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的临床医学专家,以满足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该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具备医学基础知识、临床诊疗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综合素质,以及全面的医学伦理、法律等专业知识。

学生需熟练掌握常见和多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技术,并具备开展临床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研训练和学术交流等。

课程设置广泛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专业,同时注重临床实践,要求学生在医院临床岗位中开展诊疗工作,加强实践能力。

科研训练要求学生承担独立的课题研究,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提高科研能力。

学术交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交流能力。

毕业要求学生掌握临床医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技术,能够独立从事各种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并具备执业医师职称评审及相关专业学术组织会员资格的条件。

同时,也具备在学术界和医疗行业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学科基础:学生应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临床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技术。

2.临床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能够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并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3.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

4.人文素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道德素质,尊重患者的权益,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1.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西医临床知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课程。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经典著作解读、中医理论体系等;西医临床知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学科知识;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技术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技能包括临床操作、病例分析等。

2.实践教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两个方面。

临床实习是学生在医院实际工作中进行的临床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医疗团队的工作,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技能;科研实践是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进行的实际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学位论文:学生在学期末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并符合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可以是其中一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研究,也可以是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的研究等。

4.学术交流和进修:学生被鼓励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创新能力。

学生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境内外的中西医结合培训班、进修班等,以获取更广泛的学术信息和专业知识。

四、评价标准1.学术成绩:学生在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评审中的学术表现将被综合评价。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一、学科简介中西医结合基础是综合应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及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机制的一门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学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之一,是全国首批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长江学者工作岗位的学科。

本学科是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我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教育部理科基础教学与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单位。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是由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

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

主编和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及其他专著多部。

目前已形成以著名专家为核心、高层次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及层次齐全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研究方向1.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研究2.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特别是常见病和难治病)的疗效和机理研究3.应用循证医学评价中医药疗效标准的客观性4.卫生政策与管理(卫生服务管理与成本、卫生经济与中医药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三、培养目标掌握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及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及前沿内容,具有坚实、宽广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具备独立从事有关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能力。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素质,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精神;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四、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根据导师研究方向从下表中选取1门专业课、2门专业基础课,也可经论证、批准由导师自主开设专业课,如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要求,可经导师批准到校外学习其它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水平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临床医学研究人才,以满足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实现科学发展、健康中国的需求。

1、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临床医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

2、掌握获取、发展临床医学科学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3、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会话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科技交流。

4、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验工作的能力,并能针对实际问题设计、开展有效的临床医学研究。

5、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能力,能够有效的申请和管理科研项目。

6、具有较强的医学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遵从感,能够严格执行医疗操作程序,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

二、培养计划
1、学制:3年。

2、学习内容:本专业拟开设9门专业课程,包括临床医学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学、眼科学、皮肤病学以及药理学。

3、论文研究:在3年研究生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完成一篇原创性研究论文,并在学位论文答辩会上陈述论文目标、内容及研究成果。

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中医、中西医结合)

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中医、中西医结合)

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中医、中西医结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国务院环保委员会•【公布日期】1986.11.29•【文号】[86]学位字022号•【施行日期】1986.1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11年2月24日,实施日期:2011年2月24日)废止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中医、中西医结合)([86]学位字022号1986年11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发布)一、培养目标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主,以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

具体要求是: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有良好的医德和作风,具有为四化建设和振兴中医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继承和发展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和某些疑难病症,达到初年主治医师的水平。

3.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教学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一定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年限四至五年。

三、招生工作1.招生对象:(1)医学本科应届毕业生;(2)年龄在35岁以下的历届医学本科毕业生;(3)同等学力者,年龄在35岁以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年以上的中医师;(4)西医本科毕业的住院医师,有2至3年以上临床经验,并有一定中医理论水平,成绩优秀者;以及中医硕士毕业生和少数优秀的高年住院医师,年龄在35岁以下者。

2.招生方法:自愿报名,单位批准。

参加国家规定必须参加的研究生招生科目的全国统一考试;参加由招生单位组织,在研究生统招时间内进行的专业课(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与专业基础课考试(西医本科毕业的,报考时须加试有关中医基础课程),成绩合格,择优录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0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0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0一、培养目标1.深厚的医学理论与基础知识;2.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践能力;3.独立从事临床医学教学和医学科研的能力;4.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医生道德修养;5.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力。

二、培养要求1.培养方式:全日制培养;2.入学要求:具有医学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力;3.培养学制: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时间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4.培养课程:拟设置的课程包括医学研究方法、医学统计学、临床医学基础等必修课程,以及临床研究前沿、医学伦理学等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需求,可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5.学分要求:研究生需修满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后方可毕业;6.科研实践:研究生应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科研任务,并参与科研成果的撰写和发表;7.导师指导:每位研究生必须有一名具有高级专业职务或相应职称的导师进行指导,并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与导师定期交流,接受导师的指导和评价;8.中期评审:在第二学年末,研究生需要完成中期评审,提交中期学术报告,并通过中期答辩;9.学位申请:研究生须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达到学位授予的条件方可申请学位。

三、培养过程1.前期准备:研究生入学后,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研究方向和培养计划。

研究生需参加导师组织的新生学术讨论会,并选择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讨论,明确研究方向和课题;2.课程学习:研究生需按照培养计划修完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参与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等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素养;3.科研实践:研究生需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实验室技术训练和临床实践,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临床操作技能;4.学术交流和发表: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学术报告会等,并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提高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5.中期评审:研究生需在第二学年末完成中期评审,撰写中期学术报告,并参加中期答辩;。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临床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具备扎实的中医临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中医诊断思维和治疗方法,具备独立承担中医诊治任务的能力,并具备开展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潜力的高级人才。

二、培养体系1.培养长度: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包括学术学位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和答辩环节。

2.培养课程:博士研究生需修读一定数量的学术学位课程,包括中医临床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方法等基础课程。

3.科研训练:博士研究生期间需要开展科研项目,包括科研立项、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科研论文撰写等环节。

同时,博士研究生还需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等学术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4.答辩环节:博士研究生完成科研项目后,需要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并申请论文答辩。

答辩小组由校内外专家组成,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评审,并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进行严格评价。

三、培养过程1.第一学年:博士研究生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学术学位课程的学习,学习中医临床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现代医学和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生可选修所感兴趣的方向的选修课程,以拓宽学术视野。

2.第二学年:在第二学年,博士研究生开始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进行相关的实验工作,并逐步开展科研论文撰写。

研究生需定期向指导老师报告研究进展,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方案的修正和改进。

3.第三学年:在第三学年,博士研究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课题,并完善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文的撰写。

研究生还需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4.第四学年:博士研究生在第四学年需要继续完成剩余的研究内容,并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整理。

研究生还需向指导老师请教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确保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内容1.课程学习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学等方面的综合课程。

学生需修读并通过相关课程的考核,全面掌握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2.实习培训学生在学习期间,将进行一定的临床实习培训。

通过在中医医院或相关研究机构的实习,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学习和掌握中医临床实践技能,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和观察病情的能力。

3.科研项目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需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

学生可以选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并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

学生需定期报告研究进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撰写论文。

4.学术交流学生需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

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和学习,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国际交流能力。

5.学位论文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生需准备并完成一篇学位论文。

学生应与导师密切配合,选择一个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并撰写学位论文。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达到学位要求。

三、培养要求1.学术能力学生需掌握扎实的中医临床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学生需通过课程学习和考核,掌握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2.创新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出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并在其中一领域做出独立的贡献。

3.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同行合作,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同时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4.学术道德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和伦理要求,诚实守信,严谨细致地进行研究工作。

四、培养评价学生在培养期间,将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成绩、实习表现、科研项目的进展和学术交流等方面。

评价依据学生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00602)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队精神。

2、培养博学多才,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3、精通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如果第一外语不是英语,则第二外语必须选英语。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2.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

3.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研究。

4.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研究。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的学制为5年。

四、培养方式硕博连续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成立硕博连读研究生指导小组,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组成,其中应有一名校内跨学科的导师或校外导师,研究生导师任组长。

五、课程学习要求应修总学分:40,其中必修不少于26学分,选修不少于12学分。

(一)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硕士阶段)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博士阶段)3.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

4.学位基础课(2-3门)5.学位专业课(2-3门):根据情况,学位专业课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之一:①经典著作或文献阅读:写出读书报告3篇,由导师或导师小组评定成绩,每篇为1学分。

②由本专业组织统一授课,采取课程考试方式③由本专业(未统一开课的)命题并组织考试,具体的考试方式由各专业自行决定。

6.前沿讲座6学分。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可采用讨论班、学术论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

鼓励博士研究生使用外国语进行前沿讲座。

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5709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概况: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校、院领导的重视培植及老一辈中西医结合专家带领下,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良好的学术积淀。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于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63项,获科研经费661万元,并获得多项省部级成果及专利。

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护理学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及培育项目)6个:脾胃病科、神志病科、肾病科、肛肠科、护理学科、中医预防保健科;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3个:针灸学、脾胃学、中医预防医学(培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2个: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胃缓(胃下垂)”牵头单位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脾胃病科、中医康复科、中西医结合肾病专科、中医脑血管病专科、中西医结合心力衰竭专病、中医妇科、呼吸科、中医肛肠科、乳腺科。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硕士生导师达120人,其中有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同领域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

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所临床医学院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单位作为教学基地,临床及科研能力强。

二、培养目标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同时掌握必要的现代医疗技术,具有较强的传承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临床研究能力,身心健康,善于沟通,能够独立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政治方面: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医药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

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

热爱中医药事业,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博士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有献身于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能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全面了解临床医学的发展动向,掌握本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评价手段,能独立承担和主持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学术交流能力,能在本学科前沿学术领域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详见当年医学院招生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

三、学制及修业年限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8年;直博生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最长修业年限为8年;四、培养方式着力塑造以“立德树人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博士生导师教育文化观,强化博士生导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博士生导师做好博士生求知的指导者、学术的引路人和品德的垂范者。

1、博士生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

强化导师在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责任,特别是在博士资格考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预答辩等环节中的指导和督促作用。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3、导师应加强对博士生的培养过程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调整博士生的培养计划,使博士生培养、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五、课程设置A. 普通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选修公共必修课程2门,分别为博士生英语课程和博士生政治课程,专业学位课程2-4门,其中导师讲授课程限1门。

跨学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2-3门本学科的硕士生主干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理论学习:深入理解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中西医融合的理论和实践。

2.临床实践:通过实习和临床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病例分析能力,为将来独立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科学研究:具备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计划硕士阶段培养时间为3年,博士阶段培养时间为4年。

1.前两年(硕士阶段):1.1.课程学习:研究生接受包括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医学基础、中西药学、中医诊断、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同时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

1.2.实习实践:研究生在校内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参与病例讨论和诊疗方案制定。

1.3.学术研究: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学习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撰写科研论文。

2.后两年(博士阶段):2.1.专业课程学习: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的课程学习,包括研究生课程和研讨会。

2.2.临床实践:进一步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高级诊疗技术,独立承担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参与多学科团队的临床研究。

2.3.科学研究:开展独立的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三、评估和考核1.学期评估: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实习情况、科研进展等进行学期评估。

2.毕业论文及答辩:研究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并开展答辩。

3.科研成果: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

4.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习和临床能力考核,评估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水平。

四、师资力量和资源1.专业导师:硕士和博士阶段均配备专业导师,具有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2.校内医院:学校配备带有临床医师执业资格的校内医院,为研究生提供临床实践和实习机会。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研究人才。

通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实践,培养博士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医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具备临床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能够解决临床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

二、培养要求1.具备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2.具备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熟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3.掌握各种研究方法,独立进行医学科研;4.具备一定的学术交流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三、培养内容1.学习课程(1)医学基础理论课程:包括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课程;(2)临床医学理论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眼耳鼻喉科学等临床学科的理论知识;(3)研究方法课程:包括统计学、流行病学、控制组设计、临床试验设计等研究方法的课程。

2.实践训练(1)临床实习:在医院临床科室进行不同的轮转实习,熟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学习各种临床操作技能;(2)科研实践: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分析,学习科研方法和科研道德,培养科研创新能力;(3)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交流能力。

四、培养方案1.入学前的准备(1)具备相关学科专业的本科学历,考取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2)确定研究方向和导师,并与导师沟通,确定研究课题。

2.培养过程(1)第一学年:学习医学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考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2)第二学年:学习临床医学理论课程,参与临床实习,熟悉临床科研工作;(3)第三学年:学习研究方法课程,参与科研项目,掌握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4)第四学年:进行科研工作,深入研究课题,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准备;(5)第五学年: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并取得博士学位。

五、培养考核1.学习考核:通过课程考试,检验学习成果;2.临床实习考核:参与临床实习,完成实习任务;3.科研项目考核:参与科研项目,按时完成任务,取得研究成果;4.博士论文答辩: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取得博士学位。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和西医综合知识与技能的临床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熟悉中西医结合理论和方法,掌握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与治疗技术,具备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进行医学研究和开展临床教学的能力,为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内容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医学英语、医学科研方法学、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提供中医和西医结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

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提供相关领域的选修课程,如中医药学、中医针灸学、中医推拿学、中医养生等。

4.临床实践:通过在医院实习,学生将参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并实际操作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技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5.科研与创新:培养学生具备进行中西医结合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论文撰写、学术报告等,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三、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病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师制度: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位具有丰富临床和研究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的发展。

3.实践教学:通过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实践,学生将结合理论与实践,加强临床技能与创新能力。

4.学术活动:学院将定期组织各类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扩展学术视野。

5.评估与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定期考核,包括课程考试、临床实践评价、学术论文评审等。

四、培养要求1.基本技能:学生需掌握基本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辨证施治等。

2.独立思考: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并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临床医学研究人才,以满足医学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需求。

其培养目标和要求如下:1. 掌握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

2. 具备临床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临床医学研究。

3.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

4. 具备良好的科研伦理素养和学术道德观念,能够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学术活动。

5. 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研究。

二、培养内容和方法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

1. 理论学习:研究生期间,学生需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包括临床医学理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

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将掌握临床医学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方法。

2. 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需参与临床实践,积累实际临床工作经验,了解医疗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医疗流程。

同时,学生需参与科研实践,与导师和团队成员一起开展科研项目,并参与科研成果的撰写和发表。

3. 学术研究: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重点在于开展学术研究。

学生需选择研究方向,进行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实践探索。

通过参与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三、培养计划和时间安排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通常为3-5年,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 第一年: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包括临床医学理论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

同时,开始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2. 第二年: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并逐渐深入研究方向。

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导师和团队成员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3. 第三年:进一步深入研究方向,独立进行学术研究。

参与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合作,并发表学术论文。

4. 第四年及以后:继续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能够在相关临床专科领域独立担负临床专科的诊疗工作,并能够在相关专科领域独立担负临床应用研究和临床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知识目标: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医学专业知识;掌握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专科诊疗工作必需的医学人文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专科诊疗工作所必需的临床专业知识;掌握从事相关专业临床研究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能综合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临床诊疗和临床研究工作。

2.技术目标:掌握在相应专科领域独立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的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掌握独立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3.能力目标:围绕临床诊疗能力、医学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以下目标:(1)能够有效地处理医患关系和诊疗活动过程前中后的动态变化;(2)能够有效地与其他医疗人员开展协作,提供更佳的医疗服务;(3)能够参与组织可持续性医疗活动、资源分配决策和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有效性;(4)能够负责任地运用其专业技能和影响力促进患者个体、社区和群体的健康和幸福;(5)能够终身致力于思考性学习,以及医学知识的创新、传播、运用和转化;(6)能够在职业相关的法规和个人行为的高标准要求下,通过从事符合伦理要求的医疗实践,为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幸福服务。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医学下设各二级学科的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包括: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疼痛医学、全科医学、儿内科学、儿外科学、临床病理学、危重症医学。

三、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因培养需要延期培养者最长可延期2年。

四、课程培养要求(一)博士学位课程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0602 )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具有坚实、广博、深厚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
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3、精通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
交流的能力。

如果第一外语不是英语,则第二外语必须选英语。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2、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临床和实验研究。

3、中西医结合儿科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4、中西医结合妇科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5、中西医结合脊柱疾病临床康复及实验研究。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3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3学分,选修不少于2学分。

课程学习时间由导师组根据科研工作安排确定,在申请答辩之前修完全部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一)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6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外语1学分
2、学位专业课:2学分
3、前沿讲座:5学分
前沿讲座旨在使博士生了解本学科及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博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前沿讲座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

主要采取3种方式:
(1)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讨论会2学分
参加院系或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0.1学分/次
参加全国性及更高级别的学术会议0.2学分/次
(2)综述或课题报告2学分
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做综述或科研报告6-8次,其中至少在学科或院系报告2次。

由导师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获得学分。

在本研究所做的综述或报告0.2学分/次
在学科做的综述或报告0.4学分/次
在医学院做的综述或报告0.6学分/次
(3)课题计划书撰写1学分
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一份科研基金计划书,要求立题新颖、思路清晰、课题设计合理。

由导师组进行评审,评审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二)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三)补修课: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入的博士生必须补修本专业硕士生主干学位课程2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博士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博士生学习的学位课程中有与应补修的课程相同,且考试成绩合格者,可以免考。

六中期考核
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要求在第三学期完成。

由5-7名专家组成考核委员会负责对博士生入学以来的思想表现、科研能力、论文的设计与准备及健康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评。

考核合格者进入博士论文研究与写作阶段。

考核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选题和开题报告
博士论文的选题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熟悉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前沿的基础上,明确主攻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题目。

博士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工作前必须先进行开题报告,听取专家意见,完善论
文思路,开题报告要求在第二学期完成。

2、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按照《山东大学论文规范》要求执行。

论文应数据可靠,分析合理恰当、写作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
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及导师组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论文研究进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课题得以顺利进行。

4、学位论文预答辩
博士研究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个月,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进行预答辩工作。

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5、科研论文发表要求
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SCI或两篇EI收录的科研论文或取得一项发明专利。

论文必须是学位论文工作的科研成果;作者第一单位必须是山东大学,文献综述和摘要等不计在内。

八实践环节
由导师组负责安排临床实践,轮转相关专业、相关科室。

由导师组进行考核并做出评估。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著作
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中医内科学》
3.《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4.《中医儿科学》
5.《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6.《中医妇科学》
7.《康复医学》
8.《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
9.中医四部经典著作
期刊
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中医杂志》
3.《上海中医药杂志》
4.《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5.《中医药学报》
6.《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7.《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