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景物形象赏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fb0911f76c66137ee061956.png)
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 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 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 石灰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 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 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唐朝诗人杜牧的《山 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写寒山、石径、 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 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
形 象 鉴 赏
注意区分
物象:写物 ——托物言志 景象: 写景——借景抒情
· 景 与 物
形 象 鉴 赏 · 借 景 抒 情 与 托 物 言 志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
术境界。
常见意境术语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深远绵邈,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象
意 :诗人主观情感 象 :诗中客观形象
自然景物 人文景物
定义: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意象的共性与个性
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
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 定的约定俗成性,即意象的共性。如“折柳” 寓“惜别怀远”之意。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生 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象在 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章《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它代表的不是 “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漫的春光。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7b895d6ce2f0066f53322cd.png)
通用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 意 象,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景物。 ②并用一两个简练的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例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析特征)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包括 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 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 注意答题内容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 而“感伤”。 (表情感) 三方面缺一不可。
课堂演练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问题:结合前两联谈谈作者是描写了怎样的环境特 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的前两联通过描写深山猿哀啼、沧江 夜流、风吹树叶、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一种凄清孤 寂的环境,突出了作者孤独寂寥忧伤之感,表达了对 故友的思念。
达标练习
练习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 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茂密的草、涧水、芳树、花、鸟。(步骤一) 三四句中芳树上的花由于无人欣赏而独自飘落,春山的 飞鸟也只能独自啼叫,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步骤二) 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步骤三)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 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 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赏析诗词中的景物
![赏析诗词中的景物](https://img.taocdn.com/s3/m/39c5d47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2.png)
桥在诗词中常用来象征连接和过渡,也用来形容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通过桥的描绘,诗人可以表达对沟通与理解的 渴望。
人物景物
人物
人物在诗词中常用来代表各种社会角 色和性格特征。诗人通过人物的描绘 ,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动物
动物在诗词中常用来比喻人的性格和 品德。例如,鹤代表高洁,狐狸代表 狡猾。通过动物的描绘,诗人可以生 动地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表现手法
在诗词中,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 增强景物的形象感和艺术感染力。常 见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借景 抒情等。
举例
在杜甫的《春望》中,运用了比喻、 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将花比作美人, 将鸟啼拟人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 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感 慨。
注重景物的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
在诗词中,景物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载体。通过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能够使景 物更加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深化主题
突出主题
通过描绘特定的景物,诗人能够突出诗词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 的主旨。
象征暗示
景物在诗词中常常具有象征意义和暗示作用,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暗示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 涵,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领悟诗词的深层含义。
拓展意境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组合,诗人能够拓展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 面去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
04
诗词中景物的作用
营造氛围
描绘场景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如山、水、花、鸟等,为诗词营造出特定的场 景和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渲染情感
景物在诗词中常常被赋予情感色彩,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渲染和烘托 诗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https://img.taocdn.com/s3/m/1387795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60.png)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764ac04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f.png)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
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仅供大家参考!诗词中的景物形象11山居秋暝王维〔唐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
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2游山西村陆游〔宋代〕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3过故人庄孟浩然〔唐代〕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2f0d5c652d380eb63946d6b.png)
2.意境概括题答题要点: ①概括意境特点:画面特点+心理感受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描绘画面) ③表达情感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2分) ②清澈的水里倒映着云影,一个“闲”字便突出环境的静谧,一片清幽,偌大林间, 诗人听见水声不断,此处以声衬静,更突出林子的安静。(2分) ③由此,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恬淡。(2分)
断肠人在天涯。 3.意境 (画面特点)萧瑟+(心理感受)凄凉
常见考法
第一种类型:(问特点)
01
(1)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02
第二种类型:(问手法)
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6分)
1.意象概括答题要点:
①概括景象特点:特点+意象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意象特点。
①描写了绵延曲折,流域宽广,水势浩荡,气势宏大的汉江。(2分) ②“汉江回万里”,一个“回”字,便刻画出汉江蜿蜒曲折的形态,“万里”则说 明水系绵长。 “九龙盘”中“九”极言汉江支流多,而像龙一样盘踞,则说明水流大,流域广。 “横溃豁中国”,一个“横溃”字则说明江面宽广,水大流急。“豁中国”,汉江 之水打开了中南大地,水势浩荡。 “崔嵬”写出了汉江之水扑面而来时如山崩于前一样气势宏大。而“飞迅湍”则写 出了水流湍急之状。(4分)
(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2)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
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03
第三种类型:(问作用)
(1)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描写的景物(或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古诗词鉴赏 景物形象 表现手法
![古诗词鉴赏 景物形象 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605b7077cd184254b353519.png)
经典例题(2011安徽高考)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请从虚实结合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 进行赏析。
知识整合: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 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 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细节描写、 想象联想等,也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 垫、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 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
经典例题(2011安徽高考)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几幅画面?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答示范
1、通读诗歌,整体感知。了解诗人境 遇。志向,明确书中注释。 2、抓住形象的基本特征。全是围绕溪 水写景。 雪、游客、古槎、山花。 3、通过对意境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几 幅画融情于景,在宁静悠远的氛围中 传达出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 结尾两句从溪水流出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 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 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静之意。 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可以激发读者的想 象。
准确分析出了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没有明确 指出“虚”“实”所对应的内容,扣一分; 没有说出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对作品的作用, 扣一分。
•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1)虚 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 的曲折。(1)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 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也表现 了诗人喜爱自然的闲适之情。(2)
是陈述而非画面
描绘了雪消水涨、游客渡溪、溪 水远来、流出山花四个画面,以 乐景写哀情,表现了作者被贬后 的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 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营 造了一种恬静优美的画面。表现了作 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 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专题02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
![专题02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05038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8.png)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有关写景的古诗及赏析
![有关写景的古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8463b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f.png)
有关写景的古诗及赏析悠悠文明,中华大地,美轮美奂。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无比骄傲自豪。
此刻,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品一品,祖国山河壮美,华夏繁盛之姿!1.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
“江入大荒流”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2.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赏析“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两句的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这首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水面初平云脚低”,这句写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鉴赏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211fcd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9.png)
3
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李白给我们留下的文本是什么呢?“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司马”事件之后柳宗元给我们留下的文本众多,脍炙人口的诸如《捕蛇者说》《小石潭记》《黔之驴》……,这里我只择取柳宗元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诗说一下: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01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点出“迟暮”。)
02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01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02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
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
几个意象
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康河的柔波里,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答题步骤】
10首写景的古诗及赏析 写景的古诗有哪些
![10首写景的古诗及赏析 写景的古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6a4b1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a.png)
10首写景的古诗及赏析写景的古诗有哪些当美丽的景物遇到多才的诗人,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人在《唐诗三百首》中,诗词君找到十首写景诗词,在诗人的笔下,山石、树木,飞鸟、明月,都是那么美丽!《滁州西涧》唐·韦应物别有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是唐诗中的写景名篇。
涧边生着幽草,黄鹂在树上不停地鸣叫。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得湍急,只有那无人的小船横在江心。
全诗给人一种幽静、自然、闲适的观感。
后人评价这首诗: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公元763年,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坐在窗前,看到窗前千年不化的雪花,而门外停泊着自万里外来的东吴的船只。
整首诗生机勃勃,语调轻松轻快,可以想见此时的杜甫,该是多么开心的呀!《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远望,云烟朦胧,隐隐隔着高高的桥,在石矶溪畔询问过往的渔船。
桃花整日随着流水流走,可是那桃源洞口究竟在哪里呢?这首诗写景自然清新,通过对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题金陵渡》唐·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光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晚上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里,一晚上,都愁怅不已,难以入眠。
看着窗外,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那里就是瓜州!这首诗清美之至,宁静之至。
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汉江临眺》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古诗景物形象鉴赏2
![古诗景物形象鉴赏2](https://img.taocdn.com/s3/m/18581b15ff00bed5b9f31d97.png)
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 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 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 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 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青山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 意,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 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 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 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 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 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 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 现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 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 象(意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注]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 觇(ch ān ):察看。
诗中写了哪些具有春天气息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春天有什 么特点? 参考答案:鸣叫的斑鸠,雪白的杏花,繁忙的农事,回归 答:
的春燕,崭新的农历,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充满生 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老 文 悟 道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39ccc3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9.png)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情与景的关系(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意象的作用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答题步骤:1、描绘图景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
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表述方式:①诗中(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③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例题示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二首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景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873412e5901020207409cb9.png)
绝句二首(其 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1、要用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词语;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春意盎然的图景。 (1分)
2、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绝句二首(其 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考虑两个方面①作者对外物的情感;②作者本身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2
情怀?
C、这首诗用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D、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雨霖铃》的上片,通过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 氛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意象: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氛围: 凄凉沉郁
2.意境 意: 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境: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 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 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常见 意境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万水千山总是情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 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往 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 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意象的诗歌鉴赏题模式
1、解答分析:这类题目须把握两点:形象特点 及其所表达意义。 2、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形 象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 (3)指出形象所表达情感或营造意境。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摇落: 草木凋零。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 么?
第二种类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 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看描景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远近;听觉、触觉、 视觉等的变化 2、看写景的方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 用典 ……),表现手法(虚与实、动与静、情与 景、白描与细描、侧面描写……) 3、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 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交 待时令景象(秋景),烘托诗人凄清悲秋的内心世 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相思。
鉴赏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 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神以象通, 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分析
• 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先 想 到 再 想 到
•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 啼鸟:欢快的气氛
• 风雨:无情的风雨
• 落花:实让人惋惜
意境术语举例(两两组合):
• 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高远 雄奇优美 雄 浑苍劲 雄浑壮观 壮阔 • 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 清新 • 恬静 安谧 幽静 幽美 幽远 • 和平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 深远 幽深 奇险 •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暗淡 幽暗 昏暗 • 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冷落 孤寂(孤 独寂寞) 落寞(冷落寂寞) • 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
画中品诗 ——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 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 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 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 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 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 则是低沉伤感的。
常见意境术语
•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深远绵邈,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的艺术氛围,一种情调、韵味。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借助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意境,把握情感 1、把握意象,欣赏画面美。
鉴赏景物形象
(1)描摹图景角度:一是画面色彩;二是视 角(远、近、高、低);三是动态或静态; 四是虚或实。 (2)关注画面色调: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 思想 A、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 高昂乐观的 B、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 伤感的 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005年全国卷3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 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 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 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 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 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游子思归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 的氛围(意境深远)
意象是一个个表达意义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 以感知的,具体的。 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一种情调、韵味。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 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 意境即白色恐怖。
诗中赏画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 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 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 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突出、较具体。远 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协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 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也表现作者陶 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三、
(考什么)
(1)某几句诗描写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 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 作一赏析。
意象(意境)题
• (思路)意象 + 意境 + 气氛 + 情感 • 步骤: (意象) 营造…… 渲染…… 表达(表现)……
二、
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
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就是
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 的生活图景。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
关于意象与意境:
有主观色彩
意象组合构成凄凉氛围
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歌的 景物形象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弄清景物形 象命题指向,归纳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 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景物形象的设题类型 2.归纳答题的模式
人物 形象
A、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特定人物形象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 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 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 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 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 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 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知识梳理:常用的有关意境的词语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 博大新奇,深邃奇崛 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虚幻飘渺;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 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 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萧疏凄寂 苍凉悲壮。
总 •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 结 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 一 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下
★意象作用
①借助意象(组合)营造氛围、环境或意境,以送别诗、 山水诗和边塞诗为代表。如 “枫叶荻花秋瑟瑟” ; “青海长云暗雪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③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 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④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咏物诗中较为 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 竹、梅、松、鹤、荷、平仲(银杏)、金风玉露(秋风秋 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景物形象
写景诗或杂诗中的 景象 景色
咏物诗或杂诗中的 物象 物象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 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题型——意象类]
意 :诗人主观情感
意象
人
象 :诗中客观形象
物 景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一,什么是意象?
• 先看一首诗:
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 烘托、衬托人物心情
3、把握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
如何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色、动、静,欣赏 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物:江山、花鸟、燕子、鸳鸯,显出蓬勃盎然的春 意。 分析:上联远景,下联近景;上联景物阔大,下联景 物较突出、较具体。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令人 赏心悦目。 情感:表现了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参考答案:此诗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前两句实写淮 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 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 翔,虚写国家统一,人们不能自由来往的痛苦,表达作者 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 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 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