置及其自然条件特点。
2.理解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体会到因地制宜的观念,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学习重点】秘鲁和瑞士的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产生活的。
【学习难点】能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知识回顾】:四、【合作探究】1、阅读P65图3-20图示,设计“生计”的简易图。
2、思考印第安人为什么要这样发展生产?3、体现了什么科学道理?五、【知识迁移】瑞士全国人口只有800多万,但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超过1000多万。
请分析一下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内容 地区 位置 (纬度、海陆位置) 自然环境 (地形气候等) 人文环境(生活特色) 发展环境 (生产特色)安第斯山区 (秘鲁)位于--------(纬度带) 西濒----------(大洋) 地势-----------气候特点-----------“全国马铃薯日” “羊驼剪毛节”①---------- ②----------阿尔卑斯山区 (瑞士) 处于------(纬度带),横亘-------(大洲)腹地。
地形以---------为主 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窄。
度假,登山,滑雪等①--------②--------③---------六、【检测反馈】1.根据右图填空(1)大洲:A_________ B__________(2)大洋:C__________ D__________(3)河流:①__________(4)山脉:②__________(5)纬线:③__________2.安第斯山区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3.成就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的原因有( )①多样的地形②奇特的景观③古老的城镇④古朴的乡村生活⑤丰富的矿产资源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2021-2022年《与山为邻》word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与山为邻》word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山垂直牧场的分布状况,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环境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了解哈尼族人利用自然条件,修筑梯田,种植水稻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各种资料,获取所需信息。
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2.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环境来安排生产和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难点: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四、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天山垂直景观模型(春夏秋冬各一个),元阳梯田模型两个。
剪刀、彩色图片、大头针。
五、学法流程整体构架(如下表所示)。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二课与山为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与山为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从内容来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自然环境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特征,这就为本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时主要通过呈现不同的图表和地图,锻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各自信息分析能力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
从对象来说,七年级学生从求知欲和好奇心,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比较片面。
为此,教师应侧重全面引导,锻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二)教学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共产党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教学薯片—马铃薯—问:你知道它的故乡在哪里吗?(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你了解安第斯山脉吗?你了解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吗?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探寻马铃薯的故乡秘鲁安第斯山区。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1、地理位置出示《世界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到安第斯山脉,并描述安第斯山脉的位置和走向。
位于西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全长近9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被称之为“南美洲脊梁”。
呈南北走向(山脉、河流特定的描述方法)几乎与南美洲西海岸平行。
下面,我们以南纬5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为例,来分析安第斯山脉不同高度自然景观的变化。
仔细观察教材P65图3-20,完成表格。
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也就明显,即使在赤道地区,高山的山顶也会终年积雪。
地势和地形的变化会影响山地的气候,使得山地的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与山为邻作业设计方案》
《与山为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分析《与山为邻》是一部以山为背景的中国经典电影,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的干系,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依靠。
本课程旨在通过观看电影、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谈论,深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干系,引导同砚沉思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的文化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干系;2. 探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以及保卫自然的重要性;3. 提高同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4. 培育同砚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电影《与山为邻》的观看和谈论;2. 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3. 群体谈论和小组合作项目。
四、教学方法1. 观看电影并进行谈论;2. 指导同砚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3. 组织群体谈论和小组合作项目。
五、课程打算第一周:介绍课程内容和目标,观看电影《与山为邻》;第二周:谈论电影中人与自然的干系;第三周:阅读相关文献,探讨保卫自然的重要性;第四周:组织小组合作项目,展示效果。
六、作业设计1. 撰写观后感:要求同砚观看电影后,撰写一篇观后感,对电影中的人与自然干系进行分析,并表达自己的看法;2. 文献阅读报告:要求同砚选择一篇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并撰写一份报告,探讨其中的观点和看法;3. 小组合作项目:要求同砚组成小组,依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干系的主题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谈论。
七、评估方式1. 观后感和文献阅读报告的评分标准包括内容的丰富性、逻辑性和批判性;2. 小组合作项目标评分标准包括主题设计的创新性、展示的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的质量。
八、参考资源1. 电影《与山为邻》;2. 相关文献:《山的文化意义》、《人与自然干系探究》等。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同砚将深度了解人与自然的干系,并培育保卫环境的认识,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与自然共同生活的地球。
第二课时一、引言《与山为邻》是一部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经典小说,描写了一个叫做高木村的地方,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小说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面,呈现了山水间的情感交融。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教学设计(2份打包)
教学手段:
1. 讲授法:教师讲解地形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分布。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地形图和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地形特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形特点。
答案:地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山地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需加强保护。
-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生态环境相对稳定,但需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地形从东南向西北递变,呈现出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 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题目:请举例说明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答案: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山地:适合发展林业,可以提供木材、药材等资源。
- 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可以提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
重点题型整理
1. 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题目:请简述我国各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答案:我国地形的基本类型有山地、平原、丘陵、高原和盆地。各地形类型的特点如下:
- 山地:高耸陡峭,适合发展林业。
- 平原:广阔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 丘陵:起伏变化,适合发展畜牧业。
- 高原:海拔较高,适合发展畜牧业。
4. 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 山地:适合发展林业,可以提供木材、药材等资源。
- 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可以提供粮食、棉花等农产品。
- 丘陵:适合发展畜牧业,可以提供肉类、奶类等产品。
- 高原:适合发展畜牧业,可以提供肉类、奶类等产品。
- 盆地: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可以提供稻米等粮食产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教案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5. 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山脉地区的遥感图像、视频资料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4)山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山脉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
(1)山脉地区的地理特点:理解地形、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不同山脉的分布情况。
- 人口分布状况及原因
- 城市分布状况及原因
4. 山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 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 解决问题策略的提出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2课与山为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山脉地区的地理、历史、人口、城市分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发展优势与劣势。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使学生在探讨山脉地区发展问题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地图,使学生掌握山脉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平湖市南市中学葛在根、高建华、任红高、宋亚恒、王叶、
孙金明、马甫根、王震球2012.11.2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
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1.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用地图和图表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归纳。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问题,创设情境提供有利条件。
4.用板演建立知识结构,使学生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七、【板书设计】:(结合板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