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修订稿
耳聋基因检测 - 2
遵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
在不同人群均具有显著的高发病率
临床表现:绝大多数为先天性重度、
极重度耳聋
2
常见的致聋基因及位点
GJB3基因特点
GJB3基因是我国本土克隆的第一个遗传疾病基因
临床症状主要与GJB3突变基因的外显度有关,表现为正 常听力、轻度耳聋、中度耳聋、重度耳聋及极重度耳聋等
荧光探针法 飞行时间质谱法
测序法
耳聋基因检测常用方法比较
方法
主要设备
检测时间 所需步骤
特点
DNA测序法
PCR仪,测序仪 >10H
核酸提取、PCR,金标准,操作繁琐,需
电泳、纯化、测 要专门培训,结果判读
序
复杂
限制性内切酶法 PCR仪,电泳仪 约4H ARMS-PCR法
基因芯片法
P扫C描R仪仪,杂交仪,约5H
荧光PCR法
PDS基因突变 检测 试剂盒
SLC26A4:IVS7-2A>G、1174A>T、、 1229C>T、2168A>G ;
检测位点 (10个)
通量低
厦门致善
GJB2:35delG、167delT、176-
191del16、235delC、299-300delAT
; GJB3:538C>T、547G>A;
12SrRNA:1494C>T、1555A>G;
微阵列 芯片法
微阵列 芯片法
优缺点
检测位点少 (9个) 专用仪器 价格高 耗时长
检测位点 (15个) 专用仪器
价格高 耗时长
凯普
GJB2:35delG、176-191del16、235delC、299-
耳聋易感基因检测 试剂盒
耳聋基因检测与耳聋一级预防演示文稿
第三十三页,共42页。
二代测序
新耳聋基因克隆
p 外显子捕获/二代测序
耳聋基因定向外显子捕获/测序平台 排除已知耳聋基因
增加克隆新耳聋基因的把握
Genome-Wide Linkage Analysis
新耳聋基因克隆
• Performed in 9 affected and 9 unaffected (>35 yrs)
第三十四页,共42页。
候选区域
新耳聋基因克隆
第三十五页,共42页。
第三十六页,共42页。
Genome-Wide Linkage Analysis
新耳聋基因克隆
• 9 affected and 8 unaffected
• Illumina OmniZhongHua BeadChip (900,015 SNPs)
p 《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Maternally inherited aminoglycosideinduced and nonsyndromic deafnes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novel C1494T mutation in the mitochondrial 12S rRNA gene in a large Chinese family.
Whole Exome Sequencing
新耳聋基因克隆
• Candidate variants: non-synonymous variants (missense, nonsense, splicing site, indels, etc) with allele frequencies ≤ 0.001
聋人婚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查,可避免同证婚配的出现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与筛查 2
遗传性耳聋
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 耳聋。这种疾病是由父母的遗 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传给后代而 引起的耳聋,并且在子孙后代
中以一定数量出现。
综合征型耳聋
Syndromic hearing loss , SHL 除耳聋外,还伴随有其它组织
器官的病变。
非综合征型耳聋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 NSHL
shape of bony structures such as the cochlea and vestibular aqueduct .
Transport iodide ions out of certain cells
Transport:
Ions(chloride , iodide , bicarbonate ,)
耳聋比例:第二常见耳聋基因, SLC26A4基因突变占 全部遗传性耳聋的14%。
遗传方式: 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非综合征型和综合征 型耳聋PDS综合征均常染性色体隐遗传(DFNB4),大部分 DFNB4 和综合征性耳聋PDS综合征都伴有大前庭水管扩 大,并且PDS综合征还伴有甲状腺病变。
突变相关病症:这是一种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出生时患 儿听力可以正常,但头部外伤、噪声、感染等诱因就可致 患儿听力急剧下降甚至全聋。
• 1846年Thomson发表的下颌骨-面颅骨发育不全综合征最早报道了综 合征型听力损失
• 1882年,Politzer首次描述了X-连锁遗传的听力损失 • 1995年发现第一个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基因后的近十年来,这一领域出
现了飞速的进展 • 2004年,王秋菊博士发现了一个Y-连锁遗传的听力损失家系,从而进一步
丰富了遗传性听力损失的理论内容
耳聋基因!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检测
耳聋基因!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检测我国是世界上耳聋人数最多的国家,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人群达到7000-8000万,每年还新出生3万余名聋儿,防聋治聋工作任务艰巨。
研究表明有将近70%的耳聋致病原因由遗传因素引起。
已确定的耳聋基因多达200多种,而GJB2、SLC26A4、mtDNA12S rRNA引起的耳聋在耳聋致病原因中高达40%。
GJB2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致聋因素,可导致先天性重度、极重度聋。
SLC26A4基因突变是第二大致聋因素,可引起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性耳聋。
由mtDNA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所导致的耳聋占1.87%。
耳聋遗传方式多样,有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伴性遗传等,临床上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
GJB2、SLC26A4大部分病例表现为隐性遗传,即单个杂合不引起听力障碍,纯合或者复合杂合才表现出听力障碍。
正常听力人群中有5-6%的人有这两个基因的携带,如果夫妻双方都为携带状态,那么生育的孩子有25%的风险为纯合或者复合杂合,即表现为听力障碍。
mtDNA12S rRNA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基因,有该基因突变的人群对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尤其敏感,如果接受了这类抗生素的注射,往往表现为“一针致聋”。
该基因是母系遗传,如果孕妇筛查出有该基因的突变,所生育的孩子均携带该基因的突变,以后应终身避免使用该类抗生素,所以该基因的筛查有强烈的预警作用。
我们常常遇到一对听力正常的夫妻带着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来咨询,为什么我们夫妻二人家里没有耳聋家族史也会生育出一个听力异常的孩子?这种情况经过基因检测,多数能检测出GJB2或者SLC26A4基因的杂合突变。
明确了基因缺陷的夫妻在生育二胎的时候就可以在怀孕16周的时候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通过对胎儿基因型的检测来预知二胎的听力情况。
理论上有相同致聋基因携带的夫妻每生育一胎,胎儿的患病风险为1/4,听力正常但有单杂合携带的风险为1/2,完全正常的概率为1/4。
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
先天性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的临床应用进展探讨刘继红;王霞【摘要】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人类出生缺陷,1000个新生儿中可能出现1例,与遗传因素存在极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大约有3000万先天性耳聋人,每年新生聋儿大约有2.3万,并且也发现大约5~6万迟发型耳聋患者,耳聋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增加社会和家庭负担.在诊断检测耳聋基因中存在很多种方法,可依据目标人群、实际条件、筛查目的的不同进行合理选择.基因诊断除了在检测耳聋高危人群中应用,也可在正常年轻夫妇进行孕前中应用,有利于防先天性耳聋的预防.采取耳聋基因筛查方式处理耳聋人群,能够对耳聋患者突变基因情况确定,防止相同基因型患者婚育,减少遗传率.此外,基因筛查也能够为耳聋人群实施婚育指导以及发现新耳聋基因.【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13【总页数】2页(P39-40)【关键词】基因筛查;遗传性耳聋;X连锁遗传;隐性遗传;母系遗传;显性遗传【作者】刘继红;王霞【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儿科,吉林辽源 136200;吉林省辽源市妇婴医院儿科,吉林辽源 136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临床出生缺陷,因技术条件的影响,不能描述性诊断耳聋,也不能研究深层病因[1]。
随着近年来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发现不少先天性耳聋致病基因,临床上开始应用耳聋基因诊断技术,可有效诊断和预防遗传性耳聋。
随着不断研究与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对于耳聋的诊断基因诊断技术的作用显著,具有指导康复、防聋的效果。
目前国内部分区域已经实施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相关工作,但还是处于发展起步的阶段。
以耳聋基因筛查检测新生儿,能够提前预警筛查阳性患儿,利于后期的预防和干预。
1 耳聋基因概述遗传性耳聋包括综合征性耳聋、非综合征性耳聋两类[2]。
遗传性耳聋中大约有70%为非综合征性耳聋,是主要的先天性耳聋表现方式。
依据不同的遗传方式,遗传性耳聋包括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隐性遗传、母系遗传等模式。
基于基因诊断的耳聋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的开题报告
基于基因诊断的耳聋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耳聋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有大约4660万人患有耳聋,而其中80%都是遗传性耳聋导致的。
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性耳聋和综合征性耳聋两种类型。
非综合征性耳聋是指仅仅出现耳聋,没有其他的器官异常,占所有遗传性耳聋的70%以上。
而综合征性耳聋则是指不仅仅有耳聋,还出现其他器官的异常,如肢体畸形、智力不足等。
耳聋的遗传模式复杂,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等。
不同的遗传模式导致了耳聋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不同。
因此,对于存在遗传耳聋家族史的孕妇,在进行生育前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降低遗传耳聋的风险。
基于基因诊断的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正在逐渐发展完善,其可以通过检测患者及其亲属的遗传基因,预测耳聋风险,对于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基于基因诊断的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的方法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1. 总结和分析现有的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包括基因遗传咨询、产前基因筛查、非侵入性产前基因检测等。
2. 探究基因诊断在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3. 研究遗传耳聋的发病机制、各种遗传模式和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为遗传耳聋的诊治提供基础。
4. 探究基因诊断在耳聋家族遗传方式、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1. 文献调研: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如PubMed、CNKI、Wanfang 等),查找与基于基因诊断的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相关的文献和专利;2. 案例分析:收集数例与基于基因诊断的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相关的案例,详细分析其遗传模式、基因突变类别和严重程度,探究其治疗和预防策略。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如下:1. 为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遗传性耳聋检测 (2)精选全文
热点基因21位点的携带率与检出率
基因
突变位点
GJB2
c.35delG or c.35dupG c.176_191del16
(人群携带率 2.6%,遗传 性耳聋患者突 变率为 14%~41%)
50.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LC26A4 c.2168A>G
c.281C>T
13.17% 0.86%
(人群携带率 约为1.9%, 遗传性耳聋患 者突变率
8.95~14.54% ,)
c.589G>A c.1174A>T c.1707+5G>A (常用名 IVS15+5G>A) c.1226G>A c.1229C>T
常情况下3-6个月干预)。
34
新生儿筛查及早发现迟发聋
王× 宋× 王×
父亲 母亲 女儿
29岁 29岁 5岁
听力正常
IVS7-2A>G杂合突变
听力正常
IVS7-2A>G杂合突变
双侧感音神经性聋 IVS7-2A>G纯合突变
IVS7-2A>G杂合
IVS7-2A>G杂合
IVS7-2A>G纯合
因说话不清,5岁才被发现
熊X的妈妈,GJB2基因突变 携带者并怀孕5个月。
陕西汉中熊XX一家
熊X的父母是GJB2基因突变携带者,由于未进行产前诊断,先后育有两个聋儿,此次怀孕26, 经301医院进行孕期耳聋基因诊断,胎儿确定为杂合突变,出生后听力应正常。
耳聋基因普筛的意义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
2022听力筛查及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耳聋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全文)摘要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逐年升高,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
耳聋基因检测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向。
本综述比较不同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手段,介绍耳聋基因检测的现状、成本与效益,以及基因检测在耳蜗植入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新生儿遗传性耳聋的检测效率及经济学效益。
耳聋是新生儿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1%。
~3%。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达2%~4% [ 1 ]o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共有5亿耳聋患者。
在所有致残原因中,耳聋从2010年第11位上升至2015年第4位,其中儿童有3 200万[2, 3 ]O 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o-3%o [ 4 ]o至2015年,我国0-14岁儿童中有262万中度及以上耳聋患儿[5 I O耳聋可由遗传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和环境因素(如感染性聋、药物性聋、老年性聋和噪音性聋)引起[6 ],由遗传因素或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所致的耳聋为遗传性耳聋, 主要为单基因病,占耳聋的50%以上[4, 5 ]0听力异常可影响儿童期语言发育和社会认知功能,导致学习困难和永久性残疾[7 ],如能在生后3 个月内明确诊断并在生后6个月内开始干预,患儿在发音、理解力、社会适应和行为等方面得分将升高20%~40% ,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耳聋患儿十分重要[8 I o本文就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及对遗传性耳聋诊疗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L听力筛查方法:2018版(新版)婴幼儿听力损失评估的国际共识认为,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 OAE )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首选方/9 ]0OAE主要检测外耳道至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双耳筛查时长一般不超过5 min ,敏感度[93% ( 87%~96% )]和特异度[94% ( 84%~98% )]者B 很高,最为常用[10 ],但受外耳道内胎脂、中耳羊水、呼吸或环境噪声等影响可出现假阳性,且不能检出蜗后病变[11 L最有效的技术是瞬态诱发OAE和畸变产物OAE ,分别针对中频段(2 000-4 000 Hz )和中低频段( 500~1000 Hz)[12]0AABR能检出听神经功能障碍、定位病变部位并判断耳聋性质,且不受患儿意识及镇静剂影响[13 ],敏感度为70% ( 62%~77% ),特异度高达97% ( 92%~99% )[10]r更推荐用于NICU新生儿[8 L但AABR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对操作人员专业技术要求更高[11 L2 .听力筛查模式:听力筛查有一阶段(初筛)和两阶段(初筛与复筛)2种模式,国际上更推荐两阶段模式。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07-07T15:26:34.95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月2期作者:李婷[导读]李婷(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成都610000)新生儿耳聋是在新生儿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缺陷,发病率较高,尤其近年来呈不断增长态势,并逐渐成为各类残疾病的首位因素。
目前对新生儿的听力检测多采用“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的方式,基因检测能弥补常规听力检查无法检测出的潜在药物性和迟发性新生儿耳聋情况,提高诊断效率。
因此本文分析了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旨在帮助患者和监护人员对新生儿的听力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及早干预,避免由此对幼儿今后语言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20年1月——2020年9月连续出生、门诊诊断听力损失的4586例进行了耳聋基因检测的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分析耳聋基因筛选结果。
新生儿监护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采集新生儿的足跟血并将其送至基因检测中心。
通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新生儿常见的耳聋易感基因,确定各项信息的有效性。
具体项目包括GJB2基因对于新生儿先天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的检测,SLC26A4基因对幼儿迟发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的检测,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对新生儿药物型(如抗生素)耳聋基因突变位的检测等。
1.3观察追踪:首先将基因检测及新生儿听力检测结果通知与家长或监护人,对筛查结果中没有通过检测的164例新生儿数据展开重点的追踪,包括但不限于对新生儿用药史、遗传性耳聋患病史、新生儿生活行为习惯等的调查了解,以及对新生儿的语言、听力及后续干预情况的定期随访和耳聋相关的生活、用药等方面的指导。
2.结果3946例新生儿耳聋检测事例中,164呈阳性,携带率4%,具体对各突变位携带率的分析结果如下:患者易感基因GJB2的GJB2杂合突变68例,携带率为41%;GJB2纯合突变0例,携带率为0%,235del C杂合突变为52例,携带率为15%。
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听力筛查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检查项目。
而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应用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我们来说明一下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
听力是人类感知外界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婴幼儿来说,听力的发育更是特别重要。
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发现有听力问题,及早进行干预措施,对于孩子的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及早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耳聋问题,提供早期干预和治疗,确保婴幼儿的听力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而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通常是通过听觉反应、听觉电生理等手段进行检查。
但是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发现一部分的听力问题,但是对于一些遗传性的耳聋问题却存在局限性。
而且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仅能发现听力问题,却无法提供有关听力问题的具体原因和基因信息,这就需要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应用。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耳聋疾病。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遗传性耳聋占所有耳聋病例的大约60%。
而在这些遗传性耳聋疾病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筛查和诊断的。
通过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携带耳聋基因的新生儿,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诊断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家庭了解并认识自己携带耳聋基因的风险情况,为未来的生育规划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
据研究显示,通过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和新生儿听力筛查,在筛查阳性结果中提高了50%的携带基因的新生儿的检出率。
这说明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和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提高对遗传性耳聋的检出率,大大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
而且通过基因检测还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对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减少治疗成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和新生儿听力筛查还可以帮助家庭了解自己孩子的听力状况,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提供更为有针对性的指导。
耳聋基因诊断——转化医学推动耳科学发展的范例
遗传性耳聋具有广泛的遗传异质性 , 其中3 0 % 伟、 管敏鑫等报道了线粒体异质性 T 1 2 2 0 1 C 突变与 为综合征性耳聋 , 7 0 %为非综合征性耳聋 , 主要涉及 母系遗传迟发性耳聋相关 。 四种 遗传 方式 : 常染 色体 显 性 ( D F N A , 1 5 2 0 %) 、 常染 同证婚配是遗传学一个普遍的现象 , 智商 、 体态
色体隐性 ( D F NB , 8 0 %) 、 性连锁( D F N X— l i n k e d D F N 异 常 的 同证 婚 配会 增加 连续 的遗, 1 %) 和线粒体遗传性 耳聋 ( 1 %) 。一般来 率 已成 为共 识 , 而耳 聋 群 体 的 同证 婚 配 在 国 内外 均 说,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表现为先天性聋或语 有极高 的比例 , 在西方许多国家包括美国, 尽管聋人 前聋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多表现为语后聋或 的经济和教育状况得 到改善 , 但耳聋患者的出生随 渐进性听力下降 。 自 上世纪 8 0 年代 以来 , 耳聋的遗 着高密度 的同证婚 配却持续增长 , 在这些 国家 的聋 传病 因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 至今 已有 1 2 0 余个耳 人婚姻 中, 7 6 %属于聋人与聋人结合 的婚姻 。在 中 聋基因被克隆或鉴定 , 但还有很多耳聋表 型的致病 国 , 虽然 没有准 确 的统 计数 据 , 但全国 1 7 0 0 所 聋哑 学 基 因不清 楚 。 校、 聋 儿 康 复 机构 和 残 疾人 福 利 机 构使 得 聋 人 的处 本文通过对 中国耳聋基因诊断的 1 0 年发展来解 于 同证 聚 集 状 态 , 聋 人 之 间 的婚 配 也是 主要 的 婚姻 析转 化 医学推 动耳科 发展 的 的过程及 取得 的成果 。 模 式 。在 基 因诊 断 时代 之前 , 医生 很难 提 供 准 确 的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筛查和突变分析
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筛查和突变分析在现代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筛查和突变分析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随着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技术不断提高,并且人们对遗传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利用遗传学手段对遗传性耳聋的筛查和诊断已经变得日益普遍。
遗传性耳聋是一种由遗传变异引起的失聪疾病。
全球范围内约有6.5%的人患有失聪症,其中20%左右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针对这种遗传性耳聋,人们通过基因筛查和突变分析来诊断病因,以便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延缓或者治疗失聪的发展进程。
基因筛查是指在有关遗传因素的范围内,对一组人群的DNA进行检测,寻找出与某种疾病有关的特定基因。
针对遗传性耳聋,科学家们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先做好样本收集、DNA提取等基础工作,再通过一系列PCR扩增、DNA 分离、测序等技术手段进行基因筛查。
突变分析是指对于遗传性耳聋中所发现的基因,分析其各个位点上是否包含有具有致病风险的突变位点。
这一技术的应用是基于已经建立的突变数据库,通过比对患者的基因序列,找到与库中记录的突变位点高度一致(或者有重叠)的病因位点。
当前,遗传性耳聋的筛查和突变分析主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计算机自动化分析。
其中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指串联DNA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同时进行大量的DNA序列测定,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生理或病理过程的基因识别、连锁分析等工作。
计算机技术很好的整合了基因序列分析、数据库搜索、统计分析和生物信息处理等工作,有效提高了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总之,遗传性耳聋的筛查和突变分析是相当复杂的医学技术,其技术核心主要集中在高通量测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医疗和遗传性耳聋的筛查和治疗中,造福更广大的人民群众。
耳聋基因检测临床应用
耳聋基因检测临床应用耳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据统计,全球约有4660万人患有严重耳聋,而其中大约90%的情况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随着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耳聋基因的检测已经成为预防、诊断和治疗耳聋的一种新型手段。
在此文中,我们将讨论耳聋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
检测原理耳聋基因检测是基于DNA序列的分析技术,该技术可以检测耳聋相关基因的异常,并确定该异常是否导致了耳聋。
耳聋基因检测可以分为两类:单基因遗传性耳聋和多基因遗传性耳聋。
单基因遗传性耳聋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果一个人携带该基因,他或她就会患上此类耳聋。
这类耳聋通常具有明显的家族历史。
多基因遗传性耳聋是由多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果一个人携带多个相关基因突变,则可能患上此类耳聋。
这类耳聋通常没有明显的家族历史,但是其遗传概率更高。
临床应用诊断耳聋耳聋基因检测可以用于诊断患者的耳聋类型。
如果患者的耳聋是单基因遗传性的,那么基因突变会被测出。
如果患者的耳聋是多基因遗传性的,那么检测结果将显示多种基因缺陷。
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并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预测遗传风险耳聋基因检测还可以用于预测患者是否有遗传风险。
如果一个人携带耳聋相关的基因突变,那么他或她的子女也可能患上这种耳聋。
通过耳聋基因检测,人们可以了解患病风险,采取措施提前规避。
个性化治疗耳聋基因检测不仅可以诊断和预测耳聋,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如果一个人的耳聋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那么医生可以针对该基因制定个性化治疗。
如果一个人的耳聋是由多基因遗传性引起的,那么医生可以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可能限制尽管耳聋基因检测具有许多优点,但该检测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耳聋基因检测的可靠程度还不能令人完全满意。
尤其是在多基因遗传性耳聋的检测中,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次,耳聋基因检测还面临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如果通过携带某种耳聋基因来进行筛查,那么该筛查是否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最后,耳聋基因检测的成本也很高,有时无法被一般病人所承受。
为什么要做耳聋基因检测?课件
常见聋病基因
• 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 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耳聋
关系密切; • GJB2 基因: GJB2 基因和先天性聋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先天性聋患 者中携带有GJB2基因突变的约占20%; • • PDS基因: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GJB3基因:我国克隆的第一个遗传病基因;相对较少。
氨基糖甙(苷)类临床药物
依替米星 链霉素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 妥布霉素 奈替米星 大观霉素 异帕米星 新霉素 巴龙霉素 春雷霉素 小诺霉素 西索米星 利维霉素 核糖霉素 福提霉素 阿贝卡星 阿米卡星洗剂 阿米卡星滴眼液 复方新霉素软膏 复方庆大霉素普鲁卡因颗粒 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 复方倍氯米松新霉素贴膏 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 硫酸庆大霉素咀嚼片 硫酸小诺霉素片 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 硫酸新霉素滴眼液 硫酸小诺霉素注射液 硫酸小诺霉素滴眼液 硫酸西索米星注射液 硫酸新霉素片 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 硫酸卡那霉素滴眼液 硫酸核糖霉素注射液 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 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 硫酸西索米星氯化钠注射液 硫酸庆大霉素颗粒 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 硫酸庆大霉素片 硫酸巴龙霉素片 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 硫酸庆大霉素滴眼液 硫酸奈替米星葡萄糖注射液 庆大霉素甲氧苄啶注射 液 妥布霉素氯化钠注射液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妥布霉素滴眼液 注射用硫酸妥布霉素 注射用硫酸卡那霉素 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 注射用硫酸阿米卡星 注射用硫酸链霉素 注射用硫酸奈替米星 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
为50%;如果父母均是聋人,则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75%; (2)耳聋子女的下一代仍可能是聋人,不聋子女的下一代不会再出
现遗传性聋;
(3)这种遗传性聋,没有性别差异。
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
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
由于迟发性耳聋具有隐蔽性,传统的检查方法难免会 有所遗漏。而耳聋基因检测则可以明确遗传病因,预 防迟发性耳聋的发生,保护残留听力,避免听力损伤 加重;同时耳聋基因检测还可以在孕前、孕期、新生 儿等多个时间段对迟发性耳聋进行干预。所以尽早进 行耳聋基因检测还是很重要的。
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
随着耳聋基因组科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 展,耳聋基因研究和临床诊断技术已成为耳聋病 因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对几个 常见耳聋基因进行检测,明确中国人中多数耳聋 受检者的遗传学病因或其致病突变的生缺陷之一。为改进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 提高检出率,减少耳聋残疾发生,作为深圳市政府为群众办实 事项目之一,2012年4月1日深圳市全面启动新生儿耳聋基因 筛查工作。本着免费和自愿的原则,近一年来已筛查超过20万 新生儿,筛查出耳聋基因突变8744例。这一民生工程 在减少 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和实现中关村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等 方面起到了示范全国的作用。
耳聋基因检测意义
核子基因科技公司
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通过耳聋基因检测结果的分析,不仅能确定遗传方式, 计算耳聋再发风险,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患病风险、 携带者风险、子代的再发风险作出准确评估与解释;而 且还可以为受检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终生的遗传学服务。 通过客观、准确的生育指导和干预措施,从根本上预防 和阻断遗传性耳聋,成为实现预防耳聋出生缺陷目标的 重要步骤和手段。
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功能检测,旨在尽早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听力障碍,使患有听力问题的婴儿能够及时接受治疗和康复。
在传统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中,通常采用听力评估和听觉反射筛查等方法,但存在检测准确率不高、漏检率偏高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逐渐成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手段。
遗传性耳聋是导致婴幼儿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患有遗传性耳聋风险的婴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将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与新生儿听力筛查相结合,可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婴儿听力健康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听力筛查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旨在通过研究来确定该筛查方法对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筛查效果和临床应用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遗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手段,为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听力障碍的早期筛查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为新生儿的听力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推动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贡献,为提高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筛查率和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在婴儿期进行听力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潜在的听力问题至关重要。
早期的听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会对孩子的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听力损失是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可以有效地及早发现遗传性耳聋等各种听力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孩子在语言和社交发展方面取得更好的表现。
通过及时的筛查和治疗,可以减少听力问题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能力。
为什么要做耳聋基因检测
为什么要进行耳聋的基因检测?
我国是听障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新生聋儿万余名。引起耳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聋病 患者中,约 60 %的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在正常人群中也存在较高的基因突变致聋 的现象,因此耳聋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但耳蜗结构细微且复杂,无法通过电生理和生化 检测作出病因学诊断,制约了聋病研究的发展。这一切都决定了聋病的基因检测是目前耳聋基因检测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能帮助聋人在基因和分子水平确定耳聋基因,根据病因及早进行 正确的治疗和有效的听力恢复。还能对指导我们生育听力健康的孩子。因为不管父母 是耳聋基因携带者,还是耳聋患者,耳聋基因都可能通过父母向子女传递导致聋儿的 降生。为了避免聋儿的再次降生,在再生育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通过科学的手段生 育正常听力的孩子。
为什么要做耳聋基因检测
核子基因科技
耳聋在生活中很高发
正常群体中携带耳聋基因的比例高达5-6%,其中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出现的遗 传性耳聋非常常见,占遗传性耳聋的70%~80%。这就是耳聋发病率之所以高居不下 的重要原因之一。 隐性遗传的耳聋,往往在出生后就被发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一对听力正常的父 母却生育了一个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这种情况是由于遗传的原因导致的:极有可 能在于这对父母是耳聋基因的携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
意义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耳聋基因检测与诊断的意义
我国科学家1998年成功克隆了人类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疾病基因GJB3。
近年研究证实,先天性颞骨畸形(主要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与SLC26A4基因突变显着相关。
国内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调查研究表明,GJB2突变最为常见,其次是SLC26A4突变,前者突变检出率为21%,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5%;后者突变检出率约15%,明确该基因突变致聋约12%。
迟发性显性遗传性聋患者虽然出生即携带致病突变,但幼年时听力可完全正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听力减退,进行性加重。
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耳聋基因常规检测项目主要有线粒体DNAA1555G基因、GJB2基因、PDS基因、GJB3基因等。
耳聋基因筛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耳聋有关;GJB2基因被认为我国最常见的致聋基因,患儿GJB2基因阳性,应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可能性;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PDS全序列扫描可作为分析诊断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客观指标;还有比较常见的GJB3基因的538C>T为目前已知可诱发耳聋的致病基因。
GJB3基因的538C>T纯合突变,提示目前已经耳聋或以后发生耳聋的机率非常大;而GJB3基因的538C>T杂合突变,提示以后可能发生耳聋或不发生耳聋的可能性均存在,因此需要长时期听力监测。
必须强调指出,目前的耳聋基因检测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影响因素多,临床意义有限,某个项目一次或多次的检测值异常并不一定能
得出耳聋病因的肯定性结论。
而且,耳聋基因检测只是提示在耳聋病因中占很少数的先天性或遗传性聋的可能性,对在耳聋病因中占大多数的后天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聋诊断仅具有排除性诊断方面的参考意义。
由于耳聋基因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较高的携带率,如GJB2、SLC26A4突变在听力正常人群中携带率均为3%,线粒体DNA1555和1494突变携带率约为1/300,听力正常的育龄夫妇携带至少一种基因突变的几率为%。
因此我们认为在有生育要求但无耳聋家族遗传史的听力正常育龄夫妇中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在此基础上对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夫妇提供遗传咨询,这一前瞻性防治策略将阻止较大比例的先天性隐性遗传性耳聋的出生,其意义远远大于对已生育聋儿的正常夫妇进行耳聋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从根本上为预防遗传性耳聋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因此耳聋基因筛查和产前诊断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的目的。
一、预防避免耳聋发生或通过及时治疗延缓听力下降
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的母系遗传线粒体DNA12SrRNA突变相关性耳聋。
突变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这就是在携带此突变的个体中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或者加重耳聋的原因。
如果携带该突变的个体通过基因检测预知自己和家族成员携带这种突变,避免接触氨基糖甙类药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耳聋的发生,
这也正是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所在。
不仅为聋人明确病因,还要为耳聋易感个体提供个体化的遗传咨询和预防措施。
另外一种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延缓听力下降的耳聋类型是由
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此类耳聋的特点是出生时听力多正常,生长过程中听力在诱发因素的刺激下呈波动性的下降,最终发展成重度耳聋或全聋。
此类聋人一般在首次或多次听力下降发生后才会就诊,对于此类听力下降可以按突发性耳聋进行挽救性治疗,治疗及时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听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治疗后还要对患者进行预防听力下降的指导,如避免头外伤、剧烈体育运动、禁止倒立、预防感冒、尽量避免用力咳嗽和擤鼻等。
在新生儿,如果通过基因筛查发现并通过颞骨CT证实个体患有大前庭水管后,则可以对其家长进行预防指导。
二、致聋基因诊断技术对婚配的指导与干预
致聋基因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DNA检测,发现是否有致聋基因,从而明确病因,对耳聋的再次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意义。
目前研究表明,耳聋患者中约50%的耳聋为遗传性耳聋。
GJB2是导致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最常见的基因,在我国约有21%的先天性耳聋患者与该基因相关,其次为PDS基因(即大前庭导水管,在我国接近20%)和线粒体DNA A1555G 突变(1%~2%)。
确诊为遗传性耳聋的患者,如果在择偶时避免选择与自己相同致聋基因的聋哑人,就可以有效降低生育聋儿的风险率。
举例来说,目前约21%的耳聋者是上面所提到的 GJB2相关性耳聋,如果这21%里的耳聋者相互之间婚
配,即双方都是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那么他们生育的下一代100%是聋儿;如果GJB2相关性耳聋者从余下的80%耳聋者(即非GJB2相关性耳聋者)中选择配偶的话,那么生育聋儿的风险性将大大降低。
在这里,相同耳聋基因耳聋者的婚配可以比喻为近亲结婚,因此应该是要尽量避免的。
目前的致聋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为大约60%遗传性耳聋患者做出病因诊断,诊断结果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择偶,从而有效减少聋儿的出生。
三、致聋基因诊断技术对生育的指导与干预
遗传性耳聋是指来自父母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引起听力下降,父母至少有一方为耳聋基因携带者。
均携带隐性遗传耳聋基因的父母,再生育聋儿的风险有25%,显性遗传耳聋再生育则具有50%的风险。
我国每年出生聋儿约3万,约有30万对生有一个聋儿的育龄夫妇面临再次生育另一个聋儿的风险,而且生育了一胎先天性聋儿的夫妇本身就是生育聋儿的高危夫妇,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发生耳聋的准确病因并需要相应的产前诊断技术来确保再次生育成功。
耳聋基因诊断则可以在60%左右的育有遗传性耳聋患儿夫妇再生育计划中发挥作用,保证第二胎不具有导致耳聋的同样缺陷基因,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提供确实的技术保障和支持。
致聋基因诊断技术对正常家庭亦有同样作用。
因为研究发现,GJB2和PDS基因突变导致耳聋的高发病率是有其遗传学基础的,如GJB2基因突变的正常人群携带率在西方为3%左右,而在东亚人群可能为2%左右,研究发现我国人群为3%。
也就是说正常人群同样有风
险生育出GJB2和PDS耳聋的孩子。
这样的话,我们建议有生育要求的夫妇都能进行常见致聋基因突变的筛查,若发现双方均带有相同的突变耳聋基因,对他们的生育要进行全程的指导和干预,这样就可以预防性的减少近1/3-2/5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