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试题—《桃花源记》(4)
![中考文言文试题—《桃花源记》(4)](https://img.taocdn.com/s3/m/219871a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3.png)
中考文言文试题—《桃花源记》(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句中“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A.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根据句意解释下列两个词。
阡陌交通交通: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_______3. 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
4. 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方框中。
5.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
答:______________[题解]可与安徽题、河北题、日照题参照阅读。
第1题。
考查词义辨识。
“悉”、“咸”、“俱”,义与“皆”同。
参考答案:C第2题。
考查词义解释。
两个词都是古今异义。
参考答案: 交通:交错相通妻子:妻子和儿女第3题。
考查句子翻译。
参考答案: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第4题。
考查记叙的顺序。
文段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述。
参考答案: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第5题。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d7896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8.png)
《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5篇《桃花源记》阅读附答案1(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阃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
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昊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
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菩⑧;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⑨管(ku6):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 ___②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____(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R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C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2d2f80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41.png)
《桃花源记》⽂⾔⽂原⽂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作者:陶渊明原⽂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甚异之。
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huò)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着(zhuó),悉如外⼈。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xián)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yì)⼈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yù)云:“不⾜为外⼈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jì),⾼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问津者。
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靠捕鱼为⽣。
(⼀次渔⼈)沿着⼩溪划船,往前⾏,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桃花林,溪⽔两岸⼏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对此感到⾮常惊异。
(渔⼈)⼜向前划去,想⾛到那⽚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发源的地⽅没有了,(在那⾥)便看到⼀座⼭,⼭边有个⼩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就舍弃船上岸,从⼩洞⼝进⼊。
起初洞⼝很狭窄,仅能容⼀个⼈通过。
渔⼈⼜向前⾛了⼏⼗步,⼀下⼦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地,美好的池塘,桑树⽵林之类。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a6ccc052d380eb63946d9b.png)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2003年北京)10 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缘:__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 分)<1> 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分)答: 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2003年海淀)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 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5472d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c.png)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③甚异之()④不足为外人道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如此美好,那么你理想中的社会王国是什么样的?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2、(1)鲜艳美丽(2)整齐的样子(3)对感到奇怪(4)不值得,不必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79b1e1aef8941ea76e0592.png)
《桃花源记》试题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004·肇庆)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07重庆市,15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中考专题复习——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默写与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8.桃花源记
![中考专题复习——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默写与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8.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9cba6cb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8.png)
细梳理·教材全解 全文主旨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画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剥削、没有 压迫、和平安定、民风浑厚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25.乃:于是,就。 26.具:详细。 27.要(yāo):同“邀”,邀请。 28.闻:听到,听说。 29.咸:全,都。 30.避:躲避。
31.率:带领,带领。 32.妻子:妻子儿女。 33.邑人:同邑的人,指乡邻。 34.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5.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 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 隔,隔绝、不通音讯。
说啊。” 采分点 语(yù):告知。不足:不值得,不必。 特殊句式 省略句:此中人语(之/渔人)云:“(此)不足为外人道也。”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1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采分点 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
全突破·归纳探究 问题探究 一、统编教材思考题
全突破·归纳探究 句子翻译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
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采分点 避:躲避。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于是、就。
细梳理·教材全解 原文呈现Leabharlann 细梳理·教材全解 字词释义
46.既:已经。 47.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 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48.志:做记号。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29318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7.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附答案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专题11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
![专题11 《桃花源记》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https://img.taocdn.com/s3/m/236fc47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f.png)
号“五柳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诗人、散文家。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一田园诗,因此又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⑵“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⑷[缤纷]繁多的样子。
⑸[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⑹[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⑺[穷]尽。
⑻[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⑼[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⑽[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⑾[才]仅仅、只。
⑿[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⒀[俨然]整齐的样子。
⒁[属]类。
⒂[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⒃[阡陌]田间小路。
⒄[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⒅[悉]全,都。
⒆[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⒇[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21)[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2)[乃]于是,就。
(23)[具]详细。
(24)[要]同“邀”,邀请。
(25)[咸]全,都。
(26)[妻子]妻子儿女。
(2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8)[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9)[遂]于是、就。
(30)[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31)[乃]竟然,居然。
(3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3)[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
(34)[为]对、向。
(35)[叹惋]感叹惋惜。
(36)[延]邀请。
(37)[语云]告诉(渔人)说。
(38)[不足]不值得,不必。
(3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40)[扶]沿着、顺着。
(41)[向]先前的。
(42)[志]做记号。
(43)[及郡下]到了郡城。
(44)[及],到。
(45)[诣]拜访。
(46)[规]打算,计划。
(47)[未果]没有实现。
(48)[寻]随即,不久。
(49)[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7310a33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d.png)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原文全览(注意加点字的写法)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4.俨然:整齐的样子。
5.桑竹之属:类。
6.鲜美:新鲜美好。
7.缘:沿着,顺着。
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9.咸:全,都。
10.穷:尽。
1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13.延:邀请。
14.不足:不必,不值得。
15.扶:沿着、顺着。
16.向:先前的。
17.处处志之:做记号。
18.规:打算,计划。
19.寻病终:随即,不久。
20.问津:询问渡口。
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21.未果:没有实现。
22.诣:拜访。
23.叹惋:感叹惋惜。
24.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25.妻子:妻子儿女。
26.具:详细。
27.才:仅仅,只。
2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30.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0326f424bceb19e8b9f6ba96.png)
2020年初三中考《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练习(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
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2分)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由渌罗山至桃源县记》含答案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由渌罗山至桃源县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c762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9.png)
中考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由渌罗山至桃源县记》由渌罗山至桃源县记明·袁宏道①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
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
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
山南即避秦处②。
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
宫甚敞,道士迓③于门,指数奥僻处曰:“某丹台,某瀹鼎池。
”余爱恋山色,苦不欲记之。
有碑焉,苔鲜剥落不可读,道士闭目庄诵,如快小儿课《鲁论》④,不觉失笑。
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⑤有异态,为之却行。
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
一黄冠⑥,簪笋皮,白须照两颧如红霞,疑其异人。
余肃冠裾,将揖之,未数步,趋而前。
余笑益不止,携游者以余为暴得佳山水,会心深也。
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如绘。
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
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余读《瞿童记》,有云:“偶造佳地,见云气草木屋宇饮食使人淡然忘情不乐故处。
”此与竹林寺方广寺何异?苏子瞻泥于杀鸡⑦一语,遂以为青城菊水之类。
至韩退之、洪景卢⑧,益不足道矣。
甚矣夫,拘儒之陋也!出洞已昏黑。
是夕遂宿水溪,去洞二里许.。
【注释】①袁宏道:明朝文学家,钦慕陶渊明。
②避秦处:语出《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句。
③迓:迎接。
④快小儿课《鲁论》:意为聪明的小孩诵读《论语》。
⑤偃蹇:这里是高耸的意思。
⑥黄冠:指道士。
⑦杀鸡:语出《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一句。
⑧韩退之、洪景卢:唐朝文学家韩愈和南宋洪迈。
132.请选出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并加以解释。
A.上.桃花溪百步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B.略无..阙处(《三峡》)..歇时两岸连山,略无C.去洞二里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133.小江和小南都很喜欢这篇文章。
请你阅读下面对话,完成相关任务。
小江:我发现文中第一段有“余爱恋山色,苦不欲记之”“不觉失笑”等句,作者因何“苦”,又因何“笑”呢?小南:我就用几句话简要说说自己的理解吧。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0f8a4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e.png)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富弼,字彦国,河南人。
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
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
”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
”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
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
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
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
”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
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
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
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
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
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
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
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
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弼曰:“此守臣职也。
”辞不受。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
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
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
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
英宗立,召为枢密使。
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d840b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d.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nb(]sp;(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答: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扩展: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答: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江天一传(节选)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1分)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答: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答: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答: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答: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文: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答〕和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3)咸来问讯: (4)皆叹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2)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十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扩展: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答:十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8226;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②今吾子又死焉译文: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答:【参考答案】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扩展:桃花源记 /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 / 2015桃花源记中考题2.(2分)A(古义;B交错相通:c 与世隔绝的地方;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其中“ 所闻”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三.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 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bacd3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a.png)
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精选7篇】文言文《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阅读题原文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安排: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刘子骥(j)诣太守(y)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一)导语: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
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
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桃花!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文言文复习之桃花源记
![文言文复习之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b7dd140fa8114431b90dd8e2.png)
高兴的样子
文言词语——其他(续)
1、甚异之 诧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 田、不复出焉 再 8、延至其家 9、此中人语云 告诉 10、便扶向路 从前的 11、无问津者 渡口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朗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朗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世 外 桃
源
先 忧 后 乐
(2)选文与链接材料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试作简 要说明。(2分)
选文表现了对恬静闲适、和平安乐、淡泊高远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链接材料表现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乐观积极的人生追求。
类 指老人小孩
邀请
句子翻译
1、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 音。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0篇《桃花源记》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0篇《桃花源记》作业(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2bc6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5.png)
第10篇桃花源记一、[2021合肥包河区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②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③,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李白早年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②树深:树丛深处。
③青霭:青色的云气。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初极.狭极:(2)土地平旷.旷:(3)屋舍俨然..俨然:(4)愁倚.两三松倚: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桃花源记》(节选)中,“”从正面写出桃花源人的辛勤;《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桃花源记》(节选)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桃源行(节选)王维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①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ed9e38e87101f69e3195e2.png)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3题。
(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f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 )(3)不独子食子()(4)货恶其弃于地也()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15 分)9.(4分)(每小题1分)(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以……为子(4)憎恶10.(2分)B11.(4分)(每小题2分)(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6d44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3.png)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一、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7.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文篇目《一步一个脚印》之《桃花源记》(含答案)
![上海市初中重点文言文篇目《一步一个脚印》之《桃花源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8d4622376baf1ffc4fad59.png)
课文原文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48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所有重点字词注释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枝叶)。
缘(沿着)溪行(划船),忘(忘记)路之远近。
忽逢(遇见)桃花林,夹岸(两岸)数(几)百步,中(这件)无杂(别的,其它的)树,芳草(花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杂交杂。
英,花)。
渔人甚(很)异(感到奇怪)之(它,代桃树林的景色),复(又)前行(走),欲穷(尽。
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其林。
林尽(完,没有了)水源(源头),便得(看到)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若(好像)有光。
便舍(舍弃,丢弃)船从口入。
初极狭(窄),才(副词,仅仅,只能)通(使……通过)人。
复(又)行(走)数十步,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空阔,宽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肥沃的)田、美(美丽的)池、桑竹之(这)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听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作者,又名字,私谥,自号浔阳柴桑人,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的时代,本文原是中的“”。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2夹岸数百步()3芳草鲜美()4 落英缤纷()()5复前行()6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初极狭()()9才通人()10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桑竹之属()13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阡陌交通()()16乃大惊()17便要还家( )18咸来问讯()19率妻子邑人()()()20来此绝境()21遂与外人()22乃不知有汉()23无论魏晋()24延至其家()25此中人语云()26不足为外人道也()27便扶向路()()28处处志之()29及郡下()30诣太守()31遣人随其往()32寻向所志()()33欣然规往()34未果()35寻病终()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38遂迷()39后遂无问津者()()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民生活,,。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四问答题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为顺序,从到,再到,到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世外桃源,现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二解释下列词语1缘溪行(沿着)(航行) 2夹岸数百步(两)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复前行(又)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7 林尽水源(尽头)8初极狭(刚)(狭窄) 9才通人(仅)10土地平旷(开阔)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12桑竹之属(类)13悉如外人(全、都)14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1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6乃大惊(于是、就)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18咸来问讯(全、都)19率妻子邑人(率领)(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20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21遂与外人(于是、就)22乃不知有汉(竟)23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必说)24延至其家(筵请)25此中人语云(告诉)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27便扶向路(沿、顺着)(从前的、旧的)28处处志之(做标志)29及郡下(到)30诣太守(到)31遣人随其往(派)32寻向所志(寻找)(标志)33欣然规往(计划)34未果(没有实现)35寻病终(随即、不久)3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38遂迷(终于)39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渡口)三原文填空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初极狭,才通人。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停数日,辞去。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遂迷,不复得路。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民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渔人甚异之渔人出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四问答题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
以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到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
“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