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一)昼夜交替1.(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2024年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篇)

2024年高中必修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分支。

在高中必修一的地理课程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地球和地图、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水文循环与地表水、气候与气候变化、生物与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地理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地球和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和西半球。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中心轴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的季节变化是由地轴倾斜和地球公转引起的,分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季节。

4.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方向测量地点的方式,纬度是以赤道为基准,南北方向测量地点的方式。

5. 地图的投影方法:地图的投影方法有等距、等角和等面三种,每种投影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6. 地图上的图例和比例尺: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的符号和色彩,比例尺表示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7. 地图的使用和阅读:理解地图的表示方法和符号意义,能够准确地读取和使用地图中的信息。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运动,板块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和地热活动,地质作用运动主要包括抬升和沉降。

3. 地震的发生和传播: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产生不同类型的地震波。

4. 火山和地热活动:火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壳下部的高温物质通过火山口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

5.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相对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球运动的一种理论。

三、水文循环与地表水1.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等过程,水从地球上的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小总结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小总结

上海高中地理知识点小总结上海高中地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以下是上海高中地理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和地球五带划分的影响。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习地图的定义、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地图阅读技巧,了解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遥感与GIS:初步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学习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结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理解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洋流:掌握水文循环的过程和洋流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淡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3. 地貌学:学习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如山脉、平原、沙漠、河谷等,以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地球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原因和分布。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学习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概念,理解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掌握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地理分布和特点,理解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3. 文化地理:了解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学习文化扩散和交流的途径,理解多元文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4. 政治地理:学习国家、边界、领土等概念,了解政治地理对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环境与发展1. 环境问题:认识环境问题的类型和成因,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探讨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 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学习如何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3. 能源与资源:掌握能源的分类、特点和利用方式,了解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策略。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3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考学问点梳理(精选篇1)地表形态的塑造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凹凸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缘由断层处岩石破裂,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大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长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梳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梳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梳理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特征的缩影,包括比例尺、图例、方向等基本要素。

地图可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判断地图上的距离,通过图例识别各种地理要素,了解地图上的方向表示方法。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地球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组成,各层有不同特点和作用。

- 气候类型与分布: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气候可分为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气候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等,气候系统涉及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等。

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河流按流域、流向、流量等特征分类,如山地河流、平原河流。

- 湖泊与地下水:湖泊的形成与类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共同作用下形成地貌。

-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 地质时代与地层:地球历史上的地质时代,地层的划分与特征。

4. 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影响土壤形成。

- 主要土壤类型:如砖红壤、棕壤、黑土等。

- 土壤侵蚀与保护:土壤侵蚀的原因、影响及保护措施。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概念、历程和特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 农业类型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分布特点。

上海高中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一)

上海高中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一)

上海高中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一)上海高中地理合格考知识点详解自然地理知识点•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人类活动的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呈椭球体,赤道略大于极半径。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造成地球的日晷现象,公转造成地球的四季变化。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

•山地和高原:形成和特征。

•河流:形成和地貌特征,如黄河、长江等。

•冰川:形成和地貌特征。

•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和陆地圈的相互作用。

•气候带: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征。

人文地理知识点•人口与城市:城市化进程和高速增长的城市人口。

•城市规划: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区划。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利用、工业污染等。

•交通与通信:铁路、公路、航空和电信等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

•文化地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承。

•城市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模式。

综合题解析题目类型1:选择题•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

– A. 大西洋– B. 太平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正确答案:B. 太平洋–解析: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面积约为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约三分之一。

题目类型2:判断题•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正确答案:正确–解析: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全长约6380公里,流经中国11个省市。

题目类型3:填空题•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_小时。

–正确答案:24–解析: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即一天的时间。

题目类型4:问答题•请简述城市化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解析:城市化加速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如大量用水、排放废气等,导致水资源短缺和空气质量下降。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土地利用问题和生态系统破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环保措施。

以上是针对上海高中地理合格考的相关知识点详解。

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必备高三毕业班总复习资料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必备高三毕业班总复习资料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必备】高三毕业班总复习资料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高考必备】高三毕业班总复习资料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背)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23h56m4s周期:①恒星日)外,各地相等0除两极为(②角速度.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是一门文科。

它和文科有很多共同点,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背诵。

那么你知道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人地关系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全面梳理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一、人地关系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地球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包括适应性原理、依赖性原理和改造性原理。

1. 适应性原理:适应性原理认为人类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会根据环境的特点和条件,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适应地球环境并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在干旱地区,人们会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依赖性原理:依赖性原理指的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的依赖和依存关系。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

比如,人类需要从地球获取食物、水源、能源等物质资源,同时还需要依赖地球的大气、水文、生态等环境条件。

3. 改造性原理:改造性原理指的是人类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能力和行为。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

但这种改造往往会对地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二、人口与人地关系人口是人地关系中的重要要素,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同时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地区资源利用的不均衡和环境负荷的不均衡。

2.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口活动的重要形式,对人地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地球环境产生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规模扩大、用地增加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地球环境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三、资源与人地关系资源是人地关系中的核心要素,不同类型的资源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高中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特点:①物质性: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②运动性:宇宙中的一切在不断运动二、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类型:①自然天体:自然界存在的,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②人造天体:由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到宇宙空间的飞行体;运行规律与自然天体相同或基本相同;包括宇宙飞行器和空间垃圾等。

3、常见天体天体类型组成物质及成员特点恒星炽热气体①质量庞大,温度高,能自己发出光和热;②往往和周围其他天体组成一个系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星云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密度较小①本身不发光,一般星云里都会有恒星,呈云雾状;②体积和质量都很大;③因形状的不同,称为狮子状、玫瑰状星云等行星如:八大行星①自己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②沿着固定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动,质量比恒星小卫星如:月球①绕行星运行,本身不发光;②卫星大小不一,但是不会超过它绕转的行星流星体尘埃和固体块①不能自己发光,但与大气摩擦形成光迹;②进入大气层后,同大气摩擦燃烧而发光,产生流星现象;③没有烧尽的残体落到地面叫陨星,其中石质的叫陨石,铁质的叫陨铁彗星冰物质①密度很小,具有云雾状外表,不能自己发光;②绕太阳运行4、天体的判断标准:(1)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2)非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3)有独立的运行轨道三、天体系统1、形成: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3、主要天体系统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地距离约为38.4万千米。

②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特别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弥补知识、技能的空白。

作者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助你金榜题名!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腐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散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庞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发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状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开释情势,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产生时,地壳会显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状1外力作用情势:包括风化、腐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外力作用与地貌。

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势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的铁路。

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行资源,改进西南交通,增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1高考地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增长迅速,加大生态环境压力。

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盲目开垦。

2荒漠化的危害流动沙丘淹没农田灌渠村社铁路公路等设施粮食减产牧草绝收,引发饥荒,增加社会不稳定性。

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破坏植被与地表形态,使生产力持续下降。

3等高线地形图地理专题: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4气候与自然带地理知识专题⑴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⑵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⑶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⑷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⑸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

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⑹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带答案知识点总结(超全)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带答案知识点总结(超全)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带答案知识点总结(超全)综合题1、2020年上海的很多天气、气候现象让我们“记忆犹新”。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0年上海市十大天气气候现象汇总(1)大大小小的天气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演变出不同的天气过程。

从2020年上海市十大天气和气候现象中任选两例,分别说出其所属的天气系统。

(2)概括2020年上海梅雨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弱变化对台风路径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上海2020年7月首次无台风天气的原因。

(4)根据表中资料,概述上海市2020年天气、气候特点,分析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震的要素(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____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____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3)震源:地震内部岩层____引起震动的地方。

(4)震中:地面正对着____的那一点。

(5)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____距离。

(6)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____的直线距离。

(7)等震线:把地面____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简称副高)西伸北抬对我国天气影响巨大。

受此影响,2020年8月初起,四川大部出现持续降水。

其中8月11-13、14-17日有两次明显的强降雨过程。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岷江下游18日发生特大洪灾,盆周山区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

岷江下游五通桥水文站8月中旬水文监测数据(2)分析岷江下游在8月18日出现特大洪水的自然原因。

(3)选择下面两个问题中一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①连续性降水如何诱发山区滑坡;②强降雨如何诱发山区泥石流。

(4)如何有效减少暴雨带来的损失。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卓乃湖海拔近5000米,第四纪冰期曾与库赛湖相连,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而分隔,形成堆积型湖岸。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

一人口与环境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集中式: 1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2 节省市政投资 3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组团式: 1 用地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2 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条带式或放射状: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发展而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6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一、自然资源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二、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备战高考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区1、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1)、从经济因素看,要考虑土地成本、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2)、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时应选择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水污染严重的工厂则要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则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一)分析思路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梳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梳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三: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政策。

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

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人文:矿产。

交通。

旅游。

政治。

宗教。

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

高二地理知识点整理

高二地理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梳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及相互层次关系总星系,距今150亿年,是人类目前可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的主要构成。

(P5天体系统图)1、概念,一个宇宙年、一个天文单位、光年、一个回归年、一个恒星年2、九大行星及小行星绕日公转的主要特征,共面性、近圆形、同向性。

3、太阳与地球的主要物理常量的对比(体积、质量、半径、密度),太阳的主要构成成分,氢和氦。

4、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太阳是地球表面光热地主要来源.太阳目前正处于旺盛的中年期。

太阳的核聚变反应。

5、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的外部大气层结构)厚度亮度温度太阳活动内外光球层小大肉眼可见的明亮圆盘亮暗低高黑子色球层玫瑰色日全食可见耀斑、日珥日冕层珍珠色日全食可见太阳风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耀斑,平均周期11年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发出的射电将干扰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中断;地球上的降水和气温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与人类的疾病息息相关。

太阳风活动剧烈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将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是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大气层,是南北两极的夜空产生极光现象。

专题2:月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引力小,无大气层,无风、无水、无声、无天气变化现象,温差很大,环形山、月球的同步自转。

月相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日地月位置关系近似成一线,月在中垂直近似成一线,地在中垂直月相不可见西边部分亮满圆亮东边部分亮农历时间初一、初二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出现时间不可见上半夜可见整夜见下半夜可见出现时段与日同升正午-傍晚-子夜傍晚-子夜-黎明子夜-黎明-正午潮汐大小大小一轮月相出现的的顺序为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周期为一个朔望月,29.53日。

日月引潮力的对比,大潮和小潮。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和意义。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复习第一篇宇宙和地球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天体系统1、宇宙的范围:150亿光年2、宇宙的特点: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3、宇宙的组成:天体,弥漫物质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4、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二:太阳系1、太阳系的基本构成:恒星(中心天体)、大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恒星(中心天体):太阳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木星,土星:巨行星(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最大:木星最多卫星:土星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卡戎、2003UB313(齐娜)2、太阳系的运动:运动速度:250千米/秒,周期:2.5亿年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3、太阳(1)基本特点组成成分: 氢和氦(2)太阳的外部结构(3)太阳活动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周期:11年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太阳风在极地形成极光三、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距离: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一、月球的表层环境与运动1、微弱的引力2、月球地貌平原、盆地高原、山地环形山3、月球的运动公转与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27.32天(恒星月)二、月相月相——因日地月三者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月相:新月,上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娥眉月朔望月: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所经历的时间29.53 天。

三、日食与月食日食月相:新月某地出现日全食也必然出现日偏食某地出现日环食也必然出现日偏食月食月相:满月某地出现月全食也必然出现月偏食四、潮汐作用及其意义1、潮汐的形成引潮力=实际引力-平均引力地球表层某点的实际引力与平均引力存在差值,形成引潮力。

2、大潮和小潮在新月或满月时,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大,称为大潮。

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时,海面涨落的潮差最小,称为小潮。

大潮:初一(朔)、十五(望)小潮:初七、初八(上弦月)、廿二、廿三(下弦月)3、潮汐作用的影响和意义潮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加剧海岸侵蚀;2、顶托河水入海;3、影响海岸生物。

人类利用潮汐:1、进行捕鱼、晒盐等生产活动;2、滩涂水产养殖;2、利用动力资源进行发电;3、发展港口。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太空探索的历程1957年,原苏联用火箭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人类由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1961年,原苏联的“东方1号”载着加加林在太空中飞行了108分钟,人类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同年,美国启动了“阿波罗计划”。

1969年,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1981年,美国生产的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人类的载人航天活动由此进入到规模较大、飞行时间较长的空间探索与实验阶段。

二、太空探索的意义宇宙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等专题4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基本情况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逆;南极:顺。

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360°)太阳日:24小时(360 °59‘)自转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地点为15 °/小时。

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扫过的弧长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至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产生地方时(3)地球自转偏向力在地球表面作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着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偏向,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物体向右偏转; 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物体向左偏转。

在赤道上运动的物体,无偏向。

(4)造成地球形变中间略鼓,两极稍扁。

梨形地球。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概况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黄赤交角:黄道平面(地球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3°26′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2、四季的形成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往返移动,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昼夜长短(太阳辐射的时长)的年变化,使得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在时间上分配存在不均,从而形成了寒暑交替的季节变化。

(1)太阳辐射的强度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衡量太阳照射的强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角最大达90°。

太阳直射必发生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极值: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2)太阳辐射的时长用昼夜长短来衡量太阳辐射的时长昼夜长短变化规律1、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2、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3、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有极昼现象;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专题5 板块运动一、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1.世界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大洋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2.板块运动的条件:前提: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层上“滑动”。

动力:地幔物质的对流。

3.板块运动的结果:碰撞→陆洋→靠近大陆一侧→岛弧(琉球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靠近海洋一侧→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陆陆→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海洋(红海、大西洋)二、地震与火山1、地震地震是从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开始的。

通常把地下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地震发生时,能量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的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震级与地震烈度(1)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释放相差30倍。

(2)地震烈度:地震破坏的强烈程度。

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有关;等震线:地震烈度相同点的连线。

2、火山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强大的压力作用、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出地表的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结果。

(1)火山的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2)火山评价:弊:破坏植被、农田、建筑物、造成伤亡;火山灰扩散到大气中影响气候。

利: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成为旅游景点。

3、地震与火山的分布(1)地震的分布:板块碰撞地带主要分布在①环太平洋地震带80%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2)火山的分布:板块俯冲带主要分布在①环太平洋火山带60%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③红海—东非火山带、洋底火山带专题6 岩石与矿物一、岩石1、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规律形成的集合体。

岩石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2、岩石间的转换3、常见的变质岩:石灰岩→大理岩,石英砂岩→石英岩,页岩→片岩、板岩等。

二、矿物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矿物是地壳中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产物。

在地壳中已发现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排前8位的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地壳中的元素绝大多数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尤其是含量非常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方解石、橄榄石、长石、辉石等。

大量可利用矿物富集在一起形成有开采价值的矿产。

专题7地貌一、主要地貌类型1、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①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②河流中游:流水减缓河谷宽阔形成曲流曲流又称河曲, 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是河床遭受侧蚀的结果,河流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而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导致河流越来越弯曲。

③河流下游: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盛,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①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水(酸性水)与石灰岩(可溶性岩石CaCO3)气候不能过冷②分布:石灰岩地区.我国西南(滇、贵)③喀斯特地貌类型:地表:石芽(石林);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峰林)地下: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湖)④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喀斯特地貌首先发育的是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接着形成洞穴和地下河。

随着地面溶蚀加剧,溶洞和地下河崩塌,导致地面塌陷,形成溶蚀盆地和峰林。

随着盆地逐渐扩大,峰林消失,最后仅残存孤峰。

⑤喀斯特地貌基本评价:优点: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缺点:易漏水、坍塌,影响基本建设;土壤不保水、肥力低。

3、海岸地貌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地貌。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①海岸地貌类型: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分布:杭州湾以南,山东和辽东半岛②海积地貌类型:沙滩、沙洲、沙堤分布:杭州湾以北4、风成地貌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其中风力对地面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

沙尘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地貌,称为风积地貌①风蚀地貌类型: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分布:干旱和沙漠地区②类型:沙漠、沙丘、黄土5、黄土地貌①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西北荒漠粉沙物质经过风力搬运和堆积形成黄土高原,受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而形成。

②黄土地貌的类型:塬、梁、峁黄土塬: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残留黄土高原面黄土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黄土峁:一种孤立的黄土丘,平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呈圆穹形。

③黄土地貌分布:广泛分布于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

我国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④黄土地貌的优缺点优点: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土壤空隙中保持一定液态水量的性能)好,富含矿物,有利农作物生长。

缺点:黄土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冲走的黄土在河底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⑤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加剧了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需要综合治理。

在黄土地区怎样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禁止树木滥砍滥伐;建造梯田;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6、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产生的。

内力作用使得地球表面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在太阳和重力影响下,大气、水和生物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外力作用使地球表面趋于平缓二、等高线地形图①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线。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表起伏的地图。

②等高线表示地表起伏①②③④⑤⑥五种基本地形区的等高线特征:基本地形区海拔等高线特征平原≤200m 稀疏丘陵≤500m 相对高度<200m 较疏,弯曲处和缓山地>500m 相对高度>200m 密集、多弯曲高原>500m 中央稀疏,边缘密集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等高线密集——陡坡;稀疏——缓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