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北京物流基地分布及功能定位浅析
北京物流基地分布及功能定位浅析内容摘要:十年期间,北京的物流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基地所处的诸多外部环境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京大型物流基地如何发挥各自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调整功能以求更好更快地发展,值得关注。
本文对北京物流园区的布局选址、功能定位、发展战略等做梳理与分析并提出思考。
关键词:物流基地分布定位北京物流基地的选址与总体定位(一)首次定位2002年2月,北京市商业委员会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首次正式提到了物流基地的概念。
其定位与功能设计如下:定位。
首都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
为北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大型厂商在全国及亚太地区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
选址。
在房山阎村—丰台王佐、通州马驹桥和顺义天竺3处各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物流基地。
类型。
阎村—王佐物流基地—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京广铁路、京石高速路、107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马驹桥物流基地—公路—海运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天津港、京津塘高速路和城市六环路。
天竺物流基地—航空—公路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首都机场、101国道和城市六环路。
规模。
每个物流基地占地3平方公里左右。
功能。
内陆口岸功能。
可设置海关、卫检、动植物检疫检验机构,为以北京为生产、加工基地或者最终销售市场的制造商、分销商提供储存、保管、运输、加工、货代等服务。
货物集散功能。
接收通过各种运输方式到达的货物,并进行分拣、储存,将本市发出货物进行集中,通过直接换装方式向外发运。
配送功能。
通过物流基地内的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对客户的商品配送服务。
流通加工功能。
商品检验。
商品检验与养护等。
物流信息服务。
物流状态查询、物流过程跟踪、物流要素信息记录与分析、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决策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二)物流基地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在《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章节中对第三产业提到:建成分布合理、结构优化、高效低耗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1、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战略目标经过5-10年的发展,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明显扩大、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高端服务体系完善,形成与新型工业化相促进,与首都功能相匹配,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全新格局。
具体内容为:产业共性技术和各产业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服务科技含量和企业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新兴业态发展初具规模;现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继续向高端发展,生产性服务企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一批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核心企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跨国公司和京外优质企业进一步向北京集中,总部经济效应强劲,一批国际知名服务品牌开始涌现。
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北京市“世界城市”和“国家首都”的总体定位,贯彻执行“创新引领、支撑带动、聚集发展、开放促进”的发展思路,促进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
-创新引领在微观层面强调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在宏观层面强调体制创新,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突破。
-支撑带动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进步、节能降耗、信息集成等关键环节的服务效应,着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助推功能;坚持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聚集发展以高端产业基地和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为载体,集成各方有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企业规模效应,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服务品牌。
-开放促进立足京津冀,服务全中国,放眼全世界。
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为契机,促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面向全国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2、重点产业选择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域很宽、行业众多。
北京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立足首都的比较优势、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对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科学规划、区别对待。
巩固强化金融服务业金融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十二五规划首提重点区域与此同时,在此次规划编制当中,“重点区域规划”的概念被首次提及,其中包含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这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共4项专项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提出“宜居城市”概念■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
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
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
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城八区功能定位(1)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总则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 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中关村一区十园介绍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学府和研究机构为依托,规划占地面积133.06平方公里,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她的发祥地。
海淀园在20年的发展中,凭借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创新人才优势,紧紧抓住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性机遇,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以中星微公司发明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标志,海淀园企业7次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联想、搜狐、亚都、爱国者、水晶石、新奥特成为奥运赞助商,园区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大量应用于奥运重点项目;百度、中星微、奥瑞金种业等公司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纳市设立的上市的中关村企业占全国在纳市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海淀园区域内上市企业达到86家。
不断诞生的中关村新星与联想、用友、四通、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些中关村品牌交相辉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开始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世界500强企业中在园区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40多家,使海淀园成为跨国公司入驻最密集的区域。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中,海淀园区60余家企业位列其中。
海淀园重点培育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促进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质量增长;继续巩固和保持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主导地位;培育潜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明星企业;发挥产业基地和专业园区在产业聚集中的核心作用,建设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发展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作为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
园区现享受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标准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服务体系方案、小企业创业服务楼支持资金等优惠政策。
详情请见:/hdyglwyh/丰台科技园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1991年11月,1994年4月进入国家高新区行列,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最早的三个园区之一。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北京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京政文[2004]85号)收悉。
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国务院同意修编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立足于首都的长远发展,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符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北京城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强化首都职能,突出首都特色,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三、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全部行政区域,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
要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的要求,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和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布局。
中心城的建设,要以调整功能、改善环境为主,控制建设规模。
加强通州等11个新城的规划,近期重点做好顺义、通州、亦庄新城的发展建设,使其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为有序引导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疏解与调整创造条件。
四、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北京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其中中心城控制在850万人左右)。
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北京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5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中心城用地规模控制在778平方公里以内)。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 中心城——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经济 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 边缘集团——中心城承担产业与人口聚集的重 要地区,包括清河、北苑、酒仙桥、东坝、定 福庄、垡头、南苑、丰台、石景山、西苑十个 • 新城——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 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包 括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 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十一个 • 重点镇 • 一般镇
城市空间结构
• 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发挥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作用 • 加强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 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 运输体系,以及航空运输体系 • 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 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 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 筹协调发展
• 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 结构 • 两轴: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 南北轴 • 两带:“东部发展带”和“西部发展带” • 多中心:(1)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 城市职能中心,包括中心城的CBD、中关 村、奥林匹克中心等;(2)新城,如通州、 顺义、亦庄
• 推荐阅读: 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 题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2009年03期(作者:孙洪铭 北京 规划委)
五年来的实施成效
•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以高端产业功能区为核心的产业 布局不断优化。
– 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首都经济更具活力和 竞争力。 – 产业布局优化,基本形成了两轴优化、两带聚 集、多中心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五年来的实施成效
•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 探索实践环境治理的新模式。
基础设施
亦庄新城规划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新城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6)第三章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 (9)第四章新城总体发展 (14)第五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22)第六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5)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9)第八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34)第九章综合交通体系 (37)第十章市政基础设施 (42)第十一章防灾减灾规划 (46)第十二章建设导控与分区管制 (49)第十三章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政策 (55)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
第一章总则根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新城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
规划以全面落实总体规划对亦庄新城的战略定位为目标,以现状条件为基础,以资源集约利用为前提,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动力,抓住战略发展的机遇期,通过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亦庄新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达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推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转移,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目的。
第1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亦庄被确定为北京市未来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并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城市职能。
总体规划要求大力推动新城建设,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新城集聚。
要求充分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
为了全面落实总体规划,适应新的定位和发展需要,推动开发区向综合产业新城转变,特编制《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及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导游资格基础知识第8章当代北京市情
[单选题]1.北京市城区中山林资源最(江南博哥)丰富、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地区是()。
A.石景山区(江南博哥)B.昌平区C.怀柔区D.顺义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石景山区是北京西部的一个行政区,截至2015年底,区域内山地面积占23%,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7.09%。
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73.89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区首位,是北京市城区中山林资源最丰富、绿化覆盖率最高、人均拥有公共绿地最多的地区。
[单选题]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对北京城市性质的定位是()。
A.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B.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C.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D.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2004年,北京市采取“政府组织、依法办事、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进行修编。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要求,北京的城市性质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单选题]3.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销最后的两个县治单位,设立北京市______区、______区。
()A.密云、延庆B.顺义、怀柔C.延庆、平谷D.房山、大兴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销密云、延庆两县,设立北京市密云区、延庆区。
至此,北京告别县治时代。
北京市辖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延庆、密云16个市辖区(合计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实施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意见的通知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实施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26•【字号】京政办发[2008]5号•【施行日期】2008.01.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实施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意见的通知(京政办发〔2008〕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市农委《关于实施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〇八年一月二十六日附件:《关于实施新一轮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搬迁工程的意见》(市农委 2008年1月)为加快本市山区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解决本市山区及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民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和危险,改善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搬迁范围和时限搬迁范围为本市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和生存条件恶劣的地区,涉及7个山区区县59个乡镇、283个行政村,共8557户20972人,利用5年(2008年-2012年)时间完成搬迁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要求,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政策引导,扎实推进,有效解决关系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搬迁农民的生计问题。
(二)工作原则。
坚持依法自愿、公开公正的原则。
山区发展及农民搬迁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涉及农民建房、就业、子女入学等切身利益,还涉及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土地和林业承包经营权流转等问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
在不断的发展和建设中,城市总体规划变得至关重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融,保障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背景、原则及目标进行阐述,为后续具体实施规划打下理论基础。
二、制定背景与原则首先,制定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背景基于国家宏观发展需求,也基于北京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了规划的重要性。
为确保城市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等原则。
三、总体规划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三是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四、具体实施规划为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以下具体实施规划:1. 空间布局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外围新城的开发与建设,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能力。
建设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施,缓解交通压力;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保障供水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信息化步伐,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城市绿化率。
严格保护生态红线,加强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推广绿色建筑,降低建筑能耗;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4. 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10.11.01•【字号】京办发﹝2010﹞23号•【施行日期】2010.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京办发﹝2010﹞23号,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2010年11月1日印发)为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制定本意见。
一、发挥优势,进一步明确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及原则目标1.首都功能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是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也是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国际城市形象集中体现的重要地区,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
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保护古都风貌的历史任务更加紧迫,人民群众的文化期待更加迫切,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责任更加重大。
大力推动核心区文化发展是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迫切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
充分保护挖掘利用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推动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目标,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旧城整体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展现文化魅力,传承文化财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作出贡献。
3.推动核心区文化发展的原则:坚持整体规划、综合发展,统筹规划古都风貌保护、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整体合力;坚持传承历史、特色发展,在坚决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利用,在挖掘和利用中弘扬传承历史文化;坚持调整结构、创新发展,把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文化事业统筹起来,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发挥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形态,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属分类:HOT北京城市提问添加摘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是指关于北京的未来城市规划,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目录[隐藏]• 1 概述• 2 发展目标• 3 发展阶段• 4 人口规模• 5 空间布局• 6 城镇结构•7 交通规划•8 城市环境•9 城市绿化•10 市政系统•11 城市安全•12 旧城保护•13 基础设施•14 社会意见•15 参考资料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概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中心城用地规划图北京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
上一次城市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时限设计为1991年-2010年。
然而,离到期还有6年时间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已经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速度,朝着更为快速、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一改以往提了几十年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而将未来北京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指明了北京未来16年的发展方向,对人口、空间、交通、市政、绿化、旧城保护等各项重要问题做出了解答。
按照新规划,到2020年,将发展新城11个,疏解中心城区压力,北京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而中心城区则控制在850万人以内。
并且新规划提出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城市职能中心。
本次规划在对新时期北京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着力突出新城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发展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作为中国的心脏和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自新世纪的伊始,即担负起不断深化发展与创新的重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城市地位之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应运而生,成为指引北京未来发展的重要蓝图。
二、规划背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推动下,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与发展。
2004年的北京已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而这份总体规划,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规划不仅体现了国家战略要求,更是基于对首都的长期战略考量和对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总体目标与定位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北京的定位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
四、城市发展策略(一)空间布局本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化发展的统一。
按照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三级体系,有序地拓展和开发城市空间,特别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带的建设。
同时,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
(二)人口管理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人口素质与结构。
积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推动人口的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三)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
同时,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本规划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生态空间保护上,严格实施生态红线管理,保护好森林、水源地等重要生态空间。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六、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本规划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总体规划在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况以及在2004年至2020年期间的发展成果。
二、概况1. 城市总体规划制定背景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于2004年,旨在引导北京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规划的重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
2. 规划原则和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节约型、绿色型、宜居型、现代化国际化首都”为目标,强调城市生态、文化和宜居环境的建设。
规划引导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的福祉。
三、发展成果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在规划期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土地整合和空间重构,建设了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
这些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得城市功能更加分明,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 交通系统改善北京在规划期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修建了地铁和城市快速路网,并对道路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方便了居民出行。
3. 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多个生态保护区和公园被建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
同时,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4.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期间,北京加大了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大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得到改善和扩建,提高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了居民的多样需求。
5. 文化传承和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
在规划期间,北京保护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并修复了一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脉和风貌,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四、总结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202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范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国家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特制定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本规划旨在为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背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城市发展具有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政府在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轮城市总体规划。
三、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具体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本规划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一主一副”的空间发展格局。
其中,“一核”指首都核心功能区,“一主”指以城市副中心为主体的东部发展区,“一副”指以北京新机场为核心的南部发展区。
同时,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2. 生态环境保护本规划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加强水源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绿化建设等措施。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 基础设施建设本规划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方面。
特别是要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优化交通网络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4. 经济发展本规划提出促进经济发展,包括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
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五、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
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
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
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为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服务,主动适应首都建设“五个之都”的新任务、新形势,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有力的外事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明确外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快培育服务于高端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外事人才,全面推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科学发展。
——面向国际,整体提升。
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外事人才队伍为出发点,加大各类高端外事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端外事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外事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
——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更新外事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探索建立外事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等机制,加强外事后备人才培养,增强外事人才队伍活力,努力营造优秀外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统筹协调,分步实施。
整合首都外事人才资源,确立外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各领域、各层次的外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明确各项任务,分步实施推进重点人才工程,确保外事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培养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
基本形成工作机制完善、项目运行良好、保障支持到位的全市外事人才发展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外交大局、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需求的水平。
1.外事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
适应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的外事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紧缺人才得到有效补充,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高层次外事人才脱颖而出。
2.外事人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各领域外事人才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外事管理、高级翻译等专业类人才的工作能力显著增强,外事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3.外事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构建较为完善的全市外事人才工作机制,外事人才培养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外事人才交流途径得到明显拓宽,市区两级外事人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4.外事人才发挥作用持续增强。
外事工作贴近民生、服务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加强,领事保护、公共外交和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等领域的外事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外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二、重要任务(一)服务首都外事工作大局,大力加强高水平的专职外事人才队伍建设1.统筹“大外事”格局下的外事人才队伍。
加快统筹首都地区外事人才资源建设,全面覆盖市属委办局、区县、高校、人民团体以及重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职外事人员;拓宽国际组织、大型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外事人才的联系渠道,形成有效的工作纽带;建立全市统一的外事人才数据库系统。
2.提升专职外事人员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完善市区(县)两级专职外事人员的培训机制,实现专职外事人员培训的全覆盖。
对专职外事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专职外事人员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信息技术、保密和服务意识等综合业务素质,进一步提升外事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
3.加大对国际组织的人才输送工作。
发挥北京市国际化人才聚集优势,选拔一批适应国际组织工作的高端外事人才,向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推荐,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
(二)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大力加强各领域专业外事人才队伍建设1.完善国际友城框架内的专业人才交流机制。
依托北京市国际友好城市关系网络,搭建实践平台,通过互派交流、项目合作等渠道,推动友城间经济、社会、文化等重点领域人才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2.构建各领域专业外事人才队伍。
组建服务国际组织的专家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环境,协助国际组织落户北京,支持在京国际组织的发展。
建立服务全市大型国际活动的人才队伍,提升举办大型国际展会、赛事、会议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中关村、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际化要素集聚的重点区域的外事人才培养工作。
支持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市友协、市民交协等组织开展民间对外交流的人才培育与项目开发。
3.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事的高层次人才。
加强对经济、文化、公共外交等领域高端人才的外事培训工作。
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青年交流、国际活动等重点领域建立外事人才交流机制,搭建广泛的人才交流和实践平台,增强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外事工作促进首都各项事业发展的贡献力。
(三)服务首都外事人才自身发展,大力加强外事人才发展机制的建设1.深化区域统筹的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格局。
构建“市区区域统筹、行业系统延伸”的北京市外事人才工作体系。
建立各部门参与的全市外事人才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首都外事人才培训、发展、协调、保障等整体工作和高端外事人才培养专项工作。
各区县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区域内外事人才工作,建立区域内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外事人才的广泛联系渠道和有效服务载体。
2.构建机制完善的首都外事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集中培训、分片培训、境外培训等方式,加大外事人才培训力度。
进一步发挥北京市涉外机构多、外籍专家多的优势,大力开展交流培训。
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外事人才的交流,选拔推荐外事人才到驻外机构、中央部委和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有计划地引进法律、经济、会展等专业人才从事外事工作,充实外事工作一线力量,优化外事人才专业结构。
3.建立外事人才发展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完善外事人才工作的保障机制,研究设立“首都外事人才发展基金”,为首都外事人才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探索建立推优荐才机制,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的外事人才,建立健全外事人才的表彰奖励机制。
(四)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外事人才后备力量建设1.支持青年参与和服务外事工作。
积极推动青年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以友好城市、青年组织为主题的青年人才交流项目,培养广大青年的外事意识和交流能力。
组建一支青年外事志愿服务队伍,服务在京举办的大型国际性会议、论坛、展览、演出和赛事等活动,为青年后备人才搭建实践平台。
2.推动多边交流项目和活动开展。
多领域推动国际多边交流项目和活动的组织实施,提高广大青少年和群众的参与度,在实践中提升国际化素质、意识和能力。
促进社会组织、社区组织、青年组织、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负责人的对外交往能力和水平。
3.营造良好的外事教育环境。
在全市营造一流的国际语言环境,推进青少年国际化素养培育项目的实施,推动国际礼仪、领事保护等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普及外事知识。
广泛动员和宣传公众人物参与公共外交活动,提高外事工作透明度,增进人民群众对外事工作的了解。
三、重点工程(一)高端外事人才聚集工程1.拔尖外语人才选育计划着眼于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对高端外语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对拔尖外语人才的选育工作。
以市政府外办为主体,制定拔尖外语人才选育标准,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和高校,面向首都外事系统,每年选拔10名左右拔尖外语人才,有计划地选送参加境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和高校举办的高级语言进修班,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
力争到2020年,培养100名左右高级翻译拔尖外语人才,覆盖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等语种,提供高端语言服务。
2.组建北京市外事人才联合会为形成全市外事人才工作的合力,整合各方力量,服务首都国际化城市发展需要,由市政府外办牵头,面向首都各类涉外优秀人才和代表,组建成立北京市外事人才联合会,建立各领域的外事人才专业委员会,团结凝聚科教文卫体等重点领域的优秀外事人才和代表。
到2020年,吸纳各领域优秀外事人才达到1000人,打造外事人才的服务交流平台,促进各领域优秀外事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首都外事工作建言献策。
3.国际组织高端人才“蓄水池”计划按照统一部署,为国际社会输送优秀的高端外事人才。
在组织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在全市科教文卫体等重点领域选拔优秀外事人才,作为推荐参与国际组织运行保障和管理的后备人才。
到2020年,建立100人左右的外事高级专业人才库,为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推荐优秀后备人才,不断优化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空间和环境。
(二)实用外事人才素质提升工程1.专职外事管理人才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境内专题培训班,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分行业调训一定比例外事管理人才,进行专职外事人才、外事专办员的培训工作,选派优秀外事管理人才赴境外接受培训。
指导区县开展区域内专职外事人才的培训工作,探索区域内非公领域外事人才的培训载体和模式。
每年对首都外事系统100名左右外事部门负责人和100名左右新任外事专办员进行集中培训,并组织50名左右外事人才开展境外专题培训。
五年内实现所有专职外事人才轮训的全覆盖。
到2020年,市区两级实现对非公领域涉外工作骨干培训5000人次,整体提升专职外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2.外事人才推优荐才计划扩大外事人才的交流力度,通过系统内外的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多种形式培养干部。
积极与中央部委建立“部市”合作机制,畅通高端外事人才的交流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