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诗四首 导学案

合集下载

30.诗四首导学案

30.诗四首导学案

五校联片“三自”学习模式__八_年级__语文__学科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________ 编号:________ 审核:课题: 30 诗四首课型设置【自研·互动___分钟+展示___分钟】一、【学习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诗的思想内容、赏析诗中名句3.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当堂训练:一、填空1、陶渊明,名,字,号,(朝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号,是 (朝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3、王维,(朝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陈与义,(朝代)诗人。

二、诗词填空1、种豆南山下,。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2、单车欲问边,。

,都护在燕然。

、,来从楚国游。

月下飞天镜,。

3、洞庭之东江水西,。

登临吴蜀横分地,。

,三年多难更凭危。

,老木沧波无限悲4、《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5、《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6、《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7、《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8、《渡荆门送别》的颔联是:,。

三、回答问题1、《归园田居》中作者的“愿”该如何理解?2、《使至塞上》颔联作者既言事,又写景,对文中“征蓬”、“归雁”两个意象应该如何把握?3、《红楼梦》香菱学诗一回中,香菱说,《使至塞上》颈联“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结合你的理解对这一句加以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3)

八年级语文上册 30 诗四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3)

30 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3、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人教版)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人教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五步导学导教案通用版式课题:诗四首(第一课时)学校:濮城镇中学主备人:刘东奇审查人:葛敬民审查时间:使用人:八年级学生年课学科语文课题诗四首八年级研究级型流程详细内容方法指导【学习目标】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可以正确背诵、默写。

一、2、指引学生领悟诗词的境界美、语言美,遇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目3、充足调换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提升理解赏识古诗的能力。

标21 世纪教育网导学教课重难点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默写。

2、提升学生理解、赏识古诗的能力。

1、高声朗读文章,给加点的字注音。

方法指导草盛()荷锄()荒秽()属国()燕.....()然候骑()荆门()徙倚()帘旌().....二、2、 . 填空。

温馨提示:自A.《归园田居》选自________ ,共有 _____首,本诗是第 ____(用时分钟)主首。

作者 ______,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诗前序________ 。

成语学“________ ”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习B. 《使至塞上》是作者_______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朝著名的 _______ 诗人,苏轼曾议论他的诗“ ________ ,________ 。

”三、3、朗诵《归园田居》理解诗歌内容方法指导问A、并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情形。

题温馨提示: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探究四、反馈提 21 世纪教育网升五达标运用总结与反思B、这首诗表露了作者如何的感情?4、读《使至塞上》A、朗诵诗歌并思虑:出令人是谁?在什么状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B、最能表现作者心里感情的诗句是哪一句?你能谈谈这一句的含义及包含作者如何的感情吗?5、《使至塞上》最能表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谈谈它的境界吗?6、《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7、谈谈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的理解。

8、默写、背诵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30《诗四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重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朗读30分钟、小组交流展示5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近作者、作品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365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其三),叙述了诗人的躬耕生活和归隐的决心。

2、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一说绵州昌隆人。

是既屈原之后的又一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激发学生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名师讲析【文学与文化常识】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_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王维(公元70l-_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李白(公元701_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象丰富,气势奔腾。

风格豪放飘逸。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之乐,表现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是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游山西村》:这首诗通过记游抒情,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景物描写中寄托着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和世间事物消长的哲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诗四首》导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熟读成诵,会默写,体会诗歌达的语言美、意境美。

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一、自主学习(预习案):提出学习要求、建议采用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来重点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1.独立自学:(预设重点关注哪些学生、指导哪些学习问题、强调哪些重点任务)(分层次重点关注刘天明、门伟博、王远坤、杨学宇等学生;这些重点的诗句译需要重点掌握达到会背、会写)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重点)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2.合作探究:(预设重点指导哪些组、针对哪些问题点拨、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如何调整解决、指导分配展示任务)(引导学生赏析、分析;对于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教师进一步细致的讲解;根据组别的程度进行分配任务,特别关注较弱的小组。

)(1)《归园田居(其三)》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3)《渡荆门送别》颔联与颈联的关系?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

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4首》 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4首》 精品导学案

30 诗四首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后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1.读准字音。

荒秽. 荷.锄 属.国 塞.上 草木长.候骑. 燕.然 荆.门 帘.旌 徙倚..2.了解作者及背景《归园田居》 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

回柴桑归隐。

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

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是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使至塞上》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合作探究一、品读赏析《归园田居》1.概述诗意。

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2.赏析诗句。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愿”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归纳主旨二、品读赏析《使至塞上》1.概述诗意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30课诗四首导学案

三十诗四首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我自学我成功一、学习《归园田居》1、简介作者及背景:2、诵读理解:(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拓展延伸我反思我收获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学习《使至塞上》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
4、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拓展延伸,合作交流
1、《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选择隐居避世的生活,而不去为国效力,这是不是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在当今社会,值不值得提倡?
2、《使至塞上》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寻找王维其他画面感很强的诗句,来进一步深入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
2、参阅课下注释或查找工具书,疏通每首诗的大意,注意以下加点字词的意思。
晨兴理荒秽荷锄归草木长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征蓬长河落日圆
四、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归园田居》
1、概述诗歌大意,并做一些评点。(可任选角度,如语言风格、用词、感情等方面)
例如:“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字,表明草长得很茂盛,这从反面说明诗人庄稼种得不好 。
2、这首诗可分几层?试做点评。
3、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情景交融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围绕诗人为什么喜欢这样的生活,用资料补充法进行评点批注。(结合诗人写诗的背景、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和人生理想等资料,知人论世地评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资料,评点诗人在诗中渴望什么样的生活理想)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7、《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通过多层次评点,感知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生平和背景资料,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赏析诗歌。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课题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八上30诗四首导学案

八上30诗四首导学案
陶渊明的性格及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归园田居》(其三)。(板书课题)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互动任务
让我们带着任务开始本课的学习之旅(ppt出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和《登岳阳楼》。
2、预习《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学生明确字的读音和写法,并同位之间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完成对字词的理解。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检查,并进行错误统计。
学生借助手头资料、电脑查阅相关资料,为解读诗歌做好铺垫。
1、学生齐读互动任务,明确学习重难点。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归园田居(其一)(ppt)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品读诗歌,走进诗人内心
思考:现实生活和诗歌中描绘的生活有着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反差。请找出异同。
其三 其一
景 农村生活 生自学 《登岳阳楼》(其一)
(1)引导深解名句
(2)引导联想想象
(3)引导感悟情感
拓展延伸
阅读杜甫《登岳阳楼》,比较二者异同。
登岳阳楼—[唐] 杜甫
结合相关背景资料,探求诗人的内心。
5、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五柳先生传》以及其一和其三两首诗歌,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30、《诗四首》学习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二、体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育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

学习进程:前置作业一、基础知识:一、读准字音:晨兴理荒秽.( ) 草木长.(. ) 燕.( )二、说明下列词语荷锄:草木长:征蓬:大荒:柳暗花明:无时:4、文学常识《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代诗人。

《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务观,自号,朝闻名诗人《使至塞上》的作者是,朝诗人。

本诗选自。

《渡荆门送别》是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时的观感和情思。

课堂探讨5.《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7.《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诗的?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是如何明白得的?当堂检测四、课内精读(一)、按要求用原文回答九、《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0、《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一、《使至塞上》刻画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渡荆门山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1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 B.完 C.死 D.使劲完成(3)仍怜故乡水()A.同情 B.顾惜 C.怜爱 D.怜恤14.说明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3)云生结海楼:(4)仍怜故乡水:15.对诗的内容、写法明白得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抵达的地址和将要前去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第30课《诗四首 》导学案

第30课《诗四首 》导学案

罗田实验中学
30. 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持续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晨兴理荒秽( ) 草木长()燕( )
2、解释下列词语
荷锄:草木长:征蓬:
大荒:仍怜:徙倚: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及背景:
《归园田居》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4、结合注解理解诗句意义。

【内容探究】
一、理解各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找出各首诗中最精彩的句子,并好好体味其好处。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_30课《诗四首》导学案

_30课《诗四首》导学案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归田园居》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荒秽()荷()锄草长()属()国征蓬()候骑()汉塞()燕()然2、作家作品陶渊明,字,名,东晋时著名的诗人,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王维,字,代诗人,他的作品最主要的是诗,北宋苏轼称他的诗“,”。

二、合作探究,组内交流。

(一)读《归园田居》探究下列问题:1你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几层意思?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30《诗四首》导学案

30《诗四首》导学案

30《诗四首》导学案3. 【学习课时】三课时 【知识链接】1. 归园田居(其三) (1) 作者简介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 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 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 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 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 ?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 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 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 《饮酒》《归园田居》 《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 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 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 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 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 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学习目标】2. 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很深。

2、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以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使至塞上王维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2、背景资料: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渡荆门送别李白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父经商、家豪富。

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著有《李太白集》。

2、背景资料: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职责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3、题目解说: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游山西村陆游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正值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失去官职,回到了故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数十种存世。

2、背景资料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推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

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则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水复”一联。

3、题目解说“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

诗人用质朴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明媚的山乡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自主学习】1、注音或写字:(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5)征péng()出汉塞.()(6)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丰年留客足鸡tún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江入大荒.()流(6)仍怜.()故乡水(7)莫笑农家腊酒浑.()(8)拄杖无时夜叩.()门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写农村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而又有一定哲理的句子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4、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C: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长河..落日圆(长江)带月荷.锄归(扛着)晨兴理荒秽..(野草)B:仍怜.故乡水(爱)江入大荒..(海..流(广阔无际的原野)云生结海楼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C:山随平野尽.(完)拄杖无时...(趁着月..夜叩门(随时)从今若许闲乘月明之夜来闲游)D:衣冠简朴古风存.(保留)丰年留客足鸡豚.(小猪)征蓬..出汉塞(飘飞的蓬草)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衣沾不足.惜丰年留客足.鸡豚B、大漠孤烟.直烟.消波静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合作探究】7、讨论各首诗的思想感情。

8、找出各首诗中最精彩的句子,并好好体味其好处。

【精读精练】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请依次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10、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 B:柳暗.花明又一村(深绿)C:从今若许.闲乘月(允许) D:拄杖无时..夜叩门(没有时间)11、这首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什么写法写出了这次愉快的游历情景?12、表达农家主人招待客人的一片心意的诗句是,。

13、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的诗。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莫笑”两字道出了诗人对的赞赏;其中“,”写景寓含深刻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它蕴含的道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