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案

合集下载

《垂直分异规律》教学设计方案

《垂直分异规律》教学设计方案

《垂直分异规律》教学设计方案《《垂直分异规律》教学设计方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名称:垂直分异规律主题内容简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部分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山地垂直低于分异规律也是一个常考点。

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算是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难以全面的把握。

本节课我将主要讲解一下“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规律”。

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图”进行分析,并进行图文转换;(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前需知识掌握情况:本节课的内容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但是时隔两年,很多学生对于这个内容已经有所遗忘,此次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为学生全面的过一遍基础内容,所以本节课需要给学生比较详细的讲解介绍,为基础较差的学生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对微课的认识: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较少接触到微课,所以对于微课的认识很有局限性,对于微课学习还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还需要学生慢慢摸索。

学生特征分析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都是比较勤奋的,尤其是对于微课学习这种较少接触的学习方式,会比较好奇,感兴趣。

所以相信对于微课学习应该是可以顺利开展的。

学习风格:学生一直以来比较多的是接触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比较被动的接受来自老师的讲解知识。

对于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少尝试,所以在开始阶段可能会比较难以掌握这种方式。

但是相信微课学习这种便捷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快就会被学生接受的。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通过微课的小专题讲解,学生能够比较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且能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钻研和掌握。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学案-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人教版)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1.结合图表,说明垂直分异的含义和基本规律。

2.结合图表资料,分析影响自然带垂直分异的因素。

3.运用图表资料,判断垂直自然带的植被类型。

必备知识梳理1.影响因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状况不同。

3.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出现由下而上随________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4.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________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自然地带的垂直分异规律——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地带发生更迭5.山地垂直分异规律项目内容要点显著表现地区高山地区,尤其是________的高山地区形成原因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垂直带谱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地排列分布规律共同性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____________变化的类似规律差异性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特别提醒]草甸和草原的区别(1)草甸一般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典型的有高山草甸。

(2)草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判读1.山地垂直自然带基本判读2.自然带分布差异的比较(1)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的山地,分布海拔越低。

如下图所示:(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所示: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分析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差异影响因素有三个:(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3)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图)。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版高中必修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设计~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做为必修一最后一部分内容,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对自然地理前面几章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因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地理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读图分析环节,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学生对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有了初步把握。

通过上一个课时《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水分和热量两个因素对自然带的影响,因而,本节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进行分析和学习,做到知识迁移。

三、教学目标1.认识山地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地域差异;2.理解山地垂直分异产生的原因;3.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归纳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四、教学设计思路1. 导入环节,课件展示2023年天山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荣登《国家地理》封面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通过开门见山的设问:什么是垂直地带性规律?为什么说“天山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导入新课。

2.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引导学生利用找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新课学习环节,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旧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回顾),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自主完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和成因学习;然后通过5个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内容进行逐步探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规律总结归纳的能力;探究活动结束后,以表格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课堂练习,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最后,展示天山从山顶到山麓的景观图片及天山南坡北坡景观图片,感受天山垂直地域分异的直观表现,体会为什么天山会成为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达到呼应课堂导入环节的目的。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1.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能力:部分学生可能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图表等形式进行详细讲解,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体系。
2.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引导他们运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等。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地理知识,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3)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的应用。
3.课堂实践: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对我国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2)指导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掌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类、分布特征及其与纬度地带性的关系;
3.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实际应用;
4.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分析能力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3.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山地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1章节:选自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三框题课时:10 分钟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解读: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本节课主要讲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即垂直地带性。

二、教材分析:承上启下,地位重要:本节课节选自《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为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也是整本书的最后一节。

对于本章来说,它是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因为它们同为自然环境的两大特征。

对于整个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它是对必修1前面知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三大圈的一种提升和整合,它又为后面学习必修2和必修3农业地域类型、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荒漠化的防治、区域经济发展等人文地理内容做了知识铺垫和理论指导,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对于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总体把握。

2. 能力基础: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

但由于这部分的内容综合性、空间性强,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对于地理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不强,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

3. 心理特征:高一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景观非常感兴趣。

因此,需要搜集与生活关联的景观图片和地图,以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够能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②能够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探究、图片展示、材料分析,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因素和规律。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教 改广角 ・
现 代 教 育改 革 与 发 展
‘ ‘ 山地 垂直地域 分 异规律 ’ ’ 教 学设计
●杨凤玲/ 重庆市 南坪 中学校 ( 4 0 0 0 6 0 )


教 学 目标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掌握 山地垂 直地域分异 的形成和 自然带 的分布 ; 分 析影响 自然带数 目的因素 ; 画出不 同山地 的雪线 , 并说 出 其影 响因素。
及 时反馈 : 按 纬 度 由高 到低 排 列 图 1中各 地 。
图 甲
图 3
图 乙
学生通过 图 3中甲图判断北半球南坡是 阳坡 ,北坡 是 阴坡 ; 南半球相反。 读图 3中乙图 , 判断①②③④ 山分别位 于南 北哪个
半球 。 北半 球 :
— —
; 南 半球 :


— — —
图 2
二、 教 学重难点
重点: 影响 自然带数 目的因素 。
难点 : 雪线。
结论 : ①基带所在的纬度 : 纬度越低 , 数 目越多 ; ②山 地 的海拔 : 海拔越高 , 数 目越多 ; ③ 山地的相对高度 : 相对 高度越大, 数 目越多。
同一种 自然 带的分 布 : ①不 同的山地 : 纬度越低 , 海 拔越高。② 同一山地分阴坡和阳坡( 学生难 以区分 南北半
小组合作 : 请 画出图 2中各山 自然带 的数 目, 并 比较 各组 内部①与② , ③ 与④ , ⑤与⑥形成差 异的原 因。找出
六座 山脉 中 自然带 数 目最 多 的山是 哪 一座 , 并说 出原 因 。
图4
( 答案 : ①③ ,
纬 度 由高 到低 : c h a 。

最新同步教案:必修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最新同步教案:必修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地理)
1.分析典型案例
充分运用珠穆朗玛峰地区、乞力马扎罗山等垂直自然带图,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进行比较学习
帮助学生利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学习所获得的地域分异规律理念,构建水平地域分异规衛[1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整体知识体系,并列表比较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不同模式、主要成因及典型地区等。

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方面分析地带性、非地带性
因素对自然带的综合影响。

4・关注本部分知识中的高频考点
本部分知识考查切入点多,如判读山地的基带,山魏也带的纬度与气候、植被,分析山地的
半球位置,分析山地的阳坡与阴坡,分析山地的雪线高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

虽然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为给将来模块复习降低难度,还是建议要有所涉及。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准备玉龙雪山植被景观图,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图,非地带性景观图,制作思维导图。

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加入《导学案》的参考答案,按照先后顺序,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 .体验当地山t也垂直自然带变化,也可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情况,不同区域非地带性的表现等材料。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第二节自然地理坏境的差异性
第2课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S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二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垂直分异规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垂直分异规律

课时38垂直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水热的垂直变化。

3.垂直自然带: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作为划分垂直自然带的主导标志。

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

思考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答案(1)草甸一般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草层高而茂密,种类繁多,植物在不同季节开花,典型的有高山草甸。

(2)草原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

1.垂直带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海拔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

(1)垂直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垂直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陆地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垂直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

(4)同一垂直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图所示:2.雪线(1)概念:终年积雪的下限,年平均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受热融化、蒸发)。

(2)影响因素:雪线高度一般与温度、降水、坡度等有关。

具体情况如下:因素影响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坡度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反之偏低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荒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增强,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3.林线(1)概念:森林分布的上限,是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乔木的界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案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最后一节,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材对此内容淡化了“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同时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

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知识与技能(1)识记山地自然带名称、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2)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根据考试习题以及所学知识,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尝试从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生产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从生活实际中感悟地理环境差异性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因地制宜思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采用自学为主的模式。

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资料,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并将重难点标注出来。

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2.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

高中地理_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复习课)【复习目标】一、理解垂直地域分异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因。

二、获取和解读题目中与垂直地域分异相关的信息。

三、调动和运用题目中的地理规律对题目作答。

四、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及成因。

【重点难点】重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难点:水热组合状况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影响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题目中的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气候知识的复习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复习,掌握了对水分和热量对自然带分布和类型的影响。

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学习中,将分析水分和热量的影响共同作用于自然带,难度有所提升。

教师需要结合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创新性的引导,充分发挥直观教具,制作山地垂直带谱模型,分析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形成基础、产生原因,并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高考题目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实际意义,为因地制宜开展人类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复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准备四棱锥、便利贴、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

【教学过程】〖高考链接〗通过介绍2016年和2017年高考中涉及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考题,让学生认识到本部分内容的重要性。

〖复习目标〗既体现知识目标又要体现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复习课的提升功能。

〖回顾基础〗将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基带、带谱、坡向等相关概念进行回顾。

学生为主,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理解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制作模型〗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利用四棱锥和便利贴制作四座典型山地的垂直地带带谱模型。

〖作品展示〗让不同小组展示自己所制作的山地垂直地带带谱模型,并分析不同坡向的差异形成的基础因素。

〖规律总结〗总结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提高对相关要素的把握,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差异成因的能力,进而联系高考题。

〖考题解析〗和学生共同解析2017年高考题,在分析中突出题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注重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准确表达,描述问题。

地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地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2.探究问题探究1:高度(1)在PPT上演示不同的山地高度所拥有的自然带条数不同,通过这样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第一条规律。

探究2:纬度在PPT上演示不同纬度下自然带的分布不同的动画,引导学生总结出第二条规律。

探究3:坡向展示“珠穆朗玛峰的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坡向所呈现出的自然带有什么不同分别分析和总结出规律1、规律2和规律3。

对高度、纬度和坡向三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步探究,逐步总结规律,条理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探究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增强其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总结规律对以上所探究出的三条规律进行总结,发现影响其出现不同规律的根本原因,通过规律的总结思考引起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根本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和总结规律。

4.课堂小结帮助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学习过程进行思路的理清,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理清思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帮助理清学习思路,归纳学习方法。

教学流程图七、板书设计八、总结本节课首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入,结合问题与上节课讲过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最后对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答案进行总结,从而使得课前引入的实际问题得以解决,并将此探索问题的方法进行升华,提醒学生对以后遇到的地理问题或者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此方法,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公开课学习教案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公开课学习教案

A
B.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草原
C.雨林 落叶阔叶林 草原
D.雨林 落叶阔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2.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广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洋流
C D.地形
热带雨林带 荒漠带
亚热带 常绿硬 叶第林18带页/共19页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二十三分。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二十三分。
3.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 北 的 暖 温 带 地 区?
第13页/共19页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二十三分。
●考向 2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特点分析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等温线、雪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3~5 题。
第14页/共19页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二十三分。
合作探究二:
A、B、C、D 哪座山的垂直带谱最复杂?垂直带谱 数的多少与那些因素有关? 山体的相对高度和纬度位置
规律3:山体的纬度越低,相对海
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 ……
D
C
A
B第4页/共19页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二十三分。
合作探究三:
G
G、H的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
A、B、C、D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分别是什么?请总结山 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
规律1: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 NhomakorabeaD C
A
B
第2页/共19页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九点 二十三分。
规律2:垂直自然带更替类似于纬度地带性
垂直分异与纬度地带分异的关系
海 拔 增 高
基带
第3页/共19页
纬度增 高

山地垂直性地带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

山地垂直性地带分异规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是“运用、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知识的应用水平。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它的作用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学情分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并且学生初中已经学过气温、降水与海拔的关系,有助于对本节课的理解。

本节课以问题导向型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通过观察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图,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乞力马扎罗山垂直地域分异图,总结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阳坡自然带比阴坡多、分布高度高;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

2.通过观察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总结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通过对比两幅垂直地域分异图,总结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谱数目越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里,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教学法。

教学媒体PPT、黑板。

教学过程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导入图中的这座山是乞力马扎罗山,位于非洲,素有“非洲屋脊之称”,是非洲最高大的山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1.两山地属于 D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
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
乙山地 C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因东西坡降水差异,两坡针叶林种 群有较大差异。图为“贡嘎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2.自然带的分布:
(2) 基带和顶带: 基带:山麓所在的自然带,由当地的纬度决定;
纬度
气候
植被
南北纬 30°~40° (西岸)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
实例:下列两图的基带分别是什么?
顶带
➢ 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带谱中最高的自然带。它是垂直带谱完整性的标志。一个完 整垂直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如果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 度及生态环境相对应的其他自然带。
山北水南为阳 山南水北为阴
阴坡 阳坡
河 流
阳坡 阴坡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阳坡 阴坡
河 流
南半球
赤道
北半球
冰川带 草甸带 森林带
北极
➢ ③坡向 ——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太行山
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 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 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 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太行山同一自然带分 布的海拔高度西坡高于东坡)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海拔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3·2·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2·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思考
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为何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基带。

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

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

1.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
如上图,最底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暖温带地区。

①比较不同山体所在的热量带判断山体纬度高低。

安第斯山脉南段 C.天山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
该山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题,该山分南北坡,安第斯山脉南段山地走向为南北,分东西坡,故漠,阴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基带不是荒漠,只有新疆天山山脉基带为荒漠,。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微课教学设计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微课教学设计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微课教学设计
赵丽欣
【期刊名称】《地理教学》
【年(卷),期】2014(000)023
【摘要】一、微课基本信息1.教材版本及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时间长度:20分钟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对课标的解读⑴核心概念: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⑵思维方式:分析⑶达成方式:运用地图3.学生学习目标⑴运用图表数据理解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础;⑵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因素;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赵丽欣
【作者单位】通化市教育学院吉林通化13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8
【相关文献】
1.图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J], 邓士木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学设计 [J], 杨凤玲
3.刍议研学旅行与地理教学的结合\r——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例 [J], 段向宇;陈传明
4.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探究 [J], 高占军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微课教学设计改革研究——以“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微课教学设计为例 [J], 丁秋怡;徐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最后一节,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材对此内容淡化了“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同时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

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山地自然带名称、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
(2)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考试习题以及所学知识,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尝试从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生产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从生活实际中感悟地理环境差异性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因地制宜思想,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原因;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采用自学为主的模式。

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资料,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并将重难点标注出来。

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2.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

具体分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异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自探生疑(2分钟)
展示学生对于《作业精准练3》的答题情况,给各小组加分,对于优秀小组给予鼓励。

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课件展示近几年高考中关于该考点出现的频次及分值,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二:合探解疑(5分钟)
通过学案展示所做试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代表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荒漠带
B.草原带
C.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关于图示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A.从阿尔泰山到青藏高原,雪线高度的变化主要受纬度的影响
B.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数量较少是因为降水少
C.阿尔泰山和北路天山有森林分布是因为其山地海拔较低
D.北路天山中丙区为优良的冬季牧场,乙区为夏季牧场
小组长主持,以小组为单位整合答案,总结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小组内形成共识,做好展示准备,确保人人参与,激情高效。

环节三:展示点拨(10分钟)
1.展示:找小组同学上来黑板展示本组讨论成果,需条理清晰,总结全面。

2.评价:评价小组对之前的展示组进行打分,并说明扣分原因。

3.质疑:全体同学对评价组的评价进行补充质疑。

学生全部完成之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展示、评价、质疑、补充等活动进行打分,给予鼓励、解疑和更正,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

(板书)基带与山地所处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低纬高于高纬,阳坡高于阴坡。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带谱数量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有关。

雪线的高度与温度、降水、坡度等密切相关。

4.询问学生是否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当堂提出解决。

这样学生可对本节课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把握。

环节四:变式训练(13分钟)
变式训练一:
马粪沟流域海拔范围为2960—4820 m,海拔跨度1860 m。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有关图示自然带①②③④排序正确的是
A.冰川寒漠带、寒漠带、灌丛带、草原带
B.草甸草原带、灌丛带、寒漠带、冰川积雪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冰
川积雪带
变式训练二: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2.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3.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
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变式训练三:
【2016 全国卷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5、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6、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展示。

小组展示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展示高考地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方向: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拓展提升(10分钟)
【2017全国卷一】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
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