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备课的思考

对初中语文备课的思考
对初中语文备课的思考

对初中语文备课的思考

摘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语文教学中,备课过程是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课备好了、上好了,教师就会感到备课时下的工夫很值得,上课就有了成就感和愉悦感,不会因为备课而感到烦和累。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备课前教学目的要明确、备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备课要用心吃透教材、备课要涵盖作业设计、解读并超越教材和参加教研活动,特别课题研究等方面具体谈了一些备课方法,以期给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备课方法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传统教育方式受到强烈冲击,已不再适应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时代呼唤新型教育体系,这一新教育体系具有多元化培养目标和多样化学习方式,以及多维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这些特点的体现主要依赖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备课方式。那么,新教育体系中教师该怎样备课呢?

一、备课前教学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备课或授课之前应当有一个明确目标,本节课

将引导学生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这就需要研究教材,确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状况的目标,如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对教材本身的研究确定,需要强调的是确立的目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相一致,这样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要突出、要确定,首先教师要仔细揣测编者编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师应根据《标准》中对同类题材或体裁文章的学习要求加以确定;再次教师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加以确定。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关乎教师能否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方法要灵活多样,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创造和总结方法。教学方法种类很多,如朗读法、默读法、背诵法、复述法、揣摩法、摘抄法、列提纲法、分解法、综合法、探究法、提问法、问题法、训练法等。面对这么多教学方法应该怎样灵活选取呢?主要取决于文章的题材、体裁、课堂组织形式等,如散文教学适用朗读法、时空拓展等方法,记叙文则适用复述法、概括法等。当然,每篇文章不一定用一种方法,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根据题材、体裁、教学实际等,确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二、备课应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

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其特殊年龄特征和复杂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在接手一批新生时应从不同渠道,以最短时间,全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知、难、疑、错、趣”。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和道德水平的不同,才能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人教学习惯、风格,对教学设计进行个性修改后的课堂教学,才能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按照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不同深度的课堂活动,以求得各类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促使优等生更聚精会神、积极思维,后进生在心理上会感到教师时时在注意和关心他们,以增强他们赶上全班整体水平的自信心,从而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备课要用心吃透教材

备教材包括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查阅相关资料,以了解教材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章节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吃透教材,不仅指对教学某一篇课文或某课时教学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更指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课本是课程的载体之一,是实施课程的

平台。教师备课时要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精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研读教师用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编写教学设计。在钻进教材的同时跳出教材,拓展教材内容,引入相关课程资源、信息,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教材、课程资源的价值,使教学生动丰满。

四、备课要涵盖作业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着重强调“精心设计和选择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初中学段的语文作业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反思我们在语文作业设计上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作业形式单一。二是重视知识识记,忽略思维训练;重视作业的工具性,忽略其人文性;重书面,轻实践。三是作业缺乏系统性,多数教师以课为单位设计作业,没有长期安排等。既然作业是教材的补充与延伸,就应该精心设计和选择。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教学需要现行建构,使其发挥出最大功效,使作业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作业安排要遵循系统原则,作业内容与形式要多样化。

五、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