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或岗位方向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群平台课或岗位通用能力课)课程类别:□ A类: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课□C类:实验(践)课课程的作用: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对电路分析和排故有基本的了解,会使用常用仪器仪表进行测量,会进行元件参数的计算和选取,为以后的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机电和电气专业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电学基础,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与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分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将了解电路分析和模
拟电子技术的一些基本理论及基本应用技巧,能够对线性电路进行基本的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数字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数字电路(组合、时序电路)的基本分析、设计方法;具备灵活应用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逻辑功能的基本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常见仪器仪表进行测量,为以后的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
(1)能通过对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资料的阅读,了解数字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
(2)能根据工作要求,完成简单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
(3)能熟练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4)学生能分析和排除电路中出现的简单故障。
(5)会进行电流、电压、功率等电学量的计算。
3.素质目标:
(1) 对从事电工技术和相关工作,充满热情。
(2) 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善于使用所学电工电子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完善成果中体验喜悦。
(3)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通过亲历实践实现,检验、判断各种技
术问题。
(4) 在工作实践中,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4.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为中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考取打下
基础
三、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电工电子技术是集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三方面知识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
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分模块教学方法,并根据专业的不同,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专业教师授课,加大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解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正弦交流电路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变压器的特点、模拟电路的基本元器件、掌握基本单元放大电路与集成电路的组成及分析方法、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等等。
教学中侧重于各种电路的应用。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用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才能转化为能力。
随着对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近年来蓬勃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将书本知识的传授拓展到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指导,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即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课程的实施是以学生了解、理解、掌握应知知识为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教改,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立体结构,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保证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采用“应用案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各种基本电路、基本器件的原理和应用,并结合工程实际经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介绍实例,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怎样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方式中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另外穿插进行学生的分组学习并相互分享PPT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课堂参与度。
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多元智力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组织形式
(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校企合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学习情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课程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企业的,提前与社会接轨,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创立优秀班集体。
通过任务书的发放、材料的领取,考核标准的制定等组织实施过程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以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思路设计学习情境
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学习领域为平台,以学习情境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设立课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
(二)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文教学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助教制度法、实训作业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型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
六、考核与评价
1、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40% +考试评价60%,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
(1)过程评价(40%)
学习综述(25%):课前准备(5%)、学习态度(5%)、出勤情况(5%)、笔记作业(5%)、阶段测评(5%)
实验评价(15%):自我评价(5%)、小组互评(5%)、教师评价(5%)(2)考试评价(60%)
以试卷的形式进行。
七、教学条件
(一)教师基本要求
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以专任教师为主。
任课教师应具备电工基础知识,电工识图绘图能力、常用电子元器件安装能力;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既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985、211名校毕业的青年教师。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将“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由原来的理论说教者转变为教学项目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
2、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
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够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有较高的组织、沟通、协调和实施能力,以使各个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3、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除了对教师理论功底有较高的要求外,对教师的动手实践技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在教学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和实际应用保持一致性,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硬件环境要求
学校有和专业相匹配的电工实训室,希望能够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工学结合,提供更好的锻炼发展机会。
(三)教学资源
1、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类专业教材,《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年7月第3版
2、参考资料::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华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模拟电子技术》,江晓安,董秀峰等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其它教学资源:
学校开设供电养护生产性实训,为学生的工学结合提供了一定的锻炼机会。
八、其他说明
1、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机电专业一年级学生。
2、根据新技术发展,该课程标准使用3年后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