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合集下载

名医针灸医案

名医针灸医案

名医针灸医案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名医针灸医案中的经典案例,向我们展示了针灸的神奇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名医针灸医案。

1. 张仲景的针灸治疗皮肤病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记录了许多针灸治疗疾病的案例。

其中一例是关于治疗皮肤病的。

一位患者面部多发丘疹,经过张仲景的针灸治疗后,丘疹逐渐消退,最终痊愈。

这个案例表明针灸对于皮肤病的疗效显著。

2. 王居易的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王居易是唐朝时期的针灸名医,他的针灸医案中有许多关于内科疾病的治疗案例。

比如一位患者患有胸闷气短,经过王居易的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内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其中也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疗疾病的案例。

比如一位女性患者患有月经不调,经过黄帝内经中推荐的针灸治疗方法,她的月经恢复正常。

这个案例说明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的生理功能,对于妇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以上这些名医针灸医案充分展示了针灸的疗效和应用领域之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还可以对一些顽固性疾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仍然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操作。

针灸治疗需要针灸师具备扎针的技术和临床经验,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虽然效果显著,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需要慎重考虑是否使用针灸治疗。

此外,针灸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感染、出血等。

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前,患者应该与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风险和禁忌症。

名医针灸医案是中医宝贵的经验总结,它们向我们展示了针灸治疗的神奇疗效。

然而,针灸治疗仍然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不能盲目追求。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针灸疗法初探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针灸疗法初探
因 , 营卫气血不足 , 外不 固, 邪入侵 , 行 不畅所 致 。 乃 卫 外 血
针灸治病在 于 疏通 经脉 , 调理 脏腑 。《 匮要略 》 金 原
书以整体观念为指 导 , 以脏腑 经络 为依据 , 为疾 病 的发 认 生 发展就是脏腑 功能的失调 和传变 。《 匮要略 》 金 中病 证 论述 紧密围绕脏腑经 络 , 因此 在治 疗中必定涉及能影 响脏 腑经络 的方法 。药 物 、 汤剂可 以调 理脏 腑 的虚实 , 仲景 张 同时强调针刺方法也 具有调理脏腑经络 的功能。 因此 , 首 篇《 匮要 略 ・ 金 脏腑 经络 先后 病篇 》 : 若人 能 养慎 , 云 “ 不 令邪风干忤经络 …… 四肢 才觉 重滞 , 即导 引 、 吐纳 , 灸 、 针
条 虽 然 是 论 述 针 药 在 妇 科 疾 病 中 的 运 用 原 则 , 因 妇 科 病 但
2 4 清泻瘀 热 .
《 金匮要 略 ・ 妇人 杂病 篇》 : 妇人 中 云 “
风, 发热 恶寒 , 经水适 来 , 得七 八 1 热 除脉 迟 , 3, 身凉 和 , 胸 胁满 , 如结胸 状 , 谵语 者 , 为热入 血室 也 。当刺期 门 , 此 随 其实而取之 。 又 “ ” 阳明病 , 血谵 语者 , 为热入 血室 , 下 此 但 头汗 出, 当刺期门 , 随其实 而泻 之。溅然 汗 出者愈 。 热入 ” 血室乃妇人 月经适来或适断时 , 感受外邪 , 邪热 入于血 室 , 引起血热相搏 、 热与血 结而 致。妇人 热入 血 室 , 热 内扰 瘀 肝经 , 出现发热恶寒 时 , 期 门穴 以泻肝 实。血 室隶 属于 刺 肝脉 , 由于热郁于肝脉 而不利 , 故针刺期 门穴 以泻肝实 , 使 热随汗而外泄 , 血室得清 , 诸证 自愈 。

《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研究》

《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研究》

《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研究》一、引言张仲景,医圣之名,其医术之精湛、医德之高尚,历来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他提出的活血通络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探讨其理论内涵、治疗方法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二、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的理论内涵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治疗方法。

他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多与气血不和、经络阻塞有关。

因此,他提出了以活血通络为主的治疗原则,旨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理论方面,张仲景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他强调了气血与经络的相互关系,认为气血的充盈与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因此,他主张通过活血通络的方法,调整气血的运行,使气血充盈、经络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张仲景活血通络法治疗方法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种。

药物疗法主要是通过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性药理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非药物疗法则包括针灸、拔罐、推拿等物理疗法。

在药物疗法方面,张仲景主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辨证施治。

他强调药物的性味归经、药性药理,注重药物的配伍和剂量,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在非药物疗法方面,他善于运用针灸、拔罐、推拿等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张仲景活血通络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它强调了气血与经络的相互关系,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最后,它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病、疑难病具有重要价值,如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等。

在现代医学中,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医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浅析张仲景对针灸的运用

浅析张仲景对针灸的运用

于是 20 0 0多 年前 , 观存 在 的问题 不容 忽视 。 客
中 国古 代哲 学 在本 体 论 上是 生 成 论 , 不 是 构 成 而 论 。本 体论 是本 原 和 本 质 的 统 一 , 五行 学 说 是 生 成 而 论, 只是本 原 , 物 的本 原在 物外 , 不在 物 中 , 事 而 也就 导
大论》 ] 同时 也认 识 到 了“ ” 极 ” , 重 “ 就是 事物 内部 阴 阳
时期 , 尚没有 理论 的 自然科 学 , 当时 所有 的经 验都是 直
观 的 , 乏证 明 的 。不 了解 认识 的层 次 和环 节 , 缺 对认 识
的描述 只见结 果 , 只是 镜 相式 的 反 映 。对 结 果 只是 寻
3 结 语
[ ] 张登本 . 2 中医学基础[ . M]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03 2 [] 20 .4 4
[ ]6 [ ] 庆 其 . 3 [ ]7 王 内经 选 读 [ . 京 : M]北 中国 中医 药 出 版 社 ,0 33— 4 20 .8 5 [] 王庆其 . 4 内经 选 读 [ . 京 : M]北 中国 中医 药 出版 社 ,0 32 20 .7
认识 。
向循环 和封 闭循 环 。五行 学 说 以“ ” 基数来 解 释事 五 为
物 之 间的生 克制 化 关 系 , 助 人 们 认识 事 物 之 间 的广 帮
综上 所述 , 们应 该用 历史 唯物 主义 的观 点 , 我 充分 肯定 阴 阳五行 学说 的合 理 性 和 积 极作 用 , 识 到其 局 认 限性 和 消极影 响 , 这样 一 来 会 更 加 有 利 于 中 医药 事 业
致 了注重 事物 的外 部联 系 而忽 视本 质 的探 究 。认识 上 是朴素的, 不科 学 的 , 测 的成分 多 。阴 阳理论 形成 的 猜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 -回复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 -回复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回复张仲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之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治疗青光哏的方法。

青光哏是一种传染性眼病,主要症状为眼红、眼干、结膜充血、眼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地介绍张仲景治疗青光哏的方法。

首先,张仲景认为青光哏是由邪气入侵而引起的。

他将青光哏分为实证和虚证,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实证青光哏的治疗中,张仲景推荐使用桑叶和连翘。

桑叶和连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的作用。

桑叶可以清热解毒,对于眼部的红肿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连翘则有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可以改善眼部的充血。

在虚证青光哏的治疗中,张仲景推荐使用当归和白术。

当归有补血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可以改善眼部的营养不足;白术则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增强眼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提高眼睛的免疫力。

除了药物治疗,张仲景还提出了一些生活调理的方法。

他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治疗青光哏非常重要。

张仲景建议患者要经常保持眼部的清洁,避免用脏手揉眼睛;不要长时间盯着电脑和手机屏幕,适当眨眼和远离屏幕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合理的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张仲景还提到了针灸疗法对于青光哏的治疗效果。

他认为青光哏与肝经有关,可通过针灸调理肝经,改善眼病症状。

针灸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青光哏的效果。

总结起来,张仲景治疗青光哏主要是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

在治疗实证青光哏时,可采用桑叶和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草药;虚证青光哏则可使用当归和白术等补气养血的药物。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针灸疗法也对于青光哏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然而,治疗青光哏的方法需要因人而异,患者在采取任何治疗方法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典故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传奇

中医典故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传奇

中医典故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传奇在中医学中,张仲景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

他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曾经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针灸疗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医典故中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传奇。

针灸是中医疗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而张仲景则是将针灸疗法发扬光大的人物。

他所开创的“按脉询证、刺络取穴”的方法,被认为是中医针灸学的奠基之一。

这种方法基于对脉搏和经络的观察,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记录了大量的针灸治疗方法。

在这部经典之中,他用精湛的医术描述了许多病症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针灸疗法的内容。

这部经典对于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后世医学家广泛传颂。

在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中,有一些疗效显著的经典案例,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张仲景治疗一位患有顽固头痛的患者。

张仲景凭借其过人的医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决定在患者太阳穴附近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在几次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康复的希望重新点燃。

此外,张仲景还研究并掌握了利用针灸疗法辅助产妇度过分娩过程的技巧,曾在一次难产的情况下成功帮助产妇安全顺利地完成分娩。

这一案例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并被当作张仲景针灸疗法传奇的一部分传扬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他的疗法理念和方法被后来的医学家广泛传承和运用,成为中医针灸学的经典之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张仲景的名字始终与针灸疗法联系在一起。

总结一下,张仲景是中医典故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针灸疗法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并被后世医学家广泛传颂。

他的针灸疗法方法和经典案例成为中医针灸学中的宝贵遗产,为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的传奇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医针灸学传承的传奇。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作者:王家骜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特色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还是位具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

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

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重视预防,截断病情针灸的作用之一是预防保健。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大谷”即经脉,“小溪”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道,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

若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

正因为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张仲景对经络的作用颇为重视,认为:如果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得侵犯经络,如果一时不慎,外邪侵犯了经络,应及时治疗,以冀邪气不得入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如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之,勿令九窍闭塞。

”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就是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经络之气阻滞不通,这时如及时使用以上诸法,以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便不得深入了。

《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还用于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阻断其传,就可以防止变化发生了。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一)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一)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一)张仲景治青光眼引言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由于眼压升高引起的视力丧失。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对治疗青光眼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仲景治青光眼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基本概念青光眼是一种与眼房水循环障碍有关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眼压升高并导致视神经损伤。

张仲景认为青光眼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治疗:1.中药治疗2.针灸疗法3.饮食调理中药治疗张仲景认为中药具有调节气血和湿热的作用,可以帮助治疗青光眼。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苍朮汤:含苍朮、木香、吴茱萸、川芎等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化痰止咳等功效。

•龙泉汤:由黄柏、柴胡、白芍等药材组成,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羌活马蹄丸:含有羌活、川芎、艾叶等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针灸疗法张仲景主张通过针灸疗法来调节经络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针灸疗法:•三阳经针灸法:按摩阳明、少阳和太阳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如太阳穴、阳白穴、巨阳穴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眼部疼痛。

•手三里穴按摩:按摩手三里穴(在手腕背侧,尺骨桡骨之间凹陷处)有助于补益气血、调节阴阳。

饮食调理张仲景强调饮食与治疗青光眼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饮食上的调理方法:•控制摄入盐和咖啡因:过多的盐和咖啡因摄入可能导致眼压升高,患者应该适量摄入这些物质。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维生素C和E能够减少眼睛受损的风险,建议多吃柑橘类水果、坚果和绿叶蔬菜。

结论张仲景的治疗方法结合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和眼房水循环,帮助患者缓解青光眼症状,并减轻视力损失的风险。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定期复诊,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张仲景. 《金匮要略》. 中华书局, 2012. - 王霞, 王欢. 《青光眼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32): .继续中药治疗方剂张仲景的中药治疗青光眼有多种方剂可供选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剂:1.六妙丸:由地龙、川霞草、泽泻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型青光眼。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提纲】一、张仲景简介张仲景(150-219年),字仲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他精通内外兼治,擅长治疗各种疾病,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青光眼简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主要特征是眼内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缩小。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视力。

三、张仲景治疗青光眼的方法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青光眼的治疗记载较少。

但根据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他提出了一些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治疗:张仲景主张运用中药治疗青光眼,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

如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滋阴养肝等药物,以降低眼内压和保护视神经。

2.针灸治疗:张仲景认为针灸对治疗青光眼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眼周穴位和相关的脏腑穴位,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缓解青光眼症状的目的。

3.饮食调理:张仲景提倡饮食清淡,避免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和眼部功能。

四、方法的具体操作和实用性在实际操作中,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需按照药物剂量和用法服用,针灸治疗需在专业针灸师操作。

同时,饮食调理也需要根据个人口味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五、现代医学对青光眼的治疗和预防现代医学对青光眼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

预防青光眼的方法包括定期检查眼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和治疗眼部疾病。

六、结论张仲景的治疗青光眼方法虽然受到时代和医学发展的限制,但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和理念,综合治疗和预防青光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视力。

张仲景对经络的理解

张仲景对经络的理解

张仲景对经络的理解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对经络的理解在中医学中
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关于张仲景对经络的理解的详细内容:
1. 经络的定义:张仲景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
系统,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他将经络比作河流,气血则是河水,通过经络的流动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2. 经络的功能:张仲景认为,经络在人体内部起到了连接各个
脏腑器官的作用,使得气血能够顺畅地运行。

他认为经络是人体的
生命之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依据。

3. 经络的分类:张仲景根据经络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十二经络
和八脉。

十二经络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
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八脉则包括任脉、冲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
阳跷脉。

4. 经络的病理变化:张仲景通过对临床实践的总结,认为经络
在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出现气血不畅、经络阻塞等问题,导致各
种疾病的发生。

他将这些病理变化归纳为经络病,如经络气滞、经
络寒凝、经络湿热等。

5. 经络的调理方法: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调理经络的方法,包
括针灸、按摩、草药治疗等。

他认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气血
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详细介
绍了许多经络调理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总之,张仲景对经络的理解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理论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于脉诊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运用。

他的脉法主要包括了切脉、察脉、诊脉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张仲景的脉法运用进行浅谈。

首先,张仲景的脉法以切脉为主。

切脉是指通过脉搏的感触来推断疾病的性质、病位以及病情轻重。

张仲景提出了“九窍脉象”和“三部切脉”的概念。

九窍脉象是指通过切脉来判断九个窍脏的情况,如舌底、舌根、两颊、鼻、眼、耳、脉、口唇等。

通过九窍脉象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三部切脉是指切脉分别在寸口、关元和太渊三个部位,通过切脉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其次,张仲景的脉法注重察脉。

察脉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强弱、速度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张仲景主张察脉应细致入微,不仅要观察脉搏的快慢、紧松,还要注意脉搏的粗细、有无寒热、有无弦缓等特点。

通过察脉可以了解病人体内的阴阳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向。

最后,张仲景的脉法还包括诊脉。

诊脉是通过切脉和察脉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脉搏的一些特点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张仲景提出了多种诊脉方法,如逆正脉、迟极脉、长短脉等,这些诊脉方法可以进一步细化判断疾病的特点。

张仲景的脉法在古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脉法运用了中医对于脉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结合了他的临床经验。

他注重综合分析判断,重视病人的个体差异和脉象的变化,能够从细微之处观察到疾病的本质。

张仲景的脉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张仲景的脉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脉诊主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感觉,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其次,脉诊只是医生获取病人信息的一种方法,不是万能的,需要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全面判断病情。

此外,脉诊也受到一些条件限制,比如脉搏感触不清等因素可能影响判断结果。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脉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运用切脉、察脉和诊脉等方法,系统地研究脉搏的特点,以此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张仲景治肩周炎的古方

张仲景治肩周炎的古方

张仲景治肩周炎的古方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常常伴有肩胛间疼痛、肩关节僵硬和
活动障碍等症状,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张仲景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著作
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也介绍了一
些用于治疗肩周炎的古方,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温阳祛寒的汤剂,主要成分有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等。

该方具有温阳固表、祛寒解肌的功效,能够改善肩周
炎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疼痛症状。

二. 肩胛骨直接针
肩胛骨直接针是一种通过针灸技术刺激肩胛骨以缓解肩周炎症状的方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这种针刺方法,并且认为它有
效地治疗了多种疾病,包括肩周炎。

该针刺方法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

三. 桂枝附子细辛汤
桂枝附子细辛汤是一种温经散寒的汤剂,主要成分包括桂枝、附子、细辛、甘草、生姜和大枣。

该方具有温阳祛寒、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减轻肩周炎症状,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四. 治疗手法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介绍了一些用于治疗肩周炎的手法,包括拔罐、刺络、拨筋等。

这些手法通过刺激患者的经络和肌肉,缓解了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肩周炎治疗方法。

总之,张仲景的治疗方法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其中包括用药治疗和手法治疗两种方法。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如果需要使用中药治疗,应该注意中药的剂量和配方,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针灸中医名家思想与流派传承

针灸中医名家思想与流派传承

针灸中医名家思想与流派传承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远的历史传承。

在针灸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中医名家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将其传承下来。

本文将探讨几位针灸中医名家的思想以及对其流派的传承。

一、张仲景与“外感内伤”思想张仲景是针灸医学中的传世名家,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中医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张仲景通过对外感疾病的研究和针灸治疗实践,形成了“外感内伤”思想。

他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有关,而治疗应从内部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入手。

此思想强调治疗要结合六经理论,合理运用针灸来改变人体的气血循环,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体内的治疗效果。

张仲景的思想成果为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被广大中医针灸师们充分传承与发扬。

二、黄帝与“针灸经络”思想黄帝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哲学家,也是中医学界公认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针灸经络”思想。

黄帝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身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指导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技法和原则。

他的思想强调了经络与脏腑、气血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和平衡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一思想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针灸师们在学习和传承黄帝的思想中,进一步丰富了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

三、王清任与“辩证施治”思想王清任是现代针灸学的先驱之一,他的学术贡献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清任重点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思想,强调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以此为基础制定针灸治疗方案。

他主张针灸治疗要依据病情的寒热虚实进行辩证,选择不同的针灸方法和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治疗效果。

王清任的思想为针灸学术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对后代针灸师们的学习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针灸中医名家们的思想和流派传承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仲景成功治疗糖尿病的案例

张仲景成功治疗糖尿病的案例

张仲景成功治疗糖尿病的案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然而,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通过他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成功治疗了许多糖尿病患者,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案例。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他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权威之一。

尽管他的医学理论在当代已有所变化,但他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仍然被医学界广泛研究和应用。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治疗糖尿病的案例相对较少,但仍有一些成功的例子。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他成功治疗了一位名叫李某的糖尿病患者。

李某是一名中年男性,患有糖尿病已有数年之久,经过多次就医仍未见效果。

李某的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乏力等,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

在接诊李某之后,张仲景详细了解了他的病情,并仔细观察了他的体征。

根据他的症状和体征,张仲景断定李某属于糖尿病的第二型,也就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基于他的临床经验,张仲景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张仲景对李某进行了针灸治疗。

他针刺了一些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李某的气血运行和内分泌功能。

针灸疗法被认为可以刺激神经系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并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其次,张仲景开出了一剂中药方剂给李某服用。

这个方剂包括了一些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药材,如黄芪、山药、苦瓜等。

这些中药被认为具有补气养阴、降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等作用。

李某按时服用了中药方剂,并根据张仲景的建议进行了一些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经过数月的治疗,李某的症状逐渐减轻,血糖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李某感到自己的体力和精力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也能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他对张仲景的治疗非常感激,并成为了张仲景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广者。

张仲景成功治疗糖尿病的案例虽然不多,但它们证明了他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尽管他的治疗方案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但他的经验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以期为现代针灸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被誉为“医圣”,是中医伤寒理论的奠基人。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针灸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的。

在张仲景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疾病流行。

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针灸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提倡“经络辨证”和“针药并重”的理念。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内经》等经典著作,强调脏腑经络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张仲景根据临床实践,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例如,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烧针”和“火针”等针刺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文献综述,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医学流派的关系等方面。

其中,张志聪的《针灸甲乙经》和肖像的《针灸大成》等著作对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然而,尽管前人对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其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深入研究,对其临床应用的具体细节及疗效评价不够严谨等。

从整体上看,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它强调“扶正祛邪”,注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提倡“经络辨证”,注重根据经络理论进行穴位选取和针刺方法的选择;它“针药并重”,将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特点和价值对于指导现代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的探讨,总结了其特点和价值。

张仲景的介绍

张仲景的介绍

张仲景的介绍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东方医学之祖”。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医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张仲景的生平、医学思想和医学著作进行介绍。

一、张仲景的生平张仲景,字景岳,东汉末年(151年-219年)人,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他的祖父张节、父亲张皓都是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医学训练。

后来,他考取了举人,但因为拒绝担任官职而被贬为长沙县的医生。

在长沙县,张仲景开始了他的医学实践生涯,深入研究各种疾病和药物,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

后来,他又先后在南阳、洛阳等地行医,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张仲景的医学成就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

南朝梁代的医学家陶弘景曾说:“三国至魏晋,医学之学,以张仲景为最。

”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也曾说:“张仲景之为医,可谓精矣。

”二、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两部经典医书《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

这两部书对中国医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为六十篇,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分期、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六经辨证”等诊断方法,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另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也是中医学的一部经典。

全书共分为四十四篇,主要讲述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卫气营血”的理论,阐述了气血运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补虚泻实”、“攻邪扶正”等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张仲景的医学著作除了《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之外,张仲景还著有《内经》、《素问》、《针灸甲乙经》等医学著作。

其中,《内经》和《素问》是中医学的两部经典,被誉为“中医之祖”。

《内经》和《素问》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之祖”。

柳叶针针法

柳叶针针法

柳叶针针法柳叶针针法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针灸医学,是一种经典的治疗方法。

柳叶针针法是针灸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的特点是针灸穴位选择灵活,针法多样,疗效显著。

柳叶针针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针灸治疗的记载,柳叶针针法就是其中之一。

据传,柳叶针针法最早由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生所创立。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柳叶针针法的应用和疗效。

柳叶针针法是一种针灸疗法,它的针头形状类似于柳叶,因此得名。

柳叶针针法的针头比普通针头要细,针身也比较长,因此针灸时比较容易进入皮肤。

柳叶针针法的针头有不同的形状和长度,针头的形状和长度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疗效而选择。

柳叶针针法的针灸穴位选择灵活,针法多样。

在柳叶针针法中,针灸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疗效,选择不同的穴位和针法。

柳叶针针法的针灸穴位涵盖了全身的经络和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身体的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柳叶针针法的疗效显著,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柳叶针针法可以治疗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

柳叶针针法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柳叶针针法的针灸过程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针灸师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法。

在针灸过程中,需要保持针头的清洁和卫生,避免感染。

针灸师需要掌握正确的针灸技巧和方法,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柳叶针针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柳叶针针法的疗效显著,可以治疗多种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柳叶针针法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成为了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简要评价张仲景

简要评价张仲景

简要评价张仲景
张仲景,世界著名的医学家与晚清的名医,出生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死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2年)。

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医学家,也是晚清名医第一人,其姓名及其学术遗产留给了人们今天深刻的印象。

张仲景从小就秀气,有着睿智的思想,他十岁就能精通三百篇《四库全书》,被誉为“童万贤”。

他很早就受到康熙帝的重视,从宫廷学习东汉和南朝医学文献,有着深厚的医学基础。

张仲景在医学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改良了针灸的技术,创造了许多技术操作,成功地把针灸技术用于治病,改变了传统针灸的技术,扩大了其应用。

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药物学家,曾经撰写了《张氏验方》,是我国医学史上首部系统性的药物学著作,对祛病健身药物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还是一位优秀的诊疗医师,他著有《伤寒论》,被称为“中国古代医学典范”,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全面的学术著作,深受后人的敬重和崇尚。

《伤寒论》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鉴别、治疗、防护等措施,对当时的医学和医疗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他还撰写了《金匮要略》、《太极图》、《随园食疗》等书籍,为我国传统医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张仲景具有较强的学术思想,他提出“药以实为鉴”,认为真正有效的药物只能在实验性病例中得到证实,他也提出并强调“脉象以诊为准”,认为脉象是医生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
深受后世的肯定,他的学术思想被认为是我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重要元素。

综上所述,张仲景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医学家,他在医学的改进、药物学的研究和学术思想的阐释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对当今的医学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应得到人们普遍敬仰和尊崇。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

《伤寒杂病论》治法特点《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以伤寒病治疗为主的医学经书,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在医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治疗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

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特点,下面就来一一解析。

治法特点一: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辨证论治,提出了“辩证施治”这一治疗理念。

辨证是中医的基础,也是治疗的关键。

对于疾病的不同类型和病情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精准的辨证,才能针对性地治疗患者。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强调:“方以类聚,病以异治”,即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

治法特点二:通治兼顾《伤寒杂病论》不仅治疗伤寒病,还涉及到其他杂病,治疗范围很广,但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张仲景提出:“上工治未病”,即在患病之前通过调节身体的各个系统,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也是中医的治疗原则之一,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维护身体的健康。

治法特点三:较重于药物治疗《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注重使用中草药制剂,重视中草药的药效及其配伍。

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很多经验丰富的方剂,并指出了不同的药物配伍和用药方法。

草药在中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草药能够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治法特点四:食疗治疗在中医看来,饮食与疾病密切相关,科学的饮食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食疗的治疗方法。

张仲景认为,在治疗疾病期间,应该注意饮食搭配,大力推广食疗,这样有益于患者的调养,而且还能够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治法特点五:以和为贵《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和为贵,不仅药物应该是和而不同,而且还要注意治疗方法的和谐与统一。

张仲景提出,治疗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要注意情志调节,合理搭配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治疗疾病不仅要考虑短期疗效,还要注意长期健康的保护。

总的来说,《伤寒杂病论》的治疗方法具有很多特点,辨证论治、通治兼顾、较重于药物治疗、食疗治疗和以和为贵是这些特点中的重要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作者:王家骜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特色
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还是位具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

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

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重视预防,截断病情
针灸的作用之一是预防保健。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大谷”即经脉,“小溪”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道,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

若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
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

正因为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张仲景对经络的作用颇为重视,认为:如果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得侵犯经络,如果一时不慎,外邪侵犯了经络,应及时治疗,以冀邪气不得入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如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之,勿令九窍闭塞。

”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就是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经络之气阻滞不通,这时如及时使用以上诸法,以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便不得深入了。

《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还用于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阻断其传,就可以防止变化发生了。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整部《伤寒杂病论》,应用针刺的绝大多数为“三阳经疾病”,应用灸法的(包括烧针、熏、熨等)绝大多数为“三阴经疾病”。

我们知道,针法和灸法虽然各有其补泻手法的不同,
但总的来说,就针法和灸法各自的偏重来看,针法用于实证据多,而灸法大多用于虚证。

《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既说明了针和灸在治疗上可以相互补充,也含有针和灸的作用各有所宜的意思。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证治”论伤寒,从而初步形成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总观仲景的所谓六经论治,凡是归入三阳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正常或尚属亢进的阳证,凡是归于三阴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已经衰退的阴证。

正因如此,《伤寒杂病论》中贯穿了“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

推而广之,无论是外感,还是杂病,实证热证,先须考虑用针法治疗,虚证寒证,当须考虑以灸法为主。

事实上,仲景在治杂病使用针灸疗法时,即是采用了这一原则,如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的,使用灸法;而热入血室的,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即是例证。

三阴病证中的厥阴病为伤寒较后的阶段,病情复杂且危重,有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逆,下利吐哕等证。

主要特点为寒热错杂,所以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随证立法。

仲景不仅在药物治疗方面为厥阴病创制了各种方剂,在针灸疗法的应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本条属阳为阴阻之证。

有热有寒,寒热错杂,治疗上颇为棘手。

而仲景独以灸法治之。

清代尤在泾在其《伤寒贯珠集》中对本条作出解释:“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手足厥而脉促者,非阳之盛,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

”此说深得仲景之精髓。

灸而运其经气,其证焉得不解?遵法则而不拘泥之,临床运用灵活效显,着实令人叹服。

勿庸讳言,张仲景被后人遵为“医圣”,故而他的热证忌灸之说,被后世一些医家奉为圭臬,而拘泥执守,限制了灸法的应用范围。

张仲景在他所处的时代,将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后人是应该加以发展、提高的。

所以,热证忌灸论对后世束缚,是张仲景本人也不愿看到的,故其咎不在仲景也。

针药并用,提高疗效
汉代医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内经》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充实和发展,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密切结合起来。

张仲景对此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针灸的操作上,使用了针刺、温针、烧针(火针)、灸、熏、熨等方法。

更为突出的是,纵观整部《伤寒杂病论》,论及针灸者,大多是为提高疗效,把汤药与针、灸等疗法结合起来使用。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言:“妇人之病……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治危得安。

”明确强调了针灸与方药不可偏废的思想。

针灸药
各有所长,针灸药并用,其效果往往比只用一种方法为好。

例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

”风邪太甚,阻于经络,药不胜之,通过针刺风池,风府二穴,以疏通其经络之气,然后再以桂枝汤解其肌表,祛风外出,即获痊愈。

在太少并病中,仲景列出柴胡桂枝汤等方为其主治方,同时又另列二条专用针灸治疗的方法,针药合施,相得益彰。

重视“灸禁”,谨防误治
早在《内经》中,对所谓“刺禁”就有了专门的论述,其中对房事、醉酒、过劳、过饱等都较为重视,认为在这些情况的前后,都不宜针刺。

另外,大热、大汗、大失血、脉与病相逆时,都在禁刺之列。

作为临床大家的张仲景,对针灸的禁忌比较重视,特别是在灸法的禁忌方面发展了《内经》的思想。

《伤寒杂病论》中谈到针灸禁忌或违禁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条文有26条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对于灸法的,常可见到“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等字眼。

总结张仲景的所谓“灸禁”(包括温针、烧针、熨等的禁忌)的范围有:太阳病初起,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中暍,脉浮热甚,微数之脉等证。

“夫灸法当用火,用之不当,则因火为邪恶”。

所以后人称为“火逆”。

太阳篇中有:“太阳病,以火熏之,
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用火熏之法以取汗,纵令汗出,亦由火力劫迫所致,于治为逆,不得汗,则热无从出。

火热灼津,令病人躁扰不安,火入里则伤其阴络,必致便血。

此证由误火引起。

仲景还提到挽救的办法:便血时,但清其热,不必止血,火清邪上,其血自止,治病必求其本也。

太阳病篇又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本条是论述阴虚之证误用灸法的。

以上两条条文从两个方面阐明了违反“灸禁”的后果和病理机制,与前述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是一致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有刺禁、灸禁一类的戒律,然而仲景并不拘泥于兹。

如关元穴,古人认为此穴为孕妇禁刺。

然《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病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

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

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从所列症状来看,本病为妊娠水肿,关元穴对妊娠者,本为禁穴,然《内经》论及孕妇使用峻猛药物及有毒药物时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用药如此,用针亦当如此,且关元穴为治小便不利之特效穴,故仲景敢于打破禁区,于妊娠水肿用之,所谓“有病则病当之”。

实际上,仲景在方药中亦有如此大胆的用法,如怀孕用半夏、附子,甘草、甘遂等反药同用,仲景医术之精,
亦可由此窥见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