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教案_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背诵这首诗。

2.感知思乡诗的特征。

3.体会诗人的柔情与豪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1.设疑法

2.归纳法

3.合作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情是一首老歌,时光悠久依然铭记;乡情是一杯浓酒,千杯入肚更加火热;乡情是封家书,字字传递真心实意。今天我们跟随岑参学习《逢入京使》,一同感受这份乡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诗歌

温馨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别朗读,师生点评。

3.齐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传语:捎口信。

四、解说诗歌

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写写每句诗的内容。

示例: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眼泪沾湿双袖模糊容颜。马上相逢可惜没有笔墨纸砚,只能托您给我的家人报平安。

五、品读诗句

1. 诗人为什么东望故园呢?

明确;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而长安在诗人现在位置的东方,所以要东望故园。

2. 东望故园,诗人怎么了

明确:东望故园,思乡之情难以抑制,诗人哭了,而且非常伤心。诗人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还是止不住。

请同学说说积累的思乡诗。

微讲座1:思乡诗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遭贬流放,或游历山川,或探亲访友。诗人把生活中的见闻和独特的内心体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诗,多充满绵绵的乡愁,抒发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或展现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3.念故乡,诗人要纸和笔做什么呢?

明确:“逢”字照应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诗人要纸笔写家书,正好托故人带回故乡。

请同学说说积累的包含家书的诗句。

补充: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袁凯《京师得家书》)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白居易《西楼》)

客雁秋来次第逢,家书频寄两三封。(杨凌《秋原野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微讲座2:家书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

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启事、题诗、题词、对联等。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家书是书信的一种,是指远在他乡的游子与家人相互来往的信。家书较多的是平安信。家书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家书是在大约文字产生之时就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

六、合作探究

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诗人东望故园,泪水横流,为什么还要别离故乡呢?

1.家庭对诗人的影响。

2.诗人拥有建功边陲的理想。他曾有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3.诗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他曾说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七、名家解读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沈德潜评:“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人人心中说的话,诗人却把这话写成了最高造诣的诗句。(《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八、作业布置

课后自学下面这首诗,体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岑参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岑参

思念故乡柔情

绝唱

建立功业豪情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