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归纳法(难点突破,教师版)

合集下载

数学归纳法经典难题详解

数学归纳法经典难题详解

数学归纳法经典难题详解
1. 引言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常用的证明方法,可以用来证明一类具有递推结构的命题。

本文将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并详解数学归纳法在解决经典难题中的应用。

2.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数学归纳法包括两个基本步骤:基础情形的证明和归纳步骤的证明。

首先,我们需要证明基础情形下命题的正确性,即当$n$取某个特定的值时,命题成立。

接下来,我们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然后通过推理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对于所有非负整数$n$都成立。

3. 经典难题解析
3.1 题目1
这是一个经典的数学归纳法难题,题目要求证明某个性质对于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首先,我们证明基础情形的正确性,然后利用归纳假设和推理证明归纳步骤的正确性。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某个性质对于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

3.2 题目2
这是另一个经典的数学归纳法难题,题目要求证明某个等式对于所有非负整数$n$都成立。

我们同样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证明基础情形的正确性,然后通过归纳假设和推理证明归纳步骤的正确性,最终得到结论:某个等式对于所有非负整数$n$都成立。

4. 结论
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解决一类具有递推结构的问题,其中经典难题是数学归纳法的重要应用之一。

本文介绍了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解析经典难题的过程,展示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希望这篇文档能对读者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提供帮助。

> 注意:本文所引用的数学归纳法难题以及解答仅供参考,建议读者自行验证相关内容的正确性。

数学归纳法教案含答案金锄头文库

数学归纳法教案含答案金锄头文库

数学归纳法教案含答案金锄头文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数学选修22》的第三章“数学归纳法”。

具体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详细内容如下:1.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2.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阐述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

3.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数学归纳法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

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证明方法。

2.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步骤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数学归纳法学习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数列求和问题)引入数学归纳法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介绍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2)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础步骤和归纳步骤。

3. 例题讲解:(1)讲解数学归纳法在数列求和中的应用。

(2)分析归纳假设在解题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数学归纳法的证明题。

(2)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2. 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与步骤(2)数学归纳法的原理(3)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证明:1+2+3++n = n(n+1)/2(2)证明:对于任意正整数n,都有2^n > n。

2. 答案:(1)证明:① 当n=1时,1=1(1+1)/2,等式成立。

② 假设当n=k时,1+2+3++k = k(k+1)/2,等式成立。

则当n=k+1时,1+2+3++k+(k+1) = k(k+1)/2 + (k+1) = (k+1)(k+2)/2,等式也成立。

(2)证明:① 当n=1时,2^1 > 1,不等式成立。

如何突破数学归纳法教学难点

如何突破数学归纳法教学难点

归 纳 法 是 由特 殊 命题概 括 出 一 般 命 题 的 方 法
例如
:

13 2“
n “
+
+
5 5 5
x x
l 是 6 Z是 6
,
所 以 对 于 任 何 自然 数 。
+
x n
的倍数 , 的倍数

(特 殊 )

,
6
的 倍数
告 ( 一般 )

!
归 纳 法 导 出 的 结 论 不 一 定可 靠 , 有 时 正 确 , 有 时 不 正 确
,
也 往 往 是死 记 硬 套

,
具 体 表 现 在不 了 解 第 二 个 步 骤 所起 的 作

并 且 不 能 根 据归 纳 假 设 来证 题 一

因此

,
数 学归 纳 法 是 中学数 学 课 中较 大 难 点 之 一
下面 对这 一 节 的 教 学 谈 谈 个 人 的 几 点 作 法 : 从 具 体 问 题 引 出教学 归 纳 法

这 样归纳 的 结 论 就 不
为 了要 证 明对 一 切 自然

一 定正 确

,

在 数 学里
,
,
我们 运 用 的 归 纳 法 正 是 前 面 一 种
,
因此
,
数 命 题都 成立 必 须 具备 部分 事 实 和理 论 规 律
是 我 们得 到 一 个 特 殊的 推理 方 法
:
这 就是 要 有 命 题 的 特殊 性 和 延 续性
,
你们 产生 这 种 想 法 主 要 是 对 儿的 任 意 性 理 解 不 正 确 其 实 存与 怠 +

数学归纳法实用教案

数学归纳法实用教案

数学归纳法实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数学选修22》的第三章“数学归纳法”。

具体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步骤和应用。

重点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步骤,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数学命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特别是第二步的证明方法。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步骤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数学归纳法》学习笔记、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与数学归纳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步骤。

(2)以实例演示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强调第二步的证明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数学归纳法证明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2. 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步骤(2)数学归纳法证明实例(3)随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1+3+5++(2n1)=n^2(2)1^3+2^3+3^3++n^3=(1+2++n)^2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数学归纳法在数学竞赛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特别是第二步的证明方法。

2. 例题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步骤的详细解释。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证明题目的过程和教师的巡回指导。

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难度和答案的详细解释。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掌握程度的评估和竞赛级应用的探索。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归纳假设的正确性:学生必须明白归纳假设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数学归纳法解题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数学归纳法解题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数学归纳法解题数学 法是高考考 的重点内容之一 . 比与猜测是 用数学 法所体 的比 突出的思想,抽象与概括,从特殊到一般是 用的一种主要思想方法.● 点磁(★★★★ )是否存在 a 、 b 、 c 使得等式 1· 22+2· 32+⋯ +n(n+1) 2=n(n1)(an 2+bn+c).12●案例探究[例 1] 明:不 正数 a 、 b 、 c 是等差数列 是等比数列,当n > 1,n ∈N * 且 a 、 b 、c 互不相等 ,均有: a n +c n > 2b n .命 意 :本 主要考 数学 法 明不等式,属★★★★ 目.知 依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 及数学 法 明不等式的一般步.解分析: 分 明不等式 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均成立,不 只 明一种情况.技巧与方法: 本 中使用到 : (a k - c k )( a - c)>0 恒成立 (a 、b 、c 正数 ),从而 a k+1+c k+1> a k · c+c k · a.明: (1) a 、 b 、 c 等比数列, a= b,c=bq(q >0且 q ≠ 1)qnn bnnnn1 nn∴ a +c =+b q =b (q n +q )> 2bq n(2) a 、 b 、 c 等差数列,a n c n> ( ac n*2b=a+c 猜测 2) ( n ≥ 2且 n ∈N )2下面用数学 法 明:①当 n=2 ,由2 22,∴a 2c 2ac 22(a +c )> (a+c)2()② n=k 成立,即 akck22 (ac ) k ,2当 n=k+1 ,a k 1 c k1 1 (a k+1 k+1 k+1 k+1+c +a +c )24> 1(ak+1+ck+1+a k·c+c k· a)= 1(a k +c k )(a+c)44> (ac)k· (a c)=( a c )k+1222[例 2]在数列 { a n } 中, a 1=1,当 n ≥ 2 , a n ,S n ,S n - 1成等比数列 .2(1)求 a 2,a 3,a 4,并推出 a n 的表达式; (2)用数学 法 明所得的 ; (3)求数列 { a n } 所有 的和 .命 意 :本 考 了数列、数学 法、数列极限等基 知 .知 依托:等比数列的性 及数学 法的一般步.采用的方法是 、猜测、 明 .1舍去, 一点往往容易被忽 .解分析: (2) 中, S k =-2k 3技巧与方法:求通 可 明 {1 } 是以 { 1 } 首 , 1公差的等差数列, 而求得通项公式 .解:∵ a n ,S n ,S n - 1成等比数列,∴ S n 2=a n ·(S n - 1)(n ≥ 2)22(1)由 a 1=1,S 2=a 1+a 2=1+ a 2,代入 ( *)式得 :a 2=-23由 a 1=1, a 2=- 2 ,S 3= 1+a 3 代入 ( *)式得: a 3=- 2331512同理可得: a 4=-,由此可推出: a n =235( 2n 3)( 2n 1)(2)①当 n=1,2,3,4 时,由 (* )知猜测成立 .②假设 n=k(k ≥ 2)时, a k =-2成立3)(2k 1)( 2k 故 S k 2=-2· (S k - 1) ( 2k3)(2k 1) 2∴ (2k - 3)(2k - 1)S k 2+2S k - 1=0∴ S k =1 ,S 1 (舍 ) 2k k2k 31由 S k+1 2=a k+1· (S k+1- 1),得 (S k +a k+1)2=a k+1(a k+1+S k - 1)221 22a k12 ak 11( 2k1)2ak 12k 1 a k 12k 1 ak 12ak 12即 nk 命题也成立 .[ 2( k 1) 3][ 2(k,11) 1]1( n 1)(* )( n 1)(n 1)由①②知, a n = 2( n 对一切 n ∈ N 成立 .(2n3)( 2n 2)1)1(3)由 (2) 得数列前 n 项和 S n = ,∴ S= lim S n =0.2n1n●锦囊妙记(1)数学归纳法的根本形式设 P(n)是关于自然数 n 的命题,假设 1° P(n 0)成立 (奠基 )2°假设 P(k)成立 (k ≥ n 0),可以推出 P(k+1) 成立 (归纳 ),那么 P(n)对一切大于等于 n 0 的自然数 n 都成立 .(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具体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不等式,数的整除性,几何中计算问题,数列的通项与和等 .●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1.(★★★★★ ) f(n)=(2 n+7)· 3n +9, 存在自然数m,使得对任意 n ∈ N ,都能使 m 整除f(n),最大的 m 的 ()2.(★★★★ )用数学法明3k≥ n3(n≥ 3,n∈N )第一步 ()A. n=1B.n=2C.n=3D. n=4二、填空3.(★★★★★ )察以下式子:113,1115,11117⋯可2222323 2 232424出 _________.4.(★★★★ ) a1=13a n,a2,a3,a4,a5的分 _________,由此猜测,a n+1 =a n23a n=_________.三、解答5.(★★★★ )用数学法明4 2n1+3 n+2能被 13 整除,其中 n∈N* .6.(★★★★ )假设 n 大于 1 的自然数,求:11113n1n 22n .247.(★★★★★ )数列 { b n} 是等差数列, b1=1,b1+b2+⋯+b10=145.(1)求数列 { b n} 的通公式 b n;1)( 其中 a> 0且 a≠1) S n是数列 { a n} 的前 n 和,(2)数列 { a n} 的通 a n=log a(1+b n比 S n与1log a b n+1的大小,并明你的 . 38.(★★★★★ )数 q 足 |q|<1,数列 { a n } 足:a1=2,a2≠ 0,a n·a n+1=- q n,求 a n表达式,又如果lim S2n< 3,求 q 的取范 .n参考答案点磁41(a b c)6a3 1解:假存在 a、b、c 使的等式成立,令 n=1,2,3,有222b c)b11(4a2c10709a3b c于是, n=1,2,3 下面等式成立1· 22+2 · 32+⋯ +n(n+1)2= n( n1) ( 3n211n 10) 12S n=1· 22+2· 32+⋯ +n(n+1)2n=k 上式成立,即k (k1)2S k=(3k +11k+10)12那么 S k+1=S k+( k+1)( k+2) 2= k (k1)(k+2)(3 k+5)+( k+1)( k+2) 22= (k 1)(k 2)(3k 2+5 k+12k+24)12= (k 1)(k2)[ 3(k+1)2+11(k+1)+10 ]12也就是说,等式对 n=k+1 也成立 .综上所述,当 a=3,b=11,c=10 时,题设对一切自然数n 均成立 .歼灭难点训练一、 1.解析:∵ f(1)=36, f(2)=108=3 × 36,f(3)=360=10 × 36 ∴ f(1), f(2),f(3) 能被 36 整除,猜测 f(n)能被 36 整除 . 证明: n=1,2 时,由上得证,设 n=k(k ≥ 2)时,k整除,那么 n=k+1时, f(k)=(2 k+7) · 3 +9 能被 36 f(k+1)- f(k)=(2 k+9) · 3k+1(2k+7)· 3k=(6k+27) · 3k - (2k+7)· 3k=(4k+20) · 3k =36(k+5)· 3k -2 (k ≥2)f(k+1) 能被 36 整除∵ f(1) 不能被大于 36 的数整除,∴所求最大的 m 值等于 36.答案: C2.解析:由题意知n ≥ 3,∴应验证 n=3.答案: C二、 3.解析: 11 3即1 (1 12 1 1 122 21) 2111 1 5,即11 (2 1 2 2 12 232 3(1 1) 2 1) 22 1归纳为 11 1 (n 1 2n 1 (n ∈ N *)2 2 32 1) 2n 1答案 :111( n 1 2n 1 (n ∈ N * ) 22 321)2 n 13a 13 1 33解析2 同理 ,4.: a 2a 1 3 172 532a 33a 2 33,a 433,a 533,猜测 a n3a 2 3 8 3 59 4 510 5 5n 5答案 : 3 、 3 、 3 、 3n 37 8 9 10 5三、 5.证明: (1) 当 n=1 时, 42×1+1 +31+2 =91 能被 13 整除(2)假设当 n=k 时, 42k+1+3k+2 能被 13 整除,那么当 n=k+1 时,4+3=4·4+3·3-4·3+4·3107∴当 n=k+1 也成立 . 由①②知,当n ∈ N * , 42n+1+3n+2 能被 13 整除 .6. 明: (1) 当 n=2 ,117 132 12 2 12 24(2)假 当 n=k 成立,即111 13k1 k 22k 24那么当 n k 1时,1 11111 12k 2k 1 2k 2 k 1 k 1k 2 k 313 1 1 113 1 124 2k 1 2k2 k 1 242k 1 2k213 113 24 2(2k 1)(k1) 24b 1 1b 11 7.(1)解: 数列 { b n } 的公差 d,由 意得10b 1 10(101)d 145d,∴b n =3n - 232(2) 明:由 b n =3n - 2 知S n =log a (1+1)+log a (1+ 1)+ ⋯+log a (1+1 )43n 2=log a [ (1+1)(1+1)⋯ (1+1 )] 43n 2而 1log a b n+1=log a 33n 1 ,于是,比 S n31(1+) 与 3 3n1 的大小 .3n 2取 n=1,有 (1+1)= 383433 1 1取 n=2,有 (1+1)(1+ 1)383733 24推 : (1+1)(1+1)⋯ (1+ 1)> 33n 1 43n 21 与log a b n+1 31(* )1 比 (1+1)(1+) ⋯4①当 n=1 ,已 (* )式成立 .②假 n=k(k ≥ 1) (* )式成立,即 (1+1)(1+1 )⋯ (1+ 1 2)> 33k 14 3k当 n=k+1 , (11)(1 1)(11 )(13(k 1 ) 3 3k 1(1 1 )4 3k 2 1)23k 1 3k 2 3 3k 13k1( 3k 2 3 3k 1) 3 ( 3 3k 4) 33k 1(3k 2) 3( 3k 4)(3k 1)2 9k 4( 3k 1)2(3k 1)233k 1(3k 2)33k 433(k 1)1从而 (1 1)(11) (11 )(1 1 ) 33( k 1) 1 ,即当 n=k+1 , (* ) 式成立43k 2 3k 1由①②知, (* )式 任意正整数 n 都成立 .于是,当 a > 1 , S n >1log a b n+1,当0< a <1 , S n < 1log a b n+1338.解:∵ a 1· a 2=- q,a 1=2,a 2≠0,9∴ q ≠ 0,a 2=-,2∵ a n · a n+1=- q n ,a n+1· a n+2=- q n+1两式相除,得a n 1 an 2,即 a n+2=q · a nqn1n于是, a 1=2,a 3=2 · q,a 5=2·q ⋯猜测: a 2 n+1=-q (n=1,2,3, ⋯ )2 q k 1 n时 (k N )2k 1合①②,猜测通 公式 a n =1 q k n 2k 时( k N )2下 : (1)当 n=1,2 猜测成立 (2)n=2k - 1 , a 2k - 1=2· q k -1n=2k+1 ,由于a 2k+1=q · a 2k -1∴ a 2k+1=2·q k 即 n=2 k - 1 成立 .可推知 n=2k+1 也成立 .n=2k , a 2k =-1q k , n=2 k+2 ,由于 a 2 k+2=q · a 2k ,2所以 a 2k+2=- 1q k +1, 明 n=2k 成立,可推知n=2k+2 也成立 .2上所述, 一切自然数n,猜测都成立 .2 q k 1 当 n时 ( k N )2k 1所求通 公式a n =1 q k 当 n 2k 时 (k N )2S 2n =( a 1+a 3⋯ +a 2n -1)+( a 2+a 4+⋯+a 2n )=2(1+q+q 2+⋯+qn-1)-1(q+q 2+⋯ +q n )22(1 q n) 1q(1 q n) ( 1q n)( 4 q ) 1 q 2(1 q) 1 q 2由于 |q|<1,∴ lim qn0,故 lim S 2n= (1q n )( 4q )nn1 q2依 意知4 q < 3,并注意 1- q > 0,|q|< 1 解得- 1< q <0 或 0< q < 22(1 q)5。

抛物线(难点突破,教师版)

抛物线(难点突破,教师版)

抛物线【真题感悟】: 1、(2009年江苏高考第22题)在平面直接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C 的顶点在原点,经过点A (2,2),其焦点F 在x 轴上。

(1)求抛物线C 的标准方程;(2)求过点F ,且与直线OA 垂直的直线方程;((,.【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直线、抛物线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基本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2、(2016年江苏高考第22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直线l :x y 2=0,抛物线C :y 2=2px (p >0).t ())0(423)2()22(22222>+=−−+−=m m m s s s s m f −−(1)若直线l 过抛物线C 的焦点,求抛物线C 的方程;线上因此,线段PQ 的中点坐标为 ②因为在直线上 所以,即由①知,于是,所以因此的取值范围为【考点定位】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 【典例导引】::l (2,).p p −−(2,).M p p −−y x b =−+(2)p p b −=−−+22.b p =−20p b +>2(22)0p p +−>4.3p <p 4(0,).31、最值、范围在利用代数法解决范围问题时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利用判别式来构造不等关系,从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2)利用已知参数的范围,求新参数的范围,解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在两个参数之间建立等量关系;(3)利用隐含或已知的不等关系建立不等式,从而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4)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5)利用函数的值域的求法,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例1、【2019年高考浙江卷】如图,已知点为抛物线的焦点,(((2)设,重心.令,则.由于直线AB 过F ,故直线AB 方程为,代入,得,(1,0)F 22(0)y px p =>S (,),(,),(),A A B B c c A x y B x y C x y (,)G G G x y 2,0A y t t =≠2A x t =2112t x y t −=+24y x =222(1)40t y y t−−−=故,即, 所以. 又由于及重心G 在x 轴上,【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例2、【2017年高考浙江卷】如图,已知抛物线,点A ,,抛物线上的点.过点B 作直线AP 的垂线,垂足为Q . 24B ty =−2B y t=−212(,)B t t−11(),(3)3G A B c G A B c x x x x y y y y =++=++2x y =11()24,−39()24,B 13(,)()22P x y x −<<(1)求直线AP 斜率的取值范围; (2)求的最大值.(|令,因为, 所以 f (k )在区间上单调递增,上单调递减,因此当k =时,取得最大值. ||||PA PQ ⋅3()(1)(1)f k k k =−−+2()(42)(1)f k k k '=−−+1(1,)2−1(,1)212||||PA PQ ⋅271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方程、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运算求解能力,通过表达与的长度,通过函数求解的最大值.2、定点、定值、存在性证明:定点、定值、存在性问题多以直线与抛物线为背景,常与函数与方程、向量等知识交汇, 形成了过定点、定值等问题的证明.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引进参变量表示所求问题,根据(例 记同理可得,,所以,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PA ||PQ 3()(1)(1)f k k k =−−+||||PA PQ ⋅221N x n =+2N y n =1M N MN M N y y k x x m n−==−+MN 212(21)y m x m m n−=−−+即,因为,所以进一步化简可得, 令,即,可得, 所以直线MN 过定点,该定点的坐标为.【点评】圆锥曲线中定点问题的常见解法:(1)假设定点坐标,根据题意选择参数,建 以例0,N 为原点,,,求证:)因为抛物线y 2=2px 经过点P (1,2),=2,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y 2=4x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 又P A ,PB 与y 轴相交,故直线l 不过点(1,-2).从而k ≠-3. 所以直线l 斜率的取值范围是(-∞,-3)∪(-3,0)∪(0,1). (2)设A (x 1,y 1),B (x 2,y 2).由(1)知,. 直线P A 的方程为. ()21m n y x mn +=+−2m n mn +=12(1)0x mn y −−−=10y −=1y =1x =(1,1)QM QO λ=QN QO μ=12224k x x k −+=−1221x x k =1122(1)1y y x x −−=−−令x =0,得点M 的纵坐标为. 同理得点N 的纵坐标为. 由,,得,. 所以【(例A ,, 所以. (2)假设存在实数,使是以Q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由点P 是线段AB 的中点,可得,由C :可得. 由题意可得,即,1111212211M y kx y x x −+−+=+=+−−22121N kx y x −+=+−QM QO λ=QN QO μ==1M y λ−1N y μ=−22121212224112()111111=21k x x x x x x k k −+−−−+p 12121212(2)(2)(24)(24)48()1680AF BF y y x x x x x x ⋅=++=++=+++=p ABQ △1222P x x x p +==22x py =(22)Q p p ,0OA OB ⋅=1212(2)(2)(2)(2)0x p x p y p y p −−+−−=即,化简得,即,化简得,解得(负值舍去).例,AB与CD的距离,由ABCD,解得或,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2)设直线的斜率为,直线的斜率为,1212(2)(2)(222)(222)0x p x p x p x p−−++−+−=212125(46)()8840x x p x x p p+−++−+=25(4)(46)48840p p p p p⨯−+−⨯+−+=24310p p+−=14p=d==2b=−6b=−PA PAk PBPBk由,,相减得,故.同理可得. 由,的倾斜角互补知,即,所以.设直线的斜率为,由,,1,则,解得,所以抛物线的方程是. (2)设切线方程为,即, 切线与轴的交点为, 2112y px =20y =02px 101010()()()2y y y y p x x −+=−1010102PA k y y px x y y −==−+10()x x ≠20202()PB p y y k x x ≠=+PA PB PAPB k k =−102022p p y y y y =−++1202y y y +=−AB AB k 2222y px =2112y px =12p=2p =C 24x y =00()y y k x x −=−000kx y y kx −+−=x 00(,0)y x k−圆心到切线的距离为,化简可得,设两切线斜率分别为,,则,,,2,∴所求的切线方程为. (2)由得,且,2d ==22200000(4)2(2)40x k x y k y y −+−+−=1k 2k 0012202(2)4x y k k x −+=−−200122044y y k k x −=−04y >142y x =−−248y kx y x=−⎧⎨=⎩228(1)160k x k x −++=2264(1)640,k k ∆=+−>0k ≠,∴, ,,又,(2)由四边形OACB 为平行四边形,得,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得点,又由,,通过数量积和不等式的运算,求出的范围即可.3、如图,已知直线,,分别与抛物线交于点,,,与轴的12k ∴>−1228(1),k x x k+∴+=12128()8y y k x x k+=+−=1=(OC OA OB x +=AC QC ⊥0QC AC ⋅=228(1)8(4,),(,k QC AC OB x y k k+=−==2228(1)8[4](4)k QC AC x kx k k +⋅=−+−=0k >28222x ≥+1212=(,)OC OA OB x x y y +=++C AC QC ⊥0QC AC ⋅=2x PA PB PC 24y x =A B C x正半轴分别交于点,,,且,直线方程为. (1)设直线,的斜率分别为,,求证:;(2)求的取值范围.设A 点到PB 的距离为,C 点到PB 的距离为,则,L M N ||||LM MN =PB 240x y −−=PA PC 1k 2k 1212k k k k +=PABPBCS S △△1d 2d 221d ==222d ==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的取值范围是.4设,,则,. 因为,所以解得或(舍去),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所以直线过定点.12336||1333PAB PBC S d t t S d t t t−−====−+++△△02t <<161153t<−<+PAB PBC S S △△1(,1)533(,)D x y 44(),E x y 344y y m +=344y y t =−OD OE ⊥34OD OE x x ⋅=4t =0t =DE 4x my =+DE (4,0)5、已知动圆恒过且与直线相切,动圆圆心的轨迹记为;直线与轴的交点为,过点且斜率为的直线与轨迹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为坐标原点.(1)求动圆圆心的轨迹的方程,并求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2)点是轨迹上异于,的任意一点,直线,分别与过且垂., ,即所以)可知, 所以,为定值,该定值为.6、已知抛物线经过点,过作两条不同直线,其中直线关于直线对称.(1)求抛物线的方程及准线方程;M ()1,0F 1x =−M C 1x =−x N N k l C A B O M C l k D C A B DA DB ()1,0F 1,0)(0,1)2),y 01(y y +1(OP OQ ⋅=+121x x =4OP OQ ⋅145=+=5()2:20E y px p =>()1,2A A 12,l l 12,l l 1x =E(2)设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两点(均不与重合),若以线段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求直线的方程. 【解析】(1)∵抛物线过点, ∴,解得,∴抛物线的方程为,准线方程为.∴,∴直线的方程为,即. 方法二:设, 因为直线关于对称, 所以与的倾斜角互补,12,l l E 、B C A BC E BC E ()1,2A 24p =2p =24y x =1x =−1BC k =−BC ()(23y x −−=−−+10x y +−=()()1122,,,B x y C x y 12,l l 1x =AB AC所以, 所以,所以.补:1、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与椭圆的右焦点重合,抛物线的动弦过点,过点且垂直于弦的直线交抛物线的准线于点. (1)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2)求的最小值. 12122212121222224411221144AB AC y y y y k k y y x x y y −−−−+=+=+=+=−−++−−124y y +=−1212221212124144BC y y y y k y y x x y y −−====−−+−2:2(0)C y px p =>F 143+=C AB F F AB M ABMF【解析】(1)由椭圆方程得,椭圆的右焦点为, ∴抛物线的焦点为,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2)①当动弦所在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易得:,,综上所述:的最小值为2.2、已知抛物线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为.(1)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0()1,0F 2p =24y x =AB 24AB p ==2MF =ABMF2:(0)C y ax a =>1(,)2P t F 2t C(2)若点在抛物线上,且其纵坐标为,过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不同的两点,(均与点不重合),设直线,的斜率分别为,,试判断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析】(1)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则,, ,A C 1(3,1)Q −C M N A AM AN 1k 2k 12k k ||24aPF t t =+=4a t =)3。

2020年高二下学期数学人教旧版选修2-2(全):数学归纳法-《讲义教师版》

2020年高二下学期数学人教旧版选修2-2(全):数学归纳法-《讲义教师版》

数学归纳法知识集结知识元数学归纳法知识讲解1.数学归纳法【知识点的认识】1.数学归纳法一般地,当要证明一个命题对于不小于某正整数n0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时,可以用以下两个步骤:(1)证明当n=n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不小于n0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分两个步骤,两者缺一不可.(1)证明了第一步,就获得了递推的基础,但仅靠这一步还不能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在这一步中,只需验证命题结论成立的最小的正整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验证命题对几个正整数成立.(2)证明了第二步,就获得了推理的依据.仅有第二步而没有第一步,则失去了递推的基础;而只有第一步而没有第二步,就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为单靠第一步,我们无法递推下去,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命题对n0+1,n0+2,…,是否正确.在第二步中,n=k命题成立,可以作为条件加以运用,而n=k+1时的情况则有待利用命题的已知条件,公理,定理,定义加以证明.完成一,二步后,最后对命题做一个总的结论.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①明确初始值n0并验证真假.(必不可少)②“假设n=k时命题正确”并写出命题形式.③分析“n=k+1时”命题是什么,并找出与“n=k”时命题形式的差别.弄清左端应增加的项.④明确等式左端变形目标,掌握恒等式变形常用的方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添拆项、配方等,并用上假设.例题精讲数学归纳法例1.(2020春∙安徽期末)已知f(n)=1++++…+(n∈N*),用数学归纳法证明f(n)>n时,有f(k+1)-f(k)=___.【答案】【解析】题干解析:∵假设n=k时,f(k)=1+,∴当n=k+1时,f(k+1)=1,∴f(k+1)-f(k)=.例2.(2020春∙慈溪市期中)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由n=k(k∈N*,k>1)不等式成立,推理n=k+1时,不等式左边应增加的项数为____.【答案】2k【解析】题干解析:当n=k时,不等式左侧为1+++…+,当n=k+1时,不等式左侧为1+++…++++…+不等式左边增加的项数是(2k+1-1)-(2k-1)=2k.例3.(2020春∙徐汇区校级期末)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3)…(n+n)=2n∙1∙3∙5…(2n-1)(n∈N*)时,从n=k到n=k+1时左边需增乘的代数式是______.【答案】4k+2【解析】题干解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1)(n+2)(n+3)…(n+n)=2n∙1∙3∙5…(2n-1)(n∈N*)时,从n=k到n=k+1时左边需增乘的代数式是=2(2k+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知识讲解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知识点的认识】1.数学归纳法一般地,当要证明一个命题对于不小于某正整数n0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时,可以用以下两个步骤:(1)证明当n=n0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不小于n0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分两个步骤,两者缺一不可.(1)证明了第一步,就获得了递推的基础,但仅靠这一步还不能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在这一步中,只需验证命题结论成立的最小的正整数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验证命题对几个正整数成立.(2)证明了第二步,就获得了推理的依据.仅有第二步而没有第一步,则失去了递推的基础;而只有第一步而没有第二步,就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因为单靠第一步,我们无法递推下去,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命题对n0+1,n0+2,…,是否正确.在第二步中,n=k命题成立,可以作为条件加以运用,而n=k+1时的情况则有待利用命题的已知条件,公理,定理,定义加以证明.完成一,二步后,最后对命题做一个总的结论.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①明确初始值n0并验证真假.(必不可少)②“假设n=k时命题正确”并写出命题形式.③分析“n=k+1时”命题是什么,并找出与“n=k”时命题形式的差别.弄清左端应增加的项.④明确等式左端变形目标,掌握恒等式变形常用的方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添拆项、配方等,并用上假设.【解题方法点拨】1、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这种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归纳型问题或探索性问题,结论如何?命题的成立不成立都预先需要归纳与探索,而归纳与探索多数情况下是从特例、特殊情况下入手,得到一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不一定正确,因为这是靠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因此,需要给出一定的逻辑证明,所以,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探索一般规律,其关键在于正确的归纳猜想,如果归纳不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数学归纳法的证明也就无法进行了.在观察与归纳时,n的取值不能太少,否则将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证明n2>2n只观察前3项:a1=1,b1=2⇒a1<b1;a2=4,b2=4⇒a2=b2,a3=9,b3=8⇒a3>b3,就此归纳出n2>2n(n∈N+,n≥3)就是错误的,前n项的关系可能只是特殊情况,不具有一般性,因而,要从多个特殊事例上探索一般结论.2.从“n=k”到“n=k+1”的方法与技巧: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问题中,从“n=k”到“n=k+1”的过渡中,利用归纳假设是比较困难的一步,它不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问题一样,只需拼凑出所需要的结构来,而证明不等式的第二步中,从“n=k”到“n=k+1”,只用拼凑的方法,有时也行不通,因为对不等式来说,它还涉及“放缩”的问题,它可能需通过“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才能利用上归纳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等来分析从“n=k”到“n=k+1”的变化,从中找到“放缩尺度”,准确地拼凑出所需要的结构.例题精讲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例1.证明:x n-na n-1x+(n-1)a n能被(x-a)2整除(a≠0).【答案】详见解析【解析】题干解析:证明:当n=1时,x n-na n-1x+(n-1)a n=x-x=0易得此时x n-na n-1x+(n-1)a n 能被(x-a)2整除成立;设n=k时,x n-na n-1x+(n-1)a n能被(x-a)2整除成立,即x k-ka k-1x+(k-1)a k能被(x-a)2整除成立,则n=k+1时,x n-na n-1x+(n-1)a n=x k+1-(k+1)a k x+ka k+1=x k-ka k-1x+(k-1)a k+ka k─1(x─a)2即x n-na n-1x+(n-1)a n=x k+1-(k+1)a k x+ka k+1也能被(x-a)2整除综合,x n-na n-1x+(n-1)a n能被(x-a)2整除(a≠0)。

数学归纳法教案完整版课件

数学归纳法教案完整版课件

数学归纳法优质教案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数学归纳法》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和应用。

着重讲解如何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学会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3.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尤其是递推关系的建立。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以及如何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楼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最少的步骤走完所有楼梯。

2. 例题讲解(1)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

3. 随堂练习给出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4. 课堂互动学生展示自己的证明过程,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和原理。

2. 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命题的步骤。

3. 课堂练习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1+3+5++(2n1)=n^2(2)1^3+2^3+3^3++n^3=(1+2++n)^2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证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归纳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数列求和、递推关系等。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教案共包含八个部分,涵盖了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原理、应用以及证明过程,旨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尤其是递推关系的建立。

4.4 数学归纳法 -(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三册)(教师版)

4.4 数学归纳法 -(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三册)(教师版)

数学归纳法1 数学归纳法的概念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当n=n0(n0∈N∗)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以“当n=k(k∈N∗ ,k≥n0)时命题成立”为条件,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 PS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两个步骤缺一不可.2 数学归纳法的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比如:与正整数n有关的等式或不等式的证明,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数列有关的不等关系证明,整除问题,函数不等式等.在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第一步归纳奠基中的n0不一定是1;②当证明从n=k到n=k+1时,所证明的式子不一定只增加一项;③在证明第二步中,强调两个“凑”,一是“凑”假设,在n=k+1时的式子中凑出n=k的式子(确定两个式子的“差项”;二是“凑”结论,明确n=k+1时要证明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常用到比较法、分析法等,不等式证明中还会用到放缩法);④要注意“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题型一】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典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n+2对于n≥n0的正整数n都成立”时,第一步证明中的起始值n0应取.【解析】根据数学归纳法的步骤,首先要验证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结合本题,要验证n=1时,左边=21=2,右边=1+2=3,2n>n+2不成立,n=2时,左边=22=4,右边=2+2=4,2n>n+2不成立,n=3时,左边=23=8,右边=3+2=5,2n>n+2成立,n=4时,左边=24=16,右边=4+2=6,2n>n+2成立,…因为n>2成立,所以2n>n+2恒成立.故n0=3.【点拨】数学归纳法第一步中的n0不一定是1,一般是满足题意的最小的正整数.【典题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当n是正奇数时,x n+y n能被x+y整除”,在第二步时,正确的证法是()A.假设n=k(k∈N∗),证明n=k+1命题成立B.假设n=k(k是正奇数),证明n=k+1命题成立C.假设n=2k+1(k∈N∗)),证明n=k+1命题成立D.假设n=k(k是正奇数),证明n=k+2命题成立【解析】A、B、C中,k+1不一定表示奇数,只有D中k为奇数,k+2为奇数.故答案:D【点拨】注意第二步中不一定是n=k+1,要注意题目对n的要求.【典题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2n−1>n2时,在第二步证明从n=k到n=k+1成立时,左边增加的项数是.【解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2n−1>n2的过程中,假设n=k时,左侧=1+12+13+⋅⋅⋅+12k−1,当n=k+1成立时,左侧=1+12+13+⋅⋅⋅+12k−1+12k+⋅⋅⋅+12k+1−1,∴从n=k到n=k+1时,左边增加12k +⋅⋅⋅+12k+1−1,共有2k+1-1-2k+1=2k项.【点拨】数学归纳法第二步中从n=k到n=k+1成立时,增加的项数不一定是只有1项,要式子变化的规律去判断,这在证明题中有助于关于“两个凑”的思考.巩固练习1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12+13+14+⋯+12n−1>n2−1(n∈N∗,n>1)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步应该验证当n=1时不等式成立B.从“n=k到n=k+1”左边需要增加的代数式是12k C.从“n=k到n=k+1”左边需要增加(2k−1-1)项D.从“n=k到n=k+1”左边需要增加2k−1项【答案】D【解析】由于n∈N∗,n>1,所以第一步应该是验证当n=2时不等式成立,从“n=k到n=k+1”左边需要增加的代数式是12k−1+1+12k−1+2+⋅⋅⋅+12k,共2k−1项.故选:D.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n2(n≥4)时,第二步应假设()A.n=k≥2时,2k≥k2B.n=k≥3时,2k≥k2C.n=k≥4时,2k≥k2D.n=k≥5时,2k≥k2【答案】C【解析】根据证明的结论,n≥4,故第二步的假设应写成:假设n=k,n≥4,k∈N∗时命题正确,即2k≥k2正确.故选:C.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1+1n+2+1n+3+⋅⋅⋅+13n+1>1”时,假设n=k时命题成立,则当n=k+1时,左端增加的项为()A.13k+4B.13k+4−1k+1C.13k+2+13k+3+13k+4D.13k+2+13k+4−23(k+1)【答案】D【解析】n=k时,不等式的左边等于1k+1+1k+2+1k+3+⋅⋅⋅+13k+1,且 k∈N∗,当n=k+1时,不等式的左边等于1k+2+1k+3+⋅⋅⋅+13k+1+13k+2+13k+3+13k+4,当n=k+1时,不等式的左边比n=k时增加13k+2+13k+3+13k+4−1k+1=13k+2+13k+4−23(k+1).故选:D.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n+1)×7n-1(n∈N∗)能被9整除”,在假设n=k时命题成立之后,需证明n= k+1时命题也成立,这时除了用归纳假设外,还需证明的是余项()能被9整除.A.3×7k+6B.3×7k+1+6C.3×7k-3D.3×7k+1-3【答案】B【解析】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即(3k +1)×7k -1能被9整除, 那么,当n =k +1时,[3(k +1)+1]×7k+1-1-[(3k +1)×7k -1] =(3k +4)×7k+1-(3k +1)×7k =[(3k +1)+3]× 7k+1-(3k +1)×7k =(3k +1)×7k+1+3×7k+1-(3k +1)×7k =6×(3k +1)×7k +3×7k+1 =6[(3k +1)×7k -1]+3×7k+1+6, ∵(3k +1)×7k -1能被9整除,∴要证上式能被9整除,还需证明3×7k+1+6也能被9整除. 故选:B .【题型二】 等式的证明【典题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3+⋯+(n +3)=(n+3)(n+4)2(n ∈N ∗).【解析】 (1)①当n =1时,左边=1+2+3+4=10,右边=(1+3)×(1+4)2=10,左边=右边. ②假设n =k(k ∈N ∗)时等式成立,即1+2+3+⋯+(k +3)=(k+3)(k+4)2,那么当n =k +1时,1+2+3+⋯+(k +3)+(k +4)=(k+3)(k+4)2+(k +4)=(k+4)(k+5)2,即当n =k +1时,等式成立. 综上,1+2+3+⋯+(n +3)=(n+3)(n+4)2(n ∈N ∗).【点拨】熟悉数学归纳法的解题步骤.【典题2】 观察下列等式:√13=1;√13+23=3;√13+23+33=6;√13+23+33+43=10… (1)请写出第5个、第6个等式,猜想出第n(n ∈N ∗)个等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解析】(1)根据等式可知第5个等式为√13+23+33+43+53=15, 第6个等式为√13+23+33+43+53+63=21,观察6个式子,可以猜测第n 个式子为√13+23+33+⋯+n 3=n(n+1)2.(通过观察法得到,其实其公式即是13+23+33+⋯+n 3=[n(n+1)2]2)(2)证明:当n=1时,左边=√13=1=1×(1+1)2=右边,此时猜想的等式成立;当n=k,k≥1时,假设√13+23+33+⋯+k3=k(k+1)2成立,∴当n=k+1时,√13+23+33+⋯+k3+(k+1)3=√k2(k+1)24+(k+1)3(这步相当于以“√13+23+33+⋯+k3=k(k+1)2”为已知条件,证明“√13+23+33+⋯+k3+(k+1)3=(k+1)[(k+1)+1]2成立”,接着证明√k2(k+1)24+(k+1)3=(k+1)[(k+1)+1]2,这个过程只需对等式进行化简便可)=√k2(k+1)24+4(k+1)34=√(k+1)2[k2+4(k+1)]4=√(k+1)2(k+2)24=(k+1)[(k+1)+1]2,∴当n=k+1时,猜想的等式也成立,综上,等式√13+23+33+⋯+n3=n(n+1)2对任意的n∈N∗都成立.【点拨】等式的证明主要是对式子进行“通分、因式分解”等基本操作,要明确已知什么证明什么,再利用综合法分析法找到解题思路.巩固练习1 (★★) 证明:11×2+13×4+⋯+1(2n−1)×2n=1n+1+1n+2+⋯+1n+n.【证明】(1)当n=1时,左边=11×2=12,右边=12,赞美式成立.(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 1×2+13×4+⋯+1(2k−1)×2k=1k+1+1k+2+⋯+12k则当n=k+1时,1 1×2+13×4+⋯+1(2k−1)×2k+1(2k+1)×(2k+2)=1k+1+1k+2+⋯+12k+1(2k+1)×(2k+2)=1k+2+1k+3+⋯+12k+(12k+1−12k+2)+1k+1=1k+2+1k+3+⋯+12k+12k+1+12k+2=1(k+1)+1+1(k+1)+2+⋯+1(k+1)+k+1(k+1)(k+1)即当n=k+1时,等式成立.根据(1)、(2)可知,对一切n∈N∗,等式成立.2 (★★) 证明(3×12+1)+(3×22+2)+(3×32+3)+⋯+(3n2+n)=n(n+1)2【证明】(1)n=1时,左边=3×12+1=4,右边=1×(1+1)2=4,左边=右边,命题成立.(2)假设n=k≥1(k∈N∗)时,命题成立,即(3×12+1)+(3×22+2)+(3×32+3)+⋯+(3k2+k)=k(k+1)2,k∈N∗.n=k+1时,即证明(3×12+1)+(3×22+2)+(3×32+3)+⋯+(3k2+k)+[3(k+1)2+(k+1)]=(k+1)(k+1+1)2成立.左边(3×12+1)+(3×22+2)+(3×32+3)+⋯+(3k2+k)+[3(k+1)2+(k+1)]= k(k+1)2+ [3(k+1)2+(k+1)]=(k+1)(k2+4k+4)=(k+1)(k+1+1)2=右边.∴n=k+1时命题成立.综上可得:n∈N∗,(3×12+1)+(3×22+2)+(3×32+3)+⋯+(3n2+n)=n(n+1)2成立.3(★★) 证明:1×2×3+2×3×4+3×4×5+⋯+n(n+1)(n+2)=14n(n+1)(n+2)(n+3)【证明】当n=1时,1×2×3=14×1×2×3×4=6,等式成立.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2×3+2×3×4+3×4×5+⋯+k(k+1)(k+2)=14k(k+1)(k+2)(k+3),则当n=k+1时,1×2×3+2×3×4+3×4×5+⋯+k(k+1)(k+2)+(k+1)(k+2)(k+3)=14k(k+1)(k+2)(k+3)+(k+1)(k+2)(k+3)=(k+1)(k+2)(k+3)(14k+1)=14(k+1)[(k+1)+1][(k+1)+2][(k+1)+3],所以当n=k+1时等式也成立.综上所述,等式成立.4 (★★★) 给出下列等式:3 1×2×12=1−11×2,3 1×2×12+42×3×122=1−13×22,31×2×12+42×3×122+53×4×123=1−14×23,…(1)由以上等式推测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2)证明你的结论. 【证明】(1)由以上等式推测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为: 31×2×12+42×3×122+53×4×123+⋯+n+2n(n+1)×12n =1−1(n+1)2n . (2)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结论. 当n =1时,左边=34,右边=34,结论成立; 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31×2×12+42×3×122+53×4×123+⋯+k+2k(k+1)×12k =1−1(k+1)2k . 则当n =k +1时, 左边=31×2×12+42×3×122+53×4×123+⋯+k+2k(k+1)×12k +k+3(k+1)(k+2)×12k+1=1−1(k+1)2k +k+3(k+1)(k+2)×12k+1=1−2(k+2)−(k+3)(k+1)(k+2)2k+1 =1−k+1(k+1)(k+2)2k+1=1−1(k+2)2k+1=1−1[(k+1)+1]2k+1.∴当n =k +1时也成立.因此,等式对于一切n ∈N ∗都成立. 5 (★★★) 证明tanα∙tan2α+tan2α∙tan3α+⋯+tan (n −1)α∙tan (nα)=tan (nα)tan α−n(n ≥2 ,n ∈N ∗)【证明】(1)当n =2时,左边=tanα∙2tanα1−tan 2α=2tan 2α1−tan 2α右边=tan2αtanα−2=2tanα(1−tan 2α)tanα−2=2tan 2α1−tan 2α,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时,(k ≥2,k ∈N ∗)等式成立,即tanα∙tan2α+tan2α∙tan3α+⋯+tan (k −1)α∙tankα=tankαtanα−k则当n =k +1时,tanα∙tan2α+tan2α∙tan3α+⋯+tan (k −1)α∙tankα+tankα∙tan (k +1)α =tankαtanα−k +tankα∙tan (k +1)α (∗)由tanα=tan [(k +1)α−kα]=tan (k+1)α−tankα1+tan (k+1)α∙tankα得tan(k+1)α∙tankα=tan(k+1)α−tankαtanα−1代入(∗)式,得右边=tankαtanα−k+tan(k+1)α−tankαtanα−1=tan(k+1)αtanα−(k+1)即tanα∙tan2α+tan2α∙tan3α+⋯+tan(k−1)α∙tankα+tankα∙tan (k+1)α=tan(k+1)αtanα−(k+1)这就是说,当n=k+1时等式成立.根据(1)、(2)可知,对任意n≥2,n∈N∗,等式成立.【题型三】不等式的证明【典题1】已知前三个式子分别为:1+122<32,1+122+132<53,1+122+132+142<74,….照此规律,写出第n个不等式,并证明.【解析】第n个不等式为1+122+132+...+1(n+1)2<2n+1n+1,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1时,左边=1+122=54<32=右边,不等式成立;假设当n=k(k∈N∗且k≥1)时不等式成立,即1+122+132+...+1(k+1)2<2k+1k+1,那么,当n=k+1时,即要证明1+122+132+...+1(k+1)2+1(k+2)2<2k+3k+2成立,而1+122+132+...+1(k+1)2+1(k+2)2<2k+1k+1+1(k+2)2则只需证明2k+1k+1+1(k+2)2<2k+3k+2(凑结论)⇔2k+1k+1<2k+3k+2−1(k+2)2⇔2k+1k+1<2k2+7k+5(k+2)2⇔(2k+1)(k+2)2<(k+1)(2k2+7k+5)⇔2k3+9k2+12k+4<2k3+9k2+12k+5⇔4<5而4<5显然成立,(这里用“分析法”进行推导,其过程纯为计算,思考难度不高,“磨灭”掉“技巧性”)∴当n=k+1时不等式成立.综上所述,不等式1+122+132+...+1(n+1)2<2(n+1)−1n+1对于任意n∈N∗都成立;【点拨】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使用“分析法”求证,有助于降低“思考难度”;②同时也看些“技巧性”的方法:不等式证明中的“放缩”,1+122+132+⋯+1(k+1)2+1(k+2)2<2k+1k+1+1(k+2)2<2k+1k+1+1(k+1)(k+2)=2k2+5k+3(k+1)(k+2)=(k+1)(2k+3)(k+1)(k+2)=2k+3k+2,这里仅仅用到了1(k+2)2<1(k+1)(k+2),看似很简单,但不容易想到,平时也可多尝试,找到一些“巧法”,提高下思考强度;③其实本题还可直接使用“放缩法”解∵n2>n(n-1),∴1n2<1n(n−1),∴1+122+132+⋯+1(n+1)2<1+11×2+12×3+...+1n(n+1)=1+1−12+12−13+⋯+1n−1n+1=2−1n+1=2n+1n+1.与数学归纳法比较下!【典题2】证明:当n≥2 ,n∈N时,1n +1n+1+1n+2+⋯+1n2>1.【解析】(1)当n=2时,左边=11+13+14>1,不等式成立;(2)假设n=k(k≥2 ,k∈N∗)时命题成立,即1k +1k+1+1k+2+⋯+1k2>1,那么当n=k+1时,1k+1+1k+2+⋯+1k2+1k2+1+⋯+1k2+2k+1(k+1)2=(1k +1k+1+1k+2+⋯+1k2)+1k2+1…+1k2+2k+1(k+1)2−1k,(凑假设:注意n=k与n=k+1时不等式左边的关系,看清楚它们的首项与末项)>1+1k2+1+1k2+2+⋯+1k2+2k+1(k+1)2−1k,(利用分析法,可知相当于要证明1k2+1+1k2+2+⋯+1k2+2k+1(k+1)2>1k)>1+(2k+1)×1(k+1)2−1k,(这里用放缩:1k2+1 ,1k2+2,⋯ ,1k2+2k均大于1(k+1)2)=1+k2−k−1k2+2k+1>1.∴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由(1)(2)知,原不等式对∀n≥2(n∈N∗)均成立.【点拨】①注意第二步中n=k+1与n=k时相同与不同的项;②多归纳总结下求证不等式的放缩技巧.【典题3】证明:|sin (nα)|≤n|sinα| (n∈N∗).【解析】当n=1时,不等式的左边=|sinα|,右边=|sinα|,不等式成立;假设n=k(k∈N∗),|sinkα|≤k|sinα|,当n=k+1时,|sin(k+1)α|=|sin (kα)∙cosα+cos (kα)∙sinα|≤|sin (kα)|×|cosα|+|cos (kα)|×|sinα|(这里用到绝对值三角不等式|a|−|b|≤|a+b|≤|a|+|b|)≤|sin (kα)|+|sinα|(运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k|sinα|+|sinα|=(k+1)|sinα|,即n=k+1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可得,|sinnα|≤n|sinα| (n∈N∗).【点拨】绝对值三角不等式|a|−|b|≤|a+b|≤|a|+|b|,不等式右边“=”成立的条件是ab≥0,左边“=”成立的条件是ab≤0,且|a|≥|b|.巩固练习1 (★★) 证明:12+122+⋯+12n<1(n∈N∗).【证明】①当n=1时,左边=12<1成立;②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12+122+⋯+12k<1(k∈N∗)那么n=k+1时,左边=12+122+⋯+12k+12k+1=12+12(12+122+⋯+12k)<12+12=1∴n=k+1时,结论成立综上,由①②可知12+122+⋯+12n<1(n∈N∗)成立.2 (★★) 当n≥2,n∈N∗时,求证:1√2√3+⋯√n>√n.【证明】(1)当n=2时,左边=1√2=1+√22,右边=√2,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k ≥2且k ∈N ∗)不等式成立,即1√2√3+⋯+√k>√k ,当n =k +1时, 1√2√3⋯√k√k+1>√k √k+1=√k(k+1)+1√k+1>√k⋅k+1√k+1=√k+1=√k +1,∴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 ∴对n ≥2,n ∈N ∗时,1+√2√3+⋯+√n>√n .3 (★★) 证明:1+12+13+14+⋯+12n −1≤n(n ≥1 ,n ∈N ∗). 【证明】(1)当n =1时,左边=1,右边=1,命题成立. (2)假设当n =k 时,1+12+13+14+⋯+12k −1≤k 成立当n =k +1时,左边=1+12+13+14+⋯+12k −1+12k +⋯+12k+1−1≤k +12k +⋯+12k+1−1≤k +12k +⋯+12k=k +1,当n =k +1时命题成立.由(1)(2)可得,对于任意n ≥1,n ∈N ∗都成立.4 (★★★) 设a n =√1×2+√2×3+√3×4+⋯+√n(n +1),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n ,都有n(n+1)2<a n <(n+1)22.【证明】当n =1时,由a 1=√2,可得1<√2<2,不等式成立; 假设n =k(k ∈N ∗),k(k+1)2<a k <(k+1)22,当n =k +1时,a k+1=a k +√(k +1)(k +2), 由a k <(k+1)22,可得a k+1<(k+1)22+√(k +1)(k +2),由(k+1)22+√(k +1)(k +2)<(k+2)22⇔√(k +1)(k +2)<k +32⇔k 2+3k +2<k 2+3k +94⇔2<94成立, 可得a k+1<(k+2)22;由a k >k(k+1)2,可得a k+1>k(k+1)2+√(k +1)(k +2),由k (k+1)2+√(k +1)(k +2)>(k+1)(k+2)2⇔√(k +1)(k +2)>k +1⇔k 2+3k +2>k 2+2k +1⇔k +1>0成立,可得a k+1>(k+1)(k+2)2,则n=k+1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可得,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n(n+1)2<a n<(n+1)22.5 (★★★) 已知a>0,b>0,n>1,n∈N∗.证明:a n+b n2≥(a+b2)n.【证明】(1)当n=2时,左边-右边=a 2+b22−(a+b2)2=(a−b2)2≥0,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k(k∈N∗,k>1)时,不等式成立,即a k+b k2≥(a+b2)k.因为a>0,b>0,k>1,k∈N∗,所以(a k+1+b k+1)-(a k b+ab k)=( a k-b k)(a-b)≥0,于是a k+1+b k+1≥a k b+ab k.当n=k+1时,(a+b2)k+1=(a+b2)k⋅a+b2≤a k+b k2⋅a+b2=a k+1+b k+1+a k b+ab k4≤a k+1+b k+1+a k+1+b k+14=a k+1+b k+12.即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综合(1),(2)知,对于a>0,b>0,n>1,n∈N∗,不等式a n+b n2≥(a+b2)n总成立.【题型四】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典题1】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n−a n.(1)计算a1 ,a2 ,a3 ,a4,并猜{a n}的通项公式;(2)证明(1)中的猜想.【解析】(1)根据题意,S n=2n−a n.当n=1时,a1=S1=2-a1,∴a1=1;当n=2时,a1+a2=S2=2×2−a2,∴a2=32;当n=3时,a1+a2+a3=S3=2×3−a3,∴a3=74;当n=4时,a1+a2+a3+a4=S4=2×4−a4,∴a4=158.由此猜想a n=2n−12n−1;(2)证明:①当n=1时,a1=1,猜想成立.②假设n=k(k≥1且k∈N∗)时,猜想成立,即a k=2k−12k−1,那么n =k +1时,a k+1=S k+1−S k =2(k +1)−a k+1−2k +a k =2+a k −a k+1, ∴a k+1=2+a k 2=2+2k −12k−12=2k+1−12k.∴当n =k +1时,猜想成立. 由①②知猜想a n =2n −12n−1(n ∈N ∗)成立.【点拨】①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求解;② 可尝试用非数学归纳法的方法求通项公式a n ,比较下它们之间的难易.【典题2】 设正项数列{a n }满足a 1=1,a n+12−2a n =n 2+1,n ∈N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解析】∵a n+12-2a n =n 2+1,n ∈N ∗.可得n =1时,a 2=2,n =2时,a 3=3,n =3时,a 4=4,故猜想a n =n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n , (体会下“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思维模式) ①当n =1时,a 1=1,等式成立.∴当n =1时成立; ②假设当n =k 时,猜想成立,即a k =k ,那么当n =k +1时,a k+12=2a k +k 2+1=(k +1)2,正项数列{a n },所以a k+1=k +1, ∴当n =k +1时猜想也成立, 由①②可得猜想成立. 【点拨】① 用数学归纳法求解通项公式,一般是先求出前几项,猜想a n ,再证明;② 本题数列递推公式a n+12-2a n =n 2+1较复杂,但用数学归纳法求解得到一个较为简洁的解法.【典题3】 由正实数组成的数列{a n }满足a n 2≤a n -a n+1 ,n =1 ,2…证明:对任意n ≥2,都有a n <1n.【解析】a n 2≤a n -a n+1,得a n+1≤a n -a n 2∵{a n }是正项数列,∴a n+1>0,∴a n -a n 2>0,∴0<a n <1,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2时,a 2≤a 1-a 12=a 1(1-a 1)≤(a 1+1−a 12)2=14<12成立;(基本不等式的运用,用二次函数也行,前面确定0<a n <1范围很重要) ②当n =k 时(k ≥2 ,k ∈N)时,假设命题正确,即a k <1k≤12那么a k+1≤a k -a k2=-(a k −12)2+14≤−(1k −12)2+14 (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易得)=1k −1k 2=k−1k 2<k−1k 2−1(这用到放缩k−1k 2<k−1k 2−1,用分析法证明k−1k 2<1k+1也很容易)=1k+1∴当n =k +1时,命题也正确 综上所述,对于一切n ∈N ∗,a n <1n .【点拨】在数列中证明不等式,与前面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差不多,其中有分析法、放缩法等,还需要多注意各变量的取值范围(比如a 1 ,a k 等),做到步步严谨.【典题4】已知数列{a n }的各项都是正数,且满足:a 0=1,a n+1=12a n ·(4-a n )(n ∈N). 证明a n <a n+1<2 ,n ∈N .【解析】 (证明a n <a n+1<2,相当于证明a n <a n+1且a n+1<2两步) 方法一 数学归纳法(i) 当n =0时,a 0=1,a 1=12a 0(4-a 0)=32,所以a 0<a 1<2,命题正确. (ii ) 假设n =k -1(k ∈N ∗)时命题成立,即a k−1<a k <2. 则当n =k 时,a k -a k+1=12a k−1 (4-a k−1)-12a k (4-a k )=12(4a k−1-4a k +a k 2−a k−12) =12(a k−1-a k )(4-a k−1-a k ) (因式分解) 而a k−1-a k <0,4-a k−1-a k >0, 所以a k -a k+1<0.又a k+1=12a k (4-a k )=12 [4-(a k -2)2]<2. 所以n =k 时命题成立.由(1)(2)可知,对一切n∈N时有a n<a n+1<2.方法二数学归纳法(i)当n=0时,a0=1,a1=12a0(4-a0)=32,所以a0<a1<2;(ii)假设n=k-1(k∈N∗)时有a k−1<a k<2成立,(已知a k−1<a k<2要证明a k<a k+1<2,用到函数思想,递推公式a k+1=12a k (4-a k)看成a k为自变量的函数)令f(x)=12x(4-x),f(x)在[0 ,2]上单调递增,所以由假设有:f(a k−1)<f(a k)<f(2),即12a k−1 (4-a k−1)<12a k (4-a k)<12×2×(4-2)⟹a k<a k+1<2,所以当n=k时,a k<a k+1<2成立.所以对一切n∈N,有a n<a n+1<2 .【点拨】①方法一与方法二都是数学归纳法,但是方法二更能体现出题目的本质,由递推公式a n+1=12a n·(4-a n),联想到函数f(x)=12x(4−x),结合下图能更深入的感受到数列{a n}中每一项的变化,及其范围.这属于蛛网模型.②本题也可先求出通项公式a n=2−(12)2n−1,再判断a n<a n+1<2.巩固练习1 (★★)在数列{a n},{b n}中,a1=2,b1=4,且a n,b n,a n+1成等差数列,b n ,a n+1 ,b n+1成等比列(n∈N∗),求a2 ,a3 ,a4与b2 ,b3 ,b4的值,由此猜测{a n},{b n}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a1=2,a2=6,a3=12,b1=4,b2=9,b3=16,a n=n(n+1),b n=(n+1)2【解析】由条件得2b n=a n+a n+1,a n+12=b n b n+1.又a1=2,b1=4,由此可得a2=6,b2=9,a3=12,b3=16,a4=20,b4=25,猜测a n=n(n+1),b n=(n+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a 1=2,b 1=4,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 =k(k ∈N ∗)时结论成立,即a k =k(k +1),b k =(k +1)2,那么当n =k +1时, a k+1=2b k -a k =2(k +1)2-k(k +1)=(k +1)[(k +1)+1], b k+1=a k+12b k=(k +2)2=[(k +1)+1]2,∴当n =k +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知,a n =n(n +1),b n =(n +1)2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2 (★★)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且a n >0,6S n =a n 2+3a n .(1)求a 1 ,a 2 ,a 3;(2)猜想a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答案】(1) a 1=3,a 2=6,a 3=9 (2) a n =3n ,证明见解析【解析】(1)∵6S n =a n 2+3a n , ∴当n =1时,6S 1=6a 1=a 12+3a 1,∵a n >0,∴a 1=3,当n =2时,6S 2=6(a 1+a 2)=a 22+3a 2,∵a n >0,∴a 2=6,当n =3时,6S 3=6(a 1+a 2+a 3)=a 32+3a 3,∵a n >0,∴a 3=9 故a 1=3,a 2=6,a 3=9. (2)猜想a n =3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a 1=3,右边=3×1=3,符合要求. ②假设当n =k 时,a k =3k当n =k +1时,a k+1=S k+1−S k =16(a k+12+3a k+1−a k 2−3a k )即a k+12−3a k+1−9k(k +1)=0,∵a n >0,即a k+1=3(k +1), ∴当n =k +1时,也成立. 根据①②可知,a n =3n ,即得证.3 (★★★)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25,a n+1a n +2a n+1=2a n ,(n ∈N ∗). (1)计算a 2 ,a 3 ,a 4的值;(2)猜想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答案】(1) a 2=13,a 3=27,a 4=14 (2) a n =2n+4,证明见解析【解析】(1)数列{a n }满足a 1=25,a n+1a n +2a n+1=2a n ,(n ∈N ∗). n =1时,a 2=13,n =2时,解得a 3=27,n =3时,解得a 4=14.(2)猜想:a n =2n+4. 证明:①当n =1时,a 1=25=21+4,猜想成立;②假设当n =k(k ∈N ∗)时猜想成立,即a k =2k+4. 那么,依题可得a k+1=2a k a k +2=2⋅2k+42k+4+2=2k+5=2(k+1)+4.所以,当n =k +1时猜想成立.根据①和 ②,可知猜想对任何n ∈N ∗都成立.4(★★★) 已知数列{x n }满足x 1=12,x n+1=11+x n,n ∈N ∗;(1)猜想数列{x 2n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2)证明:|x n+1−x n |≤16(25)n−1.【答案】(1) {x 2n }是递减数列,证明见解析 (2) 证明见解析 【解析】(1)由x 1=12,x n+1=11+x n,∴x 2=23,x 3=35,x 4=58,x 5=813,x 6=1321,… 由x 2>x 4>x 6猜想:数列{x 2n }是递减数列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当n =1时,已证命题成立(2)假设当n =k 时命题成立,即x 2k >x 2k+2 易知x 2k >0,那么x 2k+2−x 2k+4=11+x 2k+1−11+x2k+3=x 2k+3−x2k+1(1+x 2k+1)(1+x2k+3)=x 2k −x 2k+2(1+x2k )(1+x 2k+1)(1+x 2k+2)(1+x 2k+3)>0即x 2(k+1)>x 2(k+1)+2也就是说,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结合(1)和(2)知,命题成立(2)当n =1时,|x n+1−x n |=|x 2−x 1|=16,结论成立当n ≥2时,易知0<x n−1<1, ∴1+x n−1<2,x n =11+x n−1>12∴(1+x n )(1+x n−1)=(1+11+x n−1)(1+x n−1)=2+x n−1≥52∴|x n+1−x n |=|11+x n−11+x n−1|=|x n −x n−1|(1+x n )(1+x n−1)≤25|x n −x n−1| ≤(25)2|x n−1−x n−2|≤⋯≤(25)n−1|x 2−x 1| =16(25)n−15 (★★★★) 设数列{a n }满足a n+1=a n 2−na n +1,n ∈N ∗.(1)当a 1=2时,求a 2 ,a 3 ,a 4,并由此猜想出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2)当a 1≥3时,证明对所有n ∈N ∗,有:①a n ≥n +2;②11+a 1+11+a 2+⋯+11+a n≤12.【答案】(1) a 2=3 ,a 3=4,a 4=5,a n =n +1(n ≥1) (2)见解析【解析】(1)由a 1=2得a 2=a 12−a 1+1=3由a 2=3得a 3=a 22−a 2+1=4 由a 3=4,得a 4=a 32−a 3+1=5由此猜想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a n =n +1(n ≥1) (2)证明:①当n =1时,a 1≥3=1+2,不等式成立…6分 (2) 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i)当n =1,a 1≥3=1+2,不等式成立.(ii)假设当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a k ≥k +2,那么a k+1=a k (a k −k )+1≥(k +2)(k +2−k )≥k +3 也就是说,当n =k +1时,a k+1≥(k +1)+2 根据(i)和(ii),对于所有n ≥1,有a n ≥n +2 ②证明:由①知,a n+1=a n (a n −n)+1≥2a n +1, 即a n+1+1≥2(a n +1),于是于是11+a n+1≤12⋅11+a n,反复放缩,可得11+a n≤12×11+a n−1≤122×11+a n−2≤⋯≤12n−1×11+a 1=(12)n+1,∴11+a 1+11+a 2+⋯+11+a n ≤(12)2+(12)3+⋯+(12)n+1=12−(12)n+1<12.【题型五】整除问题【典题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n+2×3n+5n-4(n∈N∗)能被25整除.【解析】(1)当n=1时,21+2×31+5×1-4=25,能被25整除,命题成立.(2)假设n=k(k∈N∗)时,2k+2×3k+5k-4能被25整除.那么n=k+1时,原式=2k+3×3k+1+5(k+1)-4=6×2k+2×3k+5(k+1)-4=6[(2k+2×3k+5k-4)-5k+4]+5(k+1)-4=6(2k+2×3k+5k-4)-30k+24+5k+5-4=6(2k+2×3k+5k-4)-25(k-1).(整个过程就是在n=k+1时“凑”出假设:2k+2×3k+5k-4(n=k时的式子),过程有些繁琐) ∵6(2k+2×3k+5k-4)与25(k-1)均能被25整除,∴6(2k+2×3k+5k-4)-25(k-1)能被25整除,∴n=k+1时,命题成立.综上,2n+2×3n+5n-4(n∈N∗)能被25整除.【点拨】在第二步中,也可令2k+2×3k+5k-4=25m(m为正整数),则2k+2×3k=25m−5k+4,当n=k+1时,原式=2k+3×3k+1+5(k+1)-4=6×2k+2×3k+5(k+1)-4=6(25m−5k+4)+5(k+1)-4=150m−25k+25=25(6m−k+1)能被25整除.巩固练习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3+5n(n∈N∗)能被6整除.【证明】(1)当n=1时,13+5=6,显然能被6整除,(2)假设n=k时,k3+5k,(k∈N∗)能被6整除则当n=k+1时,(k+1)3+5(k+1)=(k3+5k)+3k(k+1)+6,由于假设k3+5k能够被6整除,而k(k+1)能够被2整除,因此3k(k+1)+6能够被6整除,故当n=k+1时,能被6整除,由(1),(2)可知n3+5n(n∈N∗)能被6整除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23n−1可以被7整除.【证明】(1)n=1时,左边=1+2+22=7,显然能被7整除,(2)假设n=k时,1+2+22+⋯+23k-1可以被7整除,即1+2+22+⋯+23k-1=7m,m∈N∗,则n=k+1时,左边=1+2+22+⋯+23k-1+23k+23k+1+23k+2=7m+23k+23k+1+23k+2=7m+23k (1+2+22)=7m+7•23k=7(m+23k),∴1+2+22+⋯+23k-1+23k+23k+1+23k+2能被7整除,综上,1+2+22+⋯+23n−1可以被7整除.3 (★★)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5n+2×3n−1+1能被8整除.【证明】(1)当n=1时,5n+2•3n−1+1=8,显然能被8整除,即n=1时,结论成立(2)假设当n=k,(k≥2,k∈N∗),结论成立,则5k+2•3k−1+1能被8整除,设5k+2•3k−1+1=8m,m∈N∗,当n=k+1时,5k+1+2•3k+1=5(5k+2•3k−1+1)-4•3k−1-4=5(5k+2•3k−1+1)-4•(3k−1+1)而当k≥2,k∈N∗时3k−1+1显然为偶数,设为2t,t∈N∗,故=5(5k+2•3k−1+1)-4•(3k−1+1)=40m-8t(m,t∈N∗),也能被8整除,故当n=k+1时结论也成立;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5n+2•3n−1+1能被8整除.【题型六】其他应用【典题1】平面内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不共点.(1)设这n条直线互相分割成f(n)条线段或射线,猜想f(n)的表达式并给出证明;(2)求证:这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s(n)=n(n+1)+1个区域.2【解析】(1)解:f(2)=4,f(3)=9,f(4)=16,∴猜想f(n)=n2.(体会下“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思维模式)以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2时,f(2)=4=22,猜想正确.②假设n=k(k≥2)时猜想正确,即f(k)=k2,则当n=k+1时,这第k+1条直线与原来的k条直线分别相交,新增k个交点,它们分别把原来的一条线段或射线一分为二,使原来的k条直线新分割出k条线段或射线,又这k个交点还把第k+1条直线分割为k+1条线段或射线,∴f(k+1)=f(k)+k+(k+1)=k2+2k+1=(k+1)2.∴当n=k+1时,猜想也正确.根据①②知,对大于1的任意自然数n,猜想都正确.(2)证明:①当n=1时,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而n=1时n(n+1)2+1=2,∴n=1时命题正确.②假设n=k时命题正确,即k条直线把平面分成s(k)=k(k+1)2+1个区域,则n=k+1时,第k+1条直线l k+1与原来的k条直线可交于A1 ,A2 ,… ,A k共k个交点,截成k+1条线段或射线,而每一条线段或射线都把它们所占的一块区域一分为二,故新增加出k+1块区域,因此k+1条直线把平面共分成s(k+1)=s(k)+(k+1)=k(k+1)2+1+(k+1)=(k+1)(k+2)2+1个区域.∴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对任意的n∈N∗,命题都成立.【点拨】①若要猜想f(n)的表达式,多理解“观察---归纳—猜想---证明”思维模式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②对于平面几何的问题,画图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到其规律.【典题2】若已知ln(1x +1)>1x+1(x>0),求证:lnn>12+13+⋯+1n(n∈N∗且n≥2).【解析】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2时,ln2−12=√e=ln√4e>0,即左边>右边,命题成立;②假设当n=k(k≥2)时,命题成立,即lnk>12+13+⋯+1k成立,当n=k+1时,右边=12+13+⋯+1k+1k+1<lnk+1k+1由ln(1x +1)>1x+1(x>0)知,令x=k,有ln(1k +1)>1k+1⇒ln k+1k>1k+1⇒ln(k+1)−lnk>1k+1,(感觉有些裂项的效果)因此有:左边=ln(k+1)>lnk+1k+1故左边>右边,即当n=k+1时,命题成立.综上①②,当n∈N∗且n≥2,lnn>12+13+⋯+1n成立.【点拨】①题中放缩公式ln(n+1)−lnn>1n+1可用后面学习的导数证明,故本题直接用放缩法也行;②数学归纳法与函数的考核在高考也压轴题型,可先了解下!巩固练习1 (★★)平面内有n个圆,其中任何两个圆都有两个交点,任何三个圆都没有共同的交点,试证明这n个圆把平面分成了n2-n+2个区域.【证明】(1)当n=1时,一个圆把平面分成两个区域,而12-1+2=2,命题成立.(2)假设n=k(k≥1)时,命题成立,即k个圆把平面分成k2-k+2个区域.当n=k+1时,第k+1个圆与原有的k个圆有2k个交点,这些交点把第k+1个圆分成了2k段弧,而其中的每一段弧都把它所在的区域分成了两部分,因此增加了2k个区域,共有k2-k+2+2k=(k+1)2-(k+1)+2个区域.∴n=k+1时,命题也成立.由(1)、(2)知,对任意的n∈N∗,命题都成立.2 (★★) 如图,曲线C :xy =1(x >0)与直线l :y =x 相交于A 1,作A 1B 1⊥l 交x 轴于B 1,作B 1A 2∥l 交曲线C 于A 2,……,以此类推.(1)写出点A 1、A 2、A 3和B 1、B 2、B 3的坐标;(2)猜想A n (n ∈N ∗)的坐标,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答案】(1) A 1(1,1),A 2(√2+1,√2−1),A 3(√3+√2,√3−√2),B 1(2,0),B 2(2√2,0) B 3(2√3,0)(2) A n (√n +√n −1,√n −√n −1)【解析】(1)根据题意,由{y =xxy =1x >0,求得A 1(1,1), 由{y =0y −1=−(x −1),求得B 1(2,0), 由{y =x −2xy =1x >0,求得A 2(√2+1,√2−1),由{y =0y −(√2−1)=−(x −√2−1),求得B 2(2√2,0), 由{y =x −2√2xy =1x >0,求得A 3(√3+√2,√3−√2),由{y =0y −(√3−√2)=−(x −√3−√2),求得B 3(2√3,0). (2)由(1)猜想A n (n ∈N ∗)的坐标为A n (√n +√n −1,√n −√n −1),设A n (x n ,y n ),A n−1(x n−1,y n−1),则直线的方程为y -y n−1=-x +x n−1,令y =0,解得B n−1(y n−1+x n−1,0),因为直线A n B n−1的斜率为1,即y nx n −x n−1−y n−1=1, 所以y n +y n−1=x n -x n−1,整理得1x n +1x n−1=x n -x n−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的坐标如下:①当n =1时,验证成立;②当n =k 时,假设成立,即A k (√k +√k −1,√k −√k −1),由递推关系得1x k+1√k+√k−1=x k+1-(√k+√k−1),解得x k+1=√k+√k+1;综上知,A n(√n+√n−1,√n−√n−1).3(★★) 设i为虚数单位,n为正整数,θ∈[0 ,2π).(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cosθ+isinθ)n=cosnθ+isin(nθ);(2)已知z=√3−i,试利用(1)的结论计算z10.【答案】(1) 证明见解析(2)512+512√3i【解析】(1)证明:1°当n=1时,左边=右边=cosθ+isinθ,所以命题成立;2°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即(cosθ+isinθ)k=coskθ+isinkθ,则当n=k+1时,(cosx+isinθ)k+1=(cosθ+isinθ)k•(cosθ+isinθ)=(coskθ+isinkθ)(cosθ+isinθ)=(coskθcosθ-sinkθsinθ)+i(sinkθcosθ+coskθsinθ)=cos(k+1)θ+isin(k+1)θ∴当n=k+1时,命题成立;综上,由1°和2°可得,(cosθ+isinθ)n=cosnθ+isinnθ.(2)z=√3−i=2(√32−12i)=2(cos11π6+i sin11π6),∴z10=210(cos1106π+isin1106π)=210(cosπ3+isinπ3)=210(12+√32i)=512+512√3i4(★★) 如图,平面上已有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现按如图规律作正方形:第一步向右作一个边长也为1的正方形;第二步向下以上面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边作正方形;第三步向右以左面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边长作正方形,…,记第n步所作正方形的边长为f(n),n∈N∗(1)求f(1)f(3)-f2(2)和f(2)f(4)-f2(3)的值;(2)试猜想f(n)f(n+2)-f2(n+1)的结果,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答案】(1) f(1)f(3)-f2(2)=-1,f(2)f(4)-f2(3)=1(2)f(n)f(n+2)-f2(n+1)=(-1)n,证明见解析【解析】(1)由题意可得f(1)=1,f(2)=2,f(3)=3,f(4)=5,f(5)=8,…,f(n)+f(n+1)=f(n+2),则f(1)f(3)-f2(2)=1×3-22=-1;和f(2)f(4)-f2(3)=2×5-32=1;(2)由f(1)f(3)-f2(2)=-1;f(2)f(4)-f2(3)=1;f(3)f(5)-f2(4)=3×8-52=-1;f(4)f(6)-f2(5)=5×13-82=1;…,f(n)f(n+2)-f2(n+1)=(-1)n,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1时,f(1)f(3)-f2(2)=1×3-22=-1;n=2时,f(2)f(4)-f2(3)=2×5-32=1;猜想成立;假设n=k即有f(k)f(k+2)-f2(k+1)=(-1)k,当k为奇数时,f(k)f(k+2)-f2(k+1)=-1,当k为偶数时,f(k)f(k+2)-f2(k+1)=1.当n=k+1时,且k+1为偶数,则k为奇数,可得f(k+1)f(k+3)-f2(k+2)=-f(k)f(k+2)+f2(k+1)=1;且k+1为奇数,则k为偶数,可得f(k+1)f(k+3)-f2(k+2)=-f(k)f(k+2)+f2(k+1)=-1;综上可得n=k+1时,f(k)f(k+2)-f2(k+1)=(-1)k+1,则f(n)f(n+2)-f2(n+1)=(-1)n.。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难点31--数学归纳法解题Word版

高考数学难点突破-难点31--数学归纳法解题Word版

难点31 数学归纳法解题数学归纳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类比与猜想是应用数学归纳法所体现的比较突出的思想,抽象与概括,从特殊到一般是应用的一种主要思想方法.●难点磁场(★★★★)是否存在a 、b 、c 使得等式1·22+2·32+…+n (n +1)2=12)1(+n n (an 2+bn +c ). ●案例探究[例1]试证明:不论正数a 、b 、c 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当n >1,n ∈N *且a 、b 、c 互不相等时,均有:a n +c n >2b n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属★★★★级题目.知识依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一般步骤.错解分析:应分别证明不等式对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均成立,不应只证明一种情况.技巧与方法:本题中使用到结论:(a k -c k)(a -c )>0恒成立(a 、b 、c 为正数),从而a k +1+c k +1>a k ·c +c k ·a .证明:(1)设a 、b 、c 为等比数列,a =qb,c =bq (q >0且q ≠1)∴a n+c n=n n q b +b n q n =b n (n q1+q n )>2b n(2)设a 、b 、c 为等差数列,则2b =a +c 猜想2n n c a +>(2c a +)n (n ≥2且n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2时,由2(a 2+c 2)>(a +c )2,∴222)2(2c a c a +>+②设n =k 时成立,即,)2(2kk k c a c a +>+则当n =k +1时,41211=+++k k c a (a k +1+c k +1+a k +1+c k +1)>41(a k +1+c k +1+a k ·c +c k·a )=41(a k +c k )(a +c ) >(2c a +)k ·(2c a +)=(2c a +)k +1[例2]在数列{a n }中,a 1=1,当n ≥2时,a n ,S n ,S n -21成等比数列.(1)求a 2,a 3,a 4,并推出a n 的表达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所得的结论; (3)求数列{a n }所有项的和.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数列、数学归纳法、数列极限等基础知识.知识依托:等比数列的性质及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采用的方法是归纳、猜想、证明.错解分析:(2)中,S k =-321-k 应舍去,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技巧与方法:求通项可证明{n S 1}是以{11S }为首项,2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进而求得通项公式.解:∵a n ,S n ,S n -21成等比数列,∴S n 2=a n ·(S n -21)(n ≥2) (*) (1)由a 1=1,S 2=a 1+a 2=1+a 2,代入(*)式得:a 2=-32由a 1=1,a 2=-32,S 3=31+a 3代入(*)式得:a 3=-152同理可得:a 4=-352,由此可推出:a n =⎪⎩⎪⎨⎧>---=)1( )12)(32(2)1( 1n n n n (2)①当n =1,2,3,4时,由(*)知猜想成立.②假设n =k (k ≥2)时,a k =-)12)(32(2--k k 成立故S k 2=-)12)(32(2--k k ·(S k -21)∴(2k -3)(2k -1)S k 2+2S k -1=0∴S k =321,121--=-k S k k (舍) 由S k +12=a k +1·(S k +1-21),得(S k +a k +1)2=a k +1(a k +1+S k -21).1,]1)1(2][3)1(2[22112122)12(1111211212命题也成立即+=-+-+-=⇒--+=-++-⇒++++++k n k k a a k a a k a a k k k k k k k由①②知,a n =⎪⎩⎪⎨⎧≥---=)2()12)(32(2)1(1n n n n 对一切n ∈N 成立. (3)由(2)得数列前n 项和S n =121-n ,∴S =lim ∞→n S n =0.●锦囊妙记(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设P (n )是关于自然数n 的命题,若 1°P (n 0)成立(奠基)2°假设P (k )成立(k ≥n 0),可以推出P (k +1)成立(归纳),则P (n )对一切大于等于n 0的自然数n 都成立.(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具体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不等式,数的整除性,几何中计算问题,数列的通项与和等.●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1.(★★★★★)已知f (n )=(2n +7)·3n+9,存在自然数m ,使得对任意n ∈N ,都能使m 整除f (n ),则最大的m 的值为( )A.30B.26C.36D.6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k ≥n 3(n ≥3,n ∈N )第一步应验证( ) A.n =1 B.n =2 C.n =3 D.n =4 二、填空题3.(★★★★★)观察下列式子:474131211,3531211,2321122222<+++<++<+…则可归纳出_________.4.(★★★★)已知a 1=21,a n +1=33+n n a a ,则a 2,a 3,a 4,a 5的值分别为_________,由此猜想a n =_________.三、解答题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412+n +3n +2能被13整除,其中n ∈N *.6.(★★★★)若n 为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2413212111>+++++n n n . 7.(★★★★★)已知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b 1=1,b 1+b 2+…+b 10=145. (1)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b n ;(2)设数列{a n }的通项a n =log a (1+nb 1)(其中a >0且a ≠1)记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试比较S n 与31log a b n +1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8.(★★★★★)设实数q 满足|q |<1,数列{a n }满足:a 1=2,a 2≠0,a n ·a n +1=-q n,求a n 表达式,又如果lim ∞→n S 2n <3,求q 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难点磁场解:假设存在a 、b 、c 使题设的等式成立,这时令n =1,2,3,有⎪⎩⎪⎨⎧===∴⎪⎪⎪⎩⎪⎪⎪⎨⎧++=++=++=10113 3970)24(2122)(614c b a c b a c b a c b a于是,对n =1,2,3下面等式成立1·22+2·32+…+n (n +1)2=)10113(12)1(2+++n n n n记S n =1·22+2·32+…+n (n +1)2设n =k 时上式成立,即S k =12)1(+k k (3k 2+11k +10) 那么S k +1=S k +(k +1)(k +2)2=2)1(+k k (k +2)(3k +5)+(k +1)(k +2)2=12)2)(1(++k k (3k 2+5k +12k +24)=12)2)(1(++k k [3(k +1)2+11(k +1)+10]也就是说,等式对n =k +1也成立.综上所述,当a =3,b =11,c =10时,题设对一切自然数n 均成立. 歼灭难点训练一、1.解析:∵f (1)=36,f (2)=108=3×36,f (3)=360=10×36 ∴f (1),f (2),f (3)能被36整除,猜想f (n )能被36整除. 证明:n =1,2时,由上得证,设n =k (k ≥2)时, f (k )=(2k +7)·3k +9能被36整除,则n =k +1时, f (k +1)-f (k )=(2k +9)·3k +1-(2k +7)·3k=(6k +27)·3k -(2k +7)·3k=(4k +20)·3k =36(k +5)·3k -2(k ≥2) ⇒f (k +1)能被36整除∵f (1)不能被大于36的数整除,∴所求最大的m 值等于36. 答案:C2.解析:由题意知n ≥3,∴应验证n =3. 答案:C二、3.解析:11112)11(112321122++⨯<++<+即 12122)12(1)11(11,35312112222++⨯<++++<++即 112)1(131211222++<+++++n n n 归纳为(n ∈N *) 112)1(131211:222++<+++++n n n 答案(n ∈N *) 53,553103,54393,5338333,5237332121333:.454223112+=+==+==+==+=+==+⨯=+=n a a a a a a a a a n 猜想同理解析 73:答案、83、93、10353=n三、5.证明:(1)当n =1时,42×1+1+31+2=91能被13整除(2)假设当n =k 时,42k +1+3k +2能被13整除,则当n =k +1时, 42(k +1)+1+3k +3=42k +1·42+3k +2·3-42k +1·3+42k +1·3 =42k +1·13+3·(42k +1+3k +2) ∵42k +1·13能被13整除,42k +1+3k +2能被13整除 ∴当n =k +1时也成立.由①②知,当n ∈N *时,42n +1+3n +2能被13整除.6.证明:(1)当n =2时,2413127221121>=+++ (2)假设当n =k 时成立,即2413212111>+++++k k k 2413)1)(12(21241322112124131122112124131111221121213121,1>+++=+-++=+-++++>+-++++++++++++=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n 时则当 7.(1)解:设数列{b n }的公差为d ,由题意得⎩⎨⎧==⇒⎪⎩⎪⎨⎧=-+=311452)110(10101111d b d b b ,∴b n =3n -2(2)证明:由b n =3n -2知S n =log a (1+1)+log a (1+41)+…+log a (1+231-n )=log a [(1+1)(1+41)…(1+ 231-n )]而31log a b n +1=log a 313+n ,于是,比较S n 与31log a b n +1的大小⇔比较(1+1)(1+41)…(1+231-n )与313+n 的大小.取n =1,有(1+1)=33311348+⋅=> 取n =2,有(1+1)(1+33312378)41+⨯=>>推测:(1+1)(1+41)…(1+231-n )>313+n (*) ①当n =1时,已验证(*)式成立.②假设n =k (k ≥1)时(*)式成立,即(1+1)(1+41)…(1+231-k )>313+k则当n =k +1时,)1311(13)2)1(311)(2311()411)(11(3+++>-++-+++k k k k 3131323+++=k k k333222333331)1(343)23(13130)13(49)13()13)(43()23()43()131323(++=+>+++∴>++=+++-+=+-+++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31)1(3)1311)(2311()411)(11(++>-+-+++k k k 从而,即当n =k +1时,(*)式成立由①②知,(*)式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于是,当a >1时,S n >31log a b n +1,当 0<a <1时,S n <31log a b n +18.解:∵a 1·a 2=-q ,a 1=2,a 2≠0,∴q ≠0,a 2=-29,∵a n ·a n +1=-q n ,a n +1·a n +2=-q n +1两式相除,得qa a n n 12=+,即a n +2=q ·a n 于是,a 1=2,a 3=2·q ,a 5=2·q n…猜想:a 2n +1=-21q n(n =1,2,3,…) 综合①②,猜想通项公式为a n =⎪⎩⎪⎨⎧∈=-∈-=⋅-)(2 21)(12 21N N k k n q k k n q k k 时时下证:(1)当n =1,2时猜想成立(2)设n =2k -1时,a 2k -1=2·q k -1则n =2k +1时,由于a 2k +1=q ·a 2k -1∴a 2k +1=2·q k即n =2k -1成立. 可推知n =2k +1也成立. 设n =2k 时,a 2k =-21q k,则n =2k +2时,由于a 2k +2=q ·a 2k ,所以a 2k +2=-21q k+1,这说明n =2k 成立,可推知n =2k +2也成立. 综上所述,对一切自然数n ,猜想都成立.这样所求通项公式为a n =⎪⎩⎪⎨⎧∈=-∈-=⋅-)(2 21)(12 21N N k k n q k k n q k k 时当时当S 2n =(a 1+a 3…+a 2n -1)+(a 2+a 4+…+a 2n )=2(1+q +q 2+…+q n -1)-21 (q +q 2+…+q n))24)(11()1()1(211)1(2q q q q q q q q n n n ---=--⋅---=由于|q |<1,∴n n nn S q 2lim ,0lim ∞→∞→=故=)24)(11(qq q n --- 依题意知)1(24q q --<3,并注意1-q >0,|q |<1解得-1<q <0或0<q <52(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2.3《数学归纳法》word教案5篇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2.3《数学归纳法》word教案5篇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2.3《数学归纳法》word教案5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归纳推理这种基本的分析问题法,并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中去。

(2)明确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并把这些方法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歌德巴赫猜想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2)通过师生合作做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3)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归纳推理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养成从小开始认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发现事物之间的质的联系的良好个性品质,善于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与一般形式。

三、教学难点:运用归纳推理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演示,互动实验。

五、教学过程:情景一:歌德巴赫猜想问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个世纪难题,歌德巴赫猜想,简称“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2:你们知道这个歌德巴赫猜想的具体内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3:你们想不想知道歌德巴赫是怎样提出这个猜想的?1742年,歌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4=2+2, 6=3+3, 8=3+5, 10=3+7=5+5, 12=5+7, 14=3+11=7+7, 16=3+13=5+11, 18=5+13=7+11, 20=3+17=7+13, 22=3+19=5+17=11+11,……由此,他猜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可是他既证明不了这个猜想,也否定不了这个猜想。

于是,歌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

欧拉在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

数学归纳法教案含答案20230719

数学归纳法教案含答案20230719

数学归纳法教案含答案20230719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2第四章“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应用条件、基本步骤,以及通过数学归纳法解决数列相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掌握其应用条件和基本步骤;2. 能够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3. 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基本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教材、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数列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规律,提出问题:“如何证明这个数列的规律是正确的?”从而引出数学归纳法。

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应用条件和基本步骤。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简单的数学命题,运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板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一个类似的数学命题证明,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数学归纳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归纳法2. 内容:(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2)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条件(3)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4)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3+5++(2n1)=n^2(2)1^3+2^3+3^3++n^3=(1+2++n)^22. 答案:(1)证明:当n=1时,等式左边为1,右边为1^2=1,等式成立。

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1+3+5++(2k1)=k^2。

当n=k+1时,等式左边为1+3+5++(2k1)+(2(k+1)1)=k^2+2k+1=(k+1)^2。

所以,对于任意正整数n,等式都成立。

(2)证明:当n=1时,等式左边为1^3=1,右边为(1)^2=1,等式成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15·江苏高考)已知集合 X={1,2,3},Yn={1,2,3,…,n}(n∈N*),设 Sn={(a,b)|a 整除
b 或 b 整除 a,a∈X,b∈Yn},令 f(n)表示集合 Sn 所含元素的个数. (1)写出 f(6)的值; (2)当 n≥6 时,写出 f(n)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解:(1)Y6={1,2,3,4,5,6},S6 中的元素(a,b)满足: 若 a=1,则 b=1,2,3,4,5,6;若 a=2,则 b=1,2,4,6;若 a=3,则 b=1,3,6. 所以 f(6)=13. (2)当 n≥6 时,
项相消等方法达到证明的目的.
【真题展示】
1.(2010 年)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有理数 ⑴求证 cosA 是有理数 ⑵对任意正整数 n,求证 cosnA 也是有理数 证法(一):(1)由 AB、BC、AC 为有理数及余弦定理知 cosA=AB22+AABC·A2-CBC2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cosnA 和 sinA·sinnA 都是有理数(辅助命题) ①当 n=1 时,由(1)知 cosA 是有理数,从而有 sinA·sinA=1-cos2A 也是有理数, ②假设当 n=k(k≥1)时,coskA 和 sinA·sinkA 是有理数, 当 n=k+1 时,由 cos(k+1)A=cosA·coskA-sinA·sinkA sinA·sin(k+1)A=sinA(sinA·coskA+cosA·sinkA)
5. 使用数学归纳法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在使用数学归纳法时还要明确: (1)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法,其中前两步在推理中的作用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 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二者缺一不可;
(2)在运用数学归纳法时,要注意起点 n0 ,并非一定取 1,也可能取 0,2 等值,要看清题
目;
(3)第二步证明的关键是要运用归纳假设,特别要弄清楚由 n = k 到 n = k +1 时命题变化的
数学归纳法
1. 明确数学归纳法的两步证明
【迎考策略】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只适用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方法,它们的表述严格而且规范,
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依据,第二步中,归纳假设起
着“已知条件”的作用,在 n=k+1 时一定要运用它,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第二步的关
键是“一凑假设,二凑结论”.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应注意的问题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是常见题型,其关键点在于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
n+2+n2+n3,n=6t,
n+2+n-2 1+n-3 1,n=6t+1,
f(n)=
n+2+n2+n-3 2,n=6t+2, n+2+n-2 1+3n,n=6t+3,
n+2+n2+n-3 1,n=6t+4,
n+2+n-2 1+n-3 2,n=6t+5
(t∈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 n=6 时,f(6)=6+2+62+63=13,结论成立.
=(sinA·sinA)coskA+(sinA·sinkA)cosA 及①和归纳假设,知 cos(k+1)A 和 sinA·sin(k+1)A 都是有理数 即当 n=k+1 时,结论成立 综合①②可知对任意正整数 n,cosnA 是有理数。 证法(二) (2014 级李煦恒提供):n=1 时 cosA 是有理数,n=2 时,cos2A=2cos2A-1 是有理 数; 假设 n=k 和 k+1 时,命题成立,即 coskA,cos(k+1)A 为有理数; 而 cos(k+2)A=cosAcos(k+1)A-sinAsin(k+1)A=cosAcos(k+1)A+12[cos(k+2)A-coskA] 整理得 cos(k+2)A=2cosAcos(k+1) A-coskA,由假设 cos(k+2)A 为有理数。 由数学归纳法,命题得证。
(1)当遇到与正整数 n 有关的不等式证明时,应用其他办法不容易证,则可考虑应用数学归
纳法.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 n = k 成立,推证 n = k +1 时也成立,证明时用上
归纳假设后,可采用分析法、综合法、作差(作商)比较法、放缩法等证明. 4. “归纳——猜想——证明”的模式,是不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综合应用的解题模 式.其一般思路是:通过观察有限个特例,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 明.这种方法在解决探索性问题、存在性问题或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其关键是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探索出一般规律.
b.若 k+1=6t+1,则 k=6t,此时有
f(k+1)=f(k)+1=k+2+2k+3k+1
=(k+1)+2+
k+1 2
-1+

k+1 3
②假设 n=k(k≥6)时结论成立,那么 n=k+1 时,Sk+1 在 Sk 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元素在(1,k+ 1),(2,k+1),(3,k+1)中产生,分以下情形讨论:
a.若 k+1=6t,则 k=6(t-1)+5,此时有
f(k+1)=f(k)+3=k+2+k-2 1+k-3 2+3
=(k+1)+2+k+2 1+k+3 1,结论成立;
情况. 6. 数学归纳法常用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证明可用数学归纳法.例如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 列的前几项,通过观察项与项数的关系,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
明,初步形成“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时,要 注意放缩法的应用,放缩的方向应朝着结论的方向进行,可通过变化分子或分母,通过裂
两边各有多少项,以及初始值 n0 的值.
(2)由 n = k 到 n = k +1 时,除考虑等式两边变化的项外还要充分利用 n = k 时的式子,即
充分利用假设,正确写出归纳证明的步骤,从而使问题得以证明.弄清左端应增加的项, 明确等式左端变形目标,掌握恒等式变形常用的方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添拆项、配 方等.简言之:两个步骤、一个结论;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 掉.[来 3. 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注意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