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1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1)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施镇压政策引起的。

(2)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3)四个阶段:①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3)②丹麦阶段(1625-1629)③瑞典阶段(1630-1635)④瑞典-法国阶段(1635-1648)(4)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5)评价:①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条约》(1)背景:1701-1713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

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

(2)《乌德勒支条约》首先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

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

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25生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立欧洲军事集团的第一步。

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比、卢、丹、挪、冰、葡12国1949.4.4签署<<北大西洋公约>> 1949.8.24生效北约成立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

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文件包括1个序言和14项条款,其核心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整理后)

国际关系史‎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凭借空‎前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视苏联为其‎最大的障碍‎,千方百计遏‎制苏联,美苏关系恶‎化。

英国为乞求‎美国援助,挽救其经济‎灾难,并配合美国‎的反共浪潮‎,提出‚铁幕‛演说。

内容: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总统的‎邀请在美国‎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斯丁德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了。

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各国的都城‎。

所有的这些‎都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在‎苏联的范围‎内。

‛他呼吁,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铁幕‛后面的国家‎,鼓吹美英联‎合反苏。

目的:美英联合反‎苏意义:美苏对抗的‎国际局势已‎经难以扭转‎;美苏矛盾正‎式公开,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大英‎帝国,因此战后加‎强‚英美特殊关‎系‛便成为英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但英美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还面临‎着与苏联的‎对立,因此它希望‎欧洲大国能‎够联合起来‎,重建‚欧洲大家庭‎‛,便于英国发‎挥支配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丘吉尔在1‎948年1‎0月9日的‎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具体设想‎。

所谓三环指‎的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

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根本目的: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3杜鲁门主义‎背景: 1947年‎2月,英国照会美‎国,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无力继‎续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由美国‎承担这项任‎务。

为防止地中‎海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并乘机排挤‎英法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决定接‎手希腊和土‎耳其。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

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

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

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

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

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U-2飞机事件: 1960年5月1日,苏联在其领空击落美国U-2高空间谍飞机事件。

1959年9月15-28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访美,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并发表了公告。

苏联同意收回限其他占领国在6个月内就德国问题达成协议的声明,美国也同意就柏林地位和德国统一问题召开四大国首脑会议。

苏联正式邀请美国总统1960年春后访苏。

艾森豪威尔决定出席巴黎四大国首脑会议后,于1960年6月10-19日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

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高空间谍飞机在深入至苏联维尔洛夫斯克附近进行间谍活动时,被苏联导弹击落。

5月16日,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巴黎举行会议期间,赫鲁晓夫要求艾森豪威尔对U-2间谍飞机事件公开道歉,遭艾森豪威尔拒绝,赫鲁晓夫退出了会议。

四大国首脑会议流产。

3.大西洋联盟政策:二次大战后,美国杜鲁门政府对西欧的总政策,形成与1946年动至1947年春。

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而这样的一个西欧要与美国密切协作。

最新-高中历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上)》备课资料素

最新-高中历史《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上)》备课资料素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上)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

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

近代国际关系史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前威斯特伐利亚时代一、东亚封贡体系1、名词解释:从西汉武帝时代直到晚清,由于中国一直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居于中心位置,从而构建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国际关系格局。

这一地区性国际秩序以华夷观念为基础,以中国为中心,主要内容是其他国家对中国朝贡和接受中国册封,故称之为“东亚封贡体系”。

其特点是单极性、差序性、封闭性。

二、穆斯林世界1、名词解释:穆斯林世界是指在1500年前后由穆斯林国家所构成的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它与东亚封贡体系、欧洲秩序一起成为1500年前后国际关系领域中三大彼此相对隔离而又各具特色、几乎是平行发展的古代国际关系体系。

穆斯林国家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创建了一个由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所构成穆斯林世界。

2、特点(名词解释最好答上):(1)伊斯兰世界的国家体系是通过长期的征服战争形成的。

(2)是靠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来维系的。

(3)帝国中央政权的兴衰影响整个国家体系的安危。

三、欧洲秩序1、名词解释当时的欧洲政治版图名义上是基督教“世界主权”的一统天下,并存着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却是宛如一件由一些大小王国、公国、贵族领地和城邦所织补的“百衲衣”,不属于任何一方。

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罗马教皇的权威已经在几百年来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衰微下去。

同东亚封贡体系和穆斯林世界相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最突出的特征。

2、中世纪以来,欧洲政治、宗教、外交的主要特点(1)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是一个由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

邦国林立、四分五裂,尚未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各王国之间战争不断。

(2)16世纪前后,英、法等西欧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历史明显的进步,这为后来以民族国家为主体建立国际秩序铺平了道路。

(3)14世纪以来罗马教廷权威的下降。

13世纪末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使教廷建立世界教会的企图落空;内有诸多王国对教权的抗争以及16世纪的多个国家的宗教改革;外有14世纪下半叶以来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代表的穆斯林世界的冲击。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1.三十年战争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

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 9)。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 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战争过程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1619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

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在位)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

为援助蒂利伯爵J.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西班牙出兵普法尔茨。

162 0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

(完整word版)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第八章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7年3月,美国式形成.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

杜鲁门主义(T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月24日克利福德报告全面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一个时期将推行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西南河土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另一类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不自由的”,是“少数人强加于多数人的”.他说所有国家面临两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面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入冷战时代.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

5),Marshall Plan官方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方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用:◎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

3.17签署(英、法、荷、比、卢五国)1948.8。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1)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1.1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1618——1648)前的欧洲形势(P4)君主专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南特赦令:亨利四世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赦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

亨利四世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

黎塞留:1624——1642年,红衣主教黎塞留任路易十三的宰相,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体;将加强绝对君主专制和把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国家视为两项基本国策,用高压手段治理国家。

1555年9月,《奥格斯堡宗教条约》签订后,新教与天主教势均力敌。

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实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1608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1609年,“天主教同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教皇、皇帝、西班牙支持天主教同盟;法国、荷兰、英国支持新教同盟。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开疆拓土的斗争。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利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的爆发是由宗教问题引起的,但宗教因素在战争中很快不是主要因素。

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秩序。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

1618年5月23日,“掷出窗外事件”,捷克人民起义——导火线。

·战争进程:波西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谈判:1643年起就开始了和谈。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富尔顿铁幕演说1946年3月15日,已辞去首相职务的丘吉尔应邀前往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頓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

演说题目被杜鲁门称之为“和平砥柱”,史称“铁幕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的特殊的关系”。

联合的目的乃是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丘吉尔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铁幕”后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名词。

富尔頓演说被认为是美英对苏联发动“冷战”的信号。

三环外交是战后初期英国的外交政策。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正式提出了英国的“三环外交”的总构想。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是英美联盟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丘吉尔声称,在这相互连接的三环中,英国是在每一环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

丘吉尔“三环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恢复欧洲的均势,借助美国的力量抗衡苏联,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以保持英帝国原有的大国地位。

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

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

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开始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并意图扩展到柏林西区。

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

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以示反对,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

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

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

经过谈判,双方解决了“柏林危机”。

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并直接加快德国的分裂。

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美苏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

1949年9至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第七讲◆卡特主义:阿富汗战争后,美国总统卡特发表声明,认为任何外部势力对波斯湾地区的介入都是对美国利益的侵犯,这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避免介入地区冲突的修正。

第八讲◆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指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一大批独立国家。

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般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不向北约或者华约中的任何一方靠拢,称为“第三世界”。

◆77国集团: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剥削、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国际集团,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九讲苏德关系:◆东柏林事件:1953年6月17日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柏林发生的工人示威游行及动乱中,动乱中苏军出兵镇压造成流血事件,事后苏联采取了缓和苏德关系的措施。

苏波关系:◆卡廷惨案: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大约2.2万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杀害的事件◆华沙起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地下军反抗德国占领军的战役。

波兰地下军的目的是想在苏联红军到达华沙前解放德国的占领,以避免受到苏联的控制。

◆波兹南事件:波兰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因发生在波兰中西部城市波兹南而得名。

波兹南事件是波兰逐渐摆脱苏联政治控制的里程碑事件之一。

苏匈关系:◆匈牙利十月事件: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发生在匈牙利的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

在苏联的两次军事干预下,事件被平息。

此次事件是匈牙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体制改革,但在苏联看来,此举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

为了实行统一的“苏联体制”,苏对捷进行武装干涉,导致了整个运动的结束和大量难民潮的出现。

◆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一些国际关系史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平等主权:指各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享有平等权利和主权,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和侵犯。

这一原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2.霸权:指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或影响。

霸权国家通常借助经济、军事或政治手段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

3.多极化:指国际体系中出现多个具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的国家或地区,形成一个多边分权的国际秩序。

与一极化或者双极化相对应。

4.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对抗。

冷战期间,国际关系呈现出一种紧张的、对抗性的状态,分裂了世界。

5.联合国:是二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有193个会员国,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平台之一。

6.冷战后的全球化:指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出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的趋势。

全球化改变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联系。

7.国际安全:是指国家或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威胁和风险,包括军事上的威胁、恐怖主义、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等。

国际安全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8.南北问题:指全球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不平等问题。

南北问题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涉及到贸易、援助、发展等方面。

9.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相对稳定和合作的规则和组织。

国际秩序对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0.战争:是指国家间或者一方集团对另一方集团之间的武装冲突。

战争是国际关系中最极端和暴力的方式,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以上是对一些国际关系史名词的简要解释,这些名词代表了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思想、制度和事件。

研究国际关系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的演变和未来的走向。

国关史名词解释全

国关史名词解释全

国关史名词解释全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一、富尔敦演说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邀前往富尔敦市发表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二、三环外交二战后英国实力日益衰落,战后世界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丘吉尔在1948年提出了三环外交。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

第二环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及美国构成的英语世界。

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并存,一旦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足以推倒它们。

“三环外交”试图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

三、柏林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

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等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危机共两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

第一次1948年6月-1949年5月德国重建开始后,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

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

美英法三国宣布由 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苏联得知后,发表“告德国民众书”,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并仿其道,实行货币改革,发行另种马克。

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与国际关系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主权:国家拥有独立决策权和行使权力的能力,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

2. 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的规则和准则,旨在维护和规范国家之间的互动。

3. 实力政治:国家根据其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强弱来影响国际关系。

4. 自由贸易:国家之间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关税来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5. 帝国主义:强大国家通过控制和征服其他国家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和资源。

6. 大国崛起: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逐渐增强,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7. 冷战: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8. 联合国: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

9. 全球化:指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互相依赖和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

10. 多边主义:国际关系中各国通过合作、协商和共识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单边行动或使用武力。

第一章课后名词

第一章课后名词
法俄同盟: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 1891~1893 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于 1894 年 正式生效。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德意奥) 与法俄同盟。
两 C 计划:即“开罗—开普顿计划”,是英国殖民者企图称霸非洲的战略计划。其主要目的 是建立一个从北非开罗(Cairo)至南非开普敦(Cape Town),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大帝国。
《朴茨茅斯条约》: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于 1905 年 签订的和约。战败的俄国在条约中被迫承认日本吞并朝鲜,并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 等地区及原来在南满的权益让给日本。日本崛起,俄国国际地位下降,爆发 1905 年革命。
三国干涉还辽: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于 1895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 半岛予日本。俄国、德国和法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 东还给中国,但中国赔偿给日本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联合国宪章》:1945 年 6 月 26 日,由来自 50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文件。同 年 10 月 24 日起,《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 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大西洋宪章》:美、英两国首脑于 1941 年 8 月在大西洋北部一艘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 签署并发表了《大西洋宪章》。文件提出八项原则,主要有: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促成贸易自由与经济合作; 公海航行自由等。《大西洋宪章》标志着苏美英迈出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步。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三十年战争乌得勒支和约北方大战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第二章门罗主意克里米亚战争《圣斯特法诺和约》法俄同盟第三章两C计划中俄伊犁条约法绍达事件《朴资茅斯条约》三国干涉还辽“致克鲁格电报”第四章阿尔几西拉斯会议波斯尼亚危机意土战争萨拉热窝事件第五章热那亚会议《洛桑条约》(1923)《贝尔福宣言》《道威斯计划》《洛加诺公约》第六章《胡佛宣言》“九一八”事变柏林-罗马中心《中立法案》张伯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七章《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珍珠港《开罗宣言》布雷顿森林会议《联合国宪章》问答题: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试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二章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试述普法战争爆发的背景、进程及其结果。

简要说明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第三章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简述19世纪后期日本在东亚侵略活动的开始与发展。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其后果。

第四章简述19世纪90年代后期俄英德矛盾及其主要表现。

简述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第五章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试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试述巴黎和会后亚非名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及其主要表现。

第六章试述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

美国的中立主义和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出现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异同?第七章试述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所产生的影响。

试述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形成的经过及作用。

在雅尔塔会议以及其他一些国际会议上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作出了怎样的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史称“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2、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是以法为首的新教联盟,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是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政治格局。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主要包括《闵斯特和约》和《奥斯纳布鲁克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奥斯纳布鲁克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4、《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与奥地利结成同盟乘机与法作战,哈布斯堡王室的神圣罗马帝国也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加入反法同盟。

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在1713年4月,英国和法国等在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和约。

5、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

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

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6、1756年外交革命: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首相考尼茨根据当时欧洲大陆的形势进行了外交策略上的调整。

由于面对日益强大起来的普鲁士的威胁,奥地利寻求同昔日宿敌法国结盟,同时加强了与俄国的同盟关系,与这两个近邻强国结盟使奥地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也成为了奥地利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取西里西亚地区的后盾。

在与法俄结盟后,奥地利发动七年战争,试图重新从普鲁士手中夺回西里西亚地区。

7、七年战争(1756-1763):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8、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

1778年 2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

英国在同 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

1780年 2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

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货物。

后来,欧洲列强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9、大陆封锁政策: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对英斗争中,企图从经济上拖垮英国,从政治上孤立英国,以达到争夺欧洲大陆商业霸权和美洲大陆殖民地霸权而采取的一个政策。

拿破仑企图以“大陆征服海洋”,对英国进行战时封锁、战略封锁、双重封锁和有实效的封锁,从而达到其称霸欧洲的野心。

1806年拿破仑多次颁令,禁止隶属于法国的各国同英国进行贸易,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一律没收。

这一政策造成法国及其盟国经济日益恶化,引起广泛不满,而英国经济并未瘫痪。

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大陆封锁政策被取消。

10、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是指1772~1795年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瓜分波兰的事件。

从17世纪开始,波兰开始走向衰落,而在18世纪时,波兰的领土开始遭到普鲁士、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邻近国家的瓜分,瓜分一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1,772、1793、1795,而第三阶段的进行导致了波兰的灭亡。

俄普奥三分波兰,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俄普奥的欧洲大国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11、莱茵同盟:于1806年7月12日由21个德意志小联邦参与组成的同盟,12、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

神圣同盟是1815年9月,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下,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三国君主--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俄过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三世--打败拿破仑后缔结的同盟,目的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政体,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

13、四国同盟:是一个军事同盟,于1815年11月20日在维也纳签约,是维也纳会议的组成部分,其组成国包括奥地利、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四个列强。

14、最后议定书:维也纳和会于1815年6月通过了“最后议定书”,主要内容是: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如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都恢复了波旁王朝。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

(P40)(1)1815年6月9日列强通过《最后议定书》,结束了维也纳会议。

(2)《最后议定书》依据正统主义、遏制和补偿三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重建欧洲的均势和和平,并对诸多国际问题作了广泛而细致的安排,包括国际河流的自有通航、外交人员的位次和待遇等问题。

15、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

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

16、《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向国会提出了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

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

《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16、克里米亚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18、三皇同盟:三皇同盟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

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取得了法国领导权,此后法国人横扫欧洲大陆,控制了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荷兰,击败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这引起了欧洲大陆的恐慌。

在法国大敌的面前,欧洲三位最强势的君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三世、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结成同盟,史称“三皇同盟”。

19、法俄同盟: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

1887年德、俄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

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促成法、俄结盟。

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

1891年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里博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采取措施。

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

1892年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

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

20、光辉孤立: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时提出。

其涵义是,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扮演一个均势平衡者的角色。

21、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丹吉尔危机,在1905年3月至1906年5月发生,是欧洲列强因为摩洛哥作为殖民地之事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22、世界政策: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

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抛弃“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

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

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3、阿尔几西拉斯会议:1906年1月16日~4月7日,欧洲列强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尔几西拉斯举行的谋求平息德、法两国关于摩洛哥冲突的国际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两个。

一是摩洛哥警察权问题;二是对摩洛哥银行实行监督问题。

4月7日,会议通过《最后议定书》,共123条,声称承认摩洛哥独立,但规定:摩洛哥的警察组织和治安权力交由法国和西班牙管理;对摩洛哥财政实行国际监督。

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欧洲几个大国以牺牲摩洛哥主权为代价,推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一次交易。

24、意土战争:又称的黎波里塔尼亚战争或利比亚战争,是意大利为夺取奥斯曼帝国的北非省份——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今利比亚)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在战争中意大利开创了使用飞机完成军事任务的首例,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和效法,从而大大促进了军事航空事业的发展。

25、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

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

波斯尼亚危机使沙俄与德、奥以及塞、奥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