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9、桃花源记复习资料.doc
【统编】最新2019-2020学年部编版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教师版(精编版)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古今异义词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三.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4)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5)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6)乃:①乃.大惊(于是)②乃.不知所措(竟然)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五、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六、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尽、走完)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作记号)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七、重点实词缘.溪行缘:沿着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豁然..开朗豁然:敞亮的样子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通达黄发垂髫....黄发:老人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具.答之具:完全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探问消息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具:通“俱”详尽,详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章内容】这篇文章以武陵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
【中心思想】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三、文言实、虚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以注释为主)【一般词语】[缘][夹岸][落英][缤纷] [异] [复] [穷] [仿佛][若][便][才][豁然][旷][俨然][属][阡陌][交通][相闻][悉、咸][黄发垂髫][怡然][乃][具][问讯][云][妻子][邑人][绝境][遂][无论][皆] [叹惋] [延] [去][语(yù)][足][外人][扶][向][及][诣][如此][即][得][欣然][规][果][问津]【一词多义】 [志] ①寻向所志②处处志之[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寻] ①寻向所志②wèi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寻病终[闻]①村中闻有此人②具言所闻)【通假字】 [要]【成语】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四、课文内容理解: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答: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答: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复习课件
及郡下 j_ù_n____
刘子骥 _jì___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的特点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 境优美、人民生活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发现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桃花源记》 : 进入
以渔人行 桃花源 踪为线索 :
所见 所闻 所历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所感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
似有若无
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缘溪行---->(逢桃林 ) ---->至山前----入>(洞口 )游桃花源
(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题)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 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 ①便扶向路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 矣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田 鸡画间 鸣线小 狗句路 叫子交 之。错 声相可通以,互村相落听间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作. 如者何虚辩构证出地的看理待想作社者会虚,构表出达的了理古想代社人会民?对没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9.《桃花源记》课时练年级:八年级册次:下册单元:第三单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阡.陌(xiān)豁.然开朗(huó)B.垂髫.(tiáo)平旷.(kuàng)怡.然自乐(yí)C.邑.人(yì)遂.迷(suí)便要.还家(yāo)D.郡.下(jùn)问津.(jīng)诣.太守(yì)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问所从来,具答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然①屋舍俨然.②然.而不胜者B. 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6.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处处志之B. 渔人甚异之C.林尽水源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二、语用能力提升7.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话应该如何修改?答:(2)第②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答:8.根据理解填空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名篇。
1. 内容概述《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的仙境,描写了那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文中主人公一行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感叹于这里人民的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离开后无法找到回去的路。
这篇文篇通过描绘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乌托邦式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人物角色2.1 主人公主人公是一个意外来到桃花源的旅人,他和同伴偶然发现了桃花源的位置,被这里人民的美好生活所折服。
他试图向外界传达桃花源的存在,但并未成功。
2.2 桃花源人民桃花源人民生活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般的地方。
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食物丰足、人民安宁。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和社会动态一无所知,过着与世隔绝的状态。
3. 美好生活的描绘《桃花源记》通过详细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乌托邦一般的世界。
在桃花源的山水之间,环境优美,水清花丽,动物和谐相处,形成了一片人间仙境。
而人民的生活也十分幸福、和平,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劳动也有丰盛的食物,没有纷争和矛盾。
他们与世隔绝,没有被外部的世俗所困扰。
4. 寓意与反思4.1 平和与安宁《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给人们展示了平和与安宁的生活场景。
这一点反应了古代文人对平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给现代社会传递了人们对和谐共处、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的思考。
4.2 隔绝与怀旧作为一篇描绘与外界隔绝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养生活、减压的方式,以及与社交网络、繁忙的工作相对立的的生活方式呢?5. 文学风格《桃花源记》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呈现,旨在描绘和表达一种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大全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一、【文学知识】1、作家作品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期间)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名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很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混乱不安,有志难酬。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此后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他的诗歌总的归纳来分红三类:喝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今此后人们将他称作“ 田园诗人”,他创始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回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喝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绘乡村生活情味,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肯与统治者狼狈为奸的崇高感情,但也包含了悲观遁世的要素。
2、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录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录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谈论或感触。
这篇“记”实质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许说引子。
二、【写作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公司生活荒淫,内部相互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沉重,加深了对人民的盘剥和压迫。
三、【要点字词】1、字音字形(1)易错读音俨.y ǎn 然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间.jiàn隔局内人语.yù云诣.yì问津.jīn(2)易错字形武陵人.缘.溪行缘溪行.豁然.爽朗.平旷.俨.然阡陌..垂髫.怡然.具.答之咸来.问讯.邑人.焉遂与外人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太守即遣人问津.......2、要点字词解说(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落英绚丽:众多的样子。
(3)忧如如有光:朦朦胧胧,形.....容看得不真实的样子。
(4) 屋舍俨然:齐整的样子。
(5)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6) 阡陌交......通:田间小道。
/ 交织相通。
(7) 悉如外人:都。
(8)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儿童。
(9) 具答之:.......详细,详细地。
(10) 问今是何世:朝代。
这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说出。
最新桃花源记复习资料培训讲学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相关知识:1、记:是古文中的一种体裁;可议论,可抒情,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或记述一件景物或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抒发感情;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醉翁亭记》等等。
2、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3、本文的线索是和顺序写: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4、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二(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5、文章的主题:四、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意思是邀请具答之具通俱意思是详细六、古今异义词古义:鲜艳美丽古义:互相通达(芳草)鲜美(阡陌)交通今义:汤、羹味道好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妻子和儿女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妻子绝境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七、出自于本文的成语①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二、语音晋(jìn)太元中夹(jiā)岸数百落英缤(bīn)纷 (fēn)便舍(shě)船豁(huò)然开朗屋舍(sh è)俨(yǎn)然阡(qiān)陌(mò)交通你黄发垂髫(tiáo) 此中人语(yù)云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南阳刘子骥(jì)三、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处处志之(志:通“誌”,记)四、古今异义词1、阡陌交通。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无论魏晋。
无论:古:不要说,要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之地。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鲜美。
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指食物的味道好。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足。
五、词类活用六、一词多义1、舍便舍船(舍弃);屋舍俨然(房子)2、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3、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之渔人甚异之(代,渔人见到的景象);忘路之远近(助,的);有良田……之属(代,这);具答之(代,他们,指桃花源人);处处志之(助,起凑足音节作用,可不译);闻之(代,这件事)。
5、为捕鱼为业(动,作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给);不足为外人道也(介,向、对)6、乃乃大惊(于是,就或竟,竟然);乃不知有汉(竟,竟然)7、具具答之(全,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详尽)8、通才通人(通过);阡陌交通(通达,相通)七、重点词语1、欲穷其林穷:穷尽。
2、具答之具:详。
3、悉如外人悉:全部、完全。
4、咸来问讯咸,都。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6、并怡然自乐并:都。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代词,指“这,这些……”“那,那些……”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做助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记公式:主(名、代)+之+谓(动、形)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做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何陋之有
“之”做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音节助词,一般与表时间词语连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做动词,译为“到,往”,助记公式:之+表地点名词
【例句】已而之细柳军
8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 得埋下了伏笔。
《桃花源记》文言文基础
•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源自)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
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 作者如何描写桃花林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 花源。 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 了铺垫。
•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 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 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 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2024版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contents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桃花源意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艺术手法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目录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社会动荡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对现实感到失望,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晚年归隐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晚年更名潜,别元元亮,晚年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文学创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文学上的创新之作,通过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作背景03文学风格陶渊明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情感。
0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02代表作品除了《桃花源记》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陶渊明对现实深感失望,开始追求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文学地位《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最高成就。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陶渊明的作品及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启迪。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精巧的叙事结构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以及再寻桃花源四个部分,巧妙地组织起整个故事。
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色,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文章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内美丽的自然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桃花源记》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2、文言词语【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è)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乐观,畅快。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如此]古:像这样。
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缺点。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二、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宁静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一)文章概述《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九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河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θ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三)三行对译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
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之,的。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一天他划着船沿着小溪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句子)夹,紧靠在两旁。
中,中间,当中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句子)异,意动用法,对……感到那惊异。
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又,再。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欲,想要。
穷,尽。
其,代词,指这、那。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9、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古今异义词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满,不充分)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三.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4)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5)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6)乃:①乃.大惊(于是)②乃.不知所措(竟然)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五、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六、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尽、走完)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作记号)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七、重点实词缘.溪行缘:沿着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豁然..开朗豁然:敞亮的样子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通达黄发垂髫....黄发:老人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具.答之具:完全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探问消息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具:通“俱”详尽,详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 桃花源记
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 负,阐述某些观点。
碑记 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 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记 杂记 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 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字词学习
邑人( yì ) 间隔(jiàn) 俨然(yǎn) 屋舍(shè) 问津( jīn ) 诣( yì ) 黄发垂髫(tiáo) 缤纷(bīn fēn) 怡然自乐( yí ) 阡陌(qiān mò) 豁然开朗( huò )
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林渔人有什么感受?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体现了渔人十分惊异,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 “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数百步”三字要强调着读, 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 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要以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 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此 刻的痴迷沉醉之情。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得其船,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向着,朝向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在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 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鲜美”“无论”,在古 汉语中是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妻子”今 义范围比古义缩小,“交通”“绝境”则是古今词义发 生了转移。涉及到这些词,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句子的意 思来分析。古今异义词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意思和 用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时期)伟大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二、古今异义词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满,不充分)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三.一词多义(1)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下船”丢弃。
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3)志:①处处志.之(动词,“作记号”)②寻向所志.(做的记号')(4)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5)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6)乃:①乃.大惊(于是)②乃.不知所措(竟然)四、一义多词(1)缘、扶=沿着 (2)要、延=邀请 (3)悉、咸、具、皆=都五、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六、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形容词意动用法尽、走完)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作记号)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七、重点实词缘.溪行缘:沿着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豁然..开朗豁然:敞亮的样子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通达黄发垂髫....黄发:老人垂髫: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小孩怡然..自乐怡然:快乐的样子具.答之具:完全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探问消息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具:通“俱”详尽,详细。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便扶向..路扶:循,沿着向:原来的、以前的诣.太守诣:至规往:计划前往未果:未能实现问津.:问路。
这里指寻访。
津:本指渡口八、课文中的成语及其解释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
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
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和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九、课文填空【重点问题黑体字部分】(1)写渔人见到桃花林的美景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纷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恬适(精神风貌)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在林尽水源;山有小口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等句说明它不易被人发现。
(6)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与苏轼《水调歌头》中发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疑问相类似的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写桃花源自叙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9)本文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10)孟子有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这个意思有异曲同工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十、问题解答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最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
结构:第一部分: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寻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2、描写桃林美景的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使桃源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本文描写了桃源的美好图景,请从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自然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社会风尚淳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总结特点:(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陶渊明的桃花源或者理想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桃花源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
4、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5、“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村民为什么叹惋?点拨:(1)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
(2)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3)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痛苦地生活而叹惋。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什么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心理: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
作用是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神秘。
也为下文再寻找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13、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如果写出来,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这样剪裁,能突出主题。
14、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渲染和补充。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16、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作者借助桃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主题)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深灰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7、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你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积极意义: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消极意义:又复古倾向,空想,原始的农耕生活痕迹。
18、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文中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社会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物质丰富,文化发达的基础上的,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劳动人民的努力,定能实现。
20、“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虚构的目的在于通过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1、《桃花源记》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1)①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②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
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
(2)①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具有积极意义。
②它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实现。
22、赏析“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陶醉震撼。
“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字写出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身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真是人间奇境,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