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工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和设计文件、《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等要求,制定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变形监测网,设置变形观测点,负责线下工程变形的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保护观测设施,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
有砟道床地段路基稳定与沉降监测按设计要求进行。路基填筑施工完成后应保证半年以上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分析评估是否满足轨道结构铺设标准;对于高边坡路堑,进行边坡变形、应力状态检测,分析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1.沉降观测内容
本标段DK226+240~DK233+000范围内的桥、隧属于无砟道床地段,本标范围内其它路、桥、隧均属于有砟道床地段,沉降观测内容包括:
⑴无砟道床地段
①桥涵工程
主要包括桥代表性墩台沉降变形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等。
②隧道工程
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⑵有砟道床地段
①路基工程
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②过渡段
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机构设置
项目部精测队分设沉降观测组,设组长1名,专职测量工程师3人,配备测量技工10~15人,根据工程进度情况和沉降观测工作量增加测量技工,负责本标段内沉降观测工作。在沉降观测开始前,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培训。
3.变形监测网的建立
垂直、位移监测网均独立建网,网形按照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形式。每个独立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业可用即有的控制桩;工作基点约200m一个,设置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变形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精度±1.0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的监测人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局部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
4.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本标段共设置有砟道床地段路基设6个沉降观测断面,高坡边监测断面5个;无砟道床地段在24m现浇梁梁体和隧道内设置观测点。
⑴路基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
观测断面由沉降板、观测桩和边桩组成。软土路基地段观测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100m,松软土路基地段一般按间距不大于150m布置。地层变化较大、桥台台尾及涵洞附近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①观测桩的设置:于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基床底层顶面边缘0.5m处各设置一处C1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与路基中心处设置一处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桩露
②沉降板的组成:沉降板由钢板、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测杆与底板固定在垂直位置上,保护套管采用塑料管,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进入为宜。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随之增高,每节接长不超过50cm,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异物落入,顶帽高出碾压面不大于50cm。
⑵过渡段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20~30m、5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原则上采用剖面沉降管(或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在桩顶垫层施工完毕后,填土至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切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cm,开槽深度至垫层顶面,回填中粗砂至0.2m高度时敷设剖面沉降管(剖面沉降管及管接头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铟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碾压面。剖面沉降管敷设完成后,在两头设置0.5m×0.5m×0.95m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建议采用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m×0.5m×1.0m,并于桩顶预埋耐磨测头。
⑶隧道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处。
⑷梁体:梁体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截面,每孔梁的测点数量应不少于6个。
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
5.沉降观测的频度要求
⑴有砟道床地段
①路基工程
路基沉降观测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如出现沉降异常,应综合分析,必要时延长观测期。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见表5-1。
②过渡段沉降观测
过渡断沉降观测应以路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
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观测的频次同路基工程。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⑵无砟道床地段
①梁体徐变观测
自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碴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预应力张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及频次宜按表5-2的规定进行。
注:测试梁体徐变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②隧道工程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
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
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隧道沉降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5-3的规定,沉降一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
6.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资料
①沉降观测资料应齐全、详实、规范,符合设计要求,并及时整理、汇总分析,
做为工后沉降评估的依据。
②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③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按有关规定整编成册。主要由沉降观测资料表、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及控制点与观测量、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仪器检测及校正资料、观测记录本(薄)、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等组成。
④竣工验交时,沉降观测设施和观测资料应与工程同时移交给接收单位
7.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为确保线下结构整体稳定,评估单位对沉降监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应整段落进行。一次评估应至少包括路、桥、隧三类线下工程中的一类,且长度最少不小于2km。
①路基工程
路基填筑完成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评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